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时间点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3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临床的应用效果评价发布时间:2021-09-01T14:09:08.23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7期作者:古华[导读] 探究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效果。
古华南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10000摘要:目的:探究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效果。
方法:从2017年1月~2020年10月的患者资料中,选择出了50例进行研究。
随后将其随机分组,每组25人。
常规组采用常规的拔牙治疗操作,而研究组增加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最终从两组的牙槽骨情况等多项指标进行对比。
结果:首先,治疗后两组的牙槽骨(宽度、高度、密度)差异明显,且研究组种植成功概率更高。
其次,从美学效果评分对比,研究组(94.12±5.01)分,高于常规组(86.45±4.40),最后则是满意度评分上,亦是研究组结果更佳。
上述所有指标均有明显差异(P <0.05)。
结论:口腔种植中可结合拔牙位点保存技术,不但能够改善其牙槽骨情况,提升种植成功率,且整体效果更为美观,患者满意情况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口腔种植;拔牙位点保存;种植成功;美学伴随生活水平的提升,开始有更多人关注到牙齿的健康。
许多患者出现牙列缺损后,常常会考虑到用口腔种植的方式进行治疗[1]。
此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牙齿功能,并提升其美观状态,进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起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效果。
经临床大量实践结果表示,在行口腔种植治疗后,患者牙槽骨会开始出现骨吸收、骨密度降低等多种情况,而此时牙槽骨本身的宽度、高度都对于种植体而言有重要作用,能够影响到整体种植稳定性及效果。
鉴于此,为防止出现牙槽骨吸收及密度降低的情况,临床上往往是在拔牙后及时采取措施。
本次研究深入50例患者的治疗情况,并总结其中差异,内容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从我院的患者资料库中,选取了收治的需口腔种植修复的患者50人。
经基本的检查后,确定均符合本次研究的基本条件(为单颗牙齿缺损),时间范围在2017年1月~2020年10月,排除标准:①存在拔牙禁忌;②依从性不高者。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种植牙手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有效地保护牙槽骨结构,维持牙槽的形态和美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
的影响。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为了避免拔牙后牙槽骨吸收带来的形态变化和美学效果下降而进
行的一种保护性处理方法。
在拔牙后,如果不进行位点保存,牙槽骨会因为缺乏牙齿的刺
激而逐渐吸收,导致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减少,牙槽骨变得不平整,从而影响种植牙的美
观效果。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通过在拔牙后将骨料填充到牙槽骨空腔中,保持牙槽骨的形态和功能。
这种填充物可以是人工骨料、自体骨料等,能够提供支撑力,防止牙槽骨塌陷和吸收。
填充物的存在还能为后续种植牙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1. 保持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少牙槽骨的吸收,保
持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
这对于后续种植牙的固定和稳定非常重要,也能够保证种植牙的
美观效果。
2. 提供种植牙的支撑力:拔牙位点保存技术中的填充物能够提供一定的支撑力,为
种植牙提供一个牢固的基础。
这样可以提高种植牙的稳定性和牙齿咀嚼功能,从而提升美
学效果。
4. 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舒适感: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牙槽骨,减少牙
齿缺失带来的不适感和自卑感。
种植牙的良好美学效果不仅能够增加患者的自信心,还能
够提升口腔的舒适感,提高生活质量。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
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快速发展,患者对牙槽美学的要求越来越高。
拔牙是口腔种植前常见的治疗方法,而拔牙位点的保存技术对于患者的牙槽美学效果至关重要。
拔牙位点是指拔牙后的牙槽骨壁,其质量直接影响种植牙的稳定性和美学效果。
如果拔牙位点骨质过于疏松或骨量不足,种植牙可能会出现松动、倾斜或崩塌的情况,同时也会影响种植牙的美观效果。
为保护拔牙位点的骨质,保存技术应用得越来越广泛。
目前常用的保存技术包括骨缝合术、骨墩填充术、骨粉填充术、隔离膜技术等。
其中,骨缝合术适用于拔牙位点的骨质完好,手术简单,易于操作,但缺点是不能保证骨缝合固定度,也无法防治骨吸收。
骨墩填充术适用于牙槽缺损较小的情况,植骨材料可以通过骨钩或加速器嫁接技术固定在拔牙位点中。
该技术可以保持拔牙位点的骨量和形态,但不能解决骨质缺损的问题。
隔离膜技术是将隔离膜覆盖在拔牙位点上,以隔离牙槽骨和周围软组织,形成局部营养环境,促进骨再生。
该技术适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各种拔牙位点的保存,但操作难度较大,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
综上所述,拔牙位点的保存技术可以帮助患者实现理想的牙槽美学效果。
根据拔牙位点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保存技术,可以保证种植牙的稳定性和牙槽美学效果。
同时,患者也应该加强口腔健康管理,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以促进种植牙的长期稳定。
