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生理学消化性溃疡案例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61
消化性溃疡病例分析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消化道黏膜发生溃疡病变。
该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感染、应激、遗传、药物、饮食等。
本文将从病例分析的角度对消化性溃疡进行讨论,以加深我们对这一疾病的理解。
病例一:患者X,男性,40岁,主诉上腹部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患者在工作生活中经常面临较高的压力,长期抽烟喝酒,而且经常食用过辣、油腻的食物。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上腹部存在压痛,并可听到肠鸣音。
通过胃镜检查,发现患者胃部黏膜有溃疡病变。
该病例中,患者存在多个与消化性溃疡相关的危险因素。
首先,持续的高强度工作压力会导致胃肠道的应激反应,从而增加溃疡的发生风险。
其次,患者长期抽烟、喝酒,这两者都被认为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
此外,长期食用过辣、油腻的食物,会引起胃酸分泌过多,黏膜受损的几率增加,也容易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病例二:患者Y,女性,60岁,主诉慢性上腹部疼痛已有数月,且疼痛会缓解或加重。
患者有胃炎病史,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体格检查未发现异常,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结果正常。
通过胃镜检查,发现患者胃部黏膜有片状溃疡。
这个病例中,患者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被认为是引发消化性溃疡的关键因素。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会抑制黏膜保护因子,如前列腺素合成,从而使胃黏膜对酸的损害增加。
此外,虽然患者有胃炎病史,但没有其他相关的危险因素,如烟酒、应激等,说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能是她患病的主要原因。
病例三:患者Z,男性,25岁,主诉上腹部疼痛,伴有排便时的不适感。
患者平时饮食规律,不吸烟不喝酒。
体格检查和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结果均无明显异常。
患者通过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部位有溃疡病变。
这个病例中,患者没有明显的危险因素,如高强度压力、烟酒等。
然而,患者患有十二指肠溃疡,该部位的溃疡病变往往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感染源,感染后会抑制胃黏膜保护因子的合成,导致黏膜受损,进而引发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临床技能考试消化性溃疡病例分析
快速记忆:规律性腹痛(夜间痛、进食前痛为十二指肠溃疡;进食后痛为胃溃疡)+X线钡餐=消化性溃疡
试题编号:17(2015年)
要求:根据以上病历摘要,请将初步诊断、诊断依据(如有两个以上诊断,应分别列出各自诊断依据,未分别列出扣分)、鉴别诊断、进一步检查与治疗原则写在答案纸上。
时间:15分钟
评分标准总分22
分
一、初步诊断4
分
1、幽门梗阻2分
2、十二指肠溃疡(答“消化性溃疡”得1.5分)2分
二、诊断依据(初步诊断错误,诊断依据不得分;未分别列出各自诊断依据,扣1分)4分
1、幽门梗阻:
(1)在十二指肠溃疡基础上,反复呕吐宿食,呕吐后症状缓解。
0.5分
(2)振水音阳性。
0.5
试题编号:18(2015年)
试题编号:51(2015年以前版本)
试题编号:19(2015年)
快速记忆:溃疡病史+剑突下突发剧痛+腹膜刺激征+膈下可见游离气体=溃疡穿孔(弥漫性/局限性腹膜炎
试题编号:41(2015年以前版本)
✧知识点扩展
➢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呕血、黑便=胃溃疡
◆鉴别:溃疡型胃癌早期、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功
能性消化不良。
◆辅助检查:胃镜及胃粘膜活检、X线钡餐、Hp检测、
胃液分析及血清胃泌素测定、腹部B超。
◆治疗:一般(休息、饮食、戒烟酒、停用NSAIDS药物)。
药物(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抑酸治疗、硫糖
铝保护粘膜、PPI加两种抗生素根除Hp)
➢周期性、规律性上腹痛(空腹痛,夜间痛为主,进食可缓解)+黑便 =十二直肠溃疡。
病案(1)消化科41床彭香辉男20岁,主诉:黑便3天,呕血3小时。
入院前3天无明显诱因出现黑便,1次/日,量约250g/次,未诊治,3小时前突然恶心,呕出咖啡色液体,量约300ml,,伴黑便、头昏、乏力,逐到我院急诊,查大便OB(+),HB78g/L, 以“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入院。
过去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查体合作,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腹软,无压痛、反跃痛及肌紧张,肝脾未及,移浊(-),双下肢不肿。
入院后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可见一大小约0.5X0.5cm溃疡,溃疡底附白苔,周围黏膜明显充血水肿,查HP(-),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HP(-)。
制酸治疗。
病案(2):消化科76床闫杏春女82岁,主诉:右上腹痛7天,呕血3小时。
入院前7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针刺样痛,服中药6天,上述症状好转,入院当天无明显诱因感上腹不适,随即呕吐出咖啡色液体及血凝块,伴头痛,服“感冒清”4粒及500毫升白糖开水,约3小时后再次呕血,量约1000 ml,伴昏倒,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约几分钟后自行清醒,解暗红色大便,被送来我院,查大便OB(+),以“上消化道大出血”急诊入院。
曾患“冠心病”,常服速效救心丸。
