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地区对流层温度变化特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79.23 KB
- 文档页数:6
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其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地形地貌等。
一般来说,东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呈现出从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
在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是三个主要的省份。
由于地处高纬度地区,东北地区整体气候寒冷,冬季漫长而寒冷,
夏季短暂而凉爽。
年平均气温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规律,即南部
地区相对较暖,北部地区相对较冷。
具体来说,黑龙江省的年平均气温从南向北逐渐降低,一般在-3℃至4℃之间。
吉林省的年平均气温也表现出相似的趋势,从南向
北逐渐减小,一般在0℃至6℃之间。
而辽宁省的年平均气温虽然较
黑龙江和吉林要高一些,但同样也呈现出南部相对较暖,北部相对
较冷的特点。
这种南高北低的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主要受到地理位置和气候
类型的影响。
东北地区地处亚洲大陆腹地,受到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同时,东北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有
长白山、张广才山、小兴安岭等山地,这些地形地貌也对气温分布
产生一定影响。
总的来说,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趋势,这对于农业生产、气候环境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也为东北地区的发展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和机遇。
希望未来能够更好地利用气候资源,促进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对流层气温变化特点
对流层气温变化特点如下: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摄氏度。
(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低纬度地区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所达高度就高;高纬度地区受热少,对流层高度就低。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空输送,在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吉林省气温变化分析作者:山珊陈雷朴美花来源:《农业与技术》2017年第11期摘要: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气候变暖及极端气候事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不断加剧。
本文利用吉林省50个地面观测站点1961—2015年共55a较为完整的逐日气温作为基本研究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滑动平均、趋势分析、累计距平等多种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分析近55a吉林省气温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发现吉林省气温存在空间分布差异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的变化。
关键词:吉林省;气温;变化特征中图分类号:S16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20691 资料与方法本文主要针对吉林地区气温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选用的资料为吉林省50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5年逐日地面气温观测资料,包括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逐日平均气温。
资料由吉林省气象信息网络中心提供。
吉林省的平均温度是由55站平均温度经算术平均求得。
四季的划分: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
气温在时间尺度以及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是本文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滑动平均、趋势分析、累计距平等方法计算各季节及年的直线回归系数,以此来研究气温的变化趋势。
2 气温变化分析2.1 空间分布特征吉林省多年(1961—2015年)平均气温为5.1℃。
从空间分布看,中西部地区以及南部的大部分地方和延边州东部平均气温为5~7.6℃,其他地方为2.8~4.9℃。
长春市多年平均气温为4.5℃。
全省平均气温最低的区域为白山地区东南部、延边地区西南部,以这一区域为轴,向东西方向温度逐渐升高;平均气温最高的区域为通化地区南部、四平地区南部。
从1961—2015年吉林省季平均气温空间分布来看,春季空间分布与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较为相似,春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区域为白山地区东南部和延边地区西部,为3.7~5.0℃,以这一区域为轴,向东西两侧温度逐渐升高;春季平均气温最高的区域也为通化最南部的集安地区和四平地区南部,为8.0~8.6℃;其他大部分地区为5.0~8.0℃。
对流层气温变化特点及原因
**特点:**
1. 向上逐渐升高:大气层的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由于地球表面被太阳辐射温热,气温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升高,形成上升气流,使得上层气温比地表高。
2. 到达一定海拔后出现锐减:当海拔达到一定高度时,由于大气层的辐射损失和热量收支不平衡,大气层上温度开始下降,形成一个锐减层,也称为中间层。
3. 再次向上升高:当海拔再次增加到一定高度时,受太阳紫外线辐射的影响,大气层的气温再次开始升高,形成一个上升层。
**原因:**
1. 大气层太阳辐射:地球表面受到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一部分被地表物质吸收,另一部分被大气层反射,形成大气层的热量收支不平衡,导致大气层的温度升高。
2. 大气层辐射损失:大气层的温度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增加,但到达一定海拔时,由于大气层辐射损失,大气层的气温开始下降,形成一个锐减层。
