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讲义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10
- 格式:doc
- 大小:7.39 MB
- 文档页数:18
第六章自然灾害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等,观察、识别、描述一些自然灾害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灾害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
(综合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灾害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校友会2019中国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类一流专业排名排名学校名称星级专业层次1 北京大学7星级世界知名高水平专业2 北京师范大学6星级世界高水平专业2 兰州大学6星级世界高水平专业2 南京大学6星级世界高水平专业5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5星级中国一流专业校友会2019中国地理信息科学类一流专业排名排名学校名称星级专业层次1 北京大学6星级世界高水平专业2 南京师范大学6星级世界高水平专业2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6星级世界高水平专业2 北京师范大学6星级世界高水平专业5 武汉大学5星级中国一流专业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第一节气象灾害内容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气象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核心素养目标学业质量水平合格考(水平1-2)1.运用资料,说明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成因。
(综合思维)2.根据给定区域信息,归纳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3.结合资料,说出主要气象灾害带来的危害。
(地理实践力)等级考(水平3-4)1.从自然地理要素,分析气象灾害的成因。
(综合思维)2.运用资料,归纳气象灾害多发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一、洪涝灾害2.分布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我国的分布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3.危害(1)带来的危害①直接危害: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一、气象灾害二、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及其防治措施重点1 洪涝灾害形成条件分析思路在区域图中,分析洪涝灾害的形成一般采用以下三步;1、根据气候看降水。
由图示区域位置或其他条件判断出该区域的气候类型,进而判断降水特征,是全年分配均匀还是季节分配相对集中。
2、根据地形看汇水。
等高线稀疏,地势地平地区易积水,排水不畅。
3、根据水系看排水。
如果水系排水条件好,则不易形成洪灾。
读1978~2000年中国县级年均水灾频次图,完成下列各题。
1.水灾多发区主要分布在( )A.平原地区B.河流中下游地区C.湿润地区D.外流区2.关于水灾多发区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植被破坏严重B.东北地区—大量开垦湿地C.黄土高原—连年气候异常D.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规模扩大【答案】1.D 2.B【解析】1.根据图中水灾多发地区的分布,结合选项中各区域的范围,只有D项能够和图中水灾多发区相符合。
2.西北地区降水少,其水灾的发生应主要和全球变暖、春季雪灾增多有关;黄土高原水灾主要和该地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有关;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灾多发和围湖造田、降水多且降水时间长等有关;东北地区由于建国后对湿地的过度开发,导致其蓄水能力减弱,水灾多发。
正确答案B。
重点2 旱灾的成因旱灾的形成因素是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1、自然因素:包括降水、蒸发、气温等因素的影响。
如一个地区降水量异常偏少,气温又较高,蒸发量大的情况下,易发生旱灾。
2、人类活动:包括农业土地利用、种植结构、城市建设、人口增长、生产力水平及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等。
农业的土地利用和种植结构决定了需水量的大小。
如果一个地区种植的农作物需水量较大,则易发生干旱灾害;城市规模大,人口多、生产力水平高,需水量大,易发生旱灾;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不足,易发生旱灾。
.图9显示我国部分地区旱灾分布。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旱灾的多发地区。
(2)分别说出A、B两地区旱灾多发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6.1气象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一节气象灾害一、洪涝灾害1.定义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影响洪涝灾害分布的因素(1)气候因素:洪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地形因素:多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的地区。
3.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5)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6)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4.我国的洪涝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的国家。
(2)主要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二、干旱灾害1.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2.旱灾: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时,称为干旱灾害。
3.分布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
4.危害(1)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2)影响畜牧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4)严重时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5)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5.我国的干旱灾害(1)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广泛。
(2)东部季风区:因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灾。
(3)旱灾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三、台风灾害1.定义: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漩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多发海域: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课程标准原文】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核心素养定位1.结合地图识记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概念。
