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电视新闻概述(2015 中传)
- 格式:pdf
- 大小:310.45 KB
- 文档页数:19
电视新闻与专题第一章电视传播特性和电视新闻概述第一节电视传播的主要特点一、电视媒介自身特性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是凭借物质工具进行社会性的信息传播活动。
作为大众传媒之一的电视,它的传播活动与自身特性之间的特殊联系就在于电视传播特性的生成首先是植根于它所作用的物质材料(工具、设备)及其传播活动的独特方式。
电视传播是信息运动的一种形式。
国际电信联盟所属的“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给“电视”所下的定义是:“电信的一种,用于传送代表景物的信号,在收到信号之际将它储存后,使景物的画面重显。
”它不同于电影银幕的图像“重显”。
电视媒介的性质和其他大众媒体一样具有两重属性,一是社会属性,二是自然属性,指媒介自身固有的特性、优势、局限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不同于其他媒介的传播方式、表达方式。
二、电视传播的主要特点1、以电子科技进步为依托在整个历史进程中,传播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
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传播活动和传播事业必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人类传播活动的工具、手段总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包括科技水平)的发展而获得革新和演进,借此不断拓展着传播活动的深度与广度。
1936年在英国伦敦市郊亚历山大宫建立第一座电视台正式开播之后,电视技术就经历了由黑白到彩电,由电子管到集成电路,由地上电缆传输到空中卫星传送,由近距离覆盖到全球覆盖,由单向传输到双向(多向)传送的几大飞跃。
电子技术渗透于电视传播全过程之中,是电视事业、电视传播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高科技也给节目制作提供了许多新的表现手法,从而不断开拓、丰富节目形态。
集编辑机、字幕机、特技机为一体的数字式非线性采编设备,在传播实务中,已充分显现出多方面的功效。
2、直接性、直观性与现场性随着电子声像技术日趋完善,电视传播活动从摄录各类素材到编播、传输、覆盖和接受各个环节都具有越来越高的保真度和传真力。
只要善于运用先进的器材设备,既能如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具有直接性、直观性的图像、声音,又能确保视频声频信号全球范围内传输而不失真、耗损。
电视新闻概述一、电视新闻界定二、电视新闻节目分类三、电视新闻的发展四、电视新闻共性规律五、电视新闻个性特征一、电视新闻界定―电视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1990年)电视新闻采摄制方式•ENG(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电子新闻采集•EFP (electronic field producion)•——电子现场制作•SNG(satellite news gathering)•——卫星新闻采集•DNG (digital news gathering)•——数字化新闻采集二、电视新闻节目分类1、消息类新闻节目(《新闻联播》《新闻30分》《经济信息联播》《中国新闻》)*时政新闻#播新闻式*财经资讯#说新闻式*民生新闻2、专题类新闻节目深度报道类节目(《新闻调查》《面对面》)3、评论类新闻节目不仅摆事实,更要发议论、讲道理可以是一个完整节目,也可以消息类新闻节目、专题类新闻节目的组成部分出现,可以由评论员、主持人直接出面评论,也可以请特约评论员、节目嘉宾、观众表达观点意见其他交叉融合节目类型1、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2、电视新闻杂志节目3、电视新闻纪录片4、特别节目东方时空三、电视新闻的发展形式发展1、口播新闻2、影片新闻3、电子摄录新闻4、卫星新闻我国电视新闻发展起步阶段80年代快速发展90年代以后变革中趋于成熟央视《新闻频道》设立—— 2003年5月(新特征体现:栏目多样化,连线日常化,直播常规化)新闻理念发展快速详尽现场深度个性四、电视新闻共性规律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社会性五、电视新闻个性特征1、立体信息传播2、直观形象思维3、现场纪实再现4、观众多层次参与5、表现多元素综合6、报道多工种配合1、立体信息传播:重视同期声重视非语言符号2、直观形象思维:抓拍典型情节、细节蒙太奇思维3、现场纪实再现:现场的视角纪实的手法4、观众多层次参与:间接参与直接参与思想参与参与再传播5、表现多元素综合:视觉——现场纪实影像情景再现照片文字动画听觉——同期声画外音解说现场声音乐音效6、报道多工种配合:前期采摄——―采摄合一‖到―采摄分家‖后期制作——剪辑配音包装第三章电视新闻采访⏹第一节采访共性⏹第二节电视新闻采访个性特征⏹第三节电视新闻采访的准备⏹第四节电视新闻现场采访第一节采访共性⏹一、采访的含义什么是采访?⏹采访是新闻工作者根据新闻线索或已发生的新闻事件,对新闻事实通过调查研究或是亲身体验等方式,亲历亲为的一种实践活动。
