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三部分考前增分策略专题十三题型技法指导题型二综合题规范答题建模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04 MB
- 文档页数:26
型二综合题规范答题建模模板1特征描述类命题人话 命题特点1•考查方式:一般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文材料为载体,通过对图表或材料的分析、提 取加工,论证回答地理事物分布特征、过程 特征、变化特征等。
2. 设问形式:“简要回答……特征”“描述……过程” “归纳……分布特征”“说 明……变化趋势”等。
3. 难度分值:难度中等。
分值6〜8分。
阅卷人 说失分 盲区1. 不能够提取有效信息 进行分析回答问题。
2. 不能够正确把握限制 性词语,回答不全而。
3. 回答问题没有条理,要点不淸晰。
典题示例【典例1】(2017 •南京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台湾岛年均温分布图和交通线路图。
(1) 根据图中等温线的分布,分析该区域的地形分布特点。
(2) 归纳图中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8分)【评分标准】(1)共4分,先读岀图中等温线的分布特点(2分),再分析出山地分布特点(2 分)。
(2)共8分,分布特点回答出环岛分布特点得2分,答出西部沿海密集(东部沿海稀疏)得2分:原因从地形和人口城市分布差异两个方而回答,每点2分。
垒卷竝 特征类试题考查答题“三步法”第一步,精准泄位描述主体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宦位法相结合,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相对位置几然后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iffCTI髙遽公滋(4分)24。
121第二步,结合图文信息进行区域特征分析⑴区域自然特征:包括区域内地形、气候、河流、湖泊、上壤、自然带、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
(2)区域人文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
第三步,简洁、准确描述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尽量使用地理术语,避免口语化。
答题模板答案(1)根据等温线数值中部低,东西高,判断中部为山地,地势高。
东侧等温线比较密集,地势起伏大,平原面积小;西侧等温线较稀疏,地势起伏小,平原而积大。
(2)特点:沿海呈环状分布,西部线路多,(种类多)交通方式多样化,密度大。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三部分考前增分策略专题十三题型技法指导题型一选择题解题技法学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三部分考前增分策略专题十三题型技法指导题型一选择题解题技法学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三部分考前增分策略专题十三题型技法指导题型一选择题解题技法学案的全部内容。
专题十三题型技法指导题型一选择题解题技法一、选择题的解题步骤及技巧1.认真审读题意,细读试题的题干和选项全面分析并充分挖掘题干提供的显性条件和隐性条件,找出“关键词”和“限定词”,排除干扰信息,明确要选择的内容、方式、要求。
特别要注意题干中容易使人迷惑而导致出错的关键字眼,如“不正确"“上、下”“高、低”“大、小”等。
题干给出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
(1)明示条件:题干给出的明确、具体的条件。
(2)暗示条件:题干给出的隐藏在材料或图表中的条件,有一定的隐蔽性。
(3)限制条件(或特定条件):题干给出的数量词、方位词、特定名词等。
(4)多重条件:题干要求选项要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
(5)多余条件:题干虚设的个别条件,对解题不起任何作用,反而增加迷惑性。
2。
回忆联想,比较筛选解题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和吻合度,联想与本题有关的地理名词、概念、原理,通过地理事物的名称、分布、特征、因果联系,找出主导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排除“非正确选项",最后选出正确答案。
选择题的选项若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则多为错误选项。
题型二 综合题规范答题建模模板1 特征描述类典题示例【典例1】 (2017·南京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台湾岛年均温分布图和交通线路图。
(1)根据图中等温线的分布,分析该区域的地形分布特点。
(4分)(2)归纳图中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8分)【评分标准】 (1)共4分,先读出图中等温线的分布特点(2分),再分析出山地分布特点(2分)。
(2)共8分,分布特点回答出环岛分布特点得2分,答出西部沿海密集(东部沿海稀疏)得2分;原因从地形和人口城市分布差异两个方面回答,每点2分。
特征类试题考查答题“三步法”第一步,精准定位描述主体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
然后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第二步,结合图文信息进行区域特征分析(1)区域自然特征:包括区域内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自然带、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
(2)区域人文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
第三步,简洁、准确描述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尽量使用地理术语,避免口语化。
