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叙事学看“语言腐败”
- 格式:pdf
- 大小:198.83 KB
- 文档页数:2
官员“言语腐败”是对正义的戕害一些官员“言语腐败”的大行其道,与经济腐败一样不容忽视,它产生的负面效应绝不止于舆论影响,还有对法治精神的踩踏。
经常在地下酒窖“上班”、主政泉州时与商人过从甚密、出事后司机自杀未遂……上个月被中纪委通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的“福建首虎”徐钢,日前被媒体聚焦。
据新京报报道,2012年时任泉州市委书记的徐钢因遭举报,在泉州一次老干部座谈会上,公然称泉州有“叛徒”举报他是大老虎,“如果不是我的身份还在,我就要和你单挑。
”徐钢将举报人称作“单挑”,让人瞠目,也易让人想到南京市原市委书记杨卫泽——他落马前面对落马传言,曾群发短信“辟谣”称“国内的网络比文革大字报更险恶……井冈山斗争历史和其精神,使我更淡定更从容面对任何敌对攻击、恶意中伤和传谣惑众”。
只不过,无论他们澄清时多么笃定、语气多盛气凌人,最终仍难逃恢恢法网。
这既暴露出其表演性的人格,也将“言语腐败”这一病象呈现于公众面前。
所谓“言语腐败”,也即带有腐败表征尤其是违背法治精神的言论、表态,乍看起来,它跟行为层面的腐败尚有距离。
但从官员话语流露出来的情绪、意志看,这种“言语腐败”亦值得警惕,它或是发掘腐败的引线。
可能有人会说,官员放出这类狠话,意在掩饰其内心的仓惶不安,色厉而内荏不足为道,其实不然。
言为心声,尤其是很多即兴随口的言语,也是思想、行为的征兆。
有些位高权重的官员在台下说什么、怎么说,往往可从中发现行为举止的蛛丝马迹。
现实生活中,言语逾矩带出腐败行为暴露的例子并不少见。
徐钢听闻有人举报,不是“内自省也”,认真检视自身行为是否触犯了党纪国法,却明目张胆地表示要“单挑”举报人,此举不仅仅是对监督的抵触,更是种赤裸裸的威胁。
事实上,徐钢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
据报道,2008年底,因徐钢的朋友与一蔡姓商人有经济纠纷,徐钢就指令有关部门以涉黑、涉嫌非法经营公开调查蔡姓商人。
他的奇葩言语,其实是对这种悖逆法治正义做法的顺承。
同样,“正气凛然”的杨卫泽也没笑到最后,当初的豪言壮语也成了坊间笑料。
新闻语言中使用血腥语言的事例
新闻报道作为传播信息、揭示真相的重要渠道,使用语言表达方式至
关重要。
尽管报道需要客观真实地呈现事实,但在使用血腥语言方面,应
注意避免过度暴力和恶心的描述,以保护读者的感受和道德底线。
以下是
一些血腥语言的例子:
1.2024年,新闻报道描绘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
报道用了大量的血
腥描写来形容事故现场,如“血肉横飞”、“惨不忍睹的画面”等等,给
读者带来极度不适。
2.同年,电视台播放了一则针对流行病的新闻报道,使用了大量描述
患病者症状的血腥语言,如“体内脓液裂开的声音”、“瘤子不断生长,
渗出脓血”等等,引起了广泛争议和不满。
3.2024年的一则新闻报道中,描述了一宗凶残的杀人案件。
报道采
用了多个恶心的描写,如“血肉横飞,内脏外露”、“残肢四散,尸骨无存”等,让人感到极度的恶心和不舒服。
4.同年,一家媒体报道了一起虐待动物的事件。
报道中使用了令人作
呕的血腥描写,如“动物被活活剖开,肠子外垂,血流如注”等等,引起
了公众的愤怒和谴责。
5.就在不久前,新闻媒体以精确描述的方式报道了一宗恶性爆炸事故。
报道中使用了大量的血腥描写,如“炸药爆炸后,人们的身体被炸成碎片,四处飞溅”、“惨叫声响彻全场,痛苦无法言喻”等等,给人一种难以忍
受的视觉和心理刺激。
使用过度的血腥语言会给读者带来心理压力和精神创伤,特别是对于
那些儿童和心理脆弱的读者来说。
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应注重平衡,遵从新
闻伦理,以更温和、客观的方式呈现事实,并避免给人带来过度的恶心和不适。
语言文化论文语言腐败论文摘要:不管“语言腐败”是因是果,它所代表的行列都是属于弊大于利,语言腐败的出现扰乱了我们生活的正常轨道。
语言腐败是文化异常的一种表现,我们应该自觉树立起高度的文化意识,保护我们的文化,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语言腐败是什么含义呢?它具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说冠之以善名,做之以恶事,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语言表达或者是语言行为做不正当的事,这是因为语言使用者的思想健康出现了问题;第二层意思是说语言的使用不符合常理,语言的传情达意功能受到了损害,这是语言本身的健康出现了问题,简称语言污染。
在这篇论文里,我们主要关注第一层意思。
二、语言腐败的产生语言腐败并不是你我创造的词汇,更不是张维迎先生创造的。
早在1946年,英国作家乔志尔·奥威尔就在《1984》中提出。
