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与牡蛎壳在水质净化中的应用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2
蛤蜊净化水质功效的事例
蛤蜊是一种常见的软体动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水质净化方面。
蛤蜊的净化水质功效可以从多个角度
来说明:
1. 过滤水体,蛤蜊是过滤食物的专家,它们通过吸水并过滤其
中的悬浮颗粒、浮游生物和有机物质来获取营养。
在这个过程中,
蛤蜊不仅可以净化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还能改善水质,使水变得更
清澈。
2. 生物指示剂,蛤蜊对水质的敏感度使它们成为了生物指示剂
的重要代表。
它们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质非常敏感,当水质出现问题时,蛤蜊的存活和生长状况会受到影响,因此可以通过监测蛤蜊的
生存状况来判断水质的良好与否。
3. 生态平衡,蛤蜊作为食物链中的一环,与其他生物相互作用,维持着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它们在捕食和被捕食的过程中,调节
了水体中各种生物的数量,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4. 水产养殖,蛤蜊也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品资源,人们通过养殖
蛤蜊的方式来提高水体的利用率,同时也可以通过蛤蜊的养殖来改
善水质,因为蛤蜊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起到一定
的净化作用。
综上所述,蛤蜊在净化水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
过滤水体、作为生物指示剂、维持生态平衡和水产养殖等多种方式,对改善水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些事例充分展示了蛤蜊在水质净
化中的重要意义。
牡蛎净化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牡蛎净化的基本要求、净化过程和运输。
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福建牡蛎(C.angulata)、太平洋牡蛎(C.gigas)等的净化。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73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鲜、冻动物性水产品GB1013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动物性水产制品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GB148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36192活水产品运输技术规范NY536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3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基本要求4.1牡蛎来源4.1.1用于净化的牡蛎养殖海域环境应符合NY5362的要求。
4.1.2接收的每批次牡蛎由专职质量检验人员进行验收后,贮藏在阴凉处,净化前贮藏时间不宜超过12h。
4.2产品质量净化后的牡蛎符合GB2733和GB10136的规定。
4.3净化场所、设施与人员净化场所建有海水过滤、温度和盐度调节装置,地基方形或架高锥形净化池应配备增氧及泡沫去除设备。
场所、设施与人员还应符合GB14881的规定。
4.4净化用海水净化用海水符合GB11607的要求。
海水在进入贮水池前应经沉淀、过滤处理,确保海水清澈无杂质。
海水进入净化池前,应经杀菌、增氧与控温处理,并根据牡蛎采收海区海水盐度进行调节。
5净化过程5.1净化工艺流程净化用海水经沉淀、过滤后注入贮水池,经杀菌、增氧与控温处理后泵入净化池中。
待净化牡蛎经清洗、挑拣后移入净化池,净化后牡蛎经清洗后包装,完成净化。
工艺流程见附录A。
5.2清洗和分拣牡蛎净化前先以洁净海水清洗,除去表面泥沙、死贝与杂质附着物,经分拣后进入净化池。
5.3水温净化用海水温度根据牡蛎采收时水温进行控制,净化用海水温度宜低于养殖环境水温3℃~5℃。
44农家之友 2020.1 牡蛎是海鲜爱好者普遍喜爱的美食,但牡蛎壳的处理很让人头疼。
美国纽约被称为“牡蛎之都”,上世纪初,过度捕捞和相关的污染摧毁了纽约市沿海水域的牡蛎礁。
但近日,一个新的环保项目让牡蛎壳变废为宝,派上了新用场。
在美国纽约市的曼哈顿区,遍布着许多以牡蛎为招牌菜的餐厅。
比如一家名为扎迪牡蛎的餐厅,在这里,食客们每周能吃下3000只牡蛎。
在过去,处理牡蛎壳对餐厅而言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
而如今,一个名为“十亿牡蛎”的公益项目,开始让牡蛎壳变废为宝。
目前,约有68万公斤的牡蛎壳被回收,它们会在这里停留一年,在大自然的帮助下,这些牡蛎壳里面的污染物会得到清理,室外放置是将这些垃圾变废为宝的第一步。
经过自然作用清洁后的牡蛎壳,由工作人员投放到指定水域,帮助人工养殖的牡蛎加速繁殖。
新繁殖的牡蛎不会再次回到餐桌上,而是留在海水里持续改善水质和生态环境。
