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七课三位中国初中美术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12 MB
- 文档页数:12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教材分析:美术欣赏以美术作品为对象,美术作品由结合为有机整体的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
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就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进而整体地把握和理解美术作品——既体验审美感动又获得思想认识,既把握艺术价值,又理解社会价值。
美术作品通过视觉接受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这种作用主要来自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即内容)。
美术作品的内容是美术家在作品中以一定的美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即美术形式是美术内容的存在方式。
美术欣赏作为从视觉接受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美术形式无疑具有先行性,欣赏者必须通过对作品形式的感受、释读、体验,才能把握到作品的内在意蕴(即内容),这里的“内容”不是狭义上指一些主题性绘画中的故事、历史人物或情节,而是指所有美术形象所具有的审美的精神内涵。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美术作品;(2)了解这三位美术大师及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及风格特点;(3)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3、情感目标:(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2)体会中国传统的绘画发展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3)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三位大师的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绘画作品和作品相关的信息资料。
(可制成读书卡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教师:课件依次展示三幅美术作品:1、《清明上河图》作者是谁?2、《群马》作者是谁?3、《朱荷》作者是谁?学生活动:讨论后举手回答。
二、新授部分:学生任务:要求学生上讲台来介绍这三位大师的作品,看谁介绍的又清晰又好!1、《清明上河图》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教师引导补充。
初中美术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第7课《三位中国美术家》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择端、徐悲鸿、潘天寿这三位美术家及其代表作;感受《清明上河图》作为风俗画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精神;掌握徐悲鸿和潘天寿作品的基本风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对比等方法去学习欣赏艺术作品;掌握从色彩、造型、构图、艺术风格等方面去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感受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伟大,产生热爱民族绘画的感情;通过对《群马》和《田横五百士》的欣赏,感受画家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通过对《记写雁荡山花》等作品的欣赏,感受潘天寿先生热爱平凡事物、大胆创新、激情勃发的艺术精神。
2学情分析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制学校的,相对城里的学校来说,美术的基础教育硬件设施不全具备,但学生普遍对美术课有着浓厚的兴趣。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美术技巧来表达事物,同时也具备的一定的美术赏析能力,但是他们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很好的课前准备,上美术课时偶尔会不认真听讲,学生的自制力差,而且这一阶段的学生逆反心理很强,喜欢跟老师合作的同时,偶尔还会抵触老师。
而他们却具有一定自学的能力,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一些,不同的学生个体间会有些差异,所以更多的是要引导他们合作探究学习,取长补短。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三位美术家的绘画风格。
2、教学难点。
三位中国美术家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中国三位知名的画家并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品;知道画家代表作品创作的感情基调。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与交流-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了解和学习中国美术家的代表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知道中国画的意境,并能够深深体会中国画的韵味。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美术学生已经在学校学习了一年的时间,对学校的情况以及环境都已熟悉,并对美术这门课程有所了解。
对美术这门课程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
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的审美意识有所提高。
因此在这基础上可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并且有旧的知识支持,可以温故而知新。
但是由于学生接触的美术知识的贫乏,起步较晚,我在课程中着重抓住基础知识训练,并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掌握基础的层次不同而采用了多种训练的方法。
尽可能的使他们感觉在欣赏和快乐中学习并掌握知识要点。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三位画家的代表作品并且知道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的形式;教学难点:知道画家作品是具有怎样的感情基调的作品。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图片激趣师:观看两幅山水画作品,有没有谁想知道这是谁的画作?一副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另一幅是是潘天寿的代表作品《朱荷》。
活动2【活动】新课你认为《清明上河图》中那一部分最精彩?整幅作品最精彩的部分是:当以大船穿过虹桥为整幅作品最具有戏剧性情节部分。
此画具有高度真实性,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不朽的意义的杰出作品。
活动3【练习】练习同学们找找宋代的交通工具吗?船、轿子、马、马车。
1。
三位中国美术家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中国三位知名的画家并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品;知道画家代表作品创作的感情基调。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与交流-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了解和学习中国美术家的代表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知道中国画的意境,并能够深深体会中国画的韵味。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美术学生已经在学校学习了一年的时间,对学校的情况以及环境都已熟悉,并对美术这门课程有所了解。
对美术这门课程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
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的审美意识有所提高。
因此在这基础上可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并且有旧的知识支持,可以温故而知新。
但是由于学生接触的美术知识的贫乏,起步较晚,我在课程中着重抓住基础知识训练,并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掌握基础的层次不同而采用了多种训练的方法。
尽可能的使他们感觉在欣赏和快乐中学习并掌握知识要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三位画家的代表作品并且知道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的形式;
教学难点:知道画家作品是具有怎样的感情基调的作品。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图片激趣
师:观看两幅山水画作品,有没有谁想知道这是谁的画作?