☆专题一电视新闻概述一、什么是电视新闻1990年7 月,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学研究委员会和中央电视台研究室牵头,组织电视新闻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根据电视新闻的实践发展,对电视新闻进行了科学的分类与界定: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电视新闻分类与界定》第3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它和文艺节目、社教节目一起被称为现在电视节目的三大支柱。
上述定义的确立,是立足于概括其共性与个性。
列宁说:“所有的定义都只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意义,永远也不能包括充分发展的现象的各方面的联系(《列宁选集》第六卷第808页,人民出版社)。
新闻事业也和其他事业一样正在发展中,但它又总是受到事物目前达到的认识的局限。
定义在文字上要求简练、有概括力,不可能在有限文字内做到方方面面的周详考虑。
因此,在对它作界定时,有必要对定义的内涵、外延作充分的开拓、说明。
定义内涵:“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这是界分电视新闻与报纸、广播新闻、电影(新闻简报)的不同的个性。
前一句,说明电视媒介与广播媒介一样,同属电子媒介,以区分与印刷媒介的报纸不同。
后一句是在电子媒介中区别它和广播的不同。
广播是以声音为传播符号,电视则是以声音和画面,视听双通道传播信息。
因这独特的传播符号,才使电视新闻具有个性化的传播特点与优势。
“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是对电视新闻作为新闻共性的界定。
新闻的定义是取自于陆定一同志在延安时期对新闻的定义:“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这一定义已成为新闻界约定俗成的规范语言。
这一定义与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所言“新闻是已经或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报道”,都是强调事实是新闻的本质,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是第二性。
定义也突出了新闻“新”的特点。
它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不是“旧闻”,不是“历史”。
这一界定,对新闻的本质属性的确立和概括也是简洁、准确的。
广播电视新闻学概述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一门研究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研究新闻制作、传播和接受的范畴,注重探讨广播电视媒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广播电视新闻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广播电视开始在社会中兴起。
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广播电视新闻学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广播电视新闻学主要关注广播电视新闻的制作和传播过程。
它研究新闻机构的组织结构、新闻报道的流程和规范,以及新闻的编辑、采访、摄制和播出等环节。
此外,广播电视新闻学也探讨新闻媒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研究新闻对观众和社会的影响,尤其关注媒体传播效果和舆论引导。
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研究领域也涉及新闻媒体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角色。
它关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的所有权、经营模式和商业化趋势,以及政府对广播电视新闻的管理和监管。
此外,广播电视新闻学也研究新闻报道对社会舆论和公共议程的影响,考虑媒体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标准。
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吸收了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它运用实证研究、理论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通过调查、访谈、观察等手段进行研究。
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研究结果和成果不仅可以用于新闻教育和培训,也可以为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提供指导和参考,促进新闻传播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一门关注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过程和影响的学科,它研究广播电视新闻的制作、传播和接受,关注新闻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探讨新闻媒体的角色和责任。
