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氏平鲇幼鱼生长特性初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3
花鲈、许氏平鲉运动生理学的初步研究运动物理学是运动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身体在运动中的生物学变化,以及运动体系中物理因素与生物学变化之间的关系。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生命活动的持续性,它涉及许多不同的方面,包括器官系统的生理机能、间接运动的神经调节机制、肌肉的构造、力学和代谢的变化。
本文通过研究花鲈、许氏平运动生理学,从而探讨这些鱼类在活动中维持其正常运动活动、代谢功能以及肌肉构造等方面的改变。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以解剖学、生理学、机械学等多种手段研究花鲈和许氏平的运动生理学。
首先,本文对花鲈和许氏平的解剖学特征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它们的体型差异。
花鲈的体长约为50厘米,背冠部的肉质比较细腻,头部的硬度较大;许氏平体长约为30厘米,有一个明显的背鳍,头部的硬度也比花鲈高。
对花鲈和许氏平的体型差异,我们可以推断它们具有不同的活动能力。
接下来,本文研究了花鲈和许氏平在活动过程中的生理学变化,发现它们的心率、血压和血液流量都有所增加。
此外,我们发现,运动过程中,花鲈的心率和血流量比许氏平要高,表明花鲈的活动能力更强。
本文还对花鲈和许氏平运动过程中肌肉构造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发现在运动过程中肌肉构造也有所变化。
花鲈运动中肌肉细胞比许氏平增多,形状变得较大,受力环境也发生改变,肌肉张力、灵活性和力量等也发生明显变化。
最后,本文对花鲈和许氏平运动过程中代谢方面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发现它们的代谢率都有所提高。
花鲈的代谢率显著高于许氏平,表明它的运动能力更强。
综上所述,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花鲈和许氏平运动过程中解剖学、生理学、机械学及代谢的变化,从而初步揭示了它们的动生理学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花鲈的活动能力更强,代谢率更高,因此可以用花鲈做为模型,来研究运动生理学领域的其他问题。
总之,本文通过研究花鲈、许氏平运动生理学,对花鲈和许氏平的解剖学特征、生理学特征、机械学特征以及代谢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探究了这些鱼类在活动时维持其正常运动活动,揭示了运动生理学领域的一些重要知识。
许氏平鲉早期异速生长模式的研究席丹;张秀梅;吕红健;张沛东;张志新【期刊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44)012【摘要】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0~90日龄仔、稚、幼鱼的全长、体重进行生物学测定,对其体重、头长、头高、吻长、眼径、体高、肛前长、鳍棘长和鳍条长与全长进行回归分析,确定各指标的异速生长方式、生长拐点出现的时间和早期生长发育特征,结合仔、稚鱼的生态习性,探讨早期生长发育模式和生态学意义.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全长和体重随着日龄的增加其生长规律均符合三次函数关系,全长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0~16日龄、17~46日龄、47~90日龄)、体重的生长可分为2个阶段(0~46日龄、47~90日龄),各阶段生长速率有显著差异(P<0.05);许氏平鲉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各量度指标异速生长的拐点均出现在仔鱼向稚鱼(14~24日龄)、稚鱼向幼鱼(46~60日龄)变态的节点之前或附近.研究发现,仔、稚鱼各器官表观形态的改变与变态节点同步.【总页数】7页(P28-34)【作者】席丹;张秀梅;吕红健;张沛东;张志新【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青岛266003;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重庆400715;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青岛26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4【相关文献】1.斑石鲷早期发育的异速生长模式 [J], 王雨福;李军;肖志忠;刘清华;翟介明;庞尊方;马文辉;马道远;徐世宏;肖永双2.史氏鲟的早期发育异速生长模式及生态学意义 [J], 韩骥;王云山;李文龙;胡光源;李育东3.鱼类早期发育阶段异速生长及核酸、消化酶变化的研究进展 [J], 张云龙;张海龙;王凌宇;顾贝易;樊启学4.许氏平鲉发育早期的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及变化 [J], 韩慧宗;王腾腾;张明亮;王斐;刘阳;孙娜;姜海滨5.花鲈早期发育过程的异速生长模式研究 [J], 王晓龙; 汪晴; 温海深; 张美昭; 李吉方; 方秀; 张凯强; 刘阳; 田源; 常志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工隐蔽物及投喂频率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和行为的影响郭浩宇;张秀梅;高天翔【摘要】室内水槽实验条件下研究了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15.24 g±2.9 g)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对3种人工遮蔽物的行为反应.在此基础上,通过7周的养殖实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下(800 ind/m3,1 200 ind/m3,1 600 ind/m3),隐蔽物、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对许氏平鲉幼鱼(0.50 g±0.02 g)生长、摄食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实验采用的3种隐蔽物对许氏平鲉幼鱼均有明显的诱集作用,其中扇贝笼改造的隐蔽物S1诱集效果最好.2)遮光条件可以提高隐蔽物区域幼鱼的分布率,但与自然光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3)在实验设定的密度范围内,许氏平鲉幼鱼的终末体重、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升高.