例如,这本书中称这个政府专门负责造假新闻的部门为真理部;称专门负责秘密警察,负责逮捕人,迫害异己人士的部门为有爱部;称专门负责发动战争的部门为和平部。
但是这些部门的所作所为却与其名称恰恰相反,完全不一样。
在这里,我们用“披着羊皮的狼”来形容最合适不过了。
所谓“语言腐败”,指一些拥有语言权的人为了相关利益的目的,偷换语言的概念,将一些词汇的含义做一些完全相反的解释。
人在语言的什么地方动了手脚,让语言产生了腐败呢?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每个语言符号都是一个三角,即形式、概念、与事物/件。
形式并不直接标记事物/件,而是要经过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就是概念——人心中的概念,什么事情,只要一涉及人心,就会有麻烦,因为人心难测,所以,从语义三角的角度看,所谓的“语言腐败”,就是有些人利用某种强大的力量耍手段,在形式和事物/件之间的概念环节搞了鬼。
“以自我为中心”是人类内心的一种想法,但是,如果一个人太过于看重自身利益,则会导致思想不健康,进而在其语言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语言腐败现象。
搞腐败的都是些有权有势人士,他们过于贪婪,但是在他们的真面目没有被人们识别之前,他们的话语影响力也比一般人大得多,所以想利用语言做些腐败的事情常常容易得手,利用语言搞些腐败或者为腐败效劳的事屡见不鲜,因此不能不引起别人的关注。
语言腐败与语言污染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综合)》2013年第07期有腐败现象,必然就会反映在语言使用中,正如社会语言学的行话所说,语言是社会生活的镜子。
民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搞腐败的人也必然会利用语言来混淆黑白腐败不只是权力腐败,也可以表现在语言上;同样,污染也不只大气污染和环境污染,语言也可以被污染。
语言腐败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说通过语言表达或者是语言行为做不正当的事,从而产生时下大家所关注的腐败现象,这是因为语言使用者的思想健康出了问题;第二层意思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大概是说语言使用不符合常理,语言的传情达意功能受到了损害,语言本身的健康出了问题,用社会语言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语言污染的一种。
我下面所说的语言腐败专指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就用腐败的语言来指称。
语言腐败的产生语言腐败,初听起来,还似乎有点小题大作、危言耸听的感觉。
搞腐败的都是些有权有势人士,但毕竟是少数。
他们的真面目没有被人们识破之前,他们的话语权比一般人多得多,他们的话语影响力也比一般人大得多,所以想利用语言做些腐败的事情常常容易得手,但语言毕竟属于全民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人人都有表达和分辩的权利,人人都有不接受或批判地接受别人话语影响的权利,少数人想利用语言这一工具达到他们的个人目的也未必能如愿以偿。
语言腐败是否能够达到腐败人士的预期目的,这里先不讨论。
细细想来,利用语言搞腐败或者为腐败效劳的事还是屡见不鲜,因此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有腐败现象,必然就会反映在语言使用中,正如社会语言学的行话所说,语言是社会生活的镜子。
民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搞腐败的人必然会利用语言来混淆黑白。
“口是心非”、“口蜜腹剑”是语言腐败最突出的表现,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说一套,做一套”。
口头上说“打黑”,实际上做的是“黑打”,口头上说的是“打假”,实际上做的是“假打”。
正如有的顺口溜所说:“心里想一套,开会讲一套,做的又一套。
语言腐败在中国已到无以复加地步 2012年04月27日 23:02 经济观察报微博语言腐败的危害张维迎腐败一词,是当今中国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百度搜索,有关腐败的新闻就有近百万条。
腐败的种类五花八门,政治腐败、官员腐败、公司腐败、司法腐败、学术腐败、教育腐败,甚至足球腐败……举不胜举。
但有一类更为普遍、其危害性也更为严重的腐败,却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是语言腐败。
所谓语言腐败,是指人们出于经济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目的,随意改变词汇的含义,甚至赋予它们与原来的意思完全不同的含义,忽悠民众,操纵人心。