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研究方法涵盖实证研究、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旨在推动广播电视新闻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一门研究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广播电视媒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并研究新闻制作、传播和接受的过程和规律。
广播电视新闻学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融合了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它为了符合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和需求,发展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电视新闻: 一、电视新闻导论;二、电视新闻的符号系统;三、电视新闻的体裁与制作;四、电视新闻选题;五、电视新闻采访与拍摄;六、电视新闻编辑与编排。
第一讲电视新闻导论一、认识电视1.电视特性: 视听兼备, 声画并茂, 流媒体, 线性播出, 及时性约会意识(时间):由于电视呈线性播出, 观众的收视行为具有唯一性, 排他性2.变化中的电视科技进步: 数字技术对模拟技术的取代(清晰度、带宽、互动);网络与卫星传输(地区化格局被打破);原有媒介的整合(数字化、小型化、移动化);“大众传媒”的危机与机遇;全球市场的形成: 广播电视从公共服务到商品的迅速转变;媒介与文化创意成为经济增长和国家竞争的新焦点;广电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全球化;国家边界从经济领域到文化领域的消逝;传统权利的变迁。
3.中国电视节目制作的观念演进【五种】A.电视纪实观念: 主题先行——主题后行, 叙事结构自然真实;摆布拍摄——跟踪拍摄, 拍摄内容和时空的完整、真实;记录结果——记录过程, 尊重事实发生发展的流程真实;抓取情节——抓取细节, 细节的真实受到尊重, 并成为独特单元;B.电视栏目化观念: 强调相对稳定的播出时段、时间长度及标示、标识等, 宗旨、定位、策划人、版式、选题、运作方式、风格与样式、活动与宣传;C.电视谈话观念: 题材: 新闻实事类, 专业类, 娱乐话题类, 生活情感类。
形式: 辩论式, 群言讨论式, 个案类叙事式。
特点: 制作成本低, 观众参与度高(互动, 社会化进程), 社会开放水平集中体现;D.电视直播观念: 第一时空, 声音, 图像, 文字同步, 立体, 全息, 从today news today到now news now;E.电视游戏娱乐观念:相对独立, 比较纯粹, 娱乐资讯, 娱乐谈话, 综艺表演, 游戏娱乐, 益智竞技, 真人秀娱乐。
小结:每一种新观念的突起都是对以往某种观念开发不足或者开发不到位的一种补偿。
电视新闻第一章电视新闻概述第一节电视新闻的界定与分类一、电视新闻的界定“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这一定义兼顾了电视新闻作为新闻的共性与电视传播的个性:“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界定了电视新闻较之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的个性特征,其中,“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将电视新闻与作为印刷媒介的报纸区分开来;“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又将电视新闻与以声音为传播符号的广播新闻区分开来。
视听双通道传播信息,是电视新闻的个性特征,也是其传播的优势所在。
“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界定了电视新闻作为新闻的共性。
“正在”,对这一关键词的强调,是建立在新的传播技术手段的基础上的。
“发现”,是对电视新闻报道题材和报道深度的拓展。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有许多报道内容从时效上看,并非刚发生的新鲜事,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新闻”的属性,因为这些报道具有新的“发现”。
传递了新的观点、见解,在思想深度上有新的开掘。
目前新闻的摄录方式包括:1、ENG,“电子新闻采集”ENG设备实现摄录一体,使用便捷,可以使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随着事态的发生、发展进行同步现场。
是一种前期拍摄、后期编辑的新闻素材采集、加工方式。
2、EFP,“电子现场制作”,是以一整套设备连接为一个拍摄和编辑系统进行现场拍摄与现场编辑的工作方式。
在拍摄同时进行编辑,追求前期拍摄与编辑制作一次完成,与播出系统连接,现场采集、现场编辑,可实现现场直播3、SNG,“卫星新闻采集”是将ENG或EFP与卫星相连,实现电视拍摄、编辑与播出同步合一的工作方式。
