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艺术选修课论文(王红老师远程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15
王红:古典诗歌的张力我们日常阅读的主要有三种诗歌:中国古代诗歌、五四新文学以来属于草创期的白话新诗,以及以“现代主义”命名的翻译为中文的外国现代诗和中国本土的现代诗。
这三种诗歌如果从语言修辞学的角度来看,大致可归为两种修辞系统,即以“比喻”、“比拟”、“夸张”为中心修辞格的传统修辞系统,和以“象征”、“隐喻”、“通感”、“悖谬”、“暴力嵌合”、“自由联想”、“反逻辑比喻”为中心修辞格的现代修辞系统。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中国古代诗歌、五四草创时期的白话新诗中的某些极少数的作品,也会使用到诸如“象征”、“隐喻”、“通感”这类修辞方法(比如李商隐和李贺的某些诗);而现代诗的某些作品也会使用到“比喻”、“比拟”这类传统修辞手法,但这并不代表主流。
主要的倾向仍是:中国古代诗歌和传统的白话新诗主要使用“比喻”、“比拟”、“夸张”这类传统修辞手法,而现代诗则主要使用“隐喻”、“通感”、“悖谬”、“暴力嵌合”、“自由联想”、“反逻辑比喻”这类现代修辞技巧。
一、古典诗歌张力张力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问题,它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去呈现:意象的选择、意境的创造、艺术时空的构建、象征和隐喻的运用,还有用典。
语言:不说比说好;少说比多说好;换一种方式说效果更好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有时候话说得很多,信息量却极小,因为它不能给人很多的启发;如果诗不能诱发人的想象和联想富于暗示是一种中国艺术的理想:庄子音乐绘画书法艺术欣赏的本质就是欣赏者对艺术品的空虚、空白、不确定性的填补,假如欣赏者把艺术品的空虚、空白、不确定性填补上了,就叫艺术欣赏;假如欣赏者没有把艺术品的空虚、空白、不确定性填补上,就不叫艺术欣赏。
欧阳修大家都熟悉,欧阳修不仅诗词都写得非常出色,诗词文都很出色,而且他还有论诗的著作——《六一诗话》。
在《六一诗话》当中,他引了同时代的另一位诗人梅尧臣的一段话论诗。
那么梅尧臣讨论怎么样才能达到诗的语言的极致。
这两句话非常有名:诗家,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诗外。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作者:王洪毕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1年第11期摘要:此文以高中语文唐诗宋词的教学作为例子,结合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具体探讨了怎样在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开展高考诗词鉴赏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为学生将来面对高考做好准备。
关键词:古典诗词;鉴赏教学;高考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11-0001-01语文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师的工作是要用这一例子指导学生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形成阅读与作文的能力或技能。
但是,调查显示有不少老师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古典诗词这一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一例子,也没有良好发挥其作用。
教师对每一首诗词的讲解过程都是如出一辙的,授课内容包括让学生反复朗读、讲明作者生平背景、讲解生词或难懂的诗词与句子、分析理解课文、背诵默写等。
教师对以上环节的教学都十分到位,尽心尽力,然而真正提到高考,学生所学的知识几乎没有多大用处。
这样的教学活动只能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在高考背诵篇目之外的诗词名篇。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古典诗词在不同的创作时代会有不一样的风貌;如果作家的感情境界不一样,就算所处的时代一样,写出的作品也会有不一样的感情;即使是同一个作家,如果所处的时代、环境不一样,写出来的作品也会有不一样的情境。
所以,我们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应当把握好作品的写作时代、时代背景以及写作者所处的环境和思想感情,对诗词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分析,理解诗词的基本含义,牢牢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明确诗词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读懂诗词,理解诗词。
2.引导学生体会古代诗歌所展现的优美意境领略诗歌的真实意境首先要寻找意象,然后重组诗歌画面,展开联想领悟诗歌的情感。
第一是要找寻诗歌的意象。
意象,指的就是客观的事物或现象,在作者的巧手描绘之下构建出的特殊的形象,是带有更多诗人主观色彩的一种艺术形象,它来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的原态,能够让人感悟诗歌所描绘的具体景象。
由诗人形象入手解读杜甫诗的“沉郁顿挫”江苏省徐州一中王红【摘要】“乾坤一腐儒”是杜甫的自况,也符合人们对杜甫形象的感知。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王阳明《别诸生》),儒学传统本身就具有“即凡俗而神圣”的精神特质与价值取向,这是杜甫形象特征的成因。
笔者旨在从杜甫的形象特征及其成因入手来解读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沉郁顿挫形象特征注意力由凡入圣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更加关注诗词的体类特征,更加凸显了诗词教学的整体意识,教材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重要诗人、词人的主导风格。
笔者认为通过对作者形象整体感知的方式来解读他的作品风格,会更有利于这一教学目标下语文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理性地了解他的阅读对象。
本文立足于此,旨在从杜甫的形象特征及其成因入手来解读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
一、“沉郁顿挫”的内涵“沉郁顿挫”是杜甫在《进雕赋表》中对自己诗歌的一个评价,也是后世公认的杜诗的主导风格,许多评论家都就“沉郁顿挫”进行了阐释,其认识基本一致。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袁行霈、罗宗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认为:“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沉郁”是就诗歌的情感而言,主要包含“悲慨”与“深沉”两个方面;而“顿挫”则是就结构及表达方式而言,杜甫非常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表达变得跌宕起伏、徐急相间,使本就深沉的情感更加含蓄蕴藉。
试举《旅夜书怀》为例:《旅夜书怀》一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孤苦无依、颠沛流离、哀苦无告的凄怆情怀——此为“沉郁”;诗歌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了一副平野辽阔、大江浩荡、星月灿烂的壮阔图景,运用反衬手法,更加凸显了诗人的凄苦孤寂,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则通过浩大与渺小的对比表达了郁积于诗人内心的悲伤愤慨之情,正如黄生所言:“一沙鸥,何其渺!天地,何其大!合而言之曰‘天地一沙鸥’,作者吞声,读者失笑。