语言腐败的典型形式是冠恶行以美名,或冠善行以恶名。
轰轰烈烈的重庆“打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黑社会”本来指的是有组织的犯罪活动,无论任何社会,打击此类犯罪活动都是正当的,很少人会反对。
但我们现在知道,在重庆的所谓“打黑”运动中,“黑社会”可以扣在任何当权者不喜欢的人和企业头上,所以“打黑”变成了“黑打”,变成了侵犯人权和私有财产的政治行为。
事实上,极左的东西之所以能流行,有市场,有人追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中一些人士善于语言腐败。
在这方面,“四人帮”可以说达到登峰造极。
他们把摧残人性、毁灭文化的行动,说成是“文化大革命”;把政敌说成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把整人说成是“整风”;把不经正当法律程序就剥夺人的自由的监禁称为“劳动教养”;把任何反对他们的人说成是“反革命分子”;把1976年清明节悼念周恩来、发泄对他们不满的民主运动说成是“反革命暴乱”;把含冤而死的人,说成是“自绝于人民”;把闭关锁国说成是“独立自主”,把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文化说成是“崇洋媚外”;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在“四人帮”的词典里,所谓“国家利益”,实际上指的是他们自己的私利;所谓“爱国主义”,指的是对他们小团体的愚忠;所谓“人民”,指的是追随他们的一小族人;所谓“反动势力”,指的是任何对他们不满的人。
正因为他们善于语言腐败,他们的倒行逆施才能持续十年之久,而他们的政治语言仍然在影响我们的生活,以致在他们垮台30多年后,他们的阴魂还可以在“唱红打黑”的旗号下复活。
语言腐败作者:周秀凤来源:《赢未来》2012年第06期腐败从来都是五花八门的:政治腐败、官员腐败、公司腐败、司法腐败、学术腐败、教育腐败和足球腐败等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
2012年4月21日,著名经济学家、北大教授张维迎在中国绿色公司年会上的演讲时说,某些具有话语权的人出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目的,随意改变词汇的含义,甚至赋予截然不同的含义,操纵人心。
其典型形式是冠恶行以美名,冠善行以恶名,忽悠民众,操纵人心。
这就是语言腐败。
语言腐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重庆“打黑”。
在这里,诸如真理、事实、谣言、道德、民主、法治、自由、宪法、选举、国家利益、爱国主义、改革、宏观调控、现代企业制度、董事会……这些词汇在一定程度都被腐败了。
当某个官员说他是人民的“公仆”时,他实际上可能是说,权力在他手里,你得听他的。
早在1946年,英国作家乔治·奥维尔便发表了作品《一九八四》,作品举出例子:专门制造假新闻的部门被冠名为“真理部”,发动战争的部门被冠名为“和平部”等。
要知道,人类创造语言是为了交流,但语言腐败严重破坏了语言的交流功能,将直接导致人类智力的退化。
不仅如此,还会使得传递社会运行状态的信号失真,这将导致社会走向的高度不确定和不可预知性。
备选锐词【日本胸围地图】日本媒体以全国47个行政单位(都道府县)的女性(共2350人)做了有关胸围的调查统计,并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罩杯(日本标准),制成全国女性平均胸围地图。
从日本胸围地图可分析出,日本西部女性比东部女性胸围稍大一些;而从地域划分,可以判断出中部地区的女性更加丰满。
【梦露基因】梦露基因是让果蝇散发出“表皮氢碳化合物费洛蒙”的基因。
在多伦多大学主持研究的李文教授说,改变梦露基因,则果蝇之间的重要沟通工具——“表皮氢碳化合物费洛蒙”会失去作用,果蝇会成为果蝇界的玛丽莲·梦露,不仅魅力无限,而且男女通吃。
这种基因在人类的交配游戏中同样扮演重要角色。
语言腐败与语言污染作者:苏金智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01期有腐败现象,必然就会反映在语言使用中,正如社会语言学的行话所说,语言是社会生活的镜子。
民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搞腐败的人也必然会利用语言来混淆黑白语言腐败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说通过语言表达或者是语言行为做不正当的事,从而产生时下大家所关注的腐败现象,这是因为语言使用者的思想健康出了问题;第二层意思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大概是说语言使用不符合常理,语言的传情达意功能受到了损害,语言本身的健康出了问题,用社会语言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语言污染的一种。