口腔种植治疗中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实际价值分析发布时间:2022-09-19T05:10:11.123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2期作者:柯宝仪[导读] 目的探讨分析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应用于口腔种植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美学指数柯宝仪广西壮族自治区荣誉军人康复医院 545005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应用于口腔种植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美学指数、主观满意评分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41例单颗牙微创拔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1例)与实验组(2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拔牙后常规处理,实验组患者则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种植体存留率、骨结合率,术后1、3个月骨吸收量红色美学指数(PES)、白色美学指数(WES)评分及主观满意评分。
结果本次研究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种植体存留率、术后6个月垂直骨吸收量及咀嚼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口腔种植技术中对患者进行处理时,选择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美学指数以及主观满意评分,提高口腔种植的成功率,临床上可以用,价值良好,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拔牙;口腔种植;拔牙位点保存;美学指数牙列缺损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牙科疾病,这种疾病的出现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主要是在外界因素综合作用下引发患者出现牙齿缺失而导致的恒牙牙列不完整情况[1]。
在对患者进行义齿修复时,具体的种植时间需要医务人员引起重视[3]。
在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中发现,牙槽嵴位点保存就是在拔牙后保藏患者的牙槽窝,以及牙槽嵴的软硬组织总量,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针对拔牙后牙槽骨吸收状况进行处理的措施,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口腔种植效果。
本研究探讨牙微创拔除后即刻种植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美学指数、主观满意评分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9年5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41例单颗牙微创拔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1例)与实验组(20例)。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临床应用中的价值,特别是其对种植成功率、牙槽骨指标、美学效果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选取了我院在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进行口腔种植的50例牙体严重缺损患者。
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
对照组患者在拔牙后接受常规处理,包括用无菌棉球进行止血和服用消炎药;观察组患者在拔牙后立即进行位点保存,采用骨粉进行拔牙窝填充,并覆盖胶原膜。
结果:观察组的种植成功率为93.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拔牙后6个月,观察组的牙槽骨高度和宽度减少程度均较对照组小,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此外,观察组在粉色美学指数(PES)和白色美学指数(WES)上的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
两组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 > 0.05)。
结论: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能显著提高种植成功率,优化牙槽骨指标和美学效果。
【关键词】拔牙位点保存、口腔种植、种植成功率、牙槽骨指标、美学效果口腔种植已经成为修复牙体缺损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然而,拔牙后牙槽骨的吸收和口腔组织的退化可能会影响种植的长期稳定性和美观性。
传统的种植方法通常不涉及拔牙后即刻进行牙槽位点保存,这可能会导致牙槽骨的不必要损失以及种植体周围的软、硬组织环境不佳。
因此,如何在拔牙后保持牙槽骨的结构和密度,以提高口腔种植的成功率和美学效果,成为了临床医生和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目的是在拔牙后立即进行一系列操作,以保留牙槽骨和优化口腔组织环境。
这一技术通常包括使用骨粉进行牙槽骨填充、胶原膜的覆盖以及其他辅助手段。
许多初步研究显示,这一技术能够明显提高口腔种植的成功率,并优化美学效果。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在临床治疗中实施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并对此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在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口腔种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接受口腔种植治疗的时间排号,单号分为甲组双号分为乙组,甲组100例,乙组每组10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并未出现明显的差异,因此没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P>0.05。
对甲组患者实施常规处理,对乙组患者实施拔牙位点保存技术。
结果:乙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牙槽骨的吸收量明显优于甲组患者,其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科学、安全以及有效的,应当进行大力推广。
关键词:拔牙位点;口腔种植;患者临床治疗中,在实施口腔种植过程时实施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常用治疗技术,在治疗过程中牙槽骨的吸收情况直接导致患者口腔种植的效果和美观。
