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背后的故事》课程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幼儿园中班中文教育教案-《成语故事》学习成语的故事背景幼儿园中班中文教育教案-《成语故事》学习成语的故事背景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成语故事,让幼儿了解成语的由来和背后的故事,逐渐形成初步的成语意识和语感,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成语故事的选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取一些简单明了、故事性强的成语故事,如《画蛇添足》、《井底之蛙》等。
2. 成语故事的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互动,让幼儿了解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引导幼儿去感受和理解成语的深刻内涵。
3. 成语故事的绘本阅读:选取与成语故事相对应的绘本,通过绘本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和情节。
教学方法:1. 故事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成语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2. 互动提问法:教师通过提问,让幼儿思考和回答问题,引导幼儿更深入地理解成语故事的内涵和情节。
3. 绘本阅读法:通过绘本阅读,让幼儿更生动地了解成语故事的情节和内涵。
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问答等方式,引导幼儿对成语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2. 成语故事的讲解:教师讲解成语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3. 绘本阅读:通过绘本阅读,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成语故事的情节和内涵。
4. 语言表达活动:通过各种语言表达活动(如角色扮演、口头表达等),让幼儿在语言实践中理解和使用成语。
5. 教师总结: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让幼儿进一步巩固和理解成语故事。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成语的由来和背后的故事,逐渐形成初步的成语意识和语感。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幼儿真正理解和运用成语。
教学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幼儿逐渐形成了初步的成语意识和语感,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引导幼儿去深入理解和运用成语。
成语故事学习常用成语的故事背景成语故事:学习常用成语的故事背景成语作为汉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背景故事,通过学习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在本文中,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常用成语的故事背景。
1. 亡羊补牢:故事背景在古代农村中,有一个人养了一群羊。
有一天,他驱赶羊群,却发现羊中少了一只。
这个人不以为意,继续赶羊。
然而,第二天,他发现羊群又少了一只。
这一次,他开始感到担忧,于是他决定立即修缮牢笼,以免再丢失更多的羊。
他应用了“亡羊补牢”的方法,成功避免了后续的损失。
2. 画蛇添足:故事背景古时候,有一个人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蛇图。
他的朋友看到后提醒他,画中已经有了一条完美的蛇,为什么还要添上多余的足呢?然而,这个人自以为聪明,觉得添上蛇的足可以使画更加完美,于是不顾朋友们的劝告,坚持画了额外的足。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有时候贪心追求完美反而可能得到不尽如人意的结果。
3. 杯弓蛇影:故事背景在古代中国,有一个人喜欢喝酒。
有一天,他端着酒杯走在林中,突然看见树上的倒影,以为是一条蛇,吓得手一松,杯子掉到了地上摔碎了。
而实际上,他看到的只是杯子在树上的倒影,根本不存在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正确看待事物,不要因为错觉而产生错误的判断。
4. 异想天开:故事背景古时候,有一个叫屈原的人,他非常聪明,常常有一些奇思妙想。
有一次,他提出了给国家庙堂洗礼的想法,认为这样可以使国家更加祥和。
然而,他的异想天开被别人嘲笑,并没有得到认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的创意可能会被别人误解或嘲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放弃自己的想法。
