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非的立法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212.62 KB
- 文档页数:2
韩非子刑法思想评析韩非子的法律思想,博大精深,且极富逻辑性。
在我看来,他的法学理论是近代法律科学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历史地位堪比西方自罗马以来资产阶级的法学家。
从“韩非子之罪”到“五蠹”、“重刑”再到“韩非学说”、“法、术、势”等等,他都受到过多次批判,但却被后世奉为经典,尊为鼻祖。
纵观韩非子的一生,历尽坎坷,却是怀着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这种心态很容易使他们一旦接触到君王统治就对其百般迎合,最终沦为权贵们的鹰犬爪牙。
然而,也正因如此,韩非子独特的法律思想才得以流传下来,让后世有所借鉴。
韩非子的刑法思想,涉及到社会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并强调前者应服务于后者。
首先,社会立法要符合实际需要。
既要注意其与社会总体利益的协调一致,又要考虑个别情况的具体差异。
而这些,与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方略是一致的。
韩非子把权势变成了主宰社会的最高意志,把君主作为国家政治统治的领袖。
韩非子主张尊重君权,限制王权,这本身就是民主的体现。
君主和臣民各守其职,各安其位,君臣相得,便可国泰民安。
韩非子反对墨守成规,要求创新,这更是民主意识的彰显。
可见,只有在现代法治社会中,社会立法才能充分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
那么,法律怎样才算是完善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历朝历代的法律专家们。
韩非子指出,要达到一个社会稳定的目标,社会内部的利益关系必须调整好,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至于调整的方法,他主张有法可依,依法治国。
可以说,法律既是保护人民的武器,也是人民保护自己的工具。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公平、正义、秩序、效率,也才能使社会走上和谐发展的轨道。
与上述观点不同,韩非子的刑法思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更提出了若干具体的操作措施。
在他看来,只有对刑罚的执行力度加强,严厉打击犯罪,用严酷的刑罚来威慑犯罪,才能达到遏制犯罪的目的。
另外,在立法上,也应充分考虑到老百姓的需要。
第14卷 第7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V ol.14N o.7 (2002年7月)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 EGES OF SHANXI(J ul.2002)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及现实意义张翠萍Ξ(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摘 要]韩非子集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整套法治理论。
他的法治思想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基础,对我国新旧体制、新旧观念更替的今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韩非子;法治;法;术;势;意义[中图分类号]B22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02)07-0023-03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末法家集大成者。
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为韩国公子。
不善言谈,善著书,与李斯同师事荀子。
著有《孤蠹》、《说难》等十余万言。
韩非子曾多次上书韩王要求变法图强,力主法治,排斥德治,都遭冷落,但他终身矢志于自己的政治主张,对秦统一天下及制订治理国家的方针起了重要作用。
韩非子的政治理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法学理论基础。
笔者由此展开讨论,引出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内容,并对其进行现代思考。
一、韩非子“法治”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 从经济上看,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青铜器的使用,铁器的普及,标志着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奴隶们除了耕作井田之外,还有条件开垦荒地,从而出现了大量的私田以及与私田相适应的,以实物地租形态表现的封建生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产生。
新兴地主阶级为保证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不断地运用自己的实力和权力,改革传统的社会制度、社会观念,实行如“初税亩”、“量入修赋”等经济政策,使封建生产关系日益巩固和发展,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布成文法活动开始列入社会变革的日程。
简析韩非的“法治”思想皮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0872)内容提要:韩非是中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他抨击儒家的道德教化思想,以人趋利避害的本性出发,认为统治者只有制定严酷的律法,掌握好赏罚二柄,才能有效的对国家加以管理并最终达到富国强兵。
本文从“不务德而务法”的“法治”理论和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方法两方面,对韩非的“法治”思想进行阐述。
关键词:韩非“法治”思想“法治”的提出,最早见于《管子》一书。
在《商君书》中又称“垂法而治”、“缘法而治”。
“法治”中的“法”,指的是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和要求的社会规范;“治”指的是以这种规范作为约束来治理国家、统一天下。
这种“法治”的理念是法家法律思想的核心。
[1] 韩非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其法律思想的核心也是“法治”思想。
但韩非的“法治”思想在吸收了前期法家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突破。
