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气象学
- 格式:pptx
- 大小:2.48 MB
- 文档页数:237
气象和气候
气象和气候气候一词源自古希腊文,意味倾斜,指各地气候的冷暖同太阳光线的倾斜程度有关。
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一个标准气候计算时间为30年。
气候以冷、暖、干、湿特征来衡量。
气象是大气在运动中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称大气现象,简称气象。
包括冷热干湿风雨雷电霜雪露彩虹等现象和过程。
气象学中定义的小雪,把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等于或大于1000米,地面积雪深度在3厘米以下,24小时降雪量在0.1—2.4毫米之间的降雪称为“小雪”。
气象,用通俗的话来说,它是指发生在天空里的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打雷等一切大气的物理现象。
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和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下,地球上某一区域天气(气候)要素的多年平均状况及其极端情形。
“你老家在哪里啊?”“云南昆明,那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
”这里说的就是气候,指的是一种平均状态,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
1。
气象学与气候学什么是气象学?气象学是地球科学中一门研究大气现象的学科,主要研究大气层的组成、结构、运动及其与地球表面的相互作用。
气象学主要研究天气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通过观测、测量和分析大气的各种现象,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基本规律。
气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气象观测、天气分析预报、气象灾害、气候变化等。
气象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气象学使用很多被广泛接受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来获取天气和气候信息。
其中包括:1.气象观测:通过使用气象仪器和设备,对不同地区的大气条件进行观测和记录。
常见的观测数据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降水量等。
2.模拟和数值模型:利用计算机模拟和数值计算的方法,通过气象方程和物理理论,对大气的运动和变化进行模拟,以预测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3.卫星和雷达技术:利用卫星遥感和雷达技术,对大气中的云、降水等进行监测和观测。
这些技术能够提供全球范围内的气象信息。
4.气象雷达:通过发射雷达波束,并根据回波信号的属性,获取降水和风暴等天气现象的信息。
气象雷达在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中发挥重要作用。
5.气象卫星:使用卫星传感器对地球大气的特性进行观测,可以获取大范围的气象信息,包括云图、海温、水汽含量等。
气象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气象学的研究成果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1.天气预报:气象学通过观测和分析大气现象,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帮助人们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和工作。
天气预报信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比如电视、手机应用程序等。
2.农业气象: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对气候条件有很大的依赖。
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作物对气候的适应性和灾害防范,以优化农田管理和农作物的种植。
3.航空气象:航空气象是研究航空器在特定天气条件下的安全飞行问题。
通过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航空公司和飞行员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恶劣天气,确保航班的安全性。
4.城市规划和气候适应性:气象学可以帮助城市规划师更好地理解城市气候,优化城市设计,提高城市的气候适应性。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区别与联系气象学和气候学是两个相互关联但又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科。
本文将探讨气象学和气候学的区别与联系,并对它们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气象学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现象和气象要素的学科,旨在预测和解释气候的各种现象和变化。
它主要关注的是短期时间范围内的天气现象和气候要素,以及它们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力等各种气象要素,以及云、降水、雷雨等天气现象。
气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建立观测站点并收集气象数据,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来解析和预测气象现象。
它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天气预报、农业、航空航天、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
气象学的研究结果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项经济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气候学气候学是研究地球大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学科,旨在揭示气候现象和变化的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联。
它主要关注的是长期时间范围内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系统,以及它们的变化趋势和影响机制。
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气候要素的统计数据,如长期气温、降水、风力等平均值和变异性。
气候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收集历史气象数据、地质记录和遥感技术来分析和重建气候变化的过程与模式。
同时,气候学还利用地球系统模型进行气候的预测和模拟研究。
气候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了解气候变化趋势、评估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制定相应的适应和减缓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三、气象学与气候学的联系尽管气象学和气候学在研究对象、时间尺度和方法论上存在差异,但它们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
首先,气象学提供了气候学研究的基础数据和观测手段。
气象观测站点收集的短期天气和气象要素数据为气候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也为气候变化的分析和预测提供了基础。