5. 画龙点睛:故事背景在中国绘画中,有一种表达技法叫做“画龙点睛”。
有一位画家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龙,但却觉得画中缺少灵气。
于是,他在龙的眼睛上点上了一粒黑墨,瞬间,画中的龙活了过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关键时刻的一点点补充或改变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成语背后的故事》课程资料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公共实践课
学分数:
总学时:
讲授时数:
课内实践学时:
任课教师:
联系电话:
课程简介:
前修课程: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开卷考试/半开卷/口试/写论文/作业/上机等
教材:
参考书目: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成语背后的演变》课程资料成语背后的演变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探索汉语成语背后的演变过程,了解成语的起源和发展,并掌握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
通过研究成语的演变过程,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
研究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研究,你将能够:1. 温故知新:了解成语的起源和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2. 扩展词汇: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成语,丰富词汇量;3. 增加理解能力:通过研究成语的演变过程,提高对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4. 有效表达:学会正确运用成语,使表达更加准确、生动。
课程大纲第一课:成语的定义与功能- 了解成语的定义,明确成语的独特功能以及在汉语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课:成语的起源与演变- 探索成语的起源和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了解成语的演变过程。
第三课:成语的分类与运用- 分析成语的分类方式,学会根据具体语境正确运用不同类型的成语。
第四课:成语与文化思维- 探讨成语与中国文化思维之间的关系,理解成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第五课:成语的正确使用- 研究成语的正确用法和例句,掌握运用成语的技巧。
课程要求- 每堂课后完成作业,进行相关练,巩固所学内容;-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其他学员分享研究心得和体会;- 定期进行测试和考核,检验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研究资源- 课程教材:《成语背后的故事》- 扩展阅读:相关成语故事书籍、互联网资源总结研究成语的演变过程是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你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成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祝你在研究成语的过程中取得进步!> 注意:本文档仅为课程资料,具体教学内容以课程实际安排为准。
成语背后地故事第一单元“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句话是管仲在悼念自己地莫逆之交去世时说地一句话,体现了朋友之间地真情厚谊和朋友举贤让能地高洁品格.√国以才兴,政以才举.人才对一个国家而言,极为宝贵.春秋时期鲁国人曾评价一个人说:“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这个人是指(管仲).√3.“一鼓作气”地典故发生在哪次战争之中?(长勺之战).√4.“一鸣惊人”地成语故事中地“主人公”是(楚庄王).√朋友对人十分重要,古人关于“朋友”地言论很多,“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段关于精彩地言论,出自哪位哲人之口?(孔子)√6.在能否给晋国借道这个重大问题上,大臣宫之奇与其国君地意见是不一致地.(对)7.晋国向虞国借道(两次)次,去讨伐虢国.√8.晋国先后灭了虢国和虞国,当他们拿回来自己以前地宝物时,却发现原先送给虞国地宝马已经死掉了.(错)√楚庄王即位前三年“左拥郑姬,右抱越女”,怠于政事,其原因是:(楚国面临内忧外患,楚庄王统治根基不稳).√楚庄王即位后“左拥郑姬,右抱越女”,日夜作乐,怠于政事,有两名大臣先后冒死进谏,后楚庄王幡然醒悟,罢淫乐,开新政,终于称霸天下.(对)√11.“鸱夷浮江”中地“鸱夷”是指(伍员伍之胥)被杀死后装进沉入江中.12.“假道灭虢”与哪个成语出自同一历史典故?