参考文献专著:[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王夫之.姜斋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3] 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60.[4]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5]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6] 钟一鸣.中国古典诗歌十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7]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8] 王红,谢谦.中国诗歌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张晶.美学的延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0]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1]谭蘅君.意象运用技巧[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12]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学位论文:[1]闫超.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传达及翻译策略研究[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10.[2]李翠萍.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3.[3]孙琼梅.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自然意象的解读[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9.[4]焦兰兰.中学古典诗词意象教学探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5.[5]朱恒.诗词意象中“重月轻日”的现象的文化成因探析[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7.[6]孙超姣.论宋词中的植物意象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7.[7]苑萌萌.中学语文古典诗词中的秋意象及其教学实践探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5.[8]彭先荣.中学古典诗歌意象教学[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9]吕敏娇.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意象解读教学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5.[10]吴丽丽.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11]李慧.试论中学语文诗歌鉴赏中的意象解读[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5.[12]李春媛.论高中古典诗歌意象接受的审美训练[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5.[13]袁丽.新课标下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7.[14]韩丽萍.汉唐民歌中鸟意象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5.连续出版物:[1]顾祖钊.人类创造艺术至境的三种基本形态[J].文艺研究,1990,03.[2]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意象艺术概论[J].文学评论,2005,03.[3]任健.高中古诗词的意象教学[J].考试教研,2010,10.[4]佘晓萍.中学语文教材古诗文中月意象的审美教育价值[J].安徽文学,2010,12.[5]陈伯海.为意象证明[J].江海学刊,2012,10.[6]朱国儒.宋词中“月意象”及其文化意义[J].作文教学研究,2006,05.[7]孟修详.中国文学中有关“月亮”的原型意象[J].文史哲,1991,05.[8]潘晓彦.思维方式与诗词鉴赏[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03.[9]冯佩兰.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03.[10]徐小珍,谢小兰.中学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意象解读方法初探[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6,03.参考文献:[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朱永新.朱永新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5]叶圣陶.语文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2007.[6]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卢家嵋.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8]金华荣.春风化雨[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1.[9]杨威,刘宇.明清家法族规中的优秀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10]叔本华.叔本华论意识与品德[M].北京:商业出版社,2015.[11]贾兴来.中小学生品德教育漫谈[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2.[12]洪儒.德育特色育人塑魂[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13]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4]周志武.以德育人:锻造学生优秀品格方略谈[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15]欧阳睿睿.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的66种方法[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16]谢普.泽被万世的中国教育[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17]檀传宝.大众传媒的价值影响与青少年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18]檀传宝.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19]牛春艳.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20]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21]宋为群.语文综合实践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连续出版物:A.连续出版物[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例:[1]袁庆龙,候文义.Ni-P合金镀层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32(1):51-53.[1]韦美日.我国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普通高中语文德育比较[D].广西师范学院,2005,26(1):54-55[2]栗粟,张淑梅.润物细无声 [D].文科教学探索,2005,26(2):26-27[3] 陆宏亮.从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案例看语文德育的实施途径[D].聚焦,2011,16(19):17-21[4]刘晓红.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D].吉首大学学报,2014,35(2)[5]陈芳.