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派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10
格式塔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是20世纪初期在德国兴起的心理学派,也称完形心理学派。
其创始人魏特曼、考夫卡和柯勒自1910年起密切合作,成为格式塔学派的核心。
他们于1921年创立了该学派的刊物《心理学研究》。
在20年代和30年代,他们先后移居美国并吸引了许多支持者。
1912年,魏特曼发表了一篇题为《似动的实验研究》的论文,标志着格式塔心理学的开始。
在格式塔学派创始以前,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主张对意识经验进行分析,将经验分解为单元或元素。
经验元素的相加构成复杂的经验。
格式塔学派则主张,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其组成部分来说明。
似动现象是一个整体经验,单个刺激的相加并不能说明似动现象的发生。
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德语中Gestalt(格式塔)的意思是整体或完整的图形。
格式塔学派认为知觉经验服从于某些图形组织的规律。
这些规律也叫做格式塔原则,主要有图形和背景原则、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完美图形原则等。
客观刺激容易按以上的规律被知觉成有意义的图。
在格式塔学派建立后的数十年里,其理论被应用到学习、问题解决、思维等其它领域。
格式塔学派认为,条件化的重复性学习是最低级的学习方法,学习是对关系的掌握。
在柯勒看来,关系的掌握即是理解过程。
一旦学习者知觉到特定情境中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产生出新的经验,就会出现创造性的结果。
这种突然贯通的解决问题过程称为顿悟(insight)。
50年代前后,格式塔理论被推广到人格、社会及临床心理学领域里。
60年代,新兴的认知心理学吸取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某些观点,特别是格式塔心理学对思维研究的成果。
目前,格式塔学派在个别领域中仍相当有影响。
例如,在知觉研究中,格式塔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但是在当代心理学中,格式塔心理学已经不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进行活动了。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铁钦纳把冯特心理学带到美国以后,根据冯特心理学的某些原理创建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以意识或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心理学家的任务在于分析意识的内容,查明意识的组成元素和构造原理。
格式塔心理学派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格式塔心理学派不?格式塔心理学派啊,就像是一
幅拼图!每一块都有它独特的形状和位置,组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画面。
比如说,你看那远处的山脉,它可不是孤立的山峰凑在一起,而是一
个整体的形态呈现在你眼前,这就是格式塔呀!
它强调的是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
就好比你听一首好听的歌,不是
只因为某一个音符好听,而是整首歌的旋律、节奏等所有元素融合在
一起,给你带来的那种美妙感受,这就是整体性的体现呀!
再想想,你和朋友们一起出去玩的时候,大家的欢声笑语、互动交流,这整个氛围,可不是单个的行为能概括的,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
派所关注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呀!
格式塔心理学派还研究了很多有趣的现象呢!像似动现象,明明是
一些静止的图片,快速播放时你却感觉它们在动,神奇吧?这就好像
变魔术一样,你明明知道那是假的,但就是会被它吸引,这就是格式
塔的魅力所在呀!
还有顿悟学习,就好像你一直解不开一道难题,突然之间,灵光一闪,你就找到了解题的方法,哇,那种感觉是不是超爽?这也是格式
塔心理学派研究的范畴呢!
