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著名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真的只是因为胆怯吗?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什么意思_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全诗的意思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出自唐朝诗人宋之问的古诗作品《渡汉江》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汉江:汉水。
宋之问因张易之事而被贬岭南,于神龙二年逃归洛阳。
此诗作于途经汉水时。
此诗原题李频作,误。
岭外:指岭南,大庾岭之外,就是广东。
书:信。
来人:指从家乡来的人。
【翻译】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
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
此刻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
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赏析】《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
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
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
近乡情更怯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赏析及诗意翻译宋之问《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赏析及诗意翻译宋之问(约六五六-七一二),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官至考功员外郎,中宗时选为修文馆学士。
他的诗格律精细,属对工整,对唐朝律诗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文解释】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遇到的家乡来人。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
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
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
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词语解释】岭外:今广东省一带。
怯:畏缩、胆怯。
【赏析】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
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
这首诗是宋之问(此诗作者一说是李频,此从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词典》)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从军行三十遴骁勇,从军事北荒。
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
书角吹杨柳,金山险马当。
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王。
注释遴:谨慎选择。
骁勇:犹勇猛。
秋霜:秋日的霜。
马当:山名。
在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北临长江。
山形似马,故名。
相传唐王勃乘舟遇神风,自此一夜达南昌。
朔漠:北方沙漠地带。
注释遴(lín):谨慎选择。
骁xiāo勇:犹勇猛。
秋霜:秋日的霜。
马当:山名。
在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北临长江。
山形似马,故名。
相传唐王勃乘舟遇神风,自此一夜达南昌。
朔漠:北方沙漠地带。
鉴赏本诗描写了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艰苦危险的守边生活,歌颂了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守边卫国的牺牲精神。
一、二句写对戍边将士严格挑选,主人公因骁勇敏捷,在三十岁时便远离故乡来到荒凉的北疆。
三、四句用比喻的手法慨写征战生活的艰辛,并说明在边境上已度过无数年头。
用“流星”比喻“玉弹”,生动形象;“宝剑”上落满“秋霜”,说明宝剑的锋利,“秋霜”也蕴含着岁月悠悠、思乡念家之感。
五、六句借反映边关生活的《折杨柳》曲调衬写边关荒凉,没有春意,只能从笛曲中想象出杨柳的风姿,并极力烘托边关的险峻。
“书角”、“杨柳”有着浓重的军旅色彩,在此更突出诗的主题。
末二句着重突出了将士的精神风貌,“长驱”、“驰捷”与首句之“骁勇”遥呼,照应了开头,又表现出守关者杀敌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篇2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及注释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宋之问《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赏析及诗意翻译宋之问《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赏析及诗意翻译宋之问(约六五六—七一二),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官至考功员外郎,中宗时选为修文馆学士。
他的诗格律精细,属对工整,对唐朝律诗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文解释】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遇到的家乡来人。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
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
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
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词语解释】岭外:今广东省一带。
怯:畏缩、胆怯。
【赏析】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
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