一副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另一幅是是潘天寿的代表作品《朱荷》。
活动2【活动】新课
你认为《清明上河图》中那一部分最精彩?
整幅作品最精彩的部分是:当以大船穿过虹桥为整幅作品最具有戏剧性情节部分。
此画具有高度真实性,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不朽的意义的杰出作品。
活动3【练习】练习
同学们找找宋代的交通工具吗?
船、轿子、马、马车。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张择端、徐悲鸿、潘天寿这三位美术家及其代表作。
(2)感受《清明上河图》作为风俗画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精神。
(3)掌握徐悲鸿和潘天寿作品的基本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对比等方法学习欣赏艺术。
掌握从色彩、造型、构图、艺术风格等方面去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水平。
(2)体会中国传统的绘画发展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三位美术家的绘画风格。
2.把三位美术家完全不同的绘画风格一一讲解清楚,让学生对每位美术家及作品留下深刻印象。
教学准备: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绘画作品相关的信息资料。
(可制成读书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局部,思考问题:你们知道这幅画吗?对它有多少了解?“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句经典的语录出自谁?课件展示潘天寿的达摩人物绘画作品,思考问题: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是不是很独特?你知道是谁画的吗?学生欣赏并思考问题,根据自己之前所积累的美术知识作简要的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简单的小结,从而引出三位中国美术画家:张择端、徐悲鸿、潘天寿。
课件出示课题《三位中国美术家》,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1.张择端及其作品《清明上河图》(1)介绍作者张择端。
课件出示张择端简介,学生齐读,对张择端有初步的认识。
(2)初步感知学生观看视频:《清明上河图》高清全图,小组讨论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谈一谈你对这幅作品的总体印象。
尝试着概述图中所描绘的大致风景。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并小结:该画是描绘北宋京都汴梁市井的鸿篇巨制,表现的是汴河两岸“物阜民丰”的繁荣景象。
图中描绘人物500余个,牲畜60多匹,船只20余艘,楼阁房屋30多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三位中国美术家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中国三位知名的画家并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品;知道画家代表作品创作的感情基调。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与交流-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了解和学习中国美术家的代表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知道中国画的意境,并能够深深体会中国画的韵味。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美术学生已经在学校学习了一年的时间,对学校的情况以及环境都已熟悉,并对美术这门课程有所了解。
对美术这门课程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
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的审美意识有所提高。
因此在这基础上可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并且有旧的知识支持,可以温故而知新。
但是由于学生接触的美术知识的贫乏,起步较晚,我在课程中着重抓住基础知识训练,并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掌握基础的层次不同而采用了多种训练的方法。
尽可能的使他们感觉在欣赏和快乐中学习并掌握知识要点。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三位画家的代表作品并且知道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的形式;教学难点:知道画家作品是具有怎样的感情基调的作品。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图片激趣师:观看两幅山水画作品,有没有谁想知道这是谁的画作?一副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另一幅是是潘天寿的代表作品《朱荷》。
活动2【活动】新课你认为《清明上河图》中那一部分最精彩?整幅作品最精彩的部分是:当以大船穿过虹桥为整幅作品最具有戏剧性情节部分。
此画具有高度真实性,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不朽的意义的杰出作品。
活动3【练习】练习同学们找找宋代的交通工具吗?船、轿子、马、马车。
教案、试题、试卷中小学 1。
三位中国美术家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中国三位知名的画家并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品;知道画家代表作品创作的感情基调。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与交流-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了解和学习中国美术家的代表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知道中国画的意境,并能够深深体会中国画的韵味。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美术学生已经在学校学习了一年的时间,对学校的情况以及环境都已熟悉,并对美术这门课程有所了解。
对美术这门课程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
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的审美意识有所提高。
因此在这基础上可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并且有旧的知识支持,可以温故而知新。
但是由于学生接触的美术知识的贫乏,起步较晚,我在课程中着重抓住基础知识训练,并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掌握基础的层次不同而采用了多种训练的方法。
尽可能的使他们感觉在欣赏和快乐中学习并掌握知识要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三位画家的代表作品并且知道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的形式;
教学难点:知道画家作品是具有怎样的感情基调的作品。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图片激趣
师:观看两幅山水画作品,有没有谁想知道这是谁的画作?
