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修订版
- 格式:ppt
- 大小:509.55 KB
- 文档页数:121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National Guideline for Detection of HIV/AIDS(2009年修订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九年九月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National Guideline for Detection of HIV/AIDS(2009年修订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九年九月前言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已有二十余年,随着感染者不断增加、感染人群的变化和临II床病人的日益增多,艾滋病检测工作量逐渐加大,新的监测和检测需求也不断增加,艾滋病检测实验室已遍及全国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采供血、妇幼保健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军队等各个系统。
近几年,为了适应基层艾滋病检测的需要,一些没有条件建立规范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乡镇卫生院,也陆续建起了艾滋病检测点。
遍布全国的实验室网络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而坚实的基础。
在新的形势下,为了更加有效地支持艾滋病监测、咨询检测(包括VCT和PITC)、新生儿感染早期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工作,根据《关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和“四免一关怀”等重要方针政策,在向各省、市征求意见基础上,在“全国艾滋病检测实验室审评和技术指导专家组”的参与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年版)》进行修改、增补和完善后,制定出《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版)》,使其既能满足目前艾滋病检测工作的实际需要,又能体现检测技术的发展。
本次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进行了修改、增补和完善:(1)在样品的采集和处理中,增加了滤纸干血斑样品、快速检测样品的采集和处理,用于CD4+/CD8+T淋巴细胞测定样品、尿液和唾液样品的采集和处理;(2)在HIV抗体检测中,增加了免疫荧光法和化学发光法,进一步明确了不同情况下的检测策略;(3)在HIV核酸检测中,增加了HIV感染产妇所生婴儿HIV感染早期诊断检测流程和适用于窗口期的集合核酸检测方法;(4)根据临床治疗需求,增加了HIV-1的耐药检测;(5)进一步完善了艾滋病检测实验室安全防护和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使其更加符合目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需求,更加具有可操作性;(6)考虑到技术发展和新的需求,增加了HIV-1新近感染检测和HIV-1的分离培养技术。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病毒性感染,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极大的危害。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艾滋病传播,提高艾滋病检测技术水平,本文档旨在提供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以便各地开展规范的艾滋病检测工作。
本规范旨在明确艾滋病检测技术的要求、方法和结果判断原则,提高检测质量,为防治艾滋病的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液中心等开展艾滋病检测的相关单位。
检测前要求:开展艾滋病检测的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条件,包括合格的人员、设备、实验室设施等。
检测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掌握艾滋病检测技术和相关政策法规。
检测中要求:艾滋病检测应遵循科学、规范的原则,使用经国家认证的试剂和仪器。
检测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质控体系,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要保护受检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
检测后要求:检测结束后,应将检测结果及时告知受检者,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咨询和转介服务。
同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艾滋病疫情信息。
血清学检测:常用方法包括HIV抗体筛查试验和确认试验。
抗体筛查试验包括ELISA、化学发光或免疫荧光等方法;确认试验常用免疫印迹法。
病毒载量检测:用于监测HIV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情况,常用方法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核酸序列依赖性扩增(NASBA)等。
细胞学检测:通过观察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
常用方法包括流式细胞术、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
病理学检测:通过活检或尸检观察艾滋病患者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对疾病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血清学检测: HIV抗体筛查试验阳性,需进行确认试验。
确认试验阳性者即可判定为HIV感染。
病毒载量检测:病毒载量高于正常范围即可判定为HIV感染。
