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教授儿科经方优选稿
- 格式:docx
- 大小:165.50 KB
- 文档页数:36
黄煌教授:老少皆宜的退烧特效方一针一药我知道你在看哦导读下面这张退热方,是黄煌教授的经验方,主治感冒发高热,汗出热不退或无汗身热者。
这种发热夏秋季尤其多见,体温常常高达38.5度以上,许多患者往往先挂水,两三天热不退才求助中医;而服用此方后,大多数人汗出热退,有些人会通身大汗,从此脉静身凉。
也有服用以后,得快利,随即汗出。
本方大人小孩均可服用。
退烧经验方【组成】柴胡40克,生甘草10克,黄芩15克,连翘50克。
水1500毫升,煎煮半小时,每三小时服一次。
此方从小柴胡汤加减而来。
因是治疗急性发热,所以去了人参、半夏和生姜、大枣;之所以加连翘,是因为连翘擅长清风热,对发热汗出而热不退者、对头昏心烦失眠者、对咽喉充血淋巴结肿大者、对发热而呕吐者,都很有效。
柴胡用于退热,必须大量使用,《伤寒论》原用八两,按一两3克换算,也需要24克;而且柴胡还必须配伍甘草,因为看《伤寒论》原文,小柴胡汤的加减很多,人参、姜枣、黄芩均可去,唯独柴胡、甘草不能去。
退烧验案1验案一机关小丁爱人昨晚开始发烧,现高烧38.8度。
他说6月也发烧一周,CT诊断为“肺炎”,挂水一周方退。
我问他病人发热有汗否?是否月经期?有无其它不适?答曰月经刚过,发热前呕吐一次,肠胃无不适。
我即开一方:柴胡40克、生甘草10克、黄芩15克、连翘50克,水1500毫升,煎煮半小时,每三小时服一次。
如汗出热退即停服。
到中午,我询问了一下情况,小丁告诉我,他爱人服药第二次后,微微出了些汗,烧也退了。
2验案二我的小侄子2周岁左右,跟父母住邢台。
发烧数天,肌注、口服退烧药物热退后不久复升,下午体温高。
无咳喘、呕吐等症。
处方:柴胡15克,甘草10克,黄苓10克,连翘15克,水煎分三次温服。
次日告知服药一剂后体温恢复正常,嘱其继服一剂,已痊愈。
3验案三徐某某,女,32岁,2009年8月27日傍晚六点来诊:诉一家三口均发热,输液、吃西药均无效。
测量该患者体温38.8°(腋温),倦怠乏力,恶寒,咽喉痛,咳嗽,痰稠。
黄煌教授讲解的几张经方黄煌教授讲解的几张经方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这是《金匮要略》对关夏泻心汤证的经典描述。
由此可知,本方证有上、中、下三部位表现,即上呕、中痞、下肠鸣,病变在整个胃肠道。
三者之中,又以痞为必见。
此痞是胃肠机能紊乱所致,其实质是胃的分泌和运动机能障碍,不能及时排空内容物,胃内的食物、液体以及发酵产生的气体长期滞留不去,导致局部的堵塞憋闷、胀满不舒。
这种情况多伴有肠吸收机能低下,水分停滞,加之产生的腐败之物,使肠管蠕动加快,其外在表现即为肠鸣。
方中黄连黄芩具有广泛抑菌作用,比如对幽门螺旋菌,大肠杆菌等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是消炎性中药,对充血性炎症效佳。
从用黄连黄芩来看,半夏泻心汤证多为炎症性胃肠机能紊乱。
这种炎症性,既可以是外来病菌感染,也可以是饮酒或食入辛辣等刺激物所造成的胃粘膜损伤。
这些病理变化中医谓之湿热蕴结,因而临床多见舌苔粘腻。
此苔或薄或厚;或白或黄,或白底罩黄;既为痞,则纳食减少也不言自喻。
半夏泻心汤证的胃肠机能失调,并非一般的消化不良,用点焦三仙便可解决问题。
既要修复炎症,又要调整机能,二者不可偏废。
半夏泻心汤是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代表方。
本方含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治反复吐下后的食入口即吐,集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于一体。
也可看作是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以干姜易生姜的变方。
去柴胡,则无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加黄连,所治偏于心下,用黄连半夏的小陷胸汤所主即是心下。
小柴胡汤治“呕而发热”,本方治呕而无热。
干姜易生姜,证有寒热之别,小柴胡汤所主偏于热,本方所夹有寒;且生姜散胃之水饮,干姜温肠之寒湿。
黄连汤较本方少黄芩而增桂枝,其证寒性更甚。
甘草泻心汤证兼有口腔溃疡,且下利甚于本方证;生姜泻心汤证兼有噫气食臭。
此二方又为本方之变方。
若痞甚者可加枳实,心下震水音明显者加茯苓。
