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覆盖物覆盖对旱作水稻田间生态环境及产量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99.43 KB
- 文档页数:5
秸秆覆盖的增产原理秸秆覆盖是一种农业生产技术,通过将秸秆覆盖在农田表面来促进作物生长和增产。
这种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国家的农业生产中,其增产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持土壤湿度:秸秆覆盖可以起到一种保湿作用,可以减少土壤表面的水分蒸发,并减少水分的流失。
这样可以增加土壤水分的储存量,使作物在干旱季节持续供水,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
此外,秸秆覆盖还可以减少雨水的冲刷,逐渐渗透进土壤中,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2. 调节土壤温度:秸秆覆盖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可以减少土壤温度的波动。
在夏季,秸秆覆盖可以遮荫,减少阳光直射地表的时间,减少土壤的蒸发量,降低地表温度;在冬季,秸秆覆盖可以起到保温作用,防止土壤因低温而冻结,保护作物的生长。
3. 改善土壤质量:秸秆覆盖可以降低土壤表面的风速和水流速度,减少水土流失和风蚀,保护土壤层结构,减少土壤侵蚀。
同时,秸秆覆盖可以提供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
4. 抑制杂草生长:秸秆覆盖可以形成一层覆盖物,阻断光线的照射,降低杂草的生长。
这样可以减少杂草对作物的竞争,提高作物的产量。
同时,秸秆的分解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也可以对杂草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5. 改善土壤通气性:秸秆覆盖可以提高土壤的通气性,促进土壤中氧气的流通。
这对于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根系的生长来说非常重要,可以提高根系的吸收能力,促进养分吸收和新陈代谢作用的进行,进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综上所述,秸秆覆盖的增产原理主要包括保湿、保温、保护土壤、抑制杂草生长和改善通气性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些方式,秸秆覆盖可以提高作物的生长环境,促进根系的发达和养分吸收,增加产量和改善作物品质。
因此,秸秆覆盖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可以提高农田的土壤质量,降低农业生产的环境风险,具有重要的农业生产和生态效益。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热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目录一、内容概要 (3)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材料与方法 (7)1. 试验材料 (7)供试冬小麦品种 (8)供试土壤类型 (9)供试覆盖材料 (9)2. 试验设计 (10)试验区划分 (11)对照设计 (12)数据采集与测定方法 (13)三、结果与分析 (15)1. 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16)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 (16)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湿度的影响 (17)2. 土壤温度变化规律 (19)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温度变化趋势 (19)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20)3. 冬小麦光合作用特性 (22)不同覆盖方式下冬小麦光合速率变化 (23)不同覆盖方式对冬小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指标的影响 (24)4. 光响应曲线特征 (25)5. 生长周期及产量构成因素 (26)不同覆盖方式下冬小麦生长周期的变化 (27)不同覆盖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8)四、讨论 (29)1. 覆盖方式对土壤水热特性的影响机制 (30)覆盖材料对土壤保水性能的作用机理 (32)覆盖方式对土壤温度调节的效应 (33)2. 覆盖方式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机制 (34)覆盖方式对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4)覆盖方式对光合产物积累的影响 (35)3. 覆盖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37)覆盖方式对冬小麦生长速度、分蘖数的影响 (38)覆盖方式对冬小麦千粒重、产量构成的影响 (39)五、结论与建议 (41)一、内容概要本论文深入探讨了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热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旨在揭示覆盖种植技术在提高旱地作物产量和品质方面的潜力。
研究采用田间试验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评估了传统覆盖(如秸秆覆盖)与新型覆盖(如有机肥覆盖、覆膜+秸秆覆盖)对旱地冬小麦生长环境、土壤理化性质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长期覆膜旱作和施用包膜尿素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祁通;汤胜;周静杰;马庆旭;吴良欢【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年(卷),期】2024(50)1【摘要】水稻覆膜旱作栽培(non-flooding plastic film mulching cultivation,PM)是以地膜覆盖为核心来实现水稻节水生产的综合集成创新技术。
然而,在覆盖地膜后,氮肥只能在移栽前作为基肥一次性施用,导致水稻前期营养生长过盛和生育后期潜在缺氮,从而限制了水稻高产。
聚合物包膜尿素(polymer coated urea,CR)是一种控释氮肥,在传统淹水栽培(traditional flooding cultivation,TF)模式下已成为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最佳管理措施之一,但尚未在PM模式下进行长期定位试验评估。
本研究以高产中熟籼型杂交稻‘两优培九’为供试水稻品种,比较在PM和TF 2种栽培模式下施用CR和普通尿素(urea,UR)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UR相比,在TF和PM模式下施用CR使水稻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9.2%和15.4%(P<0.05),使水稻产量分别提高8.6%和15.0%(P<0.05)。
与TF模式相比,PM模式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降低了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
与施用UR相比,在PM模式下施用CR能缓解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的下降,并使经济效益提高16.8%。
