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 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 是真知啊。” ——这也是学习态度问题。
(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 (什么)以(凭)谓(称为)之(他) ‘文’也?‛子曰:‚敏而(表顺接, 可不译)好学,不耻(以…为耻)下 问,是(这样)以(因为)谓之‘文’ 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称他“文”呢?”
孔子说:“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 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 些呢?”
——“默而识之”中讲的学习方法,“学而不厌”,讲的是 学习态度。“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
(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值得学习的人)焉(于此,在里面); 择其善者而(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 “就”。 )从之,其(他们)不善者而 改之。‛
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八则语录,深刻地阐述了学 与习、学与思、学与问、学与师、 己与人的辩证关系,倡导了正确 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辞约义 丰,精练传神。 亲近《论语》,亲近传统文 化,能把我们的民族之根扎得更 深。
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 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他‘文’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 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也是讲的学习态度。
(六)子曰:‚默(不说话)而 (表修饰,可不译)识(记住)之(代所 学的东西),学而(表顺接,可不译) 不厌(满足),诲(教)人不倦(厌 倦),何(什么)有于(对)我哉!‛
‚而‛的基本用法有两类:
表示修饰关系 默而识之 敏而好学 表示承接关系 学而不厌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 表示转折 人不知而不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