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源农药在我国已成为一类重要农药
- 格式:pdf
- 大小:147.72 KB
- 文档页数:2
植物源农药主要种类
植物源农药是指由植物或植物成分(如植物碱、植物提取物、植物烷醇)制成的农药,它们具有较强的除草、杀虫、防治病虫害等功能。
它们
是不含化学成分的农药,与传统的化学农药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受到世界
各国政府的重视。
1.有机杀虫剂:有机杀虫剂是以植物或植物萃取物为主要成分的杀虫剂,主要有葡萄糖苷杀虫剂、植物烷醇杀虫剂、苯乙烯类杀虫剂等。
2.有机杀草剂:有机杀草剂是以植物或植物提取物为基础的杀草剂,
主要有天然杀草剂、植物抑制剂杀草剂、植物胺类杀草剂、植物酚类杀草
剂等。
3.植物抗生素:植物抗生素是一类以植物成分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抗生
物质,如植物杀菌素、植物抗性素等,它们可以抑制植物寄生真菌和病原
细菌的生长,从而保护植物免受一些病虫害的侵害。
4.植物抑制剂:植物抑制剂是以植物提取物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抑制剂,如马齿苋、苦草、芥末、黄芩等,它们可以抑制或减少植物被害的发生。
农药制造的技术创新与产品改进技术研究与应用农药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农药制造业也在经历着深刻变革。
农药制造领域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改进技术,并分析了其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1. 生物农药研发生物农药是利用生物或生物体产生的活性物质或其代谢产物,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一类农药。
生物农药具有靶标专一性好、环境友好、残留低等优点,是农药创新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我国在生物农药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微生物源性农药、植物源性农药和动物源性农药等。
2. 新型剂型及纳米技术新型剂型的开发是农药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纳米技术在农药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纳米农药可以提高农药的有效性、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如纳米颗粒剂、纳米乳剂、纳米悬浮剂等新型纳米农药剂型的研发,为农药的绿色制造和高效应用提供了新途径。
产品改进技术1. 农药残留降解技术农药残留降解技术降低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残留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目前,农药残留降解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降解技术和化学降解技术。
生物降解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或动物等生物体对农药进行降解,从而降低农药残留。
化学降解技术则是通过化学反应改变农药的化学结构,使其降解为无害物质。
2. 农药活性提升技术农药活性提升技术是通过改进农药的化学结构、合成方法或剂型,提高农药的生物活性、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实现农药的高效应用。
如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分子模拟技术,对农药分子进行优化,提高农药的靶标选择性;开发高效、稳定的农药剂型,提高农药的生物利用度等。
农药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改进技术,对于提高农药的效率、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和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农药研发、新型剂型及纳米技术、农药残留降解技术和农药活性提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为农药制造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4年农艺工农药学(农药剂型和使用方法)等基础知识试题与答案一、单选题1、农药品种很多,为了研究和使用上的方便,常常从不同角度把农药进行分类。
其分类的方式较多,杀虫剂、杀蜻剂、杀鼠剂、杀软体动物剂、杀菌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种类是(B)。
