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材料分析题 (2)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材料分析题 (2)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材料分析题 (2)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材料分析题 (2)

第一单元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请回答:

(1)这段文字是在什么建筑上的?为什么要修这样的建筑?

(2)写出“三年以来”的起止时间。其属于什么时期?

(3)“三十年以来”是从什么事件开始的?这一事件标志着什么?

(4)“一千八百四十年”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什么?

(5)诵读碑文,我们浮想联翩,无数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至今还历历在目,作为肩负历史重任的青少年,你有何感想?

2.阅读下列材料: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打败美帝野心狼!”

请回答:

⑴这是哪支部队的战歌?根据材料,分析其反映了什么历史故事?

⑵这支部队是何时“跨过鸭绿江”的?何时“打败美帝野心狼”的?

⑶这支部队被誉为什么?为什么?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土地改革后,农民早出晚归,积极性高涨,1951年底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000万吨,比1949年增长26.9﹪。”

请回答:

⑴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土地改革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

⑶你能说出材料一的内容和材料二反映的情况之间的关系吗?

4.阅读下列材料:

在历时3年多的朝鲜战争中,中朝人民军队共歼敌109.3万人,其中美军39.7万人,击落击伤敌机1.2万架,击沉击伤敌舰257艘,美国虽然动用了其三分之一的陆军、五分之一的空军和很大一部分海军作为侵朝战争的主力,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一切现代化武器,最后不的不承认“这是美国进行的一次代价最大、流血最多的战争”。“联合国军”总司令,后来在回忆录中沮丧地写道“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请回答:⑴写出历时3年多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起止时间。

⑵在这场战争中,谁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⑶材料中的“联合国军”总司令是谁?

⑷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过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材料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打败美帝野心狼!”

请回答:⑴根据材料一、二,你认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

⑵请你举出材料一中“历史的事实”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例子。

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抗美援朝战争对新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选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材料二敬爱的毛主席:……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和劲头怎能不大呢?

————选自辽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请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土地制度?

⑵阅读材料二,说出中央人民政府为实现广大农民的梦想所采取的措施。

⑶联系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简述中央人民政府采取措施的重大意义。

7.史料分析:

材料一按照中央的要求,所有渡江部队,从每日黄昏开始行动,至翌晨4时停止,天亮前隐蔽完毕,不露痕迹,入夜开拔,奔赴前线。就在“联合国军”和李承晚军东西两线部队争先恐后地向中朝边境狂奔的时候,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埋伏在鸭绿江南岸的崇山峻岭中,准备与之进行一场特殊的较量。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并从当年冬开始在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等广大解放区实行……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请回答:

⑴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指什么事件?结果如何?

⑵这两个时间都发生于哪一年?这两个事件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新闻和历史节目见长的美国公共电视台为纪念朝鲜停战协定签订50周年制作

了一档特别节目,该节目的开场白强调:“战争在3年的酷暑和严寒中延续,面对不可预测的敌人,3.4万美军死亡、10万美军受伤、7140人成为战俘、8000多人失踪……”这些数字只是美方目前愿意承认的数字,但也应该足以引起他们对这场战争的关注和反思。材料二1975年,前国会众议员麦克洛斯基曾作为第一个访华的美国国会代表团成员到过中国,还见到了邓小平。他告诉邓小平,自己身上留有志愿军手榴弹的弹片,还是42军的战士给炸的。邓小平风趣的说,那时候我们称你们是“美帝国主义”。麦克洛斯基诚挚地对记者说,他希望美、中、日、韩、朝这些过去打过仗的国家今后永不再战,让这些国家的人民在美丽的河山之间永远和平地生活。

材料三新华网北京2000年10月25日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振英、人民日报记者唐维红、新华社记者罗玉文)首都各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大会今天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提到的是哪场战争?美国为什么要打这场战争?

⑵中国政府也参战了,目的何在?

⑶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些永恒的数字应引起美国人怎样的反思?是不是多有的美国政要都像前国会众议员麦克洛斯基一样有这样的反思?