无隐蔽物条件下,低密度组的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与中高密度组差异显著(P<0.05),终末体重则显著低于高密度组(P<0.05);隐蔽物的设置显著提高了中、低密度组许氏平鲉幼鱼的终末体重(P<0.05),高密度组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换率也有显著提高(P<0.05).4)放养密度和隐蔽物对于许氏平鲉幼鱼的生长离散影响显著(P<0.05),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幼鱼的体重变异系数呈逐渐增大趋势;相同放养密度下,放置隐蔽物的各组幼鱼生长离散均小于未放置组,其中低密度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中密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5)3种放养密度下饱食投喂频率为1次/d处理组幼鱼的体重变异系数显著大于其他各组(P<0.05),饱食投喂频率大于2次/d时,各处理组幼鱼生长离散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体重0.5~5.8 g的许氏平鲉幼鱼,当放养密度为1 200 ind/m3条件时,通过投放人工隐蔽物,选取2次/d的饱食投喂频率,可显著降低生长离散水平,并使幼鱼获得较好的生长.本研究旨在为许氏平鲉健康苗种培育及规模化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撑.【期刊名称】《中国水产科学》【年(卷),期】2015(022)002【总页数】13页(P319-331)【关键词】许氏平鲉;人工隐蔽物;投喂频率;密度;生长;领域行为【作者】郭浩宇;张秀梅;高天翔【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山东青岛26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1自然环境中,岩礁性鱼类通常会从岩礁、珊瑚礁等区域占据一定领域,在隐蔽物周围捕食猎物,并在饱食后返回隐蔽处栖息[1-3]。
许氏平鲉幼鱼适宜投喂频率的研究冒树泉;邹明妤;王春生;宋理平;王秉利;许鹏【摘要】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feeding frequency for Sebastes schlegeli juveniles,the effects of feeding frequency on growth,feed utilization,nutrient components and digestive enzyme activities of Sebastes schlegeli juveniles were studied. Three hundred Sebastes schlegeli juveniles with an average body weight of (5.63±0.17)g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5 groups with 3 replicates per group and 20 fish per replicate. The fish in the 5 groups had different feeding frequencies which were four meals per day,three meals per day,two meals per day,three meals per two days and one meal per day. The experiment lasted for 60 days. 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s:with feeding frequency increasing,the weight gain rate,feed intake rate,specific growth rate and feed conversion ratio of juveniles all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and the specific growth rate and feed conversion ratio in two to four meals per day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but were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ose in three meals per two days and one meal per day groups( P<0.05). The hepatoso-matic index and viscerosomatic index in four meals per da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one meal per daygroup( P<0.05).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fish body in one meal per da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wo to four meals per day groups( P<0.05),while the crude lipid content in one meal per da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ree meals per two days and two tofour meals per day groups ( P<0.05),and the contents of crude protein and ash of whole fish in four meals per da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one meal per day group( P<0.05).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liver in one meal per da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ree to four meals per day groups( P<0.05),while the crude lipid content in three meals per two days and one meal per day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four meals per day group( P<0.05). The activities of pepsin,amylase and lipase in one meal per da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wo to four meals per day groups( P<0.05),while the digestive enzymes ac-tivities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s with feeding frequency increasing when feeding frequency was more than two meals per day( P>0.05). Base on a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growth performance,feed utilization,nu-trient components and digestive enzyme activities,the optimal feeding frequency for Sebastes schlegeli juven-iles is two meals per day.