一副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另一幅是是潘天寿的代表作品《朱荷》。
活动2【活动】新课
你认为《清明上河图》中那一部分最精彩?
整幅作品最精彩的部分是:当以大船穿过虹桥为整幅作品最具有戏剧性情节部分。
此画具有高度真实性,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不朽的意义的杰出作品。
活动3【练习】练习
同学们找找宋代的交通工具吗?
船、轿子、马、马车。
教育配套资料K12教育配套资料K12 三位中国美术家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中国三位知名的画家并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品;知道画家代表作品创作的感情基调。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与交流-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了解和学习中国美术家的代表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知道中国画的意境,并能够深深体会中国画的韵味。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美术学生已经在学校学习了一年的时间,对学校的情况以及环境都已熟悉,并对美术这门课程有所了解。
对美术这门课程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
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的审美意识有所提高。
因此在这基础上可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并且有旧的知识支持,可以温故而知新。
但是由于学生接触的美术知识的贫乏,起步较晚,我在课程中着重抓住基础知识训练,并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掌握基础的层次不同而采用了多种训练的方法。
尽可能的使他们感觉在欣赏和快乐中学习并掌握知识要点。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三位画家的代表作品并且知道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的形式;教学难点:知道画家作品是具有怎样的感情基调的作品。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图片激趣师:观看两幅山水画作品,有没有谁想知道这是谁的画作?一副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另一幅是是潘天寿的代表作品《朱荷》。
活动2【活动】新课你认为《清明上河图》中那一部分最精彩?整幅作品最精彩的部分是:当以大船穿过虹桥为整幅作品最具有戏剧性情节部分。
此画具有高度真实性,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不朽的意义的杰出作品。
活动3【练习】练习同学们找找宋代的交通工具吗?船、轿子、马、马车。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中国三位知名的画家并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品;知道画家代表作品创作的感情基调。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与交流-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了解和学习中国美术家的代表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知道中国画的意境,并能够深深体会中国画的韵味。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美术学生已经在学校学习了一年的时间,对学校的情况以及环境都已熟悉,并对美术这门课程有所了解。
对美术这门课程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
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的审美意识有所提高。
因此在这基础上可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并且有旧的知识支持,可以温故而知新。
但是由于学生接触的美术知识的贫乏,起步较晚,我在课程中着重抓住基础知识训练,并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掌握基础的层次不同而采用了多种训练的方法。
尽可能的使他们感觉在欣赏和快乐中学习并掌握知识要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三位画家的代表作品并且知道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的形式;
教学难点:知道画家作品是具有怎样的感情基调的作品。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图片激趣
师:观看两幅山水画作品,有没有谁想知道这是谁的画作?
一副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另一幅是是潘天寿的代表作品《朱荷》。
活动2【活动】新课
你认为《清明上河图》中那一部分最精彩?
整幅作品最精彩的部分是:当以大船穿过虹桥为整幅作品最具有戏剧性情节部分。
此画具有高度真实性,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不朽的意义的杰出作品。
活动3【练习】练习
同学们找找宋代的交通工具吗?