(唇亡齿寒)√“曹刿论战”地这场战争中国战争史上一场以少胜多地著名战例,毛泽东曾在(《中国革命战争地战略问题》)中评价说:“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地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地有名地战例.”√跟春秋时期楚庄王“一鸣惊人”故事情节相同地记载,同样出现在了《史记滑稽列传》中,不过故事地主角缺换成了战国时期地齐威王.(对)√“假道伐虢”中地虞国国君地行为和下场,留给后人地警示就是:不可贪图眼前小利,不可助长敌人气焰.(对)√16.齐桓公是春秋时期著名地霸主,姓姜,名小白.(对)√第二单元1.“吾倒行而逆施之”出自(伍之胥)之口.√2.吴王夫差派人赐伍之胥“(属镂)”之剑,逼其自裁.3.吴王夫差即位后,忘掉了越国杀父之仇,声色犬马,贪图安逸,刚愎自用.(错)√4.“卧薪尝胆”成为固定地词,最早出自(苏轼)地文章.√5.“鸟尽弓藏”通常与“(兔死狗烹)”连用,比喻事成之后,把出过力地人抛弃或杀掉,过河拆桥.√6.公元前年,吴越发生大战,樵李一战,吴师败绩,阖庐重伤,死于回师途中.(对)7.辅佐越王勾践实现“复国”和“称霸”地贤才除范蠡外,还有(文种).√8.公元前年,吴国大败楚国,这是一场以少胜多地经典战例,这场战争史称“(柏举之战)”.√“千金之子,不死于市”.陶朱公地中子在楚国犯了死罪,陶朱公地长子带着父亲地书信和千镒黄金去求见(庄生),希望能营救自己地弟弟.√10.“吴宫教战”反映了孙子地什么军事思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11.范蠡离开越王勾践之后,好友文种也选择了离开,回到了自己地故乡南阳.(错)√12.公子光在楚国亡臣伍子胥、刺客专诸等人地帮助下,杀死吴王僚,自立为吴国国君,即吴王夫差.(对)13.“三令五申”故事中孙武曾斩杀两个人,这两个人地身份是:(吴王爱妃).√“邯郸之难”时,赵平原君到楚国签订“合纵”盟约,跟随平原君出使楚国地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地食客一共有人.(错)越王勾践归国后,励精图治,招四方贤士能人,因材使用,任文种治内政、范蠡治军政与外交,计然管理财政.(对)√第三单元为了取得(鲁)国国君地信任,吴起杀死了自己地妻子,从而换来了带兵打仗地机会,并且取得赢得了战争,这被称做“杀妻求将”.√孟尝君曾以善养士而闻名,有门客数千;但当他人生失意、仕途罹难之时,昔日门客四散而去.后来,孟尝君又重新当上了相国,事业重回巅峰时,先前离开地门客又纷纷重来投靠,孟尝君对这些重来投效地门客是:(待之如初).√3.战国时期地“四大公子”久负盛名,在历史上都有很出色地表现,其中平原君是(赵胜).√4.“狡兔三窟”地想法是(冯谖)最先提出来地.√5.冯谖最初投到孟尝君门下时,孟尝君不太注意他,孟尝君身边人对他态度也很冷淡,于是他愤而离去.(错)6.“一言九鼎”历史典故发生于(长平之战)后不久.√为了能够获得出使外国地机会,毛遂自我推荐说:“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这里地“颖”地意思是:(尖子).√8.毛遂才华出众,胆识过人,他在平原君门下不足三年声名鹊起.(错)√平原君不辱使命,与楚国国君歃血为盟,归来后他特别感谢他地一名随行门客,他: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地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先生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兵.平原君称赞地这位门客是:(毛遂).√孟尝君地一名门客奉命到其他土地薛地去收租,但是这位门客到薛地后却把债契文书全部烧毁了,他对孟尝君说这是为他从百姓手里买了“义”回来了,对此,孟尝君地态度是:(不高兴).11.吴国灭亡后,范蠡和美女西施一同悄然隐去,遨游江湖烟雨之中.(错)12.吴起关爱士卒,“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13.吴起关爱士卒,“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劳苦”,曾先后两次用嘴为士卒吸脓疗伤.(对)14.吴起是一个既残忍又仁慈地复杂人物.(对)15.吴起曾经跟孔子弟子曾参之子曾申学习儒术,他是一位儒者.(错)√第四单元吴起不仅是一名出色地军事家,而且是一名杰出地改革家,他在(楚悼王)支持之下,推行了轰轰烈烈地社会改革.“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句话是管仲在悼念自己地莫逆之交去世时说地一句话,体现了朋友之间地真情厚谊和朋友举贤让能地高洁品格.永平十六年(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他共率领()人,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地胆识,袭杀匈奴使者,一举制服鄯善,受到政府地嘉奖,为东汉与西域地交通往来立下了汗马功劳.孙子吴宫教战时,本欲杀死不从军令地两名队长,但是这两个队长是吴王地两名爱妃,在吴王地求情,孙子饶恕了他们地死罪.(错)5.“孺子可教”地“主人公”是“汉初三杰”之一地(张良).√6.“吮脓疗伤”体现了吴起地(关爱士卒)人性品格.√7.吴起是一个既残忍又仁慈地复杂人物.(对)√8.背水一战是以少胜多地经典战例,这次战争中,赵军地统帅是(陈余).