4、DNG,“数字化新闻采集”是数字技术在电视领域中的应用。
指在前期拍摄中以数字技术录制声音和图像,在后期进行数字化、非线性编辑的工作方式。
数字摄录设备改进了模拟式摄录设备的信号记录、处理、储存等方式,可以避免多代扶着、远距离传送造成的信号质量严重下降的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学(原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考研各方向介绍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学(原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各方向介绍广播电视学(0503Z2)1. 广播电视史方向广播电视史是新闻史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广播电视业发展为最有影响力的媒体而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我校从建校后即开始广播电视史的教学和研究,并于1979年设立硕士点,1999年设立博士点,是我校的优势和特色研究方向之一,在国内拥有广泛的影响。
本方向主要研究国内外广播电视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内在规律,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置沿革;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变化;广播电视理论的演化;广播电视节目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重点从史学视角对我国广播电视诸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揭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创建和发展的独特进程和特殊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以指导当下广播电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广播电视史属于专门史,涉及多个学科,涵盖了哲学、历史学和广播电视学等,在研究中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主要研究方法是:在大量占有史料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去伪存真;利用联系的观点,抓住主要矛盾,通过一系列史实的确认与分析来研究广播电视历史发展脉络及其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本方向的学生应具备扎实的马列哲学理论基础、丰富的历史学知识储备和系统的广播电视学知识。
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媒体实践和研究训练,在理论功底、科研能力、实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应获得显著提高。
毕业后既可进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机构从事新闻采编、经营管理等实际业务工作,可进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也可进入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等工作。
本方向师资力量雄厚,广播电视史学资料丰富完备,拥有专门的广播电视节目片库,在国内拥有独特的优势地位。
2.外国广播电视方向本方向是广播电视学专业下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它建立在外国新闻史研究、外国媒介史研究与广播电视媒介研究的基础上,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而开辟出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目录《传播学概论(A)》(013001) (1)《传播学概论B》(013002) (7)《网络新闻编辑》(013005) (14)《传播心理学》(013006) (20)《大众文化通论》(013011) (24)《传媒市场调查与分析》(013013) (31)《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013018) (35)《抽样理论与方法》(013020) (41)《调查研究专业英语1-2》(013023/013051) (45)《测量与问卷设计》(013025) (50)《SPSS软件应用》(013026) (54)《数据挖掘案例分析》(013037) (57)《媒介与社会变迁》(013040) (65)《社会科学研究方法》(013042) (69)《竞争情报分析》(013046) (74)《传播学专业英语》(013055) (79)《大众传播史》(013056) (87)《数据可视化传播与应用》(013057) (91)《传播统计学》(013060) (96)《传播学研究方法》(013061) (102)《跨文化传播》(013062) (108)《视觉传播》(013063) (112