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2.36 MB
- 文档页数:36
摘要:太原新兴产业发展应以园区化集聚发展,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以重大创新成果中试、产业化为重点,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强大技术支撑、以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开发和国家(行业)技术标准研制为标志,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示范工程、以产学研战略合作为纽带,强化新兴产业创新型人才及团队建设等方面为着力点,大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
关键词:新兴产业太原发展对策建设一流的新兴产业基地是太原市十二五时期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任务。
“十二五”以来,太原市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载体,重点推动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新材料、现代医药业、光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到2013年,太原市新兴接替产业增加值为418.52亿元,增长12.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4.3%,太原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并初具规模。
1太原市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1.1装备制造业发展成效显著太原装备制造业中不少优势企业和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重要地位。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山西煤机装备有限公司的短壁机械化开采成套设备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接近100%。
太重集团连续三次入选中国机械百强榜,生产的热轧无缝钢管成套设备及大型钢板剪切矫直设备拥有完全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大口径无缝钢管锥形辊穿孔技术属国内独创,设计制造能力全球排名第三;特种升降设备、1200吨桥机、航天发射塔架等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大型起重机、大型挖掘设备、航天发射装置、大型轧机油膜轴承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80%、95%、88%、70%。
太原通泽重工有限公司的无缝钢管连轧机组成套设备主机市场份额占到国内市场的60%,锥形穿孔机组、微张力(定)减径机组等产品占到国内市场的75%。
2013年,太原市在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的带动下,取得显著成绩。
年末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到164个,工业增加值289.73亿元,增长14.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7.6%,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个百分点。
一、编制范围太原市晋源区地处太原市西南,北起义井东街,与万柏林区相依,南至姚村镇高家堡村,西南与清徐县、古交市接壤,东以汾河为界,与小店区隔河相望,区域面积287平方公里。
南北长23.3公里,东西长20.3公里,约占太原市土地总面积的20.6%。
辖金胜、晋祠、姚村3个镇,晋源、义井、罗城3个街道。
区政府设在晋源街办南的晋源新城。
二、项目概述晋源区自然风景优美,历史文化古迹众多,包括晋阳古城遗址、晋祠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晋阳湖、汾河、天龙山、龙山等众多自然风景资源,是我市历史文化和山水生态旅游的主要景区,也是我市的生态环境优越、晋阳文化特色突出的生态新区。
随着太原市转型跨越发展,建设一流省会战略的实施,晋源区正在面临转型发展、产业扩容调整、优化布局的新问题。
为了超前做好整体发展的引导,更好地指导近期相关建设活动,特开展“晋源区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意在通过借鉴国内外城市的成功经验,探讨和论证晋源区未来发展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空间结构形态、地区形象、景观意向和开发运作模式等,寻求能促使该地区转型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与思路。
三、规划依据(一)《中国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二)《山西城镇化推进战略研究》(三)《太原都市区规划(2011-2030)》(四)《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五)《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8-2020)》(六)《太原市南部区域概念规划》(七)《太原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八)《太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九)《太原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四、规划目标1、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人为本为目标,优化空间结构,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建设宜人环境。
对规划区的用地布局、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环境容量、经济总量等规模要素提出科学指导。
2、本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规划应以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资源为目标,以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为手段,将本地区打造成融合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新城区。
二、主要任务(四)提升省会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实施太原率先发展的战略,充分发挥省会综合优势,按照“跨省域中心城市的档次、特大型城市的规模和能级、现代化都市的框架结构”的发展思路,强化省域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的功能,提升省域中心城市的吸引与辐射能力,建设城市综合职能体系。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形成都市型产业经济体系。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城市“南移西进、提质扩容”步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突出景观和环境特色,提高城市载体功能与居民生活质量,力争把太原市建成国内一流的省会城市。
注重战略引导,强化政府推动,促进太原市与晋中市榆次区的一体化发展。
实施“双赢”策略,创新管理体制,尽快实现公交、电信、金融等领域的“同城化”,搞好城市间快速通道与城市道路的协调衔接。
明确产业分工,调整经济布局,密切城市间的经济社会联系。
编制太原都市圈发展规划,实行空间开发管制,构建城市间永久绿地系统,控制城市发展形态。
强化政策引导,搞好协商协调,有效整合资源,统筹跨区域基础设施和大型工程建设。
合理组织城镇开发,依托各级城镇发展轴,构建以太原-榆次为核心圈层,介孝汾、阳泉、忻原、离柳中四个城镇密集区为外圈层的空间布局结构。
加强城市功能的分工与协作,强化阳泉、介休、忻州、吕梁四个城市的区域次中心地位,明确各类城市的产业定位和职能定位。
建立城市间的协商协作管理机制,加快太原都市圈整合发展步伐。
(五)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强化城市发展的龙头带动地位加快晋北、晋东南、晋南经济区中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发展,搞好大同、朔州、长治、晋城、临汾、侯马、运城等重点城市建设。
把强化功能与扩大规模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工矿城市转型,促进城市综合性职能体系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与区域联系,发挥中心城市的区域带动作用。
大同市要依托经济区位、历史文化名城、煤炭资源三大优势,加速资源型经济转型步伐,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太原西站规划方案前言太原市作为山西省会城市,其城市发展是中西部地区的重要代表之一。
太原西站位于太原市迎泽区,是连接京津冀地区和南方的重要枢纽站。
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长,太原西站客流量也日益增加。
因此,在未来城市规划中,太原西站的规划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现状分析目前,太原西站位于太原市迎泽区静水路以南,太原至大同高速公路的东侧2500米处,占地面积约为200亩。
作为太原市的客运中心,太原西站服务区域广泛,既有国内高速铁路,也有普通城际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等。
太原西站始建于1996年,现已发展成为集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站。
由于太原西站在多种交通方式的日益地发展下,现有的规划和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客流的需求,出行体验较为不便。
目前,太原西站最主要的问题是公共交通不便,站内公共配套设施亟需升级,功能性不足等。
因此,对太原西站进行重大改造的规划即刻诞生。
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太原西站规划方案的建筑设计应当符合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以人为本,充分考虑舒适性、防震性和抗风性等多项因素。
在此基础上,太原西站建筑设计应该予以以下方面的重点考虑:•站房综合设计:新站房大小空间应设计得更为宽敞、明亮、便捷,能够容纳更多的旅客,站房外立面的设计应符合太原的文化特色;•公共设施规划:设立充电站、儿童游戏设施、便民商店等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旅客出行需求;•轨道交通连接:太原西站能够连接至市区的轨道交通线路等,以缓解市内交通拥堵;•环境绿化:在太原西站规划中,应注意环境的绿化,采取节能环保措施。
交通规划太原西站规划方案应着眼未来,考虑车流和人流量的增加,对于公共交通做出如下规划:•公交线路规划:制定更优秀的公交线路规划,实现太原市各个地区与太原西站的畅通无阻。
同时,应做好公交票价优惠政策的制定,以提升出行者的乘车舒适度;•出租车服务推广:推广出租车在线预订服务,通过智慧化交通管理,提升出行体验;•自行车租借:实现太原西站内部自行车租借服务,以方便旅客在站内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