⑷对于中国人民来说,纪念这场战争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分析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 1读图回答问题. (1)右图这一水利工程是什么?(2分)有什么历史地位?(2分) (2)建设这一水利工程的目的是什么?(3 (3)它的开通有什么作用?(3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的一位皇帝曾说过君民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松赞干布)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旧唐书》 (1)材料一的皇帝是谁?(2分)他统治时期的治世被称作什么? (2分) (2)材料二中松赞干布所说的“大唐公主”是谁?(2分)松赞干布迎娶“大唐公主”有什么意义?(4分) (3)以上材料说明这位皇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2分) 3. 材料一唐朝时期,唐诗文化处于繁荣局面,经济繁荣,各国的使者和商人络绎不绝,唐朝的长安在当时属于国际性大都市,通往各地的水路四通八达。 材料二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徇私误国之人。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材料三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由盛而衰,一蹶不振。

(1)唐朝气象达到鼎峰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2分)被称作什么盛世? (2分)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4分)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6分) (4)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启示?(4分) 4.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上(宋太祖)曰“……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罢(废除)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职官制》 材料三:“(军机大臣)只能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 (1)材料中一体现了宋太祖在军事方面的哪一项措施?(1分)其目的是什么?(1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明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1分)此后“六部”向谁负责?(1分)(3)据材料三说的是清代哪一机构的设立?(1分)该制度的设立主要影响是什么?(1分)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人为此付出过努力。 材料一:(元朝的疆域)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郑成功 材料三: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管理,实行了什么制度?(1分)这一制度的影响是什么?(2分)

八年级下册历史测试试卷

八年级下册历史测试试卷 第一大题 1、去年,我们隆重举行国庆60周年大典。下列事件均发生于60年前的1949年,其先后顺序是①解放军占领总统府②北平和平解放③举行开国大典④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2、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转战陕北,斗智斗勇 C.决战平津,瓮中捉鳖 D.渡江战役,一往无前 3、1954年9月,王爷爷作为一名人民代表,到北京参加一次全国性的重要会议。他亲历的活动是A.听取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B.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C.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D.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二次历史巨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这两件大事相关的年代分别是 A.1949年、1951年B.1949年、1952年C.1949年、1954年D.1949年、1956年 5、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中最具震撼力的一个场景是:小孩找出父亲的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这个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场景应该发生在20世纪 A.二十年代 B.三四十年代 C.五十年代 D.七十年代 6、下列与周恩来有关的外交成就和外交活动是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出席万隆会议③出席APEC会议④与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在1964年的一份报纸上刊登了一个报道,里面包含了这样的信息:兰考、治沙、党的好干部。请你判断他是下列人物中的A.邓稼先 B.王进喜 C.雷锋 D.焦裕禄 8、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下列口号、标语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的是 A.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 D.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9、以下关于新中国成立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述中,正确的是 ①前者结束了旧时代后者结束了错误方针②前者开启了新纪元后者开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

材料训练 一、“天宝二年(743年)12月,他率弟子、工匠等,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涨腹。在海上漂流14天,饥渴交加,暑热难熬,漂流至海南岛南部,他双目失明,弟子荣睿病逝……天宝十二年,他以66岁高龄,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留居奈良……” (1)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1分)要到哪里去?(1分)去干什么?(1分) (2)上述材料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2分)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二、材料一:《史记》对西汉时期南方的描述: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和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都很贫困。 材料二:(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材料三:(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问:这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材料一: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东方红》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 材料三:……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走进新时代》(1)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你知道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城市吗?(2)材料三的歌词是近现代中共领导人丰功伟绩的写照,请思考歌词中“当家做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描绘的分别是哪些领导人? 四、材料一丰都全县人民到处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战歌,各地出现了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参军的动人场面。社坛乡青年熊应龙步行70多华里,三次进城要求参军。 材料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没有翅膀要飞大,不坐飞机坐火箭。莫说指标能实现,白云也要摘几片。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建国初期的什么事件?请说出与这事件有关的一个人物(4分)(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的什么历史事件?与此同时还有什么运动?(4分) (3)材料三中的大包干是指一种什么制度?(2分) 五、20XX年6月13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举行“2009中国记忆”大型直播活动,直播内容为正在申报世界遗产的中国大运河。选取杭州、扬州、洛阳等8个沿运河城市作为节目组成部分,其中,通州、扬州、杭州是直播点。 请回答:(1)材料中的“杭州”是隋朝大运河的南端,“杭州”在隋朝时称为什么?隋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有什么意义? (2)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隋朝大运河全长多少公里?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材料分析题 (2)

