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课本 重视基础教学 让化学高考走出困惑
- 格式:doc
- 大小:526.00 KB
- 文档页数:13
2018·02“注重基础,回归教材”是近年来高考全国卷化学试题的特点之一。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全国试卷的分析,深入研究了高考命题与教材的关系。
以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从教材的内容编排、编写意图和高考试题的命题立意等多角度,剖析了高中化学教材与高考全国化学试题的契合程度,以期有效地指导高三化学复习备考。
摘要关键词全国高考;命题研究;教材研究;复习策略;教学建议一、问题的提出这是2017年高考全国I 卷的一道化学试题:下列生活用品中主要由合成纤维制造的是()A.尼龙绳B.宣纸C.羊绒衫D.棉衬衣这道题的题干素材和答案完全源自教材(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下同)《必修2》第3章的96页。
再如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第7题、第10题的命题素材也源自于教材必修模块。
作为全面推进高考改革的关键时期,这些试题的设置透露出什么样的信息呢?如果结合“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不难发现“四层”中的“必备知识”以及“四翼”中的“基础性”,在“考什么”和“怎么考”这两个关键问题上明确提出了“注重基础,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因此,这些试题出现在2017年高考全国化学卷中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二、高考全国卷的考查目标与教材的关联度分析教育部考试中心单旭峰认为2016年高考全国卷化学试题能够“保证基础性,加强综合性”“注重基础性内容的考査,能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学规律,重视教材,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1]。
因此,在高考复习备考过程中“回归教材,重视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里就2016年高考全国化学卷和教材(以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的关系进行简单的分析。
2016年全国化学I 卷和Ⅱ卷中涉及教材的内容统计如表1所示。
表12016年全国I 卷和Ⅱ卷涉及教材内容对比由表1可以深刻体会到2016年全国高考化学试题对教材基础知识的重视程度。
通过这样的导向性作用,指导中学化学教学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品味高考深研教材回归基础——基于高中化学教材与高考全国化学卷契合度的视角许杰华1蒋小钢2(1.厦门英才学校,福建厦门361022;2.厦门外国语学校,福建厦门361026)教学研究2018·02教学研究由于高考命题的素材均来源于最前沿的科技论文和最新的报纸、期刊[2],因此,大多数高三师生将备考精力更多地放在研究新情境、新背景下的难题,而忽视了对教材本体的研究,这种做法无疑是本末倒置的。
考前名师谈化学复习“回归课本”是正确选择有些同学在复习过程中将课本束之高阁,仅仅依据复习资料做高强度的练习,这是一种误区。
在每年的高考(Q吧)评卷中,往往会显现一种现象,越是简单的试题,越容易失分,这确实是脱离课本复习的后果。
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纲、教纲和教材,因此在化学课程复习中一定要重视教材、吃透教材。
◆复习的关键是“吃透教材”说到后一时期如何复习化学,岳庆先老师第一提到的确实是要依据教材。
他说,化学科目的高考命题,其依据是考纲、教纲和教材,因此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重视教材、吃透教材。
考试大纲和教科书是出题的“宪法”,平常练习时应该以近5年的高考试题为蓝本,注意考试大纲中的题型事例变化,多做一些中档题,不做偏题和难题。
因为高考题的难度都不是专门大,差不多上课本基础知识和差不多原理的灵活应用,即使起点专门高,落点也都在学生的知识范畴之内。
高考前三周时刻,考生应该有打算、有目的地回来到课本中去,结合笔记,加强教材中的差不多概念、差不多理论、差不多公式和差不多方法的经历。
◆平常做训练题要符合高考规范练习题也是必须做的功课。
岳庆先提醒考生,平常做题时就应该提醒自己答案的规范性、语言的简练性和叙述的准确性。
审题的深、细、透是一种素养,解题不做无用功,答题语言言简意赅,叙述准确,不拖泥带水,运算题要注意解题步骤的规范,方程式要注意反应条件,不漏小分子,化学式写规范,会做的题争取一分不失。
有些同学在平常的训练中不在意题目的规范要求,省略了许多细节,认为要是在高考中就能注意,然而到了真正的高考中依旧丢三落四。
因此,考生需要从平常做起,按照老师的训练方法,形成条件反射,进行规范训练。
◆化学实验题的复习也专门重要化学的学科特点确实是实验性强,不能忽视化学实验的复习。