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2008-09-02 18:49:25)以下是黄煌教授于07年11月22日晚在广东省中医院作的学术讲座记录。
一、常用经方的应用体会1.排脓散组成:枳实芍药桔梗用法:三味药打成粉,冲服,泡服治疗支气管哮喘,咯痰,痰吐不爽,比沐舒坦要好此方非外科排脓液的方,而是排痰方。
粘稠的液体即脓,粘痰即脓。
所以可称“排痰散”枳实芍药合用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所以可解除支气管哮喘桔梗:促进痰液分泌,便于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2.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治卒呕吐,心下痞,眩悸治偏头痛,伴吐水者。
或头痛即恶心、吐水者举例:治一会计,偏头痛,呕清水甚痛苦,脸肿状。
方用姜半夏60克,茯苓40克,干姜12克,很快缓解,头痛止,睡眠改善,不吐水了。
3.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者常干瘦,有黄疸。
用法:可用赤白芍各30克,甘草10克。
很多肝病患者出现脚挛急,可用大剂芍药甘草汤,用后胆红素下降,肝功能好转,身不痒。
4.栀子厚朴汤组成:栀子厚朴枳实原文:“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治焦虑症专方。
表现有:腹满、多气、食欲不振,出汗。
5.甘草泻心汤狐惑病专方,治白塞病(口-眼-生殖器综合征)。
组成:生甘草、炙甘草各10克,其它药用常量。
可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它有修复粘膜的作用,可作为粘膜修复剂,治疗粘膜糜烂充血,可治肛裂、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阴道炎、宫颈炎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专方。
治疗“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张仲景时代:战争抑郁症。
症状:烦:睡不好觉,注意力不集中惊:做恶梦,心慌心悸胸满:胸闷,气透不过来用法:原方即可,不要乱加减,如合欢皮,夜交藤,钩藤等,有可能破坏原方的结构7.温胆汤组成:半夏茯苓甘草陈皮枳壳竹茹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专方,不是温药,是壮胆药,胆寒适用。
胆小,心惊胆战,吓破胆后,服此方。
症状:胸闷心悸,血压高,腹胀;此病多有。
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2008-09-02 18:49:25)以下是黄煌教授于07年11月22日晚在广东省中医院作的学术讲座记录。
一、常用经方的应用体会1.排脓散组成:枳实芍药桔梗用法:三味药打成粉,冲服,泡服治疗支气管哮喘,咯痰,痰吐不爽,比沐舒坦要好此方非外科排脓液的方,而是排痰方。
粘稠的液体即脓,粘痰即脓。
所以可称“排痰散”枳实芍药合用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所以可解除支气管哮喘桔梗:促进痰液分泌,便于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2.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治卒呕吐,心下痞,眩悸治偏头痛,伴吐水者。
或头痛即恶心、吐水者举例:治一会计,偏头痛,呕清水甚痛苦,脸肿状。
方用姜半夏60克,茯苓40克,干姜12克,很快缓解,头痛止,睡眠改善,不吐水了。
3.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者常干瘦,有黄疸。
用法:可用赤白芍各30克,甘草10克。
很多肝病患者出现脚挛急,可用大剂芍药甘草汤,用后胆红素下降,肝功能好转,身不痒。
4.栀子厚朴汤组成:栀子厚朴枳实原文:“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治焦虑症专方。
表现有:腹满、多气、食欲不振,出汗。
5.甘草泻心汤狐惑病专方,治白塞病(口-眼-生殖器综合征)。
组成:生甘草、炙甘草各10克,其它药用常量。