第一单元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请回答: (1)这段文字是在什么建筑上的?为什么要修这样的建筑? (2)写出“三年以来”的起止时间。其属于什么时期? (3)“三十年以来”是从什么事件开始的?这一事件标志着什么? (4)“一千八百四十年”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什么? (5)诵读碑文,我们浮想联翩,无数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至今还历历在目,作为肩负历史重任的青少年,你有何感想? 2.阅读下列材料: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打败美帝野心狼!” 请回答: ⑴这是哪支部队的战歌?根据材料,分析其反映了什么历史故事? ⑵这支部队是何时“跨过鸭绿江”的?何时“打败美帝野心狼”的? ⑶这支部队被誉为什么?为什么?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土地改革后,农民早出晚归,积极性高涨,1951年底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000万吨,比1949年增长26.9﹪。” 请回答: ⑴土地改革后,我国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土地改革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 ⑶你能说出材料一的内容和材料二反映的情况之间的关系吗? 4.阅读下列材料: 在历时3年多的朝鲜战争中,中朝人民军队共歼敌109.3万人,其中美军39.7万人,击落击伤敌机1.2万架,击沉击伤敌舰257艘,美国虽然动用了其三分之一的陆军、五分之一的空军和很大一部分海军作为侵朝战争的主力,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一切现代化武器,最后不的不承认“这是美国进行的一次代价最大、流血最多的战争”。“联合国军”总司令,后来在回忆录中沮丧地写道“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请回答:⑴写出历时3年多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起止时间。 ⑵在这场战争中,谁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⑶材料中的“联合国军”总司令是谁? ⑷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5.阅读下列材料: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一中人物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什么?他是否“只识弯弓射大雕”?说出依据。 (2)图二中人物是元朝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君主,请你依据所学知识,提供史实加以印证。 材料二: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摘自《经世大典序录官制》(3)元代是否设立了今山东省?为什么?当时今南海地区称为什么?今台湾地区当时归哪一行政机构管辖? 【答案】(1)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不是。成吉思汗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2)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没有山东省。这一地区在当时归中书省直辖。万里石塘。澎湖巡检司。 【解析】 【详解】 (1)图一中人物是铁木真,铁木真被称为“一代天骄”的原因是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成吉思汗建立了军事、行政、生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了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起司法机构,创制了蒙古文字,故以“只识弯弓射大雕”称之,并不准确。 (2)图二中人物是忽必烈,忽必烈是元朝历史上少有的有作为的君主,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元代没有山东省,山东、山西和河北在元朝被称为腹里地区,在当时归中书省直辖。当时今南海地区称为万里石塘。今台湾地区当时归澎湖巡检司管辖。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在地方设行省,行省下辖路、府、州、县等。边疆,设宣政院管辖今西