在高考题目中,化学实验的考查,一样是一些常见装置的组合和应用,考查学生的差不多操作、实验设计、实验评判及穿插考查运算能力。
这时就要求学生通过教材去明白得、把握和化学实验有关的知识点。
回归课本 重视基础教学 让化学高考走出困惑——2010年高考总结化学教研组 陈玉鲜2010年的高考已经结束了,与学生的交谈中可以看出今年的高考化学题似乎不是很容易做,普遍感觉到很难,是题目怪异、偏难,还是超出教学大纲?带着种种疑惑找来了今年的高考理综试卷(全国卷Ⅰ),将化学部分仔细地做了,并细细地推敲,分析发现今年的化学高考题的难度整体是比去年的偏难,有些题目确实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类似于竞赛题,但没有出现象2008年高考的怪题。
不过从整套题来看,大部份题目的来源还是取材于课本,甚至类似于课本的原创题,有一些是取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创新题。
下面是我对今年的高考题所做的评析:选择题部分:6.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沸点:333NH PH AsH >> B .熔点:344Si N NaCl SiI >>C .酸性:42434HClO H SO H PO >> C .碱性:()()3NaOH Mg OH Al OH 2>>【命题意图】考查基本概念:如晶体熔沸点高低判断,氢键与范德华力对物质的物性的影响,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判断方法具体应用,这些都是平时反复训练的,这道题目实属原题,属于送分题!【析】B 考查不同类型晶体的熔沸点高低,2008年高考全国卷I 第8题已经考过,一般认为是: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所以B 正确; C 项正确,一般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D正确,一般元素金属性越强,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A 项错误,2009年高考全国卷I 第29题已经考过,NH 3分子间存在氢键,故最高,AsH 3、PH 3分子间不存在氢键,只有范德华力,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故应该为:NH 3>AsH 3>PH 3;【答案】A【点评】其实还可以拓展:考同种类型晶体的熔沸点高低判断,如同为原子晶体或同为离子晶体等,不应该老局限于分子晶体,这样显得2010年高考题与08和09没有太大区别,没有创新感。
【精品文档】高考化学复习之回归课本重视实验-范文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高考化学复习之回归课本重视实验
一、回归课本、重视主干。
到了临考前应该回归课本,特别是《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和《有机化学基础》这三个模块值得精读。
重视主干知识,如化学用语、离子共存与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物质结构、电化学、速率平衡、盐类水解、电解质溶液、有机化学、实验操作等。
二、两个关注、重视实验。
关注教材新增内容:离子共存(Al3+与F-络合反应、H+与NO2-生成弱电解质、H+、NO3-与Fe2+氧化还原、[Al(OH)4]-与Al3+双水解),铝制品表面去膜和成膜的探究,沉淀溶解平衡,△H与△S。
关注各模块之间整合:无机推断渗透有机思想(如Mr=82含C、H、O、Na元素的化学式为CH3COONa);有机推断渗透无机思想(如原子利用率100%的乙二醇合成原料为CH2=CH2与H2O2)。
《实验化学》模块的命题会体现浙江特色。
实验题的考查形式可能为:物质制备→产品检验(定性)→纯度测定(定量);考查重点是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检验等,尤其是减压过滤的实验目的、装置和操作。
复习建议:关注教材新增内容,抓住化学主干知识,重视实验基本操作。
[ 高考化学复习之回归课本重视实验 ]相关文章:。
名师指导:高考化学冲刺要注意回归课本金台高级中学生物教师李卫林建议考生,分析近5年试题,理清考点分布规律,在生物的三本必修书中侧重对第一、第三册的复习。
冲刺阶段确保知识储备,注意回归课本;训练做题方法,学会用知识抓分。
围绕高频考点有针对性复习对比去年和今年生物考试大纲,李卫林老师发现没新增内容。
但今年考试大纲的说明去掉了考纲中选修Ⅰ的以下考点: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酶的应用(4个考点)、测定食品加工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他提醒考生注意,近几年,试卷的高频考点:必修一: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分子组成、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必修二:遗传的分子基础;必修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与群落、生态系统、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此外,选考题目在新课程历年的高考中均较容易,但去年出现变化,难度加大,要注意选修三的不同模块整合出题,以及选修三和必修内容的整合。
