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子到黑格尔_中西文化的差异 - 副本 - 副本
- 格式:pdf
- 大小:84.99 KB
- 文档页数:2
黑格尔中国哲学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与中国哲学相比,黑格尔的思想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欧洲传统哲学和历史背景的,与中国哲学的传统和思维方式有明显的区别。
在中国哲学中,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包括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等。
这些思想家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个体与宇宙、道德与伦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
他们的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德修养、个体的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问题。
相对于黑格尔的系统化思想,中国哲学更注重个体的修炼和实践。
而黑格尔的思想则侧重于思维过程和逻辑发展的规律性。
他提出了“辩证法”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概念,认为社会、思想和历史的发展是通过对立和矛盾的斗争达到统一和进步的过程。
他的思想体系着眼于人类理性的发展,关注社会和个人的自由。
虽然黑格尔的思想和中国哲学有区别,但在20世纪的中国,他的思想也开始在哲学界产生了影响。
例如,新儒家学者吴晗曾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引入中国哲学研究,尝试将传统儒家思想与现代哲学相结合。
此外,中国学者也积极研究和介绍黑格尔的思想,为中国哲学带来了新的思考和观念。
总而言之,黑格尔的思想和中国哲学在某些层面上存在交流和交错之处,但由于其思维方式和背景的不同,两者之间的差异和互补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西化的《庄子》——冯友兰英译《庄子》的分析一,冯友兰英译《庄子》的概况在冯友兰先生之前,已经有三位译者提供了《庄子》的英译本。
他们分别是: 1881年,巴尔弗(Frederic Henry Balfour)首次翻译了《庄子》的部分内容。
1889年,翟理斯(Herbert A. Giles)首次英译了全本的《庄子》并在伦敦出版,1926年进行修订以后,以《神秘主义者,道德家和社会改革者》为书名在纽约再版。
1891年理雅各(James Legge)的《庄子》英译连同《道德经》一起发表在米勒(Max Muller)主编的丛书《东方圣典》中。
冯友兰先生的《庄子》(内七篇)是该书的第四个英译本。
该译本于1931年由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于1964年在纽约再版,1989年由外语出版社在北京重印。
1989年的重印本中,除了1931年的初版中的导言、内七篇的正文翻译(正文中穿插有郭象注的部分内容及少量译者注)、关于郭象哲学的一个附录以外,还多了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十章《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作为附录二,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文字与思想。
冯先生译《庄子》,有一个事实上的契机。
1925年年底,冯先生在燕京大学任哲学教授之时,兼课于一所华语学校,介绍中国文化,每周一次讲《庄子》。
这本《庄子》内七篇的英译,就是上课所用的读本。
授课需要是冯先生重译庄子最直接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惟一的原因,也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这之前的几个译本,冯先生并非不知晓,也并非见不到:他在译序中明确地表达了对以前译本的评价,并声明参考了之前译本的某些成果。
那么,冯先生不用前人的译本,不辞辛劳进行重译,原因何在?冯先生在译者导言中作了一番解释:“翻译是一种解释与评论。
就目前的《庄子》英译本而言,从文学或语言学的角度来说或许是好的,有用的,然而在解释《庄子》一书时,这些译本似乎并未触及作者真正的哲学精神。
……看来我们更需要一本更注重庄子之哲学思想的译本。
2018年自学考试《美学》精选试题及答案【29-32】2018年自学考试《美学》精选试题及答案【29-32】导读:本文2018年自学考试《美学》精选试题及答案【29-32】,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篇】 6.1.艺术本体论讨论的问题是(A)A.艺术的存在方式B.艺术意象的生成规律C.审美经验的发生规律D.艺术创造主体的活动规律6.2.艺术的本质体现于___中。
(C)A.图式化结构B.接受者的心理建构C.意象世界D.创造主体的创造活动中6.3.艺术存在于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之中,这其中哪一个环节是首要的一环?(A)A.艺术创造过程B.艺术品中C.艺术接受过程D.艺术传播过程6.4.在现代阐释学看来,艺术的本质体现于人类——中。
(D)A.集体无意识B.普遍的互相联系C.存在的实在性和荒谬性D.无限延伸的审美经验6.5.艺术创造的核心是(D)A.创作冲动B.主体的灵感D.意象生成6.6.在意象的孕育这一过程之中,主客体的相遇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C)A.不期而至的惊讶B.理念与表象的交流C.因感动、感应而引起的内在情感激荡D.完全的精神升华6.7.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的表达。
(C)A.精神层面B.初步C.物态化和物化D.形而上6.8.在现代美学看来,艺术天才是一的。
(B)A.实质上不存在B.客观存在C.人们心里的主观存在D.完全不存在6.9.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为重要的是(D)A.把想象变成物态化的存在B.突破客观的规律C.把想象与回忆结合起来D.将其融会和整合6.10.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中论述了诗人的迷狂状态(灵感)。