最新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卷(人教版)含答案版

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卷附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邓小平曾在不同场合说,香港回归后,香港居民“股照炒、舞照跳、马照跑”。这是说香港回归以后,香港原有的 A.政治制度不变B.法律制度不变 C.生活方式不变D.金融中心地位不变2.以下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逐步展开的四项内容,根据开放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沿海开放城市②经济特区③沿海经济开放区④内地 A.②①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④ D.①②③④ 3.以下是某班以“周恩来的外交风云”为主题设计的内容,下列搭配与主题不相称的是:A.鸿门赴宴——重庆谈判 B.力挽狂澜——亚非会议 C.摒弃前嫌——中日建交 D.和平共处——中印谈判 4.下列选项中不是按同一标准分类的是 A.中程导弹 B.核导弹 C.远程导弹 D.洲际导弹 5.1988年侨居美国的华侨想要回祖国投资,他可以选择在以下哪个已开放的城市进行投资A.重庆 B.浦东 C.珠海 D.满洲里 6.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新中国成立的筹备会,在这个会议上做出了一系列决定,下面哪个不是本次会议的决定( ) A.国旗B.国歌C.首都D.国徽 7.祖国统一一直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其中,祖国大陆最后和平解放的地区是( ) A.新疆地区B.青海地区C.西藏地区D.云南地区 8.一位美国将军回忆1950发生的那场战争时说“……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所说的“错误的战争”是指( ) A.解放战争B.抗美援朝C.越南战争D.朝鲜内战 9.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中国大陆的农民基本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是在( ) A.1949年B.1950年C.1951年D.1952年 10.我国已经步入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回顾历史,下列成就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包括①鞍山钢铁公司的轧钢厂建成投产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③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④大庆油田建成投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1.流行语记录着人类生活的变化和观念的更新,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下列流行语在新中国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 ①“抗美援朝”②“一大二公”③“造反有理”④“招商引资” A.③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1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是( )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个体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C.没收官僚资本 D.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13.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比较:( ) 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几种类型 1.文字型材料题 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图表型材料题 图表型材料题是以数字表格或图像(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 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或线段的变化,来确定材料所要展示的信息。要先读设问部分,带着问题再去分析表格,有意识地去观察分析材料。通过观察发现现象之间的联系,再分析原因然后组织答案。 3.开放型材料题 近年来开放型材料题命题的一个趋势就是选择材料时,是考生熟悉的、非教材中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材料来源无法预知。但考生应当把握一点,即无论材料千姿百态,所选择的材料必定是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必我所学、必我所能,不会超标,所考问题必然是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 在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获得高分的保证。 材料分析题是近年来历史中考的必考题,也是很多学生日常考试中比较畏惧的题目之一,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运用了正确的解题方法,这类题目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1、看题目 看懂题目,注意关键词 (1)看清有几问?谨防粗心漏答。(2)答题有何要求 ▲如“依据材料”,则是在材料中找答案即使与所学知识不符也要按照材料回答;▲如“结合所学知识”,则是以材料做引子用教材中的语言作答; ▲如“不得引用原文”,请自己组织概括答案; ▲如“有何变化”,即从什么变成什么或“不同”,则要前后对比; ▲如有“如何”,一定要基于史实答题; ▲如有“反映什么”或“含义”,那就是就材料表面意思回答; ▲如问“启示”,就要注意联系现实,并且一定要围绕主题来回答。 如:看到“改革”就想到“实事求是,根据国情,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看到“工业革命”就想到“教育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看到“仁”就想到“和谐社会”、看到“污染”就想到“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看到“闭关锁国”“学习西方”就想到“坚持开放”、看到“日本右翼”就想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还有时间、空间的限制等等,如某一时间段、某一国家……(在问中划出来) ▲如对某种观点的认识,就要先肯定(或否定)再说出自己的论据。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

八年级(下)历史材料分析与问答题汇总 (一)材料分析部分 1、阅读材料 1949年年轻的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此时,国土尚未完全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蠢蠢欲动,想以大西南为基地重新复辟;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也对共和国充满仇恨,想和国民党军配合,在经济上绞杀人民政权;国民党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物价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没有土地,在经济上仍然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国际上,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到了中朝边境,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请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很多困难,你认为应当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答:继续追击国民党残余势力;稳定物价;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阅读材料 从1960年5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调运粮食的紧急指示》,6月6日,再次发出《关于为京津沪和辽宁调运粮食的紧急通知》,这四个地方库存的粮食够维持几天呢?北京是7天,天津10天,上海几乎已经是没有大米库存,随到随销,辽宁8-9天。这四个地方,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经济中心,天津、辽宁是工业基地,如果粮食供不上,后果将不堪设想。而连这样必须力保的地方都如此困难,全国的粮食供应状况不言而喻。 请回答: (1)为什么会出现材料所述的情况? 答:因为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又掀起大跃进、大炼钢铁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2)后来党中央对经济作出了调整,到什么时候经济开始复苏?经济建设的错误从根本上解决没有?为什么? 答:1962年;没有;因为左倾错误继续发展,最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中国进入十年内乱时期。 3、阅读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预言家声称:“中国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当时,全国粮食总产仅1亿吨,一块优质钢材、一枚建筑铁钉都得依赖进口,工、农业总产值比例为3∶7,生产方式极其落后。经过55年奋斗,我国经济天翻地覆,粮、棉、油、肉、禽、煤、钢、水泥等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年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一、二、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差距逐渐缩小,高速路四面畅达,“村村通”遍及乡野,机场港口一派繁忙,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四大工程捷报频传……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6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意味着国民经济迈上一个大台阶。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居世界第一位。 ——《发展才是硬道理新中国55年经济建设述评》 请回答: (1)根据现代历史发展历程,请分析新中国成立55年来中 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 (2)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两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你能说出来吗? 答:1952——1957;1978年以后。 4、阅读材料 材料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材料二我国工业生产值增长情况 请回答: (1)有人说共产党只会打仗,不会搞建设,你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也不怎么样!请根据上述材料予以反驳。 答:从1952年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出现狂飙式的发展,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还要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1952年到1956年短短4年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试分析原因。 答:1952年,土地改革结束,广大农民分到了土地,以更高的热情投稿到生产中去;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中国彻底改变了工业一穷二白的状况;当时苏联的援助与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从1956年到1978年22年间,经济发展状况如何?试分析原因? 答:缓慢。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更加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4)从1978到2001年20多年间经济发展与1956年到1978年间的速度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答:明显加快了速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八年级下册材料分析题

