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国艺 集萃精华──《中国艺术》画刊掠影
- 格式:pdf
- 大小:360.48 KB
- 文档页数:2
清朝中期扬州画派陈撰六幅精品花鸟绘画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
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
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
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
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
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代中期,清代康熙末至乾隆、嘉庆年间,随着政权的逐步巩固,社会日趋安定,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绘画领域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宫廷绘画”可谓名家辈出,人物画家如郎世宁、冷枚、丁观鹏;山水画家如袁江、袁耀;花鸟画家如蒋廷锡、邹一桂,等等。
这些画家的出现,都为清代中期宫的廷绘画增添了不少色彩。
然而“扬州八怪”也诞生于同一时期,且在画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些职业画家,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般指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
另外,也曾列入八怪的画家还有华喦、高凤翰、边寿民、闵贞、李勉、陈撰、杨法等人。
由于人数众多,故有“扬州画派”之称。
我们一起分享陈撰绘画作品,绝对不会失望的。
陈撰(1677-1758),字楞山,号玉几、玉几山人等。
浙江鄞县人。
常游走与江淮间,并流寓扬州,遂归为“扬州八怪”画家群体之一员,亦被称为扬州八怪中唯一不以卖书画为生计的画家。
中华艺术宫是我国一座集艺术展览、表演、教育和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机构。
在这里,聚集了众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书法、音乐、舞蹈等多个艺术门类。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我国古代艺术的魅力,也体现了现代艺术的创新和活力。
在中华艺术宫展览的作品中,有一些备受瞩目,深受观众喜爱。
接下来,我们将对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一、绘画作品1.《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华艺术宫收藏的珍贵之一。
这幅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宋开封城景,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繁华景象。
画中人物栩栩如生,街巷、商铺、行人、车马,无一不显得栩栩如生。
这幅作品的保存完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人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北宋盛世之中。
2.《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是南宋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也是中华艺术宫的镇馆之宝。
这幅作品以山水为主题,山峦起伏,林木葱茏,江水潺潺,从整体布局到细部构图,都展现了画家高超的艺术造诣。
观赏此画,让人仿佛置身于自然山水之间,感受到了山水之间的宁静与美丽。
二、雕塑作品1.《麒麟》中华艺术宫收藏的《麒麟》雕塑是一件石雕巨作,高达3米,栩栩如生。
麒麟是我国传统神话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着吉祥、繁荣与幸福。
这件雕塑以传统的石雕工艺呈现,细节处理精湛,肌肉线条流畅有力,整个形象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感。
这件作品不仅在造型上极具震撼力,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展现和传承。
2.《观音菩萨》《观音菩萨》雕塑是中华艺术宫的又一件珍品,它是一尊白玉雕刻而成的观音菩萨像,高达1.5米。
这尊雕塑形态优美,丰腴圆润,神态慈祥,寓意着慈悲与智慧。
观音菩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崇高,这件雕塑无疑是对我国佛教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对石雕工艺的一种传承。
三、书法作品1.《王羲之《兰亭序》王羲之是我国书法史上的著名书法家,他的《兰亭序》更是家喻户晓。
中华艺术宫收藏的《兰亭序》是一件王羲之的临摹作品,却也是一件传世之宝。
盛世丹青——赏百花齐放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出土的原始时期石斧、陶器残片中,就记载了中华民族8000年前的文明史迹。
伴随人类历史脚步的前行,中国文化艺术呈现出一篇又一篇不可磨灭的灿烂篇章。
不论是仰韶的彩陶,红山的玉猪龙,商周的青铜器,还是两汉的画像雕塑,以至魏晋以来书画艺术的兴盛,一个个经典时代塑造了中华艺术文化的盛世景象。
而观当下,中国书画艺术更是百家争鸣,熠熠生辉,无论是气韵生动的写意,严谨精致的工笔,还是呼之欲出的雕塑,乃至水彩、油画、版画等,无一不折射出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的魅力传承。
诚然如此,不得不说,中国书画艺术产业链却并没有得到长足的资源优化配置,资源分散趋近乱象,书画艺术市场纷繁芜杂。
艺术是有其鉴赏价值的,是有跃动生命力的,是能愉悦人的精神世界的,艺术品的价值,永远不会体现在街头趋之若鹜的景象。