其次,气象学和气候学共同关注气候系统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
气候是由大气、海洋、陆地和生物等多个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而气象学和气候学都致力于研究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什么是气象学?它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包括气象观测、预报、气候研究等多方面内容。
它的基本任务是对大气现象进行描述,理解其发生的原理,预测其未来的变化。
气象学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气象学的历史1.1 古代气象学的起源古代气象学萌芽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理解。
在古代中东、印度等国家,早有人们通过日晷、太阳、星象、云彩等自然指标了解当时的天气情况,而且有了较为准确的天气预报技术。
1.2 现代气象学的成立直到18世纪,随着人类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人工测量技术的不断提高,气象学才逐渐从实用技术上发展到科学理论水平。
二、气象学的应用2.1 气象预报气象预报是气象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它通过对大气的分析、监测、研究,采用物理与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全球及区域天气、气候及其变化进行预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为人类的天气灾害防范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2.2 农业与航空气象气象学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在航空、航海、交通方面使用气象学,有助于提高人类的运输效率,保障人类安全。
2.3 气候变化研究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气候变化已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气象学通过研究大气物理、气候学、生态学等方面,为我们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三、气象学的未来3.1 自动化测量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仪器设备的应用不断深入,气象学的测量、观测效率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将会使得气象预测达到更高的准确度。
3.2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气象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更加精准的气象预测成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它将能更加快速精准的给人们提供气象服务。
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气象学帮助我们更容易地做出日常活动,规划生产计划等衣食住行所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前气候状况,情况危险的气象灾害,并及时避免潜在的风险。
气象学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方式,也为我们深入了解自然界提供了新的途径。
地理学中的气候与气象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学科,其中气候与气象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气候和气象都关注地球上的天气现象,但它们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气候与气象的概念、区别以及它们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
一、气候与气象的概念气候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的天气状况的长期统计结果。
它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力等因素,是长期气候要素的统计平均。
气候通常以年为单位来计算,如某地区的气候可以被描述为炎热干燥或寒冷湿润。
气象是研究地球上短期天气现象的科学。
它关注的是天气的变化、天气现象的成因以及天气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
气象观测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降水等因素,通过采集和分析这些数据,气象学家能够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二、气候与气象的区别气候和气象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时间尺度和研究方法。
气候是长期统计的结果,关注的是气候要素在一定区域内的长期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通常需要至少30年的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而气象则关注的是短期的天气现象,一般采用较短的时间段进行观测和分析。
在研究方法上,气象主要侧重于实时观测和数值模拟,通过天气预报和天气图表等方式提供准确的短期天气信息。
而气候的研究则更多地依赖历史气候数据、气象站点观测和气候模型等方法,通过对长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进行分析,以揭示气候形成的机制和规律。
三、气候与气象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气候与气象在地理学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气候和气象是地理学中天气和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上的气候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植被、动物分布、水资源分配等自然环境特征。
同时,气象现象如暴雨、台风等也会对地表地貌产生影响。
其次,气候和气象对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正常的气候和适宜的气象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旅游业、能源开发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
同时,极端的气候事件如干旱、洪涝等也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此外,气候和气象研究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气象学与气候学1.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天气过程是大气中的短期过程。
2.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3.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气体及浮悬其中的液态和固态杂质所组成。
表1·1列举了其气体成分,其中氮(N2)氧(O2)和氩(Ar)三者合占大气总体积的99.96%,4.氧还决定着有机物质的燃烧、腐败及分解过程。