(区域认知)2.结合地图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综合思维)3.通过地图和图像材料,分析气象与水文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综合思维)知识体系导引知识点一洪涝灾害读洪涝灾害相关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洪涝灾害的概念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洪涝灾害的分布(1)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由图甲可知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3.洪涝灾害产生的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5)洪涝过后易引发瘟疫,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知识链接]1.概念: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如何判断某种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
如下图所示:[学法指导]1.分析雨涝原因的技巧2.干旱与旱灾的区别技巧干旱是一种现象,而旱灾是一种因干旱而形成的灾害,也就是说干旱是旱灾的致灾因子。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稀少↓干旱不能满足生,产生活、植物生长需要,阻碍经济发展↓旱灾知识点二干旱灾害1.概念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2.危害(1)造成农业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学习目标:1.理解洪涝灾害的含义、成因及影响。
2.理解干旱、台风、寒潮灾害的含义、分布规律及危害。
一、洪涝灾害1.概念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形成原因从气候因素看: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从地形因素看: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
3.影响洪涝危害巨大,淹没农田、聚落、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洪涝会引发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二、干旱灾害1.概念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2.分布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3.影响干旱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影响畜牧业,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干旱还会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
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三、台风灾害1.概念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大气漩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2.我国台风我国台风主要来源于西北太平洋,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我国尤以7~9月登陆次数最多)。
3.影响 台风灾害主要是由狂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等引起的严重的自然灾害。
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害近海养殖;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如下图所示:四、寒潮灾害1.概念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时空分布寒潮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强大的寒潮甚至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第一节气象灾害水平1:能廨粮農畫料持I醫工慕尖嘗的类堕.木平2:鋼合帶料•节例说聊主费气霞贞害荊母底幕件朋危古.水甲3:値幅烈剧卿科■许析14创地K語见弋卑坂濡的磴用.水平析气■究害与人类沾动的关氟01k预习准备区精心准笛夯实基础一、洪涝灾害1 •含义:洪涝灾害是因口w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口02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 •主要影响因素及分布区3 •危害(1) 对生产、生活的危害:淹没口06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口07基础设施,造成人员坐伤亡、卑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 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引发河流泥沙淤塞、口!°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4 .影响洪涝灾害损失的因素:灾害强度、口□人口密度、已2经济发展水平。
5 •我国洪涝灾害分布:东部季风区口13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山区。
1. 判断正误。
(1) 西北干旱区不会出现洪涝。
(X) fl然灾霑的庖曲.(2)植树造林会减少洪涝灾害。
(“)2. 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是()A. 内陆地区B.极地地区C.沿海地区D.高山地区答案C解析沿海地区地势低洼,易发生洪涝灾害。
3 .读我国洪涝灾害分布图,说明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提示特点:东南多,西北少。
原因:我国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二、干旱灾害1.含义:干旱是因长时期口0!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口03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2 .旱灾分布31. 判断正误。
(1)旱灾就是降水过少。
(X)(2)人类活动也会导致旱灾。
(V)2 •中国旱灾发生频率高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高低B.海陆位置C.植被密度D.气候特点答案D解析中国以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降水不稳定、季节变化大。
3 •旱灾一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吗?提示不一定。
旱灾主要是降水异常减少形成的。
第六章 自然灾难 第一节 气象灾难必备学问·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洪涝灾难 1.形成2.分布影响因素(1)气候因素:多发于________气候区、亚热带潮湿气候区、温带________气候区等。
(2)地形因素:________、________地势低凹地区常受洪涝威逼。
3.主要危害(1)沉没农田、聚落等,破坏________,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饮用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________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威逼人类身体健康。