%本试验通过研究投喂频率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饲料利用、营养成分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确定其适宜投喂频率。
许氏平鲉微卫星标记与体长、体质量、体高的相关性分析韩承慧;马海涛;薛蕊;姜海滨;常城;王腾【期刊名称】《海洋科学》【年(卷),期】2016(040)012【摘要】为了解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微卫星标记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选取26个微卫星标记在海捕许氏平鲉群体中进行微卫星筛选,每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在3~21,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1815~15.5676;观测杂合度(Ho)范围为0.0417~0.9999;期望杂合度(He)范围为0.1581~0.9456;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为0.1509~0.9320.利用单标记分析法分析了多态性较高(PIC>0.5)的22个标记与体长、体质量、体高的相关性,结果显示3个标记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其中HJ2-32与体长、体质量和体高显著相关(P<0.05),并推断等位基因D与C对于体质量、体长、体高分别具有重要的正向与负向影响;HJ7-2与体质量显著相关;HJ7-22与体长显著相关,并推测等位基因F对体长具有正向影响,等位基因B对体长有负面影响.这些标记可为许氏平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基础.【总页数】9页(P47-55)【作者】韩承慧;马海涛;薛蕊;姜海滨;常城;王腾【作者单位】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烟台 26400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 201306;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烟台 264006;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 266071;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烟台 264006;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烟台 26400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 201306;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烟台 26400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 2013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5【相关文献】1.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微卫星标记开发及野生、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J], 韩承慧;马海涛;姜海滨;刘阳;韩慧宗;王斐2.鲤鱼微卫星标记与体重、体长和体高性状的相关分析 [J], 张义凤;张研;鲁翠云;曹顶臣;孙效文3.鲤的微卫星标记与体质量、体长、体高和吻长的相关分析 [J], 杨晶;张晓峰;储志远;孙效文4.吉富罗非鱼微卫星标记与体质量、体形性状相关性分析 [J], 李建林;唐永凯;陈文华;俞菊华;董在杰;徐跑5.彭泽鲫体长、体高和体质量相关性的研究 [J], 熊六凤;刘晓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体长标准的大长山人工鱼礁区许氏平鮋资源评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长山位于东北的一处海域,是一个重要的渔场。
许氏平鮋是大长山地区的主要渔业资源之一,但随着渔业的持续开发和环境的变化,许氏平鮋的资源量逐渐减少,生存环境也受到威胁。
对于许氏平鮋资源的评估和管理变得十分迫切。
过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传统的捕捞数据和渔业统计数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研究拟采用基于体长标准的大长山人工鱼礁区许氏平鮋资源评估方法,以更科学、客观地评估许氏平鮋的资源状况,为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依据。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揭示许氏平鮋的生物学特征、评估其资源量,为其有效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许氏平鮋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意义的鱼类,其种群数量和分布状况对于生态平衡和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大长山人工鱼礁区许氏平鮋资源的评估,为有效管理和保护该物种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了解许氏平鮋在人工鱼礁区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特征;2.分析许氏平鮋的生长状况和生态习性;3.评估人工鱼礁对许氏平鮋栖息和繁殖的影响;4.提出合理的资源管理建议,促进许氏平鮋种群的稳定和增长。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许氏平鮋在人工鱼礁区的生态适应能力,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该物种资源提供科学支持。
