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和利用苦楝的化学成分的研究-2019年精选学习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17.51 KB
- 文档页数:8
传统中药苦楝皮的化学成分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传统中药苦楝皮的化学成分研究一、研究背景:苦楝皮是一种常用的传统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杀虫等功效,且用途广泛。
然而,关于苦楝皮的化学成分研究至今仍然不够充分,尤其是苦楝皮中许多药效成分的具体结构和作用机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因此,对苦楝皮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为苦楝皮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开发和利用苦楝皮的药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开展苦楝皮的化学成分研究,并从中筛选出主要的药效成分,探究其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
具体目标如下:1.构建苦楝皮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对苦楝皮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鉴定。
2.分离苦楝皮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并验证其生物活性。
3.探究苦楝皮中药效成分的作用机理和作用途径。
三、研究内容:1.对苦楝皮采用常规浸提法和超声波提取法进行提取,筛选出最适合苦楝皮的提取工艺,建立苦楝皮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2.使用现代色谱技术(如纯化层析、高效液相色谱、色谱质谱联用等)对苦楝皮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包括质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等。
3.对苦楝皮中的主要药效成分进行药理学研究,包括生物活性测试、毒性分析等。
并探究其作用机理和作用途径。
四、研究意义:1. 在苦楝皮的化学成分鉴定方面取得新的进展,有助于揭示苦楝皮的药理学特性,为苦楝皮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数据。
2. 通过对苦楝皮中药效成分的探究,有望为中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3. 对苦楝皮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中药多成分综合作用的认识。
五、研究方法:1. 实验室试验:采用超声波提取法、纯化层析、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等现代技术,对苦楝皮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纯化和结构鉴定。
2. 生物活性实验:采用体内体外相结合的方法,对苦楝皮中的主要药效成分进行生物活性测试、毒性分析等研究。
六、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研究前期调研和文献阅读,明确研究思路和方法。
文章编号:1005-2690(2019)06-0158-01中图分类号:TQ450.21文献标志码:B苦楝树叶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防治虫害的研究张德馨,程瑜,于雪洁,王宇,赵璐(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山东济南250355)摘要:探究苦楝树叶提取物杀灭蚜虫的效果,采用索氏提取法从苦楝树叶中得到有效成分———苦楝素,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成分并定量,观察蚜虫对苦楝树提取物的拒食性。
研究结果表明,蚜虫对苦楝素的拒食率高达90%,苦楝叶成分有明显杀灭蚜虫的作用,为以苦楝素为主要成分的高效、低毒、无公害和低残留农药代用品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苦楝;苦楝素;提取分离;虫害;防治苦楝(Melia azedarach Linn.)是楝属科植物中的著名品种,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应用价值。
据《本草纲目》记载,苦楝是一种清热解毒、止痛、去肝火、驱虫的良药,在我国古代常被用来治疗消化道寄生虫病。
苦楝素(Toosendanin)是从楝属植物苦楝中分离出来的有效成分,为呋喃三萜类化合物[1,2],结构式如图1所示,是楝科植物中制备植物源农药的主要原料,对各种鳞翅目幼虫[3]防治方面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为使虫忌避、拒食,抑制昆虫生长发育、触杀等作用。
1化学成分对苦楝中39种成分进行分析,其中含量较高的物质主要有正十六烷酸(34.9%)、植醇(17.82%)、3,7,11,15-四甲基-2-十六碳烯-1-醇(9.90%)、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5.21%)等,是挥发油抑菌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苦楝叶中,正十六烷酸的含量最高[4]。
苦楝叶挥发油的成分含量高的成分不多,但很复杂,各种成分具体的抑菌作用需进一步测定。
苦楝中含有一个重要成分———苦楝素。
苦楝素(toosen-danin )是我国学者发现的一种属于楝属植物的降四环三萜化合物。
于1980年,舒国欣等[5]重新修订了苦楝素的结构,同时发现这种化合物总是存在有两个互变异构体,其化学式是C 30H 38O 11,分子量为574.63。
川楝子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川楝子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为川楝子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川楝子;化学成分川楝子,别称金铃子,为楝科植物楝(Melia toosendan Sled.Et Zuee.)的果实。