据介绍,牡蛎有强大的氮污染物过滤能力。
一只牡蛎,每天最多能清洁约190升的海水。
此外,牡蛎壳还能用来创造岛礁,这对于饱受海上风暴侵蚀的海港城市纽约而言至关重要。
“十亿牡蛎”项目执行董事马利诺夫斯基表示,牡蛎礁可以用来保护纽约市的海岸线,免受风暴的侵袭。
对纽约市沿海区域进行沉积物分析,你会发现,一旦牡蛎礁被移除,风暴和海浪就会更频繁地侵蚀海岸线,那些礁石可都有着上万年的历史。
截至目前,“十亿牡蛎”项目已经在纽约市周边水域新培育了大约3000万只牡蛎,并计划在2035年前培育10亿只牡蛎。
据介绍,牡蛎的生态价值不仅在美国引起重视,类似的牡蛎培育计划也正在英国和墨西哥开展。
(央视财经)生蚝壳变废为宝的纽约经验名贵的水产品种。
由于北方天气较冷,澳洲龙虾适合在南国之滨的北海养殖,养殖期一般在4个月左右,亩产量在500至600公斤,亩利润在3至4万元。
“我们这边北海的温度适合它成长,还有它产量也可以,它的销路的话,我们包养殖户回收。
”蓝之澳合作社理事长陈成栋介绍道。
牡蛎壳组成特性及其综合利用研究牡蛎是我国最大的养殖经济贝类之一,其加工产生的下脚料牡蛎壳高达数百万吨,已成为养殖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
因此,研究牡蛎壳的组成特性并探索它的综合利用,既可消除污染,又可提高牡蛎养殖的经济效益。
本文采用ICP-MS、XRD、FTIR、TG、ESEM等分析技术对牡蛎壳的组成、物相结构、热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采用生物和化学手段对牡蛎壳的特性进行了研究。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牡蛎壳超微粉在农产品加工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利用。
主要结果如下:(1)牡蛎壳中碳酸钙为生物合成型碳酸钙,含量为94.3%。
无机元素组成中钙含量达39.8%,磷0.089%;微量元素中锶含量高达2631 mg/kg;牡蛎壳中含17种氨基酸,其中天门冬氨酸含量最高为1800 mg/kg;这些组成特点是牡蛎壳综合利用的前提,又是应用中必须详加考虑的因素。
(2)湿法球磨超微粉碎比高频振动超微粉碎可制得更细的牡蛎壳粉,但造成可溶性物质流失;水分、物料填充率对牡蛎壳粉粒径大小有较大影响。
(3)牡蛎壳粉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胞杆菌、根霉、青霉、黑曲霉都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其水提液对它们没有抑制作用;(4)牡蛎壳粉富含碳酸钙,在泡菜生产中添加具有降酸增脆效果;在果汁发酵过程添加可起降酸和澄清作用,并且酒精度可提高60%;作为魔芋凝胶的凝固剂添加则可改善保水性和凝胶强度,分别提高了 9.36%和55.1%。
(5)牡蛎壳粉呈多孔性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吸附性,可应用于农产品加工和环境治理;在香蕉储存过程中添加,吸附了乙烯气体,香蕉的保藏期延长了33%;用于含铬废水的处理,去除率可达98.23%;用于甲基橙废水的脱色处理,脱色率可达74.2%;在燃煤中作为脱硫剂添加,固硫率达到80%,有效地减少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的排放。
提出“牡蛎壳多级综合利用思路”,为解决“经济效益制约综合利用技术推广”这一瓶颈提供新的思路。
牡蛎壳资源开发利用综述赵娟杨耐德周亮(广东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广东湛江524088)摘要:牡蛎壳是沿海地区产量较高的一种贝类固体废弃物,因其具有特殊的结构,并且含有大量的钙元素以及铁、镁、锌等20种微量元素和甘氨酸、胱氨酸、蛋氨酸等17种氨基酸,在工农业生产及医药保健品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
该文综述了牡蛎壳的化学组分与特性以及国内外对牡蛎壳的开发利用情况,以期拓宽牡蛎壳的综合开发思路,为牡蛎壳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牡蛎壳;化学组分;开发利用中图分类号X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5)21-79-02牡蛎是我国沿海常见的经济型养殖生物,主要产于江苏、福建、广东、浙江、河北、辽宁及山东等沿海一带,主要品种有近江牡蛎、长牡蛎、大连湾牡蛎。
目前,我国对于牡蛎的生产加工大多局限于可食用的肉部分,而对于占牡蛎质量60%以上的牡蛎壳副产物却没有得到高效利用,废弃的牡蛎壳一方面占用了宝贵的土地和滩涂资源,另一方面废弃牡蛎壳中有机质在空气中被氧化、腐败滋生大量病原微生物,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固体废弃物资源浪费问题。
当前,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成为了当今世界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研究的热点,把废弃的牡蛎壳资源化,不仅可以提高环境效益、提高牡蛎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可促进水产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牡蛎壳的化学组分与特性牡蛎壳由起调节和框架作用的有机质部分和无机质部分组成。