可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它有修复粘膜的作用,可作为粘膜修复剂,治疗粘膜糜烂充血,可治肛裂、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阴道炎、宫颈炎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专方。
治疗“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张仲景时代:战争抑郁症。
症状:烦:睡不好觉,注意力不集中惊:做恶梦,心慌心悸胸满:胸闷,气透不过来用法:原方即可,不要乱加减,如合欢皮,夜交藤,钩藤等,有可能破坏原方的结构7.温胆汤组成:半夏茯苓甘草陈皮枳壳竹茹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专方,不是温药,是壮胆药,胆寒适用。
胆小,心惊胆战,吓破胆后,服此方。
症状:胸闷心悸,血压高,腹胀;此病多有。
黄煌教授讲解的几张经方4大柴胡汤四、大柴胡汤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枳实四枚、芍药三两、大黄二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
经典方证:1、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
(103)2、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
(165)3、按之心下满痛者,(《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十二条》)心下,是大柴胡汤方证的主治部位,心下急,指剑突下三角部位拘紧感或窒闷感;心下痞硬,指按压见腹肌紧张;心下按之满痛,是大柴胡汤证的重要客观指征。
医生在按压上腹部以及右肋下,常常有比较明显的抵抗感和压痛。
胆胰疾病多见此腹证。
严重者,可见腹痛拒按;病情轻者,则可出现嗳气、腹胀等。
呕吐,是本方证的又一重要指证。
这是胆道胰腺疾病的主要症状。
大柴胡汤方证的或然证较多,大多表现为发热、便秘或腹泻,或呕吐,或黄疸,或头痛等。
这可能与所病变的系统不同有关。
如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可见发热,消化不良可见便秘或腹泻,胰胆疾病可见呕吐、黄疸,高血压等可见头痛等。
经验用量:柴胡15克、黄芩10克、姜半夏10克、枳壳20克、白芍15克、制大黄10克、生姜15克或干姜5克、红枣15克。
主治疾病谱:1、胆石症、胆囊炎、胆道蛔虫;2、胰腺炎;3、胆汁反流性胃炎及食道炎;4、肠梗阻;5、高脂血症;6、肥胖;7、高血压、中风;8、乳腺炎、乳腺小叶增生;9、泌尿道结石患者急性发作;10、支气管哮喘;11、心律不齐。
体质要求:体格壮实,以中老年较多。
上腹部充实饱满,胀痛,进食后更甚,按压轻则为抵抗感或不适感,重则上腹部有明显压痛,腹肌紧张;多伴有嗳气、恶心或呕吐、反流、便秘等。
易患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支气管哮喘等。
说明:本方具有解痉、止痛、通便、降脂、降压、消炎、利胆等多种功效。
经方已经融入他的生命——记现代经方家、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来源:《中国中医药报》黄煌,男,1954年生,江苏江阴人。
现为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方方证、药证。
黄煌1973年开始跟随江苏省名中医叶秉仁先生学习中西医内科,并得到江苏省名中医邢鹂江、夏奕钧等先生的指点。
1979年考入南京中医学院首届研究生,攻读中医各家学说专业。
1982年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
1989年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日本京都大学进修老年医学1年。
2001年获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82年至今供职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基础部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讲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部主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基础医学院名誉院长等职。
