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权利的历史性与正当性
- 格式:pdf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7
政府和国家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政府和国家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一直是政治科学领域内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个政府被认为是“正当”的是指其行使权力是合理、合法并且基于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和规范。
而国家的合法性则是指其权威和统治地位是经过合法程序确立的。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是建立在民主原则和人权基础上的。
一个合法的政府应该通过普选产生,代表人民的利益,并且尊重和保护人权。
政府在权力行使的过程中,应该依法行事,遵循公正、透明和可预见的程序,且须对其行为负责。
正当性和合法性的基础是人民的支持和认可。
政府应该建立和维护与人民之间的信任和有效的沟通渠道。
政府的政策和决策应该反映多数人民的利益,并且能够满足其基本需求。
政府应该通过公正的机制来平衡不同阶层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实现一个公平和和谐的社会。
此外,政府还应该具备权力的合法性。
合法的权力来源于宪法或其他法律的授权。
政府必须在法定范围内行使权力,并且有责任保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政府的行为和决策应该符合宪法的原则和规定,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
合法的权力行使还需要监督和制衡机制的存在,以防止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政府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评估。
一个合法的政府应该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并且遵守国际法和国与国之间的协议。
国际社会可以通过国际组织和国际法庭等机构来评估一个政府的合法性并制裁违法行为。
总之,政府和国家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要素。
政府应该通过合理的方式行使权力,并且确保人民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只有在合法的基础上,政府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国际社会的认可,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行政职权的行使与正当性在现代社会中,行政职权是国家机关和行政机构依法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手段。
行政职权的行使应当符合法律的要求,并且必须具备正当性。
本文将分析行政职权的行使与正当性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合理。
行政职权的正当性是指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合法性意味着行政机关的职权来源于法律,行使职权的过程和结果都符合法律规定。
合理性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考虑公共利益、权利平衡和公正性等因素,遵循行政法律法规的原则和制度。
行政职权的正当性是行政机关合法行使权力的重要保障。
只有当行政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和程序,才能有效地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正当性不仅可以使行政行为合法合理,而且可以为公众提供可预见性和透明度,从而增强公众对行政机关的信任。
确保行政职权的正当性需要依法依规进行监督和审查。
监督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对于维护行政行为的正当性至关重要。
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等多层次的监督机制可以有效地约束和监督行政机关的行为,避免滥用职权和违法行为的发生。
同时,行政机关自身要加强内部管理,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严格遵循程序和制度的要求,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定期进行行政行为的自查自纠,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当行为,提高行政行为的质量和效率。
行政职权的行使也要注重与公众的沟通和参与。
行政机关应当主动向公众发布相关政策和决策,提供充分的解释和理由,并接受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透明度和参与度的提升,可以增强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减少行政纠纷的发生。
最后,行政司法的角色也非常重要。
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和决策可以受到司法程序的审查和裁决,以保证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行政法院可以对行政机关的决策进行司法审查,确保行政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和程序要求。
行政机关也可以利用行政诉讼程序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总的来说,行政职权的行使与正当性是密切相关的。
由幻象到真实:社会治理权力正当性的嬗变【摘要】本文从幻象到真实的角度探讨了社会治理权力的演变过程。
在历史幻象下,社会治理权力往往建立在统治者的个人信仰或传统权威之上,缺乏合法性基础。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权力的合法性成为重要议题,法治的建立和权力的互动关系日益凸显。
现代社会治理权力正当性的关键在于权力的现实拓展和新时代下的建构。
持续构建权力正当性以及对社会治理权力合法性未来的展望,将是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课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权力的正当性建构将直接影响社会治理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社会治理权力、正当性、幻象、真实、演变、重要性、历史、社会转型、权力合法性、法治、现实拓展、新时代、建构、持续构建、未来展望1. 引言1.1 概述社会治理权力的演变过程社会治理权力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
从古代的君主专制到现代的民主制度,权力的合法性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