3. 大气层热量收支不平衡:当海拔再次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由于大气层热量收支不平衡,大气层的温度又开始上升,形成一个上升层。
吉林省天气趋势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气候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以下是吉林省天气趋势的描述。
春季(3月-5月):春季是吉林省气温回升的时候,阳光逐渐增多,气温也逐渐回暖。
3月初,早晨和晚上的气温还较低,白天气温约为10-15摄氏度。
4月和5月,气温逐渐上升,白天温度在15-20摄氏度左右,但仍然会有一些寒冷的天气和小雨。
夏季(6月-8月):夏季是吉林省气温最高的季节。
6月份,气温逐渐升高,白天气温在25-30摄氏度之间。
7月和8月是吉林省最炎热的时候,白天温度常常超过30摄氏度,并伴有高湿度和阵雨。
夏季也是吉林省的雨季,时常会有暴雨和雷雨天气出现。
秋季(9月-11月):秋季是吉林省气温逐渐下降的季节,天气也逐渐变凉爽。
9月初,气温仍然较高,白天气温约在20-25摄氏度之间。
10月和11月,气温逐渐下降,白天气温在10-15摄氏度之间。
秋季的天气晴朗,空气湿度较低,是人们出行和户外活动的好时机。
冬季(12月-2月):冬季是吉林省最寒冷的季节,有时气温甚至会降到零下20摄氏度以上。
12月份初,气温下降,白天气温在-5到0摄氏度之间。
1月和2月是吉林省最寒冷的时间,白天温度常常在-10到-20摄氏度之间,且常有大雪和强风天气。
冬季也是吉林省的雪季,许多人喜欢来这里滑雪和观赏美丽的雪景。
总的来说,吉林省的天气变化多样,四季分明。
春季温暖宜人,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且多雪。
不同季节的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吉林省旅行或居住的人们需要根据天气预报做好准备。
吉林省近55年气温变化分析作者:山珊陈雷朴美花王爽王耸来源:《农业与技术》2017年第09期摘要: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气候变暖及极端气候事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不断加剧。
本文利用吉林省50个地面观测站点1961—2015年共55a较为完整的逐日气温作为基本研究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滑动平均、趋势分析、累计距平等多种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分析近55a吉林省气温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发现吉林省气温存在空间分布差异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的变化。
关键词:吉林省;气温;变化特征中图分类号:S16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20691 资料与方法本文主要针对吉林地区气温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选用的资料为吉林省50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5年逐日地面气温观测资料,包括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逐日平均气温。
资料由吉林省气象信息网络中心提供。
吉林省的平均温度是由55站平均温度经算术平均求得。
四季的划分: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
气温在时间尺度以及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是本文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滑动平均、趋势分析、累计距平等方法计算各季节及年的直线回归系数,以此来研究气温的变化趋势。
2 气温变化分析2.1 空间分布特征吉林省多年(1961—2015年)平均气温为5.1℃。
从空间分布看,中西部地区以及南部的大部分地方和延边州东部平均气温为5~7.6℃,其他地方为2.8~4.9℃。
长春市多年平均气温为4.5℃。
全省平均气温最低的区域为白山地区东南部、延边地区西南部,以这一区域为轴,向东西方向温度逐渐升高;平均气温最高的区域为通化地区南部、四平地区南部。
从1961—2015年吉林省季平均气温空间分布来看,春季空间分布与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较为相似,春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区域为白山地区东南部和延边地区西部,为3.7~5.0℃,以这一区域为轴,向东西两侧温度逐渐升高;春季平均气温最高的区域也为通化最南部的集安地区和四平地区南部,为8.0~8.6℃;其他大部分地区为5.0~8.0℃。
吉林气象条件表7.1.3 气象条件气候条件吉林市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4.5℃,多年平均降水量668.4mm,且多集中在6~8月,冰冻期为11月至次年3月,土壤冻结深度1.7m,当地多西南风,最小风频东东北(ENE),详见下列气象资料:表7.1-1 自然、气象条件表序号自然、气象要素单位数值备注1 海拔m 183.83~184.092 气温(干球温度)℃2.1 年平均气温℃ 4.52.2 极端最高气温℃36.62.3 极端最低气温℃-40.22.4 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2.92.5 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17.92.6 最热月(七月)平均最高气温℃27.92.7 最冷月(一月)平均最低气温℃-28.93 相对湿度3.1 年平均相对湿度% 703.2 最热月(七月)平均相对湿度% 803.3 最冷月(一月)平均相对湿度% 723.4 年平均水气压Pa 8704 大气压4.1 年平均气压Pa 993424.2 夏季平均气压Pa 984524.3 冬季平均气压Pa 1001255 降雨量5.1 年平均降雨量mm 668.45.2 日最大降雨量mm 119.35.3 小时最大降雨量mm 59.96 雪6.1 最大积雪深度cm 46.96.2 基本雪压kN/m20.457 风向、风速7.1 年最多风向及频率% 14 主导风向:SW 7.2 夏季最多风向及频率% 13 风向:SE7.3 年最多风向及频率% 11.8 风向:SW 7.4 最大风速m/s 27 距离地面10米序号自然、气象要素单位数值备注7.5 年平均风速m/s 3.47.6 基本风压kN/m20.50 距离地面10米8 其他8.1 最大冻土深度cm - 1908.2 冻结日期11月22日8.3 解冻日期3月31日8.4 年日照时数2454.7时8.5 年平均雷暴日数41天8.6 年均蒸发量135.6mm8.7 年平均雾凇日数32.4d通过以上的调研分析可见,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地质无不良影响,能够满足建厂条件。
