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分析及物理量诊断
- 格式:pdf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9
溧阳暴雨特征分析及预报方法研究摘要:本文主要采取1981-2018年江苏省溧阳市气象局的暴雨日数观测资料,通过采取气候倾向率的方法对溧阳暴雨气候特征进行分析,以2011年6月中旬溧阳市的一次暴雨过程为例来探究暴雨天气预报方法。
结果表明:近38年来溧阳暴雨日数整体上呈现波动性增加的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36d/10a;在这38年间,溧阳一共出现126个暴雨日,38年平均暴雨日数约为3.3d;溧阳暴雨日数年际间波动幅度特别大。
溧阳近38年来月暴雨日数主要出现于5-10月份;溧阳一年四季中出现暴雨天气的频率最高的季节为夏季,秋季和春季较少,冬季暴雨天气基本上为空白。
由2011年6月中旬溧阳的一次暴雨天气分析可知,中高纬2槽1脊型的形势以及副高的稳定少动,西南暖湿气流与冷空气南下在江苏省交绥,为2011年6月中旬溧阳市暴雨天气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
中低层切变线为此次溧阳市暴雨天气的重要影响系统。
溧阳市暴雨天气发生的主要因素就是中尺度气旋与中尺度辐合线共同造成的。
中低空东北急流同西南急流带的出现,对强降雨的发生起到有利作用,西南急流为溧阳降水落区输送丰富的水汽以及许多的不稳定能量。
关键词:溧阳;暴雨;特征;预报方法引言溧阳市隶属于江苏省,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三角,与江苏、安徽、浙江三省接壤。
地理坐标处于北纬31°09'-31°41',东经119°08'-119°36'之间。
溧阳有耕地面积112万亩,林地32.8万亩,河流和湖泊42.6万亩。
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溧阳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冷暖,四季分明,温和湿润。
夏季降水较为集中,时常会发生暴雨天气,给当地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应对近38年溧阳暴雨特征进行分析,并探究了溧阳市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预报方法,为提升暴雨预报预警水平以及防汛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兴安盟一次强对流暴雨的稳定度和能量参数分析摘要:利用常规探空资料,对2011年7月15-16日发生在兴安盟境内的一次强对流暴雨过程中的稳定度和能量参数进行了诊断分析。
结果表明:对流有效位能、深对流指数和粗理查森数在暴雨开始前有较明显的增大,对流抑制能量有显著的减小,且峰值对降水时段有一定时间的提前量;稳定度指数也与短时暴雨的发生、发展有着良好的对应,当测站对流稳定度指数在-14℃以下、抬升指数在-3℃以下,K指数达到33℃以上、遇有触发机制,极易产生强对流暴雨,A指数在预报中有明显的滞后性。
关键词:短时暴雨稳定度指数能量参数引言2011年7月兴安盟地区的雷暴、冰雹、短历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频发。
据统计,整个7月份兴安盟境内出现12次局地或区域性过程,累计达27站次,属历史少有。
造成多次局地洪涝,使良田、桥梁、道路和民房等被冲毁,牲畜被冲走,1人死亡。
强对流天气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产物,一般伴随雷暴、大风和局地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是一种具有短时巨大破坏力的天气,常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由于其具有时空尺度小、发展速度快、持续时间短的特点而难以准确预测。
为了表述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环境,经常用到各种对流参数,而物理意义明确的能量、动力和热力稳定度参数最为常用。
以前由于各种参数计算复杂,很难得到有效应用,但是随着Micaps3系统的推广,micaps系统提供6大类78种物理量,为各种物理量的应用提供了方便。
本文通过对此次暴雨过程的8种物理量进行分析,归纳强对流天气的物理量指标,方便在以后的业务中应用。
1 暴雨过程概况及环流背景2011年7月15-16日,兴安盟境内遭遇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袭击,整个过程伴有大风、强雷暴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这次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根据区域自动站资料显示,除了兴安盟所属索伦国家基准气象站降水量达51.6毫米外,还有12个自动雨量站降水量在40毫米以上,最大降水量出现在科右中旗的杜尔基,达74.5毫米;乌兰浩特的葛根庙1小时降水量达65.5毫米。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暴雨是指在短时间内降雨量非常大的一种天气现象。
江苏省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受到季风和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暴雨频发。
以下为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
暴雨的形成与季风气候密切相关。
江苏省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夏季气温高、湿度大,气压低,气候炎热潮湿。
南海季风和西太平洋副高交替影响,形成了江苏省夏季多雨的气候特征,为暴雨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地理气候因素也是暴雨的重要原因。
江苏省地处长江三角洲和两淮平原之间,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容易形成地势低洼的地区。
