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考点串讲-儿科护理(四)
- 格式:doc
- 大小:349.00 KB
- 文档页数:8
主管护士考试儿科护理分章知识点
本文档是关于主管护士考试儿科护理知识点的分章总结。
以下是各章节的重要知识点概述:
第一章:新生儿护理
-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和生产时的要求
- 新生儿的智力发育和行为特点
- 婴儿的规律生活和喂养方法
- 新生儿特殊护理,如早产儿护理和低体重儿护理
第二章:婴幼儿保健
- 婴幼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 婴幼儿的生活行为指导
- 婴幼儿常见疫苗接种和补充营养
第三章:儿童疾病护理
- 儿童常见疾病的护理原则和方法
- 儿童急危重症护理
- 儿童心理健康的护理和指导
第四章:残疾儿童护理
- 残疾儿童的生活护理和康复训练
- 残疾儿童的社会适应与康复教育
第五章:儿童心理卫生
- 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识别和处理
- 儿童心理干预和支持的方法和技巧
第六章:儿童营养与健康
- 儿童膳食营养需求和饮食指导
- 儿童常见的营养相关疾病的护理和预防
第七章:儿童生长发育评估
- 儿童生长发育评估的方法和工具
- 儿童异常生长发育的护理和指导
以上是主管护士考试儿科护理知识点的简要概述。
学习这些知识点将有助于您在儿科护理方面的执业能力和考试成绩提升。
祝您成功!。
儿科护理学理论第四章重点知识点儿科护理学理论第四章重点知识点汇总导语: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重点科目之一。
请大家跟着店铺一起来看看相关的考试复习资料吧。
1. 新生儿适宜的室温:22~24℃,婴幼儿为20~22℃,相对湿度为55~65%,儿童病室为18~20℃,相对湿度50~60%2. 小儿用药的特点:①年龄不同,药物在组织内分布及对药物的反应不同,②肝肾功能不足,增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③乳儿可受母亲用药的影响,④先天性遗传因素对小儿用药的影响。
3. 婴儿盆浴的水温冬季为38~39℃,夏季为37~38℃,沐浴于喂奶前或喂奶后1小时进行。
4. 婴儿灌肠的`插入深度:婴儿2.5~4cm,儿童5~7.5cm.5. 婴儿肌肉注射的部位:2岁以下注射部位为臀中肌、臀小肌、上臂三角肌,服药法:滴入、吸吮、喂入、鼻饲6. 温箱使用的注意事项:⑴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定期检查有无故障,保证绝对安全,⑵使用过程中随时观察效果,如温箱发出报警信号,应及时查找原因,妥善处理,⑶严禁骤然提高温箱温度,以免患儿体温上升造成不良后果,⑷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前应洗手,避免交叉感染,⑸保持温箱清洁,每天消毒,每周更换,定期进行细菌培养,湿化器水箱每天更换,患儿出暖箱后应进行终未消毒,对体重低于1000g的早产儿,箱内一切物品均应经过高压灭菌。
7. 照光时的护理:均匀照光床透明温度湿度变化轻水分营养及时给环境患儿均安静病情观察不可少低于10mg即可停⑴使患儿皮肤均匀受光,保持玻璃床板透明度,禁止一切物品遮挡,及时清除污物,⑵监测体温和箱温,保持兰光床温湿度,观察体温变化,温度保持在36~37℃、相对湿度55% ⑶保证水分营养的及时供给,尤其是哭闹、出汗较多的腹泻患儿⑷保持环境安静,各项操作集中进行,(低血钙)特别烦躁的患儿可予鲁米那镇静⑸严密观察病情,注意患儿精神、反应、呼吸、脉搏、黄疸程度的变化,观察皮肤及大小便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报告⑹光疗的时间按医嘱执行,做好交接班,一般血清胆红素<10mg/dl时可停止光疗。
儿科护理学知识点整理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健康维护、疾病预防和护理的学科。
它不仅需要扎实的护理理论基础,还需要对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有深入的了解,以便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以下是对儿科护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儿童生长发育(一)生长发育的规律1、连续性和阶段性: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生长速度有所不同。
2、顺序性: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
3、个体差异性:受遗传、环境等因素影响,每个儿童的生长发育速度和水平都有所不同。
(二)体格生长1、体重:是反映儿童生长与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
出生时体重约3kg,生后前 3 个月体重增长最快,约为出生时的两倍;生后 3 个月至1 岁,体重增长速度减慢,约为出生时的 3 倍;1 岁至2 岁,体重增长约 25 35kg;2 岁至青春期,体重增长缓慢,每年约 2kg。
2、身高(长):出生时平均身高 50cm,1 岁时约 75cm,2 岁时约85cm;2 12 岁儿童身高的估算公式为:年龄×7 + 75(cm)。
3、头围:出生时头围约 33 34cm,1 岁时约 46cm,2 岁时约 48cm,5 岁时约 50cm。
头围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情况。
4、胸围: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 1 2cm,约 32cm;1 岁时胸围约等于头围;1 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其差数约等于年龄减去 1。
(三)神经心理发育1、感知觉发育: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知觉在儿童时期逐渐发展完善。
2、运动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精细的规律。
如 2 个月抬头,4 个月翻身,6 个月会坐,8 个月会爬,1 岁会走。
3、语言发育:经历了发音、理解和表达三个阶段。
二、儿童营养与喂养(一)婴儿喂养1、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含有丰富的免疫物质。
母乳喂养应按需哺乳,一般每次哺乳 15 20 分钟。
2019年护士资格考试备考要点:儿科护理学(4)儿科疾病一般护理:1.按入院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保持病室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定时通风,但避免直接对流。