李卫林老师强调,全国新课标高考生物卷呈现出:6+4+1格局,即选择题6个、非选择题4个、选考题1个(2选 1) 。
其中,4个非选必考题,试卷布局基本上是:必修一1个题目,通常是细胞的代谢;必修二1个题目,通常是遗传的基本规律;必修三2个,通常是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系统或种群和群落各1个。
基础知识拓展广度重点知识挖掘深度李卫林老师建议考生:首先,回归课本,注意基础知识广度。
需要考生做到,阅读章节前言和小结。
因为前言部分阐明单元课题目标和重点,小结概述了知识的关键,前言和小结中蕴含了相关知识的联系。
其次,复读单元课题的三类知识:描述生物事件的术语,经典实验及其研究方法,表述概念要素、原理要点、理论观点的主题词、短语和短句。
最后,要浏览课本中辅助学习资料。
这包括小资料强化单元知识点、图解深化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扩展知识面,将相关知识深化。
重视课本中两类学习资料:导学栏目、辅学栏目。
考生要明白,高考的试题首先要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也就是重点知识,重点知识重点考,重点知识年年考。
高考化学冲刺的回归教材高考化学冲刺的回归教材回归教材的同时,也要参考高考说明,复习说明中明确要求的考点,检查是否有遗漏。
考试说明中对知识点的要求是分层次的,要检查自己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是否符合说明的要求。
…随着天气转热,高三学生高考复习也进入了后X冲刺阶段。
高考临近,还有提升的空间吗?冲刺阶段如何提高化学成绩?你知道冲刺阶段是知识提升的关键期吗?如果能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科学备考,过去积累的知识技能很容易发生质的变化,让我们更有竞争力。
基于多年的复习备考经验,我给考生以下建议。
注重细节,回归教材。
集训期间,大家基本上都花了很多时间在各个区的模拟试卷上,所以没有更多的时间看课本。
所以书本上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符号、反应、实验都有可能被遗忘,而在高考试题中,X的这些基础知识往往是高考命题的基础,是出题的条件,甚至是解题的关键因素。
如果我们不能记住教材中一些应该记住的记忆内容,损失会很大。
比如(上海卷2010年)第27期:《纯碱工业生产工艺示意图》第一题(1)在粗盐水中加入沉淀剂A和B去除杂质(沉淀剂A来自石灰窑厂),写出A和B的化学式,A和B的分值只有0.42。
这个结果让老师们大吃一惊。
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很好地回到课本,不知道一年级和三年级课本中的粗盐水中的杂质离子。
所以,高考后期复习的首要任务是回归教材,一定要静下心来。
花一点时间通读课本,熟悉课本中的基础知识。
针对性研究考试说明回归教材的同时,也要参考高考的说明,复习说明中明确要求的考点,检查是否有遗漏。
考试说明中对知识点的要求是分层次的,要检查自己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是否符合说明的要求。
比如“比较苯酚、乙酸和碳酸的酸度”的描述出现在化学实验活动部分,既xx又难,涉及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观察、测量和验证。
所以,我们复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要以xx为重点。
注意反思,避免重蹈覆辙。
在X之后的冲刺阶段,复习要有针对性,注意对错题的反思和梳理,尤其是近期模拟题中的错题。
回归课本、注重基础、梳理概念回顾反思、矫正问题、规范书写贴近⽣活、联系实际、强化应⽤科⽬:化学学校:青海昆仑中学教师:刘淑珍,从教29年,中学⾼级教师,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帼建功标兵”、青海省“⼗杰教师”、青海省优秀教师、青海省教学能⼿、西宁市优秀教师、西宁市⾻⼲教师称号。
两次参加西宁市、青海省初中升学考试化学学科的审题和命题⼯作。
回归课本、注重基础、梳理概念化学科⽬综合能⼒的考查离不开基础知识。
同学们要静下⼼来花点时间逐章逐节、逐字逐句地把化学课本梳理⼀遍,要⼀丝不苟地认真阅读教科书(包括各知识点在书上描述的实验、图⽚以及课本上的每⼀道题),变课本知识为⾃⼰的学问,以不变应万变。
在做以上⼯作的同时⼀定要做⼀些相应的习题来理解、强化⼀些知识。
如:将初步处理实验过程中有关安全问题的能⼒的知识集中复习:(1)不能⽤⼿接触药品,不要把⿐孔凑到容器⼝去闻药品(特别是⽓体)的⽓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
万⼀眼睛溅进了药液(尤其是有腐蚀性或有毒的药液),要⽴即⽤⽔冲洗(切不可⽤⼿揉眼睛)。
洗的时候要眨眼睛,必要时请医⽣治疗。
提倡使⽤防护眼镜。
