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书法集_部分20
- 格式:pdf
- 大小:6.71 MB
- 文档页数:4
弘一法师法书赏析弘一法师法书赏析弘一法师(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学名文涛,又名成蹊、广侯,字叔同、息霜,号漱筒、演音等,别署甚多。
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一官宦富商之家。
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泉州。
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
学名文涛,字叔同。
法号弘一,世称弘一大师。
李叔同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
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其父李筱楼,曾任吏部主事,后辞官经营盐业与钱庄,为津门巨富。
文涛5岁失父。
13岁知篆书,15岁能诗,17岁善治印,18岁与茶商女俞氏成婚。
戊戌变法失败时,有人说他是“康梁同党”,他遂携眷奉母南下,避居沪上城南草堂,加入城南文社。
22岁入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
课余参加京剧演出,还为沪学会补习科作《祖国歌》,并编有《国学唱歌集》。
光绪三十二年,为求救国之道,东渡日本留学。
到日本后,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油画,兼攻钢琴。
在日期间李叔同在由留日学生出版的《醒狮》杂志上发表文章,加入“随鸥吟社”并与本田种竹、森槐南、日下部鸣鹤等交流。
课余热心于话剧艺术活动,联合留东同学组织“春柳剧社”。
在校期间还参加“白马会”第12回展(1909年春)、第三回展(1910年春)。
在东京,他创办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发表所创作的歌曲多首。
1906年10月4日的日本的“国民新闻”报曾刊登关于李叔同的访问记以及肖像照片。
在写生课时,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被誉为我国新文化运动启蒙时期的急先锋。
宣统三年(1911年),文涛学成归国,先执教于天津高等工业学堂,任图案教员,后转到上海城东女学,讲授国文和音乐。
TO CULTURAL RELICS弘一法师(1880—1942),中国近代佛教史上一位杰出的高僧,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是中国20世纪初一位才气横溢的艺术家、思想家、革新家和教育家。
他擅长书画篆刻,工于诗词。
弘一法师的书法造诣很高,自成一格。
1928年来闽南,1942年圆寂于泉州。
在闽南十余年间,弘一法师常往来于晋江草庵、福林寺等禅寺,在晋江留下不少珍贵的墨宝。
1 草庵悯世嵌碑联1933年冬至1934年2月,弘一法师应晋江草庵寺主持广空法师之邀,到草庵度岁,为草庵撰写两幅楹联。
其一是“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图1);上款书“后二十二年岁次癸酉仲冬草庵题句以志遗念”,下款为“晋水无尽藏院沙门演音时年五十又四”。
对联书于1933年冬,为两方木质条屏,尺寸为177厘米×17厘米,系弘一法师亲自镌刻,悬挂于摩崖石刻摩尼造像两侧。
弘一法师借草庵和龙泉书院十八士子拜师成名的典故入联,对草庵历史内涵给予深刻演绎。
其二是:“草积不除,便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图2);下款书“岁次甲戌正月,沙门一音撰并书”。
联文借典白居易《晚登大云寺南楼赠常禅师》诗句“岁时春日少,世界苦人多”,作品充分表达大师仁人善心、救苦济世的情怀,凸显作品新意。
联书于1934年正月镌刻于草庵入门门柱上。
在草庵东壁,嵌有弘一法师撰并书《重兴草庵碑》黑页岩碑一方(图3),碑规格73厘米×26厘米。
文曰:“草庵肇兴,盖在宋代,逮及明初,轮奂尽美。
有龙泉岩,其地幽胜。
尔时十八硕儒,读书其间,后悉登进,位跻贵显。
殿供石佛,昔为岩壁,常现金容。
因依其形,凿造石像。
余题句云:‘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
’盖其事也。
胜清御宇,寝以零落。
昔日金刹,鞠为茂草。
中华建业十二载,瑞意、广空上人,伤其废圮,发意重兴。
绵历岁时,营治堂宇。
壬申十月,复建意空楼三楹。
虽未循复旧观,亦可粗具规范。
李叔同《弘一法师》李叔同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于福建省泉州市。
原籍浙江平湖,从祖辈起移居天津。
父李筱楼(字小楼),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从事银行业。
母亲姓王,为李筱楼侧室,能诗文。
李叔同5岁丧父,在母亲的扶养下成长。
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
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
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
同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
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
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是三行先生長青學苑書法隸書體臨帖:弘一《格言別錄》
是志成後製編輯2015.07.10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弘一法師【格言別錄】