江苏省交通便利,城市建设发达,大量的混凝土建筑、道路和人工湖等人工水体占据着广大土地,使得地表容水量减少,雨水无法迅速排走,容易造成积涝和城市内涝。
暴雨的形成还与气象系统有关。
在华东地区,常由于副热带高压和低压槽等天气系统的形成与活动,导致水汽输送增多且汇聚,风场辐合加强,大气锋面活动更加明显,从而导致暴雨的发生。
可能还与冷空气锋面交汇、上空高级天气系统的作用等相关。
人类活动也是暴雨的一个重要因素。
江苏省经济发展快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工土地、建筑物和部分自然环境被改造,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以及大面积的森林、湿地和水系系统的破坏,导致地表形态和地形发生改变。
这些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变化与气象系统的相互作用,可能进一步加剧了暴雨的形成。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涉及到季风气候、地理气候、气象系统和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深入研究暴雨的成因有助于提前预警和防范,减少灾害损失。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经常发生强烈的暴雨天气,特别是在夏季时节。
江苏省作为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省份,也是这种天气的高发地区之一。
最近,江苏省境内多个地区连续发生强降雨,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将分析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的成因。
一、气象环境气象环境是影响暴雨天气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江苏省这个区域内,主要受到南海副热带高压和西伯利亚冷涡的影响,同时,中尺度低涡和槽系统的作用下,局部会出现强烈的对流活动。
此次暴雨的形成也是受到这个气象系统的影响。
二、地形环境地形环境对暴雨天气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江苏省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起伏不大,但是分布有很多相对较低的山丘和平原。
这些地貌形态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由于地表积水难以排出,大量涌入的水流无法迅速排放。
在这种情况下,将会大大增加洪水的风险。
此外,由于江苏省的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发达,城市化程度也比较高,这就意味着大量的人口和基础设施都会被影响,这也成为了此次暴雨过程的一个因素。
三、人类活动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也是暴雨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长期深耕浅作,造成江苏省多个地区土壤的结构松散,并失去了原有的蓄水功能。
同时,大量的城市化、公路和住宅建设导致城市下水管道系统的不畅通,进一步加剧了洪涝危机的形成。
这些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区域内的个体暴雨风险,导致了更加严重的洪涝风险。
以上就是本文对于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的相关内容,可以看出暴雨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任何一个环节的缺陷都会对其形成产生影响。
为了尽可能控制洪灾的传播和影响,需要我们加强采取措施,加强防御和减轻灾害。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近日,江苏省多地发生了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威胁。
造成这次暴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气象因素气象因素是造成暴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次暴雨过程中,气象因素主要表现在大气稳定不良,和大量水蒸气的输入两个方面。
首先,随着夏季气温的升高,江苏省的地区性大气环流开始逐渐变得不稳定。
而在暴雨过程中,持续的高温天气加强了大气垂直运动,使得大气对流越来越明显,又因为水汽的输入,造成了大量的云团,天气开始变得异常恶劣。
当焦点汇合在某一点上时,就会发生强降雨的过程。
其次,水汽含量的增加也极大地增加了暴雨的发生概率。
因为在夏季,江浙沪一带的大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这也是暴雨天气的先决条件。
而当一些东北冷空气和台湾气旋的影响合并到一起时,就会加强了水汽的输入,更容易形成强降雨。
二、地形因素地形因素也是造成暴雨的重要原因之一。
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很容易形成积水和涝水。
特别是在当地降雨量很大的地方,由于排水系统不完善,往往导致泛滥成灾的情况。
而在江苏省的山区,由于地势高,泉源多,所以降水量往往比较大,积水的情况相对较少。
此外,山地地区往往比低洼地区更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在暴雨的过程中,这些灾害也会袭击地下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恶劣的影响。
三、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也是造成暴雨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利用的不合理和过分开发等原因,使得自然环境过度扰动,容易产生气温异常和排水乏力的情况。