大气中的氮能够冲淡氧,使氧不致太浓,氧化作用不过于激烈5.臭氧的作用: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暖,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从而对地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保护着地表生物和人类。
6.液体微粒是指悬浮于大气中的水滴和冰晶等水汽凝结物。
7.气象要素:是指表示大气属性和大气现象的物理量。
8.湿度:表示大气中水汽量多少的物理量称大气湿度。
9.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水汽压(e)。
10.饱和空气的水汽压(E)称饱和水汽压,也叫最大水汽压2.相对湿度相对湿度(f)就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相对湿度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11.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称饱和差(d)。
即d=E-e,d表示实际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12.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质量加上干空气质量)的比值,称比湿(q)。
其单位是g/g,13.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
14.降水: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
15.降水量指降水落至地面后(固态降水则需经融化后),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降水量以毫米(mm)为单位。
气象学与气候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第一章大气圈: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
地球周围聚集着一个气体圈层,构成了所谓的大气圈。
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对流层: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
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为平流层。
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5km左右为中间层。
热层(热成层、暖层):位于中间层顶以上。
散逸层(外层):大气的最高层。
气压:大气的压强。
湿度:表示大气中水汽量的多少的物理量。
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
饱和水汽压:饱和空气的水汽压。
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
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
水汽混合比: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降水: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包括雨、毛毛雨、雪、雨夹雪、霰、冰粒和冰雹等。
风:空气的水平运动。
云量: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
能见度: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第二章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播能量的方式称辐射。
辐射能:通过辐射传播的能量。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选定方向上的单位面积的辐射能。
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面积内,1min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总辐射:位水平表面上接受的直接太阳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的总量。
气象学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大气及其现象的科学,而气候则是长期统计的天气状况。
环境变化涵盖了自然和人为因素对地球环境的改变。
本文将探讨气象学、气候以及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象学与气候的联系气象学与气候紧密相连。
气候是由长期统计的天气数据得出的,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
这些数据是通过气象学的研究得到的。
气象学家利用气象仪器和卫星观测系统,收集大气中的各种参数,然后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一系列的气候特征。
因此,气象学为气候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气候与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气候变化会影响到环境的各个方面,包括生态系统、水资源、土壤、自然灾害等。
以下是气候与环境变化关系的几个方面:1. 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表现在物种分布、植被生长、动物迁徙等方面。
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熊的栖息地减少,食物来源减少,生存受到威胁。
另外,气候变化还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周期和节律发生变化,如开花期、繁殖期等。
2. 水资源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量、蒸发量和冰川融化等方面。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降水分布不均,一些地区干旱加剧,水资源短缺;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增多,洪水灾害风险增加。
此外,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面临淹没的威胁。
3. 土壤气候变化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湿度、养分循环和土壤侵蚀等方面。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土壤湿度变化,影响植物生长。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活动,进而影响土壤养分的循环。
而土壤侵蚀方面,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暴雨、干旱等,从而加剧土壤侵蚀。
4. 自然灾害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热浪、暴雨、干旱、台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损失,影响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
气象学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气象学在环境变化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气象学家利用气候模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和公众提供决策依据。
地球科学:气象学VS气候学气象学和气候学是地球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领域。
气象学主要研究大气现象和天气预报,而气候学则关注气候变化和长期趋势。