室温以18-2 2℃为宜,相对湿度以55%-65%为宜。
3.按不同年龄与病种,感染和非感染疾病,分别安置病儿,防止院内感染。
4.病情危重及急性病儿,须绝对卧床休息,注意更换体位;恢复期及慢性病者,可适当活动,但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5.按医嘱给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并根据不同年龄及病种对饮食的特殊要求,协助营养食堂提升烹调技术,增进病儿食欲。
正在断奶的婴儿,在住院期间应暂停断奶。
6.凡入院24小时以内的病儿、新生儿、未成熟儿、危重病儿以及体温在38℃以上或36℃以下者,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医|学教育网整理。
其余病儿每天测体温二次。
体温在39℃以上者经与医生联系后给物理或药物降温,低于36℃者应注意保暖。
7.一般病儿每周测体重一次。
8.保持床铺平整、干洁,注意皮肤护理。
婴幼儿便后应洗净、擦干臀部并涂油,以防红臀。
夏季每天洗澡1-2次,冬季每周一次。
危重病儿应床上擦浴。
9.饭前便后应洗手,培养病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0.病儿所用面盆、毛巾,每日收回消毒一次,便盆每日清刷一次。
1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增强巡逻。
遇有病情恶化,即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作好计划护理或特别护理,并认真作好书面及床头交班。
12.注意病儿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13.协助病儿尽快地适合医院环境,可根据病儿年龄、病情轻重。
选择适当的游戏与玩具,使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得到安慰,从而安心休养,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14.病儿出院时,所有物品须分别清洁、消毒。
向病儿家长实行预防疾病及准确育儿的知识宣传教育,并作出院后家庭特殊护理的示教,使其熟练掌握。
主管护士考试儿科护理分章知识点第一章: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
1. 儿童生长发育的标准及评估方法
2. 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特点
3. 婴幼儿体格发育的阶段与特点
4. 儿童常见生长发育障碍的类型及护理要点
5. 儿童营养需求及常见营养问题的预防和护理
第二章:儿童常见疾病及护理
1. 儿童常见传染病的病因、症状和传播途径
2. 儿童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要点
3. 儿童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要点
4. 儿童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的护理要点
5. 儿童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护理要点
第三章:儿童心理发育与行为问题
1. 儿童心理发育的阶段与特点
2. 儿童常见心理发育问题的识别和干预
3. 儿童常见行为问题的原因和处理原则
4. 儿童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护理要点
5. 儿童常见心理危机事件的护理要点
第四章:儿童家庭护理
1. 儿童常见家庭护理问题的预防和护理要点
2. 儿童常见家庭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护理措施
3. 儿童家庭护理的重要性及作用
4. 儿童家庭护理的原则与方法
5. 儿童家庭护理的特殊考虑事项
第五章:儿科专科病房护理
1. 儿科专科病房的工作职责和特点
2. 儿科专科病房的环境调控和感染预防措施
3. 儿科专科病房常见疾病的护理要点
4. 儿科专科病房的特殊护理技术和手术护理
5. 儿科专科病房的团队合作与沟通技巧
以上是主管护士考试儿科护理的分章知识点,希望能帮到你。
如果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我咨询。
护理儿科知识点总结儿科护理是指对0-18岁儿童进行护理工作,包括婴儿、幼儿和少年。
儿童是人口中最脆弱的一部分,他们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都有其特殊性和独特性,因此在儿科护理实践中,护士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本文将从生理发育、疾病护理、心理护理、家庭护理四个方面对儿科护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生理发育1. 新生儿护理新生儿是指出生28天内的婴儿,他们的生理特点是未成熟的器官和生理系统,因此需要特别的护理。
护士在新生儿护理中要了解新生儿出生后的生理变化,如黄疸、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感染等,并掌握新生儿护理的技巧,如喂养、清洁、观察等。
2. 婴幼儿护理在婴幼儿护理中,护士需要了解婴幼儿的生理发育特点和相关的疾病护理知识,如生长发育、饮食营养、免疫接种等。
此外,护士还需要掌握婴幼儿护理中常见的护理技巧,例如喂养、睡眠、个人卫生等。
3. 少儿护理少儿是7-18岁的儿童,他们的生理发育正处于成长期,护士需要了解少儿的生理发育特点和相关的疾病护理知识,如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心理需求、健康教育等。
在少儿护理中,护士还需要掌握常见病的护理要点,例如发热、呕吐、腹泻等。
二、疾病护理1. 儿童常见疾病护理儿童常见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护士需要了解儿童常见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护理方法,如哮喘、肺炎、腹泻、胃肠炎、尿路感染等。
2. 传染病护理儿童传染病包括麻疹、风疹、水痘、百日咳、水病等,这些传染病在儿童中易发生。
护士需要了解儿童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掌握相应的隔离措施和护理方法。
3. 重症监护儿科重症监护主要包括新生儿重症监护、婴幼儿重症监护和少儿重症监护。