4.危害特点:人口越________,经济发展水平________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5.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________,广阔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推断】(1)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人类活动无关。
( )(2)我国易发生水旱灾难的主要缘由受季风影响大。
( ) 【学问链接1】 自然灾难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不同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防灾抗灾实力不同,同一自然灾难的危害程度存在着地域差异,分析如下图所示:二、干旱灾难 1.形成2.危害⎩⎪⎨⎪⎧农作物减产影响畜牧业,加剧 和沙漠化引发 短缺,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引发 、火灾、虫灾等灾难 3.主要分布(1)世界分布:________、亚洲和________的内陆地区。
(2)我国分布东部季风区⎩⎪⎨⎪⎧旱灾多发区:华北、 、西南和江淮最频繁、影响最严峻区: 地区【推断】(1)旱灾是危害我国最严峻的自然灾难。
( ) (2)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旱灾最为严峻。
( ) (3)我国北方地区干旱成灾率高于南方地区。
( ) (4)华北春旱和长江流域伏旱成因相同。
( ) 【学法指导】 东部季风区是我国旱灾频发区的缘由我国东部地区深受季风的影响,夏季风到来时间的早晚、势力的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等都干脆影响着降水量的多少及其时间安排,降水不仅季节变更大,而且年际变更大,不稳定的降水是干旱频发的主要缘由。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讲义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10第六章自然灾害1.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等,形成自然灾害。
2.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有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3.一种自然灾害可能引发多种灾害,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4.防灾减灾工作主要包括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等多个方面。
5.面对自然灾害,掌握自救与互救措施至关重要。
6.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显著作用。
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等,观察、识别、描述一些自然灾害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灾害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灾害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排名排名学校名称星级1 武汉大学★★★★★2 南京师范大学★★★★★3 首都师范大学★★★★★4 华东师范大学★★★★★5 北京师范大学★★★★★6 南京大学★★★★★7 中山大学★★★★★8 兰州大学★★★★★9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 浙江大学★★★★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第一节气象灾害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1.通过气象灾害成因的分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地理实践力】2.知道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主要的分布区域和危害。
【区域认知】3.能够运用自然要素的变化规律,分析气象灾害的成因。
【综合思维】4.认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加剧气象灾害的发生,从而强化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
【人地协调观】知识清单一洪涝灾害1.定义: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分布地区(1)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于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造成排水不畅(3)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3.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造成的损失越大。
[微思考]如果洪涝发生在无人区,会不会形成洪涝灾害?为什么?提示不会。
洪涝只有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区域,并且带来灾害时,才能称为洪涝灾害。
知识清单二干旱灾害1.定义: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2.分布干旱≠旱灾(1)世界: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2)我国: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3.危害(1)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2)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微思考]我国西北地区降水少,旱灾最为严重,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提示不正确。
衡量旱灾的形成及程度,不仅要看一个地区在某段时间内的降水情况和干湿状况,更要考虑该地区的水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密度等因素。
我国西北地区降水量少,只能说明该地区比较干旱,而旱灾则还要看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程度。
知识清单三台风灾害1.定义: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分布(1)世界:西北太平洋海域。
(2)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3.危害:台风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风暴潮等,并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
(1)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2)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
(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知识清单四寒潮灾害1.定义: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 ℃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 ℃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分布(1)世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强大的甚至可以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2)我国:冬半年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3.危害(1)剧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