本研究对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现报告如下:1.患者的基本资料和具体的实施方法1.1患者的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了在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来我院进行口腔种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接受口腔种植治疗的时间排号,单号分为甲组双号分为乙组,甲组100例,乙组每组108例,在甲组中患者男62女38,年龄在22-5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9±17.2)岁;在乙组患者中男59女41,年龄在21-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2±17.7)岁,两组患者资料一般资料方面并未出现明显的差异,因此没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P>0.05。
1.2对两组患者实施的不同研究方法所有的患者在实施口腔牙齿种植前均要先拔牙。
首先要铺好消毒巾,并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当患者的牙龈分离之后将缺损的牙齿拔除。
其次使用牙周膜环切刀将患者缺损牙齿的牙周膜切断。
然后通过实施分根法将患者的缺损牙齿牙根拔除,保留舌侧和颊旁压槽的完整性,有效的降低口腔软组织的损伤程度[1]。
牙槽窝位点保存技术[摘要] 拔牙后的牙槽窝位点保存不仅与种植时机的选择有关,而且关系到种植修复体的质量,美学和寿命,是口腔种植医生关心的重大课题。
本文对各种位点保存的术式和方法做一综述,并对常用植骨材料的临床选择略做探讨。
[关键词] 牙槽窝(骨);微创拔牙;骨替代材料;位点保存牙槽骨是人体骨骼最为活跃的部分。
拔牙后牙槽窝过程中依赖于牙根存在的束状骨会逐渐吸收消失,颊舌侧骨板的外侧也会出现骨质吸收,导致牙槽嵴高度降低和宽度缩小。
拔牙后3个月,牙槽嵴顶宽度会减少约2.2mm,在距离嵴顶3、6、9mm的根方牙槽嵴宽度萎缩量分别为1.3mm、0.59mm 和0.3mm。
拔牙创愈合6个月后,牙槽嵴垂直向的吸收会达到牙槽骨高度的11%~22%,颊舌向吸收会达到牙槽骨宽度的29%~63%。
拔牙创愈合12个月后,牙槽嵴垂直向萎缩 0.8mm;软硬组织水平向吸收总量,在3个月和12 个月分别为1.3mm 和5.1mm。
Christoph[11]等(2012)的临床研究发现拔牙6个月后牙槽嵴水平向吸收平均可达3.8mm,垂直向骨吸收可达1.24mm。
而且,外伤或拔牙过程对牙槽骨的创伤会加剧牙槽嵴的吸收。
在上颌前牙区拔牙后6 个月其牙槽嵴吸收约 23% ,在随后的5年内吸收约11%(Amler,1969;Araujo,2005)[1,2,3,4,5]。
鉴于拔牙后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缩小的这一特性,如何在拔牙的同时采取措施减少甚至避免骨吸收的趋势,确保后期修复时种植位点具备足量的骨组织,修复后达到良好的美学效果,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目前,许多学者采用拔牙后牙槽窝植骨(Socket preservation,也常称为位点保存)来维持牙槽骨的宽度和高度。
Fickl (2008)[5]采用脱蛋白牛骨在犬牙拔除后立即置入牙槽窝,观察 4 个月后发现其唇侧牙槽骨垂直向吸收约2.8±0.2mm,而未植骨组为3.2±0.2mm,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拔牙位点保存术:提升种植修复的质量与成功率随着生活水平及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种植修复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
种植修复相较于常规的固定修复最大的优势是不损伤两边的健康邻牙,且具有咀嚼效率高、美观舒适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现已成为患者修复缺失牙的首选。
临床上由于严重的龋病、牙周病、外伤或乳牙滞留等原因拔除患牙后,原有牙槽骨的正常生理性刺激随之丧失,拔牙创在自然愈合状态下牙槽嵴进行活跃的骨吸收改建,发生不可逆性吸收,且牙龈等软组织萎缩、塌陷,从而丧失了牙齿存留时正常牙槽骨的丰满度和牙龈外形轮廓,这对患者后期修复缺失牙造成非常大的困难。
经常会有患者来种植时对医生说:“医生啊,我这缺牙的地方怎么那么凹,好像跟旁边很不一样诶”。
这就是在因为在拔牙的同时没有植骨做位点保存,到后期骨头吸收、牙龈萎缩。
有些患者拔牙后不重视,想着另一边还能吃就一直不管,等另一边也有问题也不能吃了,才想着过来种牙,这都已经是几年时间过去了,原本所剩不多的骨头就吸收的更多。
给种植修复带来巨大的困难,即使后期植骨效果也大打折扣。
要是在拔牙的同时就进行位点保存,不仅能够保存原有的牙槽骨凸度和防止牙龈退缩,还能缩短种植时间。
何乐而不为呢?根据大量的文献报道,初始2年内牙槽骨吸收总量的70%~80%是在拔牙后3个月内发生的,随后呈现稳定趋势逐渐减少。
患牙拔除后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降低给后续的种植修复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种植成功的首要条件是种植区牙槽骨的三维方向具有足够的骨量。
若在拔除患牙的同时对拔牙窝进行干预,最大限度的保护拔牙创的牙槽骨,这就为后期的种植义齿修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还可以避免后期的组织增量,缩短种植时间,患者更快的用上种植牙。
怎样对拔牙窝进行干预,保存原有牙槽骨或是为后续的种植修复创造更有利的种植条件呢?位点保存技术应运而生。
什么是位点保存?位点保存是指在拔牙的同时或随后,采取一定的措施,最大程度减少牙槽嵴的吸收,为后期种植修复提供足够的骨量和良好的骨质。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引言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种植牙已经成为治疗牙缺失的常见方法之一。
在进行口腔种植手术时,拔除残存牙齿是常见的操作,然而拔牙位点的保存技术对于口腔种植患者的牙槽美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一、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重要性在口腔种植手术中,拔牙位点的保存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拔牙位点的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骨质的吸收和牙槽骨的萎缩,影响种植牙的稳固性和美学效果。
正确的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牙槽骨,为后续种植牙的手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方法1. 牙槽骨填充术牙槽骨填充术是一种常见的拔牙位点保存技术。
通过将人工骨料或自体骨料填充到拔牙位点,可以有效地保护牙槽骨,防止骨质吸收和萎缩。