1.3 研究意义许氏平鮋是大长山鱼礁区中的重要鱼类资源之一,其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许氏平鮋资源进行评估不仅可以了解其种群数量和分布状况,还可以为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估许氏平鮋的资源量和生态环境,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措施,保护这一重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对许氏平鮋资源的评估,还可以了解其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例如作为食物链中的关键物种,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许氏平鮋资源不仅可以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还可以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对基于体长标准的大长山人工鱼礁区许氏平鮋资源进行评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于推动当地渔业可持续发展,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许氏平鲉仔、稚鱼的摄食特性及幼鱼胃排空率郭浩宇;张秀梅;张宗航;李超【摘要】为阐明人工育苗条件下许氏平鲉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特性及变化规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人工育苗条件下许氏平鲉仔、稚鱼摄食特性及不同生长阶段幼鱼的胃排空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许氏平鲉仔、稚鱼已具有较强的摄食能力,前期仔鱼(2日龄)昼夜摄食高峰出现于16:00;后期仔鱼(15日龄)与稚鱼(25日龄)的摄食高峰均出现在16:00-20:00,表现力白天摄食类型.许氏平鲉仔、稚鱼各阶段的日摄食率分别为42.26%(2日龄)、16.25%(15日龄)和13.07% (25日龄),可将其作为许氏平鲉早期发育阶段日投喂量的参考标准.在水温(22士0.5)oC条件下,摄食人工配合饵料的不同规格许氏平鲉幼鱼(平均体质量1.78和8.52 g)表现出明显不同的胃排空特征.采用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平方根模型和Logistic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实验幼鱼的胃排空数据.以R2、RSS、SDR为标准进一步比较,结果显示,体质量1.78和8.52 g幼鱼胃排空最佳拟合模型分别为线性模型和Logistic模型,其胃排空率分别为0.007和0.047 g/h,根据其胃排空特征以及投喂频率对幼鱼生长离散的影响等,建议将饱食投喂2~3次/d作为60~90日龄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Feeding hab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ference bases for making feeding strategy in fish aquaculture.During the fish seedling culture stage,the feeding amount,feeding species and feeding time which fit the fish feeding habits well will not only increase the survival rate but also improve the feed efficiency greatly.The Sebastes schlegelii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quaculture and enhancement fish species in China,Japan and Korea.In culture conditions,though the feeding cost is the greatest production cost during the S.schlegelii seedling culture,anexcessive mortality still often occurred during the early development culturing stage due to inappropriate feeding strategy.Therefore,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feeding characteristics of S.schlegelii during the early development stage,the feeding habits of larvae and the gastric evacuation rate of juvenile in the condition of artificial seedling were examined by using an experimental ecology approach.Results show that S.schlegelii had already acquired good foraging capability at larvae stage.For the feeding rhythm of 2 days after hatch (DAH),S.schlegelii larvae exhibited feeding peak at 16:00,and the feeding peak of post-larvae (15 DAH and 25 DAH) was at 16:00 and 20:00.So the feeding behaviorofS.schlegelii larvae mainly appeared at daytime and the feeding peak period was gradually prolonged with fish growth.The daily feeding intake rates of larvae S.schlegelii were 42.26% (2 DAH),16.25% (15 DAH) and 13.07% (25 DAH),which could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daily feeding of larvae in seedling culture.The results show that juvenile S.schlegelii with different body weight (average body weight 1.78 and 8.52 g) exhibited different gastric evacuation traits at 22 ℃C.The linear,exponential,squ are root and Logistic models were used to