这首诗是宋之问(此诗作者一说是李频,此从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词典》)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渡汉江·岭外音书绝》李频翻译赏析《渡汉江·岭外音书绝》李频翻译赏析《渡汉江·岭外音书绝》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频。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渡汉江·岭外音书绝》李频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渡汉江·岭外音书绝》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前言】《渡汉江》是唐代诗人李频的五言绝句,是《全唐诗》的第589卷第55首。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
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
这首诗歌正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注释】汉江: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汉水的一部分,在襄阳附近。
李频为浙江人,从岭南回家不必渡汉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
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翻译】独自在岭外经过冬天和春天,同家人音信已完全隔绝。
越走近故乡心里越是胆怯,担心出事不敢问家乡来人。
【赏析】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
此诗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这首诗的前两句追叙诗人贬居岭南的情况。
诗人被贬斥到蛮荒之地,本来就很悲惨,更何况和家人又音讯隔绝,彼此不知生死。
在这样的情形下,诗人熬过漫长的岁月,历经寒冬,迎来新春,心情更加凄苦。
在本诗中,诗人未平行列出空间的阻隔,音信的断绝,时间的悠远这三层意思,而是逐层递进、逐步展现,这就增强和深化了游子贬居蛮荒时的愁苦、烦闷,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绝”、“复”两字,看似未着力,实则是诗人在“痛苦尝尽”之后的辛酸语。
仔细体味就会发现,“绝”的何止是家乡的音讯、“复”的又何止是时间的冬春?诗人所有美好的希望、所有华年的回忆、所有情感的皈依,似乎都断了。
诗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反反复复咀嚼的只是无尽的孤独与凄凉,却可见诗人的用心。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唐. 宋之问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春天就是这么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
感冒了,大家将就着听,按照上一期的约定呢,这一期还讲回乡诗,讲宋之问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这个人在政治史上评价不高,但是文学史上评价不低,政治史评价不高,主要是因为他在武则天时期,阿驸张懿之、张昌宗兄弟,唐中宗时期呢,又巴结五三司和安乐公主。
政治上屡屡站错队,所以最后被唐玄宗赐死在流放地,客死异乡,未得善终。
那文学史评价不低是怎么回事呢?是因为他真是唐朝前期的大诗人,对中国格律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宋之问和初唐另外一位大诗人沈佺期合称“沈宋”。
所以把他们两个人放在一起,是因为这两个人就是通过自己的创作,总结出了律诗的基本规律。
大家都知道,律诗在中国叫近体诗。
发源于南朝的永明体,但是比永明体进步多了,进步在哪儿啊?永明体讲究的是四声八并。
所谓四声就是平、赏、去、入四声,那所谓八病,就是在运用四声的时候可能犯的八种毛病。
这个总结已经很好了,但是太复杂。
那宋之问和沈佺期的功劳在哪儿呢?他们把四声八病进一步总结为平仄规律,原来的平声当然就是平,而赏、去、入都归入了仄声。
那咱们现在讲诗词格律,其实就是在讲平仄,这个发明不得了,从此之后,中国的格律诗就定型了。
咱们现在写格律诗还得依照沈、宋这两个人开创的路子,所以律诗又叫沈宋体,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贡献,那当然光讲这些大家还不能真正感受到宋之问的水平。
再讲两个小故事,一个故事叫《龙门赋诗夺锦袍》,这个故事当初我在百讲坛讲武则天的时候就曾经说过,说武则天晚年在洛阳龙门举办赛事会,参赛的大臣谁第一个写完,谁就是第一名,获得一套锦袍作为奖品。
结果有一个叫东方球的人先写完了,把诗交给武则天,兴冲冲的领到了锦袍。
没想到,他落座未稳,宋之问也较劲了,武则天一看呐,宋之问这首诗写的文理俱美,和他一比,东方球那首就太小儿科了,怎么办呢?武则天当机立断,从东方球那里把锦袍一把夺下,重新赐给了宋之问。
古诗文《【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赏析【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朝:宋之问jìnxiāngqínggèngqiè,búgǎnwènláiré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古:仄平平通仄通仄仄平平◆人【上平十一真】今:仄平平通仄通仄仄平平◆人【九文,en,in(ien),un(uen),ün(üen)】出自:唐代·宋之问《渡汉江》作品原文: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释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
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问答】"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的“怯”是什么意思?怎么讲?答:“怯”是害怕的意思诗人说:“近乡情更怯”,一个“怯”字反映作者的复杂矛盾心情。
他生怕听到一些坏消息,谁知一些家中的情况,这是人之常情。
他生怕听到一些坏消息,谁知这一段时间家中会发生什么不幸的事呢。
因此反而“不敢问来人”。
这是宋之问的心情,这一心情也代表了许多长年在外,而回家的人在路上的心情,而这一繁纷复杂的心理活动,仅用二十个字表现出来,不能不说是脍炙人口之作。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心切,却又怕人知的矛盾心情老师讲过了应该对的吧,表达作者悲痛的心情,因为作者与家人音讯隔绝,让作者很伤心和悲痛!【句例】汉语句例:孙大光平生第一次体会到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受,更有一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微妙心情。
《渡汉江》译文、注释及赏析《渡汉江》译文、注释及赏析渡汉江朝代:唐朝|作者:李频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古诗简介《渡汉江》是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的一首五言绝句。
下面小编带来的《渡汉江》译文、注释及赏析。
《渡汉江》译文、注释及赏析篇1唐代: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注释汉江汉水。
长江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