护士需要了解重症监护的原因、症状和处理方法,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休克等。
三、心理护理1. 儿童心理发育儿童的心理发育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护士需要了解儿童心理发育的特点和相关的心理问题,如儿童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
护士考试儿科知识点总结一、儿童生长发育知识点1. 儿童的生长曲线拟定并跟踪幼儿园至青春期之间儿童的身高、体重的生长曲线。
根据儿童的生长曲线可以更好地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并且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
2. 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生长发育特点是不同的。
对于幼儿时期的儿童,应该关注他们的身高、体重、头围等;青春期的儿童则需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性征发育、心理发展等方面。
3. 孕期儿童发育孕期儿童的发育对其后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孕期饮食、生活习惯、疾病等都会对儿童的发育产生影响。
护士需要关注孕期儿童的发育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二、儿童行为心理学知识点1. 儿童的心理发育儿童的心理发育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护士需要了解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例如:幼儿时期的儿童主要是依赖母亲,学龄前期的儿童具有世界观和社会观等。
2. 儿童心理问题儿童心理问题在儿科领域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例如,儿童焦虑、抑郁、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等问题都需要得到重视。
护士在儿科护理中需要能够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能够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
3.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儿童处于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心理发育会更为健康。
护士需要关注儿童的家庭环境,对于家庭环境不良的儿童,需要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三、儿科疾病护理知识点1. 儿童传染病护理儿科中常见的传染病有麻疹、水痘、流行性感冒等。
护士需要了解这些传染病的临床特点、预防措施、护理方法等。
例如,对于传染病患儿的护理,需要进行隔离,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2. 儿科慢性病护理儿科慢性病主要包括哮喘、糖尿病、过敏性紫癜等。
对于这些慢性病患儿,护士需要进行长期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药物管理、病情教育等。
3. 儿科急救护理儿科急救是儿科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儿童急救的护理有其特殊性,护士需要了解儿童急救的临床特点、护理措施等。
例如,对于窒息、溺水、骨折等急救情况,护士需要迅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考点31】维生素D缺乏病的护理1.营养失调的护理(1)补充维牛•素D:增加富含维生素D及矿物质的食物;接受口光照射:每日接受日光照射由lOmin开始渐延长至2h;按医嘱给予维生素D:初期给予维生素D1 000〜2 000U/d;极期屮度3 000〜4 OOOU/d,重度5 000〜6 OOOU/d, 口服给药,连用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400〜800U / d)至2岁,北方地区可延长至3岁o(2)重症或伴有其他疾病及不能坚持口服者可肌内注射维生素Ds30万U或维生素D.40 万U,初期注射1次,极期重复1〜2次,末次注射5个刀后用预防量口服。
(3)对烦躁、睡眠不安、多汗的患儿要耐心护理,每FI清洁皮肤,勤洗头,勤换内衣和枕套。
重症患儿应避免过早、过久地处、站、走,以免发生骨骼畸形。
2.预防维生素D中毒的护理(1)严格按医嘱应用维生素D。
(2)密切观察病情,若发现患儿岀现畏食、恶心、倦怠、烦躁不安、低热等,继而发牛呕吐、腹泻、顽固性便秘、休重卜•降,血钙>3mmol/L,应立即停川维生索D,及时通知医师。
3.健康指导(1)患儿不能坐、站过久等,积极进行饮食调整、多晒太阳,促进康复。
(2)预防方法:从孕期开始应多晒太阳,饮食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钙、磷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新生儿应提倡付乳喂养,于出生后1〜2周开始,每日口服维生素D 500-1 000U, 连续服用,不能坚持口服者可给予维生素D10万一20万U —次肌内注射〈可维持2个月)。
(3)婴幼儿应及时添加辅食,多晒太阳,平均每FI户外活动应在lh以上;每H 口服维生素D 400—800U或于冬季一次口服或肌内注射维生素D,同时给予钙剂。
(4)若患儿已有骨骼畸形,町向患儿家长示范矫正的方法。
【考点32】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维生索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乂称维生索D缺乏病性低钙惊厥,因维生索D缺乏导致血钙离子减少所致,多见于4个月至3岁的小儿。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导致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主要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为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
一、病因1.日光照射不足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为皮肤下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生成。
小儿户外活动少。