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变化规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地球上,随着海拔的不同,气温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
这种变化规律由大气层结构和地球表面特征等因素共同决定。
了解气温随海拔的变化规律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大气环境、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一般来说,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这是因为随着海拔的上升,大气受到地球表面的加热辐射较少,温度逐渐减少。
大气层结构中的不同层次也对气温分布产生影响。
对流层是大气层结构中最低的一层,它具有最多的物质和活动,也是我们生活的层次。
因此,了解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变化规律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具有直接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详细介绍气温与海拔的关系,探讨气温随海拔变化的基本规律。
然后,我们将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地表特征以及大气层结构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气温随海拔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最后,本文将总结气温随海拔变化的规律,并探讨对流层气温变化所具有的意义和影响。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气环境的变化,为气候变化预测以及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气温随海拔变化规律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因此,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将不可忽视。
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对气温与海拔的关系进行详细的探讨,并深入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括对整篇文章的主要结构和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说明。
以下是对文章结构的描述: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会概述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首先,我们会简要介绍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变化规律,并提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接着,我们会详细讲述本文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其中包括两个小节:气温与海拔的关系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在气温与海拔的关系部分,我们将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和研究成果,阐述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呈现出的变化规律。
流层顶温度和高度是大气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们的变化规律直接影响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
本文将从流层顶温度和高度的定义、影响因素、变化规律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该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流层顶温度和高度的定义1. 流层顶的定义流层顶是指大气最外层的区域,其上界随着密度下降而逐渐变得模糊。
通常情况下,流层顶被定义为大气密度下降到10千帕时的高度,大约在30-50千米的高空。
2. 流层顶温度的定义流层顶的温度是指流层顶部的大气温度,通常以开尔文或摄氏度为单位。
流层顶温度的变化对于大气的稳定性和能量传递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影响流层顶温度和高度的因素1.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温度的重要来源,它直接影响着大气层的温度分布情况和流层顶的位置。
随着太阳辐射的强弱和季节的变化,流层顶的温度和高度也会出现相应变化。
2. 温室气体温室气体的增加会造成大气层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温室气体的增加也会直接影响着流层顶的温度和高度。
3. 地表温度地表温度是大气边界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流层顶的温度和高度。
地表温度的升高会使得流层顶的高度上升,温度的波动也会直接影响着流层顶的温度。
三、流层顶温度和高度的变化规律1. 季节变化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分布不均匀,导致流层顶温度和高度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通常情况下,流层顶高度在夏季会相对较高,冬季会相对较低,而流层顶温度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2. 地理位置的影响地球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不同,这直接影响着当地大气层的温度分布和流层顶的位置。
在赤道附近的地区,流层顶的位置相对较高,而在高纬度地区,流层顶的位置相对较低。
温室气体的增加会造成大气层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这种温室效应会导致流层顶的位置上升,温度也会呈现上升的趋势。
四、结语流层顶温度和高度的变化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温室气体和地表温度等。
了解流层顶温度和高度的变化规律对于预测气候变化和大气环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对流层温度变化特点
1、对流层温度变化特性十分复杂,不同高度、空间、季节的变化特征均不相同。
2、对流层温度变化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特征:随着高度的提高,温度逐步减小;随着纬度的远离赤道而变化,温度变化也相应较大;随着季节的改变,温度变化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二、对流层温度变化的影响