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查体:心率100次/分,BP89/56mmHg, 神志清楚,查体合作,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腹软,无压痛、反跃痛及肌紧张,肝脾未及,移浊(-),双下肢不肿。
入院后胃镜检查:幽门口可见大小约0.2X0.3 cm溃疡底附白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十二指肠球部小弯偏前壁可见一大小约0.8X1.0cm溃疡,溃疡底附白苔,周围黏膜明显充血水肿,查HP(-),诊断复合性溃疡(A1期),HP(-)。
胃窦病理:慢性炎症,活动(+),肠化生(++),腺体数目减少。
制酸治疗。
病案(3):消化科50床转6床肖明松男67岁,反复上腹痛10+年,黑便6天入院。
消化性溃疡90例内科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的特点和内科治疗的方法。
方法:将来我院就诊的90例消化性溃疡疾病患者进行了分析。
结果:本组病例经规范化治疗,临床治愈70例,占总分析病例的77.8%.有效19例,占21.1%.无效1例,占1.1%。
结论:内科治疗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溃疡复发、提高胃溃疡愈合质量、迅速控制胃溃疡面积,减少复发率,使溃疡病治疗更有效、更合理、更科学。
【关键词】内科;消化性溃疡;治疗【中图分类号】R318.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4-069-01引言: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被统称为消化性溃疡,也多被简称为溃疡,指的是患者自身的胃壁和十二指肠壁遭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造成私膜组织的损伤。
这是一种广泛性、常见性、世界性的疾病。
患过消化性溃疡的人口占人类的近10 %。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内科中的常见病之一,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此类疾病的临床症状具有不典型性,多伴随有并发症而且较为严重,对患者造成严重损害的同时也容易造成临床上的误诊漏诊。
为了更加深人的了解消化性溃疡疾病发病情况,对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院门诊接诊的90例消化性溃疡疾病进行了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4年5月1日至2015年5月1日我院接诊了90例消化性溃疡者。
其中,男性45例,女性45例。
年龄17岁-71岁,平均:(40.25±6.41岁)90例消化性溃疡者的具体病症类别:复合性溃疡病症;十二指肠溃疡病症;胃溃疡,对应溃疡类型的例数之比7:15:8。
随机将90例消化性溃疡者分组:内科组和查探组。
在内科组的45例消化性溃疡者中男性PU者23例。
女性PU者22例。
年龄17岁到71岁。
平均:(40.01±5.98岁)。
其中,10有例PU者的溃疡类型是复合性溃疡病症,占22.22%。
24例 PU者的溃疡类型是十二指肠溃疡病症,占53.33%。
消化性溃疡50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50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50例消化性溃疡的患者中,胃溃疡1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5例,复合性溃疡3例,经积极治疗效果良好。
结论: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因素呈多样性,临床缺乏典型症状,并发症发病率高,癌变率高,故应积极长期地治疗至彻底治愈。
标签: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分析消化性溃疡因溃疡的形成和发展与胃液中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得名。
主要指的是胃、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常见病。
据统计,全国约有10%的人患过此病。
其病因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高胃酸、长期吃刺激性食物或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造成胃黏膜损伤,以及遗传因素、精神紧张、饮食失调、吸烟、酗酒等有关。
小儿消化性溃疡的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临床上易误诊为其他疾病。
近年来随着胃镜的广泛应用,对该类疾病的诊治水平已有明显提高。
我院自2004年1月~2O07年4月对120例患者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共诊断消化性溃疡50例,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4年1月~2O07年4月门诊及住院部资料完整的消化性溃疡5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1~56岁,其中,1~3岁者8例,4~19岁者18例,20~40岁者15例,41~56岁者7例。
1.2 确诊方法所有患者在本次住院期间均接受了胃镜检查,并取胃窦黏膜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
排除既往有胃癌病史、应激性溃疡、吻合口溃疡、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消化道肿瘤出血及血液疾病所致出血的病例。
2 结果2.1 临床表现典型腹痛25例,表现为上腹部或脐周阵发性隐痛、绞痛或胀痛,进餐后常加重。
不典型腹痛15例,消瘦13例,反酸、嗳气19例,厌食10例,呕血、黑便8例, 胸肩背部痛5例。
具体情况见表1。
2.2 伴随疾病伴随其他疾病22例(44.0%)(包括同一患者伴随其他多种疾病),其中伴随高血压10例(20.0%),冠心病9例(18.0%),糖尿病9例(18.0%),胆结石、胆囊炎7例(14.0%),恶性肿瘤3例(6.0%),脑血管疾病2例(4.0%)。
消化性溃疡22例内科临床治疗分析发表时间:2016-08-24T10:48:44.27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5月第9期作者:李波[导读] 因为人们不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常吃烫的食物,导致消化道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 【摘要】目的:观察各种临床方法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疗效,探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治疗方案。