我下面所说的语言腐败专指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就用腐败的语言来指称。
语言腐败的产生语言腐败,初听起来,还似乎有点小题大作、危言耸听的感觉。
搞腐败的都是些有权有势人士,但毕竟是少数。
他们的真面目没有被人们识破之前,他们的话语权比一般人多得多,他们的话语影响力也比一般人大得多,所以想利用语言做些腐败的事情常常容易得手,但语言毕竟属于全民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人人都有表达和分辩的权利,人人都有不接受或批判地接受别人话语影响的权利,少数人想利用语言这一工具达到他们的个人目的也未必能如愿以偿。
语言腐败是否能够达到腐败人士的预期目的,这里先不讨论。
细细想来,利用语言搞腐败或者为腐败效劳的事还是屡见不鲜,因此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有腐败现象,必然就会反映在语言使用中,正如社会语言学的行话所说,语言是社会生活的镜子。
民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搞腐败的人必然会利用语言来混淆黑白。
“口是心非”、“口蜜腹剑”是语言腐败最突出的表现,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说一套,做一套”。
口头上说“打黑”,实际上做的是“黑打”,口头上说的是“打假”,实际上做的是“假打”。
正如有的顺口溜所说:“心里想一套,开会讲一套,做的又一套。
”还有个顺口溜讽刺说“当官不会说大话、废话、假话,不如回家抱娃娃”。
可见老百姓对官员的语言腐败早有警觉,政府官员的话语系统如果失灵,整个社会机构的运作就会乱套。
世风腐败之处,语言也会随之的作文“哎呀,这可怎么办呀!”我愁眉苦脸地对妈妈说,“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世风腐败之处的作文,我都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写。
”妈妈摸了摸我的头说:“别着急,咱先从身边的事儿想想呀。
”我坐在书桌前,努力地回想。
突然,我想起了前几天在小区里看到的一件事。
那天,我和小伙伴们在楼下玩,看到一个叔叔从一辆漂亮的汽车里下来,手里拿着一包东西。
他东张西望了一下,然后就把那包东西扔进了垃圾桶里。
我当时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好好的东西要扔掉呢?于是我跑过去,打开垃圾桶一看,里面居然是一些崭新的文具和玩具。
我惊讶地叫了起来:“哇,这么好的东西怎么就扔了呀!”小伙伴们也都围了过来,大家都觉得很不可思议。
就在这时,那个叔叔走了过来,他看到我们在翻垃圾桶,脸一下子就红了,然后凶巴巴地说:“看什么看,小孩子懂什么!”我不服气地说:“这些东西明明还能用呀,你为什么要扔掉呀?”叔叔不耐烦地说:“这是我的东西,我想扔就扔,关你们什么事!”说完,他就转身走了。
我当时心里特别生气,这叔叔怎么这样啊!这么浪费,还这么凶!这难道不就是一种不好的世风吗?想到这里,我拿起笔,开始写我的作文。
我写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不懂得珍惜,随意浪费资源。
就像那个叔叔,他扔掉的那些文具和玩具,可能对于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是非常珍贵的礼物。
可是他却毫不心疼地扔掉了。
这难道不是一种腐败的行为吗?这就好像一棵大树,本来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但是却被人砍倒了,只因为他觉得这棵树不好看。
我们不能让这样的世风继续下去,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珍惜,学会节约。
写完作文,我感觉自己好像长大了一点。
我知道,我们的社会还有很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努力去改变,去做一个有道德、有素质的人,那么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张维迎:语言腐败导致道德的堕落“改革”这词本身已经腐败了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大量词汇,基本上都腐败了。
甚至我们经常说的“改革”,这词本身已经腐败了。
因为我们看到有一些政府部门,它讲的是改革,实际上做的事是反改革腐败这个词我们都已经非常熟悉,但我们更经常谈的是官员腐败、政治腐败。
我认为有一类腐败,它可能比其他的腐败更普遍、更严重。
这就是我说的语言腐败。