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思考[D].快乐阅读,2014,18:25[6]黄姝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D].新课程,2015,4:133[7]赵晓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初探[D]. 探索者,2015,3:59-61[8] 王小亮.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D].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15,(10):25-26[9] 高焕欣.语文课堂挖掘德育资源,做好德育渗透[D].中国校外教育,2015,(14):58[10] 张亚丽.找准时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D].文学教育,2010,(3):121[11] 陈圣修.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D].现代阅读,2013,(2):165[12]甘永.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语文天地,2014,(34):38[13]赵晖.新课改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D].课改前沿,2013,(5):198-199[14] 陈云海,周安民.余姚中学——基于“良知”理念下的师生德育和谐文化的构建 [D].这将教学科学,2007,(1):11-13[15]韦美日.我国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普通高中语文德育比较[D].广西师范学院,2005,26(1)[1]李袁.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J].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5[2]熊孝梅.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证研究[J].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3[3]郑艳.一言一行总关情——素质教育之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诌议[J].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5[4]韦美日.民族地区学困生的语文德育功能及其发挥方式[J].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5]刘菁.中学语文德育功能探究[J].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3[6]张凡.家庭德育对高中生思想品德的影响研究[J].江苏:苏州大学,2012[7]郑毅.高中语文先奏文学作品中的道德思想研究一以人教版(必修)和粤教版(必修)为例[J].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5[8]刘光明.语文德育渗透的心理时机[J].江西:江西教育,2010(1).[9]周立群.语文德育新理念[J].湖南:湖南教育,2010(16).[10]苏进福.巧借语文东风,催开德育之花——新课改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新课程,2010(10).[11]付广娟.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整合[D].东北师范大学,2006.[12]陈海娴.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上海师范大学,2011.[13] 张秀瑜.中美语文德育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14]李平.张占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渗透[D].东北师范大学,2008[15]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D].教育研究,1994[16]王景勇.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综合天地,2010[17]程靓峥.提高当前农村高中德育时效性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18]周晓芹.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语文天地[D],2010[19]叶军.试论语文德育的人性化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4.[20]徐凤玲.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21]郑艳.一言一行总关情[D].东北师范大学,2005.。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徐志摩诗歌的“三美”艺术专业代码: 050101作者姓名:王红学号: 20042016222单位:文学院指导教师:隋清娥2008 年 5 月 20 日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聊城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担本声明的相应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目录摘要Abstract一、音乐之美 (1)(一)大量运用叠字、复沓等技巧 (2)(二)讲究诗歌内在的节奏感 (2)(三)讲究韵脚的处理 (3)(四)注重音尺数的相等 (4)(五)注重平仄的和谐 (4)二、绘画之美 (5)三、建筑之美 (6)(一)轨道体 (7)1.单轨 (7)2.双轨 (7)3.多轨 (8)4.叠加 (8)5.连环 (8)6复合 (9)(二)楼梯体 (10)(三)复合体 (10)注释 (14)参考文献 (15)摘要徐志摩作为一位新月派的著名诗人,他尊崇闻一多关于诗歌要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观点。
在音乐美的追求上,他大量运用叠字、复沓等技巧,讲究内在节奏感、韵脚的处理,注重音尺数的相等、平仄的和谐,从而使诗歌呈现出一种秀雅空灵的旋律美;在绘画美的追求上,他以丰富、细致的色彩描写构成鲜明的画面,让诗更具有直观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建筑美的追求上,他用变化多端的轨道体、楼梯体及复合体等多种格式呈现出自己潇洒空灵的个性,塑造出自己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本文主要通过对其诗歌的赏析来论述其诗歌中蕴含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关键词:徐志摩;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AbstractXu Zhimo takes a New Moon Society's renowned poet, he venerates Wen Yiduo’s viewpoint that the poetry has to have music beauty ,drawing beauty, build ing beauty. In the pursue of music beauty, he utilizes massively folds the character duplicate, numerous and so on the skills, is fastidious the intrinsic rhythm feeling, rhyme processing, pours the stress ruler number equally, the level and oblique tones harmony, thus causes the poetry to present one kind of handsome elusive melody to be beautiful; In the pursue of drawing beauty, he lets the poem have intuitive, give people an intense visual impact by rich, careful color description constitution bright picture; In the pursue of building beauty, he uses the changeable orbital body, the staircase body and the complex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forms presents own natural elusive individuality, molds own to fly moves the elegant artistic style.This article mainly through elaborates the music beauty, the drawing beauty , the building beauty which in its poetry contains with its poetry appreciation.Key words:Xu Zhimo;music beauty;drawing beauty;building beauty论徐志摩诗歌的“三美”艺术徐志摩,这是一个为中国诗坛所熟知的名字 ,也是为中国广大读者所景仰的名字,还是一个为不少年轻女性所魂牵梦绕的名字。