牡蛎壳中的有机质部分主要是由蛋白质、糖蛋白和多糖组成,还含有甘氨酸、胱氨酸、蛋氨酸等17中氨基酸;无机质部分,碳酸钙的含量占到90%以上,另外还含有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
牡蛎壳由最外层的角质层、中间中间棱柱层以及内层珍珠层构成,棱柱层是牡蛎壳的主要构造部分,它是由钙质纤维交织而成呈叶片状结构的棱柱层,该层存在大量的天然的、相连通的2~10μm的气孔,使其具备了良好的吸附能力功能。
牡蛎壳经过煅烧后,CO2排除,有机物质分解、挥发,孔隙变大,从而具有优异的吸附性。
蛤蜊净化水质功效的事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蛤蜊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软体动物,它们以过滤海水中的微生物和有机物为食。
蛤蜊被认为是一种优秀的水质净化工具。
在许多地方,蛤蜊被用来清理水体,提高水质,改善生态环境。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个污染严重的湖泊中,当地政府难以找到解决办法来净化水质,直到一位科学家提出了使用蛤蜊的方法。
据了解,蛤蜊可以通过吞食水中的寄生虫和细菌来净化水质,从而减少水质中的污染物。
于是,政府决定在湖泊中引入大量蛤蜊,并对它们进行监控和管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研究,湖泊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
蛤蜊在湖泊中生长茁壮,通过过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使水质清澈透明。
湖泊中的寄生虫和细菌数量也明显减少,有益于湖泊的生态平衡。
居民们也发现,湖泊的水质明显变得更加清洁,可以放心使用湖水进行生活和娱乐活动。
除了在湖泊中使用蛤蜊净化水质,一些城市也开始尝试将蛤蜊放入城市河道和污水处理工厂的水域中,以改善城市水质。
在中国的一座城市,政府对城市的水质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水质中存在大量的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质。
为了提高城市水质,政府在城市河道和污水处理工厂的水域中引入了大量蛤蜊,并增加了水域的监测和管理力度。
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城市水域的水质明显改善。
蛤蜊通过吞食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质,使水质变得清澈透明,不再有难闻的气味。
城市居民们也发现,城市的水域变得更加整洁,鱼类和水生动物也开始在水域中繁衍生息。
人们可以在城市水域中钓鱼、游泳和垂钓,享受清澈透明的水质带来的乐趣。
第二篇示例:蛤蜊是一种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材,在很多国家被当作美味佳肴。
除了可以作为食材之外,蛤蜊还有着另外一种神奇的功效——净化水质。
在很多地方,水质受到污染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头号困扰。
有些地区的水质受到了重金属、农药、化学物质等污染物的影响,使得水变得不再适合人们饮用或生活使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科研人员都在寻找一种能够有效净化水质的方法。
第25卷第3期2006年3月水产科学F ISH ER IES SCIEN CEVol.25No.3M ar.2006不同贝类对水质净化效果的比较赵沐子,费志良,郝 忱,严维辉,唐建清(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7)摘 要:本试验对比了24h 内褶纹冠蚌和螺蛳对相同生物量藻类的净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褶纹冠蚌对水体中悬浮物的消除率为螺蛳的近3倍,而对叶绿素a 的消除率螺蛳远优于褶皱冠蚌,24h 比褶纹冠蚌组高出近2倍。
关键词:悬浮物;叶绿素a;褶纹冠蚌;赤豆螺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1111(2006)03 0133 03收稿日期:2005-08-01; 修回日期:2005-08-31.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项目.作者简介:赵沐子(1983-),女,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渔业生态与水产种质.悬浮物,又称不可滤残渣,是指不能通过孔径为0.45 m 滤膜的固体物,地表水中存在悬浮物会使水体混浊,降低透明度,影响水生生物的呼吸和代谢,甚至造成鱼类窒息死亡。
叶绿素a(Chla)是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重要光合色素,其含量与浮游植物量有极为显著的关系。
通过测定浮游植物叶绿素,可掌握水体的初级生产力情况。
因此,在水处理中,测定悬浮物和叶绿素a 有较大意义。
早有研究表明,底栖贝类对水质改善有明显作用[1~4]。