综上所述,施用CR是解决在PM模式下水稻生育后期缺氮问题的有效途径。
【总页数】15页(P109-122)【作者】祁通;汤胜;周静杰;马庆旭;吴良欢【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6;S511.21【相关文献】1.传统水作及覆膜旱作下包膜控释尿素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2.三年定位试验覆膜旱作与施用包膜尿素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及土壤肥力的影响3.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不同掺混比例对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4.连续施用控释氮肥对超级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免耕和稻草覆盖对红壤旱地土壤物理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杨贺菲;赵静;张旭
【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
【年(卷),期】2018(030)010
【摘要】通过设置常规耕作(CT)、常规耕作+稻草覆盖、免耕、免耕+稻草覆盖4个处理,研究了免耕和稻草覆盖对红壤旱地土壤物理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了
玉米产量与土壤物理性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免耕增加了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0~3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并降低了0~20 cm土层土壤饱和持水量和非毛管孔隙度;稻草覆盖对土壤容重、水分常数及孔隙状况有一定的改善
作用,但影响较小;相比于常规耕作,免耕造成了玉米产量的下降,而稻草覆盖则提高了玉米产量;玉米产量与表层土壤物理性质的相关性较好,其受土壤容重、饱和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的影响较大.
【总页数】5页(P45-49)
【作者】杨贺菲;赵静;张旭
【作者单位】长江科学院,湖北武汉 430010;长江科学院,湖北武汉 430010;湖北
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3
【相关文献】
1.不同稻草覆盖厚度对免耕栽培马铃薯产量与品质等性状的影响 [J], 汪本忠
2.稻草覆盖对稻茬免耕秋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J], 卿国林
3.稻草覆盖对早稻茬免耕秋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J], 陈玉君;伍纯六;潘九林
4.土壤物理性质和玉米产量在采用深松免耕技术后的影响 [J], 郭永军;臧兴乾
5.碧江区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J], 杨绍堂; 向红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哪些在当今社会,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它不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还对农业生产造成了诸多严重的危害。
农业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产业,与环境的关系紧密相连,环境污染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容忽视。
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会通过大气循环沉降到农田中。
这些污染物会直接损害农作物的叶片,影响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
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受到污染损害后,其吸收光能和转化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导致农作物生长缓慢、产量降低。
例如,二氧化硫会导致叶片出现黄斑、枯萎,严重时甚至会使植株死亡。
氮氧化物则会削弱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使其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而且,大气中的颗粒物会附着在农作物表面,影响其外观和品质,降低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水污染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其中含有的重金属、有机物、农药、化肥等污染物,会随着灌溉水进入农田。
重金属如汞、镉、铅等在土壤中积累,被农作物吸收后,会在作物体内富集,进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同时,这些重金属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导致产量下降和品质变差。
有机物污染会消耗水中的氧气,使灌溉水的含氧量降低,影响农作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导致根系发育不良,影响养分和水分的吸收。
此外,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也是导致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不仅会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还会影响周边农田的土壤和水质,破坏农业生态平衡。
土壤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深远而持久。
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农业废弃物等不合理的堆放和处理,使得大量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
土壤中的污染物会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影响土壤的肥力和通气性。
例如,土壤中的重金属会与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矿物质结合,降低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影响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
果园不同覆盖方式及其效果
果园覆盖栽培是果树增产措施之一。
通过适当的覆盖,可以改善果园土壤的水分、养分及温度状况,促进根系及地上部植株的生长发育。
提高座果率,达到增加果实产量及改善品质的目的。
一、秸秆覆盖主要采用各种作物的茎叶或杂草等作为果树树盘及行间的覆盖物,其覆盖厚度一般约20厘米。
这种覆盖方式,能使果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5.8%以上,氮、磷、钾含量亦可分别提高6.2%、2.4%、3.2%以上,对保持和提高果园土壤肥力有较明显的作用。
另据研究,连续6年以上采用秸秆覆盖树盘的果园,每亩果树的增产率可达
82.5%,且一级果可增加16%。
二、地膜覆盖采用地膜覆盖树盘或行间的方式,能提高果园土壤含水量3%~10%,且其行间25厘米土层内4~6月份的地温可分别提高2.2℃、3.6℃、5℃;地膜覆盖葡萄,每亩可增产480公斤,提高果实含糖量,并可提前1周左右成熟收获。