人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破坏,不仅对地球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长期的不良影响,也会造成灾区灾难的加剧。
总的来说,暴雨是由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产生的。
人们必须密切关注气象和地质环境的变化,加强对社会公众的防灾意识,积极开展抵御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
通过多种形式的防范措施,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使灾害事故对人们的生命财产产生最小的影响。
暴雨物理量的诊断分析众所周知暴雨一般发生在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中,其时间尺度从几十分钟到十几小时,空间尺度从几千米到几百千米,而形成暴雨的中小尺度系统又是处于天气尺度系统内,两者通常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而上两类天气系统的集合系统称为降水系统。
而降水系统中降水的形成和强度主要与3个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它们分别是:(1)水汽条件(2)动力条件(3)热力条件。
各种大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的暴雨。
所以我们将分别从以下这3个方面来分析这场暴雨,通过对于不同参数化方案模拟结果的比较来选取最适合模拟该地暴雨特征的参数化方案。
1.1 水汽条件分析1.1.1水汽通量散度暴雨发生的必要条件之一即是有充沛的水汽条件,即所形成暴雨上空要求满足含水量高、饱和层厚,水汽供应充沛等条件。
水汽通量散度是指单位时间汇入单位体积或从该体积辐散出的水汽量,即净流失量,它对于暴雨的发生有着较好的指示意义。
它的表达式为:散度为正的地区表示水汽从该地区的四周辐散,称该地区为水汽源,在这种情况下,水汽源的降水比较少;反之,散度为负的地区,表示四周有水汽向该地区汇集,称该地区为水汽汇,降水比较多。
由以下7张图分析可知,7种方案都大致模拟出了水汽通量散度的垂直剖面分布,且均表现为时间上从2012年7月29日世界时12时开始,而空间分布上则表现为800hpa至500hpa之间存在着水汽通量散度的极值中心。
图a图b图c图d图e图f图g图1.1 分别表示7种方案下OBS点的水汽通量散度的垂直剖面图图a-g分别代表方案1-7图a、b、c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微物理参数化过程的方案,它们对于该物理量的模拟有着较大的差异。
其中方案一所模拟出的结果最为明显,在世界时12时,在400hpa至500hpa的高度上存在一个弱水汽通量辐合中心,中心值达到-5×10-10kg/(hPa•m2•s)。
然而,在世界时15时附近,这里的等值线也非常密集说明这里也有着很强的水汽通量散度梯度,中心达到约-1.5×10-9kg/(hPa•m2•s),比12时大了约一个量级,且负值越高,说明这里的水汽幅合越剧烈,降雨雨势越强,而实际情况显示在世界时15时之后,雨势以逐渐减弱,在这以后的降水仅占到总降水量的8.5%,说明Thompson方案在对水汽通量散度场时间变化的模拟上存在着不足。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江苏省是一个常年受季风影响的地区,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加上江苏是南北气流的交汇地带,晴天后,往往出现强烈的对流活动,容易引发强对流天气,特别是暴雨天气。
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如下:一、上空辐合线及其产生的低涡天气系统暴雨过程前,江苏省及周边地区的低层风以东南风为主,中高层则以西南风-西北风为主,两者之间的差异形成格点状的辐合线。
在上述风场交汇处,水汽上升,层积云发展迅速,由于能量因辐合导致集聚,云顶高度加强,形成高大积云或积云阵列,这些云在小时尺度上显示出短暂的上扬、下沉等运动。
低涡天气系统的形成是暴雨生成的必要条件,并决定其强度和范围。
二、水汽资源的充足供应暴雨在形成过程中,水汽是其非常重要的因素。
暴雨过程中,江苏省及周边地区的水汽资源十分的充足,这源于暴雨过程期间的两股暖湿气流向该地区交汇,水汽扩散非常活跃,长时段的湿度较高,有利于云、雨的持续发展。
三、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江苏省地域广阔,其中有长江、淮河等众多河流,以及苏南平原、苏北沿海等不同的地形地貌,各地气候、气候类型、湿度以及小气候的情况都不相同,在暴雨的时候,地形地貌是非常明显的影响因素。
通常,山区和丘陵地带比平原地区更容易形成暴雨,因为山体起伏和斜率大,可加强上升气流和流场交汇,山顶和山脚区风速相差较大,容易引发热力不平衡,云体容易发展。
相反,苏北沿海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缓,风向波动较小,难以形成强烈的风暴云,地质构造及人类活动对气象的影响因素也较小。
四、非局地对流致动因子的影响暴雨过程中,非局地对流致动因子会对暴雨前期形成、发展和进行的动力、热力、水文等地面要素及天气过程产生影响。
进一步解析后期的精细化天气模拟结果,结果表明,江苏省这次暴雨过程中的非局地对流致动因子主要有印度洋海气耦合的波动和高空跨赤道涡胞运动。
其中,高空跨赤道涡胞运动是发生局地强降水的一种不确定因素。
其传播范围较广,不受地势影响,即使在平原地区中也能形成一定范围的强降水情况。