禍莫大於縱己之欲,
惡莫大於言人之非,
病莫大於不知己過。
【父親是三行先生書法原作】。
李叔同(弘一法师)书法作品鉴赏摘要: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一位中国近代成就卓著、德艺双馨的高僧,同时也是杰出的艺术大师。
他倾注毕生心血于书法创作,留下了很多不朽的精品。
他的书法集合了各种艺术精华,尤其深受佛教影响,给人一种空灵、素净,超然物外的享受。
本文就以下三个方面对他的书法作品作以简单鉴赏。
关键字:技法;意象;文化背景弘一法师,(1880—1942),俗姓李,名侯,字叔同,别号漱筒;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
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
他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多才多艺的高僧。
被誉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
斯人已去,馨德永存!岁月带走了一位天之骄子的艺术家,却带不走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带不走他流芳万世的不朽作品。
尽管,作为凡夫俗子,我无法达到大师的高度与之对话、共鸣,但我仍愿意追逐他的踪迹,寻找那超凡的人格与亘古长存的传奇……弘一法师自幼研习书法,并在其他艺术领域也颇有建树,因此,他的书法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集合了各种艺术之所长,为己所用,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书法风格。
而在遁入佛门之后“诸艺俱废,唯有书法不曾放弃”,他晚年在书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基于这种事实,本文只对大师晚年的作品作以简单的赏析。
弘一法师的书法风格有别于他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他独特的技法,这与他深厚的书法功底是分不开的,加之他在其他艺术领域的造诣,是他对书法有自己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尤其晚年遁入空门,在接受了佛法的洗礼和对佛理的研究之后,更是奠定了大师的最终书法风格,有人称之为“弘一体”。
陈祥耀先生认为弘一法师“其初由碑学脱化而来,体势较矮,肉较多,其后肉渐减,气渐收,力渐凝,变为较方较楷的一派,数年后乃由方楷而变为修长,骨肉由饱满而变得瘦硬,气韵由沉雄而变为清拔。
其不可及处,乃在笔笔气舒、锋藏、神敛。
写这种字,必先把全部精神集于心中,然后运之于腕,贯之于笔,传之于纸。
心正笔正,此之谓欤。
弘一大师经书书法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那么他的书法到底是怎么样的书法世界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弘一大师经书书法,希望对你有用!弘一大师主要贡献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话剧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
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节演出的那扯《茶花女》,是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李叔同在剧中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
后来,他还曾主演独幕剧《生相怜》、《画家与其妹》和改编自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话剧《黑奴吁天录》。
李叔同的演出在社会上反响极大。
李叔同的戏剧活动虽如星光一闪,却照亮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路,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帷幕。
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
在音乐方面,李叔同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人。
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
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是他。
他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
他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编辑出版的《国学唱歌集》,被当时的中小学取为教材,他创作的歌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分三类。
赏鉴APPRECIATION 文、图:许礼平法师法书 法音法眼华严偈弘一(1880—1942)法书,世所宝爱。
法师早岁已声名显赫,遁入空门更誉满天下,求墨者众,而法师有求必应,未闻有润格, 染翰挥毫均属“义务劳动”,识与不识,均无偿赠送,藉与众生结缘。
书写内容,多为佛偈,籍资弘扬佛法,普渡众生。
近二三十年,有所谓“盛世收藏”,弘一法师法书,需求者极众,价位急升。
20世纪90年代末有书画业者丁君,为藏家投得法师墨宝,而藏家见实物后嫌这嫌那,丁君只好自己啃下,过几年送拍,盈利数十倍,等于弘一赏赐数十万人民币。
弘一法书值钱了,供求严重失衡,伪作蠭起,“满足群众需要”嘛。
而弘一法书,尤其晚岁所写,线条均匀、结字狭瘦,几近硬笔所书者,伪迹最多,辨认最难。
有资深拍卖业者H君坦言,最怕弘一,没法辨认。