你说,格式塔心理学派是不是很有意思?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
了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是吗?它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心
理世界的新认识之门。
所以呀,格式塔心理学派真的是心理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派,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和探索呀!。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该学派既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
该学派的创始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还有苛勒和考夫卡。
gestalt psychology 别名完形心理学诞生时间1912年创立人韦特海默起源地德国代表人物考夫卡、苛勒社会背景20世纪初,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学的中心开始由欧洲向美国转移,但是格式塔心理学却出现于德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当时德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相对比较晚,但是自1871年德国统一后,德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到20世纪初,德国已经赶上并超过英、法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跃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强国;德国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也都是强调统一,强调主观能动性。
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也都受到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倾向于整体研究,心理学自然也不能例外。
哲学背景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除了受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影响外,还有其哲学背景.首先就是康德的哲学思想。
康德认为客观世界可以分为“现象”和“物自体”两个世界,人类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物自体,而对现象的认识则必须借助于人的先验范畴。
格式塔心理学接受了这种先验论思想的观点,只不过它把先验范畴改造成了“经验的原始组织”,这种经验的原始组织决定着我们怎样知觉外部世界。
康德认为,人的经验是一种整体现象,不能分析为简单的元素,心理对材料的知觉是赋予材料一定形式的基础并以组织的方式来进行的。
康德的这一思想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源泉以及理论构建和发展的主要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哲学思想基础是胡塞尔的现象学。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的方法就是观察者必须摆脱一切预先的假设,对观察到的内容作如实的描述,从而使观察对象的本质得以展现。
格式塔⼼理学派格式塔⼼理学派 - 概述学派创始⼈之⼀魏特墨M.魏特曼发表了论⽂《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这⼀学派的兴起。
格式塔⼼理学派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这⼀观点在⼀定范围内来说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格式塔⼼理学家们从这⼀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对任何⼼理现象进⾏元素分析,这对于揭发⼼理学内的机械主义和元素主义观点的错误具有⼀定的作⽤。
同时,他们在知觉领域⾥进⾏了⼤量的实验研究⼯作,并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
格式塔⼼理学派 - 理论上的⼀些先⾏者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思想知觉不是⼀种被动的印象和感觉因素的结合,⽽是这些元素主动地组织成完整的经验和结合起来的经验。
物理学家马赫(《感觉的分析》1885)空间模式(如⼏何图形)和时间模式(如曲调)的感觉与元素⽆关。
即使观察者注视客体的空间⽅位可能变化,但是它对客体的视觉或听知觉是不变的。
例如,⽆论从哪⼀边或从顶上,或从⼀⾓去看,在我们的知觉中,⼀张桌⼦仍然是⼀张桌⼦。
同样⼀系列的声⾳,⽐如⼀⽀曲调,即使可能改变速度,但在我们的知觉仍然是同⼀⽀曲调。
厄棱费尔有些经验的质不能⽤传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起来解释,这些质叫格式塔质,或形质。
知觉是以个体感觉之外的某些东西为基础的。
⼀⽀曲调是⼀个形质,不依赖于组成它的那些特殊感觉。
时代精神19世纪最后⼏⼗年,由于物理学承认和接受⼒场的概念,它已经越来越少地运⽤原⼦主义的概念了。
⽐如磁⼒,光、电。
这些⼒场被认为既具有空间的⼴延性,也具有完型或模型。
它们被看作是新的结构实体,⽽不是个别元素或者微粒的作⽤总和。
魏特曼的似动实验以考夫卡、苛勒做被试,魏特曼使⽤速⽰器,通过两条细缝投射出两条光线,⼀条垂直,另⼀条和垂直线成20或30度⾓。
如果先通过⼀条细缝显⽰出光线,然后显⽰另⼀条光线,在两条光线之间有⼀较长的时间间隔(超过200毫秒),那么被试者就看到两条相继出现的光线。
如果两条光线之间的时间间隔短,被试者就看到两条连续的光线。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格式塔心理学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格式塔心理学”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格式塔心理学一译“完形心理学”。
西方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
产生于20世纪初的德国。
“格式塔”为德文“Gestalt”的音译,意为“完形”、“形状”,其含义在于强调意识经验的完整性或完形性,如知觉中实际呈现的形(形状、形体、形象、符号等)。