三、种植覆盖作物在果树行间播种蔓生或矮茎豆科绿肥、牧草等作物,不仅能收到较佳的覆盖效果,而且还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中耕除草次数,节约劳力,降低成本,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另据报道,果园种植上述覆盖作物后,可提高果实含糖量达1%以上,而有机酸含量则相应减少,并能改善果实的外观色泽,提早成熟及提高果实的耐贮性等。
- 1 -。
作物学报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3, 39(2): 350−359 /zwxb/ ISSN 0496-3490; CODEN TSHPA9E-mail: xbzw@DOI: 10.3724/SP.J.1006.2013.00350不同栽培方式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袁玲1张宣1杨静1杨春蕾1曹小闯1吴良欢1,2, *1 教育部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重点实验室 /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浙江杭州310058;2 浙江省亚热带土壤与植物营养重点研究实验室 /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浙江杭州310058摘要: 为阐明水稻产量和营养品质在不同栽培方式和秸秆还田条件下的表现特性, 以两优培九(籼稻)为材料, 常规水作(CFC)为对照,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2001—2010年)研究了覆膜旱作(PFMC)、裸地旱作(NMC)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精米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糙米中铁和锌含量的影响。
2008—2010三年试验结果(平均值)表明, 与CFC相比, PFMC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 增产幅度达8.0%, 精米中总氨基酸含量下降3.5%, 精米中蛋白质, 糙米中铁锌含量与CFC处理差异不显著; NMC处理产量显著下降5.1%, 蛋白质、总氨基酸和铁含量分别下降4.4%、9.3%和11.9%。
秸秆还田较不还田处理, CFC条件下, 产量增加了113.6 kg hm−2; NMC条件下, 产量增加142.6 kg hm−2; PFMC条件下,产量增加522.1 kg hm−2; 3种栽培方式产量平均增加3.3%, 糙米中的铁和锌含量平均增加3.1%和6.4%, 精米中蛋白质和总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
本试验结果表明, PFMC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稻米中铁、锌含量。
关键词:覆膜旱作; 秸秆还田; 营养品质; 水稻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s and Straw Incorporation on Grain Yield and Nutrition Quality of RiceYUAN Ling1, ZHANG Xuan1, YANG Jing1, YANG Chun-Lei1, CAO Xiao-Chuang1, and WU Liang-Huan1,2,* 1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and Ecosystem Health, Ministry of Education /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2 Zhejia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Soil and Plant Nutrition /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Abstract: Plastic film mulching cultivation (PFMC) under non-flooded condition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new water-saving technique in rice production, while yield decline from continuous cropping of aerobic rice is a constraint to the widespread adop-tion of PFMC. Rice straw incorporation has been proposed to counter this negative effect in recent decades.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three cultivation methods and rice straw incorporation on rice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using “Liangyoupeijiu” (an indica hybrid). The three cultivation treatments were: conventional flooding cultivation (CFC); non-flooded plastic film mulching cultivation (PFMC); no mulching cultivation in non-flooded condition (NMC). Compared with that under CFC, average rice grain yield under PFMC from 2008 to 2010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8.0%, while total amino acids content was decreased by 3.5%, no obvious effect was observed on rice protein, Fe and Zn concentrations in rice; under NMC, the reduction in yield, pro-tein, total amino acids and Fe concentrations were 5.1%, 4.4%, 9.3%, and 11.8%, respectively. With rice straw incorporation, grain yield was improved by 113.6, 142.6, and 522.1 kg ha−1 under CFC, NMC, and PFMC, respectively. Average rice grain yield,Fe and Zn contents in brown rice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3.3%, 3.1%, and 6.4% with rice straw incorporation. The resultsof the three years showed the same trend in rice grain yield and nutrition qualit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FMC could improve not only grain yield, but also part of rice nutrition quality. Rice straw incorpora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rice grain yieldas well as Fe and Zn concentrations in brown rice, which would be a good method to overcome grain yield decline under long term PFMC.Keywords: Plastic film mulching cultivation; Rice straw incorporation; Nutrition quality; Rice本研究由“十二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101-012-04), 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003016)和浙江省“三农五方”科技协作计划项目(2010)资助。