为进一步探讨贝类对试验水体中悬浮物和叶绿素的净化清除作用,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笔者以褶纹冠蚌(Cristaria p licata)和赤豆螺(Bithy nia f uchsiana ,俗称螺蛳)为例进行了研究。
1 材料和方法1.1 试验材料试验用水采自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内池塘,试验水温17 ,透明度43㎝。
取水样以浮游动物网(网孔112 m)过滤于桶中,每桶12L,并静置12h 以上,以去除浮游动物及在水体中悬浮的大颗粒不均匀固体杂质。
美国最新研究表明,牡蛎养殖能够改善沿海水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立大学的科学家近几年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牡蛎养殖在减轻海洋氮污染方面的作用,该研究第一次对该州的牡蛎养殖业进行了翔实的调查,分析了牡蛎养殖在减少海洋水体氮污染方面的作用。
这项研究受到美国农业部的资助,有助于人们理解牡蛎养殖如何影响河口地区海洋水体的氮含量变化。
该研究由雷?格里兹尔主导,他是新罕布什尔州立大学海洋科学和海洋工程系的教授,他说:“人们收获的每一只牡蛎,意味着减少了环境水体中氮含量。
我们开始具体研究海洋水体中氮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牡蛎养殖场对海洋水体的影响。
”美国的格莱特海湾向内陆延伸大约24公里,该海湾的海岸线长达230公里。
根据新罕布什尔州水资源研究中心的数据,格莱特海湾近期的水质发生了恶化,水体的含氮量增加了,影响了附近海域的生态平衡。
研究表明,2009年格莱特海湾水体的氮含量比5年前增加了42%。
从1990年到2008年,海洋水体中的大叶藻类减少了64%。
成年牡蛎的数量从1997年的12.5万只减少到2009年的1万只。
“牡蛎以含氮有机物为食,这些含氮有机物大多是浮游植物,多是一些单细胞植物。
当牡蛎食用这些植物后,其中营养物质被牡蛎消化和吸收,还有一些废物被排出体外。
但是,大部分含氮有机物参与牡蛎的身体构成,包括牡蛎的壳和软组织。
”格里兹尔说,“我们研究目的是想知道养殖场的牡蛎体内含有多少氮,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牡蛎体内氮含量的变化,以及与其他方法相比,养殖牡蛎在减少海洋水体氮含量方面有何优势?”研究人员发现,养殖场牡蛎体内的含氮量与牡蛎个体的大小、养殖场的位置、牡蛎的年龄、季节、水质和收获时间有关。
他们还发现,体内氮含量较高的牡蛎存在于那些水体含氮量较高的水域。
研究人员想通过对牡蛎氮含量变化的研究,来确定牡蛎养殖场在减少海洋水体中含氮量的作用。
“我们现在拥有约50英亩(1英亩≈4046.86平方米)的牡蛎养殖场,正在模拟不同的牡蛎养殖规模,对减少海洋水体中的含氮量方面起作用。
项目名称:利用牡蛎壳制备废水净化吸附剂
项目负责人:于岩单位名称:福州大学材料学院
项目简介:利用牡蛎壳这一丰富的废弃钙资源,通过硅酸盐改性,将牡蛎壳中的碳酸钙改性为硅酸钙的水合物后,再利用它天然的吸附特性,对废水中磷及铅等多种重金属具有高效持续的吸附能力制备一种新型的废水净化吸附剂,解决目前制约废水净化材料回收再生方面的科学与技术难题。
产品除了可用于工业、农业、畜牧、水产养殖、生活各种废水的治理之外,还可用于大面积富营养化水体及重金属污染水体的治理,特别符合我国国情。
可以预见,这种可回收再生利用的牡蛎壳高效废水除磷材料,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如能实现产业化,则改变牡蛎壳是一种低附加值废弃物的传统事实,取而代之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并能有效治理各种废水,普适性强,成本低廉,以废治污,使用方便,具有重要的环保和社会意义。
课题主要探讨吸附剂的制备工艺条件,进行回收再生性能探讨并表征各种条件下的废水净化效果,为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申请人发表各类SCI,EI收录论文50余篇,授权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本项目具有良好的研究和工作基础,于2010.5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利用牡蛎壳制备的可回收废除铅材料及制备方法.专利号: ZL 200910305457.2,因此本课题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可望顺利完成预期目标。
牡蛎礁的生态修复原理
牡蛎礁是一种生态修复方法,通过在海洋中种植牡蛎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和水质。
牡蛎礁的生态修复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过滤作用改善水质:牡蛎具有强大的过滤能力,它们可以通过摄食水中的悬浮固体颗粒物和有机物,从而有效减少水中的浊度和有害物质的含量,改善水质。
2. 促进底质沉积:牡蛎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大量的外壳,这些外壳会沉积在底质上形成一个牡蛎礁体。
牡蛎礁能够促进底质沉积,形成坚固的底质层,有助于稳定海底地质。
3. 提供生物栖息地:牡蛎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生物栖息地,各种海洋生物可以在牡蛎礁上寻找食物和庇护所。