创始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其理论观点和思想的形成主要受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先验论、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厄棱费尔的形质学说等的影响。
初始于1910年韦特海默对似动现象实验的观察,认为对静止物体在一定条件下所产生的视知觉运动现象,已不能用其原来的物理刺激的原因来解释,即并非个别感受的综合,而是一种全新的现象,是一种无需再分析的知觉结构,即它本身具有整体性。
基本观点:一切心理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其在意识经验中具有结构性、整体性,即格式塔性,否定构造主义的元素论和行为主义的分子行为论观点。
以知觉为分析心理现象的基点,以直接经验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为直接经验即个体直接观察所呈现的心理事实,是不能再分析还原为其他元素或部分的一个整体,整体并非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
亦研究人的行为,认为人的行为反应主要决定于行为环境而非单纯的地理环境,行为环境即引起行为反应时,个体及其环境共同构成的头脑内部的整个情境。
采用现象学的方法论,对直接经验采取朴素的、自然的态度予以如实描述,不以任何理论前提和先行观点进行任意推测和解释,而给予其原本的、自然的整体性、完形性。
该学派对心理学中的许多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解释,如知觉组织原则、同型论、顿悟学习理论、心理和行为的场论思想等。
勒温的拓扑心理学亦属该学派范畴。
格式塔心理学出现后在中国得到很快传播,并对中国心理学产生一定影响。
1928年萧孝嵘首先着文把该学派介绍到国内来,“格式塔”一词首先由他按音译出,并沿用至今。
格式塔心里学派的名词解释格式塔心里学派(Gestalt 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理论和方法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格式塔心里学派的出现和发展,源于对传统心理学的质疑和对人类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关注。
本文将对格式塔心里学派进行名词解释,探讨其主要概念和核心原则。
I. 格式塔心里学派的起源格式塔心里学派起源于20世纪初德国的学者Max Wertheimer、WolfgangKöhler和Kurt Koffka。
他们提出的格式塔心里学派主张将心理活动视作一种整体性的现象,并倡导通过直观、实验等方法进行研究。
这种观点与当时较为流行的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等学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II. 格式塔心里学派的核心概念1. 格式塔现象格式塔现象是格式塔心里学派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当人们面对不完整的刺激时,倾向于自动地将这些刺激组合成有意义的整体,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作独立的单元。
例如,当我们看到几个点相互靠近时,会自然地将它们视为一条线段。
这种整体性的感知方式对于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形成原则和类化格式塔心里学派认为,人类的感知和认知过程受到一系列的形成原则和类化的影响。
形成原则是指人们对于理解世界的方式,它们使得人们能够通过选择出一些重要信息和关键特征,构建出有意义的整体。
类化是指人们将不同的事物归类为同一类别,以便于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这些原则和类化的方式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洞察力格式塔心里学派特别强调洞察力在思维过程中的重要性。
洞察力是指在面对问题时,通过突破传统的思考方式,突然产生一个新的理解和解决方式。
例如,著名的“猴子取香蕉”实验中,研究者发现猴子使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使用棍子将香蕉从天花板上钩下来。
这种突然的洞察力能够打破固有的模式和思维限制,为新的认识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III. 格式塔心里学派的实验方法格式塔心里学派对实验方法的运用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
格式塔心理学派技法引言格式塔心理学派是心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流派,它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技法和观点,对心理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技法,包括其定义、原理、应用和案例分析等方面,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心理学派的重要成果。
1.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定义格式塔心理学派是由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冈·高尔茨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它的核心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感知是通过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来实现的。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技法则是基于这一理论而发展起来的。
2.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原理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信息加工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类的思维和感知是通过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来实现的。
信息加工是指将外界的刺激转化为心理过程的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多个层面。
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和组织,人们能够理解和解释世界,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情感。