答案(1)根据等温线数值中部低,东西高,判断中部为山地,地势高。
东侧等温线比较密集,地势起伏大,平原面积小;西侧等温线较稀疏,地势起伏小,平原面积大。
(2)特点:沿海呈环状分布,西部线路多,(种类多)交通方式多样化,密度大。
原因:沿海地形平坦,工程量小(施工难度小),并能与海运相联通;沿海城市密集,人口稠密,需求量大;西部人口、城市数量多于东部,所以线路多,种类多。
【学以致用1】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斯里兰卡经济以农业为主,森林覆盖率较低。
山区的茶园面积大,尤其是锡兰红茶世界闻名。
材料二茶树的生长习性为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这对茶树生长有利。
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有机质含量1%~2%以上,通气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酸碱度PH值4.5~6.5为宜。
(1)根据图上P地气候资料,描述P地降水特征,并分析原因。
(2)从气候对河流影响角度分析甲河的水文特征。
解析第(1)题,从降水、气温及其变化等方面说明气候特征。
结合P地的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和地形等方面分析气候成因。
第(2)题,结合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特征,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答案(1)特征:年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大,冬季(或秋冬季)降水多,夏季(或春夏季)降水少。
成因:P地地处热带,距海洋近,因此降水丰富;位于夏季西南季风的背风坡,夏季降水少;冬季,东北季风从海面吹来,带来丰富水汽,降水丰富。
(2)由于降水丰富,甲河径流量较大;降水季节变化大,雨季在冬季,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出现在冬半年;终年高温,河流无结冰期。
模板2 成因分析类典题示例【典例2】 (2016·天津文综,12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巴西和中国农业状况对比表耕地面积(万公顷)注:巴西粮食种植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60%,中国约占70%。
粮食产量(万吨)某中学地理小组查阅了巴西和中国农业发展状况相关资料,结合对巴西地理环境条件的分析,认为巴西粮食增产潜力巨大。
(1)结合材料从农业生产条件角度,分析巴西粮食增产潜力巨大的原因。
(6分)(2)据图1、图2说明巴西1、7月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6分)【评分标准】(1)共6分,农业生产条件要从土地后备资源数量和农业技术的发展两个方面回答,每点3分。
(2)共6分,降水量的差异主要从1月和7月的多少比较得出结果,全部答对得2分;原因要从1月和7月所受大气环流分析回答,每点2分。
原因分析答题“三步法”第一步,明确设问形式及分析主体确定针对地理现象的主要设问词,是“简析”“解释”“分析”还是“阐释”等,并要确定针对何种地理现象进行分析。
第二步,结合图文信息确立正确的分析思路(1)要清楚主要地理现象的组成要素,并理解“地理要素”与相关“地理现象”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2)明确分析的主要内容: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
自然原因一般从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上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上入手分析。
第三步,简洁、准确巧作答解答时注意因果联系,要语言简练、层次性强,把握关键词,要避免因果倒置。
答案(1)后备耕地数量大(可开垦土地面积广);单产较低,农业技术发展潜力大。
(2)1月降水量多,7月降水量少;1月大部分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7月大部分地区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学以致用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4年12月全线通车的贵广高铁全长约860千米,建设难度大,被称为“穿越喀斯特的超级铁路”,特别是贵州省境内的三都隧道长10余千米,穿越了14条大断层破碎带和3条褶曲构造带,如图a所示。
高铁开通使居民出行有了更多的选择,某学者研究了某高铁开通对沿线城市民航的影响并得出结论,如图b所示。
(1)指出贵广高铁东端所在区域地形的特点及成因。
(2)分析三都隧道施工难度大的自然原因。
(3)据该学者的研究结论,指出贵广高铁开通对桂林民航和广州民航的影响程度有何不同,并分析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解析第(1)题,贵广高铁东端所在区域位于珠江入海口地区,属于珠江冲积形成的三角洲平原,地势低平。
第(2)题,应主要从三都隧道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条件、喀斯特地貌特点、气候条件等方面分析。
第(3)题,贵广高铁开通对桂林民航和广州民航影响程度的差异可从图b中分析得出。
原因应主要从桂林和广州在贵广高铁中的位置以及两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方面分析。
答案(1)特点: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
成因:位于珠江入海口,河流冲积而成。
(2)地质条件复杂,断层、褶曲构造多,岩层破碎;位于喀斯特地区,地表崎岖,地下溶洞、暗河、裂隙发育;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大,地下水补给来源丰富;地表水下渗强,地下径流丰富,施工过程中易产生塌方、涌水、涌泥等灾害。
(3)不同影响:高铁开通对桂林民航的影响较大(航空旅客数量减少的比例较大);对广州民航的影响较小(航空旅客数量减少的比例较小)。