这些生物在牡蛎礁上繁殖、生长和繁衍,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4. 保护海岸线:牡蛎礁有助于减缓海浪的冲击力,减少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
牡蛎礁可在岸边或浅海区域种植,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保护沿海地区免受海浪侵蚀和风暴潮的侵害。
5. 促进物种多样性:牡蛎礁提供了不同种类生物的栖息地,促进了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各种海洋生物可以在牡蛎礁上寻找食物、繁殖和生长,进而促进海洋生
态系统恢复和发展。
总体而言,牡蛎礁通过改善水质、促进底质沉积、提供生物栖息地、保护海岸线和促进物种多样性等生态修复机制,可以帮助恢复和改善受损海洋生态环境。
牡蛎壳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摘要: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贝类物种繁多,作为主要养殖、消费对象的贝类,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人们思想上不够重视、贝壳利用技术的限制、贝壳回收行业数量有限等因素,绝大多数的贝壳均被丢弃。
给生产生活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并且与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相悖。
分析了近期国内外关于废弃牡蛎壳在各个等领域中的部分资源化利用与研究进展,指出了扩大废弃牡蛎壳产品利用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牡蛎壳;资源化利用;挑战引言牡蛎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贝类,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也造成牡蛎不可食用部分牡蛎壳被当作固体垃圾丢弃,占用土地资源、产生异味等。
而废弃牡蛎壳在食品、农业、医学等领域均具有潜在广阔利用价值,例如可以制备活性离子钙、作为生物仿生材料和替代材料、用作污水净化处理剂等。
因此,如何实现废弃牡蛎壳资源化利用成了一项重要的课题。
1牡蛎壳的性质牡蛎壳的主要成分CaCO3以方解石晶体和文石晶体的形式存在,壳表面的多孔结构可以为新骨组织、携带骨诱导物质提供所需的生长空间,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和成骨能力。
将牡蛎壳经过超微处理后,粉体粒径明显降低,颗粒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度增加,有利于牡蛎壳粉末在液体中均匀分散。
将牡蛎壳在高温条件下煅烧,220℃时,壳中的有机物开始发生热解反应;800℃时,热解反应结束,方解石型CaCO3分解为CaO,释放出CO2,同时形成复杂的多孔结构。
牡蛎壳经高温煅烧得到的CaO溶于水后,产生的碱性Ca(OH)2具有抗菌、中和酸性土壤等作用。
高温煅烧后的牡蛎壳不仅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离子交换功能,还有“保肥、净水、缓释”等作用。
经过高温处理后的牡蛎壳具有较强的分散、吸附、交换等能力,可在食品、医药、建筑、废水处理以及农业等相关领域中得到充分利用。
2牡蛎壳利用现状2.1食品领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食品的色香味的要求也在逐渐地提高,各类食品添加剂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牡蛎壳废弃物综合利用探讨作者:王淇来源:《科技资讯》2018年第21期摘要:牡蛎壳是牡蛎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贝壳类废弃物,其在生产和消费环节未能得到有效资源利用和回收,造成较大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研究牡蛎壳废弃物的回收和高值化利用,探索切实可行的牡蛎壳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方式,建立完善的牡蛎壳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不仅能够解决牡蛎壳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牡蛎壳综合利用资源回收开发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7(c)-0107-02近年来,随着海洋贝壳类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以牡蛎为代表的贝类养殖规模、加工规模得以大幅提高,同时餐饮企业对贝类的需求也大幅增加。
在增加群众收入、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大量贝壳类废弃物在生产和消费环节未能得到有效资源回收利用和妥善处理。
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及各种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1 牡蛎壳废弃物资源现状牡蛎壳是沿海地区产量较高的一种贝类固体废弃物。