(3)连接仪器装置时,把玻璃管插⼊带孔橡⽪塞要⽤⽔润湿或在容器⼝塞橡⽪塞,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等。
(4)使⽤酒精灯时,绝对禁⽌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以免失⽕;绝对禁⽌⽤酒清灯引燃另⼀只酒精灯;⽤完酒精灯后,必须⽤灯帽盖灭,不可⽤嘴去吹。
不要碰倒酒精灯,万⼀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刻⽤湿抹布扑盖。
(5)实验室⽤⾼锰酸钾制取氧⽓完毕时,先要把导管移出⽔⾯,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6)使⽤氢⽓等可燃⽓体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点燃可燃⽓体前,⼀定要检验其纯度。
(7)冬天⽤烧⽕取暖时,⼀定要装烟囱,并且注意室内通风,防⽌⼀氧化碳中毒。
(8)稀释浓硫酸时,⼀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并不断搅拌。
切不可将⽔倒进浓硫酸⾥。
化学实验复习应重视---回归教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高考中化学实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高考化学实验重在考察实验探究能力,考查内容基本上来自于教材,因此在化学实验复习中要注重回归课本,从课本中抓基础,提升学生的能力。
一、化学实验复习策略1、引领学生深入教材,理解基本实验分析近三年的高考实验题,不难发现,很多实验题来自于教材,是教材实验的组合或改造,所以在高三复习当中需要分阶段地引导学生深入教材,理解基本实验的实质。
在第一轮复习当中,实验部分不能忽视,教材上每一章节的实验都要从基础的角度详细复习,在此基础上,精选难度较小的实验试题,让学生深刻掌握基础;一轮复习后,对实验要进行专题复习,指导学生课后翻阅教材相关实验部分,并回归基本点,最后突破探究问题。
2、依据考试说明,将实验分类教学2012年考试大纲的说明中详细提出了理综化学部分的题型以及考试内容与要求。
关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检验、分离和提纯,能做到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对实验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依据这些要求,可以将实验分为四个专题:实验基本操作;气体的制备;物质的检验、分离与提纯;探究实验(实验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
每个专题精讲6-10个试题,让学生在尝试做题与思考中获得实验问题的初步思路,并在师生、生生共同讨论中学会如何运用实验基本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
3、配合适当的练习,总结常规知识点在化学实验复习过程中,适当的练习是非常必要的。
一方面,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较系统地梳理化学基本知识;另一方面,练习还可以让学生获得实验题型处理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精选的练习主要以近五年的广东高考题为主,并在不同复习阶段进行不同的改造,让学生在练习后,总结常规知识点,例如,重结晶的步骤、趁热过滤的措施、实验室氯气的制备、尾气的处理方法、常规离子的检验、工业流程问题当中的常规考点等。
高考化学复习方法:查漏补缺回归课本尽早选择选考模块
高考化学复习方法:查漏补缺回归课本尽早选
择选考模块
离高考还剩一个星期,考生如何复习化学最有成效?今年高考化学又该关注哪方面变化?考场上要注意什么?日前,高三化学组张安峰老师针对今年高考化学等系列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为广大高考考生总结了化学自主复习阶段的要点。
张老师指出,接下来考生的化学复习主要有两个方面:查漏补缺和回归课本。
考前复习查漏补缺回归课本
“在之前的复习中,考生几乎每天都在做题,在教材方面比较轻视,所以现在临考前的复习,考生应该把关注点转回课本,防止知识体系出现漏洞。
”张老师说。
在看教材时要带着问题,比如这一课要是出考题会考哪个知识点?自己对这个知识点是不是能答得上来?至少在考前做一遍教材知识点的梳理。
除了梳理知识点,还要用错题来查漏补缺。
张老师建议考生,应该把平时考试和练习中做错的题拿出来,自己归纳总结。
“尤其是近几次月考的试题,这些题都是老师们总结出来的精华,考生应该懂得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料。
”张老师说另外,张老师还表示,考生应该关注一些热点问题。
张老师说:“比如环境问题和诺贝尔化学奖,最后学生自己复习时学校会发几套题,关于新题型和新热点都在这些题目里,。
高考化学回归课本知识点高考是每个学生都经历的一场考试,而化学作为其中重要的科目之一,涉及的知识点繁杂而复杂。
