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物质的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18
初中九级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教学过程】[引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讲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观察实验的方法: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边实验边讲解仪器的名称,视频加描述)[演示]实验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说明]首先展示胆矾晶体,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然后进行实验。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一、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 实验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
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
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1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等。
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相同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结论: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2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重要结论,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4、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5、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
6、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木材燃烧、铁的生锈等。
7、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还伴随有能量变化,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课标定位1. 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
2. 在关于物质的性质描述中,能够初步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3. 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重点)知识在线1、水沸腾的实验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与玻璃片又凝结成液体;胆矾的研碎块状固体被粉碎成蓝色粉末;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光,并放出大量的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蓝色的硫酸铜沉淀;2、变化时的新物质是指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原来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3、化学变化常伴有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化学能可以转化光能、热能和电能。
4、如树木的生成是将光能转化为物质的化学能。
而镁条的燃烧是将镁条所蕴含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考题再现[考题示例]下列成语包含的物质的变化其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该变化为()A.钻木取火B.积土成山C.百炼成钢D.死灰复燃[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A、钻木取火过程中,木头燃烧有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积土成山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百炼成钢过程中,生铁中的碳能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D、死灰复燃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只有B属于物理变化,其他三项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故选B。
知识点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知识在线1、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因此,描述物质的性质要注明条件。
如: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就会变成液态的水,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谁就会沸腾。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
新课程有效教学案例之*1.3物质的变化*教 学 案 例学校名称:赤峰市翁旗乌丹五中 内容主题:1.3物质的变化 教材版本:科学粤教版 教师姓名: 谷振辉 教 龄: 17年一节课的引言如同一首歌的第一句,它起着定调的作用,不论是调高还是低了,都不利于演唱者水平的发一节课的引言如同一首歌的第一句,它起着定调的作用,不论是调高还是低了,都不利于演唱者水平的发问题训练提高质量13分钟创设训练展示情景[旁白] 让我们来完成这样几个问题1.分发《问题训练单》2.鼓励学生提出未解决的问题3.评价、总结4.巡视、检查学生做题情况,参与交流评价,批改并确定题长,收集信息1.认真自觉闭卷完成2.通过练习掌握各知识点间的联系3.完成后,自觉与其他同学互评、互批、互改。
4.总结学习经验问题引领形成能力7分钟创设问题深化情景[旁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还有一些想法和疑问,请你说出来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练习情况,教师提出问题2、评价1.积极提出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2.深度思考解决问题3.互助互评、取长补短全面总结巩固效果5分钟创设总结情景[旁白]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呢?还有哪些其他收获?1、指导、评价2.进一步掌握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为复习和个别辅导收集信息。
1.交流、写收获2.谈收获3.互相补充,互相学习课外拓展1、观察蔗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都发生哪些变化?它们分别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专家评价参考文献:[1]韩立福著:《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 韩立福著:《新课程教师科研行动指要》,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刘志著:《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初中化学》2006年3月第一版,光明日报出版社。
[5]李伟著:《初中化学教学评价》2006年第一版,光明日报出版社。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 举例:- 水的三态变化(水结冰、水蒸发等)。
水由液态变为固态的冰或者变为气态的水蒸气,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物质本身还是水,没有变成其他物质。
- 胆矾的研碎。
胆矾由块状被研碎成粉末状,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其组成成分没有改变。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 举例:- 镁条燃烧。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镁,有新物质氧化镁生成。
- 加热碱式碳酸铜。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为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前是碱式碳酸铜,反应后生成了三种新物质。
-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这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
- 化学变化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例如蜡烛燃烧,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而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
2.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 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颜色、状态),酒精有特殊气味(气味),金刚石硬度大(硬度),水的熔点是0℃、沸点是100℃(熔点、沸点),铁的密度是7.86g/cm³(密度)等。
-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 举例:- 可燃性。
例如氢气能在空气中燃烧,表现出氢气的可燃性。
- 氧化性和还原性。
如碳具有还原性,能还原氧化铜;氧气具有氧化性,能支持燃烧。
- 稳定性。
例如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 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 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而变化是一个过程。
例如,铁生锈是化学变化,而铁易生锈则是铁的化学性质;汽油挥发是物理变化,汽油易挥发则是汽油的物理性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讲学)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
2.在关于物质的性质描述中,能够初步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3-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尤,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盲。