这种方法可以在拔牙后立即进行,为后续的种植手术创造出良好的条件。
2. 软组织保护在进行拔牙手术时,保护周围的软组织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的软组织保护可以有效地减轻术后的疼痛和肿胀,并且有利于愈合过程的进行。
良好的软组织状态也对后续的种植牙手术和美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3. 牙槽窦提升术在部分情况下,拔牙位点的牙槽骨高度不足可能会影响种植牙的稳固性和美学效果。
牙槽窦提升术可以通过提升牙槽窦底部的骨质,增加牙槽骨的高度,为后续的种植牙手术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条件。
三、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1. 稳定的种植牙拔牙位点的保存技术可以为后续的种植牙手术创造出稳定的基础。
保护牙槽骨的健康状态,可以有效地提高种植牙的成功率,降低种植牙的脱落率,同时也有利于种植牙的牙龈愈合和美学效果的提升。
2. 自然的牙槽形态良好的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持牙槽的自然形态,避免牙槽骨的吸收和萎缩。
这对于种植牙的美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使种植牙与周围的牙齿融为一体,呈现出更加自然的外观。
四、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填充材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并且要保证填充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贾四庆发布时间:2023-07-06T06:35:32.850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7期作者:贾四庆[导读] 目的: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临床疗效调查和研究。
方法:从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在我院接受口腔种植的160名患者被选为研究对象,80名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组。
对照组常规方式治疗,实验组在其基础上应用拔牙位点保存,两组的临床指标根据进行比较。
结果:评估实验组中拔牙后牙槽骨高度和宽度比对照组更好,两个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术后结果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是统计学上显著(P<0.05)。
秦皇岛市博善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海阳路口腔诊所河北秦皇岛市 066000摘要:目的: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临床疗效调查和研究。
方法:从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在我院接受口腔种植的160名患者被选为研究对象,80名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组。
对照组常规方式治疗,实验组在其基础上应用拔牙位点保存,两组的临床指标根据进行比较。
结果:评估实验组中拔牙后牙槽骨高度和宽度比对照组更好,两个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术后结果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是统计学上显著(P<0.05)。
结论: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口腔植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牙槽骨吸收,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改善病人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口腔种植;牙槽骨吸收量口腔种植是临床实践中常用的口腔修复方法,用于解决牙列缺失问题,促进患者咀嚼功能的恢复,改善牙齿美观。
但一旦拔牙,必然会导致牙槽骨吸收,牙槽骨宽度和高度减少,从而影响牙齿种植效果。
因此,牙槽骨增加宽度和高度将有助于稳定性种植体,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其效率。
是基于实施牙槽骨吸收,以维持牙槽嵴、牙槽窝,减少骨吸收,牙槽骨从而控制生理损失。
一、资料与方法1.资料。
在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期间入院的160名患者中,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名患者,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其基础上应用拔牙位点保存,实验组包括43名男性和37名女性,年龄从23岁到62岁,平均年龄40.99±5.71,其中缺失下颌磨牙、前磨牙、后牙分别为19、12、49例。
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时间点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目的探讨和分析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时间点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临床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的时间不同分为三组,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的时间为6个月的患者为实验1组,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的时间为9个月的患者为实验2组,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的时间为12个月的患者为实验3组,每组分别有30例患者,分析三组患者的效果。
结果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患者的有种植体松动例数、有自觉症状例数、种植体骨界面骨结合例数、行使功能正常例数等种植修复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患者的种植体植入扭矩分别为(31.04±9.85)N.cm、(35.73±6.52)N.cm、(39.83±3.57)N.cm,三组患者的种植体植入扭矩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位点保存术后的牙种植时间点对患者的种植体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标签:位点保存术;牙种植时间点;种植体稳定性;影响目前位点保存术已经用于患者的缺牙修复治疗中,对于缺牙修复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
