2018新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7.06 MB
- 文档页数:27
高一地理导学案编制:孙仁杰审核:审批:时间:2014-3-11 No.XA0062.3城市化一班级:姓名:【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内涵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别。
过程方法:结合实例图表理解城市化的标志、各阶段特点、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别情感态度价值观:会用城市化的相关理论分析一些实际现象第一部分自主学习一、城市化的含义1.什么是城市化?有哪些表现?城市化的标志是什么?2.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城市化的意义?二、世界城市化进程1.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2.结合P33案例完成下表1.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可推测该市( )2.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 (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回答(1)~(3)题。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1)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2)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A.印度B.中国C.日本D.德国(3)与其他三个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A.发展水平较高B.应加快发展C.发展速度最快D.应限制发展3.完成P35活动题第三部分当堂检测1、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是()A.城市的人口规模 B.城市的用地规模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D.特大城市的数量2、发达国家城市的发展阶段大多处在()A.初级阶段 B.加速阶段 C.后期阶段 D.过渡阶段3、对城市化,说法错误的是()A.城市化是指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 B.城市化是20世纪以来开始出现的社会现象C.城市化包括城市规模的扩大 D.城市化是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读某地区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4-6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知识点总结思路分析:知识点总结:一、城镇化的意义1.概念: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标志(1)城镇人口增加。
(2)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3.城镇化的意义(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1.城镇化的时间差异18世纪中叶之前: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低,不到2%18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
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2.城镇化的地区差异(1)发达国家: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出现了与城镇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
(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差异明显,具体如下所示。
3.城镇化过程城镇化初期→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1)城镇化初期:人口由乡村向城镇集聚,乡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的现象。
(2)郊区城镇化:由于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所以人口、产业由市区迁往郊区或郊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市规模扩大的现象。
(3)逆城镇化:由于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环境优美,加上城中心居住环境相对变差,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中小城镇和乡村,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的现象。
(4)再城镇化:城镇中心区产业结构,交通、环境得到改善后,人口迁回市区的现象。
(5)其他城市化现象①超前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如巴西、阿根廷。
②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
这种情况会导致城市劳动力不足、农村劳动力过剩,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城镇化的阶段和特点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慢。
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中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加快,同时城区发展问题也相继出现。
第三节城市化[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世界城市化进程。
2.理解世界城市化的时间、地区差异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结合有关资料,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动力机制含义表现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4.意义(1)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判断1.城市化仅能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 × ) 2.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一定提高。
( ×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阶段 图示 城市化特点(水平高低)发展特点 分布国家初期阶段 A 较低 发展较慢发展中 国家中期阶段B较高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后期阶段C 高 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发达国家思考逆城市化是否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在逐渐降低?为什么?答案 否。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表现,这一阶段许多城市人口到乡村居住,但并非从事农业活动,仅是居住地的改变,其并不代表经济发展水平降低。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 (1)生物多样性减少。
(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4)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2.合理的城市化 (1)影响:改善环境。
(2)例证合理城市化——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3.过快的城市化(1)影响: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