盛世丹青作为一家专业的文化公司,立足高端、深耕细作,矢志弘扬中国艺术之美。
盛世丹青书画网隶属于北京盛世丹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书画创作、展示、推广、销售、收藏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投资平台。
解放艺术,提升生活,是时下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追求,而更加规范更加稳健的运营中国书画艺术则是发掘新生活、渴求新生命的不败良策,这也必将为中国书画艺术的繁荣作出不朽贡献。
为此,盛世丹青书画官网强势上线,专业的运作团队、顶级的展示平台、贴心的交流服务,为艺术家提供了一方宽广的艺术天地。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盛世丹青书画网致力于中国书画市场开拓,通过整合书画资源,为书画家、书画爱好者、书画收藏者打造专业的书画氛围,使我们更深的了解中国书画艺术之美,进而引领中国文化艺术品行业的蓬勃发展。
盛世丹青书画网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规划布局,网站架构完善,频道分类齐全。
“艺术家”灿若星河、竞相争鸣;“个人博客”图文准确、资料详尽;“书画作品”包罗万象、妙笔丹青;“行业资讯”内容丰富、及时有效;“艺术评论”专业中肯、入木三分;这里有真实头像、高清大图;这里是交流学习的社区,更是放飞艺术的殿堂。
中国传统绘画的名家作品赏析中国传统绘画拥有丰富而悠久的历史,其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名家和作品。
这些作品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表达,成为了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本文将对几位中国传统绘画的名家作品进行赏析,展现其卓越的艺术成就。
一、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顾恺之(345年-406年)是中国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之一,他以山水画和人物画著称。
《女史箴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作以女史的形象为主题,通过精湛的技法展现了女性的美妙与智慧。
画中女史的面容秀丽,双眼含情而深邃,给人以灵动和思索的感觉。
整幅画色彩鲜明,构图合理,给人以饱满的艺术享受。
二、文征明的《千里江山图》文征明(1470年-1524年)是明代著名画家,他精通山水画和人物画。
《千里江山图》是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以其群山叠嶂、江河起伏的创作手法而闻名。
画中的山水布局宏大而壮丽,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出文征明对大自然的独到观察和绘画技巧。
观赏这幅作品时,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所带来的宏伟和恢弘。
三、仇英的《风雨图》仇英(1210年-1298年)是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他擅长花鸟画以及人物画。
《风雨图》是仇英的代表作之一,画中展现了一片暴风雨中的景象。
绘画中鲜明的对比色彩和流动的线条,表现出了风雨交加的气氛。
画家通过绘画技巧,将风雨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传达出生活的坎坷与困难,以及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脆弱。
四、吴昌硕的《虞美人图》吴昌硕(1844年-1927年)是晚清时期和民国初期的重要画家,擅长苏州花卉画。
《虞美人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作以虞美人花为主题,表现了其柔美和娇媚的特点。
画中花瓣的色彩艳丽多彩,绘画细腻而精细。
整幅画给人以静谧和美好的感觉,展现了中国文化中对女性美的崇拜。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绘画的名家作品凭借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表达,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瑰宝。
从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到吴昌硕的《虞美人图》,每一幅作品都散发着艺术的光辉,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思考。
建国周年庆祝中国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艺术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国家,中国的艺术不仅仅是文化的象征,更是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和勤劳精神。
本文将回顾一些重要的中国艺术成就,并探讨它们如何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绘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中国的绘画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各个时期的绘画风格各具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绘画艺术通过推崇传统文化和创新实践的方式焕发出新的生机。
著名的画家齐白石和黄宾虹等人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他们的作品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也为中国画坛树立了崭新的风貌。