船、轿子、马、马车。
三位中国美术家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中国三位知名的画家并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品;知道画家代表作品创作的感情基调。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与交流—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了解和学习中国美术家的代表作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知道中国画的意境,并能够深深体会中国画的韵味。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美术学生已经在学校学习了一年的时间,对学校的情况以及环境都已熟悉,并对美术这门课程有所了解。
对美术这门课程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的审美意识有所提高。
因此在这基础上可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并且有旧的知识支持,可以温故而知新.但是由于学生接触的美术知识的贫乏,起步较晚,我在课程中着重抓住基础知识训练,并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掌握基础的层次不同而采用了多种训练的方法.尽可能的使他们感觉在欣赏和快乐中学习并掌握知识要点。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三位画家的代表作品并且知道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的形式;教学难点:知道画家作品是具有怎样的感情基调的作品。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
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图片激趣师:观看两幅山水画作品,有没有谁想知道这是谁的画作?一副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另一幅是是潘天寿的代表作品《朱荷》。
活动2【活动】新课你认为《清明上河图》中那一部分最精彩?整幅作品最精彩的部分是:当以大船穿过虹桥为整幅作品最具有戏剧性情节部分。
此画具有高度真实性,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不朽的意义的杰出作品。
活动3【练习】练习同学们找找宋代的交通工具吗?船、轿子、马、马车。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中国三位知名的画家并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品;知道画家代表作品创作的感情基调。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与交流-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了解和学习中国美术家的代表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知道中国画的意境,并能够深深体会中国画的韵味。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美术学生已经在学校学习了一年的时间,对学校的情况以及环境都已熟悉,并对美术这门课程有所了解。
对美术这门课程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
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的审美意识有所提高。
因此在这基础上可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并且有旧的知识支持,可以温故而知新。
但是由于学生接触的美术知识的贫乏,起步较晚,我在课程中着重抓住基础知识训练,并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掌握基础的层次不同而采用了多种训练的方法。
尽可能的使他们感觉在欣赏和快乐中学习并掌握知识要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三位画家的代表作品并且知道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的形式;
教学难点:知道画家作品是具有怎样的感情基调的作品。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图片激趣
师:观看两幅山水画作品,有没有谁想知道这是谁的画作?
一副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另一幅是是潘天寿的代表作品《朱荷》。
活动2【活动】新课
你认为《清明上河图》中那一部分最精彩?
整幅作品最精彩的部分是:当以大船穿过虹桥为整幅作品最具有戏剧性情节部分。
此画具有高度真实性,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不朽的意义的杰出作品。
活动3【练习】练习
同学们找找宋代的交通工具吗?
船、轿子、马、马车。
《三位中国美术家》教案教材分析:美术欣赏以美术作品为对象,美术作品由结合为有机整体的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
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就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进而整体地把握和理解美术作品——既体验审美感动又获得思想认识,既把握艺术价值,又理解社会价值。
美术作品通过视觉接受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这种作用主要来自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即内容)。
美术作品的内容是美术家在作品中以一定的美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即美术形式是美术内容的存在方式。
美术欣赏作为从视觉接受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美术形式无疑具有先行性,欣赏者必须通过对作品形式的感受、释读、体验,才能把握到作品的内在意蕴(即内容),这里的“内容”不是狭义上指一些主题性绘画中的故事、历史人物或情节,而是指所有美术形象所具有的审美的精神内涵。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美术作品;(2)了解这三位美术大师及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及风格特点;(3)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3、情感目标:(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2)体会中国传统的绘画发展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3)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三位大师的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绘画作品和作品相关的信息资料。
(可制成读书卡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教师:课件依次展示三幅美术作品:1、《清明上河图》作者是谁?2、《群马》作者是谁?3、《朱荷》作者是谁?学生活动:讨论后举手回答。
二、新授部分:学生任务:要求学生上讲台来介绍这三位大师的作品,看谁介绍的又清晰又好!1、《清明上河图》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教师引导补充。
7. 三位中国美术家-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届美术课我们将学习三位中国著名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包括“画狗”、《青蛙与牛》、《长江上游》等。
我们将通过了解这些艺术家的生平及其作品构成的意义,掌握他们不同的绘画风格、绘画技法和绘画思想。
同时,我们也将尝试用他们的作品来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二、教材准备•关于三位艺术家的相关资料;•关于绘画基础知识的相关资料;•进行创意绘画所需的绘画工具和材料。
三、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中国三位著名艺术家的生平、代表作及绘画风格,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2.带领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线条、色彩及空间构成等美术语言,进而启迪学生的创造力;3.通过艺术实践,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兴趣。
四、教学过程及建议课前准备1.教师出示三位中国美术家的照片、代表作和生平简介,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艺术欣赏,了解三位艺术家的风格及其构图创意;2.教师简单介绍绘画基础知识,包括线条、色彩、光影、透视等,并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以便更好地欣赏和模仿这些艺术家的作品;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三位艺术家的不同绘画风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将其作品表达出来。
正式教学本堂课我们将分为三个环节:欣赏、模仿和创作。
环节一:欣赏1.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三位艺术家的代表作进行欣赏,通过解析线条、色彩和构图等要素,指导学生分析每个作品的创作特点和作者的艺术风格;2.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以启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独特认知。