浅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教学高中语文选修课的阅读教学与必修课在教学目标与设计不应该完全相同,应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及提升。
选修应突出一个“选”字。
所以从教材的选定直至教学内容及设计、教法确定等方面都应该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终身发展。
必修课与选修课尽管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但选修课提供给学生的能力培养空间更大。
怎样上好选修课呢?笔者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为例,谈谈几点建议。
一、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在古诗文欣赏的教学中,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大体了解了李白的狂放,杜甫的沉郁,白居易的感伤,王维诗的自然清新……从此对古典诗文产生熟稔亲近的感情,不再把学诗背诗视为畏途,反觉乐在其中,这样也就够了。
我们教一首诗或一篇散文,根本目的不在于翻译、背诵,而在于熏陶、感染,在于人格的培养和审美趣味的提高。
目前,选修课教学面临的困难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像必修课那样对各种知识点进行详细而充分的展开,因此,如果不能对选修课进行合理的课时安排,很可能因时间紧而完不成教学任务,无法达成教学要求,更谈不上高效。
为了解决好这一困难,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在进行选修课的教学时,事先选择好每一个单元的切入点,从某一角度入手,把几个文本整合在一起读精研透,品精析透,同时把阅读鉴.赏的方法贯穿其中,确保学生每节课都能有所收获。
二、灵活调整教材,确定教学方法古诗文欣赏所选篇目都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应该是教师教着有劲,学生学得也有兴趣。
但是如果机械地按教材编排顺序,相对集中地进行单一文学题材或体裁样式的教学,很容易让师生产生审美疲劳,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型的多样性上下功夫,适当调整教材顺序,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具体做法是:(一)起始课常识介绍到位上选修教材伊始,应首先向学生说明教材的学习目标,进行学法指导,如诵读、诗文知识积累、学习鉴赏古诗文的方法、多动笔写等。
可以简要地梳理中国古代诗歌和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简史,如风骚传统、魏晋五言诗、建安风骨、山水田园诗派、先秦散文、唐宋散文等,为后面的诗文鉴赏储备必要的文学史知识。
教学实践JIAOXUESHIJIAN自主鉴赏诗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诗歌鉴赏提出的具体目标,学生自主独立鉴赏诗歌,既可通过诗歌鉴赏完成审美体验,又能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为考试做好准备。
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是语文课堂诗歌教学与审美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感知、理解、想象并创造一系列审美实践活动,从而形成鉴赏能力。
因此,学生自主鉴赏诗歌能力的培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透彻的理解力。
一、培养学生自主鉴赏诗歌能力的重要意义(一)有利于学生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来源于日常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也包括文字中所蕴含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品味。
诗歌是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文字抒发作者思想感情与审美情趣的文学载体,通过诗歌鉴赏,学生掌握诗歌修辞、表现手法。
一方面,提升写作和语言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向世人展示了历史上我国的社会生活,将保家卫国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追求与失落的复杂情感,希望与痛苦并存的悲喜人生寓于诗作中。
将优秀的文化遗产用来浸润成长中的祖国的未来,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文化修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继承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学生从中得到启示和教育,是鉴赏诗歌的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优秀的古代诗歌经过岁月的洗练,已然成为文学体裁与思想载体的典范,可称得上艺术精品。
学生通过诗歌鉴赏,从形式与内容、由里到外领略其艺术魅力,感受诗人营造的语言美与意境美,感受诗人蕴含于诗中的人生感悟和壮志豪情,因此,诗歌鉴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使学生在诗歌的艺术美中涵养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艺术情趣。
(四)有利于满足高考语文考查要求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常见题目之一,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肩负国民素质教育的重任,但也是连接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服务高考。
谈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多义性解读的运用作者:黄红霞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26期黄红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陕西西安710065)摘要:古代诗歌的多义性解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形成多元化的理解思路,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学素养。