此外,中国国画、工笔画和油画等不同形式的绘画在新中国时期都有所发展和探索,为中国艺术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文学艺术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和诗人。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心声。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和巴金的《家》等小说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缺点和问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思考和讨论。
杨绛的《干校六记》以及舒芜和艾青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也为中国文学贡献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同时,中国的诗歌创作在新中国时期也表现出勃勃生机,著名的诗人如北岛、席慕蓉等人的诗作饱含着对生活和人民真诚的热爱,让人们对新中国的现实和未来充满了希望。
音乐艺术是连接人们心灵的纽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音乐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中国音乐家们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音乐,同时也积极吸收世界各国的音乐元素,创作了许多独具一格的音乐作品。
中国民乐演奏家郭祖海以其娴熟的技巧和感人的演绎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赞誉,成为了中国音乐的代表。
此外,中国交响乐和流行音乐等不同类型的音乐也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音乐享受。
舞蹈艺术是展现中国文化魅力的窗口。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舞蹈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表演形式获取了广泛的认可。
58南腔北调画的絮语文/胡非玄入 选 国 画 品 录(上)录者,记载也;品者,等级或划分优劣高下也。
故所谓品录者,鉴赏性地划分出优劣高下之等级,并逐一记载下来也。
然而,鉴赏高下并划分等级须有一定之标准,无标准则难分优劣,有标准方可厘定高下;并且,标准既不可随心所欲,又不能游移不定,必须合乎对象本质及其发展历史。
因此,若要品录2019年12月轰轰烈烈展出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入选之国画作品,则不免要先确定标准,以尽量求得公正性与科学性。
首先,国画自身的演变和受西方绘画的影响,使得国画也在不断变化,那么,标准之厘定是以长期形成的古典国画之特质而得出,还是以当下受到西方绘画影响并不断变化的国画之特质而得出?这其实牵涉到国画的守正和融新,以及如何融新的宏大问题。
国画至少唐宋时期已然成熟,其审美追求和技法亦已大体形成并稳固下来,明清时期的国画创作也只是在此基础上日益精深或谨慎创新而已,故国画早已有了成熟的法则而不适合过度融新;况且,若守正不足、融新过度,则不免将国画早已形成的审美和技法体系打碎,并使其成为没有根基的新“画种”,甚至成为西方绘画的“东方变种”,如此,则国画将不再是“国”画。
因此,当下的国画创作应该是先守正——继承早已成熟的审美追求和技法体系,然后在不动摇根基的情况下融通西方绘画之技法和审美;而且,最优秀的融新,应是寻找国画和西方绘画之共性基础上的融新,如此方能既不动摇国画根基,又可逐步融新并持续发展,并进而解决国画学习西方而必须面对的“国画现代化”问题。
因此,这就要求厘清国画品鉴标准的首要任务,是厘清古典国画背后蕴含的审美追求,乃至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理念。
表面上看,国画就是用国画工具、国画技法来进行创作,若如此观之,则品录全国美展的国画作品只需从“工具”“技法”之层面进行标准确定即可。
但是,对于精神性的审美产品,若不从精神性的、形而上的审美特征和哲学理念上进行标准确定,一.标 准画的絮语显然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更何况“工具”“技法”只是思想内容呈现和表达的手段,而并非艺术创作之目的与归宿!因此,若要给国画以评定优劣高下的标准,则必须先从中国“古典审美追求”的讨论入手,再进而确立国画评定的标准,因为,即使是当下的中国画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而进行着“国画现代化”之蜕变,但国画审美追求的确立毕竟完成于中国古代,毕竟国画是中国“古典艺术”的典型样式之一种。
在中国艺术史上的杰出成就在中国艺术史上,有许多杰出的成就值得我们称赞和回顾。
这些成就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在后来的艺术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大杰出成就是中国画。
中国画起源于古代的绘画技法,经过漫长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中国画强调意境和气韵,注重表达作者的个人感受和情绪。
在中国画中,常常运用水墨的技法,通过墨色的渲染和笔墨的运用来表达画家的意图。
中国画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远的艺术影响力,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个杰出的成就是中国雕塑。
中国雕塑起源于古代的玉雕和陶瓷雕塑,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中国雕塑注重形象的雕琢和神态的表达,既有写实的一面,又有艺术的创造性。
在中国雕塑中,常常运用了象征性的手法,通过形象的变化来传递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雕塑不仅在形式上有独特的风格,也在内容上表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