在古代,君权神授的观念主导着社会治理,统治者的合法性建立在神权的基础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统治者的合法性应当建立在民众的意愿和支持之上。
这一观念的确立,标志着权力正当性的转变,社会治理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现代社会,权力的合法性更多地依赖于民主法制的规范。
民主制度赋予人民参与决策的权利,使政府行使权力更加透明和公正。
法治的确立保障了权力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通过法律的规范和制约,政府的权力受到有效约束,确保其行使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从古代的幻象到现代的实现,社会治理权力的合法性不断得到探讨和完善。
不断完善的权力合法性建构是社会治理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关键。
1.2 现代社会治理权力正当性的重要性现代社会治理权力的正当性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权力的合法性直接影响着政府的治理效果和社会的秩序。
正当的权力可为社会带来稳定和安宁,而非正当的权力则可能导致混乱和动荡。
建立和维护现代社会治理权力的正当性至关重要。
古代权力与统治合法性的历史探讨古代社会,权力和统治合法性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将探讨古代权力的来源和合法性的基础。
一、权力的来源古代社会中的权力来源多种多样,其中之一是血缘继承。
许多王朝将权力传给下一代,通过这种方式确保权力的连续性。
例如,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天子的权力通过儿子逐代相传。
与此相对的是,古代希腊和罗马等城邦国家则通过选举产生统治者,权力来源于民众的选择。
此外,通过战争和征服也是权力来源的途径之一。
征服者可以通过强大的武力和军事能力夺取其他地区的统治权。
例如,亚历山大大帝通过征服大片领土来建立自己的帝国,并将其权力扩展到了亚洲、非洲和欧洲的许多地方。
二、合法性的基础权力的合法性是其稳定统治的基础。
古代社会中,统治者通常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确保其权力的合法性。
一种方式是宗教合法性。
在古代社会中,许多统治者被尊奉为神灵的化身或代表。
他们通过与宗教机构的合作来获得合法性。
例如,古埃及的法老被认为是神的化身,统治者与神庙密切合作,以确保其统治合法。
另外,古代社会中的权力合法性还可以建立在传统和习俗之上。
许多社会将权力与一系列传统和习俗联系在一起,认为统治者是这些传统的继承者。
在中国,封建王朝通过将自己与先祖和传统联系在一起来确保自己的合法性。
这种合法性基于人民对传统的尊重和认同。
与此相对的是,一些古代国家的统治者通过实施有效的政策和治理来赢得人民的支持,从而获得权力的合法性。
例如,孔子的统治理念强调人民的福祉和公正,为他赢得了学者和民众的拥护。
三、权力与统治合法性的变迁权力和统治合法性在古代社会中是不断变迁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对权力合法性的要求也会不同。
在某些时期,强大的武力和军事能力被视为获取和维持权力合法性的关键。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开始重视其他因素,如治理能力、领导才能和公正。
此外,随着宗教的转变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宗教合法性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法制合法性。
福柯的权利谱系的内容和特点福柯的权力谱系是他在《监狱诞生》中提出的理论观点,该理论关注权力的运作和权力关系的构建。
福柯认为,权力不是一种实体或单一的所有权,而是一种运动关系,存在于社会各个角落和各个层面。
在权力谱系中,福柯探讨了权力的本质、运作方式以及权力与知识、道德和主体性的关系。
下面将详细介绍福柯的权力谱系的内容和特点。
一、权力的本质和运作方式福柯认为,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存在于各个层面和各个机构中。
他主张通过微观层面的权力关系,人们才能理解宏观层面的权力结构。
福柯将权力定义为关系的网络,它通过各种机制和机构产生、扩展和维持。
福柯将权力视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种社会性的力量,而不是一种单独的个体所有的东西。
权力并不局限于政府、国家或机构,也存在于各种社会场域中,包括学校、医院、家庭和监狱等。
福柯认为,权力的运作方式是通过两种主要的技术实践实现的:规范化和细微的政治机制。
规范化是指通过各种制度和法律,实现对个体行为和思想的规范和控制。
细微的政治机制是指通过各种实践和技术手段,实现对人们行为和思想的隐性控制。
例如,监视、纪律、惩罚和规训等都是权力的技术手段和实践。
二、权力与知识、道德和主体性的关系福柯论证了权力与知识、道德和主体性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权力是通过知识产生和维持的。
知识不仅是权力的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权力形成和运作的基础。
福柯关注知识的历史和人类主体的知识构建过程,强调权力通过知识对人们进行生产、引导和控制。
福柯认为,道德和权力密不可分。
道德是一种权力机制,它通过规范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使其符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道德与权力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道德定义和沟通了权力的边界和作用。
同时,福柯也关注了权力在道德层面的演变和转变。
福柯认为,权力是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
在权力的运作过程中,人们不仅是权力的目标和对象,也是权力的主体和参与者。
福柯关注了主体性的问题,强调主体在权力运作过程中的自由与控制、自主性与操控之间的存在和冲突。
权利与权力之辩大学作文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即:“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本人认为,必须在法治观念的层面以及在承担法律责任的层面上,分别梳理清楚“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使国家与社会成员都能明确其自身的法律地位,和行使“权力”与享有“权利”的法定情形及合理条件,真正使“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关于“权力”与“权利”的思考的角度与层面很多,如从概念的来源、不同法律部门中的体现、不同学派的不同理解、不同学科中的不同使用等等,本文不可能囊括。
在此仅从最粗浅的普法常识的角度,对梳理“权力”与“权利”的必要性、二者的基本内容和理论上梳理“权力”与“权利”所需要的条件几个方面做简要分析和思考。
以期引起共鸣或争鸣。
一、梳理“权力”与“权利”的必要性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深深地感叹:“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①虽然此言发自近三百年前,但至今仍令人回味。