2.维生素D摄入不足若日光照射不足或未添加鱼肝油等,则易患佝偻病。
3.维生素D的需要量增加生长过速,所需维生素D也多。
早产儿体内储存不足,极易发生佝偻病。
4.疾病与药物的影响胃肠道或肝胆疾病影响维生素D及钙磷的吸收和利用;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均可导致小儿发生佝偻病。
二、发病机制维生素D缺乏时,肠道吸收钙、磷减少,血钙、血磷水平降低。
血钙降低刺激甲状旁腺分泌增加,从而加速骨溶解,释放骨钙入血,以维持血钙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但因甲状旁腺素(PTH)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而使尿磷排出增加,导致血磷降低、钙磷乘积降低(每分升血清钙磷含量的毫克数相乘值,即钙磷乘积,正常值>40),最终骨样组织钙化受阻,成骨细胞代偿性增生,局部骨样组织堆积,碱性磷酸酶增多,从而形成骨骼病变和一系列佝偻病的症状体征以及血液生化改变。
重点提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主要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多见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
重点提示:佝偻病是甲状旁腺能代偿亢进,能分泌甲状旁腺素,升钙降磷,补充血钙不至于抽搐。
佝偻病抽搐主要是甲状旁腺不能代偿亢进,分泌不了甲状旁腺素,血钙下降-抽搐。
三、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一)初期多数小儿出生3个月左右起病,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间啼哭。
常伴与室温季节无关的多汗,尤其头部多汗而刺激头皮,致婴儿常摇头擦枕,出现枕秃。
此期常无明显骨骼改变,X线检查可正常或临时钙化带稍模糊;血生化检查血钙浓度正常或稍低,血磷浓度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增高。
若未经适当治疗,可发展为极期。
(二)极期主要表现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迟缓。
儿科护理学考点1.小儿年龄分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
2.生长发育规律:连续性和阶段性、各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顺序性、个体差异。
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3.体重是反映小儿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
男孩出生体重平均为3.38±0.40kg,女孩为(3.26±0.40kg。
出生体重公式:出生体重3.25kg3-12个月体重=(月龄+9)/21-6岁体重=年龄(岁)X2+87-12岁体重=[年龄(岁)X7-5]/22岁后到青春期体重每年稳步增长约2 kg4.身长(高)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出生身长公式:3-12个月身高=752岁872-6岁身高=年龄(岁)X7+757-10岁身高=年龄(岁)X6+805.头围出生时约33~34 cm,1岁时头围、胸围相等(46 cm)。
较小的头围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快则提示脑积水。
6.前囟1~1.5岁时闭合,前囟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前囟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减等;前囟饱满常提示颅内压增高,如脑积水、脑膜炎等,而前囟凹陷则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
7.乳牙:生后4~10个月开始萌出,最晚3岁出齐。
13个月尚未出牙视为乳牙萌出延迟。
8.出生乙肝卡介苗,二月脊灰炎正好,三四五月百白破,八月麻疹乙脑乱。
9.预防接种的反应: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晕针。
10.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不超过10%,生后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
11.早产儿呼吸不规则,可发生呼吸暂停(呼吸停止超过15~20秒,或虽不到15秒,但心率减慢,<100次/分,并出现发绀及肌张力减低)。
12.早产儿病室:温度应保持在24~26℃,晨间护理时提高到27~28℃,相对湿度55%~65%。
13.早产儿开奶时间:出生体重在1 500 g以上而无青紫的患儿,可出生后2~4小时喂10%葡萄糖水2 ml/kg,无呕吐者,可在6~8小时喂乳。
出生体重在1 500 g以下或伴有青紫者,可适当延迟喂养时间。
儿科护士知识点总结一、儿科护理基础知识1. 婴儿护理对于婴儿护理,儿科护士需要了解婴儿的生理特点和健康需求,包括新生儿的出生后护理、喂养方法、睡眠管理等。
2. 儿童护理儿童护理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特点,包括对儿童发育阶段的认知和理解,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
3. 儿科常见疾病儿科护士需要了解儿童常见的疾病和健康问题,包括感冒、发热、腹泻、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疾病等,以便及时发现症状并提供相应的护理。
4. 儿科护理技能儿科护士需要具备基本的护理技能,包括病历记录、体温测量、药物给予、静脉采血、注射等技能,以及对于特殊儿童的护理技能,如早产儿护理、新生儿呼吸护理等。
二、儿科护理专业知识1. 儿科生长发育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包括身体生长发育、认知、情感、社交等各个方面,以便对儿童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护理计划。
2. 儿科疾病护理熟悉儿童各类常见疾病的特点和护理要点,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3. 儿科护理管理了解儿科护理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科室卫生管理、患儿安全管理、急救护理、家庭护理指导等。
4. 儿科护理技术熟练掌握儿科护理技术,包括呼吸道异物清除、氧疗、呼吸机使用、胃管护理、留置导尿管护理等技术操作。