产于中国甘肃、湖北、四川等省,其他省区广泛栽培。
日本、中南半岛也有分布。
以四川的产者最为上乘,故又名川楝子。
川楝子性苦寒,有小毒。
入肝胃小肠经,亦有认为入心经。
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
治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等病症的临床治疗[1-2]。
本文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综述。
川楝子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挥发油,萜,多糖等类化合物。
1 挥发油类化合物应用Gc-Ms法[3]从该植物挥发油中得到61个峰,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经过质谱数据系统检索、人工谱图解析并查对有关资料对基峰、质荷比和相对丰度等方面进行直观比较,鉴定出42个化学成分,占总量的69%。
其中,caproic acid (19.63%)、borneo camphor (1.16%)、burnate (2.32%)、hexadecanoic acid (6.44%)、hexadecanoic acid (4.61%)、linoleic acid (2.93%)、9-oct adecenoic acid (2.72%)、linoleic acid (6.45%)、linolenic acid (4.28%)。
2 萜类化合物查阅文献发现,最近从楝属植物分离得到一些新化合物,主要是三萜类化合物,归纳如下:Yi Zhang等分离出meliatoosenins A-D,meliasenins A-H;Qiong Zhang等分离出(24,25,26,27-tetra-nor-6α-acetoxy-21,22-epoxy-7α-tigloyl-1α, 3α,28-trihydroxy-apotirucalla-(apoeupha)-14,20,22-trien-12-one,12-ethoxynimb olinins A-D;Shi-Hui Dong等分离出mesendanins A-J;Shi-Biao Wu等分离出meliasenins I-R;Yi Shu Sang等分离出toosendanone A,toosendanic acids A -B。
苦楝化学成分的研究现代药物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各种植物的活性成分,研究其有益的生理作用,以帮助改善和治疗疾病。
苦楝(Melia azedarach L.)又称“楝树”,是一种常见的木质植物,其果实有着令人钦佩的疗效。
它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也被用来治疗癌症、心脏病、肝病、脑病、风湿病、败血病等。
本文将简要介绍苦楝的化学成分,指出它们的活性作用,并且讨论其可能的潜在应用。
苦楝的枝叶和果实含有许多有益的有机化合物,包括苯基酮、萜烯、醇、芳香、苦味和其他有机物质。
它的研究发现了苦楝的化学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和改善肝功能。
一些研究指出,苦楝果实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C,E和K以及抗氧化剂,可有效抵抗自由基,对于防治疾病有着良好的作用。
此外,苦楝具有抗微生物活性,可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生殖器官菌、伊拉菌和其他许多病原体的生长和毒力,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传染性疾病。
另外,研究发现,苦楝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防癌活性可抑制细胞增殖和凋亡,抑制肿瘤生长以及促进免疫功能。
近年来,许多文献都揭示了苦楝的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功能,抗癌活性也被端出,可以用作抗癌剂。
最近的研究发现,苦楝具有抗分裂重组活性,具有抗HIV能力,可以预防HIV病毒侵袭,可能成为抗艾滋病毒的有效药物。
总之,苦楝含有大量的有机成分,可以有效抑制炎性反应,抗自由基,抗凝血,抗癌,抗微生物,抗分裂重组等活性。
它的活性成分可以用于改善许多自然病症,因此它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
未来有望更多地研究苦楝的化学成分和它们的作用,以更好地促进植物有效成分的使用。
本文阐述了苦楝化学成分研究的现状。
它拥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凝血,抗肿瘤,抗HIV,抗自由基等生物活性,这些活性成分使苦楝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
尽管多年来,人们都在研究苦楝的化学成分,但还有许多未被开发的潜在用途和有效成分,这需要更多的研究以加深我们对苦楝的认识。
元谋栽培印楝枝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为楝科〔Meliaceae〕楝属〔Melia Linn〕植物,原产于南亚次大陆,包括印度、巴基斯坦以及缅甸等国[1]。
印楝有很强的昆虫拒食活性和杀虫活性,它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高效无毒无公害杀虫植物。
它还是一种药用植物,在印度人们利用印楝的各个部位来治疗麻疹、眼疾、鼻出血、肠道寄生虫、皮肤溃疡等疾病[2]。
现代活性研究发现印楝有抗肿瘤[3]、抗菌[4]、抗病毒[5]等活性甾体,印楝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也一直是研究热点。
我国曾在云南、海南和广东进行种植,以云南种植面积最大中国论文网。
目前在云南元谋地区栽培的印楝均已成材结实,但是却未能得到实际有效的利用,转变为预期的生态农药,更加让人担忧的是这些印楝面临随时被砍伐的危险。