2.2. 结构化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对信息进行结构化的重要性。
结构化是指将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模式进行组织和分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通过结构化,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提高思维的效率和准确性。
2.3. 呈现方式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信息的呈现方式对人们的思维和感知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呈现方式会引起人们不同的反应和体验。
因此,在设计信息呈现方式时,需要考虑受众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来传达信息。
3.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技法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技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信息结构化技法信息结构化技法是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核心技法之一。
它通过对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使之更易于理解和记忆。
常见的信息结构化技法包括脑图、思维导图、概念图等。
这些技法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呈现信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组织知识。
3.2. 呈现方式技法呈现方式技法是指通过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来传达信息。
例如,对于复杂的概念,可以使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形式来呈现,以增强受众的理解和记忆。
现代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格式塔审美心理学派(完形审美心理学派)1、“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创立及其历史影响“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于20世纪初的德国,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当今德籍美国著名美学家、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
他在30年代从事电影理论的研究,著书立说,由于不满希特勒的统治,于1939年移居美国,从此转向对审美中的知觉进行研究。
他著有《视觉思维》、《走向艺术心理学》、《艺术与视知觉》等,成为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格式塔心理学是内容较为复杂,立论较为严整,在当今有着广泛影响的心理学的美学流派。
2、“格式塔”的含义与特征“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其意思是“完形”。
“完形”在格式塔审美心理学中具有特殊的含义。
“形”是指在人的知觉经验中形成的一种意象组织和结构。
“完形”是指心理活动中“形”的整体性,这“形”的整体性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原有的,而是由知觉活动组成的经验中的整体,是知觉进行积极组织或构建的结果。
完形具有三个特点:(1)整体性。
完形的整体性是现代科学系统论意义上的“整体性”。
其意义是:完形的整体性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比如对一首五言绝句的整体感受和理解,绝不是20个字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完整的意义,整个意义远远大于部分意义之和。
(2)独立性。
即每一个完形一经形成,就具有了不为外界因素变更的相对独立性。
如人们欣赏过一首乐曲之后,无论再换用什么乐器演奏这首乐曲,都不会破坏、改变乐曲给人的整体心理感受。
(3)主客体的统一性。
即完形不是完全指客体本身的形式,而是在人的知觉经验中形成的完形。
也就是说,完形是在人感知客体的基础上的大脑中形成的,是在知觉中呈现的。
所以,对完形的研究主要是对知觉的研究。
3、完形的特征完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点:(1)完形是一种力的样式。
(2)完形是自发地追求着一种平衡4、完形的两大原则(1)简化。
塔格式心理定义
"塔格式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是一种心理学派别,源于德国,并于1912年开始发展。
它也被称为"完形主义心理学"或"整体心理学"。
该派别的理论和方法强调人类的心理活动是以整体形式出现的,而不是由各个部分独立组成的。
这一理论与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等传统心理学流派存在较大差异。
塔格式心理学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认为人类的知觉、思维和情感等心理活动是在整体的背景下发生和运作的。
该心理学派别主张人类行为和思维不能简单地拆分成各个独立的因素进行研究,而应该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来理解。
因此,塔格式心理学注重研究人类对环境的整体感知、问题解决的整体策略以及心理过程中的整体性特征。
塔格式心理学对于心理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原则,如近似性原则(Proximity Principle)、相似性原则(Similarity Principle)、闭合性原则(Closure Principle)等,这些概念对于理解人类的感知和认知过程都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塔格式心理学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和整体的组织结构,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其他心理学流派的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
1。
什么是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该学派既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
