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4章中国古代哲学
- 格式:pdf
- 大小:13.56 MB
- 文档页数:63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概论》课程理论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概述(1)课程属性及课程介绍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是一门与哲学相关的重要的基础课,是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该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传统和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力求科学地阐明当代中国社会哲学思想和社会发展趋势等基本问题,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以达到增强学生的认识社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进其政治鉴别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目的。
(2)适用对象:全校所有本专科学生(3)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教学目的、意义、任务:本课程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理想思维和哲学理论素养,使学生切实掌握分析和认识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具备分析现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基本能力,提高认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水平,比较深刻而准确地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主要教学方法、手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4、教学中注意的问题: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针对实际案例进行教学。
5、学时与分配:总学时32(1)理论教学 28学时占全部学时的87.5%(2)讨论4学时占全部学时的12.5%6、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课程组应结合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积极研究、设计、开发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7、课程考核要求:考试方法:开卷考试二、本文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10学时)第一章、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4学时)(1)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理解和掌握中国哲学的含义与特征。
理解和掌握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关系。
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与哲学发展道路(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性。
难点是理解掌握中国文化与哲学辩证思想一、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第讲中国古代哲学课件 (一)1. 课件的背景与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创造的文化财富,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
其中哲学作为思想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具有长远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领会中国传统哲学,许多学校和机构制作了《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件,其中《中国古代哲学》课件是重要的一环。
2. 课件内容《中国古代哲学》课件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包括诸子百家、道家、儒家、墨家、名家等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例如老庄、荀子、孔子、墨子等。
课件详细解析了这些思想的核心观点和特点,如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孔子的“中庸之道”、“仁爱之心”等,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案例,让学习者能够深入理解和分析这些思想的内涵和影响。
3. 课件特点《中国古代哲学》课件具有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特点,通过图片、视频、动画、音频等多种媒体手段,将抽象的哲学思想形象化和具体化,让学习者能够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
同时,课件也注重与学科的交叉融合,将哲学和文学、历史、文化等学科紧密结合,拓宽了学习者的视野和思路。
此外,课件还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习者主动思考、研究和探索,提高学习者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4. 对学生的意义学习《中国古代哲学》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和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和创新性地实践。
特别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国家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5. 总结《中国古代哲学》课件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学术价值,应该优化课件设计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激发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责任。
中国古代哲学概论首先,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思想多元,出现了诸多哲学学派和思想家。
其中最重要的学派有儒学、道教、墨家、法家和名家等。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学派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
儒家追求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强调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观念,主张君主有责任为人民谋福祉。
代表性的儒家思想家有孔子、孟子。
道教是中国古代独特而丰富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其主要思想是以道为中心,追求自然、柔和、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
道教强调个体的修炼和自我觉悟,主张放弃欲望、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道教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墨家注重实用主义和公平正义的原则,提倡以兼爱为核心的无差别亲人之道,反对阶级剥削和战争。
墨子号称“兼爱非攻”的思想,以兼愛主義為核心,主张以兼爱、非攻的道德来实现和谐社会。
法家是中国古代另一重要哲学学派,主张法治和严密的法律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强调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执行。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名家则侧重批判和辩论,主张言辞的艺术和技巧,追求辩证的思维和逻辑推理。
名家注重辩论的演讲和外交智谋,倡导战国时期的政治辩论,代表人物有荀子、公孙龙等。
以上学派和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中曾经交相辉映,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丰富传统。
在这些学派和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哲学具有重视伦理道德、强调和谐共存、尊重自然、追求自由平静等特点。
这些思想和理念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文化”的含义比较宽泛。
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
有系统的思想理论被称作为观念文化,这是各种文化形态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观念文化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
除观念文化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历史文物。
文物含器物,如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含艺术品,如书法、绘画;还含有古建筑、陵墓、古代服饰等。
除文物外,传统文化中还含有社会制度,即所谓制度文化,以及关于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等古代书籍。
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四个方面:一、“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有这样的特征: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们通过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视礼仪形式,提倡德治,力求使社会各个等级和睦相处。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古代“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社会的细胞——家庭。
古代“人文”精神还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模式,企求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
二、“自然”精神。
道家经典《道德经》将“无名”作为天地的原始,将“有名”作为万物的本根。
《道德经》一书还提出要如实的去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因为天、地、宇宙来源于“道”,而“道”是自然的。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
道家的《庄子》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不能破坏自然。
《庄子》并非要人们在自然面前无所事事,而是主张按照自然本身的结构和特点去认识它,在不伤害自然的前提下,向自然索取人类需要的生活资料。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们从自然界汲取美感,进行艺术创作。
三、“奇偶”精神。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两个最常见的范畴,当人们用阴与阳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的计算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哲学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扎根于中国大地,其中融合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这些古代哲学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力,并成为了塑造中国人民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和墨家等重要派别。