社会兼职有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苏省政协常委、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农工民主党南京市委主委等职。
经方,是古代经验方的略称,中医通常将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中的2 00多首古方称为经方。
历史上有许多医家擅长使用经方治病,被人们称为“经方家”。
经方家自清代以来一直十分活跃,是学术个性明显的中医流派,称为“经方派”。
但是,从上个世纪末叶以来,随着一些经方家的年高谢世,经方派传人渐少,经方医学从主流中医领域逐渐淡出。
但令人欣喜的是,经方派的余绪未绝,各地研究经方的学者和医生还不少,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煌教授,就是近年来我国致力于经方传承及推广的学者之一。
立足讲台为留根经方配伍严谨,用药精当,是后世方之祖,其中蕴含的认识人体认识疾病的思想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把中医看作是棵参天古树,那经方就是那虬劲的根干。
黄煌教授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将经方的推广普及作为工作的重点。
他多年来立足讲台,呼吁广大年轻中医学好经方,用好经方,留住中医的根。
黄煌推广经方最初是从义务讲座开始的。
他利用大学生科协指导老师的身份,经常课余开设有关读经典用经方的讲座。
黄煌经方小儿咳嗽咳喘常用方临床经验作者/宋恩宏咳嗽这个病,一般在儿科疾病中是首位的,多有外感发热的症状,或单纯的咳嗽、咳喘,四季都可发病。
儿童多为外感,成年人有内伤,外感中风寒多一些。
外感风寒引起的小儿咳嗽在临床中每天都在不断的使用。
以前在小儿咳嗽中,常用的分类有风寒咳嗽、热咳、凉咳、燥咳等,但这些与伤寒、金匮不好对应,用起来有局限。
我按黄老师的体质对应,小孩子来了首先根据他的体质,加上他的主诉,基本上大体的方向能定下来,再根据方证辨别,所以我在临床中比较常用。
我后来跟姚梅龄老师及许家栋老师学习后,又从病机上大体的分类,这样有了体质及病机的结合有了大体的方向,在气血水火里以哪个为主,再结合六经错误率又小些,见效程度也要高一些。
因为小孩咳嗽或成年人咳嗽,一般按三期来:初期、中期、恢复期。
初期的一般干咳、无痰,中期的一般咳嗽、痰多、后期的一般有痰、咳嗽很少或有痰才咳嗽,一般咳嗽分这三期。
从病机上说,咳嗽是上气,咳逆上气、喘息、喘满或短气、等等。
基本上以上气为主,也就是说人体呼吸,是吸入天之清气,呼出自身浊气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容易出现水气、火气等等向上冲逆的过程引起的咳嗽。
所以咳喘这个疾病主要是按照上气来进行的。
然后按气血水火来进行分类,我把常用的几个方子根据其他老师的总结,我临床把所有的方子分类,放到桌面上,有时候临床中辩证不准,再看一下,这样准确度高一些。
气血水火四大病机中,第一个是气逆,好多咳嗽与气不旁流,火气上逆,水气上逆有关,所以气逆在咳嗽中,占得比例高。
这类病人的体质复杂,有虚有实,虚者气不足,实者气有余,但是往往这类在急性咳嗽中,实证多;慢性咳嗽,虚证多。
这类人体质来说,与其他咳嗽的体质比,间杂的相对多一些。
方子比如,实证类的有葛根汤、麻黄汤;虚证的有橘子姜汤、外台茯苓饮、桂枝厚朴杏子汤。
以下我分类的这几个,是气逆咳嗽中比较常用的方子:第一个就是桂枝厚朴杏子汤,此汤在小儿咳嗽中使用的频率相当高,体质是桂枝体,经常咳嗽、经常发烧,食欲不大好,容易出汗,多有慢性疾病,如慢性鼻炎,慢性咳喘,症状是轻微发热,一般没有高热,或无热,多有汗出。
黄煌教授《经方杂谈》(3)31小陷胸汤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散结涤痰优;痰热结胸痞闷痛,舌苔黄腻服之休。
小陷胸汤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
”“正在心下”点出病位。
现代医学的胃炎、肝胆系炎症,胰腺疾病都可以表现为心下疼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较小穿孔,造成的局限性腹膜炎也可表现为心下的按痛,甚至包块隆起。
不过“正在心下”未必都是消化道疾病。