该学派的创始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还有苛勒和考夫卡。
格式塔心理学这一流派不像机能主义或行为主义那样明确地表示出它的性质。
综合上述两种涵义,它似乎意指物体及其形式和特征,但是,它不能译为“ structure ” (结构或构造)。
考夫卡曾指出:“这个名词不得译为英文structure ,因为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争论的结果,structure 在英美心理学界已得到了很明确而很不同的含义了。
”因此,考夫卡采用了E .B .铁钦纳(E .B .Titchener )对structure 的译文“ configuration ”,中文译为“完形”。
所以,在我国,格式塔心理学又译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
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等过程。
广义地说,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用格式塔这个术语研究心理学的整个领域。
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
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
由于这个体系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故有时又称为柏林学派。
主要领导人是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采纳并坚持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心物场(psycho-physical field )和同型论( isomorphism )。
格式塔心理学派发布日期:2008-02-12 14:22 共226人浏览1912年,M.魏特曼发表了论文《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一学派的兴起。
理论上的一些先行者: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思想:知觉不是一种被动的印象和感觉因素的结合,而是这些元素主动地组织成完整的经验和结合起来的经验。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物理学家马赫(《感觉的分析》1885):空间模式(如几何图形)和时间模式(如曲调)的感觉与元素无关。
即使观察者注视客体的空间方位可能变化,但是它对客体的视觉或听知觉是不变的。
例如,无论从哪一边或从顶上,或从一角去看,在我们的知觉中,一张桌子仍然是一张桌子。
同样一系列的声音,比如一支曲调,即使可能改变速度,但在我们的知觉仍然是同一支曲调。
(我认为,即使音阶改变,或有错音,也不影响人们对这支曲调的知觉。
)厄棱费尔:有些经验的质不能用传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起来解释,这些质叫格式塔质,或形质。
知觉是以个体感觉之外的某些东西为基础的。
一支曲调是一个形质,不依赖于组成它的那些特殊感觉。
时代精神: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19世纪最后几十年,由于物理学承认和接受力场的概念,它已经越来越少地运用原子主义的概念了。
比如磁力,光、电。
这些力场被认为既具有空间的广延性,也具有完型或模型。
它们被看作是新的结构实体,而不是个别元素或者微粒的作用总和。
魏特曼的似动实验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以考夫卡、苛勒做被试,魏特曼使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缝投射出两条光线,一条垂直,另一条和垂直线成20或30度角。
如果先通过一条细缝显示出光线,然后显示另一条光线,在两条光线之间有一较长的时间间隔(超过200毫秒),那么被试者就看到两条相继出现的光线。
如果两条光线之间的时间间隔短,被试者就看到两条连续的光线。
可是,在两条光线之间有一最适宜的时间间隔(约60毫秒),被试者看到光线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而且又移动回去。
这就是整体不仅是部分的总和的一个明显例子。
格式塔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这一观点在一定范围内来说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从这一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这对于揭发心理学内的机械主义和元素主义观点的错误具有一定的作用。
同时,他们在知觉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
目前在一般心理学教科书内所讲述的一些有关知觉的规律知识,例如似动现象的发生、知觉过程中图形和背景的关系的意义等,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格式塔学派的研究成果。
此外,苛勒的“顿悟”和韦特墨的“创造性思维”对学习的研究,也有某种程度的影响。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格式塔心理学派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是人们对意识经验发生兴趣,至少把意识经验看作心理学的一个合法的研究领域,并继续促使人们对意识经验的研究和兴趣是有意义的。
同时格式塔学派对同时期的学派中肯而坚定的批评,对心理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局限:把直接经验世界,看作是唯一确实而又可知的世界。
把全部心理学问题,完全简化为数理的问题。
这其实已经违背了系统观。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又称为完形心理学。
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原子心理学相对立。
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这种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许可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或格式塔,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
由于这个体系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故有时又称为柏林学派。
主要领导人是韦特海默、克勒和科夫卡。
格式塔学派是以似动现象的实验起家的。