(D)A.《法律篇》B.《克力同篇》C.《巴门尼德篇》D.《伊安篇》6.11.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A)B.艺术品的不确定部分C.用以填补艺术品空白的依据D.败笔6.12.黑格尔将艺术分为三类,而这一分类的出发点是(C)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C.美的理念的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D.审美特性的差异6.13.把美看作“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是(A)A.黑格尔B.布托C.刘勰D.柏拉图6.14.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这一指导分类标准的依据,属于(A)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C.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D.艺术作品与创造主体之间的关系6.15.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划分标准是(C)A.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B.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C.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D.艺术作品与创造主体之间的关系6.16.艺术的特点为只能够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瞬间进行表现。
西方哲学界对庄子的看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其思想在中国哲学界有着极高的地位。
在西方哲学界,对庄子的看法却并不一致。
有些西方学者赞扬庄子的思想深刻而独特,认为其对人类智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另一些学者则对庄子的思想进行了质疑和批评,认为其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
一方面,一些西方学者赞扬庄子的思想认为,他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庄子强调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主张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这种思想在当时儒家主流思想的压制下显得格外珍贵,引领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次重要风潮。
西方学者认为,庄子的思想对于当代世界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
也有西方学者对庄子的思想进行了质疑和批评。
他们认为,庄子的思想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过于玄虚和抽象。
庄子强调自然和自我,但并未给出具体的实践方法和道德准则,这容易让人陷入空洞的理论之中。
庄子的思想也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对改变社会现状并没有太大帮助。
这些学者认为庄子的思想虽然具有观念创新性,但并不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改革性。
在西方哲学界对庄子的看法是多元化的,有赞扬也有批评。
庄子的思想虽然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其在西方哲学界的地位并不稳固。
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都反映了庄子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或许,只有更多的探讨和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找到其中的价值所在。
第二篇示例: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被誉为中国道家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深受西方哲学界的关注和推崇。
西方哲学界对庄子的看法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庄子的思想在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上受到西方哲学界的高度评价。
庄子通过他所倡导的无为而治、自然至简的理念,提出了一种与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哲学有所不同的思维方式。
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道,摒弃功利主义和人为的规范。
这种超越个人利益、追求真理和自由的思想观念与西方哲学界对人类理性的深度反思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在西方哲学界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2019年《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的辅导资料第一讲:导论文化概念的多重含义往往使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产生分歧,一般来说,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穆勒米埃尔认为:“文化包括知识、能力、习惯、生活以及物质上与精神上的种种进步与成绩。
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入世以来所有的努力与结果。
”(注:转引自曹锡仁:《中西文化比较导论》,4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维斯拉认为:“历史以及社会科学,把所有人们的种种生活方式称作文化。