本文首先解析了我国古代诗歌多义性的原因,接着举例分析古代诗歌多义性解读的教学意义,最后提出了应用高中古代诗歌中多义性解读的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古代诗歌;多义性解读;教学运用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212-02古代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占据相当大一部分的比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就有51首古代诗歌篇目,内容非常丰富,题材相当广泛,而且考虑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诗歌教学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提倡采用新时代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在这其中,古代诗歌的多义性解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形成多元化的理解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学素养,多义性解读教学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我国古代诗歌多义性的原因我国古代诗歌多义性的原因经过前人的理论总结,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点:1. 古代诗歌在词句表达上多采用含蓄的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多义性。
古代诗歌创造的历史时期据现今已经非常遥远了,汉语的字词含义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所以今人想要理解古人的意思,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古代诗人用词比较含蓄,诗歌中的词句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理解,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富有美感的地方,很多著名诗歌表达的是一个心境或意境,读者从中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能有所感染,但是诗歌中具体表达的含义,却有多种多样的解读了。
2.读者的个体差异也造成了对诗歌理解的多义性。
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每个读者由于其所受教育、文学素养、人生经历、人生境遇和心境的不同造成对诗歌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
3.诗歌作者创作时的背景复杂,造成了诗歌具有多样性。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论文摘要: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诗歌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人文素质,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教师必须具备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必备的鉴赏水平;教学中,紧扣“三美”,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善于吟诵,感染学生,在带领学生细心体会诗歌之美的同时,并授予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古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在语文教学中理应占居重要地位。
但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弱化,尤其是古诗词教学弱化的现象十分普遍。
一方面教师感觉诗词难教,另一方面学生认为学习枯燥。
那么该如何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语文教育本应是美的教育,诗歌教学更应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教师必须结合职业学校的实际,以作品欣赏为目的,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含蕴美、音乐美,培养学生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一、意境美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有境界,有意境是诗歌美的最高境界。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领略作品的优美意境,确非易事。
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鉴赏水平和教学能力。
诗的形象来源于生活或想象中具体可感的事物,诗歌中无论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都会用到形象。
意象是诗歌中富有典型意义、渗透着情感和意蕴的形象。
意,是作家的思想情感;象,则是客观的具体物象。
作品中的“意”、“象”,一旦凭借文字表达出来,便形成了一个合成的统一信息作用于读者,给人以完整的意象美。
意境在意象的基础上形成,它是意象的组合,是意象的综合与升华后,形成的深邃内蕴,不是简单的情、理和景、境的叠加。
意境是在“意”和“境”有机统一中所反映出来的客观生活的本质的真实。
作为教师不能空洞地介绍诗歌作品的艺术手法或写作特色,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想象,指导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分析“象外之象”,挖掘“文外之旨”,并最终能帮助学生品味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二、含蓄美情感是诗歌的基础,诗歌可以直抒胸臆,但更多的是通过间接抒情方式来实现情感的含蓄表达。
浅谈古典诗歌的鉴赏及其作用作者:王高峰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1期王高峰内容摘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为促进中职生得到良好的审美体验,陶冶学生的心情,滋润学生的心灵,帮助中职生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取向和高尚情操与诗性人格,需要切实注重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实施。
但是就当前来看,一些中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往往忽视了古典诗歌鉴赏的作用,导致对其的重视度不足,加上采用的教学方法缺乏合理性,使得其应有的作用难以有效地发挥。
因此,本文从古典诗歌鉴赏在中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入手,对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中职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作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泱泱诗歌的大国,加强对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实施,旨在促进学生审美体验和身心陶冶以及滋润心灵,从中探索蕴含的民族心理与时代精神的过程中,更好地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与情感世界,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古典诗歌鉴赏在中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1.有助于学生对古代生活的认知,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增进学生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是因为在古典诗歌鉴赏过程中,往往是从古典诗歌创作的背景作为切入点,学生在更好地认知古代生活的同时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