被称为“海底牛奶”的牡蛎由于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欢。
近年来,随着海洋贝类产品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以牡蛎为代表的贝类养殖规模和生产加工能力得以大幅提高。
在中国的养殖分布广泛,从鸭绿江到海南岛都有大量养殖。
由于消费市场需求巨大和海洋地理位置优越,中国牡蛎的养殖规模和消费量都居世界前列。
2015年我国牡蛎养殖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1.5%。
然而,在满足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巨大的牡蛎市场背后也隐藏着牡蛎壳废弃物带来的各种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问题。
目前,牡蛎加工环节和食用环节的加工企业和个体都基本只局限于可食用部分,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贝壳类废弃物相当部分未得到有效利用和妥善处理。
据调查发现,饭店、烧烤等餐饮经营者对牡蛎壳大多作不可回收垃圾废弃处理,大部分由环卫部门作为生产垃圾收集填埋,有些甚至被随意丢弃在海滩上。
牡蛎加工企业的牡蛎壳废弃物也大多没有得到有效回收利用,很多被加工者直接倾倒在工厂旁边的空地里、水沟里以及村庄空地里。
什么技术可以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为减少水体富营养化,船只可以将船上的垃圾带回码头,而不是倾倒进水中。
利用生物技术,人们可以实现在氮元素一接触水体时便将其清除,如通过在海面上种植海草以吸收多余营养物质;另外,养殖牡蛎、螃蟹和其他双壳类动物可以消耗掉大量的浮游植物,在减轻富营养化的同时,为人类提供大量的食物资源。
牡蛎对于净化水体有很好的作用,它们在进食时会帮助水体过滤掉一些营养物质。
一只成年牡蛎可以在1个小时内过滤和消耗掉1.5加仑海水中的营养物质。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由于过度捕捞、污染和疾病,北美洲东海岸的牡蛎数量大幅度减少。
据估计,100年以前切萨皮克湾的海水是清澈的,那时海湾中的牡蛎用3周就可以过滤掉海湾中的污染物质,而现在同样数量的牡蛎却需要整整3年时间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为了增加牡蛎的数量,种植牡蛎礁这种生态修复做法被广泛使用。
牡蛎礁可以吸收大量氮元素,并通过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将这些氮元素转化成氮气逸散到大气中去。
科学家们发现,在切萨皮克湾1英亩的牡蛎礁在1年中可以去除543磅的氮,这个数量比无牡蛎潮间带底泥中的氮含量还多约25%。
牡蛎礁不仅可以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同时也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地(在切萨皮克湾的一处牡蛎礁上,1平方米的牡蛎礁上就有2.4万个生物体)。
虾、蓝蟹、虾虎鱼、鲶鱼和其他动物都生活在牡蛎礁上。
牡蛎礁还可以减轻潮水和风暴潮对沿海地区的影响,对渔业也有很大帮助。
一些经济鱼类在牡蛎礁周围的数量很多。
沿海湿地也会吸收大量地表径流带来的营养物质,因此很多重建盐沼的工程都在启动中。
但根据迪根的研究,过量的营养物质也可能摧毁盐沼。
盐沼也可以保护沿海地区免受风暴潮的影响,并为许多海洋生物和像滨鸟这样的陆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
第2期(总第103期)2019年6月Nc2(S um103"Jun'2019黎明职业大学学'Journal of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文章编号:1008-8075(2019)02-0086-06doi:10.13446//.cnkL jlvu.201903012牡蛎壳吸附材料研究进展欧阳娜,李云龙(黎明职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福建泉川362000)摘要:牡蛎壳是沿海地区常见的废弃物,如何将其“变废为宝”、提升利用价值已引起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关注。
通过综述近年来牡蛎壳作为吸附材料的研究现状,介绍牡蛎壳材料在吸附重金属离子、磷、染料和处理综合污水等方面的应用,与其他常见吸附材料进行比较,评价牡蛎壳材料的应用前景,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牡蛎壳;吸附材料;吸附性能;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TQ319文献标识码:A牡蛎素有“海底牛奶”美称,其因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近年来,我国的牡蛎养殖业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由南到北都有大量养殖。
据统计,2017年福建省牡蛎产量为178.81万U占全国牡蛎养殖产量的37%,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牡蛎养殖省份[1]%目前,国内对牡蛎的加工应用及研究多集中于可食用部分,而关于如何处理和应用占牡蛎总质量60%以上的牡蛎壳的研究较少。