辨认首重“标准器”,H君莅寒舍要笔者出示标准的弘一墨迹研究,遂检出这件弘一书赠伯简的华严偈与观。
伯简系台静农,十多年前台公哲嗣承让笔者收藏的。
台公20世纪30年代在厦门大学,弘一也在厦门,1936、1937年在济南、青岛山东大学齐鲁大学,弘一其时也到青岛宣道,这件法书,是否当时所求,不得而知。
平日在香港,很难一下子见到许多让人有信心的弘一墨迹。
十多年前,深圳美术馆办过一次弘一与丰子恺书画展览,笔者陪同小思往观,眼福不浅。
最近香港艺术馆举办丰子恺书画展,四楼展丰子恺书画,二楼展丰氏与老师弘一合作的“护生画集”。
“护生画集”系丰子恺作画,弘一写诗,前后历四十五年始克竣事,共六集450幅,这次选一百开展出。
欣赏丰子恺的画,读一读弘一的诗,在繁嚣的社会里,令人感到平淡、恬静、冲逸,可暂享那片刻难得的安宁。
有心研究弘一法书者,更是难得的机遇,数十幅弘一法书标准本,悬诸壁间,对着这笔端庄严,蕴含律意的法书,可以零距离观赏研究,真是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弘一法师弘一书赠台静农《华严偈》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鼓吹文明弘一法师居俗时,好临习古碑帖,尤着力张猛龙、张黑女诸碑,大抵清季包世臣、康有为辈倡尊北碑,为一时风气所尚也。
以书识人:弘一法师书法艺术欣赏弘一法师(1880年-1942年),俗名杨仁亚,出生于日本东京,是一位杰出的佛教大师和书法家。
他是法相宗妙空寺的创办者,同时也是当时日本禅宗宗鼻派和天台宗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弘一法师自幼聪明好学,对佛教心生浓厚兴趣。
他特别喜欢研究佛经,读书时对于每一个字的形状和内涵都进行反复推敲和理解。
他对书法的热爱也逐渐发展起来。
在求学期间,他广泛涉猎各种书法篆刻技巧,吸收了不同书法流派的优点,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以行草和楷书为主。
他的行草书法凝练简洁,笔法流畅自如,字形挺拔大气,给人以有力的冲击感。
他的楷书书法则端庄稳重,字体秀美规整,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他的字体有着独特的气度和可睐之美,给人以启迪和震撼,被业界公认为佛教界重要的书法流派。
弘一法师的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他的书法作品融汇了佛家禅宗的精神和智慧,展现了佛法的深邃和高远。
他通过笔展示出的力度、节奏和空间感,将自身对佛法的领悟以及对世界的思考融入使得书法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一种对内心修行和人生境界的宣示。
除了行草和楷书,弘一法师还擅长小楷和颜篆两种书体。
他的小楷字体规范严谨,线条流畅,布局协调,给人以细腻精致之感。
他的颜篆字体工整美观,有灵动之美,能够真实地表达出篆刻的精粹。
他的小楷和颜篆书法更展现了他对细腻之美的理解和把握,让人无不为之倾倒。
弘一法师的书法艺术不仅表现在字体的形与神,更植根于他对佛教智慧的深思熟虑和对人生解脱的追求。
他以笔为剑,用字展示佛法,传递出了智慧与慈悲的力量。
他的书法作品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可以启迪人们的心灵,引领人们走上善良、宽容和有道德操守的道路。
弘一法师的书法艺术在佛教界和书法界都享有盛誉,他的作品被誉为“佛法之墨宝,书法之圣品”。
他的书法作品经常被用于佛经的卷首、墙匾、对联等场合,成为佛教寺庙和学院的重要文化遗产。
他的影响力也深远地影响了后来的书法家和佛教徒,他的书法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赞赏和欣赏,为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书识人:弘一法师书法艺术欣赏弘一法师是佛教界的一个传奇人物,他对佛法的理解和传播,以及对书法艺术的追求,都达到了极为高妙的境界。
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书法艺术中的经典之作,更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佛教智慧。
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以行、草、隶、楷四种字体为主,篆书和隶书也有所涉猎。
他的书法风格清秀俊逸,平稳自然,笔画流畅而且有力。
无论是字形造型还是布局、章法都是精益求精,严格把控,昭示着他对佛法和艺术的认真态度。
其中,行书是弘一法师的代表作之一。
行书又叫草书,是指笔画圆滑,形如草木般生长的一种书体。
弘一法师的行书带有独特的气质和韵味,匀称而不刻意,威严而不生硬。
字体刚柔相济,自然舒展,平和而不失庄重,让人感觉到佛法的神妙。
弘一法师的草书继承了王羲之、怀素等前人的传统,打破了传统草书的刻板印象,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的风格。
他的草书充满了生机和灵动,让人感觉到道法自然的境界。
例如他的《生机图碑》、《梦想草书》等草书作品,给人以奇妙的视觉观感,仿佛看到了法相自然的景象。
除了行、草书外,弘一法师的隶书和楷书也别有一番味道。
他的隶书刚毅有力,笔画整齐划一,端庄沉稳,给人以严穆庄重之感。
楷书则更注重字体的规矩和秩序,字体端正流畅,气势恢宏,彰显了佛法中的道理和宏大的气象。
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不仅体现了佛法思想,也反映了他本人对佛法的领悟和修行;同时也反映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追求和创新。