韩非的“法治”思想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不务德而务法”的“法治”理论;另一部分是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方法。
一、“不务德而务法”的“法治”理论韩非“不务德而务法”的“法治”理论的形成,有两个必要的理论基础。
一个是“法与时转则治”的历史观,一个是“人皆挟自为心”的人性论。
韩非的历史观基本上继承了前期法家的衣钵,认为人类历史是进化发展的,不是今不如昔,而是今胜于昔。
因此,他反对复古和保守。
与此同时,他又认为根据时代的变化,国家的治国方法也应当相应变化,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他批评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认为如果在当今之世仍然“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那就是“守株待兔”的傻瓜。
因此他得出结论:“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韩非子·心度》)韩非提出这种历史观的目的,显然是在为当时法家所推行的法治制造理论根据。
读《韩非子》——韩非的法治思想传统将《韩非子》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之作,因为它集中宣扬了先秦法家所主张的法、术、势兼治的君主专制论。
但韩非的法治思想并不仅仅是集先秦法家于一体,更是汇集了先秦诸子百家,使得韩非在论述法治思想时左右逢源,更具合理性,并在实践中产生了极好的效果。
《难三》篇说:“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
法者,编著之图集,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定法》篇说:“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此臣之所师也。
”由此可见,韩非的“法”是一种“编著之图集”的法律条令,是一种“设之于官府”的统治工具,是一种“布之于百姓”的行为规范,其基本内容在于赏罚。
表面上,他是君臣万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但实际上,不过是君主治国的工具。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历来都只是当权者安抚民心,骗取人心的一套华而不实的说辞。
在《韩非子》中,韩非并没有系统的罗列具体的法律条文,而只是务虚的论述立法执法等方面应该贯彻的一些基本准则。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在立法方面,韩非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立法应该考虑其功利性。
《八说》说:“法所以治事,事所以名功也。
法有立而有难,权其难而事成,则立之;事成而有害,权其害而功多,则为之。
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
”制定法令,必然会有利弊之分,所以立法时必须考虑其利弊得失,利大于弊,才可立。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法无完法”,韩非在立法前先权衡利弊,是颁布的法律符合实际而非理想,实际上是追求法律的最大合理性。
第二,立法是必须因时制宜,适应时势的需要。
《心度》说:“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
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立法的因时制宜原则实际上是功利原则的延伸,法律的制定因时因地而变,符合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追求法律的最大功效,这反映了韩非的变法论精神。
韩非法律思想。
一、韩非法治观的理论基础韩非是百家争鸣中最后涌现的思想大家,他背后有诸子百家的思想启迪,面前有方兴未艾的社会变革风暴的冲击,所以他一面对此前各家学说给予无情的批判,一面又于历史经验和社会现实中,清醒反思,冷峻估量,通过系统总结,终于构建了他庞大的法治理论。
这一理论的特点就是它的实用功利性,而这一理论的基础无疑使韩非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性的独特判断。
1、历史进化观韩非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拯救世事,最有效的方法不是以德,不是无为,而是明法用法。
韩非认为,在他所生活的时代,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的最有效的治国手段只能是法治,只能实行法治,才能富国强兵,从而为君主统一天下作出充分准备。
可以说,韩非的法治思想一开始就表现出强烈的适应时代需要的实用功利倾向。
2、人性好利论韩非的人性好利论,使韩非从内心对法治的实用功利性确信无疑。
韩非从历史与现实中人的实际行为及其相互关系方面立论,主张不要用人们习惯的道德观念去衡量人,而应该用“利”去解释人们的行为,韩非认为利是人们一切行为的出发点。
他将荀子的人性恶的论点推向极致,把一切都进入冷冰冰的利害关系的计量之中,把社会的一切秩序、价值、关系,把人们的一切行为、思想、观念甚至情感本身,都归结为冷酷的个人利害,它成了衡量一切的尺度和标准。
人的这种趋利避害的本性是改造不了的,现实中应该尊重人的本性,把全部君法自觉地建立在利的基础上。
二、以君为主,法术势相辅1、韩非的法治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以君为主。
在韩非看来,圣君立法,立法为君,人主施法,施法为主。
这是韩非法治思想体系中最为实质的东西。
法为君操,势为君处,术为君执,这是韩非的法治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
2、从韩非子一书的篇目来看,其法治思想完全是为君权服务而展开的。
韩非的法治思想涉及君、法、术、势四个概念,其思想体系实际乃是以君为主,法术势相辅的完整系统。
3、韩非的法治思想体系是君权目的论和法治方法论的统一。
浅析韩非“法治”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及其现实意义彭 鲜 贺芯茹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摘 要: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以法为本”[1],同时又发挥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的思想,主张“法”、“势”、“术”三结合,借此达到巩固君主统治的目的。
