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声的利用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4
专题2.3 声的利用课前预习1.可以利用声传递信息,如回声定位。
2.可以利用声传递能量,如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3.利用回声定位和速度公式可以测距离(如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潜水艇位置等)。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多孔或柔软的物质会被吸收。
4.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人类发不出超声,也听不到超声。
5.次声波是指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知识点解读与例题突破知识点一:声可以传递信息。
【例题1】(2019湖南怀化)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调节手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B.“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区分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真空中也能传播声音D.下课铃响后同学们走出教室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答案】C【解析】A.调节手机音量是改变发声体振动的幅度,从而改变响度。
故A正确;B.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区分的。
故B正确;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但声音传播靠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C错误;D.铃声提醒同学们下课时间到,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故D正确。
知识点二:声可以传递能量。
【例题2】(2019湖北武汉)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从物理学角度讲,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会发出噪声B.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C.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相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相同D.一般来说,超声波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更加强烈,常被用来清洗物体【解析】①发声体的无规则振动产生噪声;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且不同介质对声音的传播能力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种介质在不同的温度时传播声音的能力也是不同的;③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一般不同;④声音传播时,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这种特点可以应用在医学上。
A.从物理学角度说,噪声是由于物体无规则振动而产生的。
故A正确;B.声音的传播速度既和介质的种类有关又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第3节声的利用(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声的有关知识和应用,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传递能量。
2. 通过学习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学习重点】了解声的有关知识和应用,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传递能量。
【学习难点】声传递信息与声传递能量的区别。
【自主预习】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1. 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发生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时,都伴有次声波产生。
大象之间的交流靠次声波,蝙蝠通过回声定位的方法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是因为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
2. 倒车雷达、超声导盲仪、声呐、B超、超声测速仪等都是利用了超声波能够传递信息。
3. 声波不但能够传递信息,而且还可以传递能量。
例如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的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合作探究】探究一、声与信息1. 声音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想一想】思考下面几个问题,归纳看看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①现在,同学们正在探究“声与信息”,靠什么进行交流?②听到雷声就知道马上要下雨。
③铁路工人只要敲击铁轨就可知道是否有松动的螺栓。
【归纳】以上事例表明:人们都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想一想】以上是可听声传递的信息,那么超声、次声能否传递信息?2. 次声波传递信息(1)次声波传递信息的现象【阅读】回忆次声波的概念,阅读教材P38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①次声波指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都伴随有次声波的产生。
次声波传播的距离很远,即使在几千千米以外,使用灵敏的声学仪器也能接收到它们产生的次声波。
②次声波的特点:破坏力强、能量大、传播距离远。
(2)次声波传递信息的利用①利用所接收到的次声波,可以探测声源的位置、大小和研究其他特性。
例如,通过接收核爆炸、火箭发射或者台风产生的次声波,处理这些信息,可以确定这些活动发生的方位和强度。
②预测自然灾害性事件。
许多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火山爆发、龙卷风、雷暴、台风等,在发生之前可能会辐射出次声波,人们就有可能利用这些前兆现象来预测和预报这些灾害性自然事件的发生。
2.3 声的利用(专题训练)【五大题型】【题型1 回声认识】................................................................................................................ 错误!未定义书签。
【题型2 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2)【题型3 声与信息】 (6)【题型4 声与能量】 (8)【题型5 声音的综合利用】 (10)【题型1 回声认识】1.(2023•陇县模拟)2023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会上,全体起立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高唱国歌”中的“高”是指音调高B.国歌伴奏音乐是通过空气传入参会人员耳朵的C.参会人员唱出的国歌声是由嘴唇振动产生的D.人民大会堂四周墙壁都有许多像蜂窝的小孔,这主要是为了装饰礼堂,美观好看2.(2022秋•太原期中)如图是位于我省永济市普救寺内的唐代古塔﹣莺莺塔,它是我国现有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
塔内甬道相通,四周回廊环绕,形成内部中空、外部合壁的结构。
游人立于塔的周围,叩石或击掌,会听到“咕哇咕哇”类似青蛙叫的回声。
产生这一奇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声音的反射B.次声波的效果C.发声体的特殊材质D.人的听觉功能3.(2022秋•奉贤区期中)在设计、建造电影院时,为了减少回声对观众听觉的干扰和影响,应尽盘(填“增加”或“减少”)四周墙壁对声音的反射,因此电影院内四周墙壁表面要采用(填“松软多孔”或“坚硬光滑”)的材料。
因为这类材料对声波的(填“吸收”或“反射”)能力较强。
4.(2022秋•浦东新区校级期中)若人的反应时间为0.1秒,要能够区分出原声和回声,障碍物至少离人米。
为了减少“回声”对观众听觉的干扰和影响,剧院内四周墙壁表面要采用的材料(选填“松软多孔”或“坚硬光滑”)。
5.(2022•杭州模拟)如图所示的“空谷回音”表明障碍物对声波有反射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3节《声的利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的利用》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和利用,以及声波在科技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速度等基本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实验现象有较强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适当简化理论知识,使其更容易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速度等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声波在科技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声波在科技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现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讲解法:讲解声音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声波的传播原理。
