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汇报120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17.46 MB
- 文档页数:120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8—2030年)及规划图2008年8月19日至20日,由省建设厅组织召开的《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8-2030年)评审会》在我市香港大厦举行。
评审委员会由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原总规划师陈为邦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毛其智教授、山东省国土厅宇向东副厅长、山东省建设厅规划处齐鹏处长等10位国内知名规划专家组成。
会议由建设厅副厅长昝龙亮主持,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振川,市委常委、副市长崔洪刚出席会议。
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建委、市综合执法局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近年来,我市把实施城市化战略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着力点,市委在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把建设城乡秀美新济宁作为五大发展目标之一,确定了“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的城市发展定位,按照“规划先行、产业先导、文脉存续、自然生态”的原则,做大做强做美中心城市,加快推进济宁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跨区域、跨河道、大范围展开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先后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深圳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易道设计公司、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编制了《济宁市城市风貌规划》、《济宁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九龙山山体、水系生态景观规划》、《北湖省级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济宁市老运河西段两岸环境景观规划》、《济宁市老运河、越河围合地块概念规划》等一系列重要规划,以规划指导建设。
每年都确立一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增强了我市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
但是,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现行的《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为此,2007年12月28日,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我市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
第三章都市圈发展历程、现状与发展定位一、规划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1.发展条件与资源济宁都市圈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苏鲁豫皖结合部、京津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发达地区影响的交汇地区,紧临山东半岛发达地区,是其腹地及其向内陆延伸的重要节点。
其核心部分包括济宁、枣庄、菏泽三个地级市,共计8区、4县级市、15县。
土地面积28073km2,2003年总人口2037万人,GDP总量1556亿元。
其北部和东部与聊城、泰安、临沂市毗邻,南部与江苏徐州、安徽宿州市、河南省商丘市接壤,西部隔黄河与河南的濮阳毗连。
(1)具有交通便捷之优越区位济宁都市圈地区虽不濒海,但近海,其中心城市距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在300公里之内,有便捷的公路和铁路与之联系;京杭运河贯穿南北,可以直接与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沟通;京沪、京九、新兖石铁路以及京福、日东高速公路构成了内外联系的网络,区位优越。
以济宁为中心,公路距济南180公里、青岛549公里、北京567公里、郑州333公里、上海799公里。
(2)自然条件优越,水土资源匹配较好济宁都市圈东部为鲁中南山地,西部为黄淮海平原,东高西低,属于淮河流域。
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79% ,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降雨集中。
自然条件组合良好,尤其是水土资源匹配较好,适宜发展农业,具有悠久的农耕文化。
整个都市圈地区耕地面积141万公顷,土地质量好,但人均拥有量比较少。
人均耕地0.070公顷,为山东省平均的96%(0.073公顷),属于人多地少的地区。
水资源方面,无论是大气降水,还是地表与地下水,都在省内具有一定优势。
根据济宁、菏泽和枣庄的多年资料,都市圈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左右,呈现东多西少的特征。
整个地区的水资源量61.55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30.9亿立方米,地下水40.44亿立方米。
人均水资源量430立方米。
客水资源主要来自黄河和大汶河,每年引黄水定额16.86亿立方米。
第二章都市圈人口与城市化发展趋势预测一、人口增长与人口规模1.人口的现状特点(1)人口规模大,分布密度高2003年济宁都市圈总人口2037万人,人口密度为726人/平方公里,是山东省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比全省平均高26.9%,是沿海平均水平的1.8倍。
其中济宁和菏泽两市的人口分别达到799万人和874万人,人口密度分别为707人/平方公里和715人/平方公里。
枣庄市的人口密度高达796人/平方公里。
从淮海经济区看,济宁都市圈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在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地域行政单元中,有10个市的人口密度超过700人/平方公里,都市圈所包含的三个市都在其列。
表2-1 济宁都市圈人口概况(2)城镇人口比重低济宁都市圈的城镇化水平较低,2003年仅31.7%,低于山东省41.8%的水平,而且城市人口规模小,比重低,分布分散,都市圈内还没有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
更为突出的是都市圈内部的城镇化水平差异比较大,枣庄与济宁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40.3%和38.2%,接近全省的平均水平,与全国的城镇化水平相当,而菏泽的城镇化水平只有24%。
表2-2 都市圈三市城镇化水平 单位:%按农业与非农业人口划分,2002年都市圈非农人口为453万人,非农化水平22.4%,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29%。
在都市圈所涉及的3个市中,枣庄市的非农化水平为31.6%,高于山东省的平均水平,而菏泽的非农化水平只有15.3%。
因此,加快城镇化发展将是都市圈实现小康目标、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任务之一。
(3)人口增长进入低速增长阶段1996~2002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7.5‰(菏泽9.0‰,济宁6.4‰,枣庄6.6‰)山东省为6‰,全国为8.1‰。
2002年,济宁和枣庄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降到5‰以下。
‰0.02.04.06.08.010.012.014.0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年份增长率图2-1 济宁都市圈人口增长率2.人口增长与规模预测方案本规划在进行总人口预测时采用了三个预测方案,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预测,然后通过比较分析选择最佳的结果,从而确定合理的人口数量。
济宁项目策划报告一、项目概述本项目是为了推动济宁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出的一个综合性项目。
通过整合资源,实施战略规划,提升城市形象,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
二、项目目标1.经济发展目标:在五年内,实现济宁市的GDP年均增长率达到8%以上。
2.城市形象目标:提高济宁市的对外形象,增加城市的国际知名度。
3.生活质量目标: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优越的居住环境。
三、项目内容和方法1.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包括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以提升城市的交通流畅度和生活便利性。
2.打造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具有代表性的“济宁之塔”,通过设计独特的外观,增加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提升城市形象。
3.建设绿色城市:加大对城市绿化的投入,建设更多的公园、绿地和景观区域,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4.发展文化产业: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更多的文化设施,举办文化艺术表演和展览活动,提升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和享受。
5.提升旅游业发展:通过举办各种旅游活动、寻找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提升济宁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城市的知名度和经济收入。
四、实施计划1.第一年:开展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调研、选址、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和预算。
2.第二年:开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工作,推动城市形象的升级。
3.第三年:开始建设标志性建筑和文化设施,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文化素养。
4.第四年: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工作,逐步完善城市的生活环境。
5.第五年:继续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城市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
五、项目影响评估1.经济影响:通过项目的实施,预计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济宁市的经济发展。
2.社会影响:通过提升城市形象和生活质量,预计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口来到济宁,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3.环境影响:项目中的绿化工作和环保措施将会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