本文将分析韩非“法治”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最后在我国法治现代化的语境下挖掘韩非“法治”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韩非;“法治”思想;进步性;局限性;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2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8-0152-02作者简介:彭鲜(1993-),女,西华大学人文学院2012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一、韩非“法治”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一)强调法势术三结合第一,“法”与“势”的结合。
韩非主张“以法治国”,为了论证“法治”的重要性,他引用了民间俗语说:“国有常法,虽亡不危。
”[2]但是再好的法律如果不能有效实行,那么法律也只是徒有其表。
因为“法”作用于“势”,“势”也会反作用于“法”,所以需要“势”这个前提,来很好地保障“法”的适用。
第二,“法”与“术”的结合。
韩非明确提出,“法”、“术”是君主治理好国家的重要工具。
韩非在总结申不害主政韩国时“徒术而无法”和商鞅治理秦国时“徒法而无术”的教训之后,认为商鞅的“法”和申不害的“术”都不够完善,所以他说“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
第三,“势”与“术”的结合。
君主掌握法令贯彻法令的权势和驾驭臣下的统治术,一个是法的得以有效适用的前提,一个是法得以严格实行的保障,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则臣下就不敢乱用权势,不敢乱用权势那么就不会导致危害统治的后果,那么就能够实现长治久安的目的。
(二)重视立法和执法第一,要保持法律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法,是编写进图书中,设置在官府里而公布到民众中去的东西,韩非认为法律应由官府统一制定并向民众公布,借而让百姓知道自己的义务,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良好的秩序。
浅谈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基于《韩非子》的分析一、韩非子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治国要崇尚法治韩非子的这一思想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鲜明提出治国要崇尚“法治”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子鲜明地提出治国要崇尚法律,以法治国。
他的这一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最高明的治国原则在于依靠法术而不依靠个人:“治法之至明者,任数不任人”。
(《制分》P763)[1]可见,韩非子强调治国要崇尚“法治”而反对“人治”;(2)治国要崇尚法度而不依靠贤人:“上法而不上贤”(《忠孝》P741)[2];(3)要把法治作为统治民众的根本:“治民无常,以法为本”(P759《心度》)[3];(4)君主就应该依靠严守法治原则来建立功业:“人主者,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P516外储说右下)[4];(5)要以法律作为处理政事的唯一准则:“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也;法者,事最适者也。
言无二贵,法无二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P612问辩)[5];(6)按法令办事,是君主治理国家的原则:“据法直言,循绳墨,诛杀奸人,所以为上治也”(P649诡使)[6]2.详细分析治国要崇尚“法治”的原因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子还详细分析了治国要崇尚“法治”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1)对于治国而言,法治对多数人有效,而德治只对少数人有效:“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显学》P735)(2)法律是统治天下百姓的根本:“法者,王之本也”(P758)(3)依法办事能使国家强大,反之会使它衰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P41《有度》)“治强生于法,若孪生于阿”(P504外储说右下)(4)实行“法治”能有效地管理大臣:“彼明法,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P175《饰邪》)(二)、“法治”之立法1.原则:(1)遵循自然顺天道韩非子提出,立法要遵循自然的法则:“不逆天道”、“因自然”(P313《大体》)这就是说,立法要顺应天道,遵循自然的法则。
韩非的法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作为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
他的法治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法学、哲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仍给人以很多的借鉴和启迪。
一.韩非奉行法治的优越性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喜谈道德,忌讳刑法。
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下,韩非却冒天下之大不韪倡导依法治国,韩非面临的首要任务便是阐明其合理性,为法治思想扫除心理和思想上的障碍。
韩非所有的法制思想的理论出发点是法制,他认为法治是治理国家的正确选择甚至唯一出路。
对于这个思想前提,韩非做了说明。
(一)道的无为与依法赏罚蕴含了法治的正当性韩非认为,人要图谋远虑、功成名就,就必须效仿道家的虚静”无为”①。
(“无为”指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即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为做作。
)他告诫君主,携带喜恶之心对待百姓只能引来麻烦而事与愿违,达不到治国的目的;治理国家应不存喜恶之心,推行法治、依法赏罚。
(二)人的自私自利推导出了法治的必要性韩非从人性的角度论证说,统治天下、治理国家应遵循人性的本来面目和真实情况。
那么,什么才是人性的本来面目呢?韩非指出:“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
”(《韩非子·心度》)“好利恶害,①源于“《韩非子》与道家”一贴来自国学数典论坛- 国学数典论坛- 数典研究(原创文章、不发布书籍)- 经学诸子研究- 发表于2010-12-29 16:50:30 本帖最后由抱真子于2010-12-31 12:45 编辑夫人之所有也。
”(《韩非子·难二》)在韩非看来人不仅好逸恶劳、天生懒惰,而且自私自利、勾心斗角。