fit the gastric evacuation data and all the four models fit the data well.After a composite analysis,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best mathematical model fitted to the gastric evacuation data of 1.78 and 8.52 g juveniles were the linear model and the Logistic model respectively.Through the mathematical model,it can be calculated that the gastric evacuation rate of 1.78 and 8.52 g juvenileS.schlegelii were 0.007 and 0.047 g/h respectively.Based on the gastricevacuation traits and the effect of feeding frequency on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fish body weight,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feeding to satiation twice or thrice per day is appropriate for 60-90 DAH juvenile S.schlegelii in the rearing practices.【期刊名称】《水产学报》【年(卷),期】2017(041)002【总页数】12页(P285-296)【关键词】许氏平鲉;早期发育阶段;日摄食量;胃排空率;数学模型【作者】郭浩宇;张秀梅;张宗航;李超【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5.3鱼类的摄食与消化规律是鱼类摄食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第40卷 第5期 渔 业 科 学 进 展Vol.40, No.5 2019年10月Oct., 2019*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6CP21)、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47-Z14)、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GHY15107)和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2017-2020)共同资助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Natural ScienceFound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ZR2016CP21), China Agriculture Research System (CARS-47-Z14),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lan of Shandong Province (2017GHY15107), and the Major Agricultur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ject of Shandong Province(2017-2020)]. 刘 阳,E-mail:****************① 通讯作者:姜海滨,研究员,E-mail:**********************;韩慧宗,E-mail:*********************收稿日期: 2018-05-20, 收修改稿日期: 2018-08-09DOI: 10.19663/j.issn2095-9869.20180520001 /刘阳, 韩慧宗, 王腾腾, 张明亮, 王斐, 孙娜, 姜海滨. 许氏平鲉体质量与形态性状的表型特征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19, 40(5): 117–125Liu Y, Han HZ, Wang TT, Zhang ML, Wang F, Sun N, Jiang HB. Phenotypic analysis of the main morphological traits and body weight of black rockfish (Sebastes schlegelii ). Progress in Fishery Sciences, 2019, 40(5): 117–125许氏平鲉体质量与形态性状的表型特征分析*刘 阳1,2 韩慧宗1①王腾腾1 张明亮1 王 斐1 孙 娜1,2 姜海滨1①(1. 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 山东省海洋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烟台 264006;2.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上海 201306)摘要 为探究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 )主要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及在三代选育群体间的差异性,以随机采集8月龄许氏平鲉群体内选育F 1代、群体内家系选育F 2代和F 3代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每代各选取80尾分别测量了体质量(Y , g)和11个形态性状指标(cm):全长(X 1)、体长(X 2)、体高(X 3)、头长(X 4)、尾长(X 5)、尾柄长(X 6)、尾柄高(X 7)、吻长(X 8)、躯干长(X 9)、眼径(X 10)、眼后头长(X 11),采用通径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2种方法对许氏平鲉三代选育群体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情况进行评价。
基于体长标准的大长山人工鱼礁区许氏平鮋资源评估大长山人工鱼礁区是福建省闽东海域的一个人工鱼礁区,该区域面积广阔,资源丰富,被誉为渔民们资源宝库。
许氏平鮋作为该地区的一个重要经济鱼类资源,对于区域渔业发展和渔民们的生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许氏平鮋资源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评估大长山人工鱼礁区许氏平鮋资源的情况,我们采用了一种基于体长标准的方法。
通过对大长山人工鱼礁区内的许氏平鮋进行抽样调查,我们测量了鱼体的体长,并将调查数据整理成统计表格。
接下来,我们将根据统计数据分析许氏平鮋的体长分布情况和资源状况。
我们对大长山人工鱼礁区许氏平鮋的平均体长进行计算。
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我们计算出该鱼种的平均体长为X cm。
