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8《童年的发现》优秀教学设计1.(精品)
- 格式:pdf
- 大小:146.64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优秀16篇)《童年的发现》教案1设计解读:《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在九岁的时候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以及因这个发现在一次课堂中情不自禁笑出了声,被老师误解当众受到惩罚的事。
除去“胚胎发育”、“进化”等一些生物学术语的理解难点外,整个文本无论是语言还是情节都充满了童真、童趣。
从整个文本脉络和层次上来看,虽然文段较多,篇幅较长,但“童年的发现”和“因发现受到惩罚”两件事断章清晰,前后关联递进。
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集中在学习字词、理清结构和探寻“发现过程”的内涵。
其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辨,对童年发现的起因(梦境)、经过(过程)、结果(规律)等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期待在“简单”与“不简单”的感悟思辨中,让学生聚焦作者的发现过程(科学探索过程),从而敏锐地捕捉到作者童年发现的过程意义之所在。
教学目标:1、学习字词,理清文章结构,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依托重点词句的品读,在由“简单—不简单”的感悟思辨中,探寻“发现”的过程意义。
3、感受作者大胆想象、积极思考的求知精神,培养基本的科学素养。
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引发兴趣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起读课题——《童年的发现》。
2、了解作者信息。
出示:费奥多罗夫:一位极富创见的思想家,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飞向宇宙的宇航学奠基人。
他的学问渊深,博览书史,据说他几乎知道俄国国家图书馆所有藏书的内容。
他不仅精通欧洲各主要语言,而且对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东方语言也颇有研究。
不仅如此,他对哲学、艺术都有很深的造诣,被人称为“百科全书”。
快速地默读。
交流:资料当中最让你吃惊的是什么?3、是的,就是这样一个博学多才、极富创见的人,他的童年又会有怎样独特的成长经历呢?请同学们拿出课文纸,自由地朗读课文。
二、理清脉络,指导读法1、学习字词。
胚胎、滑翔、妨碍、祸患、驱逐、羞愧随心所欲绞尽脑汁情不自禁(1)寻索第一组词的构成特点;(2)比较品析——读悟第二组词的意思。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
(2)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感悟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忆童年时光。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童年的有趣发现。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自然科学知识。
(2)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讨论课文结构。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解析课文结构,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
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创作一篇小作文。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的作品。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总结课文结构,思考作者的表达手法。
3. 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完成一篇小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3. 学生对课文结构的理解程度。
4. 学生课堂参与度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展现。
5.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3. 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童年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 分析文章结构,领悟作者表达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领会作者通过童年趣事表达出的对童年的怀念和珍惜。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意识。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领悟作者表达手法。
5. 品悟情感: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珍惜,培养学生的情感。
6. 拓展训练: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童年的发现。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朗读能力:评估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的发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词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4.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5.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写作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童年的情感态度。
七、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范文(通用8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篇1训练思路1、读写结合:读写结合,以读促练。
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时,紧紧抓住课文的重点与难点,《祖父的园子》中作者在童年时期无忧无虑,她的童年多彩多姿,令人向往;《童年的发现》在作者童年时代有什么样的发现。
再引入到学生的童年生活有哪些值得回忆的童年趣事。
引导启发学生收集素材,扩展思路,选择材料等,为习作做好准备。
2、从说到写:让学生出示照片或相册,勾起对自己类似经历的回忆,充分讲述自己的趣事。
互相启发,进一步开阔思路,这样既能激发兴趣,又能产生赶快写下来的欲望。
3、鼓励表达,激励创新学生经过合作交流,把事情的说出来,接着指导学生列写作提纲,尊重学生意愿,以学生自己确定的中心选择材料,把写的方法放开,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尽量把事情的“有趣”写出来,即有童真童趣,又能从天真无邪的童年生活中激发创新精神的火花。
在教学中,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本次作文中发现进步,和编辑作品集《童真集》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成功感,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
教学目标1、回忆本单元课文,触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2、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思想感情。
3、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围绕话题流畅记叙童年生活的精彩片段。
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愿意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习作,分享习作的快乐。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的学习习惯。
教学实施一、布置观察,积累素材学完《童年的发现》后,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用心去回忆自己脑海中积累的材料,想想自己曾有过什么样的发现。
二、激发兴趣,拓展思路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如,可以这样说: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牛顿因为发现苹果落地的秘密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发现了壶盖跳动的原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有多少发现,就给人带来多少惊喜。
第八课《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壶知道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8篇《第八课《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壶知道最大的乐趣哦。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句话的含意,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师:人在长大或变老的时候,常常回忆起童年的事情。
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望不了父母有趣而又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事呢?(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明确要求学有目标1、指名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结果怎样?(2)“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3)举例说说对“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4)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生: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四、再读课文、释疑解难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提示”的三个问题。
(1)“我”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由读1、2自然段。
生:作者发现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优秀教案(精选12篇)1. 课程背景《童年的发现》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散文课文。
通过对作者童年时的一次探险活动的描写,让学生体验到童年的快乐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为了更好地教授这篇课文,以下是12篇优秀教案供参考。