大部分牡蛎壳作为生活垃圾被收集填埋或弃置于海滩上,废弃的牡蛎壳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而且成为病菌繁殖和传播的温床,给环境带来许多不良影响。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废弃的牡蛎壳,将其变废为宝,提高牡蛎产品的附加值,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目前国内的牡蛎壳商品化利用主要包括作为肥料和鸡饲料中的添加剂,作为原料生产人体补钙剂,作为中药成分治疗小儿多汗症、化痰止咳等。
而对于如何利用牡蛎壳良好的吸附性能,开发其在环保领域的应用研究较少。
基于此,本文将综述牡蛎壳材料在吸附重金属离子、磷、染料和处理综合污水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牡蛎壳作为吸附材料的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土壤调理剂及使用规程1. 引言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而土壤调理剂的使用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种常用的土壤调理剂——牡蛎壳原料,并提供其使用规程。
2. 牡蛎壳原料简介牡蛎壳是指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贝壳。
牡蛎是一种常见的海洋生物,其贝壳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如钙、镁、锌等。
牡蛎壳经过特殊处理后可以制成土壤调理剂,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3. 牡蛎壳原料的优势使用牡蛎壳原料作为土壤调理剂具有以下优势:•提供丰富的养分:牡蛎壳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可以为植物提供全面均衡的养分。
•调节土壤酸碱度:牡蛎壳具有中性或碱性,在酸性土壤中可以中和酸性,提高土壤的酸碱平衡。
•改善土壤结构:牡蛎壳具有一定的多孔性,可以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能力,改善土壤结构。
•抑制病原微生物:牡蛎壳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的作用,可以减少土传病害发生。
4. 牡蛎壳原料的使用规程4.1 施用时间牡蛎壳原料的施用时间应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需求来确定。
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进行施用:•秋季施用:在秋季播种或移栽后进行施用,以提供足够养分支持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生长期施用:在农作物生长期间适时进行追肥,以补充营养不足。
4.2 施用方法牡蛎壳原料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施用:•基肥施用:将牡蛎壳原料均匀撒布在整个耕地上,并与土壤混合。
施肥量根据土壤类型和农作物需求进行调整,一般为每亩100-200公斤。
•局部施用:在植株根际撒布牡蛎壳原料,可以增加植株对养分的吸收效率。
•水肥一体化施用:将牡蛎壳原料研磨成细粉后溶解于灌溉水中,通过滴灌或喷灌方式进行施用。
4.3 施用注意事项在使用牡蛎壳原料进行土壤调理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避免与其他肥料混用:牡蛎壳原料含有一定的碱性成分,在与其他酸性肥料混用时可能产生反应,影响肥效。
因此,在施肥过程中应避免与其他肥料同时使用。
水循环净化生蚝的原理
水循环和净化生蚝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水质调控:在水循环系统中,使用适当的设备如过滤器、杀菌器等,对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过滤和处理,保证水质清洁。
这样可以避免污染物影响生蚝生长和健康。
2. 循环水流:通过循环系统对水进行流动,将新鲜的水源引入到生蚝养殖环境中,同时将污染物和废物排出,保持水的清洁和氧气的供应。
这样可以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确保生蚝能够正常生长和存活。
3. 生物过滤:在水循环中,生蚝起到了重要的生物过滤作用。
生蚝会通过吸食水中的浮游生物、藻类等有机物质,并将其转化为组织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这样可以净化水质,降低营养盐和有机废物的浓度,同时提高水中的氧气含量。
综上所述,水循环净化生蚝的原理就是通过水质调控、循环水流和生物过滤等方式,保持水质清洁,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同时利用生蚝的饵料选择性吸食特性,净化水质和供给营养物质,以确保生蚝能够健康生长和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