5. 儿科药物护理了解儿童用药的特点和注意事项,包括药物剂量计算、药物稀释和给药途径选择等。
三、儿科护理质量管理知识1. 护理规范与标准了解儿科护理的规范和标准,包括护理操作规范、患儿安全标准、感染控制标准等,保证护理质量和安全。
2. 质量评估与改进了解儿科护理质量评估的方法和程序,包括临床路径管理、护理质量检查、意外事件处理等,做好护理质量改进工作。
3. 护理信息管理了解儿科护理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包括病历记录、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护理信息采集和统计等。
四、儿科护理与家庭护理1. 家庭护理指导了解儿科护士在患儿出院后的家庭护理指导工作,包括对家长的护理指导、日常护理技能培训、疾病预防知识传授等。
儿科护理临床知识点总结一、新生儿护理1. 新生儿生理特点:新生儿生理特点主要包括新生儿皮肤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善、出生后呼吸道的湿润和通畅性下降、新生儿消化系统尚不成熟等特点。
2. 新生儿常见疾病:新生儿黄疸、窒息、感染性疾病等。
3. 新生儿护理要点:新生儿护理的要点主要包括保持环境的温暖、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观察新生儿的脐部、及时为新生儿清洗身体等。
二、婴幼儿护理1. 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主要包括身高和体重快速增长、脑部发育迅速、感知与运动的协调发展等。
2. 婴幼儿常见疾病:婴幼儿常见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营养不良、儿童肺炎等。
3. 婴幼儿护理要点:婴幼儿护理的要点主要包括科学喂养、保持婴幼儿的个人卫生、及时识别婴幼儿的不适症状等。
三、儿童护理1. 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主要包括身高和体重缓慢增长、骨骼和肌肉系统发育等。
2. 儿童常见疾病:儿童常见疾病包括儿童麻疹、流感、疳积症等。
3. 儿童护理要点:儿童护理的要点主要包括保持儿童的个人卫生、加强儿童的营养、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等。
四、儿童心理护理1. 儿童心理特点:儿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感知信息的不完整性、对世界的认识存在矛盾、情绪表达不成熟等。
2. 儿童心理障碍:儿童心理障碍包括孤独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抑郁症等。
3. 儿童心理护理要点:儿童心理护理的要点主要包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合理安排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及时处理儿童心理问题等。
五、儿科常见护理技术1. 新生儿脐部护理:新生儿脐部护理主要包括保持脐部的干燥和清洁、观察脐部的愈合情况等。
2. 导尿管护理:导尿管护理的要点包括保持导尿管的通畅、定时更换导尿袋等。
3. 气管插管护理:气管插管护理的要点包括定时清洁和更换气管插管、观察患儿的通气情况等。
4. 周围静脉导管护理:周围静脉导管护理的要点包括保持周围静脉导管通畅、避免导管感染等。
六、儿科护理常见问题及解决1. 婴幼儿常见营养不良问题及解决:通过科学喂养、增加食物的种类和摄取量、鼓励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等方法解决。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血钙降低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惊厥、喉痉挛或手足抽搐等症状。
多见于4个月~3岁的婴幼儿。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血清离子钙降低是引起惊厥、喉痉挛、手足抽搐的直接原因。
维生素D缺乏的早期,该吸收减少,血钙降低,而甲状旁腺分泌不足,不能促进骨钙动员和增加尿磷排泄,致血钙进一步下降。
当血钙低于1.75~1.88mmol/L(7.O~7.5mg/dl)或血清钙离子浓度1mmol/L(4mg/dl)以下时,即可发病。
诱发血钙降低的原因有:①春季开始,接触日光增多,或开始使用维生素D治疗时,骨脱钙减少,肠吸收钙相对不足,而骨骼已加速钙化,大量钙沉着于骨而致血钙暂时下降;②人工喂养儿使用含磷过高的奶制品,导致高血磷、低血钙症状;③当合并发热、感染、饥饿时,组织细胞分解释放磷,使血磷增加,抑制25-(0H)D转化为1,25-(0H)D 2,致离子钙下降,可出现低钙抽搐;④血清钙离子水平还受pH值的影响,pH值增高离子钙降低,故合并酸中毒经纠酸治疗后,血pH上升,患儿出现低血钙抽搐。
(二)临床表现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惊厥、手足抽搐、喉痉挛发作,常伴有烦躁、睡眠不安、易惊、夜啼、多汗等症状。
1.惊厥惊厥发作多见于婴儿。
表现为突然发生两眼上翻,面肌抽动,四肢抽动,神志不清。
发作时间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发作时间持续久者可有发绀。
发作停止后意识恢复,精神萎靡而入睡,醒后活泼如常。
发作次数可数日1次至1日数次甚至数十次。
一般不发热,发作轻时仅有短暂的眼球上蹿和面肌抽动,神志仍清。
2.手足抽搐手足抽搐多见于较大的婴儿、幼儿和年长儿童。
表现为突然发生手足肌肉痉挛成弓状,手腕屈曲,手指僵直,拇指内收贴紧掌心,踝关节僵直,足趾弯曲向下,发作停止后活动自如。
3.喉痉挛喉痉挛主要见于2岁以下的小儿。
表现为喉部肌肉、声门突发痉挛,出现呼吸困难,吸气时喉鸣。
严重者可发生窒息而死亡。
4.特殊性体征在不发作时,可通过刺激神经肌肉引出下列体征:(1)面神经征:以指尖或叩诊锤轻击患儿颧弓与口角间的面颊可引起眼睑和口角抽动者为阳性,新生儿可呈假阳性。
执业护士考试《儿科护理》讲义指南(4)
脑性瘫痪对儿童的危害有哪些:
1、运动功能障碍:
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
严重者双手不会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
有的甚至不会翻身、坐起,不会站立,不
会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2、姿势障碍:
各种姿势异常,姿势的稳定性差。
如3个月仍不能头部竖直,习惯于偏向一侧,或者左右前后摇晃等。
洗手时不易将拳头掰开等。
3、智力障碍:
智力正常的孩子约占有1/4,
智力轻度、中度不足的约占1/2,
重度智力不足的约占1/4.