虽然它们有许多共同点,但在研究方法、时间尺度和应用领域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之处。
在本文中,将介绍气象学和气候学的基本概念、重点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此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认识。
一、气象学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天气预报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的是短期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内的天气变化,例如降雨、风速、温度、湿度、气压等。
气象学家使用观察、实验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将大量的气象数据收集和分析,以便预测天气和提供相应的预警。
气象学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航空和海运、能源和建筑等方面都需要相关的气象信息。
气象学的重点领域包括:1.气象观测与测量气象学需要大量的实地观测和测量,以获取关于大气各种参数的数据。
观测包括地面、海洋、气球、卫星等多种方式,气象学家采用各种仪器和传感器收集数据。
这些观测数据可以用来建立气象模型,以预测天气和研究大气现象。
2.大气动力学大气动力学是研究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大气运动规律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各种气旋,例如暴风、台风、飓风等,以及副热带振荡和大气涡旋等。
大气动力学是气象学中重要的分支之一,其研究结果可以用于改进天气预报模型。
3.天气预报和气象预警天气预报是气象学中最重要的应用之一。
预报需要收集大量的气象数据和信息,将其输入气象预报模型,然后进行数值计算来预测天气。
这些模型可以用来生成天气预报,以及警示灾害,例如暴风雨、飓风和洪水等。
4.气象灾害研究和管理气象灾害是指遭受极端气象事件影响的人类和生态系统。
例如,气象灾害可能包括风暴、洪水、干旱、火灾、暴雨和雪灾等。
气象学家使用气象数据和模型来研究灾害的成因、预测和管理方法。
通过分析和研究相应的数据来指导防灾减灾工作。
二、气候学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变化和长期趋势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更长时间(从几年到几十年)内的天气变化,包括气温、降雨、风等。
气象学与气候学一.名词解释1.气象学专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2. 气象大气中存在冷热、干湿、气压高低等矛盾斗争的结果产生了风、云、雨、雪、雾、露、霜、雷、闪电;增温和冷却;蒸发和凝结的大气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3. 天气学研究天气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并据以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科学。
4. 天气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5. 气候学研究气候的形成、分布和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6. 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7. 大气科学研究大气结构、组成、物理现象、化学反应、运动规律及其它问题的科学,称为大气科学。
8. 气候系统指的是大气圈同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
9. 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 面积内,1min 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用I0 表示。
10. 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由此可看出大气对地面有一种保暖作用。
11.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放射的辐射(Eg)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δEa)之差。
12. 地面的辐射差额地面由于吸收太阳总辐射和大气逆辐射而获得能量,同时又以其本身的温度不断向外放出辐射而失去能量。
某段时间内单位面积地表面所吸收的总辐射和其有效辐射之差值。
13. 冰晶效应在云中,冰晶和过冷却水共存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如果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两者饱和水汽压之间,就会产生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现象。
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
14. 凝结增长云雾中的水滴有大有小,大水滴曲率小,小水滴曲率大。
如果实际水汽压介于大小水滴的饱和水汽压之间,也会产生水汽的蒸发现象。
小水滴因蒸发而逐渐变小,大水滴因凝结而不断增大。
⽓象学与⽓候学第1—2章1)简述⽓候系统。
答:⽓候系统就是⼀个包括⼤⽓圈、⽔圈、陆地表⾯、雪圈与⽣物圈在内得,能够决定⽓候形成、⽓候分布与⽓候变化得统⼀物理系统。
太阳辐射就是⽓候系统得能源。
在太阳辐射得作⽤下,⽓候系统产⽣了⼀系列复杂得过程,这些过程在不同得时间尺度上与不同得空间尺度上有着密切得相互作⽤,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与能量交换,紧密地结合成⼀个复杂得、有机联系得⽓候系统。
2)名词解释:天⽓、⽓候、天⽓系统、天⽓过程、天⽓预报、⽓象要素、辐射通量密度、⽐辐射率答:天⽓:某地在某⼀瞬间或某⼀短时间内⼤⽓状态与⼤⽓现象得综合。
⼤⽓状态:⼤⽓得⽓压、⽓温与湿度等。
⼤⽓现象:⼤⽓中得风、云、⾬、雪等现象。
⽓候:在太阳辐射、⼤⽓环流、下垫⾯性质与⼈类活动得长期作⽤下,在某⼀时段内⼤量天⽓得综合。
不仅包括该地多年得平均天⽓状况,也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得极端天⽓状况。
天⽓系统:指引起天⽓变化与分布得⾼压、低压、⾼压脊、低压槽等典型特征得⼤⽓运动系统。
天⽓过程:天⽓系统得发⽣、发展、消失与演变得全过程。
天⽓预报:⼈们根据对天⽓演变规律得认识,利⽤多种观测及模拟⼿段,对未来⼀定时期内天⽓变化作出主、客观得判断。
⽓象要素:⽓象要素就是指表⽰⼤⽓属性与⼤⽓现象得物理量,如⽓温、⽓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量与能见度等等。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积得辐射能量称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就是W/m2。
⽐辐射率就是反映物体热辐射性质得⼀个重要参数,与物质得结构、成份、表⾯特性、温度以及电磁波发射⽅向、波长(频率)等因素有关。
3)哪些⾃然现象能证实⼤⽓圈得存在?答:a、蓝⾊得天空。
这就是由于⼤⽓中得⼀些⾮常细⼩物质成分,如⽓体、粉尘等,它们得直径较阳光得波长⼩得多,因此,蓝⾊得散射量较之于其她任何⼀种颜⾊能更多地被选择散射。
这种散射称瑞利散射。
b、⽩云。
如果形成散射粒⼦得形状就是球形得,⽽且其直径并不⽐阳光得波长⼩,所有得波长都就是平均地被散射得,这种散射称迈耶散射。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间、空间尺度)2.气象学发展历程:气象仪器、无线电报、无线电探空仪、遥感探测、自动气象站第二章大气的基本情况1.大气组成:干洁空气(N2、O2、CO2、O3)、水分、悬浮杂质2.大气的垂直结构(温度、成分、电荷、大气垂直运动)a.对流层: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④主要大气现象发生在此层分层:贴地层、摩擦层、对流中层、对流上层、对流层顶b.平流层:①25km(臭氧层)以下,气温保持不变;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着升高。