”(注:转引自[日]石川荣吉:《现代文化人类学》,5页,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另一位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也持这种观点:“文化指的是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没有无文化的社会,甚至没有无文化的个人。
每个社会,无论它的文化多么简陋,总有一种文化。
从个人跻身于一种或几种文化的意义上看,每个人都是有文化的人。
”(注:[美]拉尔夫·林顿:《个性的文化背景》,见[美]C.恩伯:《文化的变异》,29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我国文化学家梁漱溟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中国文化要义》)著名学者钱穆亦主张:“文化即是人类生活的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
”(《文化与生活》)《大英百科全书》则标明文化概念应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一般性”的定义,即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第二类是多元的相对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
这两种定义虽哲学基点不同,但都主张一种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体的大文化观。
文化概念的第二个层次主张文化应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而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九章庄子思想一、逍遥游的人生观庄子对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幻想摆脱一切外物和肉体的束缚,追求一种个人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
1.人不自由的两方面表现——“有待”和“有已”庄子认为,人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由于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自身肉体的束缚。
用庄子的话来讲就是“有待”和“有已”。
2.真正的自由——“无待”和“无己”真正的自由是一切条件都不需要依靠,一切限制都没有,在无穷的天地之间自由地行动,这叫做“无待”。
这是讲的要摆脱外界条件的限制和束缚。
同样,受自己的肉体以至精神的限制和束缚,也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所以各种主观条件也要摆脱,以达到“无己”。
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尚的人,都是能做到“无己”的。
例如,庄子在《大宗师》中描写的“真人”的情况是:睡觉时不做梦,醒来时无忧虑,吃东西也不感到特别香甜。
这种人对生不感到特别喜欢,对死也不感到特别厌恶。
总之,他们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死,也就是说一切听任自然,毫不计较个人得失。
这就叫“无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3.达到真人的境界的方法——“坐忘”庄子认为,要达到这种幻想的境界,其办法是“坐忘”。
所谓“坐忘”,就是彻底地忘掉一切“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大宗师》)这就是说,不仅要忘掉外界物质世界,而且要忘掉自己的肉体、感官,排除形体、知识,使自己与整个自然混为一体。
据庄子说,达到了“坐忘”的人,他们是形同槁木(干枯了的树木),心如死灰(熄灭了的炭灰),无思无虑,无生无死,精神上得到了彻底的自由,也就是完全恢复了人的所谓“天然”本性。
4.反对当时统治者制定的制度从这种虚无主义的人生观出发,庄子对当时统治者制定的各种制度,竭力加以反对。
他认为当时的各种道德制度,是违反人的本性的,是造成当时社会争斗、混乱的原因之一。
因此,他对当时统治者所宣扬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他认为那些宣扬仁义道德的人是专门祸害人的,而其结果是自作自受,害了自己。
中西文化比较2019尔雅答案********************************************************************* *****审美递增递减律(一)1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来看,更具有内在的高度的是()。
D•A、白话诗•B、古体诗•C、现代诗•D、格律诗2在()时期,国人对于国粹和西化的排斥态度同时存在。
C•A、改革开放时期•B、新生活运动时期•C、文革时期•D、五四时期3以下错误描述人对事物的好恶的是()。
B•A、很多人容易先产生好恶情绪再寻找具体理由•B、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更多来源于自身的自主选择•C、好恶的原始冲动是可以被控制的•D、最初的喜好更多地是冲动4审美递增递减规律的意思是,对于某种东西的爱好或者逐渐递增,或者逐渐递减,不可能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趋向。
()错误5文学作品的创作若想要展示创作的独特性,就更要强调摒弃规律与制约。
()错误审美递增递减律(二)1辜正坤老师认为,艺术最终应该服务于()。
D•A、精英•B、个人•C、特定人群•D、大众2下列选项中错误描述审美改变的是()。
C•A、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审美都是可以被强行改变的•B、人的喜好是受传统影响的•C、审美可以在短时间自行改变•D、审美是可以改变的3长期来看,()最容易影响人对于事物的喜好。
B•A、蕴含的意义•B、接触的频率•C、他人的喜好•D、事物的外表4审美活动中,效用递减律与效用递增律同时存在。
()正确5任何文化都有正面和负面的内容,人们若想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可以全盘接受一种负面较少的文化。
()错误阴阳二级对立转化律1《易经》运用要结合数与()。
B•A、道•B、象•C、规•D、气2村山节和浅井降在《东西方文明深思录》中提出,世界文明的周期为()年一转折。
B•A、600年•B、800年•C、1200年•D、300年3《周易·序卦》中自然界的始基包括()。