主持这个实验的是韦特海默,观察者是克勒和科夫卡。
实验借助于速示器,将a、b两条发亮的直线先后投射在黑色的背景上。
两条线放映时间的相隔过长,例如2000或200毫秒时,观察者可先见a线,后见b线,没有看见运动;时间相隔过短,例如30毫秒,便可见两线同时呈现,也没有看见运动;如果时间相隔介于两者之间,例如60毫秒,便可见a线向b线移动,或只看见运动,没有看见线,这便称作似动现象,与看电影时所见的相同。
电影的相片是静止的,但放映时观众却看见人物形象的活动。
前人早已发现这种似动现象,但韦特海默对于它的解释则是新颖的。
以前的心理学家在解释运动知觉时,或采取眼球运动说,或采取后象混合说,或采取联想说,以为先有某些感觉元素,然后这些元素综合起来,构成了运动知觉。
但是韦特海默对这些解释一一加以排除。
实验证明,眼球运动至少需要130毫秒以上,60毫秒时间是不可能产生眼动的。
其次,后象混合说也难以成立,因为在产生似动现象时,眼球没有移动,如何能有后象的混合呢?第三,联想说也得不到支持,因为据似动现象观察者的报告,他们所看见的现象是一条线在移动着,或仅见运动而不见线,不是先见a线,后见b线,然后由两条线的感觉,产生综合作用,形成运动的知觉。
因此,运动知觉是一个格式塔,不能解释为感觉元素的联合。
韦特海默以前的心理学也有少数人认为一个整体不等于各部分之和。
马赫认为一个圆周的颜色和大小可以改变,但其圆周性不因之而变;一支曲调的连续的音符可以改变,但听来还是同样的曲调。
马赫把圆周称为空间形式的感觉,曲调称为时间形式的感觉。
很明显,他把感觉的意义扩大了,因而造成了混乱。
但是他和埃伦费尔期的形质说是同声相应的。
埃伦费尔期把这些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称为“形质”,于1890年在一篇论文内提出形质的概念。
他提问,空间和时间的形式是一种新的元素还是旧的元素的集合呢?他的结论是一种新的元素。
他认为一个正方形是四条直线构成的,但是“正方形”可不是这四条线的集合体,它是一种新的形式、性质或元素。
所以马赫和埃伦费尔斯的研究只是要在旧有的元素外增加一个新的元素,并没有根本否定元素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则认为,现象的经验就是整体或格式塔,所谓感觉等元素乃是不自然的分析的产物。
现实的经验只能证明“感性的组织”。
克勒说:“当我眼看面前的书桌时,我便看到许多界线分明的整体在视野内各别分开,桌面上有一张纸、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条香烟等。
”他为了证明这些分离整体的现实性,认为不妨试行将这些物体的部分与背景的部分合成另外一些整体,结果就可以有时失败,有时有较好的成就,但其所造成的新整体与自然的整体相形之下,就不免离奇古怪了,读者也许以为这是由于人们日常应用过这些东西,习惯于把它们看成分离的整体。
克勒说:“谁能否认一张纸、一支笔是大家熟悉的物体呢?我由于过去的经验知道它的用处和名称,因此,毫无犹豫地应当承认它们有充足的‘意义’。
但是根据这些事实,可不能立即断言,如果不知道它们实际的功用,一张纸或一支笔就将在我们的视野内不能成为分离的整体。
可能在我们具有那种知识之前,这同样的实物虽然我们并不认识,也不能叫出它们的名称,但是它们在视野内仍旧出现为个别的单元,分离的整体。
”克勒还举出许多其他实例为证。
总之,在克勒看来,现象的经验是整体,是单元,不是感觉元素。
韦特海默说,很久以来,欧洲科学的特点是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将复杂的东西破成元素。
现在“如果以活生生的经验请教于科学,问它对这些经验能够讲些什么,它便给你一大堆的元素如感觉、意象、感情、意志、动作和与这些元素有关的定律等,它对你说,请吧,你就用它们重新组成你的经验吧。
这就使我们在具体的研究上陷入田难,引起了传统分析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很明显,这个批评的矛头不仅针对感觉论,而且也针对联想主义。
韦特海默把这些学说,讥评为镶嵌说或包扎说。
冯特认为心灵有将元素主动地综合为整体的统觉,但在韦特海默看来,这个统觉说还是让感觉元素占据重要的地位。
至于格式塔则“不是用主观方法把原本存在的碎片结合起来的内容的总和,或主观随意决定的结构。
它们不单纯是盲目地相加起来的、基本上是散乱的难于处理的元素般的‘形质’,也不仅仅是附加于已经存在的资料之上的形式的东西。
相反,这里要研究的是整体,是具有特殊的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所考虑的是有具体的整体原则的结构”。
利黑认为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的主张。
格式塔心理学有一条基本原则是组织。
组织原则首先是图形和背景。
在一个视野内,有些形象比较突出鲜明,构成了图形;有些形象对图形起了烘托作用,构成了背景,例如烘云托月或万绿丛中一点红。
在一个知觉野或知觉场中,邻接的单元便与大小,形状或颜色相似的单元连合在一起。
反之,距离较大或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的单元,则各自分离,不相隶属,主观上如果硬把它们拉在一起,也难造成稳定的组合。
在听觉方面也有相同的现象的经验。
时钟的声音“的嗒”组成自然的节奏,改成“嗒的”虽暂时可能,但不久又恢复到“的嗒”了。
为了解释似动现象,韦特海默曾提出脑历程的交互影响的场论,认为脑内有一中心位置受了刺激时,便有一定大小的神经波传播出去像投石于水时所引起的涟谢一样。
假使a点和邻近的b点先后受了刺激,则a和b之间产生了短路。
如果a点传出的涟漪达到最高峰而有类似的兴奋圈恰恰从b点来到,神经历程的方向便决定于a先到达的这个事实。
a、b两点越加接近,似动历程产生的条件便越加有利,而这个历程就是一个广阔的特殊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便运用这个场论解释知觉单元的组合。
波林说:“我们已经看到,格式塔心理学对于整体的重视导致其弟子们应用了场论。
如果场内的材料由于互相作用的场力或由于它的作用类似于磁场或电场的作用而造成形状,那么经验的项目构成结合的图形就可以有时被理解了。
”格式塔心理学还用这个场论研究学习问题。
克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被迫困居在特内里费岛,便从事于黑猩猩学习的实验。
他给黑猩猩布置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观察它们如何解决问题,取得目的物——香蕉。
这种情境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动物要走向目的物,而动物和目的物之间则由实验者设置了障碍。
动物必须观察整个情境,领会目的物和障碍物的关系,然后克服障碍,解决问题,取得食物。
这种学习称作顿悟学习,与桑代克的试误学习不同。
试误学习的障碍不是动物所能观察得到的,以致它们只得进行盲目尝试,试而误,误而再试,最后侥幸得到了成功。
而顿悟学习则是动物领会情境的关系,或利用手杖将香蕉拉到手,或把箱子重叠起来,跃登其上取得高悬于屋顶下的香蕉,或将目的物推向相反的方向,用迂回的方法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