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191.97 KB
- 文档页数:9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案篇一课题:参观与考察教学目标:1、了解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区别、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历史、性质、作用。
2、了解作品展示的方式,总结所参观展览的意义和目的。
3、走近美术馆、走近博物馆,达到拓宽美术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
4、能为学校或班级策划一次展览。
教学重点:1、美术展览的展示方式。
2、美术馆、博物馆与画廊之间的区别。
教学难点:美术展览的展示方式。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
二、导入新课提出问题:看老师演示的图片,请问你们认识这些建筑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建筑特色吗?他们分别是中国美术馆、广州美术馆。
艺术馆、台北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是其中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建筑。
学生观看图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介绍图片展示的中国各地美术馆建筑外观。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正确答案。
比较各地美术馆的建筑外观,凸现中国美术馆强烈民族风格的建筑特色,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美术馆和博物馆1.美术馆的概念2、美术馆的历史3、美术馆的性质作用4、博物馆你知道世界五大博物馆吗?你知道世界博物馆日是哪一天吗?5、美术馆与博物馆的关系教师展示图片讲解时,学生欣赏分析,思考问题。
了解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基本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走进中国美术馆1.介绍中国美术馆2、(利用演示图片参观美术馆的各类展览)你到美术馆参观过吗?有何整体印象?3、参观过毕加索紫禁城画展,你认为展览的整体布置方面有何特色?(作品内容、摆放位置、悬挂方式、展览路线等)。
4、在《站立的文字》展览中,展览的主体策划是怎样的?(展览作品与主题的关系,展览布置与主题的关系,展览环境设计与主题的关系等。
)5、展览的宣传。
(展览广告的设计制作,请柬的设计制作,说明书的宣传制作,宣传报道稿的撰写与发布方法等。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归纳小结。
你喜欢美术馆的哪种美术展览,看了以后有何感想?说说你最喜欢参观博物馆中的哪一类,为什么?学生思考:1、你知道中国美术馆在美术界的地位和作用吗?2、美术馆是如何布置、展示美术作品的?3、不同的美术作品有不同的展示方式,说说各种美术作品的展示方式是什么?五、我们的画展根据学校和班级的现状,请你策划举办一次有特色的美术展览。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本科教材:《中国美术史》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美术史的基本脉络,掌握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时期、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中国美术史的基本脉络。
2. 重要时期、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教学难点:1. 理解不同时期美术风格的形成原因。
2. 分析、评价美术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美术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美术知识,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二、新课讲授1. 中国美术史概述- 中国美术史源远流长,分为古代、近现代、当代三个阶段。
- 古代美术包括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时期。
- 近现代美术包括鸦片战争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等阶段。
- 当代美术包括改革开放后、新时代等阶段。
2. 重要时期、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原始社会:以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为代表。
- 秦汉:以秦兵马俑、汉画像石等为代表。
- 魏晋南北朝:以顾恺之、王羲之等为代表。
- 隋唐五代:以阎立本、吴道子等为代表。
- 宋元:以张择端、赵孟頫等为代表。
- 明清:以唐伯虎、徐渭等为代表。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时期美术风格的形成原因。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中国美术史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作品。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深入了解中国美术史。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后学习的收获。
二、新课讲授1. 近现代美术-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关天培等为代表。
- 民国时期:以徐悲鸿、刘海粟等为代表。
- 新中国成立后:以吴冠中、陈丹青等为代表。
2. 当代美术- 改革开放后:以张晓刚、王广义等为代表。
人美版(杨力)美术三年级下册《20.参观美术馆》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针对美术三年级学生的教学设计,以“参观美术馆”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美术馆的功能、了解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内容丰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对色彩、形状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美术鉴赏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此外,学生对美术馆的认知度较低,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美术馆的功能和作用,知道美术馆对于美术欣赏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参观美术馆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美术馆的功能和作用,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美术馆的图片、美术作品以及相关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绘画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美术馆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美术馆的名字和位置,让学生对美术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美术馆是干什么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美术作品和美术馆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美术馆的功能和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让学生说出自己对作品的感觉和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参观美术馆,让学生亲身体验美术馆的氛围。
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作品的题材、技法、色彩等方面,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认识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参观美术馆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中国美术馆1教学目标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的道理。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过程(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安定课堂。
(二)导入。
1、影视欣赏:动画片《猫和老鼠》片段2、思考比较:动画片中的猫和老鼠的形象与生活中的猫和老鼠的异同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生活(三)美术作品赏析。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①映示国画作品《虾》 (教材P4)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
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
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
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②《虾》的艺术处理: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
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
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③《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
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