胸腔脏器的疾病其疼痛有时也会向上腹部放射,如大叶性肺炎、心肌梗塞、胸膜炎等。
从小陷胸汤的临床运用来看,也不限于肝胆胰胃疾病,肺炎、胸膜炎、冠心病、肋间神经痛也有广泛运用的报道。
此时的“正在心下”是胸部疾病的异位表现。
方中瓜萎实起重要作用,既是治胸痹要药,又可清热润燥化痰。
胸痛、痰黄粘稠不易咳出大便干结时此药必用。
本方去黄连加薤白又有瓜萎薤白半夏汤之义。
后世治带状疱疹胸痛(实为肋间神经痛)验方即是用瓜蒌、甘草、红花。
本方用黄连说明病人有热证,又有人用于急性乳腺炎等胸部感染性疾病,此类红肿热肿,自然也符合“按之则痛”的特点,只是病位不在心下而已。
小陷胸汤临床很少单独使用,多与他方合用。
胸胁苦满,寒热往来多与小柴胡汤合用;“正在心下,按之则痛”与大柴胡汤证“心下按之满痛”相类似,故二方也有合用机会;肺部感染咳喘痰黄粘稠者又与麻杏石甘汤使用;冠心病心绞痛也可与温胆汤合用;胃炎合并食管炎者多与栀子厚朴汤合方;与瓜蒌薤白汤或四逆散合用治胸水、胁间神经痛。
痛甚加枳实;黄疸者合茵陈蒿汤;心烦失眠加山栀、黄芩、连翘,重用黄连。
虽然本方主治广泛,但总以舌红苔黄腻,脉浮滑为客观指征。
32小建中汤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经方用途,有对症状的,有对证候的、有针对体质的不同层次。
小建中汤就是体质性用药,是改善虚弱体质的名方。
这一点从本方治疗虚劳病也可得到佐证。
《金匮要略》载本为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1 黄煌经方医案选有趣的“巴纳姆效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案王某,男,27岁。
于2005年6月4日就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门诊部。
其人体质壮实,因有情绪障碍多年,痛苦不堪。
求治多年,辗转二十余位医生,服中西药无数,然一效难求。
自觉身体有紧缩感,头痛无解时,疲劳乏力,甚则喘不上气,有恐惧心理,时抑郁,焦虑。
舌暗红苔白有齿痕和水线,黄师深知此等病人绝非几付中药能愈,必须辅以心理疗法。
以大剂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且给病者讲解此方的结构和功效,谓此病乃顽痰化火而作祟,所用之方乃千古怪方,寒凉并用,攻补兼施。
古人就是用来治疗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之人。
病者听后信心十足,若有所悟。
一周后来自觉首先改善的是胃中的感觉,后一直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减,睡眠食欲可,情绪好转,疲劳感好转,唯仍身重感依然。
波按: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这就是“巴纳姆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
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
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特别是对于那些特别敏感的,或长期为疾病所折磨的人,每每他们有了不良的暗示后则疾病会更加严重。
因为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
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
黄老师善于揣摩此类病人的内心感受,能够理解病人的感受,同时通过给病人分析病情及心理疏导等给病人以一种良性的暗示,则病人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这对于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缓解症状大有益处。
2 回复:黄煌经方医案选小儿病用经方效堪夸---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合玉屏风散案唐某,女,5岁,于2005年10月22日就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
该小儿因常年咳嗽,容易感冒而被诊断为过敏性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