为了能挽救这一闲置的资源,为开发利用这一资源探索新的途径,本研究组对采集于云南元谋县栽培印楝枝叶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从印楝枝叶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分离得到56个化合物,本文报道首次从中得到的15个化合物,分别为:nimbin (1)甾体,6-deacetylnimbin (2),6-deacetylnimbinene (3),nimbinene (4),azadiradione(5),7-acetoxy-elema-1,3-dien-8-ol (6),1-naphthalenone (7), acarusnol (8),colvane-2β,9α-diol (9),乌苏酸(10),马斯里酸(11),2α-羟基乌苏酸(12)甾体,猕猴桃酸B (13),2α,3α,4β-trihydroxypregnan-16-one(14),2β,3β,4β-trihydroxypregnan-16-one(15)。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和仪器NMR在Bruker AV-400或 DRX-500核磁共振仪上测定,以TMS为内标。
苦楝化学成分的研究苦楝树是一种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常绿乔木属,一般在我国南方广泛栽培。
苦楝树的根、干、枝、叶、花、果实都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其中苦楝树果实中的单宁酸、槲皮素等重要成分,被发掘出来,深受人们的重视。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苦楝树果实中的重要化学成分,为苦楝树的医药和食品工业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一、苦楝树果实的成分苦楝树的种植由古至今在我国南方都有传统的文化历史,因此这种树果实也是贴近人们家庭的重要植物。
研究表明,苦楝树果实中含有木质素、多糖、油类、黄酮类、氨基酸、酯类、卤素类、芳香酸类、脂肪类、有机酸类、精油等较多的复合成分,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单宁酸、槲皮素、香葡萄糖等。
二、单宁酸的构成与功能单宁酸是苦楝树果实中重要的成分之一,它是一种以脂肪族结构表示的有机酸,它的分子式为C4H4O2,是一种脂肪族有机酸,具有平衡、防腐和降解等作用,同时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菌等作用。
单宁酸在植物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可以抑制果实的变质,延缓果实的衰老,延长果实的储存期,为果实的保质期和营养价值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槲皮素的构成与功能槲皮素是苦楝果实中的一种重要的有效成分,它的分子式为C15H10O5,是一种含有氧化基的芳香多酚,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疾病等作用,并可以帮助植物防御病虫害,延长储存期,保持果实品质。
槲皮素是一种芳香酚,除了具有抗氧化、降血脂、抗癌和抗炎等功效外,还可以保护人体的口腔,预防蛀牙和口腔炎,改善口腔环境,减少有害物质的摄入,从而提高我们的口腔卫生。
四、香葡萄糖的构成与功能香葡萄糖是苦楝树果实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其分子式为C6H10O5,它是一种复杂的糖,具有清香可口的果味,受到人们的喜爱。
此外,香葡萄糖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阻断癌症的发展,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抑制脂肪的合成和分解,促进肝脏的代谢活性,缓解胆囊炎,改善胆囊炎的症状,抑制脂肪肝等,可以被人体吸收,对机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楝树价值研究管理论文楝树是我国传统的古树之一,其具有极高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楝树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导致许多楝树种群的数量急剧减少,部分地区楝树甚至濒临灭绝。
面对这一严峻的情况,对楝树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管理,实现其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楝树的生态价值在生态方面,楝树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楝树是一种重要的植被类型,它可以替代一定范围内的毒箭柳、蕨类和草本植物,形成纯林。
楝树始生前常为水草、芦苇、莎草等河滩植物,随着河岸高度上升,它能提供覆盖环境、凝聚水土、控制水土流失、保持水源涵养等生态服务功能。
楝树在抗风、防蚀、抗旱、保土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是防治河滩和丘陵地区环境风蚀的主要人工植物,有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
二、楝树的经济价值楝树的经济价值主要集中在它的木材、药用和观赏价值上。
楝树木材硬度高、耐磨、耐腐、防虫、自然纹理丰富等特点,可以作为造船、制桥、制器具和高档家具等方面的材料。
在医学上,楝树叶可作为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的中药,又有明显补益肝肾的功效;其花粉能够治疗高血压,调节身体免疫系统等。
此外,楝树还是重要的观赏植物,其优美的树形、茂密的叶冠、多彩的花朵等美丽的外形,赢得了人们的钟爱。
三、楝树的文化意义楝树在我国文化中具有特别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楝树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植物之一,有着“华夏七叶树”之称。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楝树作为文艺创作的题材,诗人、画家、书法家等文化名人都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化中永不凋谢的一部分。
四、楝树管理的建议1.加大保护力度,落实环保措施地方政府应该采取更多有效措施去保护楝树。
加大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以增加楝树的生态保护。