高考化学考试的命题风格多变,但往往会回归到课本知识点,因此熟悉和掌握课本知识点是提高化学成绩的重要途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的重要性,并结合具体例子展开深入讨论。
首先,回归课本知识点对于高考化学的备考至关重要。
课本知识点是整个学科的基础,是理解更复杂知识的前提。
掌握课本知识点可以帮助考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框架,确保对化学知识的全面理解。
例如,学生在学习课本中的有机化学时,掌握碳的四个共价键和键的成键方式,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有机物的性质和反应。
而如果对这一基础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后续的复杂概念将更加难以理解和应用。
因此,回归课本知识点是高考化学备考的基础。
其次,回归课本知识点可以帮助高考化学考生梳理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
化学是一个知识体系庞大的科目,其中的知识点错综复杂。
回归课本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系统,描绘出知识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课本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同学们可以更快地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时,了解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浓度和催化剂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理解这一基本知识点,学生才能较为轻松地解答与反应速率相关的问题,提高解题效率。
再者,回归课本知识点可以帮助高考化学考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
高考化学试题常常涉及实际应用与理论知识的结合,而这些实际应用的背后往往是课本知识点的延伸和运用。
通过深入研究课本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与实际问题相关的试题。
例如,在学习酸碱滴定时,了解指示剂的选择与改变颜色的原理是必要的。
只有掌握这些基本的知识点,学生才能正确使用适合的指示剂完成滴定实验,并准确解答其中的问题。
此外,回归课本知识点还可以帮助高考化学考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
课本知识点往往反映了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学生通过研究这些知识点,可以培养出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高三化学复习教学如何落实回归教材作者:廖思彬来源:《新课程·中旬》2014年第11期只要高考存在,我们就无法回避思考如下问题:高考题是如何生成的?高考题中的难度是怎样造成的?它们与教材的联系是什么?如果抓住高考命题的规律,我们的高三备考就能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复习效率。
近年来,中学老师都有一个共识:高考备考,要注意回归教材,夯实基础,形成知识网络。
一、总复习教学落实回归教材的意义仔细分析近三年福建高考理综测试化学试题,发现大多数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几乎全部来源于中学化学教材,而且是中学化学中最基础的知识。
但许多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将课本束之高阁,仅仅依据复习资料做高强度的练习,这是一种误区。
在每年的高考评卷中,往往会出现一种现象,越是简单的试题越容易失分,这就是脱离课本复习的后果。
因此考生在总复习时回归教材就特别必要,不仅要重视教材还要吃透教材。
二、复习教学落实回归教材的教学与指导策略1.引导学生学习《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对化学的重要考点要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在看书时有的放矢、高屋建瓴,避免漫无目的,眉毛胡子一把抓。
例如,明确化学常考的考点有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元素周期律“位—构—性”、物质结构、反应原理等。
看教材时可以对这几块知识多加重视,也便于挖掘教材中深层次的信息和弥补以前对重点知识掌握的不足之处。
2.构建知识网络围绕知识脉络有序地、逐步地进行研读,把学过的知识先串起来,看到教材目录要经常在大脑里先回顾一遍。
例如,必修1中“海水中的元素”涉及两大金属钠、镁及其化合物和重要卤素非金属氯、溴、碘,同时还包括高中阶段两大重要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氧化还原反应与离子反应,内容多而繁杂,因此可以按照下面的知识脉络去阅读教材:在这个清晰的知识体系下依次对教材展开阅读,如同一棵完整的树,先长主干,再长侧枝,最后长树叶,不断延伸。