一般情况::2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均给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治疗,对同时出现头晕、乏力以及黑便患者给予输液支持,并进行对症治疗。
记录患者消化性溃疡变化情况并严密检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结果:胃溃疡组患者与十二指肠溃疡组患者经相同治疗方法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对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临床治疗;改善方案前言:随着人们生活的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却逐渐呈下滑趋势,因为人们不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常吃烫的食物,导致消化道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
而消化性溃疡则是最常出现的疾病,所以,本文主要针对消化性溃疡的内科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减轻疼痛,减轻负担,为医生提供最有效的方法,提高效率。
1.消化性溃疡的相关介绍1.1消化性溃疡的定义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多发病、常见病。
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因此得名。
酸性胃液接触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空肠以及具有异位胃黏膜的Meckel憩室,绝大多数的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和胃,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
而且消化性溃疡容易复发,因为溃疡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机体都在不断地对疾患因素进行对抗与修复,其结果是纤维组织增生,局部疤痕形成。
一是可能真正的溃疡痊愈,二是表面薄弱愈合,内含脆弱组织,即“豆腐渣工程”,一有风吹草动,便会全面崩溃,溃疡复发。
临床医学概要重消化性溃疡的案例分析答案模板概述在临床医学中,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特点是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局部溃疡。
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
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案例分析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消化性溃疡的案例,探讨临床医学中常用的案例分析答案模板。
案例分析:消化性溃疡病例概述该病例是一位年轻男性患者,年龄为30岁。
患者主诉上腹疼痛和消化不良症状已有数月之久。
疼痛经常发作,与进食无明显关联,有时伴随反酸和恶心。
患者排除了曾经的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也无家族遗传疾病史。
生活方式良好,无吸烟和酗酒习惯。
病史采集在病史采集过程中,医生应首先询问患者的疼痛特点、剧烈程度和频率。
此外,了解疼痛区域、是否伴随其他症状(如呕吐、黑便等)也很重要。
医生还应关注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药物使用史以及心理压力等情况。
在该病例中,医生发现患者的疼痛主要集中在上腹部,呈间歇性发作,伴随反酸和恶心。
患者没有明显的生活习惯和药物使用史变化。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了解患者体征的重要手段。
在该病例中,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体温、血压、脉搏和呼吸频率。
此外,医生还应仔细听诊患者的胸部和腹部,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在该病例中,医生发现患者的一般体征正常,腹部压痛和肠鸣音正常,未发现明显的异常体征。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评估患者病情的重要手段。
在该病例中,医生应首先为患者进行血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等常规检查。
此外,医生还可以考虑进行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测。
在该病例中,血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等检查结果均正常。
胃镜检查显示胃窦部有一个3cm×2cm的溃疡。
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呈阳性。
诊断和治疗综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得出初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
接下来,医生可以给予对症治疗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对症治疗可以包括抗酸药物和抗胃酶药物的使用,以缓解患者的症状。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可以使用三联疗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和胃粘膜保护剂的联合使用。
探讨60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6-02-17T11:11:43.77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9期供稿作者:邓小蓉[导读] 湖南省龙山县人民医院探讨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分析及治疗效果。