同时,采取管理措施严格控制对楝树的采伐活动,禁止不合理地、超量采伐楝树。
2.加强科学研究开展楝树种质资源调查和病虫害调查,深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生命周期、生态环境适应性及生长规律等,提高楝树有效利用的技术力量。
楝科植物中两种杀虫活性物质的分析概况关键字:楝科植物近代有机杀虫剂的问世,是人类同害虫斗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但由于不合理的使用和个别品种本质上存在的问题,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环境污染、人畜中毒、破坏生态平衡等问题,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近年来在开发研制新型生物合理性杀虫剂的工作中,从植物中发现的一些新的杀虫成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国际上对楝科植物中的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Juss.)的研究较为深入,而且已有产品投入实际应用。
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作了不少工作,成功地进行了引种(赵善欢等,1989)。
但要大量繁殖和利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同属楝科的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和苦楝(Melia azedarach L.)为印楝的近缘种,在我国黄河以南广泛分布,此前在医用和防虫方面已有生产和使用经验;我国学者对其中一种提取物川楝素(Toosendanin)进行过较多的研究,发现川楝素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杀虫活性(刘桂德等,1958;李培忠等,1982;赵善欢等,1985)。
本文就川楝素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结合有关印楝的提取物�D―印楝素(Azadirachtin)的一些资料,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概况尝试着进行一些追踪性的分析和了解。
1 川楝素的发现、医用及化学研究川楝素是1955年四川中药研究所根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传统医学及民间流行使用的情况,在寻找代替进口驱蛔药物山道年时从几种楝属植物中发现的。
1975年钟炽昌等测定其结构为一呋喃三萜类化合物,并初步定出其分子式(C30H38O11)和结构式(图1)。
后来四川省中药研究所顾月翠等发现,川楝素的层析图谱中始终存在有两个斑点,因而推测其有互变异构现象。
1980年舒国欣等通过对川楝素层析特性的分析,结合用氚不定位标记法而测定其放化纯度,证实了川楝素有两个互变异构体,从而对川楝素的结构式进行了修正后正式定出了其化学结构(图2)。
开发和利用苦楝的化学成分的研究:苦楝化学成分复杂,各部分所含化学成分不同,量不同,导致苦楝各部分的药理作用有较明显的区别。
苦楝的提取物具有驱虫、杀虫、抑制真菌等多种功能,被誉为“杀虫植物”。
苦楝是一种清热解毒、止痛、去肝火、治疝、驱虫的良药。
它还是一种高效、低毒的广谱生物农药原料,也是优良的蜜源植物、工业原料和盐碱土植被恢复树种。
苦楝是一种综合利用价值价高的树种。
它可以作为上等家具、建筑、模型等用材,还可用于治疗消化道寄生虫病,驱蛔虫,改善细胞内脂质蓄积,抗胃溃疡等。
我国在苦楝化学成分方面的科学研究虽然已经开始,但还不广泛,而且不够深入,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为了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苦楝提供有必要的帮助。
:苦楝;化学成分;不同部位;药理作用;发展前景引言天然药物在我国一般指传统中药,又称中草药,具有我国自己的特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全人类的宝贝遗产。
通过对天然药物中的化学成分、活性成分的结构特点、提取分离的各种方法、理化性质的测定以及结构分析鉴定,可以探索其防病治病的原理,并根据已经确定的结构成分,按照植物的亲疏远近关系来寻找其同类成分,可以扩大药用植物的资源、发掘新的活性成分。
苦楝是一种古老的树种,又叫紫花树、翠树等,为楝科属植物,是一种生长迅速、用途广泛的可综合利用的多功能树种,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应用价值。
苦楝的提取物具有驱虫、杀虫、抑制真菌等多种功能,被誉为“杀虫植物”[1]。
明朝李时珍所着的《本草纲目》就已经对苦楝的医用价值做了详细的描述,认为苦楝是一种清热解毒、止痛、去肝火、治疝、驱虫的良药[2]。
楝科植物的活性物质杀虫范围广,作用机制比较特殊,安全系数高,可以作为新型的杀虫剂运用于生产实践。
苦楝不仅是一种高效、低毒的广谱生物农药原料,也是优良的蜜源植物、工业原料和盐碱土植被恢复树种[3]。
苦楝是一种综合利用价值价高的树种。
它木材轻软,纹理粗而美,适合作为上等家具、建筑、模型等用材,还可用于治疗消化道寄生虫病,驱蛔虫,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和串珠镰孢菌,改善细胞内脂质蓄积,抗胃溃疡、抗腹泻、利胆,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等[4]。
可解决全球难题之树——苦楝园林绿化中,多样性选择引导市场多样化发展,具备市场潜力的优良乡土树种被发掘的越来越多,而苦楝则是其中之一。
苦楝如何能在乡土树种占据一席之地?又是如何崛起?苦楝报价根据苗木通大数据全国各地报价分析,胸径10cm报价为400元/棵,12cm报价为680元/棵,15cm报价为900元/棵,18cm报价为1200元/棵。
以上报价为2017年10月报价均价。
1苦楝不“苦”苦楝,楝科落叶乔木,开蓝色花,结果。
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较耐寒。
适生性广,耐干旱、贫瘠。
生长迅速,树干笔直、冠形优美,耐烟尘,抗二氧化硫和抗病虫害能力强,且净化空气,因其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是一般树种的4—5倍,这些特点也使得楝树被美国农业部誉为“可解决全球难题之树”。
宜作庭荫树及行道树,孤植、丛植、配植均能具有极佳的观赏效果。