1、气压变化:气压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当温度变化时,同样会导致气压的变化,以致于在温度变化的情况下,较温度变化较大的地方气压会有较大的变化,而温度变化较小的地方气压变化较小。
2、大气结构变化:由于温度变化导致的气压变化,将会直接使大气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大气层结构的稳定性。
3、大气流动变化:由于温度变化导致的气压变化,会使大气中的热气流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大气中的风调节作用及热能转移等。
- 1 -。
文章编号:1673-887X(2023)01-0123-04吉林市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及对玉米种植的影响分析孙越,刘洋(吉林市气象局,吉林吉林132000)摘要文章选取吉林市1991年—2020年逐日最高、最低气温气象观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学统计法对极端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对玉米种植的影响及相关对策。
结果表明:吉林市极端高温主要出现在在5月—8月,以6月出现频率最高;极端最低气温集中在12月—次年2月,以1月出现频率最高;吉林市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均呈现出升降交替变化,以极端最低气温上升趋势较为显著;极端气温对玉米种植的影响较大,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极端气温;玉米种植;吉林市中图分类号S162.5+3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3-887X.2023.01.045Influenc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xtreme Temperature Change Characteristicson Maize Planting in Jilin CitySun Yue,Liu Yang(Jilin Meteorological Bureau,Jilin132000,Jilin,China)Abstract:This paper selected th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of daily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in Jilin City from 1991to2020as the research object,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treme temperature changes using mathematical statistics,and discussed the impact on maize planting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in Jilin mainly occurs in May and August,with the highest frequency in June.The extreme minimum temperature is concentrated from De‐cember to February of the next year,with the highest frequency in January.The extreme maximum/minimum air temperature in Jilin City showed alternating changes,with the extreme minimum air temperature rising significantly.Extreme temperature has a great im‐pact on maize cultivation,which needs to be highly concerned by relevant departments.Key words:eextreme temperature,maize planting,Jilin City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5次评估报告中,指出了过去100年间,全球地表增温幅度在0.89℃左右,尤以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增温趋势最为明显[1,2]。
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成因东北地区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位于我国的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
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有四季分明、寒冷干燥、春秋短暂和夏季炎热等方面。
首先,东北地区的气候呈现四季分明的特点。
东北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受到西伯利亚高压和太平洋副高的影响,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则相对较短暂。
春季和秋季的变化过渡较快,季节交替较为明显。
其次,东北地区的气候寒冷干燥。
由于东北地区地处高纬度,加之海洋性和大陆性的双重影响,导致该地区的气候寒冷干燥。
冬季气温极低,常年霜冻和严寒,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摄氏度左右。
夏季虽然气温较高,但相对湿润度不高,降水量较少。
第三,东北地区的春秋季短暂。
春季和秋季在东北地区往往较为短暂,过渡较快。
春季气温回升较快,春夏之间的变化往往只有几周的时间,而秋季气温降低也很快,秋冬之间的变化较为突然。
最后,东北地区夏季炎热。
尽管东北地区的冬季寒冷,但夏季则相对较为炎热。
由于靠近东亚季风的影响,夏季会受到气流带来的暖湿空气的影响,导致夏季气温较高,且夏季相对潮湿。
以上便是东北地区气候的主要特点。
这些特点的形成主要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因素有关。
首先,东北地区地处高纬度,位于半干旱、寒冷的气候带,冬季长且严寒,夏季短暂而炎热,使得该地区整体气候呈现出寒冷干燥的特点。
其次,东北地区受到西伯利亚高压和太平洋副高的双重影响。
西伯利亚高压是指从西伯利亚地区形成的大范围高气压系统,冬季时往往南下影响到东北地区,导致长期低温和寒冷干燥的气候。
太平洋副高则是指夏季时,太平洋上空形成的高气压系统,带来了暖湿空气,使得夏季相对炎热。
此外,东北地区还受到地形和水域的影响。
东北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无大的山脉阻隔,导致冷空气和暖湿空气流通较为顺畅。
此外,东北地区还拥有辽阔的辽河平原和黑龙江平原,这些平原为东北地区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水分资源。
另外,人类活动也对东北地区的气候有一定的影响。