湖南省龙山县人民医院湖南龙山 416800摘要: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分析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照治疗方式划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法莫替丁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雷贝拉唑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6.6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显著低于对照组26.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可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推荐使用雷贝拉唑,效果优良且安全性高,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雷贝拉唑;法莫替丁消化性溃疡属于临床常见消化道疾病,其主要有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这两种,临床特征为节律性上腹痛、病程长以及发作具有发作性等。
临床目前尚未明确消化性溃疡的病因。
临床主要使用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常用药物有胃黏膜保护剂、抗酸药以及抗菌药等。
效果已得到临床肯定的主要为胃质子泵抑制剂,而雷贝拉唑等主要药物,公认其酸抑制剂最强,可对胃酸分泌予以强效抑制,且作用持久。
本文为探讨对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法莫替丁与雷贝拉唑的临床疗效,选取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纳入标准:①年龄超过15岁但在70岁以下;②接受消化道内窥镜诊断明确为活动性胃溃疡或者十二指肠溃疡;③溃疡直径在0.3cm至2cm范围内,溃疡数量在2个以下;④行快速尿素酶实验结果为强阳性,且经组织学检查明确Hp为阳性。
80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护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护理措施。
方法:对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80例患者治愈53例、有效23例、无效4例。
结论:消化性溃疡是一种慢性病,受多因素影响,易反复发作,护士熟练掌握该病的相关理论知识,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有效地健康教育,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护理;消化性溃疡(PU)是人类消化道疾病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在我国的发病率在10%以上[1]。
PU是发生于胃与十二指肠黏膜的慢性溃疡,其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感染、遗传、环境、体质、饮食、生活习惯、神经精神等诸多因素有关,其中饮食是最关键的因素[2]。
我科通过用药指导、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等系统的护理方法护理消化性溃疡患者,提高了治愈率,临床效果显著。
我科于2012年1月~2014年1月共收治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于方法1.1一般资料本80例患者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40~82岁,平均57.5岁;十二指肠溃疡47例、胃溃疡25例、复合性溃疡8例;全部病例均经胃镜证实为活动期溃疡,并作过快速尿素酶试验,胃粘膜Giemsa染色,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Hp感染状况,结果Hp阳性75例。
1.2治疗效果评价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彻底消失,通过镜检发现,溃疡面已经处在瘢痕期或者是完全消失。
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者是得到显著减轻,通过镜检发现,溃疡病灶处在愈合期,或者是病灶缩小幅度在50%以上。
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甚至是恶化[3]。
2.护理2.1 常规护理对于入院就诊治疗的患者,护理人眼须明确了解各患者的发病原因、症状、病程、治疗经过等,同时借助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了解患者疾病的进展情况,以便于及时针对患者的相应症状进行对症护理[4]。
2.2心理护理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周期性的疾病。
有的患者反复发作、多次住院,患者易产生焦虑、悲观、抑郁等消极情绪,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恢复。
消化性溃疡36例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
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门诊治疗的消化性溃疡患者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对照组18例仅用奥美拉唑治疗,比较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H.pylori清除情况以及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和H.pylori根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嗳气、腹痛、腹胀和反酸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好,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三联法;疗效;Clinical analysis of 36 cases of peptic ulcer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omeprazole,amoxicillin and clarithromycin tripl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peptic ulcer. Methods:36 patients with peptic ulcer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n = 18).