)《新媒体运营实务》(013064) (119)《传播效果研究经典案例选读》(013065) (124)《定量研究方法系列》(013066) (128)《定性研究方法系列》(013067) (133)《基础统计学》(013068) (138)《社会网络分析》(013069) (143)《市场研究专题讲座》(013070) (149)《受众与视听率分析》(013071) (154)《传播理论》(013072) (160)《传媒伦理与法规》(013073) (165)《策划学概论》(013074) (169)《广播电视创意与策划》(013075) (172)《媒体创意导论》(013076) (176)《美术基础与作品赏析》(013077) (180)《现代报刊概论》(013078) (185)《新媒体创意与策划》(013079) (189)《新闻业务》(013080) (193)《音乐基础与作品赏析》(013081) (198)《人类传播史》(013082) (205)《Excel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013083) (209)《传播学概论(A)》(013001)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13001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Theory A授课对象:新闻学、传播学、传播学专业(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方向)、媒体创意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2春学期学分/学时:3/48先修课程:《新闻理论》(012003)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课堂讨论,结合现实问题布置作业。
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真题(总分:100.00,做题时间:180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2,分数:10.00)1.新闻敲诈(分数:5.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新闻敲诈是指借用媒体采访报道权力来获取利益的行为。
电视(财经)新闻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篇:电视(财经)新闻知识点总结大全电视财经新闻一、电视新闻节目概况1.新闻——电视节目的主体(1)电视新闻界说·杨伟光的定义: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立足于概括共性和个性)·个性:视听双通道传播信息;·共性中的外延:①正在:电视新闻改善了新闻时效性②发现:由纯客观事实报道扩展到有新意的思想、观点的传播,由传播事件的简要信息到详尽解读信息。
(2)电视新闻节目分类·狭义的电视新闻通常指《新闻联播》等消息类电视新闻。
·广义的电视新闻概念,则是指电视屏幕上所有传递新闻信息的各种新闻节目的总称。
A.三大类①消息类新闻节目:迅速、广泛、简要的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事态。
②专题类新闻节目:对新闻事实作详尽的、有深度的报道。
③评论类新闻节目:评论者、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表达意见、态度,是电视新闻的旗帜、灵魂。
B.横跨类别的报道与节目形态①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对同一新闻题材作多次连续的报道。
②新闻杂志节目:借鉴杂志多栏目的编排方式,用不同栏目、版块构成整体节目,这是一种节目的传播形式,可以承载多方面内容。
③新闻评论性节目:集深度报道与评论于一体。
④电视新闻纪录片:对新闻题材用纪录片的手法做报道,可分为报道与政论两大类。
⑤特别节目:电视媒体对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要纪念日而做的详尽、深入、全面的立体报道的统称。
2.科技——电视新闻发展的支撑(1)科技对电视新闻的推动 A.口播新闻阶段·1936.11.2,BBC正式播送电视节目,被公认为电视诞生之日,电视新闻也随之诞生;·1939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实况播出罗斯福讲话,为最早的有现场图像的电视新闻; B.影片新闻阶段·1947年,美NBC和哥伦比亚CBS用摄影机拍摄电视新闻,以形象画面传播;·1958年,我国电视起步之初就同时采用了影片新闻和口播新闻; C.电子新闻摄录阶段·70年代,电子新闻采摄手段(ENG)在美国电视界率先开始运用,摄录同步;·80年代初,央视开始采用ENG,90年代后普遍运用; D.卫星传播阶段·1958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开始了通信卫星传送节目的实验;·1962年7月10日,美国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专门用于传送电视节目的“电星一号”卫星,开创了卫星传播电视的时代。