苦楝树叶耐烟尘、抗二氧化硫,是良好的城市绿化及工厂矿区绿化树种。
苦楝树全身是宝。
枝叶可驱赶蚊虫、净化空气,花、果、叶、皮均可入药;木材纹理粗而美,质轻软,有光泽,是家具、建筑、船舶等良好用材。
不仅美化绿化价值高,经济价值也极高。
园林景观中运用,苦楝树形高大,枝干修长洒脱,树冠宽阔而平整,枝叶疏展,夏日开蓝紫色花序,淡雅秀丽;秋日果实累累,冬日落叶后,金黄色果实和褐色枝干互相衬托,为冬日添一处景致。
2苦楝大热背后存在的问题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何况苗木树种,既然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缺点自然也不可避免。
第一,苦楝树行高大,木质轻软,枝干易折断,抗风性较差。
第二,楝树果实繁盛,自我繁殖能力强,在园林运用中易对邻近树种造成侵略性。
第三,楝树生长速度快,耐粗放管理是建立在根系粗壮、扎土深厚的基础上。
相对应浅根系少,大树移栽成活率会打折扣,且园林绿化移植频率过高,不利于苦楝生长。
3直视问题,解决问题近年来,随着生态园林理念深入人心,适生区域广、树体高大、花色艳丽、耐瘠薄、抗病虫害强等众多优点的楝树,逐渐引起了园林绿化从业者的重视,苗木从业者也看到了楝树的潜力开始规模化培育。
对苦楝杀虫功能的初步研究苦楝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不同病症。
近年来,对苦楝的研究逐渐扩大,发现其具有杀虫功能,尤其是对昆虫具有显著的杀虫效果。
下面,将就苦楝的杀虫功能进行初步研究。
苦楝中含有一些能够杀虫的有效成分,如楝酚、苦楝碱等。
这些成分可通过抑制昆虫的酶活性、破坏昆虫神经系统、抑制虫蛹的发育以及干扰昆虫的生长进程来达到杀虫的作用。
针对苦楝的杀虫功能,已有一些研究报道表明,苦楝提取物对多种昆虫具有较好的杀虫作用。
在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对苦楝提取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对麦蚜具有明显的杀虫效果,能引起麦蚜的死亡和破坏其内脏结构。
另外,在对棉蚜、菜蛾等多种农业害虫的测试中,苦楝提取物也表现出较好的杀虫效果。
此外,苦楝提取物对一些疾病传播媒介昆虫的控制也具有潜力。
例如,以苦楝提取物制备的杀虫剂可有效控制蚊子的繁殖和传播疟疾、登革热等疾病。
其中的楝酚成分对蚊子有很强的引诱作用,能够将蚊子引到特定区域,并使其死亡,从而有效减少疾病的传播。
此外,苦楝还可以用于控制家庭害虫。
研究发现,苦楝提取物对蚂蚁、蟑螂、跳蚤等害虫也具有一定的杀虫作用。
苦楝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可以通过扰乱害虫的生物钟,抑制其活动和繁殖能力,从而有效防止害虫的侵害。
虽然已有一些研究表明苦楝具有杀虫作用,但目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来验证和探索苦楝的杀虫功能。
此外,还需要对不同种类的害虫进行测试,以评估苦楝的杀虫效果和安全性。
同时,还需要探索合适的苦楝提取方法和使用技术,以提高苦楝杀虫剂的效果和稳定性。
总之,苦楝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显著的杀虫功能。
未来的研究有望进一步明确苦楝的杀虫机制,拓展其在农业害虫和家庭害虫控制方面的应用潜力,为绿色环保的杀虫剂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七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摘要】:本文对七种药用植物川楝Meliatoosendan、苦楝Meliaazedarach、羌活Notopterygiumincisum、海桑Sonneratiacaseolaris、卵叶海桑Sonneratiaovata、臭椿Ailanthusaltissima和鸦胆子Bruceajavanica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
运用波谱学技术(尤其是2DNMR)、化学转化、单晶衍射及相关分子模型理论计算等手段总共鉴定了106个具有不同结构的天然化合物(包括30个三萜、11个柠檬苦素、21个甾体、19个香豆素、10个倍半萜、3个黄酮、6个苯丙素类化合物、4个烯炔类化合物以及联苯类化合物2个)。
其中新化合物37个。
生物活性测试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激活衰老抑制基因klotho启动子的功能;部分化合物显示很好的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
对呋哺香豆素类化合物进行构效关系探讨,并用流式细胞仪等手段对它们进行了一定的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机理研究。
本毕业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简要如下:1)从楝科楝属植物川楝的果实中分离并鉴定出35个单体化合物(1-35),包括四环三萜16个、柠檬苦素11个、甾体8个。
其中新化合物17个,包括12个新的四环三萜(1-12),4个新的柠檬苦素(25-35)和1个新的甾体(13),化合物meliaseninsI(1)最终通过X-ray单晶衍射法确定其立体结构。
对部分带过氧键的化合物进行了一定的生物合成途径探讨。
大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杀虫活性及体外细胞毒作用等生物活性测试。
结果表明:化合物1-10,13-17和22对人骨肉瘤细胞U20S及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株均显示较好的抗细胞增殖作用。
2)苦楝为楝科楝属另一植物,本文对其茎皮和树叶分别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
从其茎皮中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16个(10个甾体和6个三萜),其中新化合物4个,包括2个新的四环三萜和2个新的甾体和1个新的天然来源淄体,化合物21,24-cycloeupha-7-ene-3β,16β,21α,25-tetrol(36)为一个鲜见的侧链带一五元碳环的四环三萜,其相对立体结构最终通过密度函数理论[DensityFunctionalTheory(DET)]计算结合NMR技术来确定。