(2)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河流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来水量大⎩⎪⎨⎪⎧气候:降水多,变率大水系: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覆盖率低排水不畅⎩⎪⎨⎪⎧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淤积或占用河道;弯曲,排水不畅调蓄能力差: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东部季风区旱灾频发的原因我国东部深受季风的影响,使得季风区的降水量不仅年内变化大而且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降水就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
而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一旦降水不足,出现干旱,势必会造成旱灾灾情。
因此,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
台风和飓风的异同台风和飓风都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
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名称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的菲律宾、中国、日本一带叫台风,在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太平洋东部统称为飓风。
任务清单一干旱和洪涝情境探究[情境] 材料一中安在线讯据六安新闻网报道,7月12日22时48分,淮河2018年第1号洪水洪峰平稳通过霍邱润河集站,洪峰水位23.59米,低于警戒水位1.71米,洪峰流量2 720立方米每秒,目前洪水正向下游推进。
材料二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由西向东流入洪泽湖。
出洪泽湖后分为两支:一支经高邮湖、邵伯湖在江苏省扬州市东南流入长江;另一支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
干流全长约1 000千米。
南岸主要支流有史灌河、淠河,均发源于大别山。
北岸主要支流有洪汝河、沙颍河、涡河、新汴河、沭河等。
下图为淮河主要水系图。
[探究] (1)试从自然角度分析淮河流域洪灾多发的原因。
提示(1)支流多,汇水区域广;洪泽湖周边地势低平,而下游泥沙淤积,导致地势较高,排水不畅;河道弯曲;夏季降水过于集中。
(2)淮河流域易发生特大洪灾,从灾害学意义上讲,淮河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其降水是有北方地区的暴雨集中,降水变率大特点和南方地区的暴雨历时长,强度大特点。
素养凝练1.我国的旱灾多发中心及成因2.我国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的年际变化是形成我国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夏季风强的年份,雨带迅速推移到北方,北方降水多,形成洪涝;南方降水少,多旱灾。
夏季风弱的年份,雨带向北挺进慢,北方降水就偏少,雨带长期控制南方,南方降水多,形成涝灾(如下图)。
3.洪水灾害成因的分析方法因素影响自然原因流域状况降水强度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洪水水量大,水位高地面坡度地面坡度大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土壤含水率土壤含水率大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低水系状况支流多少特别是扇形水系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河道曲直河道弯曲河谷坡度纵向坡度小入海口宽窄入海口狭窄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洪水调节能力减弱素养应用例1:(人地协调观)2015年7月,云南省正在经历高温少雨的天气,连月来已造成多个地方418万余人受干旱灾害困扰,直接经济损失15.9亿元。
据云南省民政厅报告,5月以来,云南省多地持续出现高温少雨天气,其中楚雄州5月以来降雨偏少、气温偏高,蒸发量大,平均累计降雨量8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36毫米,旱情继续发展,造成玉米、荞麦、烤烟、药材、水果等作物受灾,部分地区水源干枯,人畜饮水出现困难。
请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云南此次旱灾严重的原因。
提示夏季风异常,降水少;持续高温,蒸发量大;范围广,历时长;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暗河,地表水不易存留。
任务清单二台风和寒潮情境探究[情境] 阅读图文资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第13号台风“天鸽”于8月23日在广东省登陆,造成了人员伤亡和重大的财产损失。
下图为台风“天鸽”的移动路径示意图。
[探究] 台风往往给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的危害,其危害主要有哪些?提示台风主要有三大危害:强风、暴雨和风暴潮。
①强风:吹毁房屋、建筑及高空设施,压死压伤人员。
刮断电力和通信线路。
吹翻车辆、船只、行人,吹毁农作物,吹倒甚至拔起大树。
②暴雨:造成平原洪涝,使城镇、村庄、农田受淹,城市内涝积水。
引发山洪、地质灾害,冲毁房屋、建筑、道路、桥梁,甚至吞噬整个村庄,导致水库垮坝,防堤决口或漫顶。
③风暴潮:掀翻海上船只,冲垮码头、养殖场以及各类设施,冲走海边人员。
造成海堤溃决,海水倒灌,冲毁房屋、建筑,淹没村镇、农田等。
素养凝练1.台风(1)台风及其成因(2)台风的结构:从中心向外,依次是台风眼、旋涡风雨区和外围大风区。
(3)台风的影响①危害⎩⎪⎨⎪⎧狂风:能掀翻巨轮,使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设施遭受损坏暴雨:造成河堤决口,水坝崩溃,洪水泛滥风暴潮:常冲垮海堤,引起海水倒灌②有利:缓解旱情、降温消暑。
2.寒潮(1)寒潮及其成因(2)寒潮的影响①危害⎩⎪⎨⎪⎧严寒:强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暴雪、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沙尘暴:大气污染、表土流失、交通事故、农业减产等②益处⎩⎪⎨⎪⎧有助于地球表面的热量交换带来降水,缓解冬季旱情低温可大量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素养应用例2:(人地协调观)阅读图文资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2月20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受其影响,我国西北和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在8 ℃以上并伴有4~6级大风,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超过12 ℃。
寒潮来临前浙江省果农会用塑料薄膜覆盖柚子树。
柚子树在27 ℃~32 ℃生长最佳,不耐寒,地下水位过高易烂根,栽培地点选择南坡最好。
(1)浙江果农在寒潮到来前用塑料薄膜覆盖柚子树起什么作用?(2)说明柚子树栽培地点宜选择在南坡的原因。
提示(1)保温。
(2)南坡光照充足,冬季温暖;有坡度,利于排水。
课堂小结核心要点1.了解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
2.说明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
3.说明主要气象灾害的危害。
课堂学业达标读“华北海河某支流流域图”,完成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