八年级下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是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主义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留下的是满目疮痍的国土,年轻的共和国又面临帝国主义的颠覆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破坏,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侵略严重威胁我国安全”的事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是如何粉碎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的? (3)、中国共产党建党节是哪天?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多少周年? 2、阅读下列材料: 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建国以来,我国政俯十分重视“三农”问题。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关于农村的文件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 材料二:1958年农村的一次运动在所有制方面搞“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在分配上搞“一平二调”,即贫富拉平,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 材料三:1978年冬的一个夜晚,我国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聚集在一起,在一份实行“包干到户”的合同书上,庄严留下自已鲜红的手印。“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国掀起农村改的浪潮。 (1)、材料一中的文件名称是什么?当时在我国的什么地区开展了什么运动? (2)、材料二中提到的运动指的是什么运动?为什么说它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3)、材料三提到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在全国迅速推广?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请回答: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什么样的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你认为这里的“转折”主要指什么?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上出现了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什么?它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有什么关系? (3)、用一句话评价邓小平。

最新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

最新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 案) 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母亲! ——中国历史八年级教材材料二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质,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请回答: (1)材料一歌词中的“MACAU”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什么? (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说出“MACAU”是在什么时候回到“母亲”怀抱的?它的回归利益于什么方针?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香港能够顺利回归,除了上述提到方针的指导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 【答案】(1)指澳门;指中国。 (2)在1999年12月20日;得益于“一国两制”方针 (3)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歌词出自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歌词中的“MACAU”是指澳门,“母亲”是指中国。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1999年12月20日,我国正式从葡萄牙殖民者手中收回澳门主权。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澳门回归是按“一国两制”方针回归的。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运用这一伟大构想,中国政府分别在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收回了香港和澳门的主权,使我国在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依据材料“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和所学知识概括可知,香港能够顺利回归,除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外还有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