四株楝科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从植物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寻找和发现具有新颖结构和独特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是天然产物研究者的关注热点。
因此,本文以三株分离自苦楝和一株分离自香椿的楝科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作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以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通过多种色谱技术(正相与反向硅胶、Sephadex LH-20、PTLC以及HPLC等)以及多种现代波谱分析手段(1H-NMR、13C-NMR、HSQC、1H-1H COSY、HMBC、NOESY、MS和X-ray等)分离鉴定了 58个化合物的结构,包括6个新化合物和3个新天然产物,并对大部分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评价。
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从苦楝内生葡萄座腔菌KJ-1的大米固体发酵物中共分离鉴定了 24个化合物:3-hydroxy-2-methoxy-5-methylpyridin-2(1H)-one(1-1),3-hydroxy-N-(1-hydroxy-3-methylpentan-2-yl)-5-oxohexanamide(1-2),3-hydroxy-N-(1-hydr oxy-4-methylpentan-2-yl)-5-oxohexanamide(1-3),pycnophorin(1-4),stemph yperylenol(1-5),altenuene(1-6),chaetoglobosin C(1-7),chaetoglobosin F(1-8),altenusin(1-9),alternariol methylether(1-10),altemariol(1-11),5’-methoxy-6-methyl-biphenyl-3,4,3’-triol(1-12),7-hydroxy-1-isochromanone(1-13),过氧麦角甾醇(1-14),β-胡萝卜甾醇(1-15),5-(hydroxymethyl)-1H-pyrrole-2-carbaldehyde(1-16),5-hydroxymet hylfuran-2-carbaldehyde(1-17),cerebroside C(1-18),3-O-β-D-glucopyranosyl-spinasterol(1-19),methyloctadca-8,12-dienoate(1-20),亚油酸甘油酯(1-21),对羟基苯乙醇(1-22),3-methylpentane-1,2-diol(1-23)和丁二酸(1-24)。
三种楝科植物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的开题报
告
一、选题背景
楝科植物为中国特有的一类植物,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
据研究表明,楝科植物中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具有较多的药用或食用
价值,例如可用于治疗肝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因此,该领域的
研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离提取楝科植物中具有药用活性的化学成分,并对其
进行化学结构鉴定和活性测试,为楝科植物的药用或食用应用提供科学
依据。
三、研究内容
3.1 植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本研究将选择三种常见的楝科植物(如川楝、木鳖子和大风子)为
研究对象,采取现场采集、晒干、粉碎等方式对样品进行制备。
3.2 化学成分的分离与提取
采用乙醇、水和醋酸乙酯等溶剂对样品进行分离提取,并利用色谱
技术(如硅胶、逆相等)进行纯化和分离,得到目标化合物。
3.3 化学结构的鉴定
采用现代鉴定手段(如核磁共振、质谱等)对目标化合物进行结构
鉴定,并进行比对和分析。
3.4 生物活性测试
利用现代生物药学技术(如细胞培养、酶反应等)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活性测试,探究其在治疗疾病方面的活性作用、机理。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挖掘楝科植物的药用价值,发现其中新型的化学成分,拓展其应用范围;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我国植物药材的开发利用水平,推动中国传统药物现代化。
苦楝树皮化学成分的研究
杨光忠;陈玉;等
【期刊名称】《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1998(10)4
【摘要】从苦楝(Melia azedarach L.)树皮中首先分到一个口山酮类化合物,根据波谱(IR,MS,1HNMR)分析和化学性质,确定了它的结构,并将它命名为melianxanthone。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杨光忠;陈玉;等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农药所,武昌430079;湖北工学院生物工程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6.839
【相关文献】
1.苦楝皮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张方;郜红利
2.微波法从苦楝树皮中提取苦楝素的研究 [J], 孙小娟;路绪旺;崔鹏
3.无患树皮化学成分的研究:Ⅰ.无患树皮皂甙的结构 [J], 谢光盛; 陈少东
4.苦楝茎叶化学成分研究 [J], 刘全裕;冯珊;杨宏芳
5.杨树树皮中化学成分与溃疡病关系的研究(Ⅲ)——几种化学成分的季节变异及与溃疡病的关系 [J], 朱玮;景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苦楝化学成分的研究苦楝是一种极具药用价值的中药,其有效成分苦楝素的含量及其中的化学成分对于其有效性的影响被广泛研究。
本文旨在探究苦楝中化学成分的研究、发现以及功效体现。
一、苦楝素的发现及含量苦楝,又称苦苷楝,属于木兰科,主要栽培在南洋热带地区,1939年于美国被首次发现。