吉林的气候特点是什么气候吉林的气候特点吉林省地处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和欧亚大陆的东部,属于接近亚寒带的最北部的温带地区。
东部距日本海、黄海较近,温湿多雨;西部接近蒙古高原,受西伯利亚气候影响,比较干燥少雨、多风沙,具有明显的四季之分。
全省年平均气温摄氏3-5度左右,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达摄氏零下18度,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在摄氏20度左右。
降雪期从10月至翌年4月,长达7个月,此期间正是进行冰雪旅游的最佳时期。
吉林的地理环境位置境域吉林省位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几何中心地带。
地跨东经121°38′~131°19′、北纬40°50′~46°19′之间。
东西长769.62公里,南北宽606.57公里,土地面积18.74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
北接黑龙江省,南邻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东与俄罗斯联邦接壤,东南部与朝鲜隔江相望。
吉林省地处边境近海,边境线总长1438.7公里,其中,中朝边境线1206公里,中俄边境线232.7公里。
最东端的珲春市最近处距日本海仅15公里,距俄罗斯的波谢特湾仅4公里。
地形地貌吉林省地貌形态差异明显。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
以中部大黑山为界,可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区。
东部山地分为长白山中山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中西部平原分为中部台地平原区和西部草甸、湖泊、湿地、沙地区。
地貌类型种类主要由火山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冲洪积地貌和冲积平原地貌构成。
吉林省主要山脉有大黑山、张广才岭、吉林哈达岭、老岭、牡丹岭等。
主要平原以松辽分水岭为界,以北为松嫩平原,以南为辽河平原。
吉林省海拔最高点是长白山的白云峰(2691米)。
吉林省地貌形成的外应力以冰川、流水、风和其他气候气象因素的作用为主。
第四纪冰川在长白山的冰川剥蚀遗迹至今仍然可见。
现代流水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很广泛,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盆地、谷地多受侵蚀、剥蚀、堆积、冲积等综合作用,形成了各种流水地貌,如河漫滩、冲积洪积平原、冲沟等。
对流层气温变化特点流层是指地球大气圈的第一层,从海平面上空约8至10公里到约50公里处,它是地球大气层中温度变化最大、气候变化最为剧烈的层次之一、流层气温变化特点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大气成分、纬度、季节等。
太阳辐射是影响流层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分布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
赤道区域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为集中,气温较高。
而极地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弱,气温较低。
此外,太阳辐射的强度受季节的影响,导致流层气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在北半球夏季,赤道附近的气温较高,而在北半球冬季则较低。
大气成分也对流层气温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气中的氧气、氮气等主要成分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使得流层内部的温度分布相对均匀。
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则具有较强的吸收和辐射长波辐射的能力,使得流层内部的温度分布出现不均匀。
温室气体的增加会导致流层的温度升高,进而引发全球变暖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流层温度的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纬度也是影响流层气温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地球是一个略为扁球体,所以在流层中,赤道附近的气温要高于极地地区。
这是由于赤道附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多,而极地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少的缘故。
这一纬度变化引起了地球气候的不均匀性。
季节也会影响流层气温的变化。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不同季节地球不同区域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导致该地区流层气温的变化。
例如,在南半球夏季,南极地区将接受到更多的太阳辐射,气温将上升。
而在南半球冬季,则相反,南极地区的气温较低。
这种季节性变化导致了南北半球气候的差异。
除了以上因素外,地形和海洋等也会对流层气温变化产生影响。
地形的高低差异会形成气压系统和风的形成,进而影响气温的变化。
海洋和陆地的差异也会导致气温的变化。
海洋具有较大的热容,使得海洋的温度变化较缓慢,而陆地由于热导率较高,导致温度的变化较为剧烈。
长春市的天气特征
长春市地处中国东北长春平原腹地,市区海拔在250-350米之间,地势平坦开阔。
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在全国干湿气候分区中,地处湿润区向亚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气温自东向西递增,降水自东向西递减。
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湿适中的气候特征,为人类开发和利用大自然提供了良好的气候环境。
由于地理位置、地形结构与大气环流相配合的作用,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四季分明。
春季较短,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炎热天气不多;秋季气爽,日夜温差大;冬季漫长较寒冷。
季风显著,雨热同季。
冬季在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下,气候寒冷而干燥。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常与东南移动的贝加尔湖的冷空气交汇于此,降水丰沛而集中。
气候的大陆性强,气温的年差较大。
冬季的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则高于同纬度地区。