ABC•A、天地•B、阴阳•C、男女•D、日月4伏羲六十四卦最早出现在欧洲的时间略晚于莱布尼茨发表关于二进制算术的文章。
国学知识先秦诸子之学先秦诸子之学,非皆个人创造,大抵前有所承,新旧适不适不等,盖其时间有早晚,又地域亦有开通与僻陋之别也。
鄙意先秦诸子最要者六家,其新旧之别略如下:最早者农家,沿袭简陋(时代或地域)之农业社会之思想。
次之者道家,代表简陋之游牧社会。
次之者墨家,其思想与夏代政治颇有渊源。
次之者儒家及阴阳家,见多识广,知若干种治法,应更迭使用。
最新者法家,对外主张兼并,对内主张摧毁贵族,总而言之,是打倒封建势力(以开明专制为手段)。
农家之书尽亡,仅存者许行之说,见《孟子·滕文公》上篇。
[农家之书,真系讲树艺之术者,为《吕览》之《任地》《辨上》《审时》诸篇。
然此非所重。
先秦诸子皆欲以其道移易天下,非以百亩为己忧者也。
《汉志》论农家之学云:“鄙者为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可见《孟子》所载之许行,实为农家巨子。
](1)谓贤君当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此犹乌丸大人,各自畜牧管产,不相徭役(见《后汉书》本传)。
(2)主买卖论量不论质,此由交易不重要,物品本少使然,古盖自有此简陋之世;亦或战国尚有此等落伍之地。
许行欲率天下而从之,则其事不可行矣。
[且复古必有其方,许行未尝有言(如其有之,则陈相当述之,孟子当驳之,不应徒就宗旨辩难),此则不能不令人疑其徒为高论者也。
]道家之代表为《老子》,《老子》之旨在无为。
为,化也。
[无为,犹言无化,古“为”、“化”实为同字,观“譌”、“讹”为同字之例可知。
《论语》:“子曰:张而不弛,文、武弗能(耐)也。
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
”此“为”字即“化”字义,言不能使谷物变化也。
]无化者,无使社会起变化。
此犹今人慕效欧、美之文明,社会组织,因之改变。
守旧者遂欲闭关绝市耳。
当时落后之国,输入先进之国之文明者,盖(1)由其君大夫之好者,(2)由其自谓野蛮而欲驱其民以从当时所谓文明之俗,如商鞅谓秦初父子同室,吾今大筑冀阙,营如鲁、卫是也。
[古人恒以是为戒,如由余对秦穆公之言是也。
第四章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1、人与自然(人与天)思维方式2、人与社会(三层)3、人与人(我与他;我与我)第一节从宇宙观到认识论一、“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总结:“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它构成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
二、二元对立的认识前提* 萨特“地狱就是他人”。
* 二元的对立还表现为人自身的分裂。
(灵肉分裂)* 伊壁鸠鲁“是生活愉快的乃是清醒的理性,理性找出了一切我们的取舍的理由。
”(中世纪灵与肉的分裂达到绝对的程度)第二节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一、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联想思维)是非逻辑的思维。
* 直觉思维十分重视为认识者留下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有极强的主观性。
* 直觉体验的个体主观性是不确定的,认识本身也就有极大的随意性,灵活性,这也许是直觉思维具有创造力量的原因,是中国哲学思维的绝妙之处。
* 重视个体性的西方文化,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给了个人以诸多的限制,而重视群体的中国文化则给了个人以更多的自由。
* 直觉思维具有立体有机联系的特征。
(1,2,3)* 因为它是主观的,顿悟式的,是难以言说的;它是个体化的,是无法概括的。
* 联系性是直觉思维达到认识目的重要途径。
1、这种联系性首先建立在宇宙整体论的观念上的一切都在联系中。
“‘气’充一切虚,贯一切实。
”气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能贯穿一切有形无形之物。
2、思维的联系性还是互为因果,相互推动变化,彼此包容的联系;也是无所不在,超越时空、虚实的广泛联系。
3、中国思维的这种联系性还是辩证、转化的关系。
二、细剖精析的逻辑分析* 西方科学文化极发达,靠了两条重要的认知方法:一是可以理解的逻辑,一是可以控制的实验。
* 分析的方法包含两大步骤:1、细剖精析(* 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不例外。
* 自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起,原子一直被认为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
)2、建立逻辑的认识系统(* 切割细分得到单一、确定的认识,使认识具有可靠性、明晰性,是认识更深入。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著名代表,是中国古代最卓越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内容深邃,形式独特,极其丰富多彩。
"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写出,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哲学的人生观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
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其哲学的突出特点是对人的个体精神亦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这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征。
庄子以其特有的诗意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美好理想的无限憧憬,肯定了个体人格的价值和独立,并通过对"道"的认识、体悟和追求,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把无限自由的人生作为其哲学探索的终极目标,《庄子》实质上是一部人生哲学的著作。
《逍遥游》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是庄子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整个哲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的目的。