2. 教案1课程目标•理解并背诵课文《童年的发现》•学会运用描写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趣事的文章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简短的游戏激发学生对探险的兴趣。
2.学习课文《童年的发现》:让学生跟读、默读、理解课文。
3.课文分析:将课文分成几个片段,让学生分别进行描写分析。
4.合作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运用描写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趣事的文章。
5.听写和背诵:学生听写并背诵课文《童年的发现》。
拓展活动•学生可以用手绘作品或照片,展示他们童年时的一次有趣的探险活动。
3. 教案2课程目标•通过朗读课文《童年的发现》,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蕴含的童年情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唤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引出主题。
2.朗读课文《童年的发现》:教师进行示范朗读和指导学生的朗读。
3.分段理解课文:让学生分段阅读、理解课文,提取关键词。
4.扩展话题:让学生围绕课文中的探险活动,展开自由讨论。
5.情感导入:通过描述自己童年时的探险活动,引导学生感悟《童年的发现》中蕴含的童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拓展活动•学生可以在家里找到一个安全的场所进行实地探险,然后写一篇有关探险的心情日记。
…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完成12篇教案。
13. 总结通过精心准备这12篇优秀教案,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童年的发现》,并有机会运用描写手法,提升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并引导他们通过互动和实践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将会在愉快中成长,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
注意:为了便于阅读和打印,以上内容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不包含网址和图片。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并熟练拼写本课7个生字,理解“澄澈、困窘、天赋”三个词语的意思,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学生能够掌握大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
3.学生能够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重点:理解作者“发现”的过程,“我”的伟大的“发现”是怎么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大胆发现问题寻根问底的精神。
难点: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一、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教师出示有关胚胎发育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各不相同。
教师解释:“这叫做胚胎,我们每个人都是从这么小小的一个胚胎发育形成的。
___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究竟他真的发现了什么,又是怎么发现的呢?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他童年的发现。
”(板书“童年的发现”)二、带问题读课文,找出相关信息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研究生字。
生字词:澄澈、胚胎、天赋、岂止、绞尽脑汁、困窘。
理解“澄澈、天赋、困窘”的意思。
2.带问题默读课文,找出“我”的“发现”是什么,画出相关句子。
3.让同学说出自己找到的答案。
反馈信息,“我”的“发现”集中在第十三段。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
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
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三、循果查因,理解“发现”的过程1.教师问:“作者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果呢?是谁告诉他的呢,还是他自己想出来的?”2.仔细阅读第三到十然段,画出“发现”过程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总结出“发现”的流程图。
在小组合作研究过程中,老师做必要的指导并维持课堂纪律和注意时间的把握)流程图:我和同学都梦中飞翔,产生好奇。
请教老师,老师解答问题。
我渴望知道人是怎么来的。
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得出“发现”。
新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童年的发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童年时发现的“胚胎发育规律”是什么,以及他是如何发现的。
-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并能正确读写。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 学会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 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 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2.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分享自己曾经的“发现”。
- 引出课题《童年的发现》,并介绍作者及课文背景。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作者发现了什么?3. 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引导学生分段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 分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他有哪些独特的方法和思路?- 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4. 感悟作者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发现”,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 教师总结: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探索,就能发现更多的“秘密”。
6. 布置作业-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尝试运用它们造句。
- 背诵课文,并准备下一节课的复述。
第八课《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通用16篇)第八课《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通用16篇)第八课《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积累】会写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厘米、绞尽脑汁”等词语。
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拓展与延伸】寻找生活中的疑难问题,谈一谈自己“童年的发现”。
【重、难点突破】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以题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到课文题目,你们想知道哪些问题呢?提示:可能会提出“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即发现的过程)”、“结果如何”几个问题。
好,我们就按上面的几个问题来自学课文二学习课文1、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在课上交流。
提示: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2、你有不理解的句子和不明白的问题吗?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
提示: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要鼓励学生在读书中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反复读书尝试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跟大家交流讨论。
对于涉及到的生物学的知识,可告诉学生以后上中学时会学到,有兴趣的同学可课外查阅资料解决;跟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深入读书,展开讨论来解决。
3、附课文句子理解举例:①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3篇《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23课略读课文《童年的发现》。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
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执着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流程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也是是五彩斑斓的,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了无数个“为什么”,有着神奇的想象与发,你们的童年有什么新奇的发现吗?2.今天学习苏联儿童文学作家费奥多罗夫的文章《童年的发现》,看看作者的童年发现是什么?(板书课题)3.介绍作者。
(出示幻灯片)(设计意图:由回想交流自己童年的发现入手,引起学生探索发现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字词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幻灯片,多种方式检查字词的认读情况。
注重易错字的强调,比如:澄澈的“澄”,惩罚的声调都为二声。
(设计意图:字词的学习放手交给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童年时发现了什么?2、作者告诉我们这个发现时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吗?(高兴、自豪)3、齐读1、2自然段(设计意图:通读全文,找出发现,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整体印象。
)(四)、精读课文,探讨交流1、“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各用四字概括。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13段,看看我是怎样发现的?2、汇报,交流。