苦楝素是苦楝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其在苦楝中含量为0.1%-1.5%,是一种双羟基咖啡酸苷,其结构为:C18H24O11二、苦楝素的功效根据苦楝的药理作用,苦楝素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减轻口腔糜烂等作用。
同时,苦楝素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可有效保护和激活细胞,抗衰老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有预防作用。
苦楝素还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果,能够有效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三、苦楝素在药用材料中的应用苦楝素的功能强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包括中药、化妆品、牙膏、营养品等都有添加苦楝素,大大提高了药物的功效。
此外,研究表明,苦楝素还可以用于改善肝脏损伤、保护肝脏,还能降低血脂、抗高血压,具有明显的药用价值。
四、苦楝中其他成分的研究除了苦楝素以外,苦楝中还有许多有效成分,其中双萜苷、黄酮类苷、多糖类等成分都具有预防癌症、保护心血管、抗衰老等功效,并且被应用于传统中药制剂和药品中,发挥着相应的作用。
总结本文以《苦楝化学成分的研究》为标题,对苦楝中的有效成分苦楝素的发现及其化学成分、功效、应用及其他苦楝中的有效成分的研究等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指出苦楝素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减轻口腔糜烂等作用,可有效保护和激活细胞,抗衰老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有预防作用,还可以用于改善肝脏损伤、保护肝脏,降低血脂、抗高血压。
同时,与苦楝素一样,苦楝中的双萜苷、黄酮类苷、多糖类等成分也同样具有预防癌症、保护心血管、抗衰老等功效,被用于传统中药制剂和药品中,发挥着相应的作用。
开发和利用苦楝的化学成分的研究:苦楝化学成分复杂,各部分所含化学成分不同,量不同,导致苦楝各部分的药理作用有较明显的区别。
苦楝的提取物具有驱虫、杀虫、抑制真菌等多种功能,被誉为“杀虫植物”。
苦楝是一种清热解毒、止痛、去肝火、治疝、驱虫的良药。
它还是一种高效、低毒的广谱生物农药原料,也是优良的蜜源植物、工业原料和盐碱土植被恢复树种。
苦楝是一种综合利用价值价高的树种。
它可以作为上等家具、建筑、模型等用材,还可用于治疗消化道寄生虫病,驱蛔虫,改善细胞内脂质蓄积,抗胃溃疡等。
我国在苦楝化学成分方面的科学研究虽然已经开始,但还不广泛,而且不够深入,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为了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苦楝提供有必要的帮助。
:苦楝;化学成分;不同部位;药理作用;发展前景
引言
天然药物在我国一般指传统中药,又称中草药,具有我国自己的特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全人类的宝贝遗产。
通过对天然药物中的化学成分、活性成分的结构特点、提取分离的各种方法、理化性质的测定以及结构分析鉴定,可以探索其防病治病的原理,并根据已经确定的结构成分,按照植物的亲疏远近关系来寻找其同类成分,可以扩大药用植物的资源、发掘新的活性成分。
苦楝是一种古老的树种,又叫紫花树、翠树等,为楝科属植物,是一种生长迅速、用途广泛的可综合利用的多功能树种,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应用价值。
苦楝的提取物具有驱虫、杀虫、抑制真菌等多种功能,被誉为“杀虫植物”[1]。
明朝李时珍所着的《本草纲目》就已经对苦楝的医用价值做了详细的描述,认为苦楝是一种清热解毒、止痛、去肝火、治疝、驱虫的良药[2]。
楝科植物的活性物质杀虫范围广,作用机制比较特殊,安全系数高,可以作为新型的杀虫剂运用于生产实践。
苦楝不仅是一种高效、低毒的广谱生物农药原料,也是优良的蜜源植物、工业原料和盐碱土植被恢复树种[3]。
苦楝是一种综合利用价值价高的树种。
它木材轻软,纹理粗而美,适合作为上等家具、建筑、模型等用材,还可用于治疗消化道寄生虫病,驱蛔虫,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和串珠镰孢菌,改善细胞内脂质蓄积,抗胃溃疡、抗腹泻、利胆,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等[4]。
国外有许多有关于楝属植物研究的文献,从药理、杀虫特性、化学成分和产品开发等诸多方面不断报到处新的研究成果[5]。
近些年,我们国家的科技工作者在农作物害虫防治方面也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6]。
我国在苦楝化学成分方面的科学研究虽然已经开始,但是还不广泛,而且也不够深入。
苦楝所含的化学成分复杂,因此有必要对楝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为了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苦楝提供有必要的帮助,为楝科植物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1 苦楝皮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1.1 主要化学成分
近年来,对苦楝皮的研究不断深入,已经从中分离得到了三萜类、黄酮类、酚性化合物、生物碱等活性成分。
其中的三萜类成分研究比较多。
三萜类化合物是苦楝皮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多种苦味成分,又称之为柠檬苦素类化合物。
后来经过提取分离鉴定命名为川楝素,且它存在两个互变异构体即为川楝素和异川楝素[7]。
1.2 药理作用
1.2.1 驱虫和杀虫
在我国民间,用苦楝的树皮及其干皮作为驱虫药,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8]。
Shiyendra Singh等人[9]通过对东方果蝇和瓜蝇的体内实验研究发现苦楝树皮提取物对成虫有明显的杀虫作用,因此可以作为东方果蝇和瓜蝇的安全低廉新型的杀虫剂;赵善欢等人[10]研究发现苦楝树皮的醇提取物有很强的驱虫作用,实验表明其对蛔虫的致死作用要比传统药物山道年强[11,12]。