所谓"逍遥",是指一种无为身外之物所累的精神境界,"逍遥游",即指超然物外而无所凭待,从而达到一种无往而不适的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
在庄子的思想中,"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是一无所待、宁静和谐的自由天地,是人与天地万物合一的情感体验,是人与大自然融合的宽阔情怀。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
庄子认为人生苦恼和不自由的原因是在于"有所待"和"有己"。
所谓"有所待"是说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另外的事物和条件,这些事物和条件则成为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和束缚;所谓"有己"是指意识到"自我"即意识到自身和环境的对立。
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一)1哪一项不是西方文学的性格特点:A、理据性B、确定性C、逻辑性D、朦胧性正确答案:D2道的性格可以看作哪两种?A、无有B、先后C、盛衰D、阴阳正确答案:D3拜伦的哪部诗剧对尼采影响很大?A、《唐璜》B、《审判的幻景》C、《曼弗雷德》D、《该隐》正确答案:C4《中国思维偏向》的作者是?A、鲁迅B、林语堂C、郭沫若D、张岱年正确答案:D5一般来说,中国文化性格偏于阴柔,西方文化性格偏于阳刚正确答案:√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二)1哪一项不是常用的历法:A、阴历B、阳历C、阴阳历D、阳阴历正确答案:D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中国文化并不以宗教为根本。
B、佛教的中国化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阴柔化的过程。
C、禅宗重视直觉和悟性,它是中国文化的产物。
D、在中国菩萨的地位低于佛陀。
正确答案:D 高旭东教授认为能提供中国文化的阴柔性、西方文化的阳刚性的证据不包括:A、神话B、历法C、宗教D、建筑正确答案:D4 中国文化的根本是伦理与审美。
正确答案:√5从《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两个神话,可以看出中国人喜月厌日。
正确答案:√ 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三)1以下谁的学说在秦汉后就失传了,但仍对中国文化有一定影响?A、孔子B、老子C、淮南子D、墨子正确答案:D 2 以下不属于儒家的三不朽的是?A、立德B、立功C、立言D、立行正确答案: D 3 以下不属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是?A、圣父B、圣义C、圣子D、圣灵正确答案:B 4 自谁之后西方哲学就分裂为“科学哲学”和“人本哲学”?A、笛卡尔B、康德C、黑格尔D、尼采正确答案:C5“朝闻道夕死可矣” “威武不能屈”体现了中国文化阳刚的一面。
正确答案:√ 中西文化性格的比较(四)1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要把以下哪种人赶出去?A、举重运动员B、掷铁饼者C、智者、画家正确答案:D2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中指向意志的是?A、纯粹理性B、实践理性C、判断力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B3哪一种形式不被中国古代诗人用来写他们与那些怨郁的的女子具有同样的遭遇与情怀A、宫怨B、闺怨C、春怨D、秋怨正确答案:D4西方文化性格具有一种侵略性和攻击性。
黑格尔对中国哲学误解原因黑格尔对中国哲学的误解主要出现在其对于“理性”概念的理解。
黑格尔认为,任何哲学都是以理性为切入点,通过推导和逻辑分析来寻找真正的实在性,但对于中国哲学,黑格尔却认为其存在“简单”的思维模式,缺乏逻辑性和推导性的论证,因此不能被视为真正的哲学。
然而这种看法却并不符合事实。
中国哲学并不缺乏逻辑性和推导性的论证。
以庄子的“逍遥游”为例,其思想深刻而又独特,构思明晰,含有许多哲学性的概念和论证。
庄子提出了“名实分离”、“知行合一”等概念,并通过寓言故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些思想具有深刻的逻辑性和推导性,许多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都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
另外,黑格尔对于中国哲学中的“道”、“天”等概念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误解。
他认为,中国哲学强调的是“天命”而非自主的意识活动,没有概念的自觉和反思。
但实际上,中国哲学并没有否定人的主观意识,而是认为主观和客观是相互依存的,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关系。
比如,德育家孟子提出了“天下一家”的观念,认为世间万物都存在着内在的道德因素,人只有跟着天下大道走,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此外,黑格尔还认为中国文化缺少科学精神和实证主义精神,只强调“文化”而非“科学”,并将中国哲学视为一种宗教文化。
但实际上,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有许多关于实证主义的论述,比如墨子提出了“非攻原则”的理念,主张将哲学的思考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证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学说。
总之,黑格尔对中国哲学的误解主要源于他自身对于哲学范畴和理性的不够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导致其对中国哲学的狭隘和片面的认识。
实际上,中国哲学同样具有深刻的哲学性和良好的逻辑性和推导性。
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国哲学时,需要从自身的理性出发,更深入地理解并挖掘其独特的哲学思想。
中西哲学: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哲学的产生,与人的思考有直接相关,而思考的逻辑前提是承认人的实存性,人是思考的主体,因此哲学的核心无疑就是关于人的问题。
