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历史)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2.47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元朝历史讲解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元朝的建立及其特点;
2. 了解元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3. 能够分析元朝的兴衰原因。
二、教学重点:
1. 元朝的建立过程;
2. 元朝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
3. 元朝的文化及对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 元朝政治体制的复杂性;
2. 元朝文化与社会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入元朝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元朝的了解和思考。
2. 讲解元朝的建立及特点(20分钟):
通过讲解元朝的建立过程、建立者及其重要特点,引导学生对元朝的起源和特点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
3. 分组小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议题,如元朝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等,然后由每个小组代表汇报研究成果。
4. 教师总结(10分钟):
对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认识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加深对元朝历史的理解。
5.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如写一篇关于元朝社会结构的作文等。
五、教学反馈:
通过课堂讨论、作业批改等形式,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对元朝历史的认识
和理解水平。
六、教学延伸:
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展览等形式,深入挖掘元朝历史,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和知识面。
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行省制度的实施;掌握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实施,以及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元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的讲解,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作的贡献,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充分理解,中华文明是由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真谛,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多元导入】(多媒体展示白塔寺)大家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
在这些民族中,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做蒙古族。
同学们知道“元朝的建立”与“蒙古族的兴起”有何联系?这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现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课《元朝的统治》。
【新知导学自主学习】知识点一:元朝疆域和民族融合(1)疆域: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
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回族的形成: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人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原先进人黄河流城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知识点二:行省制度(1)中央机构: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一、课标要求认识两宋时期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二、教材分析1、单元分析第三单元展现了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辽宋夏金元时期。
共包含三课(9课、10课、11课)内容,共同体现的时代特征为:民族大交融、政权大交流、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化、思想大繁荣。
2、本课地位分析首先,在“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方面,本课上承隋唐时期的经济与社会,下启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其次,在“辽宋夏金元这一特定时段”方面,本课内容对理解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3、本课主题分析教材的单元主题是《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的繁盛时期,这个时期的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方面,而经济的变化发展也带动了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的变化、文化的发展。
根据单元引言以及课标要求,本课教学主旨是认识辽宋夏金元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
4、本课内容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三单元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从内容上看,本课上承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的政治与民族状况,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
本课通过四个子目(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儒学的复兴、文学艺术和科技)讲述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概况,从而认识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变化特征。
本课每一子目内容包含一个学习聚焦,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每一子目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内容的重难点。
三、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关于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的能力,能从教材和史料中大致了解到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但高一学生还没有形成对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系统思考。
初中历史教案:元朝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它是由蒙古族人建立的政权。
虽然元朝时期只有不到100年的时间,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元朝时期达到了一个繁荣的高峰。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元朝经济与文化的繁荣。
一、经济繁荣在元朝时期,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生产与商业贸易成为经济的两个重要支柱。
元朝政府非常注重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置关卡、税收政策的调整、开辟新的贸易路线等,使得中国经济最终实现了快速发展。
1.农业繁荣元朝时期的农业,主要以种植粮食和水稻为主。
在当时,政府投资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扩大了农业耕地,减少税收的压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这也为开发新的耕地创造了条件,从而推动了新的农业文明建设。
2.手工业繁荣在元朝时期,手工艺术的发展出现了极大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纺织业、瓷器业和冶金业等方面。
由于帝国经济的发展,缺少了足够的货币财力和铸造的硬币,因此,许多商人选择采用非货币交换的交易方式,从而在市场中产生了莫大的交易活力,有效地推进了手工业的繁荣。
3.商业繁荣元朝时期,商业贸易非常活跃。
颁布了《草原之律》,保障了商人之间的正常贸易活动,同时,还特别提出了一系列强制保证积极传统商品的质量规定。
士绅家族和商人集团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他们的贸易方针和财力取得了得到了迅速的变化。
此外,元朝还尝试建立重要的贸易联系,如将东方与欧洲地区结合起来,建立了“丝绸之路”,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商贸交流的范围,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文化繁荣元朝在文化方面的繁荣尤其令人瞩目。
元朝时期,文化交流非常活跃,政府对文化的支持力度也非常充分,文化的发展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推进。
1.文学艺术元朝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表现最为直接。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相继发表。
泼墨山水画、造型艺术等也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王仁波先生在《隋唐时期的墓室壁画》中推测:唐章怀太子墓墓道西壁《礼宾图》自左到右,依次为大食使节、吐蕃使节、高昌使节、三位鸿胪寺官员。
东壁《礼宾图》自左到右分别是三位鸿胪寺官员、东罗马使节、高丽使节、东北少数民族的使节。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样貌、发型、服饰呈现出什么特点?这两幅壁画反映出什么?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设有鸿胪寺这样专门的机构来管理民族事务和对外交往,壁画也再现了大唐王朝民族交融和对外交往的盛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从章怀太子墓墓道壁画再现了大唐王朝民族交融和对外交往的盛况!引出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为什么说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端?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唐杜甫《咏怀古迹》之三汉武帝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由昭君墓和霍去病墓引发思考汉朝时期面对强大的匈奴汉朝采取了和亲和战争的方式,都起到推动民族融合的作用,除此之外汉朝还采取哪些方式推动民族交融?《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
