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级走向全面小康教研课课件定稿
- 格式:ppt
- 大小:3.14 MB
- 文档页数:26
第三节走向全面小康第一教时共同富裕的目标一、教材分析【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
【教学难点】贫富差别现实与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矛盾。
二、学生分析针对的问题:共同富裕的目标与当前贫富悬殊的现实这对矛盾,使得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距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会越来越远。
因此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不能因为有收入差别而共同富裕目标。
学生的需要:本课时所提及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论性、政策性教,如在讲授过程中强化政策性内容,学生兴趣不浓,也不易学生充分理解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应尽量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
P49页"查一查"这一活动,学生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应好好地利用。
三、综合设计思路(一)课前布置课前收集反映东西部人民总体生活水平的图片或材料和先富带动后富的材料。
(二)导入分两组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或材料。
提问:我国不是已实现小康目标了吗,为什么还有如此大的差距?让学生带着疑问,教者呈现小康现状特点:总体上实现了小康。
由此来探讨引入以下话题。
(二)话题教学【教学话题1】平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老师和同学这样来评价一个同学,"╳╳╳同学总体上是好的。
" 对"总体"该怎样理解?【教学话题2】我们现在实现了总体上的小康,对这一"总体"我们又该怎样理解?由此说明总体小康的特点。
【教学话题3】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由此揭示我们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总体上的小康并不是我们的追求。
【教学话题4】学生呈现先富带动后富的事例结合P49页"华西村"、"查一查"来拓宽对实现共同富裕途径的理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党课教育(十八大精神教育)授课题目: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正确理解“全面建成小看社会”授课目的:通过学习,使官兵更深入地领会十八大精神,一、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历史(一)什么是“小康”“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中:“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
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出现。
《辞海》中,“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
”"小康"是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
“小康生活”寄托了普通老百姓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
尽管”小康之家“、”小康生活“寄托了普通百姓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但在古人眼里的小康社会,归根到底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状态。
(二)邓小平的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与小康社会的提出小康,是邓小平1979年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的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概念。
“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为了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邓小平设想了著名的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00年,我们已胜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均GDP达到848美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下一步将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程度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三步阶段。
(三)江泽民新“三步走”战略——新的历史起点是对“三步走”战略的进一步展开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战略,对第三步只作了一个大致的构想。
现在,在走完前两步目标的时候,把第三步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作出新的战略规划,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要求。
《走向全面小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思想品德》教材第九单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和第二章《走向全面小康的路径选择》。
详细内容涉及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意义、发展目标以及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路径和实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意义和发展目标,认识到全面小康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我国走向全面小康的路径选择,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增强国家认同感。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分析问题,提高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意义和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路径选择。
教学重点:全面小康社会的意义、发展目标以及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路径和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思想品德》学习指导、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取得的一系列发展成果,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为何要提出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意义和发展目标,让学生了解全面小康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3. 知识讲解:(1)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讲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意义和发展目标。
(2)走向全面小康的路径选择:分析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路径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战略。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国家政策。
5.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中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6.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作出贡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意义、发展目标。
2. 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路径选择。
3. 实现全面小康的实践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意义和发展目标。
(2)分析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路径选择。
《走向全面小康》说课稿《走向全面小康》说课稿教材情况(一)课程标准依据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二)内容及地位及教材的处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是第二单元《走进小康时代》第三节的内容,“走向全面小康”,基本实现小康并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因此,本节重在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目前小康建设中的差距,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的奋斗目标,激发学生关注小康,并投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热情和动力。
本课内容为两目、良课时,为了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时把总体小康与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作为一课时进行授课,我想这样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直接从因到果,明确全面小康建设的紧迫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知道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了解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并提高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建设全面小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艰苦奋斗的意识和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全面小康的特点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2、难点: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的区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性二、学生情况: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我国现阶段已基本实现了小康,小康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小康生活的幸福,并也知道了今天的小康生活的到来,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分不开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在此基础上学习“走向全面小康”能很容易地在比较中感受总体小康的不足与全面小康的美好,从而可以很自然引发学生建设全面小康紧迫感和使命感。
但因学生仅仅能从理论上感知,对于真正的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不平衡并不能从现实中去感受,无形中也增添了对此知识点学习的现实难度。
《走向全面小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四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三节“走向全面小康”,主要内容包括: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及意义2.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与特征3. 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成就4. 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与举措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内涵、特征,掌握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布局与举措。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与特征,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布局与举措。
重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成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意义、内涵、特征,以及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布局与举措。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我国农村扶贫工作为例,让学生了解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就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展开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意义、内涵、特征2. 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布局与举措3.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内容,谈谈你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认识。
答案要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意义、内涵、特征、战略布局与举措等方面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