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钢中的回火转变2
- 格式:ppt
- 大小:6.41 MB
- 文档页数:86
钢的回火转变一、定义回火是将淬火钢重新加热到A1以下温度,保温后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过程中材料组织发生的变化称为回火转变。
二、目的(1)消减淬火内应力淬火产生的残余内应力包括热应力和组织应力,加之片状马氏体中可能有显微裂纹,使淬火后零件韧性一般较差,不能直接使用。
(2) 调整性能淬火钢强度硬度高、塑韧性低,无法满足多种多样的性能需要。
通过不同温度回火,可使钢件达到所要求的强度硬度与塑性韧性的配合。
(3) 稳定组织和尺寸回火可使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充分分解,以稳定钢件的组织和尺寸。
三、碳钢淬火后回火时的组织变化钢淬火后的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极不稳定,回火时容易分解。
回火时的组织变化分六个过程:(1)室温(甚至以下)到200℃马氏体中碳原子偏聚;马氏体处于高能不稳定状态,200℃以下碳原子有了一定的扩散能力,通过扩散在马氏体内缺陷处形成微观偏聚区以降低能量。
低碳马氏体的亚结构主要是位错,碳原子容易在位错上偏聚。
该偏聚过程甚至可发生在室温停留过程或淬火过程中。
高碳马氏体的亚结构主要是孪晶,碳原子容易在孪晶界富集,形成小片状富碳区。
(2)100℃~250℃马氏体分解析出亚稳ε—碳化物;低碳钢Ms点较高,在淬火过程中容易发生碳的扩散,在马氏体中形成碳原子偏聚区并析出碳化物—自回火。
钢的Ms点越高,淬火冷速越慢,自回火现象越明显。
中碳钢淬火组织为低碳马氏体和高碳马氏体混合组织,故同时具有低碳马氏体和高碳马氏体的分解特征。
(3)200℃~300℃残余奥氏体转变;残余奥氏体的分解主要发生在中高碳钢的回火过程中残余奥氏体本质上与原过冷奥氏体相同。
但由于残余奥氏体已经发生B、M转变,使其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发生变化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存在二次淬火现象由于奥氏体稳定化或在高碳高合金钢中常存在较多残余奥氏体。
若在回火保温时未(或很少)发生分解,而在回火冷却时转变为马氏体的现象称为“二次淬火”。
(高速钢W18Cr4V)二次淬火的起因是,回火保温过程使残奥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发生变化,将其Ms 点提高到了室温以上。
钢的回火转变-续㈢残A分解——回火转变第二阶段(200~300℃) 奥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区别25Ni-0.3V-0.3C钢中的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除了晶体结构均为面心立方外,区别有:1)残余奥氏体中碳含量较高;2)残余奥氏体储存能量较高,不稳定,容易转变;3)残余奥氏体中位错密度较高;4)残余奥氏体受胁迫,第2、3类内应力较大;5)奥氏体晶粒为等轴状;残余奥氏体被马氏体片分割,形貌各异,有薄膜状、颗粒状、片状、块状等形态;1.06%C的钢油淬后残余奥氏体量和回火温度的关系高碳钢淬火后于250~300℃之间回火时,将发生残余奥氏体分解。
1.06C%的钢于1000℃淬火,并经不同温度回火保温30min 后,用X射线测定的残余奥氏体量的变化(淬火后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尚存35%)。
随回火温度升高,残余奥氏体量减少。
一般情况下,低于200℃回火,残余奥氏体不分解,但可能转变为等温马氏体。
残余奥氏体向珠光体及贝氏体的转变加热到250~300℃范围内时将发生分解,即所谓碳钢回火时的第二个转变。
加入合金元素将使第二个转变的温度范围上移。
合金元素含量足够多时,残余奥氏体在加热过程中可能先不发生分解,而是在加热到较高温度时在等温过程中发生转变。
铬钢两种奥氏体的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将淬火钢加热到低于Ms点的某一温度保温,则残余奥氏体有可能等温转变为马氏体。
如GCr15钢经1100℃淬火,残余奥氏体量为17%,Ms点为159℃。
至室温后再重新加热到低于159℃的各个温度等温。
在Ms点以下所发生的是受已形成的马氏体的分解所控制的马氏体等温转变。
即残余奥氏体能等温转变为马氏体。
合金模具钢和高速钢的淬火组织中往往存在大量残留奥氏体,使淬火钢硬度降低。
这种淬火组织在回火时,往往不发生残留奥氏体的等温分解,而是在随后的回火冷却过程中,转变为马氏体组织,称为二次淬火。
经过2~3次回火,可以消除残留奥氏体。
㈣碳化物的转变——回火转变第三阶段(250~400℃)碳化物的转变,是通过ε-碳化物的溶解、χ碳化物或θ-碳化物重新析出的方式完成的;最终得到的组织是:铁素体与片状(或小颗粒状)渗碳体的混合物,称为回火屈氏体(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