(臭氧层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热而使空气温度大大升高)②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无明显的垂直运动。
③水汽和尘埃含量极少,晴朗少云,大气透明度好,气流比较平稳,适宜飞机航行。
c.中间层: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强烈的垂直运动。
d.热层:气温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电离现象e.散逸层3. 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a.比湿: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与干空气的质量)的比值;b.露点:空气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气压一定时,露点的高低只与空气中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高,露点高;实际大气中,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露点温度比气温低第三章辐射系统1.辐射通量及辐射通量密度定义辐射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2.辐射规律(选择)a.基尔荷夫定律(选择吸收定律)黑体吸收(放射)能力最强同一物体,温度T时它放射某一波长的辐射,同一温度下也吸收这一波长的辐射。
b.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物体温度越高,放射能力越强c.维恩位移定律: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着物体温度不断增高,最大辐射波长向短位移。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3.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光谱:可见光(50%)、红外区(43%)、紫外区(7%)◆太阳常数: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气象学与气候学名词解释:天气:某地在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的长期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的综合。
不仅包括该地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虚温: 在同一压强下,干空气密度等于湿空气密度时,干空气应有的温度。
大气稳定度: 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它表示在大气层中的个别空气块是否安于原先的层次,是否易于发生垂直运动,即是否易于发生对流。
大气稳定度有三种类型:稳定:无论上升或下降,最终回到原位。
不稳定:加速远离原位。
中性:随欲而安。
1、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的判据r<rd 时,大气层结稳定r=rd 时,大气层结为中性r>rd 时,大气层结不稳定 2、饱和湿空气的判据r<rm 时,大气层结稳定r=rm 时,大气层结为中性r>rm 时,大气层结不稳定 3、结论1) r 越大,大气层结越不稳定;2) r<rm<rd 时,或r=0(<0)时, 大气层结是等温或逆温,绝对稳定; 3) r>rd 时, 无论空气是否饱和,都是不稳定的,绝对不稳定;4) rm<r<rd 时, 属于条件性不稳定, 对饱和空气大气层结是不稳定的, 对未饱和湿空气大气层结是稳定的。
露点(温度): 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在一定的气压下,若使空气达到饱和,只有降温。
降到实际水汽压(e )变成饱和水汽压(E ),此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为露点。
降水: 从云中降到地面上的液态的或固态的水,称为降水。
云滴r<100μm ,标准云滴r=10μm 雨滴r>100μm ,标准云滴r=1000μm 降水的类型雨:从云中降下的液体水滴 雪:从混合云中降下的固体水霰:从云中降下的不透明球状晶体雹:从云中降下的有透明层和不透明层相间组成的固 体降水,呈球状。
气象学解读天气与气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天气和气候是经常被提及的话题。
无论是出门前查看天气预报,还是规划一次长途旅行,了解天气和气候的特点都至关重要。
那么,什么是气象学?它又是如何解读天气与气候的呢?气象学,简单来说,是一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的科学。
它试图解释大气的各种变化,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向和风速等要素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地球的环境。
天气,通常指的是短期内大气的状态和变化,比如一天、几天或者一周内的情况。
它可能是阳光明媚的晴天,也可能是风雨交加的雨天,或者是大雾弥漫的早晨。
天气的变化往往比较迅速和明显,让人能够直接感受到。
例如,今天早上可能还是晴空万里,到了下午就可能乌云密布,下起倾盆大雨。
而气候,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大气平均状况和特征。
它是通过多年的天气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的。
气候的时间尺度通常是以年为单位,涵盖了一个地区多年的温度、降水、风等方面的规律。
比如,我们常说的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就是根据不同地区长期的平均气温和降水情况来划分的。
气象学通过多种手段来解读天气和气候。
首先是观测。
在世界各地,设立了大量的气象观测站,配备了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如温度计、气压计、湿度计、风速仪等,这些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大气的各种参数。
此外,还有气象卫星在太空中对地球大气进行大范围的观测,能够获取全球范围内的气象信息。
数据的收集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分析和预测。
气象学家们运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算法,对收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这些模型考虑了大气的物理、化学和动力过程,试图模拟大气的运动和变化。
通过不断地改进和优化这些模型,气象学家们能够对未来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测。
然而,天气和气候的变化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
太阳辐射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太阳的能量照射到地球表面,不同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导致了温度的差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也会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
自转引起的科里奥利力使得大气流动产生偏转,而公转导致了季节的变化,从而影响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