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书:信。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赏析《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
“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
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
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原文及赏析渡汉江原文及赏析渡汉江宋之问〔唐代〕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赏析《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夜切,真实地刻画杂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夜。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夜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杂,期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期况又是在这种夜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杂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夜,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期精神慰藉的生活夜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心。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杂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夜才字字有根。
“近乡夜更怯,不敢问来人。
”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
“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
所谓“夜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杂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
按照常夜,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夜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夜:“近乡夜更怯,不敢问来人。
”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夜景”。
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期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
“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归的路望,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杂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望就会被路望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夜的现实所粉碎。
“近乡情更怯”的几种理解作者:程倩云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9期摘要:《渡汉江》是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所写的一首诗。
仅仅二十个字,便深入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其中“近乡情更怯”一句广为传唱。
本文分析“近乡情更怯”,得出其可能包含的四种情感。
关键词:《渡汉江》宋之问近乡情怯《渡汉江》是初唐知名诗人宋之问的佳作,作于诗人自流放地泷洲(今广东罗定东)逃归故乡途中。
全诗共二十字:“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描写了作者离家被贬到五岭之外,在那儿度过了冬季和春季。
由于交通不便,长时间没有和家人联系。
现在作者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不知为何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
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人的情况。
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思乡心切,到家却不敢回家的复杂心情。
前两句,叙述诗人被贬“岭外”的生活:常年与家中音信断绝,其中“岭外”二字,着眼于被贬路途之遥远;“复”字,言其被贬时间之长久。
显然,这两句是以平常之语叙述不平之事——诗人被贬“岭外”,抒发深沉之情——诗人对家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不过诗中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将诗人的满腔深情寓于叙述之中。
后两句,写诗人终于有机会返乡,可他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就常情而言,诗人久别故乡,应是“近乡情更喜,急于问来人”。
何况这还是他受屈在外多年后返乡呢?然而,诗人偏偏要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近乡情更怯”所表达的情感,实在耐人寻味。
根据作者的生平、社会背景和人之常情,推测这句诗有四种可能的解释:一解,害怕自己被人发现。
因为诗人此时未得到官方的允诺,偷偷地从贬谪之地、以戴罪之身狼狈逃归洛阳,一心只求隐身匿形以免再起祸端,害怕遇上邻里熟人、亲朋故交,使自己逃归的丑行败露;或者,因为联想到自己以往的种种不光彩行事,深怕曾经之事今日乡邻犹记,遭到乡里邻人的羞辱嘲讽与指责笑骂。
其中的缘由得从他被贬说起。
宋之问著名诗句
宋之问的著名诗句有: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寒。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汉江》
这首诗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外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
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赏析解读《渡汉江》宋之问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何当共读香芸帙,最是诗情画意时。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一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