4、语言障碍:
语言表达困难,发音不清或口吃等症状。
5、视听觉障碍:
以内斜视及对声音的节奏辨别困难最为多见。
6、牙齿发育障碍:
牙齿质地疏松、易折,
口面功能障碍,脸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时痉挛或不协调收缩,
咀嚼和吞咽困难,口腔闭合困难以及流口水等。
营养不良是指因缺乏热量和(或)蛋白质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临床表现为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皮下水肿,常伴有各个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
(一)病因1.长期摄入不足母乳不足而未及时添加其他乳品;骤然断奶而未及时添加辅食;奶粉配制过稀;长期以淀粉类食品喂养为主;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偏食、挑食、吃过多零食等引起。
2.消化吸收障碍消化系统先天畸形如唇裂、腭裂、幽门梗阻等,消化系统疾病如迁延性腹泻、过敏性肠炎、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需要量增多急、慢性传染病(如麻疹、伤寒、肝炎、结核等)后的恢复期,双胎、早产、生长发育快速时期等均可因需要量增多而造成相对不足。
4.消耗量过大大量蛋白尿、长期发热、烧伤、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等均可使蛋白质消耗或丢失增多。
(二)发病机制由于长期能量供应不足,导致自身组织消耗。
糖原不足或消耗过多致低血糖;脂肪消耗致血清胆固醇下降、脂肪肝;蛋白质供给不足或消耗致血清蛋白下降,低蛋白水肿;由于全身总液量增多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同时还发生各组织器官,如消化、循环、泌尿、免疫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低下。
(三)临床表现营养不良的早期表现为体重不增,以后体内脂肪逐渐消失,体重减轻,久之身长也会低于正常,出现身材矮小。
皮下脂肪消耗的顺序依次是腹部、躯干、臀部、四肢,最后是面部,表现额部出现皱折。
两颊下陷,颧骨凸出,形如老人。
皮肤干燥、苍白、松弛。
肌肉萎缩、肌张力低下。
体温低于正常、脉搏减慢、心音低钝、血压偏低。
初期烦躁,以后变得冷漠。
有血清蛋白降低时可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
婴儿常有饥饿性便秘或腹泻。
(四)并发症营养不良患儿常因缺乏蛋白质及造血物质并发营养性贫血,因多种维生素A缺乏而并发干眼症、口腔炎、末梢神经炎,还可出现皮肤黏膜的出血点、齿龈浮肿。
鼻出血及上感、肺炎等感染性疾病。
临床上根据各种症状的程度,将营养不良分为三度(表5-5-1)。
儿科护理各章试题及答案第一章:儿科护理概述试题:1. 儿科护理的主要目标是什么?2. 儿童生长发育的四个阶段包括哪些?3. 儿科护理中,如何评估儿童的营养状况?答案:1. 儿科护理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预防疾病,提供疾病治疗和康复护理。
2. 儿童生长发育的四个阶段包括: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和学龄前期。
3. 评估儿童的营养状况可以通过观察儿童的体重、身高、发育里程碑、饮食习惯和活动水平等。
第二章:新生儿护理试题:1.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有哪些?2. 新生儿黄疸的常见原因有哪些?3. 新生儿的喂养方式有哪些?答案:1.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包括体温调节能力差、呼吸频率快、心率快、消化系统不成熟等。
2. 新生儿黄疸的常见原因包括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溶血性疾病等。
3. 新生儿的喂养方式有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和部分母乳喂养。
第三章:婴儿期护理试题:1. 婴儿期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有哪些?2. 婴儿期常见的营养问题有哪些?3. 如何预防和处理婴儿期的常见疾病?答案:1. 婴儿期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包括快速的体重增长、头围增大、运动能力发展等。
2. 婴儿期常见的营养问题包括营养不良、肥胖、铁缺乏等。
3. 预防和处理婴儿期的常见疾病需要定期体检、合理膳食、接种疫苗等。
第四章:幼儿期护理试题:1. 幼儿期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哪些?2. 幼儿期常见的行为问题有哪些?3. 如何促进幼儿期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答案:1. 幼儿期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包括语言能力迅速发展、自我意识增强、模仿行为等。
2. 幼儿期常见的行为问题包括攻击性行为、分离焦虑、挑食等。
3. 促进幼儿期儿童的社会化发展需要提供丰富的社交环境、鼓励参与集体活动、培养独立性等。
第五章:学龄前期护理试题:1. 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是什么?2.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健康问题有哪些?3. 学龄前儿童的护理措施包括哪些?答案:1. 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包括认知能力提高、情感表达丰富、社会交往能力增强等。
第一章绪论一、任务儿科护理工作的任务是从体格、智能、行为和社会等各方面来研究和保护儿童,为儿童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以增强儿童体质、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促进儿童健康,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二、范围所有涉及小儿时期健康和卫生的问题都属于儿科护理学研究的范畴,小儿的护理已由单纯的病童护理扩展为以儿童及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小儿的护理工作已由医院走向社区。