弘一法师的书法是佛教和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难得的艺术品,为我们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他的作品散发着淳朴、内敛、自由和精神力量,是书法艺术中的杰出代表,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字如其人作者:胡西林来源:《收藏/拍卖》 2013年第12期文、图:胡西林最近朋友给我看了一件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因为题款中的一个字引出一番议论,很有意思。
这是弘一法师的一副行书五言对联,尺幅不大,字如其人,有冲逸之韵。
一目了然,是弘一法师的真迹。
显然朋友是带着疑问来请我看的。
他指着上联的署题问道:“应该是梵綱经句,怎么写成了梵網经句?”我愣了一下,俯身仔细看,确实写的是梵網经句。
佛教典籍中有《梵網经》我知道,但是否还有一部《梵綱经》则不清楚。
当时因为是在杭州西溪湿地的一间茶楼里,无法上网,也无法查阅书籍,所以不能明确给解。
但是我想即便有《梵綱经》,弘一法师也不会张冠李戴,以他的佛学造诣和做事的严谨,绝不会将二者混淆。
况且“綱”是“綱”,“網”是“網”,两个字虽字形相近,但终究是两个字,无论何种书体自古写法都不一样,所以我坚持我的判断。
回到家后查阅资料,并且咨询佛教界的朋友,得到的结果是:佛教典籍中只有《梵網经》,没有《梵綱经》,我的朋友搞错了。
后经了解,不仅朋友搞错了,一些拍卖公司也搞错了,在他们印制的拍卖图录中,《梵網经》常常被识成《梵綱经》。
还有,网上涉及这一内容的诸多文字许多也是错的,可见谬误不浅。
那么《梵網经》是一部什么经呢?《梵網经》全称《梵網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上下两卷,后秦鸠摩罗什译,是佛教大乘戒律的经典。
经文大意为:释迦牟尼从天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复述卢舍那佛初发心时常诵的大乘戒,即“杀戒”等十重戒和“不敬师友戒”等四十八轻戒,最后以“明人忍慧强”等十四颂显示受持此法能获五种利,以劝说流通。
在我国向来重视诵习该经下卷即说菩萨戒相部分,故又称《梵網菩萨戒本》或《梵網菩萨经》。
“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即出自《梵網经》下卷。
弘一法师1918 年(39 岁) 出家,1942 年(63 岁) 圆寂,为僧25 年。
他对近代佛教的贡献不仅在于钻研、整理、弘扬淹沒七百余年的南山律教,还在于他谨严持戒,为人表率,因而被佛门尊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而上一代南山律宗祖师为北宋末年杭州灵芝寺的元照和尚( 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 年圆寂) !精研律学之外,弘一法师最通常的弘法手段就是用他“蕴藉有味”( 叶圣陶语) 的行楷书法抄写佛偈、佛语等等,分发众人,这也是他出家之后为什么诸艺俱舍、唯独保留并且始终向上的书法的用意所在。
弘一法师的华严经七言联,是他的书法作品之一,通常以集联的方式呈现。
题识通常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贞元译偈颂集句,体现了弘一法师深厚的佛学造诣和书法艺术。
这幅作品用墨均匀温润,笔力丰满,章法恬静,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气质。
此外,弘一法师的另一幅华严经七言联,释文为“无上慧坚固,功德华庄严”,款识为“岁次鹑火春仲,晚晴老人”,钤印为“弘一、佛像”。
此幅书法冲淡朴野,温婉清拔,是李叔同出家后的作品。
如需了解更多弘一法师的华严经七言联,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专业的文物鉴定机构。
以书识人:弘一法师书法艺术欣赏
弘一法师,全名玄瑾,是中国现代佛教宗师和书法大家,法名“弘一”源于他的佛教名号“法鼓山百丈弘一禅师”。
弘一法师不仅是一位佛教领袖,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书法家。
弘一法师的书法融汇了古今中外,形式多样,书风独特,自成一格。
其书法艺术风格以大气磅礴、开阔深邃、苍劲有力、秀逸灵动为主要特色。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幅弘一法师的代表作品:
1.《自心要诀》
这幅作品为一条长卷,共计四十米,全文书写于八千八百八十八方格之内。
全文采用了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充满了书法家的艺术魅力。
整幅长卷稿笔雄劲、线条简练,字体瑰奇峻秀,体现了弘一法师独具特色的豪放刚劲之美。
2.《楞严咒》
弘一法师的楞严咒书法,以隶书为主,笔画沉稳,笔力雄浑,挥洒自如。
作品的每个字都有着坚定的力度,龙飞凤舞的笔画让整个作品显得独具灵动之美,使观者倍感震撼。
这幅作品体现了书法家弘一法师对律味的把握和对特定文化内涵的挖掘与表现。
3.《朱熹经典》
这幅作品是弘一法师对宋代大文化家朱熹的经典著作《四书集注》所作的法帖。
整幅作品书法苍劲有力,直筆崭拔,整洁有序。
每个字都恰到好处,具有一定的气质和文化内涵。
作品的流畅感和平衡感都非常出色,使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高雅的美感。
总的来说,弘一法师的书法艺术风格独具特色,笔墨精湛,艺术性和表现力都非常出色,使人们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佛教艺术的内涵和精神。
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书识人:弘一法师书法艺术欣赏弘一法师,原名赵朴初,俗家姓梁,原籍江苏省常州市。
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他出家为僧,法名弘一,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佛学大师。
他不仅在佛学方面造诣颇深,同时也是一位非常有造诣的书法家。