第一章电视新闻界说第一节电视新闻概念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第二节电视新闻节目的分类一、消息类新闻节目二、专题类新闻节目三、言论类新闻节目第三节电视新闻的传播特性一、现场的证实价值二、画面情节的片段性三、现场的制约性四、传播的及时性五、节目播出的同步性六、内容的易受性第二章电视新闻的符号系统第一节电视新闻的语言符号系统一、抽象音响语言的分类与作用抽象音响语言是指电视新闻中能准确传达新闻内容的声音语言,它包括播音语言和现场语言。
(一)播音语言及其作用1、叙述事实2、展示资料3、表达理念(二)现场语言及其作用1、增强真实性和信任度2、提高权威性和客观性3、加强参与感与融合感4、突出节奏感和层次感二、文字语言的类别和作用(一)屏幕文字及其作用1、提炼主题,强化记忆2、插入信息,丰富内容3、美化版面,引申含义(二)画内文字及其作用画龙点睛、突出报道第二节电视新闻非语言符号的构成一、造型语言的分类与作用(一)造型语言的分类1、形体语言2、表情语言3、服饰语言4、色彩语言5、空间语言6、图标语言7、特技语言(二)造型语言的作用1、表情达意2、感染升华3、证实确定二、具象语言的的分类与作用具象音响语言是指在制作电视新闻时,随画面拍摄同期采录的,对新闻内容不作直接说明的现场采集到的声音,以及后期制作时配制的音乐。
(一)现场音响的分类与作用自然音响、动物音响、机具音响、人声、音乐、噪音音响2、现场音响的作用(1)突破限制,扩容信息(2)显然气氛,创造真实(3)联接画面,协调情感(二)音乐的作用第三节电视新闻符号的双主体构成一、声画符号的双主体地位(一)声画关系的认识(二)声画关系双主体论1、画面的主体地位2、声音的主体地位二、声画符号的结构功能(一)声画符号结构形式1、声画合一是指声音和画面同时针对同一新闻形象的表现形式。
2、声画对位是指声音和画面围绕着同一主题、同一内容,运用各自独立的表现形式再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手法。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起网络媒体等,优势并不明显传播符号的综合性:照片、图表、动画、文字图像旁白、解说、同期声、音乐、音响弹幕、多视窗、字幕(分割屏幕)声、形、光、色组合碰撞,综合运用,信息场、艺术效果、加强信息传播力度事实氛围的传真性:根据实例讨论电视新闻表达的真实性典型情景:体现事物本质特点或结果的场面,是观众最关注的新闻场面深度涉入的参与性:参与现场节目录制、电话、短信、微博平台、微信平台、弹幕等等电视新闻的优势和劣势优势:迅速、逼真、现场感、参与感曾经的劣势:转瞬即逝,缺乏复显性过时不候,缺乏自由度新媒体的发展解决了以上的劣势,思考新媒体给电视带来的利好和冲击电视新闻的社会功能传播信息(思考,信息容量是否越多越好?太多或太少的危害有哪些?要根据实例说明自己的看法)信息服务:消费社会(文化、受众)提高信息质量和容量有效传播:语态、内容、形式舆论导向反映舆论:人民呼声、民意调查、发声工具引导舆论:议程设置,原则:导向正确舆论监督:社会批评、公民权利电视的产生和发展1923,瓦迪密尔兹瓦尔金,电子扫描盘1925,电视之父,约翰·洛吉·贝尔德,传送和接收画面1926,伦敦实验大战前成型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BBC),伦敦郊外亚历山大宫,世界电视诞生日1940’s,苏联、英国、美国先后恢复了电视节目1950年代迅猛发展1954年,彩色电视机在美国诞生1960’s,利用通讯卫星传输电视节目地球村:空间技术,距离远、容量大、信号清晰、不受地形影响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起步:1936.11.02,BBC,伦敦郊区,亚历山大宫美国,1941,口播新闻1947,16毫米胶片时代1960’s~1970’s 迅猛发展电视台和电视机的数量猛增1961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大型新闻》1968,哥仑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技术上成熟:ENG,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电子新闻采摄手段时效性、现场感、可信性电视新闻发展的新趋势直播!直播!直播!快速、现场、详尽、深度树立品牌,信息损耗低,真实性抢“硬新闻”新闻现场连线直播报道新闻事件连续式直播报道解说:补充:表达画面无法表达的事实信息、情绪、逻辑关系等升华:表达画面无法表达的内涵、意义同期声:拍摄电视画面时,同时记录的雨画面有关的人物或环境的声音。
包括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谈话、人物的讲话和现场的各种实况音响增强真实性和可靠性增强现场感和感染力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弥补画面的不足音乐与音响效果:根据节目的主题需要,经艺术加工,在后期制作中配上的乐音或效果声。