而“人的知识”中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就是人本身的权利(权力)问题。
因为人的各种利益关系在法律方面无不表现为权利(权力)问题,因此,在当今的各类社会问题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理顺权利与权力的关系问题。
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解决的难题,也最终集中于此。
(一)在人与人的劳动关系中,权利(权力)问题不梳理清楚,则无法保障各个劳动主体的合法权益。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存在决定意识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权利(权力)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生、发展和更迭相适应的;纵观人类文明史“人本身的权利(权力)问题”始终是与劳动者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被压迫者的反抗和斗争紧密相联系的。
论权力的起源与发展——读伯特兰·罗素名作《权力论》有感摘要:权力,是一种对他人以及各种资源的支配能力。
在这个概念出现的几百年间,它引发了上至王室、家族、党派与集团之间的权力角逐,下至学者对不同权力及相关问题领域的广泛研究。
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年)正是这其中对权力予以高度关注的学者之一。
权力,历来被视为一种“必要的恶”。
在社会发展中,它既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具有消极的反作用。
从积极方面看,它是构建社会、维持秩序、实现公共政策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从消极方面看,它也是谋取不正当利益、实施专制统治以及发动战争的工具。
因此,人们在逐渐认识并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试图对它做出必要的规制。
在《权力论》中,罗素从分析权力欲入手,逐一论述了教权、王权、革命权力、经济权力以及支配舆论权力等各种权力形态,包括权力与政体、权力与道德、权力与组织和个人的种种关系等方面也做了深入剖析。
关键词:传统的权力;权力欲;暴力;革命权力;权力制约从古至今,“权力“作为一种与“利益”息息相关的能力或资源,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它极其重要的作用,时刻影响着每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么,什么是权力?权力的本质是什么?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何处等这些问题,就成为了自权力概念正式形成以后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政客与学者们不断探寻的根源。
早起的社会学认为,权力是指产生某种特定事件的能力或者潜力;心理学则认为,权力是人们各种行为和互相作用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动机。
这些都只是对权力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并没有揭示其本质属性。
在今天,普遍的观点认为,权力的本质在于主体以威胁或惩罚的方式强制影响和制约自己或者其他主体价值和资源的能力。
而说起权力的本质,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就是20世纪最伟大的分析哲学家与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伯特兰·罗素。
目录引言 (2)一.权利正当性观念解析 (3)(一)权利正当性观念释义 (3)(二)正当性与合理性 (4)(三)正当性与合法律性 (5)二、权利正当性观念的基本类型 (6)(一)形上理性观 (6)(二)现实主义 (6)(三)经验实证主义 (7)三、权利存在的合理性基础 (7)(一)权利存在的道德基础 (7)(二)权利存在的社会基础 (9)(三)权利存在的经济基础 (10)四、国家对权利的合理保护 (11)(一)由国家法律保护的权利是权利正当性的体现 (11)(二)诉权也是正当的权利 (13)五、权利正当性观念的基本特征 (14)(一)理性主义前提 (14)(二)本质主义倾向 (15)(三)两极对立模式 (15)(四)个人主义维度 (15)结论 (16)参考文献 (18)致谢 (20)权利的正当性研究引言人们开始思考权利观念的一系列问题,诸如权利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项权利的要求为何是正当的?权利在法律上表现为正当的理论根据是什么?仅仅因为其是合理的么?在法律上,“一项权利可以回答所有的法律问题么?”等等。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挖掘,折射出对权利观念的理论反思与觉醒,体现了对权利问题的深层理论关怀1。
事实上,当我们考察权利观念的历史时,不难发现,产生于西方文化的权利观念,一开始并不是与正当性联系在一起的,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权利观念的形成、权利观念的正当化与理论化、权利观念的分野与流变、权利观念遭遇的批判与重构等几大历史阶段。
最初的权利观念是以制度的形式出现在古罗马的法律制度之中的,它以早期自然法学家的思想论证为基本根据,以理性法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权利的尊重。
随着个人主义因素在理性文化催生下的不断生长,基督教信念对之进行的不断形塑和熏陶,权利观念始以正当性的姿态出现在人类观念的历史舞台上,指引着人类的政治与法律实践,并以道德的力量影响着西方文化乃至整个人类的精神。
权利正当性观念是在西方权利观念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收稿日期]2006-05-28 [作者简介]张康之(1957)),江苏铜山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哲学与文化。
论权利观念的历史性张康之(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关键词] 权利;政府;法制;历史性[摘 要] 权利的观念是近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近代社会的法制及其法治都是建立在权利观念的基础上的。
但是,在前工业社会以及后工业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权利观念都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前工业社会中的社会治理是建立在等级化基础上的权力治理,而后工业社会中的社会治理将是建立在共在共生的合作关系基础上的道德治理,都不需要以政治上的权利设定为前提。
总之,权利观念具有历史性。
[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07)01-0038-06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中,权利的概念可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其实,权利的概念是近代个人主义话语的核心范畴,所反映的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在表达资产阶级意志、推动资产阶级革命以及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是,权利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或者说,个人权利只有与那种表现了个人主义精神的政治学联系起来才有意义,只有在以个人主义为原点的所谓民主的集体行动中,权利才会得到证明。