1.护理活动执行者2.护理计划者3.健康教育者4.健康协调者5.健康咨询者6.患者代言人7.护理研究者1.思想道德素质2.科学文化素质3.专业素质4.身体、心理素质一、小儿年龄分期 (7 期)第二章小儿保健(一) 胎儿期胎儿期是从精、卵结合开始至胎儿娩出为止,约40 周。
(二) 新生儿期①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至生后 28 天止称新生儿期。
②出生不满 7 天的阶段称新生儿早期。
③胎龄满 28 周 (体重≥1000g) 至出生后 7 足天,称围生期,又称围产期,此期包括了胎儿晚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早期,死亡率最高。
(三) 婴儿期出生后到 1 周岁前为婴儿期,此期以乳汁为主要食品,又称乳儿期。
婴儿期是生长发育最迅速的阶段。
(四) 幼儿期自满 1 周岁到满 3 周岁之前为幼儿期。
此期体格发育较婴儿期稍减慢,智能发育迅速。
意外伤害发生率非常高。
(五) 学龄前期自满 3 周岁到入小学前 (6-7 岁) 为学龄前期智能发育更加迅速,自理能力和初步社交能力得到锻炼。
学龄前期小儿易患急性肾炎、风湿热等免疫性疾病。
(六) 学龄期从入小学 (6-7 岁) 起到进入青春期 (12-14 岁) 前为学龄期 (相当于小学阶段) 。
此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
(七) 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青春期一般女孩从 11~12 岁开始到 17~18 岁,男孩从 13~14 岁开始到 18~20 岁,但个体差异较大。
此期儿童的体格生长发育再次加速,出现第二次高峰,生殖系统渐趋成熟。
1.1岁小儿,因食欲差来院门诊,母乳少,长期以稀饭喂养,未添加其他辅食,诊断为轻度营养不良。
在下列临床表现中,最先出现的是A.皮下脂肪减少B.体重不增或减轻C.肌张力低下D.皮肤干燥E.身长低于正常【答案】:B【解析】:考察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
营养不良早期表现为体重不增,随后患儿体重下降。
皮下脂肪逐渐减少以至消失,皮下脂肪消耗的顺序依次是腹部、躯干、臀部、四肢,最后是面部。
2.患儿男,10岁,因头痛、呕吐,发热,颈强直入院,现发现全身抽搐,意识丧失,初步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
该患儿首要的护理诊断/问题是A.体温升高B.疼痛C.有体液不足的危险D.急性意识障碍E.潜在并发症脑疝【答案】:E【解析】:考察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问题: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等均为颅内压增高的表现,颈强直是脑膜刺激症的表现,患儿病情较重,有脑疝的危险。
3.小儿,1.5岁。
因逐渐消瘦、体重不增、烦躁就诊。
医生查体皮肤干燥、苍白,肌张力降低,腹部皮下脂肪厚度0.3cm,诊断为营养不良。
与营养不良病因不相符的是A.喂养不当B.消化吸收障碍C.需要量增多D.消耗量过大E.身体着凉【答案】:E【解析】:考察营养不良的病因。
引起营养不良的病因包括喂养不当、消化吸收障碍、需要量增多及消耗量过大等。
4.小儿,9个月,患有佝偻病。
家人发现其时有短暂的眼球上窜和面肌抽动现象,带其就诊结果为手足搐搦症病情较轻的表现。
当发生手足搐搦症时,说明其血钙已低于A.1.25~1.38mmol/LB.1.5~1.63mmol/LC.1.88mmol/LD.2.0mmol/LE.2.13mmol/L【答案】:C【解析】:考察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病因。
血钙的正常值2.1~2.6mmol/L,当血钙低于1.75~1.88mmol/L或血清钙离子浓度在1mmol/L时,即可出现手足搐搦。
5.小儿,9个月。
晨起高热39.5℃,烦躁,呕吐,经急诊以发热待查收入院。
下午突然意识丧失,眼球上翻,全身阵挛性抽动。
护士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处理惊厥发作的患儿,下列正确的一项是A.立即送往医院B.扣紧衣领,头高位C.将舌轻轻推回口内D.手心或腋下放置冰袋E.用纱布包裹压舌板置于患儿上、下磨牙之间【答案】:E【解析】:考察小儿惊厥发作是的护理措施:惊厥发作时应就地抢救,不要搬运,立即松解患儿衣服领口,让患儿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衣服对颈、胸部的束缚影响呼吸及呕吐物误吸发生窒息;将舌轻轻向外牵拉,防止舌后坠阻塞呼吸道,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口腔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应注意预防外伤,不可约束患儿。
6.6个月婴儿外貌较瘦弱,母亲带孩子来医院门诊检查。
此时,护士应首先为其测量的指标是A.体重B.身高C.头围.胸围D.牙齿数E.前囟的大小【答案】:A【解析】:考察小儿体格生长指标。
外貌瘦弱应考虑营养状况是否异常,因此首先测量体重。
因为体重是小儿体格生长的代表,是营养情况的重要指标。
7.患儿,1岁,10kg。
因惊厥需用地西泮(安定)2mg(1ml含10mg地西泮)应抽取的药液是A.0.2mlB.0.6mlC.0.8mlD.1mlE.1.2ml【答案】:A【解析】:考察小儿惊厥治疗原则中给药方面的知识:1ml含10mg地西泮,即0.1ml 含1mg地西泮,因此如需用地西泮(安定)2mg,则应抽取0.2ml的药液。
8.患儿,女性,1岁。
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因频繁抽搐,急诊入院。
入院时,全身肌肉痉挛,双手握拳,两眼上翻,牙关紧闭,口吐白沫,有痰鸣,头向后仰,首要的护理措施是A.针刺人中穴B.密切观察体温变化C.立即输注抗生素控制感染D.静脉输注20%甘露醇,防止脑水肿E.清除口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答案】:E【解析】:考察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急性发作时的护理:惊厥发作时将患儿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备好吸痰物品,保持呼吸道通畅。
9.患者女,17岁,患缺铁性贫血。