3.讨论法:学生讨论声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声音传播实验装置、多媒体设备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应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声音传播的实例,如电话、广播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传播现象。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过程,同时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速度等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声音的传播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针对实验现象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声波在科技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超声波、声呐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实际应用。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和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声音传播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3 声的利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2.掌握声音的特点、传播速度和介质的关系;3.了解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2.播放器和音乐设备;3.实验器材和材料,如弹性绳、橡皮球等;4.幻灯片或黑板、彩色粉笔。
学生准备:1.课本和笔记本;2.实验记录本。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引入声音的概念,让学生回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方式。
知识讲解(25分钟)1.通过幻灯片或黑板,介绍声音的产生过程:物体振动导致周围介质的颤动,从而产生声波。
2.讲解声音的传播过程:声波通过介质传播,分为机械波和电磁波。
–机械波需要介质媒质传播,如声波、水波等;–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如无线电波、光波等。
3.探讨声音的特点:–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传播;–声音是由频率、振幅和波长等要素构成;–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
4.介绍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广播、电话、音响等音频设备;–声纳、超声波等医学和工业检测设备。
实验演示(30分钟)1.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声音的传播现象,进一步理解声音的利用。
2.实验步骤:a.在教室对角的两个墙面上固定两个橡皮球,中间拉一根弹性绳。
b.让一个学生站在一边用手扯动绳子,发出声音。
c.让另一个学生站在另一边接收声音。
d.观察学生之间传递声音的过程,并记录实验现象。
3.分析实验结果:–学生之间通过声波传递信息,实验结果表明声音是可以传播和接收的。
深化讨论(20分钟)1.带领学生讨论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音速在不同介质中是否一致?–音速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什么关系?3.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解释。
小结与拓展(10分钟)1.小结声音的特点和传播过程。
2.提问学生,声音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3.带领学生思考,如何改进现有的音频技术和设备?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2.3声的利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3.理解声音的利用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1.通过引起物体振动产生声音;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音的传播方式1.声音的传播是通过介质的波动传递;2.空气中的声音是通过空气分子的振动传播。
3. 声音的利用和应用1.日常生活中声音的利用和应用;2.声呐、雷达等技术中声音的利用;3.音乐、广播等娱乐中声音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并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引入。
2. 学习内容展示通过多媒体演示或实物展示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声音的产生过程和传播方式。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物体振动与声音产生的关系,以及介质的重要性。
3. 知识讲解解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强调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的特点。
通过示意图和简化的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声音传播的过程。
4. 分组讨论与实践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他们讨论声音的利用和应用,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声音的场景,以及某些技术中声音的应用。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进行分享。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例如,设计一个简单的声音传播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5. 总结与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与归纳,强调声音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可以通过小结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激发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评价1. 口头回答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考察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程度。
可以提出一些简单问题,例如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吗?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2. 小组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有效沟通和合作能力等。
3. 实践活动成果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价,包括观察记录、实验报告或设计方案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3节《声的利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的利用》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和利用,掌握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以及声音的应用,如回声定位、声音的利用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利用,对光的传播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声音和光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可能对声音的传播和利用有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生活经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传播和利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传播和利用。
2.掌握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传播和利用。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声音的传播和利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和分享。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2.准备实验器材,如声波传播装置、不同介质等。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电话回声定位,引出声音的传播和利用。
让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2.呈现(10分钟)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和利用。
如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回声定位的原理等。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通过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传播和利用。