但是位点保存术后的牙种植时间点对患者的种植体稳定性可能产生影响。
本研究对于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时间点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一定的研究与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于本院就诊和接受治疗的90例患者,按照患者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的时间不同分为三组,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的时间为6个月的患者为实验1组,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的时间为9个月的患者为实验2组,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的时间为12个月的患者为实验3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
实验1组中,有男18例,女12例,年龄26~67岁,平均(43.2±1.3)岁;实验2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5~65岁,平均(43.2±1.3)岁;实验3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4~68岁,平均(43.2±1.3)岁。
口腔种植位点保存是什么意思口腔种植位点保存是口腔种植手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在植入种植体前对患者牙槽骨缺损部位进行必要的准备和处理,以确保种植体在牙槽骨中固定稳定生长,最终实现种植牙的成功。
种植位点保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到种植体的生长,患者术后的舒适度和口腔健康状况。
本文将从口腔种植位点保存的意义、种植位点保存的方法和步骤、口腔种植位点保存的意义、帮助种植体成活等方面进行介绍。
口腔种植位点保存的意义口腔种植位点保存是种植牙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其主要意义在于:1.保证种植体的稳定性:种植体需要植入到足够的骨质中,通过位点保护可以确保种植体在术后与骨头有良好的接触,从而增加其稳定性。
2.促进骨组织生长:种植位点保存通过适当的处理和清洁,可以促进患者牙槽骨的愈合,有利于种植体的生长嵌合。
3.减少感染风险:正确的位点保存可以减少手术过程中的感染风险,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种植位点保存的方法和步骤口腔种植位点保存的方法和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口腔检查:通过口腔检查,了解患者的口腔情况,包括牙槽骨的状况、牙周情况等,从而为后续种植手术作准备。
2.骨组织处理:如有必要,需要对牙槽骨进行清理、植骨材料填充等处理,保证种植体有足够的支持。
3.软组织管理:对于软组织的处理也很关键,要确保组织健康、不受感染,有利于种植体的生长。
4.特殊情况处理:针对特殊情况,如患者牙槽骨缺损严重、有炎症等,需要更加细致的处理和护理。
口腔种植位点保存的意义口腔种植位点保存是口腔种植手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种植体的成功:种植位点保存可以为种植体提供一个理想的生长环境,增加种植体的成功率。
2.促进术后愈合:口腔种植位点保存可以促进患者的术后愈合,减少不适和并发症的发生。
3.提高口腔美观:通过精细的种植位点保存,可以保证种植体的位置和外形符合口腔美学要求,有利于口腔美观。
帮助种植体成活的方法为了帮助口腔种植体更好地成活,除了口腔种植位点保存之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遵医嘱:患者术后需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遵守口腔卫生、饮食等注意事项,保持口腔清洁。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
牙槽美学效果与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紧密相关,因为牙齿在口腔中的位置和形态是决定口腔美观的一个重要因素。
种植患者因为种植牙需要牙槽骨来支持植入物,必须要考虑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牙槽美观的影响。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指在拔牙后,对位点进行处理使之更适合种植牙的一种技术。
该技术包括植骨材料的填充、软组织的修复等操作,目的是保证拔牙位点的形态、大小和力学特性与正常牙槽骨相近,以便种植牙能得到足够的支持和长期稳定的效果。
1. 保持牙槽骨的完整性
拔牙对牙槽骨造成一定的损伤,如果未及时填补,就会导致牙槽骨的吸收和变形。
这样不仅会影响种植牙的效果,还会对美学造成不利影响。
如果通过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及时填补损伤,可以避免牙槽骨的吸收和变形。
3. 保证种植牙的稳定性
总之,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在口腔种植治疗中,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技术。
通过各种手段保持牙槽骨的完整性和形态,维持牙槽骨的高度,保障种植牙的稳定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口腔种植治疗的美学效果。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 研究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临床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口腔种植患者20例为对象,研究时间是2020年3月-2022年3月,分为参照组、研究组,各1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技术处理,试验组应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试验组种植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
试验组牙槽骨状况、软组织色泽、种植体色泽、牙龈状况、牙齿美观度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形成统计学意义。