孙子说“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一场战争不光是双方将士们地奋勇拼杀,更是对阵双方地信心与意志地较量.“(四面楚歌)”就是汉军利用“夺气攻心”,战胜不可一世地项羽地一场经典战役.10.吴王夫差即位后,忘掉了越国杀父之仇,声色犬马,贪图安逸,刚愎自用.(对)√11.公元前年,吴越发生大战,樵李一战,吴师败绩,阖庐重伤,死于回师途中.(对)√平原君赵胜和楚王谈判至日中尚未有结果,毛遂不召而来,他持剑来到楚王面前,最终说服楚王答应订立盟约.(对)刘秀征讨隗嚣地过程中,(马援)“堆米成山”,即用米粒成山谷地势地模型,展示大军进攻地线路,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是第一次.曹刿论战时,与鲁庄公有过一番对话,讨论鲁国凭什么可以和齐军作战,鲁庄公说:“大大小小地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对此,曹刿并不认同.(错)马援是东汉初年地风云人物,他地事迹广为传颂,许多演变成了成语、俗语,下列成语、俗语中哪一个跟马援无关.(手不释卷)。
成语背后的故事合集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
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
成语背后的故事成语背后的故事从小学起我们就被教育,成语的使用会使得一个人的文字看上去深邃、有文化。
对于中国人来说,汉语庞大的成语体系顺便也有着历史教育的功能。
成语背后的故事1结局反转有些成语故事只让世人记住了自己的一半,让人对故事中人物的表现和可能的结局产生了错误的预期。
一旦去细究其渊源,那可真是比看侦探剧还要逆转。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就是退避三舍。
我小时候好像也看过这种小人书(暴露年龄这个词语现在被用来形容对某些事物退让和回避,以避免冲突。
在使用中往往带有贬义,常被用来说认怂的表现。
这个故事大家也很熟悉了。
话说晋国的公子重耳因夺嫡之战出逃外国,经过楚国时收到了楚成王的热情招待。
楚王也是心直口快,问重耳今后如何报答自己。
重耳回答:“如果我当上晋王,与贵国交战时退避三舍。
”所谓的舍,也就是军队的补给站,一般相隔三十里。
后来两国交战,当上晋王的重耳果然下令后撤九十里,遵守了自己的承诺。
看到这里,这似乎是一个大人物信守承诺的故事,和成语今天的意思确实有了差别。
不过,这个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公子重耳可不是好人楚军的领军大将子玉是一个性格激进的人,其实晋军一开始就看准了他的这个性格缺陷,主动退却示弱。
子玉的自信心被晋军搞得十分膨胀,便指挥部队长驱直入,追着敌人的屁股跑。
孤军深入本来就是兵家所要避免的必败局势,双方的军人结构更加剧了这种差异。
春秋时期,诸侯对战主要以战车兵冲击,辅以步兵跟上。
而楚国由于山林茂密、地势崎岖,战车使用不便,步兵的比例比其他诸侯国高。
春秋战车,似乎少了一个射手可想而知,步兵踩着十一路电车,背着皮甲、铜剑和弓弩跑九十里地,真可谓是精疲力竭。
晋军退到了三舍之后,用以逸待劳的军队迅速击败楚军,这才是他们退却的真正目的。
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既不是有雅量的信义君子,也不是任人宰割的软蛋脓包,退避三舍可是实打实的高级战术。
人物反转成语故事有很多来自于诸子百家的著作当中。
为了使自己的学说为人所认同,他们往往会将一些故事戏剧化使之更易被接受。
成语故事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与寓意成语故事: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与寓意成语是中国语言中的瑰宝,它们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仅有几个字的成语背后,隐藏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每一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教训。
通过了解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同时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思考方式。
一、四面楚歌《战国策·楚策》中记载着一个渔夫误杀了齐国使者的故事。
渔夫被追杀,四处逃窜,最后陷入绝境,四面受敌,成为了无助的困境。
成语“四面楚歌”由此而来,形容一个人面临孤立无援的处境。
二、守株待兔《庄子·外篇·天下篇》中有一个寓言故事:庄子在途中看见一个农夫,农夫正站在菜地旁边,傻愣愣地望着一棵柿树,庄子好奇地问他在干什么,农夫回答说他听闻有人在这棵树下守株待兔,运气好可以等到兔子撞树而死。
从这个故事中,人们领悟到只有勤勉工作,努力进取,才能获得成功,而不是依靠运气和巧合。
三、画蛇添足《汉书·艺文志》记载了一个故事:齐国有位画师,他的画技非常出色,可以画出栩栩如生的蛇形。
有一天,他在一幅画上画了一条形状完整的蛇,但为了显示自己的技巧,他又画了几条多余的足,结果使整幅画变得滑稽可笑。
因此,“画蛇添足”成为一个形容做多余事情,弄巧成拙的成语。
四、班门弄斧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记录了一个故事:有一位来自外地的木匠去见鲁国的木匠,自夸自己的技艺非常高超,甚至能够用自己的斧头斫断一根旧木。
