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指导】2016-2017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79 MB
- 文档页数:21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考点1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1.(2018·全国文综Ⅲ,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解析】由材料中的“1956年”“中共八大”可知,当时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确立,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
材料中刘少奇强调“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说明法制建设要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故选C项;人民代表大会制被确立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上,故A项错误;材料的法制建设是围绕经济建设展开的,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项。
【答案】C考点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2018·全国文综Ⅰ,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面对西方国家的接触,中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相关决定,故A项正确;英、法、美等国“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说明西方国家仍未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故B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应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与苏联等多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这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面对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新中国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以便更好地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这说明新政府非常注意争取国际支持,故D项错误。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知能演练学业达标新人教版必修1[随堂巩固]1.(2015·浙江学考)《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
通过这一纲领的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析:选B。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主要是讨论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故A项错误;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故B项正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1954年宪法,故C项错误;中共八大是1956年召开的,故D项错误。
2.(2015·广东学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通过这一宪法条文的会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析:选B。
依据材料“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信息可知,这次会议召开时是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这次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择B项符合题意。
3.(2014·江苏学考)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
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
”材料反映的是( )A.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解析:选A。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点一】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准备:人民政协召开(新政协) 1949年9月北平(中心议题:成立新中国问题)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社会性质:人民民主主义国家②大会还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主席、副主席)③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2.经过①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
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任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②开国大典【考点二】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了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及义务。
②特点: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是我国人民革命和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极大地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考点三】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初步建立(1949年):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确立: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
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1949年):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职能改变: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
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结束。
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新发展(1956年)①目的: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经历了50年代的建立、十年文革的曲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完善三个重要阶段。
“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港澳回归是这一构想的成功实践,同时这一构想也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50年代的建立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时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创建: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从1949~1954年,“政协”代行“人大”职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职权职能发生变化: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存在,成为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发展新阶段:(1956年“八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标志着共产党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届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4、进一步完善(1982年“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过程:(1、1949年《共同纲领》就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