1.2.2 抑菌
苦楝皮的不同提取物具有不同的抑菌活性。
姜萍等人[13]用
苦楝皮提取物实验研究发现苦楝皮的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是最强的,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
对于绿色木霉和黑曲霉的最低抑菌浓度,苦楝皮乙醇提取物为0.5%,而苦楝皮甲醇提取物为2%;宋书群等人[14]
研究发现苦楝皮乙醚提取物对串珠镰孢菌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Alche L E 等人[15]研究发现,苦楝皮醇提取液对同心性毛廯菌、铁锈色小芽孢菌、许兰氏黄廯菌等都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结果表明苦楝皮提取物是一种天然的抑菌剂。
1.2.3 镇痛抗炎
苦楝皮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和弱镇痛作用。
沈雅琴等人[16]用不同含量苦楝皮75%的乙醇提取物对小鼠灌胃发现,在灌胃两小时后才明显延长热痛刺激甩尾反应潜伏期,则说明苦楝皮提取物的镇痛作用比较弱。
1.2.4 抗病毒
Wachsman M B等[17]通过苦楝提取物对辛得毕斯病毒感染细胞的抗病毒效应研究发现,MA并不能对病毒的吸入和侵入BHK细胞产生影响,但几乎完全会抑制病毒RNA和蛋白的合成;Campbell M J 等[18]研究发现苦楝皮的水煎剂可以抑制50%以上的5种胸癌细胞的生长。
1.2.5 抗肿瘤
叶银英等[19]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实验研究发现,川楝素在0.4~40mg/L浓度培养24h,虽然黑色素瘤A细胞增殖贝贝抑
制,但是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得到显着抑制。
2 苦楝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2.1 主要化学成分
苦楝皮中化学物质的一系列作用,导致学者专家对苦楝叶挥发油提取物的实验研究。
挥发油是苦楝叶中的主要成分。
挥发油是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苦楝叶中的挥发油也是一种较好的抑菌物质,同时还具有生长抑制作用。
2.2 药理作用
2.2.1 抑菌作用
用苦楝叶挥发油进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25、50、75、100mg/ml苦楝挥发油处理大肠杆菌、黑曲霉、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强的抑制效果,与对照组差别明显。
而且抑菌强弱顺序为:黑曲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虽然苦楝叶挥发油的成分很复杂但含量高的成分不多,但他们却是挥发油抑菌作用的主要基础物质。
苦楝挥发油对受菌体特别是真菌具有抑制作用[20]。
2.2.2生长抑制作用
用苦楝叶乙醇提取物处理大豆、水稻、小麦及玉米种子,观察提取物对这四种作物种子萌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提取物对几种作物种子的萌芽及幼苗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玉米和水稻的抑制作用
比较强,对大豆和玉米的抑制作用稍弱[21]。
3 苦楝果实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3.1 主要化学成分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资料表明,生长在不同地区或是出于不同生长期的苦楝果实,它的生理作用和化学成分会有所差异。
用水提醇沉法提取能够提取苦楝果实中的多糖,苦楝果实中也能够分离出呋喃三萜类化合物为苦楝素[22,23],运用有机溶剂提取法提取得到。
可以看出楝树还有许多可以开发的资源,进一步利用了楝科植物。
3.2 药理作用
3.2.1抗溃疡
从印楝果实酯质部分分理处来的多糖具有抗溃疡的作用[24]。
3.2.2 苦楝素
在医学上,苦楝素主要用于驱蛔药;在农业上,苦楝素作为天然杀虫剂对昆虫可以产生显着的抑制生长发育、毒杀、拒食、忌避、内吸和不育等活性,具有低毒、高效、环保、无污染等特点,是一种很理想的植物杀虫剂[25]。
4 苦楝籽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4.1 主要化学成分
在苦楝籽中脂肪酸组成较为丰富,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油酸),它所含有的亚油酸含量比玉米油还高出许多。
4.2 药理作用
4.2.1柔肌肤美容颜
亚油酸是构成人体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能够较好地防止皮肤细胞水代谢紊乱和皮肤干燥鳞屑等病变,还具有“柔肌肤美容颜”的作用。
4.2.2 营养保健
亚油酸在体内能够与胆固醇结合,呈流动性和正常代谢,能够防止因为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结合而沉淀的发生,从而降低了血液中由于脂质异常而引起的动脉硬化的几率,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
5 苦楝研究开发领域及前景展望
楝科植物全株都是宝,我们应该学会利用,在楝科植物发现更多的活性物质,利用这些
化学物质实验研究出更多的药理作用,无论是在农业上还是医学上,造福于人类。
苦楝作为一类植物性农药,由于化学农药相比,苦楝农药制剂具有安全高效、无毒、环保、残效期短、保护生态环境、能够杀灭多种害虫等特点。
因而具有相当广泛的应用前景。
有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人因为使用化学农药中毒。
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产生了害虫抗性和次要害虫的爆发,严重威胁着多种生物和人类的生存。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发展无公害农药。
那么从生物体中提取分离新的天然活性化合物,开发新的天然农药无疑成为一个必然的方向[4]。
楝属植物就是其中其中的一个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