所以,权利仅仅是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的,仅仅对于民主制度的建构才有理论价值。
一旦人类需要超越民主制度的时候,一旦宣布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历史使命终结的时候,权利的话语价值也就会悄悄地消隐了起来。
一、权利观念的诞生从思想史上看,权利的概念是在近代早期提出来的。
虽然人们可以在/自然法0的传统中发现权利的设定,但是,在古希腊甚至中世纪,right 这个词一直都是用来指称某种/正义0的状况,而且,属于对/自然正义0(natural rig ht)的描述。
只是到了近代,人们才在/自然法0中解读出/自然权利0的内容。
讽刺权力的经典语录标题:揭示权力的讽刺之光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权力始终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主题。
从古至今,无论是在政治、经济、社会还是文化领域,权力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权力也常常成为讽刺的对象,被人们揭露、挖掘、甚至嘲讽。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索一些关于权力的经典讽刺语录,从中窥见权力背后的种种荒谬和无常。
### 1. 马克思的名言:“历史一再证明,统治者的统治是建立在暴力基础上的。
”这句话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权力的本质。
统治者通过暴力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而这种暴力往往被包装成合法性和正当性。
然而,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这种统治是脆弱的,因为它建立在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之上。
### 2. 乔治·奥威尔的名言:“所有动物都是平等的,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
”这句经典的讽刺来自于奥威尔的《动物庄园》,暗示了权力结构下的不平等和虚伪。
虽然口头上宣称平等,但实际上,权力者往往将自己置于特权地位,而其他人则被剥夺了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 3. 尼采的名言:“对权力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往往是相互排斥的。
”这句话反映了权力与真理之间的冲突。
权力往往通过操纵信息和扭曲事实来维护自己的地位,而真理则被视为对权力的挑战。
因此,追求权力的人往往会牺牲真理,而追求真理的人则可能成为权力的牺牲品。
### 4. 托马斯·杰斐逊的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这句话强调了权力与腐败之间的密切关系。
当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拥有过多的权力时,往往会导致滥用和腐败的产生。
绝对的权力意味着没有人可以制约,这更容易导致腐败的滋生。
### 5. 伏尔泰的名言:“如果你想知道谁统治你,只需看看你不能批评的人。
”这句话揭示了权力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关系。
真正的权力往往不容许批评和异议,而通过控制言论来维护自己的地位。
因此,如果一个社会存在着言论受限的现象,那么统治者往往就隐藏在言论的背后。
### 结语:这些经典的讽刺语录揭示了权力的多重面貌,从暴力和压迫到不平等和腐败,再到言论受限和虚伪。
论权力资源的法律调控动因(周旺生)| [<<][>>]一、法治与权力资源的法律调控权力资源应受法律调控,这在人们普遍谈论依法治国的现时环境下,已为学人和国人所逐步认同。
但权力资源何以应受法律调控,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似乎还有待清晰和深入。
在中国,依法调控权力资源,主要是从法治国家建设正式启动之际,才进入法律人的视野的,所以我们的讨论也从法治与权力资源调控的关联谈起。
法治到底是什么?中国人到现在还在探讨以至争论,西方人到现在也还在继续发展着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个是在探讨和争论,一个是在继续发展着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两者的差异,明眼人不难发现。
(注:应当指出:中国虽然在很早的时候也有过法治,但是:其一,倡言法治的主要是一帮为正在谋取天下或巩固天下的治者献策,并且也希望自己能从中分得一杯羹的文人、谋人、策人,实行法治的主要是想当帝王或已是帝王的人。
其二,也是特别重要的,这种法治的内容和重点,在于更好地治理国家和统驭人民,为家天下或私天下服务,而不是为着解放人、保护人、使人更好地成为人;因而这种法治归根到底是一种治国的方法,是帝制之下、专制之下的法治,而不是为多数人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比较稳定、比较正当、比较有正义的制度状态。
其三,这种法治实行的时间太短,秦始皇接纳法家依法治国的主张并将其变为他的部分实践,但秦二世而亡,法治未能传诸久远;之后二千多年虽然间或也有人讲法治,间或也有人在局部时空实行法治,但远未形成大局,终未蔚为传统。
西方人讲法治则不是由文人为治者讲法治,而是为自己讲法治,为大家讲法治;西方人实行法治不是由帝王为家天下实行法治,而主要是由一个国家政权为国民实行法治;并且西方人的法治源远而且流长,形成了绵延长久的传统。
)差异的存在,决定了西方人的法治从一开始便注重对权力资源实行法律调控,后来随着对法治的认识日渐发展,权力资源的法律调控问题更成为他们的法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主题。
论权力的正当性与滥用权力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权力是社会组织和行为规范的基础,它赋予人们必要的资源和机制来协调和管理社会关系;另一方面,权力也是容易引发滥用和不正当行为的温床。
因此,探讨权力的正当性与滥用问题,对于建设公平、和谐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权力的正当性是权力得以合法行使的基础。
正当性一方面来源于权力的合法性,即权力来源于公正透明的程序,并通过法律制度进行限制和约束。
另一方面,正当性也包含了权力的合理性,即权力的行使必须符合人民的普遍理性和价值诉求。
只有在这两方面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权力才能获得广泛的认可和支持,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推动力。
然而,权力的滥用是不可避免的挑战。
权力滥用的最大诱因是权力本身的腐败和退化。
当权力者将自己的私利置于社会公益之上时,权力就开始堕落,滥用的种子随之而来。
滥用权力的表现形式各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等等,这些都是权力滥用的症结所在。
