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二 专题九 考点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三类形象
- 格式:ppt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159
题组一人物形象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解析本题干的关键词源于诗的首联,“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本诗是一首律诗,首联统领全诗,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因此,要把握“开颜”的原因,就要立足于整首诗。
联系诗歌标题,结合诗的首联,可知是朋友新居落成,自己心情闲适;颔联和颈联写景,有山有水,有松有花,景色优美;颔联写新居的自然环境,颈联写新居主人对新居环境的营造,疏种碧松,可筛明月;多栽红药,以妆春天,此联也见诗人品味高雅;尾联既是对朋友的赞美,也是抒写志趣相同之感.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解析“九日驱驰”说明诗人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说明诗人是怅惘的;说友人“诗思清人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欣赏。
考点一鉴赏诗歌的形象——分清三种形象,掌握意象三考Ⅰ需要掌握的形象知识有哪些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一、人物形象:因形悟神1.(2014·山东)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第一首诗中直接描写陈居士的是第一句和第四句:喝酒喝到大醉三日,站在亭角临风寻诗。
第二首诗中前三句都直接描写陈居士:饮酒喜欢用天然粗陋的酒器,烦恼时喝酒大睡,醒来推门走出房屋赏月寻诗。
从陈居士喜爱饮酒,可见出其性格中的洒脱;“亭角寻诗”和“推户寻诗”则表现了诗人高雅的情趣。
鉴赏:这两首诗都是即事抒怀诗。
第一首绝句描写了在一个春天雨后天晴的日子里,陈居士从沉醉中醒来,到花园一角寻诗的情景。
楚酒浓烈,一场醉竟然让陈居士睡了三天!从沉醉中醒来,陈居士来到园子中。
刚刚下了一场雨,园中空气清新,雨洗后的花朵显得更加娇艳。
陈居士大喜过望,来到亭子的一角,沐浴着春风,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酝酿诗情。
第二首绝句描写的是陈居士晚上寻诗的情景。
为了浇愁,他喝了酒,然后沉沉睡去。
醒来时已是晚上。
陈居士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诗情。
他推门走出房屋,四周一片寂静,天上一轮明月,地上乔木高耸,这景色是多么清幽啊!2.(2013·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诗歌鉴赏之鉴赏形象考点精讲】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又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事物的形象。
对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以下几种:题型一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和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
在理解人物形象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及侧面、环境描写的烘托渲染来概括人物的特点,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塑造的人物的意义。
一、诗中主人公形象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或寄托自己的理想。
如:《诗经·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做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
【考点对接教材】01念奴娇·赤壁怀古(选必上)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问题】请概括周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①“小乔初嫁了”为了突出周瑜年轻得意。
“雄姿英发”来形容周瑜气度雄伟、人才出众。
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
02邶风·静女(必修上)先秦·佚名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问题】全诗塑造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的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①人物形象:女主人公是一个美丽、调皮、可爱、勇于追求爱情的女子。
②分析:“静女其妹”“静女其变”运用“赋”,直接表现女子的美丽,“爱而不见”通过动作行为表现了女子调皮、可爱,“贻我彤管”“自牧归荑”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追求大胆直率。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1.“形象”的内涵: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三种。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2.高考命题形式:对古代诗歌形象的考查,主要包括概括形象的特点、赏析诗歌中的形象、概括诗歌中的画面、赏析诗歌中的意境等。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题,一般为主观表述题,难度稍大。
考点一: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复习任务】1.明确诗歌形象、人物形象的意义。
2.掌握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试题的答题技巧。
【备考策略】一、知识储备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1.鉴赏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
诗人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往往会设置一个“代言人”,并借此来表达爱憎是非、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这个“代言人”即为抒情主人公。
从这个角度讲,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就是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
鉴赏此类诗歌只有抓住抒情主人公的神态、动作、心理等特点,从背景切入,才能更好地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性格,进而把握诗歌的主旨。
2.鉴赏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在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因此,人物形象是我们阅读诗歌时必须把握的。
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或剪影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
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在儿子远游前为儿子缝补衣服、疼爱儿子的慈母形象。
专题九 诗歌鉴赏《2017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中对此知识点的要求是“分析、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次为D :鉴赏评价。
“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次为C :分析综合。
预测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对本考点的情况设置如下:一、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形象⎩⎪⎨⎪⎧抒情主人公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2.语言⎩⎪⎨⎪⎧特点:抒情性 精炼性 含蓄性 跳跃性考查要点⎩⎪⎨⎪⎧炼字效果 词语理解及品味语言风格3.表达技巧⎩⎪⎪⎪⎨⎪⎪⎪⎧行文结构: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 卒章显志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用典表现手法:起兴 衬托 渲染 抑扬 象征修辞手法:比喻 比拟 排比 对偶 反问4.思想内容⎩⎪⎨⎪⎧内容主旨思想情感观点态度二、诗歌表达技巧一览表(一)忧国忧民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孙思顺杨载天涯相遇两相知,对榻清谈玉屑①霏。
芳草漫随愁共长,青春不与客同归。
薰风池馆蛙声老,落日帘栊燕子飞。
南浦②他年重到日,湖山应识谢玄晖③。
注:①玉屑:喻美好文辞。
②南浦:地名,古诗词中常借指送别之地。
③谢玄晖:谢朓,字玄晖,南朝颇有才华的大诗人,以山水诗名世。
(1)与“芳草漫随愁共长”中“芳草”所营造之意境最接近的一项是()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登黄鹤楼》)B.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范仲淹《苏幕遮》)C.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春景》)D.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李叔同《送别》) 解析:“芳草漫随愁共长”所传达的情感是与友人离别的愁情,有相随而不忍离去的意思。
选项A,“芳草萋萋鹦鹉洲”之景中有蕴含着思乡之愁情。
选项B,“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之景蕴含着思乡之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