我们上次说到“沈宋”,说到他们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尤其是在诗律、音韵和技巧创作上的发展地位。
说到“沈宋”的人品虽然为后人所不齿,但在诗歌发展史上,他们的作用和贡献却确实是不容抹杀的。
事实上,沈佺期、宋之问的这个诗歌作品,也确实流光溢彩,在唐初绽放出一种特别的光彩来。
“沈宋”对律诗的的贡献尤大,本来我们上次讲沈全期的《独不见》,是他揉和了乐府与律诗创作的一个非常精彩的代表作品,宋之问呢,在五律创作上也非常突出。
但是我想来想去,今天不讲宋之问的律诗,我们选取他的一首绝句,著名的《渡汉江》。
诗云:“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吟诵这首诗)尤其是这样的诗,吟诵起来就特别有味道。
首先这首五言绝句小品,真的是写得太棒了!“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这是讲诗人被流放、被贬谪到岭外。
岭外也就是岭南地区,那么唐代的时候,官员被贬谪、被流放,一般比较严厉地处罚都是被贬到岭南。
这个传统事实上到了宋代也被继承下来,所以你看苏东坡啊、还有苏辙啊,他们倒霉的时候都是被贬到岭南。
当时的岭南是穷荒之地,所谓瘴疠横行、人烟稀少,和中原的联系尤其不便。
所以说“岭外音书断”,这个“断”字用的触目惊心;“经冬复历春”,冬天,一个漫长的冬天,可见出心中的孤苦。
“复历春”即使春天来到了,心中的这种孤苦,这种悲凉,乃至落寞,依然不能减去半分。
这个“复”字用的也特别好。
一个“断”,一个“复”,不知不觉之间其实就可以看到诗人内心的那种孤苦和煎熬。
所以“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内心有一种苦,有一种熬,这种孤苦和煎熬,在很平易的诗句中,不知不觉就透露了出来。
这种铺垫很重要,为三四句的精彩表现,营造了一种恰到好处的氛围。
三四句最精彩:“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意思|赏析出自初人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这首诗是宋之问(此诗作者一说是李频,此从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
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像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
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
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原文及赏析《题大庾岭北驿》全诗写的是“愁”,却未着一“愁”字。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感到愁绪满怀,凄恻缠绵。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题大庾岭北驿唐代: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译文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鸟儿不进,我却行程未止远涉岭南,真不知何日何时,我才能遇赦归来?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深山老林昏暗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抑或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注释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
北驿:大庾岭北面的驿站。
阳月:阴历十月。
殊:还。
“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
瘴: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
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
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
陇头:即为“岭头”。
鉴赏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
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宋之问被贬途径大庾岭北驿时,怀乡的忧伤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意谓: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
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
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景色:“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黄昏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
《渡汉江·岭外音书绝》翻译赏析《渡汉江·岭外音书绝》翻译赏析《渡汉江·岭外音书绝》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频。
古诗全文如下: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前言】《渡汉江》是唐代诗人李频的五言绝句,是《全唐诗》的第589卷第55首。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
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
这首诗歌正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注释】汉江: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汉水的一部分,在襄阳附近。
李频为浙江人,从岭南回家不必渡汉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
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翻译】独自在岭外经过冬天和春天,同家人音信已完全隔绝。
越走近故乡心里越是胆怯,担心出事不敢问家乡来人。
【赏析】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
此诗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这首诗的前两句追叙诗人贬居岭南的情况。
诗人被贬斥到蛮荒之地,本来就很悲惨,更何况和家人又音讯隔绝,彼此不知生死。
在这样的情形下,诗人熬过漫长的岁月,历经寒冬,迎来新春,心情更加凄苦。
在本诗中,诗人未平行列出空间的阻隔,音信的断绝,时间的悠远这三层意思,而是逐层递进、逐步展现,这就增强和深化了游子贬居蛮荒时的愁苦、烦闷,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绝”、“复”两字,看似未着力,实则是诗人在“痛苦尝尽”之后的辛酸语。
仔细体味就会发现,“绝”的何止是家乡的音讯、“复”的又何止是时间的冬春?诗人所有美好的希望、所有华年的回忆、所有情感的皈依,似乎都断了。