结论: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可提高口腔种植患者的美观度,具有显著应用价值,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口腔种植;应用效果现阶段,随着口腔医学技术的发展,群体对美观化、个性化的需求逐渐提高,口腔种植术的临床应用不断增多。
研究表明[1],口腔种植患者在拔牙以后存在牙槽骨的骨密度、骨吸收降低等问题,对牙体稳定性产生影响,且降低修复美观度。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一种拔牙同时或拔牙后的防护措施,可降低牙槽嵴的股吸收量,提高修复效果。
本文将以20例患者为对象,探究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临床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口腔种植患者20例为对象,研究时间是2020年3月-2022年3月,分为参照组、研究组,各10例。
入选者均知情本次实验并同意参与,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试验组种植者中男5例,5例;年龄为29~56岁间,平均为(41.33±3.67)岁。
对照组种植者中男6例,女4例;年龄为30~57岁,平均为(42.03±3.52)岁。
两组种植者临床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技术处理:使用CT技术诊断,结合患者实际情确定治疗方案。
实施常规消毒,拔牙窝点给予局部浸润麻醉,麻醉生效以后实施牙体分离,将牙周膜切断,采用分根法将压根拔除,操作中需尽可能保留舌侧牙槽骨、颊旁牙槽骨完整性。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随着牙科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越来越多的牙槽缺失患者选择进行种植治疗。
对于一些牙槽缺失患者来说,由于长期缺牙导致牙槽骨质吸收,需要进行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来保证种植后的美学效果。
本文将从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口腔种植患者的牙槽美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意义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指在拔牙后保持牙槽骨质的完整性和形态,促进骨质愈合和再生,为之后的种植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口腔种植手术中,牙槽骨的形态和质量对种植体的稳定性和美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保持拔牙位点的骨质形态完整性至关重要。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主要方法包括骨保持术、骨增生术和软组织管理等。
在拔牙后,可以通过放置骨膜、骨粉、骨基质蛋白等材料来填充牙槽,促进骨质再生;也可以通过软组织修复和移植来保持牙槽软组织的形态完整性。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保持拔牙位点的骨质形态,为后续的种植手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提高种植体的成功率通过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可以保持牙槽骨质的形态完整性和稳定性,为种植体的植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种植手术前进行牙槽骨的保存和修复,可以降低种植手术的难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种植体的成功率。
2. 保持牙槽形态的美学效果牙槽骨的吸收和丢失会导致牙槽的形态变化,影响种植体的美学效果。
通过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持牙槽的形态和容积,为后续的种植体提供良好的支持和美学效果。
通过软组织管理和修复,同时可以保持牙槽软组织的形态完整性,提高种植体的美学效果。
3. 促进口腔功能的恢复牙槽骨的丧失和吸收会影响口腔的咀嚼功能和语音功能。
通过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牙槽骨的再生和愈合,恢复口腔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牙科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未来,随着生物材料技术的进步,可以预期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将在口腔种植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拔牙后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临床疗效观察获奖科研报告论文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拔牙后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
方法选取我院82例口腔种植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
试验组患者拔牙后采取位点保存技术即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拔牙后常规放置无菌棉球压迫止血治疗。
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种植成功率,测量并对此两组患者拔牙术后即刻、第3个月、第6个月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
结果试验组的种植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选用常规治疗法。
其主要内容有:消毒铺巾后,于拔牙位点行局部浸润麻醉;麻醉药显效后,用翻瓣器分离牙根与牙龈;用牙周膜环切刀切断患者的牙周膜,同时分根拔除牙根;术中应最大程度保护患者口腔的软组织,同时对保留患者颊侧及舌侧骨板;刮除拔牙窝的肉芽组织、根尖囊肿等,用生理盐水清洗拔牙窝;用无菌棉球,压迫止血处理患者的拔牙创面。
1.2.2研究组研究组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术。
其术式为:仔细清理牙槽窝,搔刮牙槽窝使其充满新鲜血液,向拔牙窝内填充Bio-oss骨粉至牙槽嵴顶;在患者的拔牙创面覆盖Bio-Guide胶原膜(盖氏制药公司),要求膜完全覆盖植骨材料,同时固定胶原膜。
创口减张后严密缝合,表面覆盖牙周保护敷料。
所有患者术后即刻拍摄CBCT。
术后10d拆除缝线。
术后复查和随访: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均应连续服用3d的消炎药物,拔牙位点保存术后6个月,患者复诊行CBCT检查。
1.3治疗效果的评定标准利用锥形束CT,分别测量对照组和研究组拔牙后即刻、拔牙后6个月的牙槽骨吸收量、牙槽骨高度和牙槽骨宽度,且进行详细对比。