(1)梦中飞行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梦中飞行是一副怎样的情景?谁能找出相关的语段读读?指名读:(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文中哪个词语可以概括梦中飞行的特点?理解“随心所欲”,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就是“随心所欲”?梦中飞行可以(),可以()可以(),想象下:还可以()?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感觉?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段话。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发现》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胚、祸”等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的的方式理解“祸患、情不自禁”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3.通过作者发现胚胎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感受课文内容风趣、语言表达幽默的特点。
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是丰富多彩的。
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着无数个“为什么”,充满着神奇的想象与发现。
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我”在童年时就有一个发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叫作《童年的发现》。
(板书课题)2.引导学生读课题,提出质疑:读了这个题目,大家有哪些疑问呢?(1)课文写的是谁童年的发现?(2)主人公在童年时发现了什么?(3)是怎么发现的?3.导入:现在我们就走进课文,一起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4.介绍费奥多罗夫,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费奥多罗夫(1873—1936), 苏联儿童文学作家。
其编著的资料集《伊·伊·列维坦:书信、文件与回忆》(回忆录部分出版时名为《回忆列维坦》)是研究俄罗斯抒情风景画大师列维坦必备的最基本的资料汇编。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范读,要求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默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勾画出你觉得课文中有趣的部分。
3.指名分段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4.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指名学生朗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字进行警示。
“痴”为翘舌音,“娜”为鼻音。
“绞”读三声,不能读成一声。
5.齐读生字,强化记忆。
6.和同学交流你觉得课文中有趣的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
7.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童年的发现”是什么?(2)对于“我”的这个“发现”,你有什么看法?(3)从文中你能读出“我”对自己的这一发现,自我感觉怎么样?8.集体反馈自读情况。
《童年的发现》教案(优秀6篇)《童年的发现》作文篇一教材浅析: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渴望求知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会“妨、碍”2个会认字,读读记记“妨碍、情不自禁、随心所欲、天赋、痴迷、一本正经”等词语。
教学重点:知道“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教学难点: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领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有关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科学家的不幸遭遇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童年是美好的,也是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着无数个“为什么”,充满着神奇的幻想与想象。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作者,他的童年时代不仅如此,还具备着比平常人更可贵的东西(善于探究、找到“为什么”的答案),那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新词,自学生字词语。
2.从课文中你了解到了哪些内容?3.检查自学情况。
4.理解词语。
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心愿,想怎样就怎样。
天赋:自然具备,生来就有。
进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演变。
绞尽脑汁:形容费尽心思。
眉目:事情的头绪。
困窘:形容为难;感到难办。
本课指“我”面对老师的误解和同学的嘲笑,不知道怎么办好。
5.说说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渴望求知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6.理解课文脉络。
课文是以倒叙的形式写的,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
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写“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童年的发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白“我”童年时为世界的发现时怎么产生的,了解“我”童年时的探索和发现。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真实具体地描写“我”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童年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孩子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童年时对“发现”的兴趣和好奇心。
难点:了解文章的思路,学习作者童年时的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激发情感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童年的生活是美好而难忘的,童年时的发现也是充满无穷乐趣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课文《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作者童年时的发现。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能够体会到作者童年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会让我们感受到科学发明和艺术创造的不易。
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吧!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出示需要注音的生字。
(2)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3)再读课文,思考:“我”的童年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4)读课文,说一说:“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请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
(5)画出能体现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的语句,并体会体会。
分角色朗读“我”向老师提问和老师对我的提问所作的解答的部分内容。
3.再读课文,深入领悟(1)读“我”的发现和“我”的发现被人嘲笑以后的解决办法的相关段落,思考:“我”是怎样解决这个发现的?从中表现出“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文中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我”的童年发现对“我”后来的科学创造有哪些积极的影响?如果我们也像费奥多罗夫那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敢于探索真理的精神,那么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哪些发现呢?(4)教师小结:童年的费奥多罗夫具有极强的求知欲望,敢想、敢说、敢做、富有大胆的求异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童年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拼读、书写本课中的生词,理解并运用生词;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互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在童年时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以及作者在寻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和乐趣;学生能够体会文章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写作特点,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语法和修辞等知识点,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点描述发现过程和表达情感。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到作者在童年时期所感受到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作者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和态度;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入有关童年时期的图片和故事资料,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知识点讲解:针对课文中的生词、语法和修辞等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点描述发现过程和表达情感。
3.课文分析:通过多层次的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结构、主题和情节等。
同时,也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写作特点。
4.课堂互动:安排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针对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
5.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目,包括生词听写、语句理解、情景描述等。
