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2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中文名:杜甫别名:少陵野老,杜陵野老,杜陵布衣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唐朝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出生日期:712年2月12日逝世日期:770年职业: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主要成就:创作大量现实主义诗歌代表作品:《杜工部集》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尊称:诗圣流派:唐代现实主义目录基本信息诗歌成就创作经历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三、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死因之谜家庭妻子子女诗人思想大事年谱玄宗时期(公元712——公元755年)肃宗时期(公元756——公元762年)代宗时期(公元763年——公元770年)作品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兼容并蓄炼字对仗内容深远诗歌影响《旧唐书·杜甫传》后世纪念纪念诗作纪念建筑后世评述相关电视剧成都杜甫草堂基本信息诗歌成就创作经历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三、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死因之谜家庭妻子子女诗人思想大事年谱玄宗时期(公元712——公元755年)肃宗时期(公元756——公元762年)代宗时期(公元763年——公元770年)作品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兼容并蓄炼字对仗内容深远诗歌影响《旧唐书·杜甫传》后世纪念纪念诗作纪念建筑后世评述相关电视剧成都杜甫草堂展开编辑本段基本信息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dù fǔ)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
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杜甫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杜甫又被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他所写的诗,被人称为“诗史”。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
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的83首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冬至——【唐】杜甫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小至——【唐】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江村——【唐】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阁夜——【唐】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客至——【唐】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关于杜甫的诗词
1、《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6、《秋兴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7、《登楼》
唐·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初唐有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他在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到了长安,后又去应考科举,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杜甫和全体应考者都落了第,故终生未成进士。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1-2]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1] [3]本名杜甫别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字号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所处时代唐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时间公元712年去世时间公元770年主要作品《杜工部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主要成就创作现实主义诗歌;世界文化名人尊称诗圣祖籍湖北襄阳生平经历编辑家世背景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4]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5],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6]。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开元十九(731年)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唐诗三百首杜甫的诗1、《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江南逢李龟年》唐代·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登岳阳楼》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问道归凤翔乾元初…有悲往事》唐代·杜甫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得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6、《月夜》唐代·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7、《旅夜书怀》唐代·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8、《天末怀李白》唐代·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9、《别房太尉墓》唐代·杜甫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10、《八阵图》唐代·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名成一作:名高)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的诗杜甫的诗30首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杜甫的诗30首,欢迎大家参考。
1、《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3、《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4、《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7、《野望》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
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8、《即事》百宝装腰带,真珠络臂鞲。
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
9、《对雪》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10、《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1、《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12、《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13、《寒食》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14、《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古诗大全杜甫古诗大全1、【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3、【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陽向洛陽。
5、【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6、【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7、【武侯庙】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陽。
8、【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9、【规雁】精来千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10、【登高】跨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纠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1、【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陰陽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登岳陽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陽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3、【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4、【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15、【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6、【寒食】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杜甫简介及著名古诗杜甫简介及著名古诗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简介及著名古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家世背景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天宝七年(748年)秋,杜甫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友谊。