细胞学检测:根据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水平,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
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病情加重或治疗不理想。
第一章样品的采集和处理1 范围本章规定了用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的全血、血清、血浆、细胞、唾液、尿液以及滤纸干血斑(DBS)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方法,适用于HIV抗体咽侧、抗原检测、耐药检测,CD4+和CD8+T淋巴细胞测定和HIV分离培养。
3 样品种类及相应的用途3.1 全血、血清、血浆、唾液、尿液以及DBS样品可用于HIV抗体检测3.2 抗凝全血可用于CD4+和CD8+T淋巴细胞测定。
3.3 血浆可用于HIV-1病毒载量、基因型及耐药测量。
DBS样品可用于HIV-1基因型及耐药检测。
3.4 全血、血浆、淋巴细胞富集液、外周血液巴细胞(PBMC)及DBS样品可用于HIV核酸的定型检测。
3.5 PBMC、全血淋巴细胞富集液等可用于HIV-1分离培养4 操作步骤4.1 采样前准备根据检测项目的具体要求,确定采集样品的种类、处理、保存及运输的时限和方法,按照临采血技术规范的要求操作,遵守生物按照要求(参见本规范第八章实验室生物安全),要监察所需物品是否已备齐,是否在有效期内,油污破损,是否足量,特点应检查受检者心里与样品容器表面的标记是否一致,并注明样品采集时间。
选择合适的室内(外)采血空间,受检者坐(卧)于适合的位置,准备采血用具、皮肤消毒用品、采血管及试管架、硬质废物容器等。
4.1.1 样品的编号和记录4.2.2 应制订样品编码的标准操作程序(SOP),规定样品编号的原则和方法,为样品制订唯一性编码(编号),保证期唯一性。
4.1.3 采血前,先对装有样品的离心管或滤纸进行标记,核对后编码。
要将标签贴在试管的侧面,最好使用预先印制好的、专门用于冷冻储存的耐低温标签。
4.1.4 应使用专门的样品记录本或登记表记录样品,同时率如电脑保存。
4.2 血液4.2.2.2 抗凝全血:消毒局部皮肤,用加有抗凝剂(EDTA钠盐或钾盐、枸橼酸钠、肝素钠)的真空采血管抽取适量静脉血,或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静脉血,转移甚加有抗凝剂的事关重,轻轻颠倒缓匀6—8次,备用。
附件2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修订说明本次《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简称规范修订根据我国目前HIV检测的检测需求,结合发达国家使用的指南,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进行了修改、增补和完善:(1)完善了不同的检测策略,并将其整合为独立的新的一章(艾滋病病毒实验室检测策略)。
将09版HIV抗体检测一章中检测流程全部放进本章,规范了流程图;增加了疫情监测的HIV匿名无关联试验流程;将09版阴性反应和阳性反应改为无反应和有反应(更科学);修改09版HIV抗体筛查流程,增加了一种试剂检测有反应时,可以用原有试剂双孔双份复检程序(简化流程),对复检结果有反应或者一有反应一无反应的情况,增加了可以选择核酸诊断的策略(满足医院的和血站需求),既可以选择抗体确证,也可选择核酸诊断;修改09版核酸检测流程,将WB不确定结果随访由4周改到2-4周(试剂敏感性提高),并可以进行核酸检测;新增加抗原检测流程图(发现可能的早期感染者);新增核酸检测流程图;修改09版高危人群VCT检测流程,将S/CO 值定义值6取消,(目前试剂比较多,S/CO比值不同,无法硬性规定),新增高危人群快速试剂检测策略和快速+酶联试剂的检测策略(云南和我科室的研究资料支持不用WB在高危人群中确证HIV感染);增加了血液筛查两个流程,血液HIV血清学筛查试验流程和血液核酸HIV试验流程(血站在用的,可以了解血站的检测流程);修改了09版艾滋病感染产妇所生儿童HIV感染早期感染检测流程,出生后6周采集血,制备干血斑,而不用EDTA 抗凝的全血(简化运输危险性和费用)。
(2)增加了HIV-1新发感染检测一章(原来规范里的内容简单,本次充实内容,增加了新的亲和力检测新发感染的方法)。
(3)新增补充试验概念,其内容包括抗体确证试验(WB,RIBA/LIA)和核酸试验(定性和定量试验)。
(4)完善HIV-1抗原检测一章,细化了定性试验的种类,完善了相应检测方法的质控。
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前言为了加强全国艾滋病(AIDS)检测工作的管理,提高检测工作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关于加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的意见》、《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管理办法》及《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的精神,对《全国HIV检测管理规范(试行)》进行了修改,制定《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下称"规范")。
艾滋病检测系指对人体血液、组织液、排泄物、组织、器官、精液以及有关血液制品、生物组织或其他物品等进行艾滋病病毒(HIV)或其相应标志物的实验室测定,包括分离HIV、检测HIV抗原、测定核酸和检测HIV抗体。
鉴于目前常规检测方法为血液中HIV抗体检测,本规范着重对这项检测工作作出相应的规定。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HIV抗体检测实验室的管理,统筹规划辖区内各类HIV抗体检测实验室的设置,并经常进行监督和检查,以保证各类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和检测质量。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所有HIV抗体检测实验室。
一.实验室的设置(一)种类和分级1、种类:HIV抗体检测实验室分为确认与初筛(或称筛查)实验室两类。
每省可以设立一个以上确认实验室,初筛实验室可以设立在卫生防疫防治机构、检疫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生物制品生产单位、医学科研教学等单位内。
2、分级:国家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设立一个国家HIV抗体检测参比中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在省卫生防疫站设立省级HIV抗体确认中心,并可根据需要在地、市级卫生防疫站或有关系统中设立HIV抗体确认、初筛中心和初筛实验室。