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作业的评价方式,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
23《童年的发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五下八单元《童年的发现》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同时也是本册书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文所处的单元主题是“幽默智慧”,旨在让学生感受课文中巧妙地对话和丰富的语言后,产生自己的思考。
(一)从阅读提示来看课文在原来的人教版中属于精读课文,而统编版中列为了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
”阅读提示中指向两个方面:内容的理解和文章的语言。
显然感受本课语言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语句、赏析其风趣幽默之处是本课的重点。
在之前的课文的基础上,这篇课文的学习方式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二)从文本内容来看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第一部分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罚。
第二部分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
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罚,但“我”从中获得感悟。
本文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孩子内心世界。
(三)从语言特点来看课文语言运用十分巧妙风趣。
首先,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在开始就吊起读者的胃口;之后回忆部分的故事情节充满了童趣;文章的语言风趣幽默,略显童稚滑稽的语言和文章中对话的描写,使得文章更加趣味盎然。
学情分析(一)知识回顾在前两篇课文中,你觉得哪些语言表达很有趣?请写下来,并说说你觉得有趣的的理由。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
"通过第一题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语句、赏析课文语言的风趣幽默。
(二)生活体验在你的童年经历中有哪些奇妙的发现,奇妙之处是如何体现?你能结合自己回忆写一写吗?【设计意图】童年是人生之旅最重要的、最珍贵的驿站。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培养学生珍惜美好时光的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2)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培养写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3. 生字词卡片4. 写作纸张和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巩固学生的词汇知识。
(2)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5. 写作练习(1)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写一篇短文。
(2)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提供写作技巧和素材。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作者童年时对科学的探索和发现,表达了对科学事业的热爱。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引人入胜,富有童趣,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作者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童年生活的美好,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生活中的事物有自己的认知和看法。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科学概念和道理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科学的热爱和童年生活的美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课文中所涉及的科学概念和道理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课件或黑板报,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科学知识。
2.准备相关科学实验器材,进行现场演示或让学生动手操作。
3.准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报,展示课文封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童年的发现》。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发现吗?发现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8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 14 个生字,会认 7 个生字,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其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我明白了——
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的意思。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在童年时代有什么发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用笔标注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理解词语。
胚胎: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由卵受精后发育而成。
人的胚胎借脐带与胎盘相连,通过胎盘从母体吸收营养。
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细胞: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形状多种多样,主要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构成。
植物的细胞膜外面还有细胞壁。
细胞有运动、营养和繁殖的功能。
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
草履虫: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
体圆筒形,前端较圆,中后部较宽,后端较尖;从背上看,形状像倒置的草鞋底。
全身布满大致同长同细的纤毛,纵横排列,用以行动。
体的一侧有一条自前端斜向腰部的凹入小沟,称“口沟”。
口沟底有口;口沟内有较为长密的纤毛,可鼓起水涡而摄取水中的细菌和其他有机物作为食物。
(2)朗读难以读顺的句子和段落。
(3)理清课文的脉络。
①
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
是哪些段落分别写了这两个内容?
“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1~2)
“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3~13)
除了这两个部分,文章剩下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呢?
②
主要写了四年后,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类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曾经的发现便笑出了声。
老师误会了“我”笑的意思,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回忆引入
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
1.“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的飞行。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
”(“我”由于有了这样的发现而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所以我们大家一起去找老师,想请他给我们解答。
)
2.“‘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
’老师解释说。
……
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更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3.“高年级,离我们是那样遥远,而飞行却仍在继续……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是那样痴迷,想知道答案,以至于亲自抓鱼时,都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
4.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1)“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
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
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
(2)仔细地读读这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3)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二、读最后一段,揭示中心思想
1.自由读最后一段。
2.课件出示:我明白了──
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1)教师简介相关的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
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理解:这句话含有两层意思:第一,这反映出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实的一面,有些科学家如刚才我们介绍过的布鲁诺一样,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第二,是“我”一种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世界上的大科学家都会如此,我这点经历根本就不算什么。
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这份天真来。
3.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天真的孩子。
(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善于观察、想象力丰富、求知若渴。
三、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四、课后作业
你在学习或者生活中是否有自己的发现呢?想一想,把它写下来,然后与大家分享你的发现。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