其书法作品在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南天竺中国最高声誉的字家”。
那么弘一法师的书法艺术究竟有何特点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
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具有浓厚的佛家气息。
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佛性、清静、超然的气息。
他的字体清秀、端庄,线条遒劲有力,仿佛在展现出佛家智慧的深刻内涵。
他笔下的字体也给人以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邃、宽广、淡泊的禅意。
这种佛家气息是弘一法师书法作品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他书法作品与众不同的地方。
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大多题材严肃,构图简洁而不简单。
他的书法作品中常常运用古意盎然的篆、楷书,字体骨力清洌,格调古朴,给人一种古韵深沉的美感。
他的书法作品大多以佛经、佛诫、禅宗经典等为题材,内容丰富而内涵深刻,字体严谨,布局匀称,端庄典雅,给人以肃穆、庄严之感。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的构图也是非常工整的,其书法作品的构图不仅简洁明快,而且韵律感极强,给人以一种自然流畅的美感。
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笔势刚健有力,线条飘逸大方。
他的书法作品中常常能感受到笔势的遒劲有力,线条的飘逸大方。
他的书法笔画流畅自然,起伏有致,书法字体骨力凌然,气象非凡。
特别是他的行楷书法,更是展现了笔势刚劲有力、线条飘逸大方的独特魅力。
他的书法字体不仅雄浑有力,而且线条丰满,极具书法艺术的魅力。
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具有浓厚的佛家气息,题材严肃、构图简洁而不简单,笔势刚健有力、线条飘逸大方,具有深厚的禅宗气息。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书法艺术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精神内涵方面也具有深刻的禅意。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欣赏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来领略到佛家智慧的深刻内涵,感受到禅意的深邃境界。
少儿书法学习:弘一法师书法在近现代中国艺术,李叔同(弘一)先生可谓是无法绕过的一位大师。
他是中国新文艺的先驱者,在绘画、戏剧、音乐、书法等诸项艺术领域中,不但均有着极高的造诣,甚至还都有着里程碑式的贡献。
比如,他是我国最先采用人体模特实行美术教学的人;在东京留学时又是他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并尝试编演了轰动一时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从此揭开了中国话剧艺术实践的第一幕;其后他又独立创办了中国第一份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一个艺术家对一个时代能有如此多的开创性事业,李叔同可真称得上是一位不世出的了不起人物。
而且在他所涉足的任何一门学科或艺事中,基本上达到了名家大师的水准。
当年他被经亨颐校长聘至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第二年更名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图画音乐教员时,同事夏丐尊先生就曾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于图画、音乐,吞得比国文、数学还重。
这是有人格做背景的缘故。
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但是图i断音乐。
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夏先生说这段话时,其实距李叔同出家尚有五六年时间,但他似乎已经感受到了李先生的“佛光”。
说来也巧,李叔同后来的出家实际上和夏丐尊有很大的关系,先是读了他推荐的日本杂志上介绍断食的文章,后又受了他“索性做了和尚.倒爽快,一语之激,从此,认认真真地真做起和尚了。
此事弘一大师曾当着朋友以及夏先生的面说起:“我的出家,大半因为这位夏居士的助缘,此恩永不能忘!’但夏丐尊在场听了不禁“而红耳赤,惭慷而无以自容’。
后来回忆起他的这次“助缘’,也非常后悔。
李叔同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做人、做事都卜分纯梓的人,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也正因为此,所以他能学什么像什么,并且成就什么。
而且,他把每一件事都做得非常彻底。
少年时的他就曾风流调悦.“二十文章惊海内’,结社吟诗.琴棋书画.演戏剧、编报刊,无所不能。
弘⼀法师:华枝春满,天⼼⽉圆
李叔同(1880~1942),谱名⽂涛,幼名成蹊,学名⼴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即佛教中赫赫有名的弘⼀⼤师,晚号晚晴⽼⼈。
精通绘画、⾳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为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
中兴佛教南⼭律宗,为著名的佛教僧侣。
1942年在福建泉州开元寺圆寂。