.微专题二十五农田覆盖技术【专题打破】农田覆盖是改良农田小天气、促使作物增产的重要举措之一。
早在我国西汉元帝、成帝之世(公元前 48-7 年)年间和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就有在农田上覆盖泥砂、鹅卵石、谷草、树叶、畜粪之类记录。
一、覆砂类【背景资料】在清代顺治年间,我国西北地域劳感人民创建了“砂田栽种法”,用以种植粮食、棉花、瓜果、蔬菜和其余一些作物。
因为砂田表面粗拙,可有效防备径流,砂石空隙大、渗水作用强;有砂层覆盖,不单能够防风蚀,并能有效防备蒸发。
还可以增添日夜温差,有益于水果的糖分累积等。
砂田耕种法可使降雨量在 300mm 以下且浇灌条件差的地域获取较高而稳固的作物产量,此刻覆砂石的做法仍旧在一些地域使用。
【典题研究】读“我国某区城表示图”,达成 1~2 题。
1、左图中的甲处能够大规模发展水果栽种的主导要素是【】A.光照强 B. 温差大 C. 土壤肥饶 D. 水源充分2、该地域的白兰瓜在砂田(右图,用砂石覆盖土壤表层)栽种,砂田的优势主要在于【】①蓄水保墒②提高日夜温差③增添降水④防止病虫害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 2011 全国卷 1,36( 3))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
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日夜温差与其糖分累积呈正有关。
图5a 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良葡萄产地。
图5b 为乙地典型的葡萄栽种园景观。
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 度)的优良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邻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1 )剖析甲地有益于栽种葡萄的地形、天气条件。
(12 分)(2 )剖析乙地葡萄栽种园地表鹅暖石聚积的原由。
(8 分)(3)简述乙地天气种类和特色,并说明天气条件以及葡萄栽种园地表鹅暖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 16 分)二、覆草类【背景资料】20世纪早期,我国农业大批在秋冬天节利用作物残茬、秸秆进行覆盖,在不一样程度上减少了水分蒸发,起到了保墒作用,达到了增产的成效。
水稻生长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水稻生长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水稻种植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因此灌溉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然而,过度的灌溉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水土流失,这不仅会改变当地的水循环,还可能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如洪涝和干旱等。
其次,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农民通常会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
这些化学物质会残留在土壤和水体中,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长期下来,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还会对周边的水源造成污染,影响人们的健康。
此外,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农业废弃物,如稻草和秸秆等,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例如,焚烧稻草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加剧气候变化。
因此,为了减少水稻生长对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例如,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使用环保型的化肥和农药,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合理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等。
总之,水稻生长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措施,才能实现水稻的高产优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不同覆盖物和行距对夏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摘要:选择优良品种,改进耕作系统和优化种植方法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途径。
膜覆盖,骨架覆盖和深窄线的推广是显着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种植措施。
作物覆盖主要通过提高土壤覆盖率,改善土壤热液条件,抑制杂草,促进土壤有机氮矿化,提高土壤氮含量,促进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来提高玉米产量;通过调节土壤温度来覆盖玉米,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促进玉米生长并提高产量。
基于此,对不同覆盖物和行距对夏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夏玉米;农艺性状;产量;覆盖栽培;行距引言不同的覆盖范围和线间距离设置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对玉米的种植有重要影响。
相关科学家也对此进行了研究,一些科学家认为,种植宽窄线可以增加叶面积指数,改善玉米干物质的积累;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与广泛而狭窄的种植方式相比,玉米与线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提高产量。
1不同处理方式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分析从表1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不同的加工方法对不同时期玉米的农艺特性有不同的影响。
对于玉米的高度,除成熟期外,A1B1、A1B2、A2B1和A2B2在四种加工方法中的高度均高于CK1和CK2,差异明显。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A2B1处理,这三种处理方法中一直保持最高的,其次是A2B2处理、A1B1、A1B2、A2B1、A2B2这四种处理方法没有显着差异。