中国艺术史上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成就,如中国戏曲、中国音乐和中国建筑等。
中国戏曲是中国独有的戏剧形式,它结合了音乐、舞蹈和表演,以其丰富的表演形式和精彩的剧情吸引了无数观众。
中国音乐则以其独特的音律和乐器的运用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工艺技术,如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和瓦当等,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遗产。
这些杰出的成就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也对世界艺术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使其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当代,中国艺术不断创新和发展,也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和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艺术传统并不仅仅局限于古代,近代和现代的中国艺术家也取得了许多杰出的成就。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创作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合,创造出了许多引人注目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国内受到赞誉,也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中国艺术史上的杰出成就丰富多样,不仅有中国画、中国雕塑等传统艺术形式的瑰宝,也有近代和现代艺术家们的创作。
领略国粹之美——中国画美术鉴赏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对国粹之美的感悟——中国画美术鉴赏。
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下面,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中国画的特点和我的鉴赏体会。
中国画,又称国画,是以毛笔、墨、颜料、宣纸等为主要工具和材料的绘画形式。
它注重意境、气韵、笔墨等内在精神的表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画可分为山水、花鸟、人物等多种题材,每种题材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风格。
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首先,中国画强调意境的营造。
通过笔墨的挥洒,画家将自然景观、花鸟虫鱼等具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传达出一种超脱于现实之上的审美意境。
其次,中国画注重气韵生动。
画面中的物象并非完全写实,而是通过笔墨的变化,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息。
最后,中国画讲究书法入画。
书法与绘画在中国画中相互渗透,使画面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在鉴赏中国画时,我们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去品味作品的内涵。
首先要关注画面的整体布局,了解画面的主次、虚实、疏密等关系,感受画面的气韵生动。
其次要关注画面中的细节,如笔墨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等,体会画家的独特匠心。
最后要关注画面所传达的意境,通过画面的具象表现,领悟作品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在此,我要感谢我的美术老师,是她们的辛勤付出和耐心指导,让我在美术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同时,我也要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们,是他们的支持和鼓励,让我有信心站在这里,分享我的美术鉴赏体会。
最后,我希望我的中国画美术鉴赏能够得到大家的喜爱和认可。
让我们一起领略国粹之美,感受中国画的独特魅力!谢谢大家!。
一、我国美术的发展脉络我国美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从古至今,我国美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我国美术的发展脉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古代我国美术古代我国美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彩绘器皿,经过商、周、秦、汉等朝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印章、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
著名的艺术作品有甘肃武周永年县出土的彩绘陶器、陕西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等。
2.唐宋时期的我国美术唐宋时期是我国美术发展的鼎盛时期,绘画艺术、书法艺术、雕塑艺术等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著名的艺术家如王羲之、顾恺之、李思恭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3.明清时期的我国美术明清时期是我国美术的又一重要时期,此时我国面临了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的局面,文化艺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著名的画家有文征明、唐寅、仇英等,他们的作品为后人所推崇。