语言腐败是什么含义?简单说就是人们出于政治的或者意识形态的目的,形成一些语言词汇,附加一些不同的含义,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含义,然后就可以忽悠听众,达到某一种目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好比我们现在知道的“打黑”。
黑是什么意思?黑的一般定义就是有组织的犯罪,那么打黑当然我们都会拥护,没人说反对打黑。
但是,语言腐败就意味着拿这个词过来之后,赋予了它完全不一样的含义。
最后我们发现打黑就可能变成一个消灭异己的力量,自己不喜欢的人,就可以打击他。
语言腐败不是个新现象,从古到今就有。
看我们历史上讲的话,看过去的儒家,其实儒家这个概念在传统社会有一定的腐败性。
腐败在哪?就是在儒家的概念里塞进了好多法家的东西,王道里塞进去好多霸道。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就是在汉朝的时候,汉宣帝刘询,他是比较残忍的一个皇帝。
他儿子看不惯,给他建议说,陛下持刑太深,应该用儒生,也就是用儒家的稍微比较人性化的一些手段。
汉宣帝怎么回答的?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
就是说我们汉家统治天下,实际上我们用的是霸王道杂之,什么有用就用什么,很实用主义。
当然,语言腐败在过去我觉得可能没有这么严重。
到了20世纪之后,变得严重起来了,为什么?20世纪世界上出现了最为集权的一些国家。
这些最为集权的国家,它怎么去运行?它就必须借助于语言腐败的手段。
好比希特勒,我们知道希特勒的纳粹,纳粹的意思是什么?叫国家社会主义。
因为社会主义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很好的词,希特勒也借过来,变成一个国家社会主义。
张维迎:语言腐败在中国已到无以复加地步 2012年04月27日23:02 经济观察报微博语言腐败的危害张维迎腐败一词,是当今中国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百度(微博)搜索,有关腐败的新闻就有近百万条。
腐败的种类五花八门,政治腐败、官员腐败、公司腐败、司法腐败、学术腐败、教育腐败,甚至足球腐败……举不胜举。
但有一类更为普遍、其危害性也更为严重的腐败,却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是语言腐败。
所谓语言腐败,是指人们出于经济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目的,随意改变词汇的含义,甚至赋予它们与原来的意思完全不同的含义,忽悠民众,操纵人心。
语言腐败的典型形式是冠恶行以美名,或冠善行以恶名。
轰轰烈烈的重庆“打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黑社会”本来指的是有组织的犯罪活动,无论任何社会,打击此类犯罪活动都是正当的,很少人会反对。
但我们现在知道,在重庆的所谓“打黑”运动中,“黑社会”可以扣在任何当权者不喜欢的人和企业头上,所以“打黑”变成了“黑打”,变成了侵犯人权和私有财产的政治行为。
事实上,极左的东西之所以能流行,有市场,有人追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中一些人士善于语言腐败。
在这方面,“四人帮”可以说达到登峰造极。
他们把摧残人性、毁灭文化的行动,说成是“文化大革命”;把政敌说成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把整人说成是“整风”;把不经正当法律程序就剥夺人的自由的监禁称为“劳动教养”;把任何反对他们的人说成是“反革命分子”;把1976年清明节悼念周恩来、发泄对他们不满的民主运动说成是“反革命暴乱”;把含冤而死的人,说成是“自绝于人民”;把闭关锁国说成是“独立自主”,把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文化说成是“崇洋媚外”;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在“四人帮”的词典里,所谓“国家利益”,实际上指的是他们自己的私利;所谓“爱国主义”,指的是对他们小团体的愚忠;所谓“人民”,指的是追随他们的一小族人;所谓“反动势力”,指的是任何对他们不满的人。
正因为他们善于语言腐败,他们的倒行逆施才能持续十年之久,而他们的政治语言仍然在影响我们的生活,以致在他们垮台30多年后,他们的阴魂还可以在“唱红打黑”的旗号下复活。
澎湃新闻对腐败事件的叙事策略分析作者:蒋好著杨丛森来源:《传媒论坛》2019年第14期摘要:本文从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叙事时空和叙事结构等叙事要素入手,试图发掘并归纳澎湃新闻对于腐败事件报道的若干叙事策略及叙事技巧,以期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打虎记;澎湃新闻;叙事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14-00-02澎湃新闻的时政内容生产,抓住中央反腐高压时势,推出“打虎记”系列专栏,定位反腐报道,最大程度满足用户对政治的关心与好奇。