至于晶筒厚度,除成熟期外,A1B1、A1B2、A2B1和A2B2四种加工方式的玉米晶筒厚度均高于CK1和CK2,差异相对较大。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A2B1处理,这三种处理方法中一直保持最高的,其次是A2B2处理、A1B1、A1B2、A2B1、A2B2这四种处理方法没有显着差异。
至于叶片面积指数,A1B1、A1B2、A2B1、A2B2这四种加工方式均高于CK1和CK2,差异较大。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A2B1处理,在A2B2处理后的三个时期内,A2B1处理始终是所有处理类型中最高的。
施用生物质炭后稻田土壤性质、水稻产量和痕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1. 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可持续性问题的日益严峻,生物质炭作为一种潜在的土壤改良剂和碳封存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
生物质炭,通过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热解产生,具有高度稳定性、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隙结构,能够改善土壤性质,提高作物产量,并可能影响土壤痕量温室气体的排放。
本文旨在探讨施用生物质炭对稻田土壤性质、水稻产量以及痕量温室气体(如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的影响。
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通过对比不同生物质炭施用量下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水稻的生长状况及产量,以及土壤痕量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评估生物质炭作为农业土壤改良剂和减缓温室效应策略的潜力。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生物质炭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文献综述在撰写《施用生物质炭后稻田土壤性质、水稻产量和痕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文章的“文献综述”部分时,我们将回顾和综合相关研究,重点关注生物质炭对稻田土壤性质、水稻产量以及痕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将基于现有的科学文献,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背景,为理解生物质炭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生物质炭的定义:生物质炭是由生物质(如农业废弃物、林业残留物等)在缺氧条件下经热解制成的炭质材料。
生物质炭的特性:包括高碳含量、多孔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以及丰富的表面官能团。
土壤物理性质:生物质炭对土壤结构、孔隙度、水分保持能力的影响。
土壤化学性质:生物质炭对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能力(CEC)、养分供应(如N、P、K)的影响。
土壤生物性质:生物质炭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性、根际环境的影响。
生物质炭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包括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光合速率等。
生物质炭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生物质炭通过改变土壤氧化还原条件、微生物群落结构等影响CH4排放。
生物质炭对N2O排放的影响:生物质炭通过影响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来调节N2O排放。
污染对农作物和农业生产的影响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它对农作物和农业生产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污染对农作物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土壤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1. 健康风险:受到污染的土壤中可能存在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这些物质会进入到农作物中,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2. 降低产量和质量:土壤污染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导致产量下降和品质变差。
一些有害物质会破坏植物的生理功能,抑制根系生长,并干扰养分吸收,从而减少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水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1. 灌溉水质下降:污染水体被用于农田的灌溉会导致灌溉用水的质量下降。
这些污染物会通过水渗透到土壤中,进而进入农作物。
2. 水源枯竭:一些污染源如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可能导致水源的枯竭,这将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灌溉。
三、大气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1.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对植物的气孔进行阻塞,导致光合作用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2. 一氧化碳会与植物中的色素结合,降低光合活性,使得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减慢。
3. 臭氧会导致植物叶片变黄、萎蔫,减少农作物光合作用的能力,从而减少产量。
四、解决措施1. 加强环境监测: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状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2. 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避免过度施用,减少农药和化肥残留对农作物的影响。
3. 发展有机农业: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安全性。
4. 加强水源保护:加强对水源的保护,防止水资源过度开采和污染,确保农作物正常的灌溉需求。
5. 提倡清洁能源使用:减少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减少对农作物的伤害。