3.整合教材分散知识,完善学科知识结构在复习中应针对高三学生的思维特点,整合分散知识,通过整合复习,打破原来的模块界限,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连贯性与整体性,完善学科知识结构。
重视教材回归课本搞好高考化学总复习罗田育英高中夏东峰摘要: 高考化学试题注重考查了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化学学科主干知识、考查学科内各知识板块的综合应用能力、考查内容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
有些高考题直接来源课本习题的改编。
高考化学总复习应重视教材,回归教材,精读教材,落实基础。
关键字:高考化学总复习重视教材用好教材通过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分析可以发现,高考题的难度都不是很大,都是课本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灵活应用,很多的高考题源自课本或课本上的习题直接改编。
有些同学在复习过程中将课本束之高阁,仅仅依据复习资料做高强度的练习,这是一种误区。
在每年的高考评卷中,往往会出现一种现象,越是简单的试题,越容易失分,这就是脱离课本复习的后果。
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纲、教纲和教材,因此在化学课程复习中一定要重视教材、吃透教材。
一、分析近几年高考题,寻找来源于课本的高考题,引起师生重视2007年高考题全国卷化学部分有3道试题来源于课本,分别为第6、11、28题,分值27分。
6.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A.燃煤时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减少废气中SO2的量B.臭氧的体积分数超过10–4%的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C.pH在5.6~7.0之间的降水通常称为酸雨D.含磷合成洗涤剂易于被细菌分解,故不会导致水体污染此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化工及生活中的常识,这四个选项分别来自高一化学课本113页,高二化学课本117页、119页,高三化学课本44页。
11.等物质的量的下列化合物在相应条件下完全分解后得到氧气最多的是A.KClO3(加MnO2催化剂,加热)B.KMnO4(加热)C.H2O2(水溶液,加MnO2催化剂)D.HgO(加热)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O2的制备,这四个选项分别来自初三化学课本、高一化学课本113页、高二化学94页。
28.(15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后,流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O和H2,还有CO2和水蒸气等。
回归课本 重视基础教学 让化学高考走出困惑——2010年高考总结化学教研组 陈玉鲜2010年的高考已经结束了,与学生的交谈中可以看出今年的高考化学题似乎不是很容易做,普遍感觉到很难,是题目怪异、偏难,还是超出教学大纲?带着种种疑惑找来了今年的高考理综试卷(全国卷Ⅰ),将化学部分仔细地做了,并细细地推敲,分析发现今年的化学高考题的难度整体是比去年的偏难,有些题目确实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类似于竞赛题,但没有出现象2008年高考的怪题。
不过从整套题来看,大部份题目的来源还是取材于课本,甚至类似于课本的原创题,有一些是取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创新题。
下面是我对今年的高考题所做的评析:选择题部分:6.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沸点:333NH PH AsH >> B .熔点:344Si N NaCl SiI >>C .酸性:42434HClO H SO H PO >> C .碱性:()()3NaOH Mg OH Al OH 2>>【命题意图】考查基本概念:如晶体熔沸点高低判断,氢键与范德华力对物质的物性的影响,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判断方法具体应用,这些都是平时反复训练的,这道题目实属原题,属于送分题!【析】B 考查不同类型晶体的熔沸点高低,2008年高考全国卷I 第8题已经考过,一般认为是: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所以B 正确; C 项正确,一般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D正确,一般元素金属性越强,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A 项错误,2009年高考全国卷I 第29题已经考过,NH 3分子间存在氢键,故最高,AsH 3、PH 3分子间不存在氢键,只有范德华力,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故应该为:NH 3>AsH 3>PH 3;【答案】A【点评】其实还可以拓展:考同种类型晶体的熔沸点高低判断,如同为原子晶体或同为离子晶体等,不应该老局限于分子晶体,这样显得2010年高考题与08和09没有太大区别,没有创新感。