对于本性如此的人,若不用法加以惩治,必然发生混乱;如果依法赏罚,则迎合了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法的功效性伸张了法治的合理性韩非强调法术的功效性,他指出,实行法治,暂时痛苦却可以长久得利;实行仁道,苟乐而后患无穷。
浅析韩非子的“法治”思想董蕾(管理科学系行政管理专业学号:091424026 指导教师:郭红娟)摘要:韩非,战国末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他全面地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各国的变法历史经验,在批判继承前期法家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为秦王朝建立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现今探究其思想要义,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关键词:法治;法;术;势韩非,世称韩非子(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他在总结变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法治思想,形成了系统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法治理论适应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和君主专制制度的要求,为秦王朝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试从其“法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法治的基本理论以及推行法治的方法和途径等方面作以研究。
一、韩非“法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理论的产生必有其所处社会政治经济的客观因素,同时也是思想意识主观因素交流融合的必然。
(二)从经济上看,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221 年)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韩非生活于战国末期,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标志着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产生了新兴的地主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为保证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不断地运用自己的实力和权利,改革传统的社会制度、社会观念,实行如“初税田”“量入修赋”等经济政策,使封建生产关系日益巩固和发展,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布成文法活动开始列入社会变革的日程。
(三)从政治上看,西周时期周天子大一统的宗法统治开始动摇。
各诸候国,各封建领主之间为扩大领土,掠夺财富和建立霸权而展开激烈的兼并战争,各自成为名副其实的独立王国。
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已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取代。
论韩非子的法治思想资料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是中国战国时期重要的
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他的法治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韩非子的法治思想的一些资料:
1. 法治的根本思想:韩非子认为,国家的统治应该依法行政,而不是个人恣意妄为。
他主张制定明确的法律,并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2. 法律的目的:韩非子认为,法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的利益。
他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约束和制约,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 法治的原则:韩非子提出了一些法治的基本原则,如“法者民之所以生存也”,他认为法律的制定应该以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又如“法之所以为法也者,民之所共欲也”,他强调法律应该得到人民的支持和认同。
4. 刑罚的目的和原则: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也涉及刑罚问题。
他认为,刑罚的目的不仅仅是惩罚犯罪行为,更重要的是起到威慑作用,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安宁。
他主张刑罚应该公正、严明,并且要根据犯罪的性质和情节进行适当的惩罚。
5. 法治与君权: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对传统的君权思想提出了挑战。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法律为准绳,而不是凭借个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
他主张否定人治,推崇依法治国,使法律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威。
6. 法制建设:韩非子提倡建立健全的法制体系,强调法律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他主张制定明确的法律条文,规范国家和个人的行为,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法律条文和法律程序的改革建议。
以上是关于韩非子的法治思想的一些资料,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后世的法律思想和制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论韩非子法治思想及现实意义韩非子(〜前280-前233),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了他以前法家的思想和理论并兼容了其他各家的学说,在比较各国变法得失成败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法为主" ,法、术、势结合的理论,建立了一套影响中国社会和政治的法治体系,将传统法家思想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最早研究韩非子的是司马迁。