一、儒家哲学儒家哲学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和谐社会。
儒家追求的是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注重君臣、父子、兄弟等家庭纽带和社会关系的维护。
他们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主张顺应天命,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和个人美德的完善。
二、道家哲学道家哲学由老子和庄子等哲学家领导,强调自然和生命的道。
道家主张追求自然至简、自由无拘的生活方式。
他们认为道不可说、无形无名,主张顺应自然,返璞归真。
道家思想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通过自然无为的方式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和谐。
他们崇尚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三、墨家哲学墨家哲学起源于墨子,注重爱、兼爱和不杀生的伦理观念。
墨家主张爱人无私、兼爱天下,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他们反对战争和杀伤生命,主张以和平和利他的方式解决争端。
墨家思想强调社会公正和道德平等,通过强调爱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总结上述古代哲学派别,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念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倡导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的提升。
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鼓励人们追求道德的完善、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今天,尽管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古代哲学的精髓仍然深植于中国人的心灵。
这些哲学观念影响了现代中国社会,促使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个人责任以及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传统哲学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起到指导作用,激励人们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和社会责任的履行。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哲学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哲学概述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包括诸多流派和学派,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和法家等。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概述。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一派。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建立和谐社会。
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等被奉为经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另一重要流派。
道家强调自然和谐,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道家的核心观念是“道”,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构成,人应当追求与道合一。
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非攻,主张以兼爱之心对待他人,以非攻之道解决纷争。
墨家认为兼爱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非攻是维护和平的途径。
墨家的经典著作《墨子》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名家思想主张言辞之学,强调辩论和争论的技巧。
名家认为言辞是一种有力的工具,可以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
名家的代表人物有荀子和韩非子,他们的著作《荀子》和《韩非子》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名著。
法家思想注重法律和秩序,主张以法治国、重视法律的实施和执行。
法家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强调法律的严明和公正。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商鞅和吕不韦,他们的著作《商吕法》和《吕氏春秋》都是法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除了以上几个流派和学派外,中国古代哲学还有众多其他学派,如兵家、纵横家、杂家等。
这些学派各具特色,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内涵。
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和法家等不同学派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核心思想,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丰富多样性。
在当代,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哲学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行为和思考,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中国的文化传统。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一孔孟之道这是我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了。
创始人孔子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个巨星。
他所创立的学说,被称为“儒学”。
“儒”最早是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
如巫、史、祝、卜等。
春秋战国,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人逐渐流落到民间,有的为诸侯执掌礼仪,称为“君子儒”。
有的替人办理丧葬祭礼,称为“小人儒”。
孔子以后,因其弟子众多,影响甚大,“儒”逐渐成为空门弟子的专称,有孔子创立的学说也就成为了“儒学”。
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的继承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被定为一尊,以后成为指导中国社会达几千年的主导思想。
二老庄思想三墨家学说四法家学说五汉代经学六魏晋玄学七宋明理学八清代朴学内容提要一、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主导作用,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离不开对哲学的深层把握。
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之际,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哲学思想异常活跃。
在3000多年哲学发展史上,对民族精神文化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这四大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
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子思、孟子、荀子等,原始儒学的经典是六经。
原始儒学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宇宙永不停息地变化流转,人应该效仿它而自强不息,全面发挥人的秉赋与潜能,其“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都是讲积极创造的生命精神。
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所谓“仁”,既是指天地万物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又是主体内在的意识和崇高的道德价值。
儒家的理想是通过推广仁爱精神,把人的精神提升到天人合一之境。
总之,儒家精神是一种寓理想于现实的精神,有利于人们以超越的精神完成日常的事业。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代表论著《老子》文约义丰,《庄子》恢诡谲奇,两书不仅表达了特殊的人生智慧,也代表了特殊的艺术精神。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最终本源,是天地万物所以发生的根本原理。
第⼗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这⼀章的核⼼是 第⼀节中国远古宗教 1 、宗教的本义是指⼈与神的⼀种关系。
2 、宗教的最主要特征之⼀,是⼈对某种超⾃然⼒量的盲⽬信仰和崇拜,这使得它与象征⼈类⽂明之理性、理智等在相当程度上是对⽴的。
3 、宗教产⽣的认识根源是⼈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即意识,是指对⾃⾝的本质及⾃⾝与⾃然界相互关系的意识。
4 、宗教的产⽣本⾝就是⼈类⽂化活动的结果,是⼈类⽂化发展⼀个重要的环节。
5 、中国远古宗教形式以⾃然崇拜、动物神崇拜、⿁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形式,其中尤以⾃然崇拜和⿁魂崇拜最为盛⾏。
6 、⾃然崇拜就是把诸如⽇⽉星⾠、风云⾬雪及⾄名⼭⼤川等⾃然现象神化,进⽽把它作为⼀种超⾃然的⼒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与赐福。
其中尤以⽇神为重。
第⼆节道教与中国古代⽂化 1 、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种较成熟、系统的⼈为宗教。
2 、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是中国古代的⿁魂崇拜;⼆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道。
3 、道教成为⼀个有组织的独⽴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
五⽃⽶道主要是教⼈悔过奉道,以符⽔咒语治病,创始⼈是张陵,即张天师;东汉时期另⼀派为太平道,创始⼈是张⾓,与黄⼱军有联系。
4 、道教在魏晋时期有较⼤的发展,东晋葛洪从神仙⽅术的⾓度创⽴了道教的凡⿍系,代表作是《抱朴⼦》。
5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由道家经典《⽼⼦》⽽来,主张道是宇宙万物之本原,同时⼜是灵⽽有性的神异之物。
6 、道教信奉的神是三清尊神,最终⽬标是得道成仙。
7 、中国古代科学中不少学科与道教关系密切,包括化学、医学、药学、⽓功。
8 、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成为⼴泛,深刻,有些影响甚⾄延续⾄今。
第三节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1 、中国的佛教是外来宗教,来⾃于印度,创始⼈是悉达多。
乔达摩。
2 、佛教四谛:苦集灭道,是佛教的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或真理,也称“四圣谛”。
3 、佛教的修⾏⽅法是戒、定、慧。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书本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