古典诗歌的时代特点较为鲜明,教师通过宏观的讲解古典诗歌的时代背景,掌握古典时代的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对作者所在时代特点的了解。
而在此基础上,通过讲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且每个作者的人生轨迹也不同,引导学生在掌握作者的生平事迹之后,从而理解和感受不同见闻和心理状态形成的文学风格。
即便是在同一时期,不同作者所表现的视角也不同,即便是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心境也不同,所以通过掌握古典诗歌的鉴赏技巧,能更好地感知作者在创作时的深切感知[1]。
2.有助于学生良好诵读习惯养成,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诵读作为最为常见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通过诵读古典诗歌,有助于学生准确语感的培养,并从中掌握不同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使得学生的鉴赏与发现事物美的能力得到双重提升。
论中专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古诗文赏析作者:王红彩来源:《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2018年第02期[摘要] 古诗文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感、年代感、距离感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度,因此古诗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以白居易所作《琵琶行》(并序)为例,深入分析、探讨中专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古诗文赏析。
[关键词] 中专语文;古诗文;赏析[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5-0163-01古诗文为古人所作,由于古人生活的年代、所使用的语言、写作背景、写作内容以及写作手法与学生一直以来所接触、学习的现代文大相径庭,故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其学习过程相对来说也比较繁琐,因此许多学生颇有些“闻古诗文则色变”的态势。
作为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古诗文赏析的教学,以消除学生对古诗词的抵触及距离感。
下面以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为例,对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古诗文赏析展开讨论。
一、对古诗文内容的赏析古诗文的内容往往交代了其写作环境、写作背景及主要人物等重要学习线索,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对古诗文内容进行赏析可以降低学生学习古诗文的难度,让其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更好地把控文章的大体方向,从而做到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不慌不乱、按部就班,最终提高其古诗文学习的质量。
以下是笔者在对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教学过程中的部分课堂实录。
教师:同学们,我们首先看诗文的第一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诗中都体现了哪些内容呢?请大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第一句诗交代了时间、地点、季节,其中“秋瑟瑟”一词看似在描写风景,实则为下文写琵琶女与作者的坎坷遭遇埋下了伏笔。
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诗中表达作者感情的诗句还有“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一句,其中一个“惨”字就将作者凄惨的境遇及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将会出现一个千古名句,同学们说说是哪一句。
《中国诗歌艺术》四川大学王红教授第一讲:江山风雨之外——中国诗人的诗心按:今天听网易公开课四川大学王红教授的《中国诗歌艺术》第一讲,将录音整理成文字,以供学习。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这一讲是中国诗歌艺术的第一讲,我们的标题叫《风雨江山之外》,副标题是《中国诗人的诗心》。
说到心这个东西呢,听起来就不是那么明确。
我们说诗歌这是一个很明确的概念。
那么诗心,我们到底怎么理解呢?咱们看一段前人的表述。
清代有一个词人况周颐,况周颐有一部词话《蕙风词话》,《蕙风词话》中有这样一则是流传得很广,很多人很欣赏这样的一个表述,因为这旨一个非常情感化的很有艺术色彩的一种表述,那么它说的是词“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
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
”那么,《蕙风词话》因为在说词,我们把这个词心的概念稍稍地放大一点,因为词这它是属于中国传统诗歌的,它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个样式。
那么,我们把词心概念放大一点呢,风雨江山之外的万不得已的东西,它也就是诗心,就是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在面对风雨江山和风雨江山以外的许许多多东西的时候,他的内心的感受。
所以,我们说的诗心。
关于这个问题呢,我想请同学们先看一看一首很有名的词作,北宋的欧阳修是大家很熟悉的词人。
欧阳修有一首《玉楼春》词。
它是这样说的: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那么,这一首词,我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这首词呢,有的同学可能读过,有的同学呢,第一回接触。
但是呢,字面上不难理解,我想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词说的是什么?它说的是哪一类的情感?好,前面这位女同学,第一排这位女同学。
女同学:我觉得这个说的是一个离别之情。
就是诗人与一个,也许是友人,也许是亲人一类的一个离别,然后这个友人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来,所以说,是离别的一种愁绪吧,在里面。
师:嗯,一种离别之情。
王红中国诗歌艺术
正确首先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爱情的诗歌就占有很大的比重。
可谓是文学作品中表现爱情的滥觞之作。
其次在《诗经》时代,人们推崇自由恋爱,认为爱情是一种热烈率真,纯朴真挚的情感,同时也强调爱情的忠贞专一。
人们面对爱情的挫折时,要执着追求。
在选择意中人时,男性多看重容貌,也关注性格与品性,女性则更看重男性的学识与作为。
《诗经》中所表现出的这种积极健康的爱情观是居于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社会制度和思想状况而产生的,对后世的文学作品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谢谢请采纳。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回民中学王富东751900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相当比重。
因学生知识面较窄,而且生活阅历尚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时代背景,人物思想,风土认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若在古诗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怎样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爱好古诗词、学好古诗词呢?一、努力创设诗境,整体感知古诗的美。
古代诗歌遗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