在中西哲学史上,人文主义的思潮都有漫长的历史。
古希腊哲学从早期的自然哲学过渡到苏格拉底将哲学的任务认定为“认识你自己”时,才将哲学由自然哲学转向了人自身,建立起了人的哲学,而在东方的中国,尽管伏羲氏在创立八卦的时候并没有有意识地确立人的主体性,但由《周易》开创的“观”文化在不自觉中将人推到了哲学的中心,到了与苏格拉底同时代的孔子时代,人早已摆脱了原始宗教和自然神论的束缚,其价值主体地位在孔子创立的“仁”的学说中被牢牢地树立起来。
德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提出了著名的“轴心时代”观点,认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并且"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轴心时代”在东西方文明的同时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人在物种起源意义上的共性,而东西方文明中心之间相通性则体现出东西方文明及其哲学之间的相似之处,而这个相似之处就是前面所说的人文主义的思潮。
尽管如此,由于地理环境等各方面条件的不同,人文主义在东西方两个世界的发展仍旧显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这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西方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但产生了宗教,而且也产生了与宗教看似对立的科学,而中国却一直在世俗价值的指导下度过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并以其独特的文化形态在新的时代面前仍旧发挥着巨大的力量。
南昌市三校(一中、十中、铁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命题人:高三备课组学校:南铁一中考试时长: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长期以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存在着不同理解。
一些观点认为,中华文明属于大陆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内陆文明为底色,与海洋关系不大。
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较为多样和复杂,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来源。
黑格尔就提出东西方拥有不同文明体系的观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内陆文化,是僵化和停滞的: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是进取和创新的,这种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差异。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符合历史实际。
中华传统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海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品格,海洋特质是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之一。
中国既有广袤的大陆,也有辽阔的海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悠久的海洋文化,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就发现了海蚌壳、海鱼骨等遗存。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与利用逐渐丰富和拓展。
秦始皇曾数次东巡,并派徐福率众东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上航行的明确记载。
《庄子》《山海经》等大量早期古代经典文献中也都不乏对海洋的描述,特别是刳木为舟、煮海为盐等记载,都是时人利用海洋的真实写照。
汉代则有了国人走向远海更为具体的文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扬帆远航,贸易与交流东到日韩,南至东南亚各国。
六朝隋唐时期,对于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显著推进。
三国时期,造船技术进一步提升,魏国曾在青、兖、幽、冀四州大造海船,当时东吴的造船业最为发达,船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分隔舱技术,即使个别船舱受损进水也不影响航行。
据史料记载,孙权曾派遣船队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海上远航,远至台湾、东南亚等地。
对于中西方思维差异分析的研究论文[五篇模版]第一篇:对于中西方思维差异分析的研究论文概述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人民的交流日益加强,因为各自不同的文化差异中西方交流存在着障碍。
比方,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中国人民喜欢说问题马上就能被解决,不要担心;但是西方人就很困惑,西方人希望得到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具体的解决时间点。
在这些具体的差异的背后也存在的具体的原因,比方说,中方被传统的东方文化影响,西方是直接的资本主义自由思想。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的思想是模糊的,西方人的思想是精确的;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是中庸的,西方思想是激进的;中国人是直觉思想,西方人是富有逻辑的思想。
2.1 中国人的思想是模糊的,西方人的思想是精确的中国人喜欢从框架上去看问题,概念是模糊的,思维是模糊的,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模糊的。