基于WRF模式的暴雨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袁成松;王秋云;包云轩;严明良【摘要】A heavy rainstorm occurring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Jiangsu Province including Shanghai-Nanjing Expressway on September 17th,2009 is simulated by using WRF2.2(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for version 2.2) and NCEP(National Center of Environment Predicting)reanalyzed meteorological data with 1°×1° grid.The verification of the observed data from the Automatic Weather Monitoring System on the Shanghai-Nanjing Expressway displays that the results of the simulation on the rainstorm process are satisfactory and the simulations coincide with the observed values.Diagnoses are made based on the output data from the model.Th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1)The development and movement of a meso-β-scale low vortex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nhanc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the rainfall in the process;(2)The moisture convergence zone below 500 hPa is significant and it provides important vapor conditions for the unstable growth of convection and the maintaining of rainstorm by the forming of the deep and humid environment in the rainfall area;(3)There is strong vertical motion in the rainfall area and the vertical structure configuration of the vorticity field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divergence field.As a result,the unstable energy in the atmosphere release and the strong convective weather forms;(4)The atmospheric stratification is neutral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of troposphere butpotential instable in the lower atmosphere.So there is convection development in the whole layer of the atmosphere,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rainstorm.%利用新一代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2.2和1°×1°的NCEP气象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9月17日发生在江苏南部地区覆盖沪宁高速公路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台风暴雨物理过程三维WRF模拟与定量分析一、概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台风暴雨等极端气象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严重。
为了更好地了解台风暴雨的物理过程,提高我国应对此类自然灾害的能力,本研究采用三维WRF模拟技术对台风暴雨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
本文首先介绍了台风暴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分析了其在地球大气中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过程。
随后详细阐述了三维WRF模拟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现状,以及在台风暴雨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在此基础上,选取了一个典型的台风暴雨实例,运用三维WRF模拟技术对台风暴雨过程中的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物理量进行了数值模拟。
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台风暴雨过程中的关键物理过程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和应对台风暴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手段。
A.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台风暴雨作为一种具有极高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现象,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近年来台风暴雨在我国的发生频率逐年上升,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深入研究台风暴雨的物理过程、发展规律以及预测预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维WRF模拟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模拟大气中的水循环过程,为气象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通过将台风暴雨的物理过程与三维WRF模拟相结合,可以更直观地揭示台风暴雨的发展规律,提高台风暴雨预报的准确性。