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meprazole,amoxicillin and clarithromycin Triple therapy therapy,the control group of 18 patients treated with omeprazole,compared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2 groups,H. Pylori clearance and symptom improvement. Results:The cure rate,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H were observ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eradication rate of pylori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0.05). The scores of belching,abdominal pain,bloating and acid reflux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in the control group(P <0.05). Conclusion:Omeprazole combined with amoxicillin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peptic ulcer with low recurrence rate and less adverse reaction. It is worthy to be popularized and applied.Key words:peptic ulcer;triple therapy;efficacy;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胃酸过高为产生溃疡的主要因素之一。
消化性溃疡内科治疗的24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内科治疗的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采用内科治疗的24例消化性溃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与阿莫西林+奥美拉唑+果胶铋胶囊+甲硝唑的联合治疗方法,分析治疗效果。
结果:本组24例患者临床治愈15例,占62.5%,有效7例,占29.2%,无效2例,占8.33%,总有效率91.7%。
结论;内科口服药物治疗对消化性溃疡起效迅速,对控制症状效果明显,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内科治疗,临床分析Clinical analysis of 24 cases of medical treatment of peptic ulcer.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ethod of medical treatment of peptic ulcer. 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24 patients with peptic ulcer disease treated by our hospital from March,2016 to March 2017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amoxicillin + omeprazole + pectin bismuth Capsule + metronidazole combination therapy,analysis of treatment. Results:In this group of 24 patients were cured in 15 cases,accounting for 62.5%,effective in 7 cases,accounting for 29.2%,2 cases,accounting for 8.33%.The total efficiency of 91.7%. Conclusion:Internal medicine oral treatment of peptic ulcer onset quickly,The effect of obvious control of the symptoms,and no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s,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Key words:peptic ulcer,medical treatment,clinical analysis前言: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
消化性溃疡216例临床分析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因溃疡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
现就本人在2000-2010年的工作中经历的21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和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16例患者中,男127例,女89例,男女比1.43∶1,年龄16~84岁,平均52岁。
以60岁为界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老年组65例,平均68岁(60~84岁),中青年组151例,平均39岁(16~59岁)。
1.2 临床表现:1.2.1 慢性过程病程为1月到35年,平均12年。
1.2.2 周期性发作期3天到4月,缓解期1周到15年。
1.2.3 季节性秋冬发病79例,夏季33例,冬春104例。
1.2.4 节律性空腹痛即餐后2-4小时或(及)午夜痛98例;餐后痛46例;无规律痛或只有上腹部烧灼感、反酸、嗳气及腹胀等72例。
1.2.5 疼痛性质有烧灼样疼痛、较剧烈疼痛、刀割样疼痛、隐痛、钝痛、胀痛及反酸、嗳气等不适感。