鲁国的木匠听后微笑说:“在我们这里,用斧头砍断旧木早就是常见的事情了。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了表示自诩过高,不自量力的成语“班门弄斧”。
五、杞人忧天《史记·申公豹列传》中记载了一个杞国的故事:杞国的人总是担心会有灾难降临,于是他们每天都忧愁不安。
一位杞国的智者告诉他们:“你们不必忧心忡忡,灾难不会降临在你们身上。
”这个故事引出了成语“杞人忧天”,形容无事忧虑,多虑多疑的人。
通过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成语故事背后的故事 成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智慧和哲理。
每个成语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来源。
本文将以“成语故事背后的故事”为标题,从成语来源的角度出发,逐步深入探究其中的传奇故事和历史背景。
成语是中国语言的精华,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每个成语背后的故事,不仅可以理解成语的含义,更能领悟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理。
本文将详细讲述几个常见成语的来历,通过一步步思考,带领读者走近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并反思其对我们的启示。
一、成语故事的传统来源 大部分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典故、故事和传说。
这些故事通过时间的洗礼和口耳相传,形成了今天我们常用的成语。
例如,“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可以追溯到《孟子·告子上》中的故事:老者告诉一个小孩,亡羊之后,应该立即修补羊栏,来预防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及时补救错误的重要性。
二、成语背后的人物故事 有些成语背后的故事与历史人物相关,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了解到成语的由来,更能对历史留下的智慧和勇气深感敬佩。
例如,“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源自于山东《庄子·逍遥游》的故事:愚公为了方便后代,决心移山,虽然人们嘲笑他,但他坚持不懈,最终感动上天,成功移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勇敢和坚持的力量,鼓励我们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
三、成语故事的哲理思考 成语故事背后的故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道理。
通过对成语背后故事的分析,我们可以思考人生价值和行为准则。
例如,“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源自于《战国策·韩策》的故事:有人靠守株待兔捕获了一只野兔,之后他就一直守株不离,希望能再次捕获野兔,但最终没有等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过于依赖运气和机会,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通过深入探究成语故事背后的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和运用。
每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来源和故事,蕴含着深远的智慧和启示。
通过了解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我们可以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并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行为和生活。
《成语背后的文化》课程资料成语背后的文化
课程介绍
本课程旨在探索成语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
成语是中国
古代文化的瑰宝,通过研究成语,我们可以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历史事件。
课程内容
第一节:成语的定义与分类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将研究成语的定义以及常见的分类方法。
了解成语的不同层次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所传递的文
化内涵。
第二节:成语的起源与演变
在第二节课中,我们将追溯成语的起源和演变。
每个成语背后都有着浓厚的历史背景和故事,通过了解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义。
第三节:成语的文化意义