综上所述,污染对农作物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加强环境监测,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发展有机农业,加强水源保护以及提倡清洁能源使用,可以减少污染对农作物的危害,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不同覆盖方式和施肥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不同覆盖方式和施肥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引言:旱地农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冬小麦作为旱地农业的主要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旱地资源的特点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旱地冬小麦的产量一直存在着较大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
因此,寻找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旱地冬小麦产量的种植方式和适宜的施肥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1. 无覆盖对比组在无覆盖对比组中,冬小麦生长期间,裸露的土壤容易暴露在太阳光下,造成土壤蒸发过大,导致土壤干燥、水分流失,影响产量的形成。
因此,无覆盖对比组的产量往往较低。
2. 秸秆覆盖组秸秆覆盖是一种常见的覆盖方式。
通过将秸秆覆盖在土壤表面,可以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
同时,秸秆还能够有效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为作物的生长提供营养和水分。
因此,秸秆覆盖组的产量往往相对较高。
3. 膜覆盖组膜覆盖是一种高效的覆盖方式。
膜覆盖可以有效抑制土壤蒸发,提高土壤温度。
同时,膜覆盖还可以防止杂草的生长,降低杂草对冬小麦生长的竞争,提供了一个更加有利于冬小麦生长的环境。
因此,膜覆盖组的产量往往较高。
二、不同施肥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1. 低施肥组低施肥组通常施用较少的化肥,导致作物生长过程中缺乏充足的营养供应,影响产量的形成。
因此,低施肥组的产量往往较低。
2. 中施肥组中施肥组通常施用适量的化肥,能够有效提供冬小麦生长所需的营养。
这样就能够促进冬小麦的生长和发育,保证产量的形成。
因此,中施肥组的产量相对较高。
3. 高施肥组高施肥组通常施用较多的化肥,提供了大量的营养供应,可以极大地促进冬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然而,过量的施肥也容易导致营养过剩,造成土壤污染和环境污染。
因此,高施肥组的产量虽然较高,但需要对施肥量进行合理的控制。
结论:通过实验互比方法,我们发现不同覆盖方式和施肥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具有显著的影响。
环境污染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近年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而农作物作为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其生长和产量也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环境污染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空气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1. 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会通过空气传播到植物叶片上,对其造成直接损害。
这些有害气体会破坏植物的叶片结构,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从而降低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2. 酸雨:大气污染物排放导致的酸性物质沉降为酸雨,对土壤的酸碱平衡产生不利影响。
酸雨降下后,土壤酸化,破坏了农作物生长的适宜环境,导致根系受损、营养元素释放不均衡,进而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3. 气温变化:空气污染导致的温室效应使气温上升,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品质。
对于一些对温度敏感的作物来说,气温的不稳定性会对其生长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减少产量。
应对措施:-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 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及时预警和采取措施,降低酸雨对农作物的危害。
- 推进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降低气温对农作物的影响。
二、水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1. 地下水污染: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在土壤中积累并渗入地下水中,导致地下水污染。
当污染的地下水被用于灌溉农田时,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产生负面影响。
2. 水体重金属污染:工业废水和家庭废水中的重金属物质,如铅、汞等,会进入农田和水体中。
重金属被植物吸收后,会积累在农作物的根、茎、叶等组织中,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不良影响。
3. 水质污染:水体中的细菌、藻类等微生物寄生生物,会引发农作物的病虫害。
一些病原微生物会直接感染作物,导致其凋零,减少产量。
应对措施:- 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合理施肥,避免过量的化学物质进入土壤和水体。
- 加强废水处理工作,减少污水中有害物质的排放。
- 加强水质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水体污染问题。
干旱对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干旱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着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
本文将探讨干旱对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可能的缓解措施。
一、干旱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干旱会对土壤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对土壤质量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水分亏缺:干旱导致土壤水分的不足,使得土壤干燥裂缝增多,进一步加剧了土壤的贫瘠化。
2. 养分流失: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减少会导致养分的流失。
此外,干旱还会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影响其分解有机质的能力,进一步加剧了养分的流失。
3. 土壤侵蚀:降雨量明显减少的干旱季节,海枯石烂的情况会频繁出现。
干旱条件下,土壤表面无法有效覆盖,容易使得土壤遭受风蚀和水蚀,造成土壤质量的降低。
二、干旱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干旱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1. 水分供应不足:干旱导致土壤中的水分不足,使得植物难以吸收到足够的水分。
水分的不足会导致植物根系受损、生长受限,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2. 养分吸收障碍:干旱条件下,土壤中养分的活性降低,难以被作物吸收利用。