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
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1、运用画面展示意境诗是抒发诗人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
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鹅》这首诗就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
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绘制了一幅活动的幻灯投影片。
画面上:亭台楼激,杨柳依依。
岸边一位老翁嘻嘻的地持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撒谷粒。
图中白鹅的颈部,红掌部均可活动,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又为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的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着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拨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
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这意境是多美啊。
从学生和网络受众的角度出发寻找“接口”——建设视频公
开课“中国诗歌艺术”的体会
王红
【期刊名称】《中国大学教学》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从建设视频公开课“中国诗歌艺术”的过程出发,总结寻找“接口”,实现专业内容与非专业学生对接、大学课堂与网络受众对接的实践与体会.
【总页数】3页(P10-11,9)
【作者】王红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的视频公开课建设——2012年全国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研讨会综述
2.论如何从受众角度出发改变受众态度
3.从受众角度出发探究新闻编辑创新
4.从受众角度出发对新闻编辑方法的思考
5.从受众角度出发对新闻编辑方法的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中生古诗文鉴赏能力的培养上海市三林中学王虹古诗文一般指民国之前的古代诗歌和散文,以唐宋时期的诗文为主。
古诗文文质兼美,有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
古诗文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教育意义,能够增加文化积累,提升文化品位,能够提高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能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认识。
培养高中生具有古诗文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之一。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所谓古诗文鉴赏能力,主要是指对于古诗文的内容、艺术技巧和写作风格等进行鉴定和欣赏的能力。
主要包括:鉴赏的意愿、鉴赏的知识和鉴赏的方法。
培养高中生古诗文鉴赏能力对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高中生古诗文鉴赏能力的现状却不令人满意。
目前,学生对于古诗文鉴赏的认识却还不够,并且很多学生进入了一个急功近利的误区,即在阅读古诗文方面,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一谈到古诗文的阅读,就会出现诸多说法,如:“只要背背文学常识即可”、“只要知道几个诗人即可”、“只要背点古代诗歌或散文即可”,有的学生以学业繁重为理由,只是囫囵吞枣式地阅读一些作品,马马虎虎地完成课内的古诗文的学习,更有甚者,认为这些都是古人的东西,“之乎者也”的,在现代社会没有任何意义等。
而对于古诗文鉴赏认识的不够势必带来了古诗文鉴赏能力的不强,在高中生的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主要呈现三个方面的倾向,即鉴赏意愿缺乏型、浅尝辄止型和系统缺乏型。
鉴赏意愿缺乏型,主要指考试为宗旨,所有的古诗文阅读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与考试无关的篇目概不涉及,完全缺乏鉴赏的意愿。
这种现象较多地集中在高三学生群中,客观方面,面临高考,时间紧迫,无暇进行一定量的古诗文的阅读鉴赏;主观方面,功利性太强,除了考试范围内的篇目,其余一概不愿涉足。
课程选修作业院别: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学号:2012516020姓名:日期:2012.11.16第一讲风雨江山之外——中国诗人的“诗心”主要内容:况周颐《蕙风词话》:“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
”表明,风雨江山之外的万不得已的东西,就是诗心,就是诗人在面对风雨江上和风雨江上之外的许许多多东西的时候其内心的感受。
北宋欧阳修的《玉楼春词》:“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主观上表达一种离别之情,人之多情,人面对风雨江山的时候那种不得不喷发出来的用各种形式表达出来的万不得已之情,它是超越在某一种具体情感之上的。
万里江山,百年人生,用有涯人生去面对无涯宇宙,寻寻觅觅,欲罢还休,欲罢不能,这就是万不得已之情。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极致,王冠上的明珠。
古今中外,凡是可以称之为诗的,它都是一种心灵和心灵的碰撞,生命和生命之间的自然交流,是一种高贵的生活方式。
感悟:精神有寄托,心灵有安顿,当想到自己的郁结可以超越于某一个具体的感情之上,虽然我们对着风与月,风月的变化,对着春花秋月我们会感伤,但是想到这是人类共同的感受,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当诗人们用诗的形式诉说出来的时候,也寻求到了一种心灵的安顿。
所以,诗歌不是生存的必须,但它却是我们心灵安顿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们阅读中国诗歌是体会诗人的诗心,我们学习和传承的是中国传统的高贵的人文精神。
诗之所以高贵,是因为诗本贵族之学,真心喜欢诗歌的人,有一种贫穷卑微无法湮灭的高贵精神,中国诗歌中最能摇荡性灵最震撼人心也最值得我们读值得我们传承下去的正是这种高贵的人文精神(即诗心)。
风雨江山之外的这种诗心,由具体的情势诱发,但是超越于风雨江山之外的诗心。
我们学习中国诗歌还在享受诗意的生活,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美,就在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距离。
温柔在诵,最附深衷!诗,是感悟人生直指人心的。
诗,是滋养情感温润心灵的。
诗,是高贵而寂寞的!第二讲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诗的语言张力主要内容:所谓诗歌,它对语言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它是要用一种比散文语言更凝练更能引发想象和联想的语言来表现人类的心灵感受或感悟。
对于它的这种语言艺术,我们无论是学写诗歌还是欣赏诗歌,在这个过程中都是必须首先要注意的核心问题。
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说明诗歌在它的语言表现上,要极富于表现力。
语言是极其重要的问题,只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才能达到诗歌的极致,达到诗的语言的顶峰。
好诗,要提供一个比较大的空间,让读者去想,这就是诗的语言张力。
语言的张力不是简单地弹性的问题,更多的是指言外之意。
语言的言外之意看起来比较玄虚,但是还是可以用比较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的,在诗歌语言里构成张力,要紧的是它的内蕴的丰厚和外延的延伸。
内涵要丰厚,外延要能够延伸到尽可能长尽可能大的地方,外延能够伸张到多远,决定于你在这个地方是如何用心思的。
