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股灾的回顾和启示概述._图文.ppt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20
美国百年金融史之十大最恐怖股灾,熊市如何结束(指数跌幅超过40%为基准):这里我们将精选实战对比美股过去十大熊市的底部形态和时间,以及与其对比的中国A股已经发生过熊市的底部状况。
美股的熊市次序是按照其恐怖程度大小来排列:美股最近一次大崩盘(图1):这是美股过去100多年中仅次于1929年的大股灾。
开始日:2000年3月7日结束日:2002年10月8日熊市历经:950天左右(31个月)纳斯达克指数终极顶点:5,133纳斯达克指数终极低点:1,108百分比跌幅:-78%美股历史大崩盘股灾倒数之十:大萧条的后遗症1932~1933年作为1929年美股超级牛市大崩盘触底后第一个实质性的反弹开始后的再次下跌,是熊市转牛后的一个恐慌,与其说是恐慌,还不如说是大萧条的后遗症在继续干扰大众的信心。
当时道指由1932年的40点反弹到1933年的80点,指数反弹了100%,只历经了3个月,再次大幅度下跌到50点左右回稳向上。
图2,1933年所构筑的底部的消耗了3个月,但是如果从1929~1932年这个大熊市来看,不算其下跌过程的时间,只采用到最低点后从新开始主升通道确认开始,也就是终极底部的构筑是消耗了整整10个月的时间,道指才从新进入了一个长期的安全区域内。
如果以1929年终极顶点的熊市开始到结束,跌幅达近90%;耗时33个月,而最终确认牛市开始还要再等13个月。
美股历史大崩盘股灾倒数之九:一战结束前夕开始日:1916年11月21日结束日:1917年12月19日熊市历经:393天左右(13个月)道琼斯指数终极顶点:110道琼斯指数终极低点:66百分比跌幅:-40%如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听上去是一个很远时代的故事,那我们还要再看看恐怖系数排名美股大崩盘史上第九的1917年,这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夕。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当时道指的跌幅高达40%,如果1916年你买入1,000美元单位的指数基金,到1917年它只有600美元了。
三次股灾反思录:从讲故事到重业绩作者:荀玉根来源:《投资与理财》 2017年第7期这是海通证券在2015 年股灾发生后发布的反思性研究报告。
报告对1996 年、2007 年和2015 年的股灾进行了反思,“从讲故事到重业绩”等观点已经被市场证实。
2015年6月15日至7月8日A股出现灾难式下跌,此后政策出手,市场旋即出现报复性反弹,暴跌暴涨之下,是投资者在股灾后时代情绪紊乱的直观反映。
杠杆交易作为本轮股灾的推手,直接加剧了市场波动,从监管层面看,股灾后时代更需规范杠杆资金、改进交易制度。
对于参与市场的投资者而言,股灾后时代投资策略又将有何不同?本篇报告我们重点回顾1996年12月、2007年5.30市场急速调整后风格和行业表现的变化,以期对未来投资提供可能借鉴。
股灾反思:慎对杠杆2015年6月15日至7月8日,A股上演了灾难式的暴跌。
在17个交易日内,上证综指、创业板指最大跌幅分别达34.9%、42.9%,跌幅超过30%和50%的分别有2139家和1390家,占比为77%和50%。
本轮调整中,17个交易日上证综指已有4个交易日跌幅超过5%,创业板指则有7个交易日跌幅超过5%。
本轮调整更是多次出现大面积个股跌停潮。
其中,6月19日、26日、29日,7月1日、2日、6日、7日共8个交易日均出现1000只以上的个股跌停,6月26日、29日更是超过2000只个股跌停。
大批个股跌停导致流动性风险凸显,数万亿金融机构资金面临损失风险,如果没有及时救市,有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
杠杆交易是股灾重要推手。
第一,杠杆交易是把双刃剑。
杠杆无法改变行情的趋势,但却可以加快行情的节奏,涨时助涨、跌时助跌。
本轮牛市有两波杠杆资金加速入市,并推动了市场加速上涨;而降杠杆也引发了有史以来最惨烈的股灾。
第二,本次A股杠杆规模超过以往。
我们估算高峰时杠杆资金规模约4万亿以上,杠杆资金占总市值和自由流通市值5.3%和14.3%。
任泽平:历次股灾原因救市效果和启示文:国泰君安宏观任泽平、宋双杰摘要:通过比较全球历史上几次重要股灾、救市政策和效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股票市场有自身涨跌规律。
所有的股灾均发生在股票价格偏高时期,而且泡沫化程度越高,跌幅越深。
2)杠杆工具会放大股市的波动。
比如美国1929年股灾、1987年股灾、台湾1990年股灾。
3)新兴经济体在推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容易出现股灾,在资本账户开放、金融创新工具增加的过程中,政府监管体系不完善,投资者对新环境不熟悉。
比如1989年日本股灾、1990年台湾股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4)如果股灾发在经济周期上升期或降息周期,股市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且调整较浅较快,有基本面或政策面资金面的支撑,比如美国1987年股灾、2011年受主权债务危机冲击;但是如果股灾发生在经济周期下降期或加息周期,股市恢复力较弱且调整较深,比如美国1929年大萧条、2008年次贷危机、日本1989年股灾。
5)政府救市是正常的逆周期调节,该出手时就出手。
股票市场也是市场经济体系之一,因此需要政府逆周期调节,比如股市过热时加息、增加IPO供给等,股市暴跌时注入流动性、降息、减少股票供给等;6)股灾发生时政府救市要及时有效,防止股灾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过大伤害。