人工模拟,意在表现消息类新闻中少用,专题片中常用电视新闻的视听构成•声像同步•现场声画+解说旁白•现场声画+字幕电视新闻的分类A.消息类电视新闻•及时迅速,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应用最广泛•短、快、新、广,用客观事实说话•一事一报口播新闻•模拟人际传播的情景,面对面,具有亲近性•权威、可信、庄重•采制便捷、编播灵活、时效性强•简洁、精炼、密集•常见:简讯、文件、电话连线字幕新闻•及时播报(TNT-NNN)、运用灵活方便、传播简洁明快•在视听之外,开拓了“读”的传播通道•动态:滚动字幕•静态:类似有字幕的口播新闻B.系列/连续报道类电视新闻系列报道•挖掘新闻事件的共性、突出新闻主题,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状态或趋势,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非事件性新闻,主题性新闻连续报道•及时:一般是实时反映新闻事件的进展•连续:形式上连续,多次报道;内容上连续,展现事件本身发展的动态•完整:一直追踪到事件终结或告一段落•体育赛事、大型活动等系列报道VS连续报道•集中播出,具有传播的密集型和效果的显著性•系列报道:展示事物的横向联系,直达本质,围绕某一思想主题•连续报道:对同一时间的发展过程进行纵向展示C.专题类电视新闻•新闻性电视专题,是指对某一个新闻题材做比较深入、具体、详尽的报道•容量大、有深度专题新闻•是指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重大新闻事实进行充分、完整、深入的报道和广泛而迅速的传播。
•概貌、细节•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是对日常重大新闻事件的动态报道的延伸、补充和深化专题报道•=报纸上的通讯/特写•新闻性(区别于纪录片当中的纪实手法,不允许角色扮演、摆布、补拍等•)、深刻性(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思想深度和精神内涵)、艺术表现性(在不影响“真实性”的前提下,综合运用画面、解说、音乐等电视手法,使得报道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表现形式:事件的现场报道(追踪纪实和现场采访)、重大事件的综述回顾、思辨性报道电视采访•以人物谈话为主要表达方式而进行的深度报道•vs 消息类中的人物采访:独立、完整•人物访问:面对面•专题访问:社会能见度、冷暖人生、看见D.电视新闻评论•新闻性:时效性、评论的时宜性、直接的针对性•政论性:思想政治角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形象性:深入浅出•比较:新闻联播的评论员文章和焦点访谈的不同•现代电视新闻的发展要求其政论性更有技巧,更强大,而外在的表现形式却是更加种种差异化,强烈每个人的不同和价值杂志类电视新闻节目•••••••••••••••••••••正在发生、发展之中:“现场”具有空间和时间的双重意义•同步性:边观察、边采访、边报道•同期声(最重要是画面,其次是同期声)(现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造成的失真的空间,还原新闻事件发生之时的本来面目,作“白描”同步性:边观察、边采访、边报道是所有电视新闻报道的要求,但是现场报道对记者这方面的素质要求特别高,因为现场报道没有后期修改、修饰的余地,是线性的一气呵成的,没有再来一次的可能性。
同期声:再次强调,画面最重要!其次是同期声!字幕、解说词、音效等往后排。
而在现场报道中,画面和同期声则是最重要的表达符号。
同期声的完整连贯,展现了现场画面的连续性和新闻事件发展的连续性。
)现场直播的传播优势•现场感强:录播与直播的区别,空间体现不明显,时间同步性体现更明显•可信度高:中间环节少信息,耗损小•参与感强:影视作品的角色代入感。
现在进行时,满足对未知的探求欲,观众和记者共同经历事件。
现场报道要求的记者素质•质疑、理解•观察、判断、解说、提问、评述、控制、应变•质疑和理解,是现场报道的起点和切入点•观察是现场的第一步,是基础。
目击、捕捉典型细节(张泉灵北川采访,描述,鞋子没脱的那一段)•判断:取舍,抓跟新闻主题有直接关系的细节•解说:辅助性的说明,解释新闻事件;交代背景;发表评论•提问:有针对性的挖掘新闻人物的心理活动、新闻事件表面之下看不到的真相、成因等•评述:加深对新闻事件本质的的认识。
就事论事,一事一议•控制:旁观者和参与者•应变:没有做好的应变都是因为准备不足,如903阅兵中俄罗斯给众人的礼物那面旗帜现场报道的流程•录播:现场录制,后期弥补、加深•直播:前期准备:指挥、实施系统策划:主题、内容(直播点、现场描述、评论、背景资料介绍、直播计划)实施中:系统、配合深度报道“深”在哪里?•对因果关系的解释•对新闻事件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对可见信息之外的补充•对社会影响的揭示深度报道的常见形式•调查性报道,《新闻调查》•新闻评论,《焦点访谈》•电视专题片,《大京九》•系列报道/连续报道,《天山南北绽新颜》、《马航M317失踪》•综合形式深度报道的特点•题材重要•思辨性强•报道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形式多样•手段丰富(重大题材,社会影响,整体剖析;解释整体之间的联系,社会监视功能;着重过程和原因的分析,指向社会关系;新闻30分,包裹式报道;信息量大,所需展现手段多样,如《智珠寺风云》)深度思维•宏观: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整体出发,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去审视新闻事件•立体:探索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对认识对象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电视新闻采访•编导的身份:视觉故事的讲述者•采访:获取事实材料,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基础•采访不仅是技术,也是艺术电视新闻采访的趋势•现场报道与现场直播:现场报道和现场直播的时代已经到来•航拍:航拍可以远离地面潜伏的危险、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地震、堰塞湖等灾害)、展示被拍摄对象的整体布局和相互关系(宏观视角)•拓展画面的表现力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手段多样:所有可用的声画采集设备•思维方式:形象思维,画面意识,编辑意识•系统工程:多兵种合作vs 单兵多功能(1,设备:摄像机、录音笔、手机、偷拍机等等2,电视是用画面讲故事的媒体。