而权力滥用的背后,则是权力的集中化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
当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监督机制不健全时,权力就容易受到滥用、侵害普通人的利益。
那么,如何应对权力滥用呢?首先,要加强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
建立科学、严格、透明的权力运行机制,加强对权力行使过程的监督和约束,确保权力的行使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规范,并能够实现公平、正义和效率的统一。
其次,要提倡权力的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
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让人民能够参与权力的运行和决策过程,从而实现权力的合理化和合法化。
此外,还要加强公民的权力法治教育,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使公众能够主动监督权力的行使,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最后,要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法律是权力得以约束和规范的重要手段,它对于权力行使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只有通过加强法治建设,加大对于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营造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才能有效地对抗权力滥用。
淺論當今中國政府之正當性─由賈克、黃宗羲、盧梭論之黃奕倫崇基學院 政治與行政一、前言 賈克(Martin Jacques)認為,中國政府的正當性較西方政府的高,政府不必由民主產生方為正當,因為民主不一定產生高效能的政府。
他指出,中國政府的正當性是源自中國文明(Chinese civilisation)的認同而非民主,中國政府更似一個家庭之首,是 人民的延伸及代表(“A Point of View: Is China More Legitimate Than the West?”)。
他嘗試利用意大利民主失政、中國民意對中央政府的高 滿意度(Saich, “Chinese Governance Seen Through the People’s Eyes”) 及中國人對自己政府的經濟方向感滿意(Pew Research Centre, “Upbeat Chinese Public May Not Be Primed for a Jasmine Revolution”)來證成他的 看法。
這是一個使人驚訝的觀點,本文將由黃宗羲及盧梭對政府正當性的看法切入,與賈克的觀點比較,嘗試由不同角度去看中國政府正當性的問題。
首先要處理一個關鍵的字眼:正當性(legitimacy)。
正當性廣義上意指合理性(rightfulness),使政府的統治不是單純的權力10與人文對話 In Dialogue with Humanity:最佳論文 Best Essays(power)而是權威(authority)(Heywood219)。
所以當說一個政府是正當的,它就有統治權(right to rule),它的存在就是合理的。
二、由黃宗羲論之 以黃宗羲的觀點切入,必先要理解黃宗羲對政府正當性的看法。
黃宗羲所處的明代未有現代政府的架構,而是行君王制,當時類似現代政府的組織為朝廷,主要由君主和朝臣組成。
所以以下將透過黃宗羲對君臣所組成的朝廷的論述歸納出他對政府正當性的看法。
浅议马克斯韦伯权力合法化思想马克斯韦伯是德国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是权力理论与组织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马克斯·韦伯的权力理论是对历史上权力产生及发展的一种解释,其中对权力的合法论述是其重要部分。
马克斯韦伯认为,权力的合法性建立在法律、传统、合理性三个基础之上。
本文将重点探讨马克斯韦伯的权力合法化思想,并通过五个具体例子加以论证,分析其合理性与现实性。
一、马克斯韦伯的权力合法化思想马克斯韦伯权力合法化思想的核心是三个基础:法律,传统和合理性。
下面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斯韦伯的权力合法化思想。
1.法律在法治社会中,权力只有通过合法程序获得才是合法的。
法律对权力的范围、权限、程序等方面加以规定,确保权力行使的公正性和正当性。
马克斯韦伯认为,法律是一种基于理性意识和共识原则的合法性基础,它可以确保权力行使的公正性和正当性。
例如,国家领导人只有合法选举才能合法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2.传统社会的长期发展使一些规范习惯及价值观成为共同认知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被广泛接受并奉为合法基础。
马克斯韦伯认为,传统是一种基于历史文化的合法性基础,它可以确保权力行使的合法性。
例如,父权制度及相关的习惯法可以被认为是社会传统,因为它们已经被接受并被认为是合法的。
3.合理性社会成员的普遍同意和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合法性基础,普遍同意和认同会使权力得到更广泛的接受和认同。
马克斯韦伯认为,合理性是一种基于普遍同意和认同的合法性基础,它可以确保权力行使的合法性。
例如,合理的平等权利原则意味着每个人都对许多事情享有同等权力,如教育、工作、交通、政治权利等。
二、马克斯韦伯的权力合法化思想的合理性1.例子一:选举法律合法性选举法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合法性基础。
例如,选举法律规定了公民进行选举的程序、投票的方式和计票的方法,它确保了选举的公正性和正当性。
选举是国家政治生活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落实了人民民主的基本原则,保障了政治权利的实现。
世界历史中的权力与权威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权力和权威一直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权力和权威的形成与演变,直接塑造了各个时代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秩序。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世界历史中权力与权威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权力与权威的概念权力是指一个人或者一个集体能够影响、掌控其他人的行为和决策的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强制手段、经济资源、知识等多种方式来实现。
权力可以分为政治权力、经济权力、社会权力等不同类型。
而权威则是指在群体中具有被广泛接受和尊重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权力。
权威通常是指由法律、传统、经验等渠道获得的一种被普遍认可的权力地位。
权威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认可和建立,具有比较稳定和持久的特点。
二、古代世界的权力与权威在古代,权力与权威往往与君主制度和宗教制度密切相关。