比方说有一个鱼缸,浴缸里面有10种不同颜色的鱼,各种草,3个假山等物体,中国人的惯性模糊的思维是,我看到了一个很漂亮的鱼缸,鱼缸里面有鱼,草,假山的物体。
但是西方人更注重鱼缸里面是什么鱼,有多少条鱼,有哪些草,有多少个假山。
中国人的思维是从整体上去看问题的模糊的思维,不做详细周密的分析,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依赖于具象的知觉,西方人对事物的认识有着严格的定义,精确地分析问题的实质内涵,在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推理后得出相应的结论。
2.2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是中庸的,西方思想是激进的中国人喜欢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因为中国人喜欢中庸之道,中国人喜欢给人一种不温不火的形象。
中国人做事情喜欢点到为止,讲究折中的道理。
古时候中国人喜欢在自己家后院种上些蔬菜,养点牲畜,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外国人的思想是激进的,喜欢拜托传统思想的束缚。
激进主义最初表现为17世纪以来的启蒙学说,激进的启蒙于东主张,把理性视为评判真理的标准,追求独立批判的思想和思想的自由。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虽然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有人死于疟疾,风浪,但是这些困难依然阻挡不了西方人去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考点(最新版)1、名词解释以辞抒意正确答案:后期墨家指以判断表达思想。
《墨子•小取》:“以辞抒意”。
辞,相当于判断,意,事物的种种关系在人这里形成的思想。
以辞抒意,必须在名实相符的基础上,所下的判断才是正确(江南博哥)的。
《大取》强调:“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者也。
”立不明此三者,必然“妄也”、“困矣”。
荀子也有类似思想:“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
2、问答题简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启蒙思想。
正确答案:《明夷待访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阐述民主主义思想的著作,是17世纪启蒙思潮的代表作。
首先,黄宗羲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君权展开猛烈的批判。
其次,黄宗羲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关的政治理想。
再次,黄宗羲在经济上提出一系列“工商皆本”、重定田赋,改革币制等“富民”的改革方案。
3、名词解释贵无论正确答案:魏晋玄学的一种主要哲学思想。
创始人为何晏、王弼。
主要观点是以“无”作为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有)以无为存在的根据,贵无论促进了中国古代本体论哲学的发展,但错误地以空洞的抽象观念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故受到后来以裴頠为代表的崇有论的批判。
4、名词解释达道正确答案:人所共由的准则,有普遍真理的含义。
语出《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朱熹注:“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
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四书章句集注》)5、名词解释通幾正确答案:方以智用语,与质测相对,指研究事物变化的深微根源的学问,即哲学。
原出《易&b ull;系辞上》:“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方以智《物理小识•自序》:“寂感之蕴,深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幾。
”即“所以为物之至理也。
”并认为通幾与质测的关系是“质测即藏通幾者也”,通幾又“护质测之穷”,两者“不相坏”。
第34卷 第5期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134No 152011年05月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
May.2011
收稿日期:20110310
作者简介:钟英战(1966-),男,广东湛江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从庄子到黑格尔:中西文化的差异
钟英战
(湛江教育学院政史系,广东湛江524037)
摘 要:在逍遥和理想美、变化观、辩证法三方面,庄子和黑格尔存在着异同。
了解这些异同
点,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深层次差异,为中西文化研究提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庄子;黑格尔;中西文化;差异分类号:B22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11)05-0154-02 审美一定程度上讲是对美的价值的解读和回
答。
如果把美与本体结合在一起,那么美就成了崇高又实在的学问。
想到这些有趣的学问,我们不由得联想到中西美学史上两个追寻自由的先驱,他们就是庄子和黑格尔。
一、逍遥和理想之美
审美作为一种精神活动,被庄子称为审美感受,就是说是在追求思想的自由。
这种自由在他的理论里就是绝对的精神自由。
庄子主张的绝对自由是把“无为而无不为”作为基点然后加以引申扩展,形成稳定复杂的哲学系统。
庄子认为道的自然无为就是美,如果审美主体试图感受这种美,那么审美主体必须处于自然无为的状态,只有处于自然无为的状态,才能感受到思想的绝对自由。
事实上,审美感受离不开文化知识的影响和铺陈。
换句话说,对于缺乏文化修养的人来说,欣赏和感受自然和社会的美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不要说感受内涵深刻丰富的美。
从这里看,庄子的理论是有明显局限的。
但话说回来,文化知识作为一种潜在的影响因素,体现在审美感受中的作用,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潜移默化的。