环节二:模仿1.教师提供素描、颜料、画笔和画纸等基本材料,引导学生跟随三位艺术家的风格进行模仿创作;2.教师可以在素描造型、颜色运用及格局构成等方面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三位艺术家的创作思路,体会他们的艺术境界;3.通过模仿三位艺术家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掘学生的艺术天赋,从而孕育艺术家的种子。
环节三:创作1.在学习欣赏和模仿绘画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发挥自己的创意;2.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运用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创造出自己的独特艺术作品。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中国三位知名的画家并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品;知道画家代表作品创作的感情基调。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与交流-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了解和学习中国美术家的代表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知道中国画的意境,并能够深深体会中国画的韵味。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美术学生已经在学校学习了一年的时间,对学校的情况以及环境都已熟悉,并对美术这门课程有所了解。
对美术这门课程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
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的审美意识有所提高。
因此在这基础上可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并且有旧的知识支持,可以温故而知新。
但是由于学生接触的美术知识的贫乏,起步较晚,我在课程中着重抓住基础知识训练,并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掌握基础的层次不同而采用了多种训练的方法。
尽可能的使他们感觉在欣赏和快乐中学习并掌握知识要点。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三位画家的代表作品并且知道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的形式;教学难点:知道画家作品是具有怎样的感情基调的作品。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图片激趣师:观看两幅山水画作品,有没有谁想知道这是谁的画作?一副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另一幅是是潘天寿的代表作品《朱荷》。
活动2【活动】新课你认为《清明上河图》中那一部分最精彩?整幅作品最精彩的部分是:当以大船穿过虹桥为整幅作品最具有戏剧性情节部分。
此画具有高度真实性,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不朽的意义的杰出作品。
活动3【练习】练习同学们找找宋代的交通工具吗?船、轿子、马、马车。
品味人生1、很多时候,看的太透反而不快乐,还不如幼稚的没心没肺。
2、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
——顾城《生命幻想曲》3、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
4、我不唱声嘶力竭的情歌,不表示没有心碎的时刻。
我不曾摊开伤口任宰割,愈合就无人晓得我内心挫折。
5、永远不要隔着屏幕说分手,最大的遗憾是连离开都不能当面说清。
309教育网309教育资源库 三位中国美术家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中国三位知名的画家并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品;知道画家代表作品创作的感情基调。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与交流-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了解和学习中国美术家的代表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知道中国画的意境,并能够深深体会中国画的韵味。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美术学生已经在学校学习了一年的时间,对学校的情况以及环境都已熟悉,并对美术这门课程有所了解。
对美术这门课程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
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的审美意识有所提高。
因此在这基础上可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并且有旧的知识支持,可以温故而知新。
但是由于学生接触的美术知识的贫乏,起步较晚,我在课程中着重抓住基础知识训练,并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掌握基础的层次不同而采用了多种训练的方法。
尽可能的使他们感觉在欣赏和快乐中学习并掌握知识要点。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三位画家的代表作品并且知道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的形式;教学难点:知道画家作品是具有怎样的感情基调的作品。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图片激趣师:观看两幅山水画作品,有没有谁想知道这是谁的画作?一副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另一幅是是潘天寿的代表作品《朱荷》。
活动2【活动】新课你认为《清明上河图》中那一部分最精彩?整幅作品最精彩的部分是:当以大船穿过虹桥为整幅作品最具有戏剧性情节部分。
此画具有高度真实性,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不朽的意义的杰出作品。
活动3【练习】练习同学们找找宋代的交通工具吗?船、轿子、马、马车。
精品试卷三位中国美术家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中国三位知名的画家并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品;知道画家代表作品创作的感情基调。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与交流-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了解和学习中国美术家的代表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知道中国画的意境,并能够深深体会中国画的韵味。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美术学生已经在学校学习了一年的时间,对学校的情况以及环境都已熟悉,并对美术这门课程有所了解。
对美术这门课程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
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的审美意识有所提高。
因此在这基础上可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并且有旧的知识支持,可以温故而知新。
但是由于学生接触的美术知识的贫乏,起步较晚,我在课程中着重抓住基础知识训练,并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掌握基础的层次不同而采用了多种训练的方法。
尽可能的使他们感觉在欣赏和快乐中学习并掌握知识要点。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三位画家的代表作品并且知道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的形式;教学难点:知道画家作品是具有怎样的感情基调的作品。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图片激趣师:观看两幅山水画作品,有没有谁想知道这是谁的画作?一副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另一幅是是潘天寿的代表作品《朱荷》。
活动2【活动】新课你认为《清明上河图》中那一部分最精彩?整幅作品最精彩的部分是:当以大船穿过虹桥为整幅作品最具有戏剧性情节部分。
此画具有高度真实性,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不朽的意义的杰出作品。
活动3【练习】练习同学们找找宋代的交通工具吗?船、轿子、马、马车。
欢迎下载。
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精品K12教育教学资料三位中国美术家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中国三位知名的画家并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品;知道画家代表作品创作的感情基调。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与交流-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了解和学习中国美术家的代表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知道中国画的意境,并能够深深体会中国画的韵味。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美术学生已经在学校学习了一年的时间,对学校的情况以及环境都已熟悉,并对美术这门课程有所了解。