这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限,从而降低农作物的产量。
3. 病虫害增加:干旱环境下,农作物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由于植物体弱化,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弱,进一步导致农作物产量的下降。
三、缓解干旱对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的措施为了减轻干旱对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的不利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灌溉管理:合理的灌溉管理对于减轻干旱对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的影响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施灌,提高灌溉效率,尽可能减少水分的损失。
2. 保持土壤覆盖:保持土壤表面的覆盖层,可以有效防止风蚀和水蚀,并减少水分蒸发。
可以采用覆盖作物或秸秆覆盖等方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3. 合理施肥:根据农作物需求,合理施加有机肥和无机肥。
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无机肥可以快速供应农作物所需养分,促进植物生长。
水稻品种与环境的关系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和产量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水稻品种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包含适应性、抗逆性、产量与品质、季节与茬口、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以及灌溉条件等方面。
一、适应性水稻品种的适应性是指其对不同生长环境的适应能力。
不同的水稻品种对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灌溉条件等环境因素的适应性不同。
例如,一些品种可能更适合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而另一些品种可能更耐旱。
因此,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品种可以提高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二、抗逆性抗逆性是指水稻品种抵抗不利环境条件的能力。
这些不利的环境条件可能包括极端温度、干旱、洪涝、病虫害等。
具有较强抗逆性的品种能够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保持较好的生长和产量,从而减少环境变化对水稻生产的负面影响。
三、产量与品质水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一些品种可能具有较高的产量和品质;而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一些品种可能表现出较好的耐受性,从而保持较高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品种对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四、季节与茬口季节与茬口是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的重要环境因素。
不同季节的水稻生长周期和生长环境不同,这会影响到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同时,不同的茬口也会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产生影响。
例如,连作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和病虫害积累,从而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选择适合当地季节和茬口的品种对于提高水稻的生长和产量至关重要。
五、土壤类型土壤类型是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不同土壤类型的养分、水分、通气性等条件不同,这会影响到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例如,肥沃的土壤可以提供充足的养分,有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而粘重的土壤可能会限制水稻的生长。
因此,选择适合当地土壤类型的品种对于提高水稻的生长和产量至关重要。
六、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影响到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例如,适宜的温度和光照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和提高其产量;而极端的气候条件(如高温、低温、干旱、洪涝等)会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种植什么需要薄膜覆盖
种植需要薄膜覆盖的作物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作物:
1. 蔬菜类:薄膜覆盖可以提供温室效应,保持温度和湿度,延长生长季节,提高产量。
其中包括番茄、黄瓜、辣椒、豆类、叶菜等。
薄膜覆盖还可以防止雨水对作物的直接冲击,减少病菌的传播,提高质量和口感。
2. 水果类:一些水果的栽培也可以使用薄膜覆盖技术,包括草莓、覆盆子、蓝莓等。
薄膜覆盖可以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增加阳光照射,有利于果实的生长和成熟,同时还可以保护果实免受雨水的冲击和病虫害的侵袭。
3. 食用菌类:像香菇、平菇、草菇等食用菌的栽培也可以使用薄膜覆盖技术。
薄膜覆盖可以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充足的水分,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和菌盖的形成,加快菌体的生长速度,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4. 花卉类:一些花卉的栽培也可以使用薄膜覆盖技术,包括郁金香、玫瑰、康乃馨等。
薄膜覆盖可以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增加阳光照射,有利于花朵的生长和开放,延长花期,同时还可以保护花朵免受气候变化和病虫害的损害。
5. 粮食类:薄膜覆盖在一些粮食作物的栽培中也得到了应用,如水稻、玉米等。
薄膜覆盖可以帮助提高土壤温度,提前播种,延长生长期,提高粮食产量。
此外,薄膜覆盖还可以减少害虫的侵袭和杂草的生长,提高粮食质量。
总的来说,薄膜覆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保护作物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提高产量和品质。
然而,使用薄膜覆盖也需要注意合理使用,避免过度依赖,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
同时,还需要根据作物的需求和栽培条件进行选择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栽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