八年级下册材料分析(含答案)题

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材料分析题 1.王某自幼没了父母,他在政府的帮助下读完了中学。之后,他响应国家的号召,自愿到部队服兵役。在部队,因表现出色他多次受到表扬。退役后,他自己开了个小批发部,干起了个体经营。由于认真守法,积极纳税,他多次被税务部门评为纳税先进个体。后来,他又带领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他的举动得到了全村的好评,被村民选为乡人大代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9分) (1)王某享受了宪法赋予的哪些权利(2分) (2)王某履行了宪法规定的哪些义务(2分) (3)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怎样的(2分) (4)公民该如何履行自己的义务(3分) 答:(1)受教育权、荣誉权、劳动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分) (2)受教育,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2分) (3)我国公民权利义务是一致的,权利义务具有统一性.对等性,制约性。(2分) (4)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 我们坚决不做。(3分) 2、卢勇的一天:早晨,八年级学生卢勇背起书包上学。到了学校,卢勇把吃剩的早餐随手往教学楼的楼梯边一扔,走进了课室。午饭后,卢勇到邮局寄信,回校的路上,看到有两名社会青年在持刀敲诈勒索一名低年级的同学,卢勇急忙到附近的公用电话亭打“110”报警。放学后,卢勇用自己的零花钱给生病的妈妈买了一块她喜欢吃的蛋糕。晚上,他就前两天社会调查中了解到的“六合彩”赌博泛滥的现象,向有关部门提出综合治理的书面建议。 请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卢勇享受了哪些权利履行了哪些义务(至少共写出四项)。 (2)请你当一回小法官,说说在卢勇的一天活动中,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并就公民权利和义务问题对卢勇说几句话。 (1)卢勇享受了受教育权、通信自由权、建议权;履行了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材料分析练习题 及 答案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期末材料分析练习题 非选择题 1、一只青蛙非常自信地站在一个三条腿的小凳子上,稳稳当当。人的自信也需要三个条件,就像小凳子的三条腿一样,缺一不可。(共10分) (1)你认为人的自信需要哪三个条件?(3分) (2)假如小凳子三条腿长短不齐,青蛙还能自信地站在小凳子上吗?为什么?(3分) (3)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2、材料一:人生,是一次远征,征途曲折坎坷漫长,挫折像月伴你而行,即使当你获取成功后的辉煌,感受辉煌后的喜悦之际,挫折也并未远你而去,却是隐没于朝霞的明艳中,它依旧将在每个晚上随你而行,挥之不去。虽说挫折带着凄苦是人生浓重的底色,但人生没有刻骨铭心的挫折既不丰富又不完整。 疾病、打击、不幸、折磨和失意,这些来自于心灵和肉体的以及外部环境的痛苦,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虽然有轻有重,有长有短,但让人感受到的滋味却是同样的厚重和深刻、痛苦。在弱者面前,会使其六神无主,万念俱灰,在强者面前,会使其超然洒脱,老练成熟。对每一个人来说,痛苦是无法躲避的,当痛苦降临动头上时我们只有坦然处之。也许,面对痛苦,我们要拥有包容一切的胸怀和气度。痛苦,既磨难人,也造就人。 材料二: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1)对于以上两个材料,你是怎样理解的?(3分)(2)面对困难和挫折大致有几种人?(5分) (3)你是哪种人?学习《思想品德》后,你将准备怎样面对挫折?(2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张丽悦是某校七年级学生,每当她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总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她跟父母外出旅游时,自己的东西自己拿;平时,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房间自己整理。 (1)材料反映张丽悦哪一方面的能力比较强?(1分) (2)你人为当代青少年需要这一种能力吗?为什么?(3分) (3)你将如何向张丽悦学习,培养这种能力?(说出三点即可)(6分) 4、七年级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一学期里,我克服了一些困难,取得了一些成功。在回顾和展望中,我能感受到自己长大了,成熟了。成长中,我受到很多人的帮助与关爱,经历过泪水与欢笑,所有的经历造就了我。我心怀感激,满怀信心走向未来。(共10分) (1)阳光总在风雨后,在实现自己理想时,我估计还会遇到这样的困难。(写出二种)(2分)(2)对此,我准备这样面对:(6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二单元材料题专项训练

八年级下册历史材料题专项训练(一)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班级:91 姓名:张雪梅 —————————————————————————————————————————————————————一、 材料一“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势力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总之我们应该参战,必须参战,参战的利益大,不参战的损害极大。”——毛泽东 材料二 图1 图2 图3 1.材料一是毛泽东关于哪次战争的讲话?这次战争发生在什么时候? 2.为什么毛泽东认为中国“应该参战,必须参战”? 3.中国是怎样“参战”的? 4.参战的结果如何?有何意义? 5.材料二中图1和图2的两位英雄人物分别是谁? 6.为什么人们把中国人民志愿军称作“最可爱的人”? 7.图1、图2和图3中美军上将克拉克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有何必然联系?说说看。 二、

图A.土改中农民拔除地主立的界碑图B.农民积极报名入社 1.图A中的“土改”使中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历史意义? 2.图B中农民积极报名加入的是什么社?走的是什么道路? 3.图B中的运动是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农村土地由“分”而“合”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5.结合所学知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6.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 河南信阳郊外的土高炉群北京玉渊潭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 1.这两幅图分别反映的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什么运动? 2.这两大运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这两大运用产生前,我国计划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什么? 4.如何评价这两次运动?它们给我们怎样的教训? 5.这两次运动之后,我国又出现了一次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什么失误?发动者是谁?怎样结束的? 四、下面是刘少奇同志所作的《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中节选的部分材料。据此回答问题。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是我们国家民主化、工业化、独立、统一及富强的基本障碍。这种情况