感悟:通过第二讲的学习,我认识到,诗歌语言的张力,是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呈现的。
在诗歌当中,如意象的选择,意境的创造,艺术时空的构建,象征和隐喻的运用,还有用典,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段,都是实现诗歌语言张力的重要途径,这么多种手段,让诗歌获得了更多的言外之意,或者是更为丰厚的诗性的意义。
诗的语言张力,是一个综合工程,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问题,如果巧妙的运用多种途径多种手段,包括我们读诗的人,都能够体会这样多的艺术手段,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它的张力。
第三讲感觉的乾坤大挪移——诗的通感主要内容:“通感”是感觉“错位”的艺术,这是指在诗歌创作当中,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这些本来分属于不同的部位沟通起来,并且有意识的做一些非常有趣的错位,这样生成一种特殊的美感,这种特殊的美感,就是通感。
这样的美感声生成以后,诗歌的世界就非常奇妙了。
音乐本来是听的,现在可以看,可以用眼睛看音乐;色彩是用眼睛看的,我们也可以用耳朵去听;冷暖会有重量,气味会有质感,我们鼻子嗅觉再灵敏的人闻到的气味可以用一种质感的东西把它表现出来。
所以我们说,通感,也是语感。
学习诗歌这种高妙的这种作为王冠上明珠的这种语言艺术,语感的问题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通感是高超的、微妙的语感。
东城渐觉春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宋祁《玉楼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这首词: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如果没有红杏出墙春意闹这么一句,这种通感巧妙的使用,这首词就是一首标标准准的平庸之作,我们根本不会知道它。
“晓寒轻”、“春意闹”都是利用感觉错位来生成特殊的美感。
前者绿杨烟外晓寒轻是一种暗示,寒本来是用肢体去感觉的,但用在这里却有了重量,而红杏枝头春意闹更巧妙,把那个杏花盛开的浓艳的春天的现象,中间的景象说得好像有声音在波动一样,那个花开的喧闹,在视觉当中获得了听觉的感受。
用词巧妙,轻在语感上显得静显得淡,而正好把闹得热闹、浓艳和烂漫的春光全都衬托出来了,真是王国维大师说的境界全出。
这就是有意的使用了感觉错位,就是我们说的通感。
通感这样一种艺术,在我们中国诗歌中一直在使用,但真正的去总结它,全面地对它做一种理论总结,一直要到钱钟书先生的时代。
以前批评家、修辞学家都知道这样一种手法,可是称这个手法为通感的是钱钟书先生,五官的感觉真算得有无相通、彼此相生了。
这是钱钟书先生首次对通感进行全面的概括和表述。
感悟:在传统诗歌当中,读到使用通感使用非常好的例子,大多数是写音乐,用通感艺术来描摹音乐,往往是非常成功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白居易《琵琶行》这是白居易描写琵琶女的句子,是一段描摹音乐的很有名的诗句。
用一种实体的声音来表现出音乐之声,用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用花下面的黄莺鸟的声音,用冰下面水流的艰难来表明琵琶声不同的曲调,但这样的精彩表达去并不是通感,因为通感的要义要沟通不同的感觉,是感觉的乾坤大挪移,而白居易是从听觉联系到听觉的精彩的比喻。
通感并不神秘,即使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常有这种感觉的互通现象。
比如说我们说声音,我们经常用声音很响亮,声音很洪亮来表达,但是亮却并不是听觉。
比如某某人,他穿的衣服是红色的,是个暖色调的衣服,当我们说颜色,说红色为暖色,说绿色为冷色的时候,其实我们都在沟通不同的感觉。
第四讲有限向无线拓展——诗的艺术时空主要内容:面对现实时空,我们所生活的当下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诗歌当中也是这样,诗人所写的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具体的空间,都是有限的。
但是这个有限,可以在诗歌当中有意识地、巧妙地把它向一个更大的区域拓展。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叶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的下半部分写的温情脉脉。
离人和思妇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写法,明月楼上的思妇之愁,牵扯着远方的那个离人。
这还是春江月夜的一景,春江月夜的一类独特的人物,它的特点依然扣合在今夜。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表现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下文写梦,今夜,是春江花月夜,这一夜,在浓盛春光正浓的时候,在鲜花盛开的时候,这样的一夜,是非常有限的时间,全诗在时间上是受到局限的,但是世人却巧妙地突破了它,无论是他很自然流畅地想到了它也好,或者是巧妙地精心的设置了这样一个梦也好,但是这个梦所造成的实际效果,增加了我们阅读的乐趣,开拓了读者的视野,给了我们更多地纵深去思考。
诗人在春光浓盛的时候,引入一个落红缤纷的梦,无论我们对这个梦做怎样的解读,这个梦所暗示的都是春天将尽,这个梦的进入,它在有限的时空当中做了很大的开拓,延伸到了另一个时间,开拓到了另一个空间。
感悟:学完本课,我认识到存在于诗歌中的时间和空间是不能以我们生活经验中的时空来衡量的。
它和我们的现实时空有关系,有一个时间点,有一个空间区域,但是不能简单地形成一对一的关系,因为在诗人那里,是经过漫长酝酿的心理时空,在诗中呈现的是艺术时空。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这是诗人给我们看的一个艺术时空。
现实时空是写实性的,艺术时空则是诗人有意识地做了艺术处理的心理时空。
它比心里时空还要更精致一些,这样的做过处理的心理时空,确实就和现实时空有了很大的差异。
它可以做很多的处理,可以倒错、剪辑和重新组合。
时间上可以顺序,也可以倒叙、插叙,甚至可以超异常理的“无序”。
空间上也有很大的腾挪变化的余地,空间上可使用蒙太奇镜头似的组接,尺幅千里,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往岁曾随江客船,秋风明月洞庭边;为看今夜天如水,亿得当时水如天。
——雍陶《望月怀江上旧游》第五讲信号与信息——中国诗歌的用典艺术主要内容:“典”是什么?“典”就是“典故”,诗中所用的某一段故实(事典)或者前人的成辞成语(语典)。
用典是中国传统诗歌创作常用的手法。
事典和语典都有比较早的出处和基本的含义。
所以,要成为典故,一定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凝固,经过历代诗人的引用,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积淀着某种意蕴甚至是多重意蕴。
有的典故,它所表现的、所要告诉我们的信息可能都不是一个方面的,我们作为一个读者,从诗歌最简练的字面走进去,到达那个源头的部分,我们把它叫做“事源”或者“语源”,到达源头的那个层面,这样就把传统的和我们所读的诗歌的当下的这个点会通起来,把古事今情会通起来,从中去领略诗歌的意蕴。
典故到底是什么?有人说它是一个特殊的语汇,一种很特殊的语言方式;有人说它是一种修辞手法。
这些描述都没错,但是范围太小了。
典故是一种艺术符号,凝聚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和哲理性美感内涵。
用典在我们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形式的构成当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用典让简练的形式从此有了丰富的、多层次的内涵,让诗歌显得典雅,显得有书卷气,显得含蓄而精炼,意味深远。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这首诗字面上理解没有任何难度,中间两联四个用典,那个典故在唐代是基本常识,在我们今天看来,也不算太繁难。
典故不是和诗游离开的,外在于诗意的词藻、学问,其实是一个有意义的符号,负载着诗意,里面有多重美感内蕴的这样一个符号,用得好,有丰富的审美效果,用得不好,就会影响阅读、影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