(二)任务1、HIV抗体初筛实验室(1)对本地按规定和要求检测的对象作HIV抗体初筛检测,并提供检测前、后的咨询服务;(2)及时将初检呈阳性反应的标本送HIV抗体初筛中心实验室,再转送确认实验室确认;(3)做好初检标本登记、实验记录,定期向当地的HIV抗体初筛中心实验室或省级HIV 抗体确认中心报告HIV抗体检测情况。
2、HIV抗体初筛中心实验室(1)对本地按规定和要求检测的对象作HIV抗体初筛检测和咨询服务;(2)负责对本地区或本系统内其他HIV抗体初筛实验室发现的初检呈阳性标本的复检工作,以及技术培训、咨询服务、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工作;(3)收集、汇总本地区或本系统内其他HIV抗体初筛实验室的检测工作情况,上报省级HIV抗体确认中心。
HIV实验室管理制度艾滋病实验室管理制度为了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实验室,强化职责,保证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消除实验室各种安全隐患,保证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各项工作安全、有序和规范,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防范意识,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使艾滋病实验室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HIV实验室进入制度1、所有无关人员未经批准不得随意进入实验室。
2、外来参观者进入实验室前须报业务质量管理科登记并填写外来人员进入特殊实验区域审批表,经批准后方可进入。
进入实验室前必须换鞋(或穿上鞋套,必要时换上工作服)且在实验室工作人员引导下进入实验室,离开实验室必须换鞋后才能离开。
3、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必须换鞋,穿工作服后进入。
4、实验室工作人员离开实验室必须换鞋,脱去工作服,不得穿上工作服离开实验室。
5、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得在实验室内会客,违者按有关规定处理。
.HIV实验室安全防护制度1、目的规范HIV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2、适用范围适用于HIV实验室个人防护实验室管理、人员培训管理。
3、职责3.1检测人员:严格按照本细则规定程序进行检测工作。
3.2科室负责人:负责监督实施和改进。
4、实验室安全防护4.1个人防护及保健本实验室所用的个人防护装备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
4.1.1防护服4.1.1.1应满足实验室每个工作人员配备足够的防护服,包括白大衣、隔离衣或一次性工作服。
平时应将清洁的防护服置于实验室清洁区内专用存放处。
4.1.1.2分开实验室时,应脱去防护服。
穿过的被污染的防护服应经消毒后方可洗涤或废弃。
4.1.1.3当含有HIV的液体(样品)及有可能溅到工作人员时,应使用防渗透性的(如塑料)围裙。
4.1.1.4当发现防护服已被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4.1.1.5应配备足够的一次性橡胶手术手套、一次性口罩、安全防护眼镜及冲洗眼睛的装置。
.4.1.1.6应配备实验室专用的工作鞋,鞋面掩盖足背,鞋底防滑。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生物安全篇)第八章实验室生物安全1 范围本章规定了艾滋病实验室安全防护和职业暴露预防。
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艾滋病实验室的安全防护和职业暴露预防。
2 规范性引用文件《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4年5月31日颁布,2004年6月1日起实施。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8,2009年7月1日起实施。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 233-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2002-12-03发布,2003-08-01实施。
Guidelines for the Safe Transport of Infectious Substances and Diagnostic Specimens.WHO 1997.《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11-15发布,2003-04-01起实施。
3 HIV的生物危害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属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4 HIV相关检测的生物安全级别4.1 HIV抗体检测(包括筛查和确证实验)、抗原检测和相关的免疫学检测应在符合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要求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中进行。
4.2 HIV分离培养、浓缩、中和试验、细胞培养及研究工作及其它需要应用活病毒的研究工作,应在Ⅲ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3)中进行。
4.3 HIV核酸提取和检测均应在符合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要求的艾滋病检测实验室中进行。
4.4 HIV病毒株应保存在符合Ⅲ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3)要求的艾滋病实验室;HIV阳性样品,包括全血、血清、血桨和其他组织(液)、核酸提取物应保存在符合BSL-2要求的艾滋病实验室。
5 生物安全保证措施5.1 建立安全制度实验室主任是实验室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实验室工作和环境的安全负责,负责制定全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并监督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