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它离不开对象的特征,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中国美术馆(选修)-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案本教案适用于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美术上册教材,以中国美术馆为选修内容。
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和认识中国美术馆;2.能够分析和欣赏中国美术馆的建筑设计和艺术展览;3.能够掌握相关美术史知识,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4.能够在参观中国美术馆的过程中,感受艺术的审美与艺术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美术馆的历史和背景;2.分析中国美术馆的建筑设计与艺术展览;3.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
三、教学内容1. 中国美术馆的历史和背景1.1 建立与沿革中国美术馆成立于1962年,是中国最高级别的美术专业博物馆。
其宗旨是收藏、研究、展览中国近现代美术艺术作品,汇集展示中国艺术文化的瑰宝。
1.2 建筑设计中国美术馆建筑设计简洁大气,展现了中国建筑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融合。
建筑总面积达到6万平方米,由三个部分组成,即主馆、南馆和西馆。
主馆由大厅区、中央展厅、南太和殿和北太和殿组成,南馆和西馆分别用于临时性展览。
2. 展览分析中国美术馆展览内容丰富,分为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
其中常设展览包括中国古代绘画、中国近现代绘画、中国雕塑、外国美术馆馆藏品、中国古代美术、近现代美术学派等。
临时展览则根据季节和特别主题不定期更换。
3. 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中国美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分为古代美术和近代美术两个阶段。
古代美术以壁画、石窟等为代表,而近代美术则经历了中国的开放与现代化,形成了独特的美术风格和理念。
四、教学活动1.前期准备:让学生自己了解和掌握基本美术史知识,包括中外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等。
2.活动一:展览主题为“中国古代绘画”,让学生前往中国美术馆参观,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历史和发展。
3.活动二:让学生参观“中国近现代绘画”展览,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同时,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回答关于展品的提问。
4.活动三:让学生自行搜索一些中国美术馆的建筑设计形式,了解建筑设计的历史背景和运用。
中国现代美术教案教案主题:中国现代美术欣赏与创作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欣赏中国现代美术作品,能够对作品进行正确的解读和评价。
3. 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现代美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概述。
2. 中国现代美术的代表性艺术家和作品欣赏。
3. 进行美术创作活动,引导学生表达个性与创造力。
教学步骤:第一课:中国现代美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美术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2.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对中国现代美术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课:中国现代美术的代表性艺术家和作品欣赏教学活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选取一个中国现代美术艺术家,并展示他/她的代表作品。
2. 教师点评,对作品进行解读和评价,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三课:美术创作活动教学活动:1. 针对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主题的选择。
2. 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媒介和技法进行创作,并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学生相互展示和分享作品,让他们理解和欣赏不同风格和表达方式的美术作品。
教学评估:1. 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表现。
2. 学生的创作作品和创作过程记录。
3. 学生对中国现代美术和作品的口头评价。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艺术展览,拓宽他们的美术视野。
2. 开展美术作品的展览,邀请家长和其他同学参观。
3. 组织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竞争力。
教学资源:1. 图片和文献资料,用于介绍中国现代美术的历史和代表性艺术家。
2. 美术创作工具和材料,供学生进行创作实践。
3. 美术作品的展览空间和展示工具。
教学参考:1. 《中国现代美术简史》2. 《中国现代艺术史》3. 《中国当代美术典藏》。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美术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 通过对美术馆内不同艺术作品的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尝试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美术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2. 艺术作品的鉴赏方法。
3. 艺术创作的实践。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艺术鉴赏。
2. 如何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兴趣。
教学准备:1. 美术馆门票。
2. 美术馆参观指南。
3. 摄影设备(可选)。
4. 艺术创作材料(如画笔、纸张、颜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展示一些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图片,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美术馆是什么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二、讲授新课1. 介绍美术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如展示艺术作品、举办艺术活动、教育普及等。
2. 讲解美术馆的布局和参观流程,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参观美术馆。
三、美术馆参观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并安排讲解员或教师进行现场讲解。
2.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和思考能力。
3. 通过摄影或绘画等形式记录下自己喜欢的作品。
四、艺术鉴赏1. 回到教室,组织学生分享参观感受,引导他们从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分析作品。
2. 讲解艺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分析、评价等。
3. 让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幅作品进行深入鉴赏,并撰写鉴赏报告。
五、艺术创作1.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艺术创作,如绘画、摄影、雕塑等。
2. 提供艺术创作材料,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3. 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邀请同学进行评价。
六、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强调美术鉴赏和创作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艺术鉴赏和创作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美术馆参观过程中的表现,评估其对美术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美术史的基本脉络和发展特点。
2. 通过学习名家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美术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对象:美术专业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重点:1. 中国美术史的基本脉络和发展特点。
2. 名家作品的艺术特点及创作背景。
教学难点:1. 学生对美术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名家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什么是美术?美术在人类历史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二、课堂讲解1. 中国美术史的基本脉络和发展特点:- 介绍中国美术史的重要时期和代表性作品。
- 分析各个时期美术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 总结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规律。
2. 名家作品的艺术特点及创作背景:- 介绍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美术名家及其作品。