同样处于经济周期的拐点,1929年大萧条的最大教训是政府救助不及时,放任股灾蔓延成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而2008年次贷危机由于及时启动注入流动性、QE等,一度被称为“百年一遇”的股灾对实体经济冲击相对较小,股灾后美国经济恢复较快。
总结历次股灾的救市措施,包括:1)政府发布声明,建立常态透明的沟通机制,稳定预期。
比如美国1987年股灾,总统和财长发布稳定市场预期的声明,理性引导。
2)投放流动性,降息降准,减缓或暂停IPO。
属于逆周期调节工具。
3)降低交易税费。
比如当前单边0.1%的印花税降至0.05%。
4)政府及受政府影响的资金直接入市,包括但不限于汇金增持金融股,汇金申购ETF,保险资金入市等。
2013-5-31 6-25最高位2325.00主要受美联退出QE。
万科2009-8-5 8-30中国股市大跌启示录从1990年12月沪深两地市场诞生到现在,倏忽之间,十八个年头过去了。
中国股市从最初的“呀呀学语”到今天成长为一个“毛头小伙子”,期间,涨涨跌跌、大事小事,不一而足。
有的人,在市场大起大落中脱颖而出,成为财富五车、学高八斗、闻名华夏的股市高手,譬如声名显赫的杨百万……等等。
但是,更多的人,却在大起大落之间跌宕沉浮,有的甚至于从此一蹶不振,步入人生最低谷……那么,大起大落伊始,有没有一种共性或者什么征兆,既可以让我们获得较为理想的投资收益,同时又能让我们能够最大限度的回避市场调整风险呢?大涨,且不说它,因为这时候只要不是贪得无厌,傻子都能赚钱。
本文试图从中国股市7次大跌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引以为鉴。
当然,从实战意义上讲,仍然属于“马后炮”行为。
第一次大跌:1992年5月至1992年11月,上证指数从1429点跌至400点,历时5个月,最大跌幅72%。
1992年5月21日,沪市突然全面放开股价,大盘直接跳空高开到1260.32点,较前一天涨幅高达104.27%,上证指数当天从616点飙升至1265点,三天后冲高至1420点,股票价格一飞冲天,其中,5只新股市价面值狂飙2500%至3000%,上证指数首度跨越千点。
1992年6月12日,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调高至3‰,当天市场没反应,盘整一月后从1100多点跌到300多点。
1992年8月10日,深圳发售新股认购抽签表,发生震惊全国的“8·10风波”,之后三天,上海股市受此影响暴跌22.2%,上证指数跌去400余点,与5月25日的1420点相比净跌640点,两个半月内跌幅达到45%。
1992年11月17日,上海联农股份有限公司(天宸股份600620)人民币股票上市,当日沪指跌至386.85点,收盘393.52点,完成最后一跌,此后股指一路上行,至1993年2月16日,收在1558.95,涨幅296.16%。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全球历史上有名的股市崩盘历史,1929年,美国股市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道琼斯指数从1929年10月21日的386点,疯狂跳水至198点,1个多月的跌幅高达48%,在经历短暂反弹后再度急转直下,从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股市连续出现了6次暴跌,道琼斯指数跌至41点,跌幅高达90%。
1987年,美国股市再度遭遇毁灭性打击,10月19日一天之内,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点,跌幅达%。
创下近半个世纪来的最大跌幅,随即,这场股灾如同瘟疫一般传导至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
香港恒生指数当日下跌11%,创香港股市跌幅历史最高纪录,被迫采取停市四天的异常措施;日本日经指数在19和20两天下跌4446点,跌幅近17%;19日,英国金融时报指数下跌了11%;德国、等股市也大幅下跌。
与此相呼应,东京、悉尼、曼谷、新加坡、马尼拉的股市也出现大幅下跌。
1973年,香港股市遭遇股灾,恒生指数从1973年3月9日的点,大幅暴泻到1974年12月10日的点,历时共一年零九个月,跌幅高达%。
90年代初,日本股市遭遇历史上最为巨大的一次股灾,1989年12月31日,日经指数达到了辉煌的高点38915点,但是进入90年代,日本股市风云突变,股市出现跳水式崩跌。
到1990年10月份股指跌破20000点。
1992年4月1日日经平均指数跌破了17000点,日本股市陷入恐慌。
8月18日再降至14309点。
到此为止,股指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时价总额由1989年底的630万亿日元降至299万亿日元,3年减少了331万亿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宣告破灭。
90年代初日本股市的暴跌同样传导至相隔不远的台湾,从1990年2月台北股市的最高点12682点,到止跌的2485点,在8个月内跌掉了10000点,跌幅高达80%。
时至今日,台湾加权指数依然在8000点左右徘徊,再也没有回到之前的高点。
1997年5月,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突袭东南亚,东南亚股市随后开始了跳水式集体暴跌,到1997年8月底,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股指分别比上年下跌了%、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