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提供技术支持。
本研究拟采用三维WRF模拟技术,对台风暴雨的物理过程进行定量分析,以期揭示其发展的内在机制。
通过对台风暴雨过程中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的变化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台风暴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此外本研究还将探讨台风暴雨与其他气象灾害(如龙卷风、飓风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提高我国气象灾害防治水平提供理论支持。
本研究将对台风暴雨物理过程进行三维WRF模拟与定量分析,旨在揭示其发展的内在机制,提高台风暴雨预报的准确性,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暴雨是指短时间内降水量特别大的降水过程。
江苏省是位于中国东部的一个沿海省份,由于地处于亚热带季风影响区域,暴雨在这里并不罕见。
本文将从气候背景、地形地势、气象系统等方面对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
气候背景是引发暴雨的重要因素之一。
江苏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而夏季炎热,气温季节变化较大。
夏季是江苏省暴雨频发的季节,这与季风气候的特点有关。
夏季,南海高温高湿的气流通过海陆相互作用的影响,向北扩散,与东北季风相汇于中国东部地区。
由于江苏省地处陆地与海洋之间,因此受南海季风的影响相对较大,热带气流不断向北运动,携带着大量的水汽,与副高气压相结合,形成大范围、长时间、高强度的暴雨天气。
地形地势对暴雨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江苏省地势相对平坦,河流众多,多湖泊,地势起伏不大。
这种地形条件容易形成地方气象过程。
在暴雨过程中,地形地势对湿空气流动、上升冷凝产生重要影响。
当暴雨云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常常伴随着微观上升气流加强的局部上升气流,容易在低洼地区形成降水系统。
气象系统对暴雨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暴雨过程常常伴随着和气旋相结合的冷锋、副高、低空急流等天气系统。
当冷锋活动过程中,其位于与体旁侧,副高形成风速明显减小,常常发生降水。
在气旋活动的背后通常伴随着一条副高带,海洋上方静稳的高压区副高,长时间停留在此处会引发暴雨过程。
低空急流是水汽、动力、热量聚集的关键,经常会在暴雨过程中发生。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综合结果。
气候背景、地形地势、气象系统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暴雨形成。
在未来,我们需要加强对暴雨成因的研究,提前预警,加强防灾减灾措施,减少暴雨带来的灾害损失。
第 63 卷第 2 期2024 年 3 月Vol.63 No.2Mar.2024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SUNYATSENICMA-GFS对一次强降水过程预报评估及诊断改进*王蕾,陈起英,徐国强,胡江林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摘要:2022年6月6~10日我国江淮-华南地区发生一次大范围强降水过程,造成重大洪涝灾害。
强降水发生在850 hPa切变线附近,当切变线南压至华南地区时,配合西南暖湿气流,造成华南地区大暴雨降水。
利用ERA5再分析数据及降水融合产品,评估了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CMA-GFS)对此次过程的预报效果,诊断了预报偏差来源,进行了针对性敏感试验。
结果表明:CMA-GFS对影响此次雨带位置和移动的南亚高压脊线移动、副高范围变化趋势以及850 hPa切变线移动预报与再分析结果一致,因此对雨带位置和移动趋势预报效果较好,但存在切变线降水偏弱,福建东部沿海、广东北部及广西中部的分散性大暴雨漏报,广东北部雨带偏北及暖区暴雨漏报问题;偏差诊断显示,CMA-GFS对切变线北侧风速预报偏弱3~8 m/s,广西、广东中北部水汽辐合偏弱2×10-5~5×10-5 g/(m2·Pa·s),导致切变线降水偏弱,南侧南风分量偏强3~5 m/s导致广东北部雨带偏北约60 km,华南沿海850 hPa急流偏弱4~6 m/s,暖区水汽输送偏少4~10 g/(cm·hPa·s),导致暖区暴雨漏报;采用美国全球预报系统(NCEP-GFS)分析场初始化明显改善了雨带位置预报,采用WSM6云微物理方案及收紧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中对流触发条件改善了切变线降水中心位置和量级预报,暖区降水量级也由小到中雨增强至中到大雨。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一次暴雨过程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大气环流因素:江苏省位于东亚季风区域,受到季风影响较大。
暴雨天气常常出现在夏季,这是因为夏季季风活动最为活跃,暖湿空气从南海或东海向江苏省输送,遇到地势复杂的浙江、安徽等地,受到地形影响,形成了较强的抬升作用,进一步加大了暴雨的发生概率和降雨强度。
二、水汽条件因素:暴雨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水汽供应。
江苏省东部临近大海,水汽来源丰富。
海洋对流层低端的暖湿气流,由于受到地形的阻挡和抬升作用,容易形成对流云团,进而形成暴雨。
三、地形地势因素:江苏省地势较为平坦,地形复杂。
在强降雨天气过程中,地势高低起伏较大的山区和河谷地带,因为地形起伏致使水汽的逆辐射和抬升,形成了较强的垂直运动,从而促使水汽凝结为云和降水的形成。
四、辐合线和辐散线:暴雨的形成和持续需要大气的水平辐合和垂直辐散共同配合。