而审美感受的心理特征作为充满感情的心理活动,按说是排除了逻辑推理和概念判断的参与的。
庄子的理论从这里看却也有独特的道理。
按庄子的理论,只有停止一切知识活动,且这种停止活动进行得越彻底,审美主体就越不为外物所牵制,审美主体的精神也就趋向于绝对自由了。
说到理想的静穆,黑格尔曾经这样说:“要达到理想的最高度的纯洁,只有在神、基督、使徒、忏悔者和虔诚的信徒们身上表现出沐神福的静穆和喜悦,显得他们解脱了尘世的烦恼、纠纷、斗争和矛盾。
”黑格尔认为,如果要实现理想,一定需要摆脱尘世的众多约束,这与庄子的心斋、坐忘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
此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也与庄子对绝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有着相似性。
黑格尔的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首先是逻辑阶段,在这个阶段,绝对精神作为一种思维,需要超越时间、空间和自然人类以及社会;其次是自然阶段,在这个阶段,绝对精神把自身外在化为物质或自然界;最后是精神阶段,在这个阶段,绝对精神需要战胜物质,摒弃自然,实现与自己相适应的精神本身。
庄子和黑格尔持之以恒为之努力的自由,体现了一种自由的人性存在,这是人类隐藏于血液之中的最高理想。
二、变化观
黑格尔和庄子都非常重视变化观,变化观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黑格尔和庄子都不认可在宇宙中存在固定的实在。
《庄子》一书从头到尾一直没离开变化的探讨,总是把世间万物放在变化之中来展开论述。
黑格尔在他的逻辑里明确地指出有无的本身只是变的一面,认为理念本质上是一个过程。
庄子非常重视正反相生的理论,黑格尔在正反相生方面着笔众多。
他们都赞成无往而不复的观点。
变化的可能是因为正反相生,变化的结果
第34卷第5期钟英战:从庄子到黑格尔:中西文化的差异
恰恰是无往而不复,变化成了一种状态。
从逻辑上讨论,这三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辩证关系。
当然,黑格尔所说的反之反,并没有绝对指向正,而是高一层的正与反之合。
黑格尔的循环并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向前推进的循环。
庄子的正反往复,往往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并没有指向进一步的趋势。
庄子认为变化是从无开始的,然后向有转变,而黑格尔恰恰相反。
黑格尔的逻辑范畴第一是理念,即是有,第二才是无。
他首先把有看成思想的起点。
他在论开始的概念时,始终不承认有无到有的逻辑变化。
黑格尔注重从无到有的过程,同时又十分重视有的地位,因此,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处处表现出发展,每次变化都将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向前推进,更加深一步。
庄子恰恰相反。
庄子要求绝对的无。
在他的心目中,无才是世界的开始状态,世界万物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更为重要的是,庄子认为万物的归宿也在于无。
两位哲人的观点鲜明而富于个性。
三、辩证法
黑格尔从现在出发走向未来,而不是像庄子那样从现在回到过去。
更为重要的一个差别是,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叙述的是一个合成的过程。
如果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看作是一个正题,庄子的辩证法就是一个反题,两者的合成则可以产生出一个新的更高级的辩证理论体系。
为庄子的辩证法正名并非仅仅是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否定,也为黑格尔辩证法的新生提供了一个机会。
庄子辩证法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对立统一的思想。
《齐物论》第一次明晰地表达了这种思想,即“非彼无我”。
这里,庄子所指出的还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外在的对立统一关系。
庄子对于现象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又是个绝顶聪明的人,把世界万物看透了,但又在自觉过程中,感悟世界万物的变化无常,风云际会。
庄子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道行者,也不是一个脱离了现实幻想乌托邦的人。
他的思想是基于人类的生存现状提出来的。
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一思想,在黑格尔那里获得了一个确切的命题形式:“必然性的真理就是自由。
”黑格尔对由必然性转化为自由的认识的精神过程也有描述:“无疑的,必然作为必然还不是自由;但是自由以必然为前提,包含必然性在自身内,作为被扬弃了的东西。
一个有德行的人自己意识着他的行为内容的必然性和自在自为的义务性。
由于这样,他不但不感到他的自由受到了妨害,甚至可以说,正由于有了这种必然性与义务性的意识,他才首先达到真正内容充实的自由,有别于刚愎任性而来的空无内容的和单纯可能性的自由。
”十分清楚,黑格尔明确地以被理性认识了的必然性为自由的内容。
显然,理性自由论所揭示和坚持认为的自由是人的理性的自觉,与庄子所追求的那种精神上无任何负累的、逍遥情境的自由也是不同的。
总之,庄子主要是从个人的无负累的心境状态,或逍遥自在的心情感受的角度来认识和描述自由的。
当然,这种感受只能以某种感性的、直观的形式显现。
这种心境也只能是缺乏现实基础的、个人孤独生活的精神理想。
自由离那个时代的人们还太远,所以庄子的自由观不可能有更深更广的内容。
然而庄子的无待、无累、不患的绝对自由思想,毕竟表明他发现了人生困境,提出了一种超脱方法,描述了一种自由的心境或情态。
在古代的哲学世界中,特别是在中国哲学中,这是一种人的自我觉醒,一种重要的精神觉醒。
反过来也可以说,自由观念的觉醒,是重要的文化进步。
参考文献:
[1]庄子.庄子[M].陈鼓应,注译.北京:中华书局,2001.
[2](德)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中华书局,1997.
[3]伍蠧甫.欧洲文论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韩玺吾 E2mail:shekeban@
・
5
5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