八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汇总

八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班级___姓名___ 一、侵略与反侵略 1、侵略与反侵略贯穿近代中国历史的始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后来又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个又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图1 鸦片战争图2 中日甲午战争图3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请回答: (1)、上述哪幅图所示的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依据材料一的三幅地图,写出战后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名称。 (2)、列举两个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表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3)、从图一到图三,你能看出中国社会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4)、列强未能把中国彻底变成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清政府与哪国签订的什么条约?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是清政府派谁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材料二表明,日本一直不曾放弃对中国的侵略。请写出中国古代史上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的抗倭英雄的名字。条约中危害最大的是哪一条款? (3)、“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是为哀悼哪位清军将领而撰写的? (4)、材料三是什么战争之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什么条约?条约中的哪一条款充分说明了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5)、上述三个条约的签订是怎样一步步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的? (6)、结合以上的史料,说说你的感悟。 3、马克思曾说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备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旧制度解体的过程。 请回答: (1)、材料中“旧制度”指什么制度?造成中国与世隔绝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 (2)、“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具体是指什么战争,它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影响是什么?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在1962年为中央党校讲授明史时,曾作专题论述,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唐龙飞《伟哉郑和宝船》材料二“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如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 ——施雪琴《东南亚华人民间信仰中的“郑和崇拜”》材料三郑和携带大量金银、钱等作为赏赐,输入的物品多为象牙、香料、珠宝等奢侈品,这种贸易不是出于商业目的,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郑和每到一处,还往往以大国身份,无偿予当地许多丝织品、瓷器、铜器、铁器等,也不利于经济上的发展。 ——岳麓版《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1)根据材料一,说明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2)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并指出郑和最远到达的地方。(3)材料三体现了郑和下西洋期间对外贸易的特点是什么?材料三对郑和下西洋实施的贸易行为持怎样的态度?摘抄材料三中最能体现此态度的一个句子。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请简要评价郑和下西洋这一史实。 【答案】(1)特点: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或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2)原因:①传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②指导当地百姓从事生产③影响当地的生活习俗。最远到达的地方: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3)特点:朝贡贸易;态度:否定;句子:“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 (4)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的航海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和平友好交往和经济贸易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对外贸易却大量消耗国力,不利明朝的国计民生。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根据材料二“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崇拜’形

七年级下册材料分析题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分析题 1、请你仔细观察《隋朝大运河》图。并回答问题: (1)运河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 A、余杭: B涿郡: (2)想一想:假如隋炀帝从洛阳乘龙舟到江都“南巡”,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实行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政策,从1633-1639年间就颁发了五次“锁国令”,这一政策使日本经济长期处于迟缓之中。 材料二:1853年,美国舰队以武力打开日本国门。面对严峻的局面,以武士为首的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拥护明治天皇进行一系列改革,使日本走上了经济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在此后100多年里,虽经二战的重创,到今天日本仍然成为世界上第三号经济强国。 材料三:唐朝对外国的态度是开放的,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和留学生、外国人到长安居住……中外交往盛况空前,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 材料四: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不需要外洋货物,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这一政策使中国远离资本主义经济潮流,一直到鸦片战争中国大门被列强的炮火轰开。直到一个多世纪后的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新一代领导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位置,以主动的姿态学习世界技术和文明的精华,从沿海到内地逐步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开始复苏,逐步迈向富强。 (1)材料一、二中日本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是从到。材料三、四中,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是从到再到。 (2)从四则材料可以看出,国运的盛衰与所采取的不同对外政策之间有何关系?

(3)以上四则材料对于我国国家发展有何启示?(2分) 3、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曾在许多领域处于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政治篇】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上述材料中的“这种制度”是什么?说出该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一皇帝。 【经济篇】 货币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体现。 (2)图一样式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哪个朝代?

2018年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测试卷(总复习)

2018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此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请将所选项的代号填在相应的题号下,填在其它位置无效)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被侵略被奴役历史的结束,这一“历史”开始于( ) A.鸦片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 2.中国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标志性事件是( ) A.五四运动的爆发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西藏和平解放于( ) A.1949年5月B.1951年5月C.1950年5月D.1952年5月 4.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所进行的努力不包括( ) A.整顿经济秩序B.进行抗美援朝C.进行土地改革D.进行工业化建设 5.对抗美援朝战争性质的判断,错误的是( ) A.保家卫国的战争B.正义的战争C.国家的内 战D.反侵略的战争 6.彻底摧毁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是在( ) A.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后 B.中华民国成立后 C.清朝统治被推翻后 D.土地改革完成后 7.“一五”计划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 ) A.发展重工业B.发展交通运输业C.发展轻工 业D.发展农业和商业 8.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个体生产拉大了农民之间的差距B.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实现农业合作化 C.分散、落后的个体农业经济很难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D.人民群众渴望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9.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 ) ①基本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变革②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③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B.①② ④C.②③ ④D.①③④ 10.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共同纲领》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1.下列各项中凭主观愿望,不能实事求是的是( ) A.“大跃进”运动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订 C.“一五”计划的制订与实施D.中共“八大”制订党和人民的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