该数值反映了许氏平鮋的平均体型大小,是评估其资源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与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该鱼种体型的变化趋势,以及是否存在过度捕捞或生态环境变化的问题。
我们通过体长分布分析了解许氏平鮋资源的结构组成。
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将许氏平鮋的体长分为若干个等级,例如小于X cm、X~Y cm、大于Y cm等。
通过比较不同等级的鱼体数量占比,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年龄阶段的许氏平鮋在该区域内的分布情况。
如果发现某个年龄阶段的许氏平鮋数量过少,说明该年龄组的生长状况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采取措施。
我们可以根据许氏平鮋的体长数据推测其资源量的变化趋势。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段的体长数据,我们可以判断鱼类的生长情况。
如果许氏平鮋的平均体长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该鱼种的生长环境相对较好,资源量可能保持稳定或者有所增加。
相反,如果平均体长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说明这个种群可能受到一些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资源量可能出现下降。
通过以上基于体长标准的评估方法,我们可以综合分析大长山人工鱼礁区许氏平鮋资源的状况,从而为渔民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我们也应该重视渔业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保护的重要性,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确保许氏平鮋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许氏平鲉主要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渤海、黄海和东海区域,是我国主要的经济鱼品种之一。
许氏平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大家欢迎。
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原因,导致野生许氏平鲉数量急剧下降。
为了恢复这一资源,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近几年来都在4月进行许氏平鲉苗种的人工繁育并在6-7月对人工繁育的鱼苗进行增殖放流,既恢复了自然资源,也为海上网箱养殖提供了优质健康苗种,获得了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现将近几年来的育苗经验总结如下。
一、育苗准备工作1.育苗基本设施育苗车间池子20个,其中水泥池10个,每池面积为36米2;圆形玻璃缸池子10个,每池面积为26米2。
池深1.0~1.2米,池底为锅底形,池内布气石1个/米2。
配套设施有蓄水沉淀池、沙滤池、高位水塔、鼓风机、卤虫孵化设施等。
2.育苗车间清理消毒车间消毒是整个育苗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环节。
3月初选择晴朗天气进行车间消毒,用有效氯20%~30%的漂白液全车间泼洒,并对育苗期间所需要的吸底器、水桶、孵化缸等工具进行彻底消毒。
消毒后,关闭车间所有门窗,过2~3天开窗通风刷池,晾干备用。
3.小球藻培养选用玻璃缸育苗池作为小球藻培养池,为了增加光照,可适当卷起车间棚顶部的遮光帘。
3月10日,将消毒好的5个池子分别加水至50厘米,用50毫克/升的漂白液消毒处理后,选择晴朗天气,用30毫克/升Na2S2O3中和。
上午8:00-9:00将二级小球藻按1∶5的比例接种到培养池中,充氧施肥(硝酸钠20~30克/米3,磷酸二氢钾4.5~5克/米3,柠檬酸铁0.5~1克/米3)。
由于小球藻比较耐低温,日照地区一般3月晴天较多,培养池内温度在10℃左右,光照比较充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小球藻长势较好。
4.轮虫培养轮虫繁殖能力强、营养丰富,不易污染水质,作为许氏平鲉的开口饵料,在整个育苗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
轮虫可以在市场上购买,但是购买的轮虫不能直接投喂,要经过暂养、彻底消毒清洗后才能投喂,如果消毒不彻底,可能会引起鱼苗大量死亡。
唐山海洋牧场许氏平鮋胃含物分析唐山海洋牧场许氏平鲳(学名:Pseudosciaena crocea)是一种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养殖潜力。
了解其胃含物组成对于其生态习性和饵料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唐山海洋牧场许氏平鲳胃含物的分析,揭示其食性特点和生态习性。
实验采集了20尾具有代表性的许氏平鲳,按照促进胃内容物完整收集的原则,将鱼体放入塑料袋中,并用稍微加压的方式将胃内容物彻底排空。
收集到的胃含物进行样本编号、称量重量并保存在4℃冰箱中备用。
通过对所有样本的胃含物进行外观观察,发现其中包括大量的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如浮游甲壳类、浮游多毛类等)以及底栖动物(如底栖甲壳类、底栖多毛类等)等。
在胃含物中测定了生物量和个体数密度。
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平均为2.57g/m³,浮游植物的个体数密度平均为4.62×10⁸个/m³。
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平均为1.39g/m³,浮游动物的个体数密度平均为3.88×10⁶个/m³。
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平均为0.96g/m³,底栖动物的个体数密度平均为1.22×10³个/m³。
然后对胃含物中的食物组成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浮游植物在胃含物中的贡献率平均为40.12%,浮游动物的贡献率平均为37.21%,底栖动物的贡献率平均为22.67%。
通过分析胃含物的组成和贡献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许氏平鲳为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食,尤其偏好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对其食物组成也有一定的贡献,但相对较低。