A按来源分类B按主要用途分类C按化学结构分类2、加工后的农药叫制剂,下列影响农药制剂的性能的因素之一是(八)A助剂B作物生长时期C作物品种3、在果树上采用灌注、注射、包扎等方法,使用内吸性较强的杀虫药剂,若因施药浓度过高而发生药害,最直接有效的补救措施(C)A迅速追施速效肥B喷施缓解药害的药物C去除药害较严重的部位4、农药经皮肤使人中毒后,应该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裤,迅速用温水冲洗干净,其中不能用肥皂水冲洗的是(八)A敌百虫B辛硫磷C功夫乳油5、甲胺磷等五种高毒有机磷农药于(C)起在农业上禁止使用。
A、2004年1月1日B、2005年1月1日C、2007年1月1日6、吸入农药引起中毒的应该(B),严重者送往医院治疗。
A、立即脱去外衣迅速冲洗B、立即将中毒者带离现场到就哦那个气没污染地方,并解开衣领腰带,保持呼吸顺畅C、应及早引吐、洗胃、导泻等7、能高效能的刺激作物生长,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提早成熟,并且能迅速打破种子等器官的休眠,促进发芽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B、)。
A、乙烯利B、赤霉素C、多效理8、植物的茎叶生长点等部位遭到刺吸式口气的害虫和钻蛀性害虫侵害时,一般选用(八)法防治。
A、涂抹法B、喷雾法C、撒施法9、对激素型除草剂的药害施救可采用的办法是(C)oA、增施化学肥料B、大水漫灌C、喷施赤霉素或撒草木灰10、杀鼠剂投放一般具有的特点是(B)oA、一次大剂量B、多次小剂量C、多次大剂量IL不合适的时间、地点长出的植物都是杂草。
那么,以下实例中(B)就是杂草。
A:向日葵地里的向日葵;B:小麦专业户的小麦地里长出的向日葵12.从今年开始,我国已经全面禁止甲胺磷等(B)种高毒农药在农业上使用。
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及发展策略我国植物源农药是指使用来自植物源的有机农药制剂进行农药控制。
它不仅有更强的防治作用,而且易于生产,且环境污染低。
与化学农药相比,植物农药具有特定的作用成分,特定的性质,且低毒,无残留性,可以更好、更有效地防治植物病虫害和害虫等有害生物。
随着市场对环保农药的需求不断增加,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植物源农药研究的发展,植物源农药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
目前,在我国植物源农药的分类和作用方面有大量丰富的研究,对重要作物病虫害的控制也有了较好的效果。
其中,植物生物农药在杀虫、抑菌、抗草及功能农药等领域的应用,有显著的成果,用来防治一些病虫害和害虫已被建议为一种补充农药措施。
研究资料表明,部分植物源农药能够有效控制常见植物病虫害,发挥出Kill both昆虫防治常见病虫害的良好作用。
然而,我国在植物源农药研发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
首先,植物源农药研究在小麦条锈病和水稻稻瘟病等植物病害防控方面尤其薄弱,且相关研究工作仍尚不够深入和充分。
其次,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生产仍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诸如制剂的成本低、稳定性低、生产工艺困难等,这也阻碍了植物源农药行业的发展。
此外,植物源农药也受到市场立法的影响。
因此,建立有效的市场立法机制和规范有助于植物源农药的发展。
最后,借助国家技术推广与科普宣传,提高农户对植物源农药的认知,发挥其必要的说服作用,以鼓励农户更多使用植物源农药。
综上所述,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迫切需要突破现有的技术瓶颈,加快植物源农药技术的创新,解决植物源农药行业得到市场认可的重要问题,确保植物源农药有效防治植物病虫害和害虫。
同时,应采取措施强化市场立法的执行,借助技术推广与宣传等工作,打造深受农户欢迎的农药类型。
以上是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及发展策略的综述。
国内植物源农药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如技术问题、市场管理及技术推广等。
我国植物源卫生用药的发展现状一、植物源农药的历史与现状在早期的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人类就发现一些植物对农业害虫或蚊蝇等卫生害虫具有杀伤作用。
早在公元前7~5世纪,中国就用莽草等植物杀灭害虫,用菊科艾属的艾蒿茎、叶点燃后熏蚊蝇;公元6世纪就有利用藜芦作杀虫剂的记载;10世纪中叶有用百部根煎汁作杀虫剂的记载;到17世纪,烟草、松脂、除虫菊和鱼藤等已作为农药使用。
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印楝是传统的杀虫植物,当地农民很早以前就将印楝叶子混入谷物在纺织贮粮害虫。
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仅是生物农药的一部分,主要是指以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开发的农药。
和传统的化学合成农药相比,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具有下述特点:1、大多数天然产物农药对哺乳动物的毒性较低,使用中对人畜比较安全。