暴雨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大气辐合线的形成,即不同气团汇聚到一起,形成云团和降水的条件。
辐散线则是指降雨后大气中的湿空气在一定区域上升运动,使水汽逐渐起蒸发作用。
五、天气系统和锋面:在夏季,常常有台风、副热带高压、冷锋等天气系统对江苏省产生影响。
这些天气系统的移动和活动,会带来湿气和气流的不稳定,进一步加大了暴雨的可能性。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的成因主要包括大气环流因素、水汽条件因素、地形地势因素、辐合线和辐散线以及天气系统和锋面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暴雨的形成机制,从而为暴雨天气的预报和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暴雨是指降水量较大、降水强度较强的降水过程,通常会造成水灾、山洪、城市内涝等灾害。
江苏省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省份,也经常会受到暴雨的影响。
以下是对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成因的分析。
气候因素是暴雨成因的重要因素之一。
江苏省位于亚热带季风区,季风气候特点明显。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空气中储存了大量的水蒸气。
江苏省还受到东北、西南、江淮三地气流的交汇影响,形成了多样化的天气系统。
当气流交汇时,湿暖气流和冷空气会相互作用,形成对流云团,进而导致降水增加,造成暴雨过程。
地形因素也是造成江苏省暴雨的重要原因之一。
江苏省地势平坦,地形起伏不大,且大部分地区位于平原地带。
但江苏省还有一些地区分布着湖泊、河流等水源,这些水源在暴雨过程中容易形成对流云团的汇聚点,加大了降水的强度。
山区通常高处气温较低、湿度较高,加上地形的差异,会形成空气的较强对流,导致暴雨的发生。
人为因素也会对暴雨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利用变化、大规模建设工程等人类活动,可能会改变地表和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而影响降水过程。
大量的水泥、铺装路面等会加速地表径流的形成,增加城市内涝风险。
城市的高楼大厦、道路等会形成人造的气流阻挡,影响冷暖气流的交汇和对流的发生,从而增加了暴雨的可能性。
江苏省一次暴雨过程的成因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和人为因素都会对暴雨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我们需要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监测和研究,加强对地形特点的认识和利用,控制人类活动对暴雨过程的影响,以减少可能带来的灾害风险。
西风槽系统影响下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分析王晓娟 杨允凌(邢台市气象局 河北省邢台市 054000)摘 要利用常规天气资料、物理量场、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资料和FY-2E卫星的TBB资料等对2011年7月29日发生在邢台的一次局地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发生在副高持续东退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在500hPa有较为深厚的西来槽系统,在低层有切变线与之配合,并且三层系统近乎垂直,又有低空急流,为这次的暴雨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场;暴雨中,地面辐合线的触发机制是不容忽视的;沙氏指数数值较大说明不稳定能量强,K指数高达32℃,500hPa与850hPa百帕假相当位温之差持续偏大,都使得大气不稳定度增加,为降水过程中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有明显的垂直风切变,低层有暖平流,并且假相当位温呈陡立状分布,有利于冷空气沿等熵面下滑,与低层暖湿气流交汇,触发对流不稳定;气旋性涡度不断增加使得低层辐合加强,垂直上升区向高层扩展,垂直速度增大并在低层形成上升中心使得上升运动不断增强,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低层相对湿度增大,接近饱和,存在较强的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又有副高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为暴雨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云顶亮温对强降水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在地面辐合线附近,TBB大值区前部梯度较大的区域里往往容易出现强降水;降水开始之前有对称不稳定存在,则对称不稳定机制下形成的环流形势对强降水有引发或增加降雨量的作用;此次暴雨过程中,湿位涡绝对值大于1PVU的区域正好对应了强降水区,湿位涡大值区与强降水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西来槽 副热带高压 地面辐合线 TBB 湿位涡1引言暴雨是河北省比较严重的灾害性天气,往往引起山洪暴发,冲毁道路、桥梁及通信设施,严重时甚至还会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邢台位于河北省南部,西部有太行山脉,夏季暴雨频发,容易引发地质灾害,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不便。
引发邢台夏季暴雨的天气系统有多种,大尺度稳定纬向型环流背景下,西风槽配合中、低空切变线及地面倒槽可以引发大暴雨的发生,但副高的强度及位置对大暴雨的产生和落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