4.现代我国美术近现代以来,我国美术在不断吸收西方绘画艺术的也摒弃了传统的束缚,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艺术发展之路。
著名的画家如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他们的作品影响深远,为我国美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重要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我国美术史上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艺术地位,至今仍然被后人所推崇。
1.王羲之王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大家,其行草书法风格独特,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尤为著名,被誉为千古第一帖,至今仍然被后人视为书法艺术的典范。
2.文征明文征明是明代著名的画家,他的花鸟画作品在我国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征明的作品《鹊叫梅花》、《百花图》等都是我国绘画艺术的经典之作,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3.张大千张大千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画家,他擅长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种绘画题材。
其作品《千里江山图》、《六出奇兵图》等均为后人所传颂,张大千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齐白石是20世纪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他的“齐白石画家”风格深受人民裙众喜爱。
守正创新传薪火笔墨丹青尽抒怀作者:***来源:《公民导刊》2022年第11期按歷史时段,中国书画通常可作古代书画与近现代书画两大分区。
经过七十余年的积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书画藏品已达一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逾3500件(套)。
而当人们醉心于古代书画之笔精墨妙、古风神韵时,也不可忽略近现代书画名家辈出、星光熠熠。
绘画发展多元化交相辉映耀光芒“近现代之后,中国绘画发展呈现出一种比较多元的状态。
”三峡博物馆陈列展览部馆员黎然表示,这主要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的结果。
黎然称,早在明末清初时期,就有传教士将油画带到中国。
当时的油画多是由外国人定制、中国人作画的外销画,艺术主流市场仍以中国国画形式为主体。
不过,油画确实带来了一股新的气息,比如:观察法、绘画技法、色彩关系、空间关系、表现方法等。
这些外来文化的元素就已经开始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视角、审美方式发生碰撞。
“到了近现代,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就更加明显了。
”黎然说,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很多在中国美术史上留名的大家,也充分反映了东西方艺术的碰撞和影响。
这也导致近现代绘画艺术呈现出多元的现状。
比如,徐悲鸿所画的马就有借鉴与融入西方的结构学原理,从物象的结构出发,强调骨、肉与力的关系,而非单单只是玩味笔墨的虚实。
林风眠,早期的油画把中国“似与不似”的审美意境与西画的色彩表达联系在一起,在国立艺术学院任教时提出了国画与油画不分科的教学理念。
刘海粟的画强调色彩的厚度和视觉冲力,颇有印象派的味道,注重自主表达、主观意识与个人感知,这些价值追求都在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中得到了延续与发展。
此外,1931年由鲁迅先生倡导和组织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也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新兴版画运动注重创作与现实的关系,强调艺术与大众的关系。
其绘画语言既有强调明暗关系的西式表达,如大后方木刻;又有以线描为主的中式表达,如解放区木刻。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它作用于抗战宣传动员,作用于关注现实生活,以艺术的精神鼓舞了人心,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独有的“长枪”。
“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作者张长虹发表于2012-04-21 22:49不仅在当时引发了程度不等的艺术“革命”,而且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管窥近代社会思想与文化的窗口。
《广艺舟双楫(外一种)》康有为著姜义华张荣华编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126页,18.00元《书镜》与《画镜》作为康有为书画理论的“双楫”,不仅在当时引发了程度不等的艺术“革命”,而且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管窥近代社会思想与文化的窗口。
张长虹1917年,康有为(1858-1927)参与张勋复辟失败后,避地美使馆。
时《广艺舟双楫》由上海长兴书局开印第十九版,而日本学者中村不折、井土灵山等又以所译日文版相赠。
抚古论今,康有为慨然题曰:“吾以十七日草成《书镜》,行之数国,凡散布数十万册,古无有焉。
其著书之因缘最远大,世无知者。