原因:桂林位于高铁线路中段,与研究中的徐州、济宁位置相似,与民航相比,在沿线城市与桂林之间乘坐高铁的费用更低、更便捷。
广州处于高铁线路端点位置,与研究中的北京、上海位置相似,为全国中心城市之一,辐射能力强,民航受高铁开通影响的程度较小。
模板3 对策措施类典题示例【典例3】 [2015·全国Ⅱ,37(4),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
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
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6分)【评分标准】 共6分,乌梁素海污染来源主要是河套平原灌溉退水从农田中带来的农药化肥、泥沙等,因此应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严格执行废水排放标准;加大宣传教育及执法力度等。
(答出其中1项得2分,答出其中3项即可得6分。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小题满分不得超过6分。
)对策措施“三步”精准回答问题技巧第一步,把握设问词确定问题类型从设问中找准设问词,结合材料确定要针对的问题类型,常见问题类型有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人口、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措施,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等。
第二步,结合材料,寻求原因进行措施分析(1)措施总是针对现象而提出的,因此解答时应该先找出造成地理现象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分析措施。
(2)解题时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活动方式上来寻找措施;二是所提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不要太局限,要点应尽量全面。
第三步,简洁、准确、全面分析紧扣问题,把握关键词,做到简洁、准确,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答案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学以致用3】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中甲地大草原正在遭受严重的沙化侵袭,生态环境正呈严重恶化之势;乙地肥沃的土壤,由于水土流失的影响,品质正在下降。
结合图示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甲地大草原正在遭受严重沙化侵袭的原因。
(2)推测甲地沙化侵袭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危害。
(3)请针对乙地出现的环境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可行的整治措施。
解析第(1)题,甲地大草原正在遭受严重沙化侵袭的原因,主要从当地生态环境脆弱及资源开发等角度分析。
第(2)题,甲地沙化侵袭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危害,主要从对地表状况及建筑物的破坏上去描述,如草场、湖面、地面、交通等。
第(3)题,乙地水土流失严重,可采取的整治措施主要有改革耕作制度、提高植被覆盖率、改良土壤等。
答案(1)降水量小,生态环境脆弱;过度放牧;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
(2)草原退化,载畜量降低;湖面不断萎缩,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大风、沙尘等灾害性天气增多;吞噬铁路、公路线路,给交通安全运营带来隐患等。
(3)改革耕作制度,降低对耕地的使用强度;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增施有机肥,推行秸秆还田。
模板4 意义作用类典题示例 【典例4】 [2016·北京文综,36(3),10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甲高速公路施工难度大的原因,概述该公路对大别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0分)【评分标准】 共10分,高速公路施工难度大的原因,可以从地形、地质、河流等方面回答,4分。
该公路对大别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从扩大对外联系、节约时间、带动相关产业等方面回答,答出一点得2分,最多得6分。
意义作用类试题的“审图、分析、巧作答”三步法第一步,审图文获取关键信息细读图文材料,从文字信息中获取有关意义作用类的关键语言,准确获取相关地理要素的位置、分布等空间信息,明确其分析主体与内容。
第二步,瞄准要素主体进行归类分析(1)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要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来组织答案,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舍弃。
(2)分析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该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宏观把握,并按照试题的具体要求,从四个方面或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微观深入分析。
第三步,巧作答结合图文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准确切入,把握关键词,合理运用地理学科语言,简洁明了地进行答案组织。
注意要善于从题干文字中寻求答题语言。
答案原因:经过山地、河流,需要修建隧道、桥梁。
影响:扩大对外联系;缩短距离,节约时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