- 分析名家作品的艺术特点、创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 探讨名家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三、案例分析1. 以某位名家作品为例,分析其艺术特点、创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名家作品的艺术特点及创作背景。
四、课堂互动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关于美术史和名家作品的问题。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美术史和名家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五、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某位名家作品的艺术特点及创作背景,撰写一篇简短的论文。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美术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名家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学生对中国美术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教师应注重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教师应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史和名家作品。
课程名称:中国画基础技法课时:2课时教学对象:初中生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画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2. 掌握中国画的基本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
3. 学习中国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的技巧。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中国画的基本工具和材料。
2. 中国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的技巧。
教学难点:1. 中国画用笔、用墨、用色的协调运用。
2. 中国画构图和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介绍中国画的基本知识、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2. 工具材料:毛笔、宣纸、墨、颜料、砚台、调色盘等。
3. 实物作品:展示不同风格的中国画作品,供学生欣赏和参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展示中国画的精美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习兴趣。
2. 简要介绍中国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二、讲授新课1. 讲解中国画的基本工具和材料,包括毛笔、宣纸、墨、颜料、砚台、调色盘等。
2. 讲解中国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的技巧。
三、示范教学1. 教师现场示范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如用笔、用墨、用色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
四、实践练习1.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实践练习,尝试运用所学技法进行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总结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评价。
2.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中国画基本知识。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评价。
二、深入学习1. 讲解中国画构图和表现手法。
2. 教师示范如何运用构图和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三、实践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自由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总结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评价。
2.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
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中国画的某一流派或代表画家。
2. 尝试运用所学技法,创作一幅中国画作品。
一、课题:《山水意境》二、课时: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包括山水画的构图、用笔、用墨、用色等。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国画素养。
3.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自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国画的热爱。
四、教学重点:1. 山水画的构图技巧。
2. 山水画的用笔、用墨、用色方法。
五、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山水画的构图技巧,表现山水意境。
2. 如何灵活运用山水画的用笔、用墨、用色方法,创作出具有个性特点的作品。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山水画教材、示范作品、画笔、墨汁、颜料、宣纸等。
2. 学生准备:画笔、墨汁、颜料、宣纸、水桶等。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展示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2)简要介绍山水画的历史、特点及艺术价值。
2. 讲解山水画构图技巧(1)讲解山水画的构图原则,如“三远”、“三分法”等。
(2)示范山水画构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
3. 讲解山水画用笔、用墨、用色方法(1)讲解山水画用笔的技法,如中锋、侧锋、点、勾、皴、擦等。
(2)讲解山水画用墨的技法,如浓、淡、干、湿等。
(3)讲解山水画用色的技法,如分染、罩染、泼染等。
4. 学生练习(1)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山水画构图练习。
(2)学生运用所学技法,进行山水画创作。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提高绘画水平。
第二课时1. 导入新课(1)展示学生上节课的山水画作品,进行评价。
(2)讲解山水画意境的营造方法。
2. 讲解山水画意境营造方法(1)讲解山水画意境的表现手法,如远近、虚实、动静等。
(2)讲解山水画意境的情感表达,如宁静、悠远、宏伟等。
3. 学生创作(1)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山水画创作,注重意境的表达。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的问题。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提高绘画水平。
一、课程名称《美术馆之旅:艺术鉴赏与创作体验》二、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认识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学会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观美术馆,培养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培养良好的艺术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美术馆的基本功能,学会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美术馆参观门票、讲解材料、手机或相机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色笔、参观路线图等。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美术馆的基本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美术馆对人们的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美术馆的了解,激发参观兴趣。
(二)参观美术馆1. 教师带领学生按照参观路线图参观美术馆,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教师针对展品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展品的看法和感受。
(三)艺术鉴赏与创作体验1. 教师选取一幅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从色彩、构图、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并尝试用文字或绘画形式记录下来。
3.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鼓励学生欣赏他人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
3.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强调艺术鉴赏和创作的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参观和创作过程中的收获,提出改进建议。
八、课后作业1.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本次美术馆之旅的作文,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2. 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制作成展览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