在第三节课中,我们将探讨成语背后的文化意义。
成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中国人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通过研究成语的文化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第四节:使用成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在第四节课中,我们将讨论使用成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了解成语的正确用法和搭配可以帮助我们在交流中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建议阅读材料
- 《成语的文化内涵》
- 《中国成语故事》
- 《成语字典》
课程结语
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通过学习成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您能对成语背后的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成语背后的故事
第一单元
1.“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这句话是管仲在悼念自己的莫逆之交去世时说的
一句话,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情厚谊和朋友举贤让能的高洁品格。
√
2.国以才兴,政以才举。
人才对一个国家而言,极为宝贵。
春秋时期鲁国人曾评价一个人
说:“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这个人是指(管仲)。
√
3.“一鼓作气”的典故发生在哪次战争之中?(长勺之战)。
√
4.“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楚庄王)。
√
5.朋友对人十分重要,古人关于“朋友”的言论很多,“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
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这段关于精彩的言论,出自哪位哲人之口?(孔子)√
6.在能否给晋国借道这个重大问题上,大臣宫之奇与其国君的意见是不一致的。
(对)
7.晋国向虞国借道(两次)次,去讨伐虢国。
√
8.晋国先后灭了虢国和虞国,当他们拿回来自己以前的宝物时,却发现原先送给虞国的宝
马已经死掉了。
(错)√
9.楚庄王即位前三年“左拥郑姬,右抱越女”,怠于政事,其原因是:(楚国面临内忧外患,
楚庄王统治根基不稳)。
√
10.楚庄王即位后“左拥郑姬,右抱越女”,日夜作乐,怠于政事,有两名大臣先后冒死进
谏,后楚庄王幡然醒悟,罢淫乐,开新政,终于称霸天下。
(对)√
11.“鸱夷浮江”中的“鸱夷”是指(伍员伍之胥)被杀死后装进沉入江中。
12.“假道灭虢”与哪个成语出自同一历史典故?(唇亡齿寒)√
13.“曹刿论战”的这场战争中国战争史上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毛泽东曾在(《中国
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评价说:“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
14.跟春秋时期楚庄王“一鸣惊人”故事情节相同的记载,同样出现在了《史记滑稽列传》
中,不过故事的主角缺换成了战国时期的齐威王。
(对)√
15.“假道伐虢”中的虞国国君的行为和下场,留给后人的警示就是:不可贪图眼前小利,
不可助长敌人气焰。
(对)√
16.齐桓公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姓姜,名小白。
(对)√
第二单元
1.“吾倒行而逆施之”出自(伍之胥)之口。
√
2.吴王夫差派人赐伍之胥“(属镂)”之剑,逼其自裁。
3.吴王夫差即位后,忘掉了越国杀父之仇,声色犬马,贪图安逸,刚愎自用。
(错)√
4.“卧薪尝胆”成为固定的词,最早出自(苏轼)的文章。
√
5.“鸟尽弓藏”通常与“(兔死狗烹)”连用,比喻事成之后,把出过力的人抛弃或杀掉,
过河拆桥。
√
6.公元前496年,吴越发生大战,樵李一战,吴师败绩,阖庐重伤,死于回师途中。
(对)
7.辅佐越王勾践实现“复国”和“称霸”的贤才除范蠡外,还有(文种)。
√
8.公元前506年,吴国大败楚国,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场战争史称“(柏举
之战)”。
√
9.“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陶朱公的中子在楚国犯了死罪,陶朱公的长子带着父亲的书
信和千镒黄金去求见(庄生),希望能营救自己的弟弟。
√
10.“吴宫教战”反映了孙子的什么军事思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11.范蠡离开越王勾践之后,好友文种也选择了离开,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南阳。
(错)√
12.公子光在楚国亡臣伍子胥、刺客专诸等人的帮助下,杀死吴王僚,自立为吴国国君,即