他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对韩非子的生平、著作及《韩非子》对当世社会的影响做作出了自己的判断。
他说韩非子"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其学说的特点是"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少恩" [1]就思想内容而言,《韩非子》涉及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教育、军事等诸多方面,而以政治和法律思想为主,倡导以法为本,法、术、势结合的治国理念。
这是一部"集法家乃至先秦诸子之大成之作" 。
[2]前面提到,?n 非子对在他之前的法家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兼容了其他各家的学说,他的"法、术、势"思想的发端来自于商鞅、申不害和慎到思维结晶。
商鞅关于"法"的论断主要有:立法要和社会的实际相结合,符合国情民俗;法律法令要由精通法律条文而又具备良好操守的官吏来具体实施;对于国家而言,法律法令的制定要具备唯一性以及操作的可行性;对于法律法令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妥善保存,维护其尊严。
在变法的实践中他还将自己对"法" 的理解细化为12 项措施推广实施。
将先秦时期法家的"法治"和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形成独具一格的法家的"术治"理论的是申不害。
他的关注点在于在法律贯彻过程中如何解决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而显现的君臣关系上。
在他看来单纯的强调"法" 和"势"都是差强人意的。
韩非子的法制观
1 韩非子
韩非子(前550~前479),又名仆韩子和负金子,字伊尹,春秋
时期齐国人,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韩太公的六子
之一,僧肇的曾孙,是春秋末期思想家韩魏组成的“韩、魏、营三家”的代表人物。
著有《韩诗》《韩非子》等。
2 韩非子的法制观
韩非子在论述法律时,提出不是每一条法律都要加以适用,而应
根据实际情况施行,这就是韩非子关于法制观念上的最重要特点。
他
持有“仁”是在政治根本上强调维护和平,以仁取义以平取制。
韩非
子以实践演讲方式,通过墨家道法自然心性论来平息百姓心有所求,
从而保持社会稳定,制定法律也要照付具体情况,这就是韩非子实用
主义理念,他倡导进行制度的改革,也为后继的法制定义了一定的基础。
3 总结
韩非子在法制观上的重要影响在历史上一直有所纪录,他提出应
根据实际情况施行法律的观念,保持平取制的原则,实用主义的思想,为后继的法制观念奠定了基础,彻底改变了当时的君臣关系,横切减
轻了封建礼法沉重的束缚,实现一种和谐。
简评韩非“法治”思想[摘要]韩非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之集大成者,提出了“以法为核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在秦王朝的实践对秦统一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试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对韩非的思想进行简要评述,以此找寻现代中国法治建设可资借鉴之处。
[关键词]韩非法治一、韩非法治思想的基本内容(一)法治的形式特征。
最基本的以法为本,强调法、术、势结合并用。
1、在立法上,强调要制定颁布和公开成文法,做到有法可依。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布之于百姓”、“境内卑贱莫不闻知”。
2、在执法上,要做到有法必依。
“明主不游意于法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信赏必罚”。
3、在司法上,要做到“严刑重罚”、“重刑止奸”、“重刑爱民”。
4、法治的功能和目的上,“禁奸”、“正行”,强调用法律劝科农桑,奖励耕战,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用法律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整合人们的精神和物质力量。
(二)法治的实质作为君主专制的狂热鼓吹者,韩非的法治理念中,君主是第一位,是权力的核心,也是权力的当然享有者和享受者;作为臣民只能以义务为本位,时时处处尊崇以君主意志制定的各项法规法条。
所谓“法治”只不过君主专制政体下实行“人治”的工具,是“术”而不是“本”。
二、韩非法治与古代西方法治由于古希腊和古雅典商品经济的发达,思想控制相对于古代中国的极权主义要宽松得多,言论自由氛围较好。
从而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一大批哲学家和思想家。
而亚里士多德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在《政治学》一文中已率先提出法治的理念。
他在设问:“由最好的一人或最好的法律统治哪一方面较为有利?”,结论是“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
他说“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
法律恰正是全没有感情的;人类的本性(灵魂)便谁都难免有感情。
”而比亚里士多德晚出生100年的韩非的思想相比于亚氏的法治观点,虽然两者在法律关于法律权威性、稳定性、平等性(韩非的平等为形式的平等)等方面有近似的论断,但其实质却大相径庭。
韩非的法治理念
1.韩非认为君权是至高无上的,“君”就是“道”,君主是
最为高贵的,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至尊,君有君道,臣有臣道,君臣之道各不相同。
在“尊君”的法治理论中最高目标的前提下,法律才是治国根本,是维护社会秩序,防止人民作恶的工具。
2.韩非认为,君主要想树立自己的独尊地位,要用法治的手
段制服民众,要赏罚分明,把刑的威慑力和利的诱惑力结合起来驾驭臣民。
圣君立法、立法为君,法为君操,术为君执,法作为整合社会秩序的手段而已。
韩非子对申不害的术治、商鞅的法治、慎到的势治三者进行互补互用,从三者不足之处着手,构筑法、术、势互补互用理论体系。
他主张的“术”是集权君主的“权术”,是在法治实施的基础上,驾驭臣下的一种方法。
3.“君无术则弊于上”,君主如果不能控制臣下,就会被臣
下蒙蔽,所以君主在臣子面前要深藏自己的好恶,掩盖自己的主张、思想、行动,让臣下感到君主神秘莫测无法捉摸。
韩非子主张“法”、“术”兼并,法是基础,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术是君主驾驭臣子的手段。
4.韩非的“势”是集权君主主宰天下的法宝,势,也就是权
势,在统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权力不是统治者能力高低,品德出众就可以获得的,君主之所以成为天下的君
主,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拥有权势;所以,君主要积极主动牢固地把握权势,也就是保住“势”,牢牢控制朝政大权,防止大权旁落。