对美术这门课程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
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的审美意识有所提高。
因此在这基础上可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并且有旧的知识支持,可以温故而知新。
但是由于学生接触的美术知识的贫乏,起步较晚,我在课程中着重抓住基础知识训练,并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掌握基础的层次不同而采用了多种训练的方法。
尽可能的使他们感觉在欣赏和快乐中学习并掌握知识要点。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三位画家的代表作品并且知道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的形式;教学难点:知道画家作品是具有怎样的感情基调的作品。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图片激趣师:观看两幅山水画作品,有没有谁想知道这是谁的画作?一副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另一幅是是潘天寿的代表作品《朱荷》。
活动2【活动】新课你认为《清明上河图》中那一部分最精彩?整幅作品最精彩的部分是:当以大船穿过虹桥为整幅作品最具有戏剧性情节部分。
此画具有高度真实性,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不朽的意义的杰出作品。
活动3【练习】练习同学们找找宋代的交通工具吗?船、轿子、马、马车。
教案检查签名:
《三位中国美术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美术欣赏以美术作品为对象,美术作品由结合为有机整体的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
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就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进而整体地把握和理解美术作品——既体验审美感动又获得思想认识,既把握艺术价值,又理解社会价值。
美术作品通过视觉接受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这种作用主要来自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即内容)。
美术作品的内容是美术家在作品中以一定的美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即美术形式是美术内容的存在方式。
美术欣赏作为从视觉接受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美术形式无疑具有先行性,欣赏者必须通过对作品形式的感受、释读、体验,才能把握到作品的内在意蕴(即内容),这里的“内容”不是狭义上指一些主题性绘画中的故事、历史人物或情节,而是指所有美术形象所具有的审美的精神内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美术作品;
(2)了解这三位美术大师及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及风格特点;
(3)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
(2)体会中国传统的绘画发展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通过作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案检查签名:
教学重点:
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三位大师的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
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一、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绘画作品和作品相关的信息资料。
(可制成读书卡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案检查签名: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部分:
教师:课件依次展示三幅美术作品:
1、《清明上河图》作者是谁?
2、《群马》作者是谁?
3、《朱荷》作者是谁?
学生活动:讨论后举手回答。
二、新授部分:
学生任务:要求学生上讲台来介绍这三位大师的作品,看
谁介绍的又清晰又好!
1、《清明上河图》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教师引导补充。
学生活动:
(1)作者介绍:
三、作者张择端,字正道(又字
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北宋末著名画家,宋徽宗时宫
廷画家。
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
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
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
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
术珍品。
《清明上河图》现存北
京故宫博物院。
另外,
教案检查签名: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教案检查签名: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教案检查签名: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教案检查签名: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
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
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
价值。
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
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2、《群马》徐悲鸿
作者介绍:
徐悲鸿(1895-1953年),现代画家、
美术教育家。
汉族,江苏宜兴人。
曾
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
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
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
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擅长
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
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
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
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
所作国画彩墨浑
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作品特点:
◆精神抖擞、豪气勃发。
◆刚劲稳健的白描线条勾勒出马的形态。
◆饱满酣畅的墨色扫出马的鬃尾。
同时吸收西方绘画光影和明暗的表现方法,用淡墨渲
染出马的结构和层次。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主要作品:
《群马》: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
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
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
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
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
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
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
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
故事出自《史记•
田儋列传》。
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
刘
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
刘邦
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横的罪,召
他回来。
《史记•田儋列传》原文这样记载:"……乃复使使持
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
且举兵加诛焉。
'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
……未至三
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
'止留,
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
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
……'遂自刭。
……五百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教案检查签名: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教案检查签名: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