对编辑的成品要心中有数,对声音、画面、文字等作通盘考虑3,新媒体全能型记者:全媒体记者)采访的案头工作:采访的过程就是等待被访者说出你想要的素材•长期:理论、政策、知识、资料准备•短期:新闻事件的相关情况•临访:明确采访目的、吃透背景材料、选择采访对象、考虑访问的时机和环境(早做应变的准备)、联系准备提问提纲、制定拍摄方案电视采访的TIPS:•提问:适时提出开放或封闭式问题(批评报道、失败的运动员、被扯远的话题等,用封闭式问题)别打断采访对象的话如果一个问题需要4句话以上,就打消这个问题,换个角度当关键词没有被观众听清楚,或者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震撼力的时候,重复!!!杜绝概念话,空话,大话,从提问开始不要连续提出对方可能回答“是”/“不是”的问题不要在提问时显现出明显的诱导因素问题越长,回答越短,所以问题一定要简洁每个问题都要从被采访者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问起,避免“你有什么感想,你觉得激动吗?”这样的问题如何介绍被访者,反映了记者的态度和立场•礼貌•语速要慢,也被采访者平等•倾听•眼神交流•有见解分歧时,要清楚复述:你是这样认为吗?•告诉采访对象你的几个问题是什么,声称不开机,就试试,但是一!定!要!开!机!•采访专业人士,专业问题,要用行话,专业话,但是跟观众解释要通俗易懂•采访结束时要重复印证重要问题•不要来回踢皮球•采访结束不开机•抢时效VS 保密时限•越接近事实越危险,越容易被幻想所淹没•抢时效容易出错•所有的视听元素都需要围绕主题展开•材料要局部真实,更要做到本质和整体真实•确定被采访者的标准:权重依次递减:身份合适-外貌-表达力-亲和力电视新闻拍摄:画面是核心,要尽最大努力拓展画面的表现力编导的身份:视觉文章的建构者•电视画面的基本要素:运动、变化、色彩素材镜头拍摄的普遍原则:•相似场景各种景别,成组拍摄景别特写(人体肩部以上)近景(人体胸部以上)中景(人体膝部以上)全景(人体的全部和周围背景)远景(被摄体所处环境)镜头句型A.介绍性,前进式:景别由大到小,叙事由远及近•特点:环境-人物-细节B.后退式句型:•景别由小到大,叙事由近及远•特点:细部特写-出现人物-展示环境C.积累式:•相似内容的镜头组合,一般三个以上按照相似的景别或运动方式组合在一起,突出某一种图活情绪镜头运动类型•推:展现细节,介绍整体与局部,改变运动主体的动感•拉:远离,展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摇:介绍环境,转移主体,主观视线,内心活动•移:流动感,现场感电视新闻写作组建稳定的稿件来源•组建自己稳定的稿件来源系统•本栏目、本中心、本台•台外稿件来源:合作通讯社、各级合作媒体•公民新闻稿件的选择标准•符合本栏目的定位、风格、具体要求•新闻价值:绝对+相对•时效性、差异性、重要(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时宜、与整体、全局一致导语的写作•立片言以居要•新闻的价值在哪里?最有价值的元素是什么?•when、where、who、what、why、how•要突出什么?观众+栏目语序•句首最重要,句尾次之,句中最不重要•句尾最重要,句首次之,句中不重要语态•多使用主动语态•被动语态:受者是关键信息,比施者更重要用词•多用实词(动词、名词),少用虚词(形容词、副词)•多用动态的动词,少用系动词(是、有、能)•指称:表示关系的程度正文的写作•正文首句回答导语中提出的核心问题•展开的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混合式正文的结构•倒金字塔:依照新闻价值和受众的兴趣点递减,合理安排内部结构•金字塔:在时间线上展开:有真正的兴趣点、故事性强、重点突出(严禁流水账)注重细节描写•增加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画面和同期声•揭示主题:紧扣表现内容•表达情感、塑造形象:抓取典型画面和场景•渲染气氛:特写、慢镜头•增强可视性:配合特写镜头等镜头组接的基本原则•镜头的句式:前进式、后退式、积累式•镜头的组接关系•前后镜头组接,以内容逻辑关系为前提•剪辑要保持视听连贯•动作及其反应的搭配要有明显的因果对应关系•“动接动”、“静接静”的原则(最重要!)•前后镜头保持同速度、同趋向•两极景别连用(慎重!)转场•何时转场:地点转换、时间转换、情节或自然段落结束•常用的无技巧转场方式:相似体转场、解说词帮助转场、伴随流动主体转场、特写转场、拉镜头转场、空镜头转场、主体出画入画转场(相似体转场:上一个落幅和下一个起幅是相似/相同的物体,内容相似、形状相似,比如都是圆的井口、车轮等解说词:通常有两句/两段构成,上一句/段讲上一场的事,下一句讲下一场的事,有连接词最好特写转场:特写镜头让人看不出来环境特征,可以用来转场拉镜头:随着镜头的拉出,主体月来越小,第二个场景就越来越大出画入画:任何一段影片中,只要有出画入画,在时间空间的跨度上就是任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