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Li 在氧气中燃烧主要生成22Li OB .将SO 2通入2BaCl 溶液可生成3BaSO 沉淀C .将CO 2通入次氯酸钙溶液可生成次氯酸D .将NH 3通入热的CuSO 4溶液中能使Cu 2+还原成Cu【命题意图】考查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如碱金属,氯及其化合物,碳及其化合物,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等A 、B 、C 选项直接取材于高一课本,D 取材于高二第一章氮族。
【析】A 错误,因为Li 在空气中燃烧只能生成Li 2O,直接取材于第一册课本第二章第三节; B 错误,酸性:HCl >H 2SO 3>H 2CO 3所以通入后无BaSO 3沉淀,因为BaSO 3+2HCl=BaCl 2+H 2O+SO 2↑;D 错误,溶液中该反应难以发生,先是:2NH 3+2H 2O+CuSO 4=Cu(OH)2↓+(NH 4)2SO 4,接着Cu(OH)2 △ CuO+H 20 ,溶液中NH 3不能还原CuO 为Cu ,要还原必须是干燥的固态!C 正确,强酸制弱酸,酸性:H 2CO 3>HClO,反应为:CO 2+H 20+Ca(ClO)2=CaCO 3↓+2HClO ,直接取材于课本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答案】C【点评】再次印证了以本为本的复习策略,本题四个选项就直接取材于课本,属于简单题,不重视基础,就有可能出错!8.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 .将铜屑加入3+Fe 溶液中:3+2+2+2Fe +Cu=2Fe +CuB .将磁性氧化铁溶于盐酸:+3+342Fe O +8H =3Fe +4H OC .将氯化亚铁溶液和稀硝酸混合:2++332Fe +4H +NO =Fe +2H O+NO -+↑D .将铁粉加入稀硫酸中:+322Fe+6H =2Fe 3H ++↑【命题意图】考查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方法!【析】A 正确,符合3个守恒;B 错误,电荷不守恒,Fe 3O 4中Fe 有两种价态,正确应该为:Fe 3O 4+8H +=2Fe 3++Fe 2++4H 2O ;C 错误,得失电子不守恒,电荷不守恒;正确的应为:3Fe 2++NO 3-+4H +=3Fe 3++NO↑+2H 2O ;D 错误,不符合客观实际,反应后铁只能产生Fe 2+和H 2【答案】A【点评】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本题属于原创题。
如D 答案这是个重现率很高的的经典错误,考生绝对做过原题!B 项也见得多;A 直接取材于课本第二册,C 选项,考生也绝对做过,都是太常见不过了!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在醋酸溶液的pH a =,将此溶液稀释1倍后,溶液的pH b =,则a b >B .在滴有酚酞溶液的氨水里,加入4NH Cl 至溶液恰好无色,则此时溶液的pH 7<C .31.010mol/L -⨯盐酸的pH 3.0=,81.010mol/L -⨯盐酸的pH 8.0=D .若1mL pH 1=的盐酸与100mL NaOH 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 7=则NaOH 溶液的pH 11=【命题意图】考查弱电解质的稀释,强酸的无限稀释,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强酸与强碱的混合pH 的计算等基本概念。
【析】A 若是稀醋酸溶液稀释则C(H +)减小,pH 增大,b >a ,故A 错误;B 酚酞的变色范围是pH= 8.0~10.0(无色→红色),现在使红色褪去,pH 不一定小于7,可能在7~8之间,故B 错误;C 常温下酸的pH 不可能大于7,只能无限的接近7;D 正确,直接代入计算可得是正确,也可用更一般的式子:设强酸pH=a ,体积为V 1;强碱的pH=b ,体积为V 2,则有10-a V 1=10-(14-b)V 2101421-+=⇒b a V V ,现在V1/V2=10-2,又知a=1,所以b=11,但是命题时出现了失误,没有说明是常温下,因为只有在常温下K W =1×10-14【答案】D【点评】本题在第一轮复习至第三轮复习无时不在强调的基本问题,考查内容是第二册第三章的问题,没有考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而考这些,就简单多了。
10.右图是一种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示意图。