1/15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阳⼭外⼭。
天之涯,地之⾓,知交半零落。
⼀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2/17
君⼦之交,其淡如⽔,
执象⽽求,咫尺千⾥。
问余何适,廓尔忘⾔,
华枝春满,天⼼⽉圆。
——李叔同《临终偈语》。
浅议弘一大师书法的变化及写经静达法师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字息霜,1880年生人,1918年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以号行世,世人皆称之为“弘一大师”或“弘一法师”。
弘一大师是我国著名的佛门高僧,与虚云老和尚、印光老法师和太虚大师并称为民国时期四大高僧。
弘一大师在青年时期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世称“二十文章惊海内”。
出家前即为著名的教育家、音乐家、戏剧家、改革家、书法家、篆刻家、画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出家后,弘一大师完全是换了一个人,真正做到了“往昔种种譬如昨日死,未来种种譬如今日生”,以出家为界限,弘一大师的整个人生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
这两个阶段都让人感慨唏嘘,心生敬仰。
弘一大师为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大师的字端庄圆融,充满禅意,字里行间表达着佛法的精神,把我国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后人评价法师的书法时说:“朴拙圆满,浑若天成”。
诚不虚言。
鲁迅曾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纵观弘一大师的书法,在大师的不同时期,其书法风格也有非常明显的变化:出家前的书法俊秀挺拔,刚毅果敢,深沉峭拔,气势如虹;出家后的书法风格为之一变,变得平和、圆融、恬静、虚无,锋芒尽敛,返璞归真,充满禅意,后世谓之曰“弘体”。
法师之书,早年力摹篆字,喜临《宣王猎碣》石鼓文,嗣拟《张猛龙碑》,后转习《龙门造像》,尤得力于《孙秋生》、《杨大眼》、《始平公》三品。
鄙人学识浅薄,孤陋寡闻,不懂书法,更没有大师的修为,无法体会大师的修行境界,而这正是理解大师书法的关键。
但这并不妨碍我学习大师的书法,兹将鄙人的体会整理成文,主要谈大师书法的变化以及写经的字体,以求教于大方之家,如能棒喝一二,则不胜感激之至矣。
弘一大师的字自有其变化轨迹可循,大师早年长期以北魏龙门派书体写字,后期则变为风格独具的“弘体”。
请看弘一大师书法的变化轨迹。
图一:1899年弘一大师时年20岁写给徐耀廷的曹全碑字从此幅可以看出,大师的字,功底颇深,字形端庄严谨,才华横溢已初露端倪。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诗词全集李叔同(1880—1942),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祖籍浙江平湖。
清光绪六年(1880)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
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与曾孝谷、欧阳予倩创办春柳剧社。
1910年回国。
1918年8月19日,于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
1942年圆寂于泉州。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他的书法“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争以得大师一字为无上荣耀。
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皆出其教。
他精研律学,弘扬佛法,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李叔同的诗词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
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
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间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
出家前五六年间,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这些作品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今天共收录45首,一起与大家共享。
弘一大师李叔同篆刻集全套6册弘一法师书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37 京东购买一、《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边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如欢,今宵别梦寒。
二《金缕曲》披发佯狂走。
莾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
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更惹得离人消瘦。
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
愁暗暗,浓干酒,漾情不断淞波溜。
悢来年絮漂荡萍泊,遮难回首。
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