气候东西过渡,热量水分适中。
由于长春市处于吉林省东部山地向西部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所以具有东部山区湿润气候向西部半干旱气候过渡的特征。
过渡性气候使长春市的光照充足,热量条件优于东部,而雨水条件又好于西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长春市年平均气温4.8°C,最高温度39.5°C,最低温度-39.8°C,日照时间2,688小时。
夏季,东南风盛行,也有渤海补充的湿气过境。
年平均降水量522至615毫米,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3℃。
秋季,可形成持续数日的晴朗而温暖的天气,温差较大,风速也较春季小。
吉林气候与黑龙江类似但更加干燥吉林气候与黑龙江类似,但更加干燥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其气候与邻省黑龙江相似,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然而,尽管两地气候类型相同,但在细节上还是存在一些差异。
相对于黑龙江省,吉林省的气候更加干燥。
本文将对吉林省气候特点以及与黑龙江气候的对比进行探讨。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边境,北纬40°51′-46°18′,东经122°40′-131°19′之间。
吉林省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气候受到了多种气流的影响。
首先,由于靠近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蒙古高原,吉林省有较强的大陆性气候特征。
其次,从东南方向吹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也会对吉林省的气候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吉林省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和干湿变化。
吉林省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炎热。
冬季,寒潮和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使得吉林省的气温骤降,最低温度可以达到零下30摄氏度甚至更低。
夏季,湿润的太平洋气流带来了短暂而潮湿的天气,气温最高可达30摄氏度以上。
春季和秋季是气温快速变化的季节,早晚温差较大,天气多变。
相对于黑龙江省,吉林省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
吉林省的降水量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冬季和春季,降水量更加稀少。
由于较少的降水,吉林省的蒸发量较高,土壤湿度不足,造成土地干旱的问题。
此外,吉林省的河流和湖泊较少,水资源的匮乏也是干旱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干燥的气候条件给吉林省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由于缺乏充足的降水量,农作物的生长面临着水分不足的问题。
因此,吉林省农业需要依赖灌溉系统来满足作物的需水量。
此外,干燥的气候还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应对干旱气候的挑战,吉林省积极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通过灌溉系统和水资源调节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总结而言,吉林省与黑龙江省的气候类似,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然而,吉林省气候更加干燥,降水量较少,土地水分不足。
这给吉林省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需要通过灌溉和水资源管理来解决干旱问题。
2021.2吉林省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徐驰,郭琳,段家月(吉林省吉林市气象局,吉林 吉林 132011)摘 要:利用吉林省1970年—2019年气候资料,从年内、年际和年代际多个时间尺度上,对吉林省近50年的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吉林省近50年来年平均气温呈上升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99℃/10a;20世纪70年、80年代主要为偏冷年份,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以偏暖年份为主;吉林省四季平均温度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春季增温幅度最大。
7月份为一年12个月中的高峰月,以该月份作为中心,吉林省平均气温自1~7月份呈增加态势,7~12月份则呈减少变化趋势。
近50年降水量整体上呈增加的变化趋势,降水气候倾向率是13.435mm/10a ;吉林省年际降水量波动起伏特别大,极易发生旱涝灾害;春季、夏季、冬季三个季节降水量呈增加变化趋势;而秋季降水量呈略微减少变化趋势。
吉林省年内降水量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干、湿季之分。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温;降水;气候倾向率吉林省地处我国吉林省中部,地理坐标处于东经121°38′~131°19′、北纬40°50′~46°19′范围内。
境内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
以中部大黑山为界,可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
吉林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吉林省气候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类极端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及社会发展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1]。
因此,加强吉林省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对科学指导社会公众科学应对气候变化,趋利避害、减少或避免灾害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采用最新的数据,对吉林省近50年来的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展开分析,以期为吉林省气候诊断分析和预测提供坚实的基础。
1 资料来源与方法本文气象数据来源于吉林省气象局,主要为吉林省1970年—2019年的气温和降水量月值观测数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