电池的一个点极由有机光敏燃料(S )涂覆在2TiO 纳米晶体表面制成,另一电极由导电玻璃镀铂构成,电池中发生的反应为:22TiO /S TiO /S h ν*−−→(激发态)+-22TiO /S TiO /S +e *−−→3I +2e 3I ---−−→2232TiO /S 3I 2TiO /S+I +--+−−→ 下列关于该电池叙述错误..的是: A .电池工作时,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B .电池工作时,I -离子在镀铂导电玻璃电极上放电C .电池中镀铂导电玻璃为正极D .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中I -和I 3-的浓度不会减少【命题意图】考查新型原电池,原电池的两电极反应式,电子流向与电流流向,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的总反应式等。
【析】B 选项错误,C 正确,从示意图可看在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也即镀铂电极做正极,发生还原反应:I 3-+2e -=3I -;A 选项正确,这是个太阳能电池,从装置示意图可看出是个原电池,最终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应为把上面四个反应加起来可知,化学物质并没有减少;D 正确,此太阳能电池中总的反应一部分实质就是:I 3-3I -的转化(还有I 2+I -I 3-),另一部分就是光敏有机物从激发态与基态的相互转化而已,所有化学物质最终均不被损耗!【答案】B【点评】本题取材虽不是最新的但立意很好,考查也不太复杂,,同时考查考生变通能力和心理素质,能否适应陌生的情境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等,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11.下图表示4—溴环己烯所发生的4个不同反应。
其中,产物只含有一种官能 氧化 还原团的反应是A .①④B .③④C .②③D .①②【命题意图】掌握烯烃的基本化学性质:与HX 加成,与H 2O 加成,双键被氧化剂氧化,掌握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卤代烃的水解与消去的条件及产物;掌握常见的官能团的性质!【析】易知发生四个反应得到的产物如下图所示,显然Y 、Z 中只含一种官能团,即可!O O 加消B r 键【答案】B【点评】本题很有新意,有创意,不过一些反应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了:如烯烃的氧化!但总体还可以。
有机结构—性质—官能团这条主线能够推陈出新难能可贵的!12.一定条件下磷与干燥氯气反应,若0.25g 磷消耗掉314mL 氯气(标准状况),则产物中PCl 3与PCl 5的物质的量之比接近于A .1:2B .2:3C .3:1D .5:3【命题意图】考查学生的基本化学计算能力,涉及一些方法技巧的问题,还涉及到过量问题等根据化学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析】设n(PCl3)=X mol, n(PCl5)=Y mol,由P元素守恒有:X+Y=0.25/31≈0.008……①;由Cl元素守恒有3X+5Y=(0.314×2)/22.4≈0.028……②,联立之可解得:X=0.006,Y=0.002故选C【点评】本题是个原创题,做过多遍,用的方法很多,上面是最常见的据元素守恒来解方程法,还有十字交叉法,平均值法、得失电子守恒等多种方法,想不到会出此题!13.下面关于SiO2晶体网状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存在四面体结构单元,O处于中心,Si处于4个顶角B.最小的环上,有3个Si原子和3个O原子C.最小的环上,Si和O原子数之比为1:2D.最小的环上,有6个Si原子和6个O原子【命题意图】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信息迁移能力,实际上第三册课本第一单元里面有结构图!【析】二氧化硅是原子晶体,结构为空间网状,存在硅氧四面体结构,硅处于中心,氧处于4个顶角所以A项错误;在SiO2晶体中,每6个Si和6个O形成一个12元环(最小环),所以D对,B、C都错误!【答案】D【点评】怎样理解SiO2的结构,可从晶体硅进行转化,晶体硅与金刚石结构相似,只需将C原子换成Si原子即可,课本上有图,将Si-Si键断开,加入氧即可,见:但是若将题目中B、C、D三个选项前面分别加上“平均每个”,则本题的答案就又变了,这时就要应用均摊法了,由于每个Si原子被12个环所共用,每个O原子被6个环所共用,每个Si-O键被6个环所共用,则均摊之后在每个环上含有0.5个Si,1个O,2个Si-O键,此时则B、D错误,C正确了,也即在1molSiO2中含有4 mol Si-O键,可见,再次考查了学生的变通能力和心理素质,能否适应陌生的情境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等,体现了高考要求下的能力考查。
非选择题部分27.(15分)在溶液中,反应A+2B C分别在三种不同实验条件下进行,它们的起始浓度均为()0.100/c C mol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