5.总之,韩非子认为“法”、“术”、“势”都是帝王工具,
三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不可偏废,在实践上而言,韩非将法治、术治、势治相结合的理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浅析韩非以法代德的伦理思想论文关键词:自利自为以法代德论文摘要:韩非、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通过对当时社会各种矛盾现象的冷静观察,激烈抨击儒家学说,在继承并发展荀子人性论及早期法家“法”、“术”、“势”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法代德的完整的法治思想体系,为当时社会的统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对当今“以法治国”战略提供了借鉴价值。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新型地主阶级激进派的思想代表,先秦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史记》说他“喜刑名法术之学,其归木于黄老。
”(《史记·老庄中韩列传》)他目睹了当时社会的尖锐矛盾,亲历了韩国的政治斗争,数次书谏韩王建议变法,但均未见用,他因韩国变法不彻底,政治腐败,而自己又不能见用,于是“观往者得失之变”(《史记·老庄中韩列传》),总结以往变法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立了一个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法治理论,也正是这一理论,包含了韩非所特有的伦理思想。
一、韩非的法治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韩非生活于战国末期,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标志着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己经有了很大发展,产生了新兴的地主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为保证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不断地运用自己的实力和权利,改革传统的社会制度、社会观念、经济制度,使封建生产关系日益巩固和发展。
政治上,西周时期周天子大一统的宗法统治开始动摇。
各诸候国、封建领主之间为扩大领土、掠夺财富和建立霸权而展开激烈的兼并战争,各自成为名副其实的独立王国。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己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取代。
礼制己不能治理天下,法治观念逐渐兴起,并被各诸侯国所实行。
随着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逐步形成,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最尖锐而集中的则是建立、巩固封建制同维护、复辟奴隶制的矛盾。
它在政治上集中表现为各国的变法改革和夺权斗争。
在这种急需加强君主集权,巩固封建制度的社会客观历史条件的呼唤下,韩非法治思想应运而生。
浅析韩非子的“法”作者:马娟时间:2012--06--05论文关键词:法治原因内容意义现代法制建设论文摘要: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把法家的理论推向了高峰,其思想包括法、术、势三个部分。
韩非子以主张“法治”著称。
在韩非子看来,造就人为之势必须依靠法治,因为法律是统一人民思想行动的最好工具,“一民之轨,莫如法”.[1]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韩非子的“法”的思想。
本文首先阐述了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形成原因和主要内容,继而论述其法治思想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一、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形成原因。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的形成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基础。
1.历史背景。
韩非子出生于韩国,韩国在当时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子作为韩国的公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能够变法图强、壮大国力,但始终未被韩王采纳。
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
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韩非子生活于战国末期,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标志着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己经有了很大发展,产生了新兴的地主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为保证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不断地运用自己的实力和权利,改革传统的社会制度、社会观念、经济制度,使封建生产关系日益巩固和发展。
政治上,周王室东迁以后,势力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各诸候国为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兼并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大国之间争霸。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己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取代。
礼制己不能治理天下,法治观念逐渐兴起,并被各诸侯国所实行。
随着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逐步形成,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最尖锐而集中的则是建立、巩固封建制同维护与复辟奴隶制的矛盾。
在这种急需加强君主集权,巩固封建制度的社会客观历史条件的呼唤下,韩非的法治思想也就应运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