在古代文明中,统治者常常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神圣的合法性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权威地位。
例如,埃及法老作为神的化身,拥有极高的权威,并通过国家宗教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而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强调的君权神授和孝道等价值观也为统治者提供了权威的依据。
然而,权力与权威并非一成不变的。
在古代希腊,雅典民主制度的建立为权力与权威的分散提供了先例。
雅典民主制度的诞生标志着公民参与政治的权力获得了实质性的扩展,权威不再只是寄托在君主个体上,而是由全体公民共同决定。
这种从君主到民主的转变,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权力与权威的转变与演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权力与权威也在不断变化和演进。
在现代社会,民主政治成为公认的权力与权威的典范。
通过选举产生的政府权力获得了合法性和合规性,各级政府机构的权威地位由此而来。
此外,现代社会中的公民社会、市民权利和国际组织等也为权力与权威的分散提供了基础。
然而,权力与权威的转变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在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和超国家机构的崛起重新定义了国家间的权力关系和权威结构。
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使得一些非政府组织拥有了与国家相媲美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国家权力合法性论证与宪政运动摘要:与具有天生优越性的权利不同,权力却因其公益性常常受到质疑,国家权力由此需要在正当性、合法性层面得到严密论证,才能成为合法的权威而使人们信服。
社会契约论作为宪政民主的理论基石,虚拟和抽象地构建了合法权力的渊源、功能及其范围。
其与立宪主义、法律实证主义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宪政进程。
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发轫有着自身特殊的背景,它更多的受动于制度决定论、立宪强国等民族主义思潮,因而在权力合法性论证上存在诸多缺陷。
现代中国宪政运动欲向纵深发展,尚需在蕴涵着丰富的宪政与民主因子的社会契约论中吸取思想养料,从形式合法性和实质合法性两个方面对国家权力进行考量。
思想观念一经转化为制度实践,便成为改变社会的巨大力量。
古典自然法的核心原则-社会契约论为近世欧美宪政运动和公法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中国政治传统中支撑宪政民主的思想因子甚少,如何借鉴来自异域的宪政制度,确是近现代中国面临的时代课题。
发生于近代中国的深刻社会变迁,使传统皇权统治的正当性受到质疑和挑战,并引发合法性危机。
从晚清、民国至当代中国,任何政治力量要掌握国家权力都离不开宪法,宪法与宪政问题由此成为各派力量斗争的焦点,于是国人心中形成一种特有的“宪政情结”。
本文所论之“权力”指国家权力。
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正当性基础在哪里?这个问题在立宪主义发达的西方已得到较好论证,在近现代中国其论证方式则存在诸多缺陷。
一、社会契约论:宪政民主的理论基石权力自产生时起就存在被认同的问题,也就是权力正当性与合法性问题。
权力的来源是什么?为维持社会秩序,必须要有公权力,但任何权力若仅依凭强力,社会不可能持续安定;权力的另一本质是“靠着劝说而来”,即社会成员在一套世界观的支配下,用特有的诠释系统把国家形态与社会结构概念化、合理化,使所有成员都相信那样的结构形式与内容是合理的,或者是命定不可更改的。
[1]社会成员的内心认可,是权力正当性与合法性最重要的基础。
伦理学与权力运行的合法性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权力运行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权力的滥用和不当行使常常引发社会的不满和质疑。
伦理学作为一门研究道德和价值观的学科,可以为我们理解权力运行的合法性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考。
一、权力的本质与伦理学角度权力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授予一部分人在社会中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权力应该被视为一种责任,并受到道德标准的约束。
权力拥有者应该根据公正和善意的原则来行使权力,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公平。
然而,在现实中,权力的滥用和腐败问题屡见不鲜,引发了许多关于权力合法性的争议。
二、合法性的源泉权力的合法性源于法律和道德,而这两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权力应该通过宪法和法律的授权而存在。
宪法和法律规定了权力运行的程序和限制,以确保权力行使者不会滥用权力。
然而,法律并非权力合法性的唯一标准,因为有些权力行使可能在法律范围内,却违背了伦理和道德的原则。
三、伦理标准与权力运行的合法性伦理标准对于权力运行的合法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伦理学强调公平、正义和善意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贯穿于权力的所有行使过程中。
例如,一个合法的权力行使者应该对所有人平等对待,并根据其所应负责的范围和职责来行使权力。
此外,权力行使者还应该尊重个体的人权和尊严,不得滥用权力或以权谋私。
四、伦理教育对权力运行的影响伦理教育在培养权力行使者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伦理教育,权力行使者可以学习到如何正确行使权力,如何处理道德困境等。
伦理教育不仅仅关注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价值观,使其具备正确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只有拥有良好的伦理教育,权力行使者才能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决策和行为。
五、权力监督和制衡权力的合法性还需要通过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来保证。
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权力行使者可能会滥用职权,导致权力的非法行使。
因此,建立透明度高、公正合理的监督机制至关重要。
权力的来源与性质权力是人们社会交往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组织和运转。
权力的来源与性质是关乎社会稳定和公正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论述权力的来源与性质,探讨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权力的来源权力的来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制度和信任等方面。