如鱼藤酮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132mg•kg-1;兔急性经皮LD50为1500mg•kg-1;除虫菊素Ⅰ和Ⅱ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340mg•kg-1;急性经皮LD50 大于6000mg•kg-1。
然而这些天然产物杀虫剂中的有效成分含量都很低,因而在使用中对人畜仍然很安全。
2、对环境的压力较小,对非靶标生物比较安全。
天然产物农药绝大多数都是生物合成的天然物质,一般只含碳、氢、氧、氮4种元素,在环境中易于降解。
和常规化学合成农药相比,天然产物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特别是对鸟类、兽类、蚯蚓、害虫天敌及有益微生物影响较小。
天然产物农药的这一特点不仅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而且有利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方案的实施。
3、化学合成农药和天然产物农药的本质区别不在于前者是人工通过化学反应合成的,后者是生物自身通过一系列生化反应合成的,而在于前者的分子结构是人为设计的,而后者的分析结构是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比如舞毒蛾性信息素,在实验室中人工合成的和从舞毒蛾雌虫腹部提取分离的这种性信息素是完全相同的物质,具有相同的分子结构(包括立体结构),因而具有同样的生物活性,都具有引诱雄虫的能力。
植物源农药:快步迎来新机遇随着我国农药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国家对食品安全的越来越重视,生物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近期,农业部提出了绿色防控的植保理念,为生物农药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尤其是为植物源农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生物农药(未包括农用抗生素类)占全球农药市场份额的2.5%,生物农药中的植物源农药占全球农药市场的1%,并以每年10%-15%的速度增长。
近年来,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研制相当活跃。
截至2010年3月,国内处于有效登记状态的植物源农药有效成分有14个,产品总数达129个,印楝素、苦参碱、鱼藤酮、烟碱和除虫菊素等产业化品种已成为我国植物源农药产业的中坚力量。
据了解,新近出台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开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绿色农用产品应用的示范试点、普及以及研究和开发。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规划加强了生物农药的推广和应用,为植物源农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
当前植物源农药总体上具备以下几种优势:一是对人、畜、有益生物低毒,在环境中易降解、少残留或无残留,不存在环保问题;二是可以大量利用荒山土坡闲地,费用低,农民收益大;三是对有害生物的作用机理与常规化学农药差别很大,大多数常规化学农药仅作用于有害生物某一生理系统的一个或少数几个靶标,而多数植物源农药成分复杂,能够作用于有害生物的多个生理系统,有利于克服有害生物的抗药性;四是我国植物源农药有一定的独特性,产品无类比价格,相对于化学农药赢利空间更大;五是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除直接利用外,还可作为合成新农药的先导化合物,为我国创制农药打下基础,从而打破欧美发达国家垄断创制农药的局面。
另据了解,植物源农药资源丰富,可谓取之不竭。
我国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有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可资借鉴,大力发展植物源生物农药的条件得天独厚。
(来源:中国农资网)。
2023年植物源农药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一、农药行业市场概述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保、食品安全的重视,植物源农药在国内市场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植物源农药是指从植物提取出来的农药,具有无毒、无残留、环保等特点,是植物保护行业的新兴领域。
二、植物源农药市场规模
据统计,2018年,我国植物源农药市场规模达到了200亿元,同比增长25%。
其中,提取物类、精油类和微生物制剂类等是植物源农药的主要品种。
预计到2023年,我国植物源农药市场规模将达到350亿元。
三、植物源农药市场前景
1、政策支持
我国政府已经将环保、食品安全等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加大了对植物源农药研究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未来可望获得更多的扶持政策。