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人生道路。
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境地。
杜甫诗歌50首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1、《春夜喜雨》描写春天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八阵图》哲理诗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3、《春望》爱国诗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诗三百首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5、《江南逢李龟年》唐诗三百首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6、《赠花卿》讽刺诗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7、《浣溪沙》唐·杜甫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雎盱。
8、《浣溪沙》唐·杜甫旋抹红妆看使君。
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
9、《浣溪沙·麻叶层层叶光》唐·杜甫麻叶层层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10、《哀江头》唐诗三百首唐·杜甫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11、《兵车行》战争诗唐·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12、《登高》描写秋天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3、《登楼》唐诗三百首唐·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14、《登岳阳楼》山水诗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春望》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高》杜甫〔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春夜喜雨》杜甫〔唐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杜甫〔唐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唐代〕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蜀相》杜甫〔唐代〕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代〕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唐代〕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石壕吏》杜甫〔唐代〕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登岳阳楼》杜甫〔唐代〕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旅夜书怀》杜甫〔唐代〕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赠花卿》杜甫〔唐代〕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
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
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入蜀,在这里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240余首,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
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
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
本人一直以为,杜甫才是中国历史上最关注百姓疾苦,最有平民情结的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诗作中反映的很多问题,在今天的中国不是依然存在吗?新安吏作者: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译文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
请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府帖昨夜才下达,命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抽来的中男实在太小了,如可能守住王城呢?”好一点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运气不好的中男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可就孤苦伶仃。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著哭声呢!“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天地都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终归是无情的。
杜甫古诗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古诗20首,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3、《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5、《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6、《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7、《武侯庙》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8、《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9、《规雁》东来千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10、《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1、《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3、《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4、《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15、《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简介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家世背景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课题:29 诗词五首(第1课时一二首)授课人曾清审查:学习目标:1.学习第前两首,理解意境。
2.赏析积累名句3.背诵两首诗一.学习过程.(一)学习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作家作品。
杜甫:(公元712——770)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2.反馈练习1.给下列字注音蓟()涕()漫卷()还()乡2、解释加点的词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展示订正(三)、理解意境把握情感1、朗读诗歌,自主解答问题(1)剑外忽伟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诗人为何涕泪满衣裳,他到底是悲还是喜?2、漫卷诗书喜欲狂一句中“漫”“狂”有何表达效果?3、赏析“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小组交流订正。
二、自学第二首《滁州西涧》1、朗读诗句,自主解答(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色?(2)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评价?3、展示交流四、背诵诗歌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题解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
前一年冬,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等地。
广德元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延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此平息。
在战乱中漂泊受难、饱经沧桑,正流离于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惊喜欲狂,心中激荡,难以自抑,狂喜之余,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