诗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反反复复咀嚼的只是无尽的孤独与凄凉,却可见诗人的用心。
“岭外”是从空间着眼,写出离家之远;“经冬复立春”是从时间着眼,写出离家之久。
还有更令人不安的是“音书断”。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赏析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店铺为大家介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赏析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赏析1【关键词】诗词名句,抒情,思乡,担忧【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出处】唐.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注】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不知为何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中的情况。
【说明】这首是宋之问(一说李频)从泷州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美好的愿望。
全诗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赏析】对于久别家乡的人来说,在回家乡的途中应该是载歌载舞才对,至少心里是迫不及待的,是充满喜悦与激动的。
而这首诗却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离乡越近心里就越害怕,以至于看到家乡的人也不敢说话。
看似不符合常理,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结合诗的前两句以及诗的背景来看,这种心理是特定环境下的一种正常的反应。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作者被贬岭南,与家乡音讯隔绝,彼此不知生死,然而这不是一两个月,而是“经冬复历春”,这么漫长的时间,对古代的人来说,足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期间,家中的人境况如何,是否还健健康康,生活还和和美美?他们是否会因为自己的获罪而受牵累,甚至遭遇不幸?因此,作者越来越害怕,回到家乡看到的是不好的境况,所以“近乡情更怯”。
其实,这种猜想完全可以通过路上行人的一句话来证实,可作者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就有可能被现实所粉碎,他倒宁愿自己去证实,以给自己多一点时间的幻想。
宋之问《渡汉江》全诗原文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注释汉江:汉水。
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
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书:信。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赏析/鉴赏《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
“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
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
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
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
“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
宋之问著名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真的只
是因为胆怯吗?
展开全文
宋之问这一名句出自他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一首千古流传的作品,是由后人不断解读、不断演绎,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打动一代又一代文化人。
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诗词的本意就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作品完成后就不再属于作者”就是这个意思。
《渡汉江》就是典型的这么一首作品。
前两句我们可以看到
宋之问在配合诗题“渡汉江”这个事情,说明写诗的原因:从流放到书信隔绝的岭南回来渡汉江,已经又是一年了。
后两句转换到心理描写,并用否定句式将自己的感情释放出来: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那么,为什么胆怯呢?没有明说。
这就是五绝的魅力所在,意在诗外。
需要读者自己去了解,去想象。
而诗人给出了限定:近乡,是离故乡越近越胆怯,自然就会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欲问又罢的心理。
这像极了王安石的王维的《杂诗三首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明明心中千头万绪,却不知从何问起,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一开口却成了问窗前的寒梅。
急切的想知道情况却又怕知道的心情跃然纸上,这种担心成空的感觉就好像追逐目标的过程,那种对远方世事不确定的期盼,对人心的折磨远远超过了探知真相后的喜悦或者失落。
王维有的是对家乡人事的关注和思念以及对怕听到不好消息的躲闪。
宋之问不同。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
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包围长生殿,逼迫武则天退位。
二月初四(3月3日),复国号为唐,武周朝廷终结。
宋之问长期依附被诛杀的二张兄弟,因此被贬出都城,远放广东泷州司马,流落越地。
遍地藤萝缠绕,山石怪磊,虫豸异兽,左冲右突,去往泷州之路异常艰辛。
宋之问十九进士登科,虽到则天皇帝时期方大显,可何时到过这等穷乡避壤?真是一路行来,身体上受苦便罢了,精神上也是无尽折磨。
在弟弟的鼓动下,两人于次年弃官潜逃回中原。
途经汉江,看着港口人来人往,尽是故乡脸色,俩人待要问个平安,却又不敢多说,唯恐惊动官府。
真是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也!
其实,担心私自弃官潜逃回乡,被朝廷问责的心思绝对大于思念故乡的心情。
若碰到熟人,一句“宋之问,你怎么回来了?”有可能让自己身首异处,如何敢问来人?
“近乡情更怯”对于后世文艺中青年来说,是那种说不出远隔江河湖海,明天是否还能再见的苦涩。
当然,到了现代通讯极其发达,随时可以视频通话的今天,这种感觉逐渐消失。
这也是为什么近来的小年轻无法理解这千年来诗句中沉淀的“江湖一别,再见白首”的感情。
而对于当时东躲西藏的宋之问来说,越是到了熟人多的地方,胆子越发小了。
这不过是他品行低下,出卖朋友而被流贬,被唾弃的生活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