术后6个月共10个位点进行了种植修复。
对两组患者的种植满意度、美学效果评分、种植成功率进行观察和统计,同时进行有效对比。
其中,治疗效果评定标准为种植成功、种植体育周边骨质无疼痛、稳定。
在评估美学效果时,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考虑,即:种植体的色泽、牙齿色泽、牙槽骨缺失、软组织颜色等,满分为100分。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摘要】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一种旨在保留拔牙位点的方法,通过此技术可以有效维持牙槽骨的形态结构,为口腔种植患者的美学效果提供支持。
本文旨在探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该技术的定义、原理、应用以及影响的研究方法和结果。
研究发现,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牙槽美学效果。
借助该技术,患者能够获得更加完美的口腔美学效果,提高植牙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研究对口腔种植领域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口腔种植,牙槽美学效果,研究,影响,口腔美学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口腔美学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牙齿是口腔美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在进行口腔种植手术时,一些患者可能需要拔除牙齿,这就导致了拔牙位点的存在。
拔牙位点的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的牙槽美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显示,拔牙位点的保存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护拔除牙齿后的牙槽骨结构,避免骨质的吸收和变形,有利于后续的种植手术。
目前对于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患者中的应用以及对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证据支持。
本研究旨在探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患者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其对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为口腔种植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法,进一步提升口腔美学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
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进行种植手术来修复缺失的牙齿,但在牙槽缺牙区域种植牙齿时,拔牙位点的处理对最终的美学效果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患者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对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进一步提高口腔种植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临床的应用效果徐孟辉【摘要】目的对口腔种植修复中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口腔种植修复患者86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43),拔牙后,对照组应用常规处理方法,观察组应用位点保存后给予种植体植入,对两组患者种植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在种植成功率方面,观察组(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12,P<0.05);在牙槽骨吸收量、满意度评分及美学效果评分方面,两组对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吸收量t=4.827,满意度t=4.177,美学评分t=4.203,P<0.05);拔牙后,牙槽宽度及高度变化方面,两组均较拔牙前降低,但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宽度t=3.294,高度t=3.198,P<0.05).结论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修复中应用,可有效降低牙槽高度及宽度缺失,减少牙槽骨吸收量,促使口腔种植成功率得到提升,同时使种植体美观性也得到提升,应用满意度较高,在临床中有推广的价值.【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8(037)018【总页数】3页(P73-75)【关键词】口腔种植修复;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效果【作者】徐孟辉【作者单位】重庆牙博士诚嘉口腔医院种植科,重庆40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3口腔种植修复中对种植效果产生影响的直接因素是牙槽骨吸收,通常在拔牙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来减少牙槽骨吸收,其中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现阶段临床中应用逐渐增多,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1]。
该组研究针对该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口腔种植修复患者86例进行研究,对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应用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口腔种植修复患者86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证实为单颗牙齿缺损,排除拔牙禁忌证者。
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时间点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作者:王岩松