句解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南一带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初闻此讯,我止不住热泪滚滚,洒满了衣裳。
首联恰切而逼真地反映出诗人当时的心理,感人至深。
多少年动荡流离的生活,多少个忧愁凄苦的长夜,多少军民的浴血奋战,就要结束了;多少年的日思夜盼,终于实现了,怎能不教人喜极而泣?“忽传”,表现捷报来得突然,如春雷乍响,惊喜的洪流,冲开郁积已久的感情闸门。
“剑外”,即剑门关(剑阁)以南地区的蜀中(今四川境内),唐朝置剑南道,治所在成都。
“蓟北”,唐时的幽、蓟二州一带(今河北北部),是安史叛军的老巢。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过头看着妻子儿女,她们脸上的愁云已经一扫而光;胡乱地收卷起一堆诗书,我欣喜得简直要发狂!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又一高峰。
“却看”,即回头看。
当自己悲喜交集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漫卷”,是一种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
动乱结束,第一个长期深藏在心里的愿望自然冒出来:从此可以回乡,过上安定的日子。
所以欣喜若狂地把散乱的诗书卷起来,诗人未必真的要立刻收拾行李,只是情不自禁,渴盼早归的自然流露。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满头白发的我,要放声高歌,还要纵情饮酒;有明媚的春光作伴,正好可以启程回归故乡。
颈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并转入极欲回乡的心情。
放歌、纵酒是狂喜的具体表现。
青春、还乡是诗人的设想。
“白首”,一作白日。
如果作“白日”,就与下句中的“青春”显得重复,故作“白首”较好。
“青春”,指春季。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立即乘船从巴峡启程,顺水穿过巫峡,直接由水路北上襄阳,旋即又由陆路直奔故乡洛阳。
尾联就还乡作进一步抒写,展望中的旅程是多么美好,又是多么平易坦荡。
实际上,从剑外到洛阳,路途很远,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处相距也不近,但在归心似箭的诗人笔下,简直就像朝发夕至那么容易、那么快速。
这一联包含四个地名。
“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的流水对。
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也就有了一泻千里的气势。
“巴峡”,指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上游峡谷,非巴东三峡。
“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
“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杜甫祖籍在此。
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
“洛阳”,今属河南。
杜甫籍贯河南巩县,三岁时移居洛阳,故常以洛阳为故乡。
句后作者原注:“余田园在东京。
”东京即洛阳。
评解杜诗之妙,有以命意胜者,有以篇法胜者,有以俚质胜者,有以仓卒造状胜者。
这一首即是最后一种情况。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这是“杜老生平第一首快诗”,这应缘于大悲之后的大喜。
多年郁闷,一扫而光,岂能不快?兴致勃发,挥毫作诗,焉能不快?杜诗一千四百五十首,言喜者不多。
这一首一变其一贯的沉郁顿挫之风,性情溢于笔墨之间。
前两联写闻捷讯之喜,后两联写还乡之心切,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狂喜之情的。
一般来说,悲哀之情容易动人,喜悦之情难以描状。
虽然这是一首律诗,但读起来毫无律体的束缚之感,气势如风驰电掣,节奏像瀑水急湍,全篇就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浑成,绝无雕饰妆点,真可谓情至文生,愈朴愈真。
这首诗将久经丧乱的人们听到战争结束时的狂喜之情强烈地表达出来,因而千百年来不知打动了多少乱世中流亡者的心。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审美赏析唐代宗广德元年正月(即公元763年),史朝义因兵败自杀,延续了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杜甫在成都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生平第一快诗。
杜甫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思想是儒家的。
杜甫深受儒家的“仁政爱民”和“匡时济民”思想的影响,这也表现在杜甫的行为及其诗歌创作中。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诗人从一个新的角度,选择了听到久战而息的消息时那一瞬间的心理感受,痛快淋漓地表现了自己的喜悦之情,在个人的情感中却表现出博大的胸襟,因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优秀诗篇,也是杜甫留给后人的难得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蓟北”是安史之乱叛军的老巢,它的收复意味着叛乱的评定,对战争的结束有着决定性意义。
“忽传”一词首先说明了诗人盼望已久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其次说明来得太突然了,自己没有想到。
因而,就有“涕泪满衣裳”的惊喜和感慨。
一个“满”字,不但写出来眼泪之多,而且表明了十分激动、十分欣喜,当然也包含着悲痛之情。
我们都知道杜甫是忧国忧民的,他想到的是天下的人民,有着“济苍生,安社稷”理想,这也是中国士人的愿望。
而战乱却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灾难,而听到这样好的消息,诗人当然十分激动、欣喜,又想到多年来无论是自己,或者是人民,甚至整个国家都遭受到巨大的苦难,因而,喜极也会悲极。
颔联主要是写当时无比欢畅的心情。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诗人转眼看自己的妻子,而妻子也和自己一样的高兴,脸上没有往日的愁容了。
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因而,诗人也不坐不住了,哪有心思读书,草草把书籍收卷起来。
“却看”、“漫卷”是动作描写,“却”就是“回视”或者“回顾”。
“漫卷”就是“胡乱地卷起来”。
这里用两个动词,表明了诗人十分高兴,十分欣喜而忘记自己的。
接着就是用“愁何在”、“喜欲狂”淋漓尽致表现出此时此刻狂喜之情。
颈联紧承颔联中的“喜欲狂”。
现在听到这样的消息,难以控制自己的“狂”,因而也只好“白日放歌须纵酒”。
“纵酒”就是纵情饮酒。
“白日”就是美好的时光,充满喜悦的日子。
这一句就是说在这充满喜悦的日子里,必须高歌痛饮才能表达自己对胜利的狂喜之情。
“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就是指春天。
诗人说,现在应该趁着这春天美好的时光和此时愉悦的心情,回到家乡去。
这是激动之后的感受,也是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对家乡及其情人的思念之情,当然也有急于回到朝廷为国效劳的思想。
尾联通过展示还乡的路线和行程,表明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家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巴峡”、“巫峡”、“襄阳”即从重庆到夔州,再到湖北的襄阳,都是形成所经之地。
“洛阳”就是杜甫的故乡,也是当时朝廷之所在。
诗人运用几个富有动作的词语,把行程中的几个地名联系起来,不但文势贯注,一气呵成,表明形成之快,心情的急迫,而且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此刻的激动,一下就把情感推到顶点。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也有其特点,下面就本诗的对偶手法上做简要的分析,粗略感受一下对偶之美。
吴礼权教授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说:“对偶是语言活动中表达者有意以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语言单位成双作对地排列在一起,通过齐整和谐的视听觉美感形式实现表情达意的最佳效果的修辞模式。
”其审美效果在于不但给人在视觉上对称之美,或者表现出一定的气势之美,而且有助于拓展诗人的思维空间,扩展诗歌的审美意境。
在近体诗中,对仗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首尾两联可以不对,但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这首诗歌,首联不对,但后三联都各自形成对仗,从这里可见杜甫的作诗功夫。
就颔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来说,从修辞角度看,这是工对。
我们都知道,工对要求比较严格,它除了具有对偶的形成条件外,还要求在声音上须平仄相对。
这两句诗,其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是符合对偶的要求,具有节奏感,表现出抑扬顿挫审美效果。
从词性看,“却看”对“漫卷”,是动作的描写,“愁何在”对“喜欲狂”,是心理描写,也就是直接表达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
又如,结尾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就这一联来说,不但形成了巧妙的工对,如“巴峡”对“襄阳”,“巫峡”对“洛阳”,这是地名对地名,而且运用动词连接名词,又形成流水对。
在修辞中,流水对就是构成对偶的两个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承接、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两个语言单位不能独立表意,必须相互结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意义。
其审美效果就是连贯的语势,表现出气势美,或者表现出整体美。
就“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来说,不但表现出语言的气势一贯,增强了诗歌的气势之美,而且更好地表现了人的急于回乡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