4.巩固(5分钟)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如判断题、选择题等。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如何利用声音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进行交流和分享。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和利用,以及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2.3声的利用【基础达标】1.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超声波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下列事例中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是()A.用超声波电动牙刷刷牙B.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C.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片D.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答案】B【详解】A.用超声波电动牙刷刷牙,这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的,故A不符合题意;B.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这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故B符合题意;C.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片,这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的,故C不符合题意;D.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这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中国龙舟公开赛荆州站在古城东门外九龙渊举行,比赛场景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鼓手敲击鼓面越快,鼓声的响度越大B.鼓声的响度越大,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也越大C.选手能从现场各种声音中分辨出鼓声,是通过音色来辨别的D.选手听到鼓声齐心划船,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答案】C【详解】A.鼓面的振动幅度大,鼓声的响度大,与敲击鼓面的快慢无关,故A错误;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的介质和温度有关,与发声体的响度无关,故B错误;C.不同乐器的音色是不同的,选手能从现场各种声音中听出鼓声,主要是通过鼓声的音色来辨别的,故C 正确;D.选手听到鼓声齐心划船,这一现象说明鼓面振动发声,声波能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C。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图乙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时,音调越高C.图丙中小白兔通过声音的音调判断出叫门的不是妈妈D.图丁中捕鱼船通过声呐确定鱼群位置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答案】A【详解】A.图甲中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则音叉发声时同时也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音调高低与频率有关,频率高,音调高,频率低,音调低,图乙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时,频率越低,则音调越低,故B错误;C.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小白兔是通过音色判断出叫门的不是妈妈,故C错误;D.捕鱼船通过声呐确定鱼群位置是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来传递信息,从而可以确定鱼群的位置,不是传递能量,故D错误。
班级组别姓名§2-3声的利用学习目标:1.了解声音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2.了解声音是如何传递能量的。
预习感知预习要求: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仔细阅读课本第38页-41页的相关内容,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请将你的答案写在题目下面的空白处,(在15分钟之内独立完成。
)1.声音在传递信息方面有哪些应用?2.声音在传递能量方面有哪些应用?3、在你预习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请记录下来。
(每人至少要提出一个问题)合作达标:一、(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以下任务,15分钟后展示)任务一、(小组合作交流“预习导学案”中的问题,将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问在小组内汇总起来,写到黑板上)任务二:合作完成下列问题,做好展示准备(完成后可提前板书)问题一:声音与信息问题二:声音与能量二、展示质疑,释疑点拨三、课堂小结,反思整合:(请同学们整理、反思刚才的学习内容,用简短的语言完成下列知识网络,然后小组内交流完善。
并提出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还有什么疑惑?)四、巩固训练,拓展延伸1:(1)下列各选项中,是从声音上获得信息的是()A.听到警车响,行人自动让出一条路 B、鱼民利用声呐捕鱼C.看到有人吃香喷喷的烧鸡,小明流下了口水.D.古代士兵看到长城上燃起了篝火,就知道敌人入侵.(2)下列不属于声音传递信息的是()A.响起的门铃声B.战场上吹响的冲锋号声C.长铁管传播的声音比空气中快D.比赛场上发令员的枪声(3)以下现象中与回声无关的是()A渔民利用声呐探测鱼群B我们在室内讲话感觉比在室外响亮C蝙蝠用超声波捕捉蚊虫D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五、当堂测试(请先独立完成以下题目,然后小组内交流,并提出存在疑问的题目)1.下列距离不能用声波来测量的是()A.海的深度B.相距很远的两高山之间的距离C.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D.很长的钢管的长度2、超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把被清洗的物体放在清洗液里,穿过液体并引起激烈的,把物体上的污垢敲击下来而不会损坏被洗的物体。
课题:2.3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了解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3.知道什么是超声波和次声波;
4.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
5.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了解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教学难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设施
可乐瓶、酒精灯、橡皮膜、多媒体。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启发。
教学过程
一、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1.引入(1)
游戏:通过一组(五人)说悄悄话的情景动画,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教师提问:这个游戏说明声音有什么作用呢?
2.引入(2)
(1) 教师提问:通过学习声现象,知道了声的频率比较广,包括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频率在—20000 Hz的声)、超声(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和次声(频率低于20 Hz 的声),声在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实例。
(2) 教师:那么声究竟有些什么用途呢?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声能传递信息
(1) 学生思考、讨论,举手回答:声能传递信息(板书)
学生举例:如我们楼道里的声控开关;医院里检查病情用的“B超”和“彩超;利用“声呐”探测黑匣子等。
(2) 观看课件“传递了什么信息”:隆隆雷声过后的一场大雨;铁路工人利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丝;医生通过听诊器了解病人的心跳的情况;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蝙蝠靠超声波绝技在夜间捕捉昆虫的呢?
2.探究声能传递能量
声音除了能传递信息,还能干什么呢?
(1) 动画演示“舞动和熄灭的烛光动画”:
声波也是一种波,它能传递能量吗?你能否举例证明。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演示实验:将去掉盖子的可乐瓶的底部切掉,并在其上盖上一块橡皮膜,用它对着点燃的酒精灯敲橡皮膜,观察火焰的跳动情况。
(2) 学生回答: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板书)
2.超声和次声的特点
超声波的特点:振动快,能量大,穿透力强,方向性强。
次声波传播距离远,强大的次声波破坏力很大。
视频课件展示实际中的声音利用:
(1)生活中:
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
例如人们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2)在医疗上:
①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②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③药液雾化器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
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④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3)在工业上的应用:
①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②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
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
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
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超声波探伤。
(4)在军事上的应用:
声呐: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三、课堂小结
知识:
声音能传递信息;
声音能传递能量。
能力和技能:
初步学习类比法的使用。
四、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后,传播速度将变小
B.工人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属于声波的利用
C.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D.在医院、学校附近机动车禁呜喇叭属于噪声的利用
2.经超声波探伤仪检测,刚竣工的三峡大坝坝体无一结构性裂缝,创造了人类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
这是利用超声波能传递信息的特点来工作的。
3.看视频声与信息,明确通过声音能获得的信息远不止这些。
五、板书设计
课题:2.3声的利用
一、声能传递信息
二、声能传递能量
三、超声波和次声波的主要特点
超声波的特点:振动快,能量大,穿透力强,方向性强。
次声波传播距离远,强大的次声波破坏力很大。
四、声的利用
1.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
2.在医疗上:B超或彩超
3.在工业上的应用:超声波探伤
4.在军事上的应用:声呐
六、布置作业:
七、批语: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