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重点)知识在线知识拓展1、水沸腾的实验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与玻璃片又凝结成酒体;胆矶的研碎块状固体被粉碎成蓝色粉末;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光,并放出大量的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蓝色的硫酸铜沉淀;2、变化时的新物质是指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原来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3、化学变化常伴有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化学能可以转化光能、热能和电能。
4、如树木的生成是将光能转化为物质的化学能。
而镁条的燃烧是将镁条所蕴含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考题何现【考题示例】下列成语包含的物质的变化其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该变化为()A.钻木取火B.积土成山C.百炼成钢D.死灰复燃【答案】B【解析】解答本題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A、钻木取火过程中,木头燃烧有二氧化说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积土成山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百炼成钢过程中,生铁中的碳能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D、死灰复燃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只有B属于物理变化,其他三项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故选B。
知识点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知识在线知识拓展1、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因此,描述物质的性质要注明条件。
如: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就会变成酒态的水,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谁就会沸腾。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零要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
如:当我们间到一种物质的气味时,这种物质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物质的气味这种性质就是物理性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绿色化学:向着环境友好发展。
即环保低耗节能。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常伴随的是物质外形、物质状态的改变。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
放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等。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化学变化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在描述时常有“会”“能”“可以”等出现。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3、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
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2、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3产物:二氧化碳和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4、熄灭蜡烛后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
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物质的变化学习目标: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
2、学会区分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掌握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3、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课程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很多物质会发生改变,它们是怎样改变的呢?变成了什么物质?……这些有待我们去学习.教学过程:【观察活动】喷雾写字:请一位同学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一张白纸上,用装有某溶液的喷雾器向纸上市民喷雾,观察有什么现象?你一定会感到:这个现象真奇妙!由此你可能会联想到许多问题:1、纸上是否写下隐形字?2、喷雾器里装的是什么化学药品?3、两种化学药品接触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使白纸上的字显示出来?……那就让我们从“物质的变化”开始,学习这些有关的知识吧!一、物理变化【展示实验】【变化1】火柴梗被折断观察到的现象是:火柴梗形状__(变化、未变化),___(有、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2】水的三态变化观察到的现象是:水的状态___(变化、未变化),___(有、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3】石蜡熔化成液态蜡油观察到的现象是:石蜡形状和状态__(变化、未变化),_(有、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4】窗户上的玻璃被风吹落摔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上述各个变化过程中,有的物质只发生了形状的变化,有的物质的形状和状态都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本质没有变化,即没有生成新物质。
结论: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二、化学变化【实验1–5】火柴梗燃烧燃烧前:火柴梗燃烧时:有明亮的火焰和发光发热现象燃烧后:黑色的固体【实验1–6】镁条燃烧燃烧前:燃烧时:燃烧后:镁条__色的__体发出___光,并且___热生成的是_色__状的物质这个反应可以用了文字表达式表示:镁+氧气→氧化镁(Mg )+ (O2 )→(MgO)火柴梗燃烧后生成黑色的灰烬、散发到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它们是不同于火柴梗的新物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探究物质变化的几个实验总结:(1)、(2)有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状或者状态发生了变化,但是没有生成新物质;(3)、(4)共同特征是在变化中生成了新物质。
2、列表法比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水滴石穿”、木柴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败、酿酒(醋)、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中毒、生米煮成熟饭等都是化学变化、●“日照香炉生紫烟(光现象),遥看瀑布挂前川”、“冰雪融化”、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铁锅、蜡烛受热熔化,木已成舟、日光灯通电发光等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列表法比较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2、说明:物质的性质不一定非得通过物质发生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例如: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物理变化定义中“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应该理解为2 层意思:①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蔗糖易溶于水,碘易溶于酒精等;②物质不需要发生变化,直接由感觉器官感知的如,直接能看出来水是无色、透明、液体。
3、描述物质的时候要注明条件,常见描述性质的词语有:“(具)有”、“是”、“会”、“易”、“能”、“会”、“可以”及相应的反义词,等等。
4、实验1-2 需要注意的内容 a、闻气体气味的正确做法b、氧气(O2)与二氧化碳(CO2)的比较——色、味、态【物理性质】;助燃性(O2)与阻燃性(CO2)【化学性质,要学会与可燃性区别】;O2 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检验O2 的存在】、CO2 能使澄清石灰石变浑浊【检验CO2 的存在】5、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请举例说明。
三、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通过寻找是否有描述性质的特征词语来进行区别2、联系——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表现出性质【例】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材通过清晰的概念界定和生动的实验案例,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教材内容设计合理,逻辑性强,从定义到特征,再到实验验证,逐步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形成对化学知识的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
二、设计思路学生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章节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等概念。
然而,对于物质变化的深层次理解和性质的准确判断,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学习吃力,特别是对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分、物质性质的判断等知识点。
此外,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也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因此,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并描述实验现象。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变化的分类,初步体会分类法在化学中的应用【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具体、生动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物质可以变化”的观念。
2.通过化学史,辩证的看待古代炼金术的功过得失,体会对化学学科建立的启蒙与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