1.3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1.3.1镜像检查 180例为胃镜诊断,25例为X线钡餐诊断,11例因穿孔行手术诊断。
溃疡特点:216例溃疡中,胃溃疡83例(38.43%),其中老年组48例,十二指肠溃疡116例(53.70%),其中中青年组81例,复合性溃疡17例(7.87%)。
胃溃疡中胃窦、胃角溃疡69例(83.13%),胃体溃疡11例(13.25%),幽门管溃疡2例(2.41%),胃底溃疡1例(1.21%)。
十二指肠溃疡中球后溃疡8例(6.02%)。
所有胃镜及手术诊断胃溃疡的患者均行组织活检,恶性3例(3%)。
1.3.2 Hp感染及NSAIDs相关的溃疡 180例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总阳性率69.9%,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患者Hp阳性率分别为71.55%(83/116)和62.65%(52/83)。
全部患者均询问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史,与NSAIDs相关的溃疡共60例,占27.78%。
消化性溃疡病历病例1 男,24岁,5年来经常于餐后3-4小时出现上腹部烧灼痛,严重时夜间疼醒,伴返酸烧心,多于冬秋季复发,每次持续一周左右。
自服甲氰咪胍或进食后症状可缓解。
4天前因过劳,上述症状加重,且伴恶心、呕吐少许当日食物水,无胆汁。
为确诊来院。
查体:一般状态佳,巩黄(-),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上腹偏右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3次/分。
病例2 王某某,男,29岁,司机.自述有胃病史6年,冬秋季节易复发,每次发作多于饭后3小时,出现上腹部隐痛,进食或服小苏打可缓解,有时夜间疼醒,常伴反酸、灼心。
近两周来又因过劳上腹痛加重,饥饿疼,恶心,呕吐当日食物、水,无胆汁及血液,但仍能进少量饮食,近三天上腹胀疼,呈持续性,进食加重,每日呕吐5-6次,呕吐物有酸酵味并伴不消化食物及隔日食,周身乏力,见瘦来诊。
查体:Bp 110/70mmHg,神清但较萎糜,皮肤弹性差,巩膜无黄染,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心率94次/分,律齐,无杂音,肺(-),上腹膨隆,可见胃形,震水音(+),上腹轻压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浊音(-),肠鸣音活跃。
病例3 男,60岁,9年来间断出现餐后1小时左右心窝部隐痛,饱胀,嗳气,无反酸,多于秋冬季节复发,每次持续10天左右,自服胃药(不详)可缓解。
近2个月又复发,上腹持续性疼痛加重,服药无效,并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体重下降6Kg,间断黑便,每次30g,未介意,近半月自觉头晕,活动后心悸气短,为明确诊断而入院。
查体:P80次/分,一般状态欠佳,贫血貌,双肺无异常,心律整,心尖可闻Ⅱ级收缩期杂音,腹平软,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肠鸣音5次/分,移动浊音(-)。
病例5 男,32岁,3年来每于冬季出现右上腹疼痛,并向背部放射,尤以夜间为甚,伴反酸烧心,先后出现3次柏油便,曾行胃镜及X线钡餐检查,胃及十二指肠球部均未见溃疡,今冬又复发,持续性后背痛,继之发现尿黄,为明确诊断来院。
一、实训背景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异常、胃黏膜保护功能下降等。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加深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能力。
二、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8岁,主诉间断性上腹痛4年,加重1周。
患者4年前因饮食不当出现上腹痛,呈胀痛性质,伴有恶心、反酸。
症状时轻时重,曾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胃炎”,给予药物治疗,症状有所缓解。
近期症状加重,疼痛加剧,持续时间延长,故来我院就诊。
三、体格检查1. 一般情况: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可,面色稍苍白,营养中等。
2. 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
3. 消化系统:- 腹部:平坦,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4. 其他:无特殊体征。
四、辅助检查1.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血红蛋白90g/L,红细胞计数3.0×10^12/L,血小板计数正常。
- 尿常规:正常。
- 大便常规:正常。
2. 影像学检查:- 胃镜检查:胃窦部可见一圆形溃疡,直径约1cm,边缘整齐,底部覆有灰白色苔膜,周围黏膜充血水肿。
3. 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胃窦部黏膜慢性炎症,符合消化性溃疡。
五、诊断与治疗1. 诊断: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胃窦部)。
2. 治疗:- 病因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给予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 症状治疗:给予抗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治疗。
- 饮食治疗: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
六、实训总结1.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了解到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2. 临床诊断消化性溃疡,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综合判断。
3. 治疗消化性溃疡,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4.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要重视消化性溃疡的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