俯仰宇宙,事过境迁,与公草《画镜》,后之览者,其有感夫?”(《广艺舟双楫》,上海长兴书局民国七年铅印本,书前插页)所谓“《书镜》”,即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1889年成书)。
1888年秋,进京应考的康有为以布衣身份向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上书,请求变法。
上书失败后,康在苦闷彷徨中,接受沈曾植建议,著成书法理论著作《广艺舟双楫》。
此书自称是在包世臣《艺舟双楫》的基础上,“孳之衍之”,因称《广艺舟双楫》,除“自叙”外,共六卷,分作二十七篇。
康氏主要书学观点集中体现于“卑唐篇”、“备魏篇”,号召时人摒弃“帖学”,而应师法“碑学”(主要指魏碑)书风。
但包世臣书既谈书法又论文章,故称“双楫”;而《广艺舟双楫》只谈书法,顶多算“单橹”,所以后改名为《书镜》(此名可能是受其岭南前辈吴荣光《帖镜》启发)。
日文版出版时,则改名为《六朝书道论》。
康氏说该书“著书之因缘最远大”,可见于“卑唐篇”:“唐碑古意未漓者尚不少……此类甚多,皆工绝,不失六朝矩镬,然皆不见称于时,亦可见唐时见气。
如今论治然,有守旧、开化二党,然时尚开新,其党繁盛,守旧党率为所灭。
历届全国美展获奖花鸟画作品六届荣誉奖《藏原放牧》183×96cm 吴作人六届特别奖《晚翠》135×66cm 赵少昂六届特别奖《岭南春色》165×69cm 杨善琛六届特别奖《墨竹》97×43cm 崔德祺六届铜奖《红满枝头》131×66cm 陈佩秋六届铜奖《夜色》103×103cm 胡勃六届铜奖《舞龙蛇》178×143cm 王晋元六届铜奖《听涛》80×67cm 萧金钟八届《春满雨林》178×144cm 王晋元八届《大器》177×133cm 尚涛八届《大树》153×134cm 鲁风八届《寒荷晴晚》200×178cm 贾广健八届《浩然天地秋》127×96cm 霍春阳八届《荷花》153×68cm 张立辰八届《梨花双鸭》132×68cm 喻继高八届《绿乡白羽》270×112cm 陈文喜八届《秋塘的印象》136×136cm 马胜龙八届《南回归线》270×110cm 姚舜熙八届《秋的奉献》178×150cm 张玉华八届《秋露》130×130cm 王慧生八届《漱玉》135×120cm 郑力八届《幽谷春声》340×135cm 卢勇八届《天之涯海之角》117×115cm 彭培泉八届《乡土》189×175cm 陈新华八届《圆寂》180×138cm 苏百钧八届《幽竹清趣》130×108cm 孙智谱聂义斌十届《碧空无际》178×116cm 刘万鸣十届《横溪》180×180cm 鲍莺十届《春林日暮倦鸟啼》222×116cm 姚大伍十届《大熊猫》200×140cm 王申勇十届《寒林》250×192cm 徐先堂十届《红灼芳芳》180×150cm 何水法.十届《荷韵》90×126cm 董小明(评委)十届《清韵》200×180cm 连俊洲十届《老荷含露》290×193cm 张立辰(评委)十届《濡笔风骨》195×195cm 马锋辉十届《人类的朋友》183×172cm 方土十届《清秋蝶影》200×136cm 卢勇十届《掠影》187×139cm 喻慧十届《萧瑟秋风》180×170cm 姚晓东十届《西南风系列之一》181×97cm 姜宝林(评委)十届《走过四季》187×167cm 唐秀珍十届《仙子》133×66cm 王玉珏(评委)十届《浴雨》195×104cm 王鹏程十届《幽篁集禽图》181×145cm 王法十届《羽琳琅》158×158cm 周京新十届《鸢妮》53×45cm 宋雨桂(评委)十届《竹露藤风图》145×137cm 郭怡棕(评委)。
中国国画艺术发展史中国国画艺术是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其发展历经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本文将就中国国画艺术的发展与演变进行介绍。
一. 原始汉画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些原始的绘画形式,例如在陶器、石器上刻画图案等。
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些原始汉画逐渐演变为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绘画。
商、周时期的铜器上常有青铜刻画,其风格与后来的汉画相似。
直至唐代,我们才可以看到彰显出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汉画作品。
二. 唐代的壁画与石窟唐代是中国汉画发展的顶峰期,壁画、石窟的形式成型并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那个时期,壁画、石窟是表达宗教、政治等内容的重要形式,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与此同时,唐代的创新之风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包括水墨画、工笔画、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
三. 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从宋代开始,汉画进入了新的阶段。
宋人注重画面的意境和气氛营造,通常采用单纯的笔法和自然的景象,形成了“文人画”与“工笔画”之分。
接下来的元、明、清三代中,许多非常著名的画家、艺术家都出现了,他们带来了许多新的画风和画法。
例如,在元代时,江右的文人画流派开始盛行,这一风格呈现出推陈出新的趋势,最终达到明清时期的高峰。
四. 当代汉画随着时代的变迁,唐代以来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在当代汉画中都有所体现。
今日的汉画,推陈出新,秉承创新的精神。
新技法不断涌现,红蓝炭、玻璃笔、水笔等新材料的出现,为汉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总结:汉画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发展成现在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国的民族文化传承。
通过掌握历史文化与技法,我们可以在当代再造出属于新时代的汉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