首先,权力的来源可以通过历史的演变来理解。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权力的形式和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原始社会中,权力主要以族群和氏族为单位,族长和氏族长扮演着统治者的角色。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国家制度成为了权力的主要来源。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权力逐渐向国家集中,国家机构成为权力的象征和实施者。
其次,权力的来源也与制度安排密切相关。
法律与规章制度是调整和规范权力行使的重要手段。
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权力可以获得一定的合法性和合法性。
合理的制度可以使权力行使更加规范和公正,保障公众的权益。
然而,不完善的制度可能导致权力滥用和不公正,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第三,权力的来源还与人们对其信任程度有关。
信任是权力行使的基础和前提。
当人们对权力机构和权力代表的能力和忠诚度抱有信任时,他们会更加容易接受和遵守权力的决策。
相反,当人们对权力缺乏信任时,他们可能会对权力行使产生抵触和反对情绪,甚至产生社会不稳定。
二、权力的性质权力具有多重性质,包括合法性、专制性和责任性等方面。
首先,权力需要具备一定的合法性。
合法性是权力行使的基本前提,其确立了人们对权力的接受程度。
合法的权力通常需要得到法律、制度或民众的认可。
当权力行使超出了合法范围,侵犯了公众的权益时,就容易引发社会的不满和对抗。
其次,权力可能存在专制性。
专制是指权力集中在个人或少数少数人手中,并且权力行使过程中缺乏制约和监督。
专制的权力容易导致民众的权益受损,社会不稳定性增加。
因此,建立起制度化的权力分配机制和监督机制是避免专制的重要途径。
第三,权力应该承担责任。
权力与责任是不可分割的。
2018年第4期(总第273期)___________•当代哲学问题探索•论权利的历史性与正当性林剑(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9)摘要:人作为人存在,他应享有什么样的权利?这样的问题在人类的蒙昧时代与野蛮时代是不存在的, 因为那时的人们还没有权利与义务的区分。
只是随着私有制社会的产生,人们享有的权利分化与权利不平等 状况的出现,权利才引起人们的关注与争夺。
人们应享有哪些权利,每个人的权利是由什么决定的,在马克思 主义诞生之前,占据主导地位的一是权利神授论,二是自然权利论。
然而在马克思历史观的视野里,人们享有 的权利既不是神授的,也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的,人们所享有权利的状况一方面要受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制 约,另一方面也要受到社会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
一个人究竟应享有什么样的权利,他们享有的权利是否就 是他们应享有的权利?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不能诉诸抽象的争论,而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相平衡的原则,一个人 所享有的权利只有与他所承担的义务相平衡或相匹配的情况下,才是合理与正当的权利。
关键词:权利的历史性;权利的制约;权利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中图分类号:B 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 ( 2018) 04-0030-07为人存在的权利。
人类学的研究资料表明,即使 在人类遥远而漫长的蒙昧时代与野蛮时代中,氏族社会中的个人也是享有一定权利的。
氏族社会 中的个人权利的存在不仅表现在对生活资料平等 的占有与分享上,表现在对氏族首领的选举与氏 族事务管理的参与上,同时也表现在对其他部落 的血族复仇上。
然而,人类学的研究资料同样证 明了如下的事实,人类享有权利的历史比人类意 识到权利的历史要久远得多。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 中,生活在原始共同体中的个人虽然享有某些方 面的个人权利,但他们并没有权利与义务的区分, 即没有自觉性的权利意识。
恩格斯在谈到氏族制 度时曾指出:“在氏族制度内部,还没有权利和义 务的分别;参与公共事物,实行血族复仇或为此接 受赎罪,究竟是权利还是义务这种问题,对印第安 人来说是不存在的;在印第安人看来,这种问题正 如吃饭,睡觉,打猎究竟是权利还是义务的问题一 样荒谬。
,’⑴159在氏族制度内部为何“没有权利与 义务的分别”?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当时还“没 有统治和奴役存在的余地”,而在没有统治与奴 役、人们所享有的权利与义务完全平等的情况下,•30 •人作为人存在,他应享有哪些权利?他又能 现实性地享有哪些权利?人们应享有的权利是以 什么为根据加以确定或确认的?换句话说,当人 们声称与确信人作为人存在应享有某种权利的时 候,其要求的应该性的根据是从何而来的?这虽 然是个很古很古的问题,但却又是个离人们的社 会生活很近很近的问题。
它不仅是自人们有了权 利意识以后的每一个历史时代的哲学、政治学、法 学、伦理学中论说的重要主题,也几乎是一切时代 的社会科学、甚至包括文学在内的所有学科难以 避开的话题。
人的权利问题何以会成为一个长谈 不衰且讼争难休的话题? 一个合理与可能的诠释 是,人的权利的享有状况不仅关乎人的存在状况、 关乎个人在社会中地位与身份的确认,同时也源 于不同的历史观对人的权利的生成及其原因有着 不同的理解与诠释。
人作为人存在,人在实际上就享有一■定的作作者简介:林剑,1957年生,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 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习与探索 No .4,2018Study & ExplorationSerial . No .273没有权利与义务的区分便是极为自然的事情。
权 利与义务的区分是以私有制的产生与阶级的统治 和奴役的存在作为基础和起点的。
在私有制与阶 级产生之后,原始社会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平等 关系遭到了破坏,代之而起的是权利与义务的不 平等,一些人享有权利,而不承担义务,另一些人 只承担了义务,而不享有权利。
不平等的权利与 义务的状况,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人们对权利与义 务的区分,促使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
人们权利 意识的产生与觉醒,既是权利与义务平衡关系破 坏的结果,也是权利与义务平衡关系破坏的必然 表现。
当然,人们的权利意识的增强与觉醒也是 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漫长的西方中世纪,相对 于人们的权利来说,人们更关注的是权力,人们对 权力的敬畏远胜过对自己权利的关注。
只是到了 西方近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崛起与逐渐地居于统 治地位,人们逐渐地从封建的宗法性的、人对人以 及对共同体的依赖关系中摆脱出来,个人成了独 立的个体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主体时,人们 才真正从对权力的关注转向了对自己所应享权利 的关注,权利问题才成为几乎所有人文、社会科学 关注的重大主题。