2、消费需求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植物源农药的认可度和接受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加。
3、技术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植物源农药的生产工艺、提取技术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和改进,市场前景广阔。
四、植物源农药市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技术问题
植物源农药的研发和生产技术相对复杂,需要大量的工艺和生产经验,技术壁垒较高。
2、价格问题
植物源农药的价格相对于化学农药较高,进入市场后面临的压力较大。
3、市场监管问题
植物源农药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手段不足,市场乱象时有发生。
五、结论
植物源农药市场前景广阔,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只有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改进,探索新的营销方式和市场模式,及时解决市场中出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植物源农药行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植物源农药的概念及其分类
植物源农药是指有效成分源于植物体的农药(从专门的人工栽培或野生的植物体中提取的活性成分)。
主要指利用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物质,如木质素类、黄酮、生物碱等加工而成的农药。
这些物质是植物自身防御功能及与有害生物适应演变、协同进化的结果。
其中的多种次生代谢物质对昆虫具有拒食、毒杀、麻醉、抑制生长发育及干扰正常行为的活性,对多种病原菌及杂草也有抑制作用,是一类天然的生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的有效成分通常不是单一的一种化合物,而是植物有机体的全部或者一部分有机物质,成分复杂多变。
按其结构和类别有:植物毒素、植物内源激素、植物昆虫激素、植物源拒食剂、植物源引诱剂、趋避剂、绝育剂、增效剂、麻痹剂、植物防卫素、植物精油、异株克生物质等。
它们一般都包含在生物碱、糖苷、有毒蛋白质、挥发性香精油、单宁、树脂、有机酸、酯、萜等各类物质中。
这些成分都属于植物的次生代谢化合物,是植物在自然环境下与有害生物协同进化的结果,是植物寻求自我保护的产物和对有害生物防御的武器。
根据防治对象不同,植物源农药可分为:植物源杀虫剂,如天然除虫菊素、川楝素等;植物源杀菌剂,如苦参碱、蛇床子素等;植物源除草剂;植物源杀鼠剂;植物源植物生长调节剂。
另外,多种植物源农药除对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具有防治效果外,往往还有刺激作物生长、果蔬保鲜及肥效等多种特殊活性作用。
1。
中医农业—中草药制剂(植物源农药)为什么能防治作物疑难病害中草药制剂(植物源农药)用于作物病害防治是近年来生物农药的一大创举,但是很多人认为防治效果不佳,而我们多年来的应用实践是在众多病害特别是疑难病害上不仅有性能优势同时也具有价格优势,是用户的选择促成了我们业绩的快速增长。
比如中药材的根腐病、猝倒病、魔芋软腐病;茄果类蔬菜的青枯病、溃疡病、枯萎病;果树类芒果角斑病、柑橘猕猴桃溃疡病、桃树穿孔病、核桃黑斑病、苹果早期落叶等病害,涵盖了根部连作障碍、枝干(茎秆)、叶果部等,涵盖了细菌性、真菌性、生理性等类别。
中草药制剂为什么能防治这些疑难病害呢?一、常见的疑难病害类别及其难于防治的原因1、细菌性病害茄果细菌性髓部坏死,柑橘溃疡病,芒果角斑病,这些病害的特征是根茎类细菌性病害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叶果部病害在高温高湿寡照的情况下高发。
其防治难点在于抗药性强、病菌繁殖快,常规药品用少了不管用、用多了又会对作物造成严重伤害。
2、真细菌混发。
桃树褐斑病叠加细菌性穿孔病、核桃黑斑病叠加炭疽病较为典型,这些病害往往在雨季集中爆发,其防治难点在于无论如何打药都不可能把园区内所有孢子杀灭,而孢子繁殖快、传播广,在作物不健壮、带伤口的情况下会再次致害;而细菌性病原如上1所述,难以快速杀绝。
在风雨等致伤的基础上叠加细菌对作物侵染损伤是难以防治成为疑难病害的原因。
3、生理性、侵染性叠加病害猕猴桃溃疡病先是生理性伤流然后是细菌侵染;苹果枝干腐烂病多因冻伤诱发真菌侵染;魔芋软腐则是茎秆先软同时细菌侵染致腐;茄果类青枯病先是细菌侵染根部随维管束上行至薄弱部位,破坏其传导功能致使青枯;部分果树枝枯病(如香梨枝枯病)因虫源携带细菌菌源随伤口侵入韧皮,进而往根际方向移动寻找营养,致使韧皮坏死、枝枯;草莓红中柱根腐因病菌危害致中柱功能坏死。
其防治难点在于一是先生理性病患后侵染性病害的,仅靠杀菌无法解除生理性病患;二是先侵染性病害后生理性功能坏死的,传统药物难以进入株体杀灭潜藏在组织内部的病原菌,同时生理性的受损部位也易于病原菌快速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