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7年第04期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时间点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临床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的时间不同分为三组,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的时间为6个月的患者为实验1组,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的时间为9个月的患者为实验2组,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的时间为12个月的患者为实验3组,每组分别有30例患者,分析三组患者的效果。
结果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患者的有种植体松动例数、有自觉症状例数、种植体骨界面骨结合例数、行使功能正常例数等种植修复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患者的种植体植入扭矩分别为(31.04±9.85)N.cm、(35.73±6.52)N.cm、(39.83±3.57)N.cm,三组患者的种植体植入扭矩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位点保存术;牙种植时间点;种植体稳定性;影响
[中图分类号]R78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4-177-03
目前位点保存术已经用于患者的缺牙修复治疗中,对于缺牙修复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
但是位点保存术后的牙种植时间点对患者的种植体稳定性可能产生影响。
本研究对于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时间点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一定的研究与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于本院就诊和接受治疗的90例患者,按照患者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的时间不同分为三组,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的时间为6个月的患者为实验1组,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的时间为9个月的患者为实验2组,位点保存术后牙种植的时间为12个月的患者为实验3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
实验1组中,有男18例,女12例,年龄26~67岁,平均(43.2±1.3)岁;实验2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5~65岁,平均(43.2±1.3)岁;实验3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4~68岁,平均(43.2±1.3)岁。
所有纳入的患者及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内容,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患者的性别占比、平均年龄、文化程度、平均病程、所患有疾病的类型与病情的程度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医护工作人员先对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患者的牙槽嵴、下颌管以及两者之间的距离给予测量,按照患者的实际测量数据和不同患者的实际的患病状况,对其建立相应的研究模型来制定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手术治疗方法,然后对所有患者给予常规的消毒处理和口腔内的手术部位进行局部的浸润麻醉处理,翻开患者的口腔内的全厚颊侧瓣,实施微创的拔牙相关操作,待对患者拔牙后,观察患者牙齿的患病部位,并放入骨粉,需要充分保证患者的患病的牙槽窝的高度要低于所填充的骨粉的高度,并在对患者的牙槽窝得以充满的情况下覆盖上屏障膜,之后缝合患者的患病部位的相关软组织,完成手术。
1.3评估标准
评价与分析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患者的有种植体松动例数、有自觉症状例数、种植体骨界面骨结合例数、行使功能正常例数等种植修复效果及种植体植入扭矩。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SPSS17.0软件包对相关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主要是应用描述性的统计学分析方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X2检验,P
2结果
2.1三组患者的种植修复效果比较
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患者的有种植体松动例数、有自觉症状例数、种植体骨界面骨结合例数、行使功能正常例数等种植修复效果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三组患者的种植体植入扭矩比较
实验2组、实验3组患者的种植体植入扭矩与实验1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几年来,位点保存术逐渐被广泛的用于患者的缺牙修复的临床相关治疗中,相关研究表明,实施位点保存术后的牙种植时间点对于患者的种植体的稳定性具有影响作用。
一般情况下,点保存术后的牙种植时间点的增加则会使患者的种植体的植入扭矩加大,对患者的种植体的稳定性具有一定影响。
应用位点保存术进行缺牙修复的患者,随着缺牙修复患者种植术前新生诱导骨的成骨时间的不断延长,在对缺牙修复患者实施种植修复术的术后功能负载之后,易出现种植体的颈部牙槽骨的吸收量不断减少的情况。
这有可能是与缺牙修复患者接受位点保存
术治疗之后其上段成骨的情况好坏具有一定的影响关系,可能是随着上段骨的形成不断增加,待种植体植入之后患者早期的受力劲缘的骨质更难以发生吸收有关。
而且,不同的牙种植时间点对于患者的种植体稳定性也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般随着患者的种植时间点的不断延长,则导致患者的牙槽骨的吸收量逐渐减少。
本研究显示,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患者的有种植体松动例数、有自觉症状例数、种植体骨界面骨结合例数、行使功能正常例数等种植修复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位点保存术术后不同的牙种植时间点对于患者的种植修复效果没有明显不良影响。
本研究中,实验2组、实验3组患者的种植体植入扭矩为(35.73±6.52)N.cm、
(39.83±3.57)N.cm,明显高于实验1组患者的(31.04±9.85)N.c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