在一般的意义上,权利通常是指个人依法享 有的权力与利益,权利在直观上与形式上具有法 律授予的性质,因而权利也被诠释为一种法权。
那么,法律又是以什么为根据或者说法律依据什 么样的原则授予个人以权利呢?在西方的政治思 想史上,这是个争论激烈的问题,其中有两种观点 最具代表性:一种是权利神授说,一种是权利的自 然说或天赋说。
在西方近代以前,占据主导地位 的是权利神授说,这种占主导地位的权利神授说 是与占主导地位的神学世界观相适应的,并表现 为后者在理论上的必然结果。
权利神授说尽管在 理论上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理论表现形式,但就其 实质而言并没有本质性的不同。
在神学世界观的 理论逻辑中,上帝或神是世界的创造者与主宰者,因而世俗世界中的一切也是神意的安排,人们所 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虽然是由国家的法律予 以规定与确定的,但国家制定的世俗法应与神意 相一致,因而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看,人们所享有的权利最终表现为上帝与神的授予。
只是到了西 方的近代,以神学世界观为理论基础的权利神授 说才被权利的自然说或天赋说所颠覆和取代。
在 西方近代以来,“主张民主政治是契约的结果,并 非由神权确立的东西,而是纯粹现世的事情。
有 的著述家把社会契约看成是历史事实,有的看成 法律拟制;对所有这些人来说,重要的问题是为统 治权力找出一个现世的起源。
,’[2]746在西方近代 的契约理论看来,国家的统治的权利不是来自于 神的授予,而是人们以契约的方式授予国家的,那 么人为何要将原属于自己的权力授予国家呢?按 照洛克的说法:“人类结合成国家,把自己置于政 治之下,其伟大的主要目的是保全他们的财产。
,’[2]749概而广之,人们需要国家是源于人们保 护自己权利的需要。
在自由主义的国家理论中,在国家产生之后,国家通常是以法律的形式确认 公民的权利,并对公民的权利实行保护,防止公民 中的一些人的权利受到另一些人的侵害。
那么,国家在制定法律是依据什么样的原则与参照坐标 去确认人们享有的权利呢?几乎大多数的契约论 者都认为,应以自然状态下的自然法的原则去加 以确认,自然法是成文法的基础,国家的作用不过 是使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所享有的自然权利或天赋 权利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或保护。
而所谓的自然 权利或天赋的权利,即是指受制于人们自我保存 所需的权利,这种权利之所以是“自然的”“天赋 的”,深刻的原因在于人的“自我保存”的本性是 人生而具有的一种自然本性。
在自由主义的权利 理论的体系中,人的生命、自由、财产是人获得“自我保存”与人之为人的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生而具有的自然的与天赋的权利,人的其 他方面的权利都是从这三项基本权利中衍生出来 的,因而具有从属的性质。
不可否认,以社会契约 论为理论基础的“自然权利论”或“天赋人权论”,相对于以神学世界观为基础的权利神授论是具有 无可争辩的优越性与历史进步性的,这种优越性 与进步性主要表现在,“权利神授论”通常在历史 上成为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而“自然权利论”或 “天赋人权论”则构成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的理论基石。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其一,• 31•“自然权利论”或“天赋人权论”虽然与“权利神授 论”在价值取向上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前者之中 仍然保留着后者的某些残渣断片,即使是像洛克 那样的被公认为自由主义的奠基者的“自然状 态”与自然法的理论中,也没有完全割断与神学 的联系。
其二,“自然权利论”或“天赋人权论”与 “权利神授论”虽然具有不同的性质,但两者对人 应享有的权利的理解也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即非 历史性。
人的权利无论是来自于神的授予,还是 来自于自然本性的授予,都必然性地表现为非历 史的性质,因为神的本性与自然的本性是不变的。
在马克思历史观的视野里,无论是“神授权 利论”,还是“自然权利论”或“天赋权利论”,都是 违背历史事实的。
无论是从人们享有的实际权利 状况来看也好,还是从人们有关权利的观念的演 变看也好,都具有历史的性质,它们不仅是在历史 中生成的东西,表现为历史的产物与结果,而且也 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改变,不存在永恒 不变的权利与权利观念。
权利不是也不可能来自 于神的授予,“权利神授说”已被自由主义思想家 的理论所驳倒和摧毁;权利也不可能来自于人的 自然与天赋的本性的授予,因为人不是一种纯粹 的自然存在物,其本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 改变的。
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生成出不同的 权利要求,不仅如此,社会中处于不同阶级地位的 人们也会生成出不同的权利要求。
不存在所谓纯 粹的自然的或天赋的权利观念,自由的权利观念、私有财产的权利观念、都不是非历史的天赋权利 观念。
没有私有制的存在,就不会产生私有财产 的观念,将捍卫自己的私有财产视作是自己的一 项天赋人权的观念,是私有制产生与存在的产物,没有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占统治地位, 自由的观念、平等的观念也不会成为社会中占统 治地位的观念。
将自由与平等视作是人的一种天 赋人权的要求,不是人生而俱有的要求,而是近代 以来产生的一种要求。
在马克思历史观的视野里,人所有的实际权 利,以及人们所具有的权利观念,为何既不能诉诸神授论的诠释,也不能诉诸自然论或天赋论的解 释,只能诉诸历史生成论的解释?深刻的原因在 于,对于人的权利的理解,不能诉诸纯粹的抽象,而必须放在人的社会与历史中进行科学的把握。
人与社会及其历史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
一 方面,人的社会及其历史既不是神的创造与神意 的安排,也不是自然史的自然延伸,社会是人的社 会,历史是人的社会的历史,人的社会与人的社会 的历史是在人的劳动、生产、实践活动基础上生成 与发展的产物,人是自己的社会与历史的剧作者。
另一方面,人也是社会及历史中的演员,因为对于 每一个时代中的个人来说,他是生活在一定的社 会与历史中的,他的生活状况与活动的性质不可 能游离于社会历史关系之外,而必不可免地要受 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与规范。
人与人的社会及 历史之间的这种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的双重 性关系,决定着对人与社会及其历史关系的理解 一方面必须从“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出发,去阐释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及其社会结构与社 会关系的演变与规律;另一方面也应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及其历史变化出发去揭示人的生存与发 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