口服硫酸亚铁的方法是A.饭前服用B.饭后服用C.每8小时一次D.两餐之间E.任何时间服用【答案】:D【解析】:考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措施。
按医嘱应用铁剂时需注意①在两餐之间服用,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②可与维生素C、果汁等同服,促进铁吸收;③牛奶、茶、蛋类、抗酸药物等可抑制铁的吸收,应避免与含铁食物同服。
10.患儿女,2岁。
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体温39℃,降温处理后,复测体温的时间是A.30分钟B.60分钟C.90分钟D.120分钟E.180分钟【答案】:A【解析】:考察对化脓性脑膜炎患者高热的护理措施:体温高于38.5℃时,应在30分钟内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
降温的方法可用物理降温(头枕冰袋、酒精擦浴、温水浴)或药物降温[阿苯片、对乙酰氨基酚(百服宁)、酚麻美敏(泰诺)、阿司匹林等],密切监测体温,并记录。
降温后30分钟测体温一次。
11.患者女,27岁。
月经增多6个月,诊断为缺铁性贫血入院。
最主要的治疗措施是A.铁剂治疗B.增加营养C.病因治疗D.少量输血E.改变饮食习惯【答案】:C【解析】:考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原则。
该患者月经增多6个月,由于反复多次小量失血,导致了缺铁性贫血。
治疗应该首先去除病因,这是纠正贫血、防止复发的关键。
12.患儿,10个月。
易激惹,夜间哭闹、多汗、睡眠不安。
查体:方颅、肋骨串珠,手镯征(+),诊断佝偻病,以下护理措施应除外A.指导母乳喂养B.操作轻柔以防断针C.多抱患儿到户外晒太阳D.添加含维生素D食物E.积极进行站立、行走锻练【答案】:E【解析】:考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护理措施。
小儿开始行走后,由于骨质软化,因负重可出现下肢弯曲,形成“O”形腿或“X”形腿。
所以避免久坐、久站各过早行走,预防骨骼畸形。
13.患儿,1岁,患佝偻病(活动期),因腹泻后突发惊厥。
应采取的急救措施是A.镇静剂+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B.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C.静脉注射葡萄糖D.肌内注射硫酸镁E.骨内注射维生素D【答案】:A【解析】:考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治疗原则。
佝偻病活动期患儿突发惊厥,应给与镇静剂和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
患儿,8个月,单纯母乳喂养,从未加辅食。
近来,面色蜡黄,表情呆滞,舌面光滑,有轻微震颤,肝于肋下4cm。
血常规:Hb90g/L,RBC2×1012/L,血清维生降低素B1214.该患儿可能发生的疾病是A.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B.营养性缺铁性贫血C.营养性混合性贫血D.溶血性贫血E.感染性贫血【答案】:A【解析】:考察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的临床表现。
维生素B缺乏者可出现肢体、12躯干、头部或全身震颤,感觉异常、共济失调、踝震挛等,甚至出现抽搐。
是由和(或)叶酸引起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于缺乏维生素B12患儿,8个月,单纯母乳喂养,从未加辅食。
近来,面色蜡黄,表情呆滞,舌面光滑,有轻微震颤,肝于肋下4cm。
血常规:Hb90g/L,RBC2×1012/L,血清维生降低素B1215.该患儿最适宜的治疗是给予A.输血B.铁剂+维生素C+叶酸C.维生素B12D.强的松E.补钙剂【答案】:C和(或)叶酸是【解析】:考察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的治疗原则。
补充维生素B12治疗的关键。
患儿,8个月,单纯母乳喂养,从未加辅食。
近来,面色蜡黄,表情呆滞,舌面光滑,有轻微震颤,肝于肋下4cm。
血常规:Hb90g/L,RBC2×1012/L,血清维生降低素B1216.预防本病应重点强调A.预防感染B.多晒太阳C.按时添加辅食D.培养良好饮食习惯E.加强体格锻炼【答案】:C【解析】:考察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的健康教育。
婴幼儿应及时添加辅食,年长儿要改善饮食结构,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纠正偏食。
30患儿,4个月,睡眠时常烦躁哭闹,难以入睡,诊断为佝偻病,给予维生素D3万U肌注后突然发生全身抽搐3次,每次20~60秒,发作停止时精神如常,体重6kg,体温37.9℃,有枕秃及颅骨软化,血清钙1.68mmol/L17.该患儿抽搐的直接病因是A.缺乏维生素DB.血清钙减少C.热性惊厥D.癫痫发作E.碱中毒【答案】:B【解析】:考察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病因。
维生素D缺乏致钙吸收障碍。
当血清钙下降而甲状旁腺代偿性分泌亦不足时,则低钙血症不能恢复,可导致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高,出现手足抽搐、喉痉挛甚至全身性惊厥。
30患儿,4个月,睡眠时常烦躁哭闹,难以入睡,诊断为佝偻病,给予维生素D3万U肌注后突然发生全身抽搐3次,每次20~60秒,发作停止时精神如常,体重6kg,体温37.9℃,有枕秃及颅骨软化,血清钙1.68mmol/L18.对该患儿首先采取的护理措施是A.继续补充维生素DB.降低患儿体温C.在病床两侧加床挡D.尽快给予葡萄糖酸钙E.及时纠正碱中毒【答案】:D【解析】:考察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护理措施。
立即止惊是首要的护理措施,根据医嘱可给予镇静药及葡萄糖酸钙。
小儿,男,10个月,到儿童保健门诊做生长发育监测。
19.按小儿年龄分期,该小儿属于是A.围生期B.新生儿期C.婴儿期D.幼儿期E.乳儿期【答案】:C【解析】:小儿,男,10个月,到儿童保健门诊做生长发育监测。
20.以下发育异常的是A.能独站片刻B.体重8.6kgC.身长75cmD.乳牙4颗E.头围49cm【答案】:E【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