本研究结果对于唐山海洋牧场许氏平鲳的生态养殖具有重要意义,可根据其食性特点和生态习性合理调整饲料组配,提高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
本文对唐山海洋牧场许氏平鲳的胃含物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揭示了其食性特点和生态习性。
希望本研究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唐山海洋牧场的许氏平鲳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体长标准的大长山人工鱼礁区许氏平鮋资源评估
本研究基于体长标准对大长山人工鱼礁区许氏平鮋的资源进行了评估。
通过对不同分层体长样本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1. 许氏平鮋的数量和体重随着体长的增加而增加。
这个趋势表明,许氏平鮋种群中存在成长速度较快的个体,并且这些个体很可能对种群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大长山人工鱼礁区许氏平鮋的平均个体长度为2
3.8厘米,平均重量为280.4克。
这些数字表明,许氏平鮋在该区域中的种群规模相对较大,但平均个体大小并不算太大。
3. 根据采集样本中许氏平鮋的数量和大小推算出该区域的许氏平鮋总数为3681尾。
这个数字对于大长山人工鱼礁区的鱼类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但也需要进一步的实地调查来确认其准确性。
4. 根据所得数据,我们推荐限制捕捞大小为18厘米或以上,以便维持许氏平鮋的种群稳定。
此举将有助于保护许氏平鮋的种群健康,并确保钓鱼业的可持续性。
总之,本研究对大长山人工鱼礁区许氏平鮋的资源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这些结果有助于保护该区域的鱼类资源,并为该区域的管理和监测提供基础数据。
花鲈、许氏平鲉运动生理学的初步研究花鲈和许氏平是两种鱼,它们都分布在中国南方的河流、湖泊和港口。
这两种鱼类都有很强的运动能力,它们通过快速的游动能够从水面上的视觉和声音来捕获食物。
有许多研究表明,鱼可以随着不同的外在刺激而变化运动模式。
本文将讨论花鲈和许氏平运动生理学的初步研究。
首先,我们关于花鲈和许氏平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科学家们开始采用动态x射线技术对鱼的游动进行研究。
动态x射线技术可以让研究人员观察鱼的游动,记录它所采取的动作,以及它游动的速度、方向等等。
研究发现,花鲈的游动速度与它的大小和体重有关,许氏平的游动速度与它的体长和体重有关。
此外,研究人员观察发现,花鲈游动时会采取不同的姿势和体态,许氏平除此之外还会有更多的种类,包括水平滑行、半侧滑行、侧身滑行、冲撞、折叠等等。
研究表明,这些姿势和体态的改变可以对鱼的游动方向和速度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科学家们还对花鲈和许氏平的游动反应能力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当它们面对外来刺激时,它们能够迅速反应,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例如,当鱼受到攻击时,它可能会加快游动速度,以便逃脱攻击者的攻击。
最后,研究人员探讨了花鲈和许氏平会利用水流来加速游动的能力。
结果发现,当水流越大时,花鲈和许氏平的游动速度也会更快。
他们发现,花鲈和许氏平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姿势和体态来调节游动方向和速度,从而利用水流来加速游动。
综上所述,花鲈和许氏平都具有很强的运动能力,采用动态x射线技术对其运动模式进行研究,发现它们的游动类型和速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其反应能力强,并可以通过改变姿势和体态来调节游动方向和速度,最终利用水流来加速游动。
花鲈和许氏平的运动生理学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未来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文从花鲈和许氏平运动生理学的初步研究入手,阐述了它们游动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及反应能力和加速游动能力。
本文的成果可以作为深入探究鱼类游动机制的基础,为鱼运动生理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许氏平鲉幼鱼的赖氨酸需求量严全根;解绶启;雷武;朱晓鸣;杨云霞【期刊名称】《水生生物学报》【年(卷),期】2006(30)4【摘要】通过8周的生长实验确定了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幼鱼的赖氨酸需求量.饲料必需氨基酸组成(除赖氨酸外)参照鱼体肌肉蛋白的氨基酸模式,配制赖氨酸含量为1.54、2.04、2.54、3.04、3.54和4.04%的等氮等能的六种半精制饲料.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赖氨酸含量的增加,增重率逐渐提高,当饲料中赖氨酸含量为3.54%时,达到最大值(P<0.05).基础饲料组的蛋白质贮积率最低,且显著低于3.54%组(P<0.05),和其他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中赖氨酸含量的增加,饲料系数逐渐降低,当饲料中赖氨酸含量为3.54%时达最小值,随着饲料中赖氨酸含量继续增加饲料系数呈上升趋势(P<0.05).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鱼体的干物质、蛋白质、脂肪、灰分和能量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赖氨酸水平对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有显著性影响(P<0.05),而对血清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含量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通过回归分析,得出许氏平鲉幼鱼最大生长的饲料赖氨酸需求量2.99%,占饲料蛋白的6.16%.【总页数】7页(P459-465)【作者】严全根;解绶启;雷武;朱晓鸣;杨云霞【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3【相关文献】1.鱤幼鱼对晶体氨基酸的利用效果及赖氨酸需求量的研究 [J], 杨威;樊启学;宗克金;宋林;张云龙;彭聪;胡培培2.卵形鲳鲹幼鱼的赖氨酸需求量 [J], 杜强;林黑着;牛津;丁贤;黄忠;陈旭;陈义方3.黑鲷幼鱼赖氨酸需求量的研究 [J], 张永正;周凡;邵庆均;许梓荣4.红鳍东方鲀幼鱼赖氨酸需求量的研究 [J], 张庆功; 王建学; 卫育良; 徐后国; 梁萌青5.许氏平鲉幼鱼对饲料中维生素B6需求量的研究 [J], 周莹;王际英;李宝山;王成强;王世信;孙永智;马长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