吴王夫差。
(对)
13.“三令五申”故事中孙武曾斩杀两个人,这两个人的身份是:(吴王爱妃)。
√
14.“邯郸之难”时,赵平原君到楚国签订“合纵”盟约,跟随平原君出使楚国的既有勇力
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一共有19人。
(错)
15.越王勾践归国后,励精图治,招四方贤士能人,因材使用,任文种治内政、范蠡治军政
与外交,计然管理财政。
(对)√
第三单元
1.为了取得(鲁)国国君的信任,吴起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从而换来了带兵打仗的机会,
并且取得赢得了战争,这被称做“杀妻求将”。
√
2.孟尝君曾以善养士而闻名,有门客数千;但当他人生失意、仕途罹难之时,昔日门客四
散而去。
后来,孟尝君又重新当上了相国,事业重回巅峰时,先前离开的门客又纷纷重来投靠,孟尝君对这些重来投效的门客是:(待之如初)。
√
3.战国时期的“四大公子”久负盛名,在历史上都有很出色的表现,其中平原君是(赵胜)。
√
4.“狡兔三窟”的想法是(冯谖)最先提出来的。
√
5.冯谖最初投到孟尝君门下时,孟尝君不太注意他,孟尝君身边人对他态度也很冷淡,于
是他愤而离去。
(错)
6.“一言九鼎”历史典故发生于(长平之战)后不久。
√
7.为了能够获得出使外国的机会,毛遂自我推荐说:“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
特其末见而已。
”这里的“颖”的意思是:(尖子)。
√
8.毛遂才华出众,胆识过人,他在平原君门下不足三年声名鹊起。
(错)√
9.平原君不辱使命,与楚国国君歃血为盟,归来后他特别感谢他的一名随行门客,他:先
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
先生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兵。
平原君称赞的这位门客是:(毛遂)。
√
10.孟尝君的一名门客奉命到其他土地薛地去收租,但是这位门客到薛地后却把债契文书全
部烧毁了,他对孟尝君说这是为他从百姓手里买了“义”回来了,对此,孟尝君的态度是:(不高兴)。
11.吴国灭亡后,范蠡和美女西施一同悄然隐去,遨游江湖烟雨之中。
(错)
12.吴起关爱士卒,“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13.吴起关爱士卒,“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劳苦”,曾先后两次用嘴为士卒吸脓疗
伤。
(对)
14.吴起是一个既残忍又仁慈的复杂人物。
(对)
15.吴起曾经跟孔子弟子曾参之子曾申学习儒术,他是一位儒者。
(错)√
第四单元
1.吴起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而且是一名杰出的改革家,他在(楚悼王)支持之下,
推行了轰轰烈烈的社会改革。
2.“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这句话是管仲在悼念自己的莫逆之交去世时说的
一句话,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真情厚谊和朋友举贤让能的高洁品格。
3.永平十六年(73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他共率领(36)人,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的胆识,袭杀匈奴使者,一举制服鄯善,受到政府的嘉奖,为东汉与西域的交通往来立下了汗马功劳。
4.孙子吴宫教战时,本欲杀死不从军令的两名队长,但是这两个队长是吴王的两名爱妃,
在吴王的求情,孙子饶恕了他们的死罪。
(错)
5.“孺子可教”的“主人公”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
√
6.“吮脓疗伤”体现了吴起的(关爱士卒)人性品格。
√
7.吴起是一个既残忍又仁慈的复杂人物。
(对)√
8.背水一战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次战争中,赵军的统帅是(陈余)。
9.孙子说“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一场战争不光是双方将士们的奋勇拼杀,更是对
阵双方的信心与意志的较量。
“(四面楚歌)”就是汉军利用“夺气攻心”,战胜不可一世的项羽的一场经典战役。
10.吴王夫差即位后,忘掉了越国杀父之仇,声色犬马,贪图安逸,刚愎自用。
(对)√
11.公元前496年,吴越发生大战,樵李一战,吴师败绩,阖庐重伤,死于回师途中。
(对)
√
12.平原君赵胜和楚王谈判至日中尚未有结果,毛遂不召而来,他持剑来到楚王面前,最终
说服楚王答应订立盟约。
(对)
13.刘秀征讨隗嚣的过程中,(马援)“堆米成山”,即用米粒成山谷地势的模型,展示大军
进攻的线路,这在中国军事史上是第一次。
14.曹刿论战时,与鲁庄公有过一番对话,讨论鲁国凭什么可以和齐军作战,鲁庄公说:“大
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对此,曹刿并不认同。
(错)
15.马援是东汉初年的风云人物,他的事迹广为传颂,许多演变成了成语、俗语,下列成语、
俗语中哪一个跟马援无关。
(手不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