在叙事策略上,摒弃固化枯燥语言,使语言充满活力,创新的文风使读者能够轻轻松松看懂新闻,致力于时政和思想上的叙事革新和突破,以独特的叙事理念和手法开创了新媒体时代反腐事件报道的独特视角。
一、澎湃新闻概述(一)澎湃新闻《澎湃新闻》是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自2014年7月22日上线以来,结合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新闻价值传承,致力于新闻追问功能与新闻跟踪功能的实践,充分切合当下时政环境,接受所有时政思想类优秀内容团队的各种形式,在腐败事件报道上独树一帜,用独特的叙事方法对现实完整、准确地进行描述,引起大众舆论的共鸣,从而达到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二)“打虎记”栏目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的时政新闻面对新的社会发展大环境变幻莫测,随着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持“老虎” “苍蝇”一起打,反腐败呈现高压态势,“打虎记”栏目,是澎湃新闻针对受众对时政信息的渴求,推出定位反腐报道时政品牌栏目之一。
澎湃希望在信息纷杂的时代,由追问洗出真相,为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与见解,促进民智的成熟与社会的发展。
二、“澎湃新闻”叙事分析穆青曾说“新闻是一种叙事文”,把新闻报道作为一种叙事文本,反腐揭露性新闻报道就是叙述“苍蝇老虎”腐败事实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打虎记”栏目“第一时间披露腐败主角犯何事涉何人,仕途起底,梳理贪腐弊案共性,反思廉政制度漏洞,明辨治本之策与打虎路线图”的报道理念,结合“落马官员”的人生仕途完成对叙事的本质、功能、形式等以符号形式文本呈现给受众,以简约易懂的形式给受众传递信息,但是却不简单,这离不开新闻其独特的叙事方式。
随 感 录道德堕落导致“语言腐败”陈乃举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维迎先生在官员腐败、政治腐败之外又提出“语言腐败”,认为“语言腐败”比其他的腐败更普遍、更严重。
什么是“语言腐败”?张先生解释说:就是对于语言的滥用,明明是官方的代表,我们叫他人民代表;明明叫权大于法,我们叫它法治社会。
冠善名以恶行,名字很好听,但是做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仔细阅读张先生对“语言腐败”的解读,感到张先生所说的“语言腐败”问题确实是存在的,他的矛头所指,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掌控话语权的权势者。
但张先生在阐释“语言腐败”与道德堕落关系时,有点信口开河,使人感到逻辑混乱,是非含混。
他说:“语言腐败导致道德堕落。
道德是什么?道德其实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
道德的底线是什么?诚实,就是我们说真话,这是一个基本的道德要求。
语言腐败是什么?语言腐败就是不诚实,实际上就是说假话。
”稍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虽然还有手语、旗语、灯语等代替语言表达的动作或方式,但我们所说的语言主要是指口语和书面语。
古人云:言为心声。
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是人心的产物。
一般情况下,“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
”所言没有是非,胡说八道,那一定是“心之所感”没有“邪正”。
口是心非,言不由衷,巧言令色,花言巧语,胡说八道,虚假妄言,言不及义,言而无信,都是因为“心”出了问题。
“心”是言行之本,心是道德之源。
先哲们告诫世人“控制你的舌头”、“三思而后言”,“说话要考虑所言对人对己对社会是否有用”等,都是发自于“心”,从道德层面作出的考量。
有人说,语言是思想和心灵的外露,人的所悟所感所图,都可以通过语言表露出来。
这没有什么错,但决定表露内容的是“大脑”,是思维—思想道德在控制“舌头”,只是,我们不能简单依据其语言表露去判断道德好坏罢了。
十分明显,“语言腐败”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源自道德堕落。
道德堕落是“语言腐败”的源,“语言腐败”是道德堕落的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