”结合教材和上面史料分析屯田的影响?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唐时期通过哪些方式与周边民族保持着良好的关系?2、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丰盛的嫁妆,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记载,释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类饮料,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
还带了芜菁种子等入藏。
结合教材和上面史料分析中国古代的民族交往交融起到什么作用?3、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
大一统的元朝说课稿于凯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是重点课。
1271年建立的元朝结束了辽宋夏金的对峙局面,统一了中国,并把中国的版图扩展到最大。
元朝时中国经济继续发展,为后来明朝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元朝在中国历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上承《北方民族大融合》,下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因此,学好本课就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联系与理解,对以后学好本册书第十九课的一些内容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蒙古的统一;元朝的建立;民族融合。
确定本节课重点的依据:蒙古各部的统一为元朝的建立及其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元朝的统一促进民族的融合,而各民族的融合更能促进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可见,“蒙古的统一”、“元朝的建立”、“民族融合”反映着整节课的主要内容。
因此,确立它们为本课的重点。
2、本课难点:行省制度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是: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行省制度”是个新的历史概念。
而要真正弄清、把握这个概念,对七年级学生来说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三、学情分析本课内容目标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抽象思维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绝对的特点;另外,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加上咱们的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自我表现欲强、思维活跃,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巧妙引导,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通过提供大量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等历史史实。
了解元朝的民族大融合。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提炼信息、分析理解归纳等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成吉思汗、忽必烈的相关历史,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少数民族作用的认识,培养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对文天祥事迹的了解,增强正气之心,感受英雄人物凛然不屈的浩然之气。
教案初中下册历史11课1. 了解元朝的建立及其影响;2. 了解元朝统治者的特点和政策;3. 理解元代的文化和科技成就;4. 掌握元朝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及外交政策。
教学重点:1. 元朝的建立及其影响;2. 元朝统治者的特点和政策;3. 元代的文化和科技成就;4. 元朝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及外交政策。
教学难点:1. 元朝统治者的特点和政策;2. 元代的文化和科技成就;3. 元朝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及外交政策。
教学准备:1. 教科书《历史》下册;2. 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辅助设备;3. 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元代的一幅地图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元代的地理范围和历史地位,激发他们对元代的探究兴趣。
二、讲授(30分钟)1. 讲解元朝的建立及其影响,介绍元朝建立的背景和奠基者;2. 讲解元朝统治者的特点和政策,强调忽必烈的统治方法和政策措施;3. 讲解元代的文化和科技成就,包括绘画、建筑、诗歌等方面的成就;4. 讲解元朝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及外交政策,引导学生了解元朝的外交活动。
三、讨论(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元朝的统治方法和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鼓励他们展开思考和表达意见。
四、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重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并提醒他们今后的学习重点。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和调研任务,要求学生对元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并准备下节课的讨论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元朝的建立及其影响、统治者的特点和政策、文化和科技成就、外交关系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实例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11课元朝的统治-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二册教案一、课程目标1.认识元朝的建立和统治特点;2.了解元朝的制度和文化;3.掌握元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二、教学重点1.元朝的建立;2.元朝的统治特点;3.元朝的制度和文化;4.元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三、教学难点1.元朝统治特点的揭示;2.元朝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3.元朝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元朝的建立,并与宋、金时期的历史进行比较,引出元朝的统治特点。
2. 学习重点和难点(10分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3. 元朝的统治特点(20分钟)详细介绍元朝的统治特点,包括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展现元朝独特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4. 元朝的制度和文化(20分钟)介绍元朝时期的制度和文化,以制度和文化的变化为线索,分析元朝的演变过程,了解发展的历程和原因。
5. 元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20分钟)探究元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了解下一阶段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为学生提供历史背景和文化基础。
6. 小结复习(5分钟)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与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进行联系,强化学生对元朝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考查学生态度;2.能力表现;3.课堂互动;4.思考与创新。
六、课后拓展1.搜集元朝时期的文化和艺术作品;2.了解元朝时期的故事和传说;3.分析元朝时期的军事制度和战争;4.讨论元朝结束的原因和影响。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对老师们教学有所帮助。
第 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发明时间、排版方式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和外传,知道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状况。
2.过程与方法阅读文字材料和《相关史事》,获取有效历史信息,了解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状况;探究文中《材料研读》、识读《元朝交通路线图》,学习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新发展和重要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不懈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与发达的中外交通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
[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
难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两方面的内容,即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发达的中外交通。
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科技的重大成就。
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海陆交通的发达和海外贸易的繁荣,中外交流频繁;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传播到欧洲,有利于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发达的海陆交通也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同时也成为中国融入世界的桥梁。
学习这部分内容,要了解宋元时期科技进步的主要原因。
宋元时期科技进步的主要原因包括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元朝实现了大一统,使社会出现相对安定局面;宋元时期的经济继续发展,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交融加强,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族人民互相学习,促使各族文化共同提高;对外交往有了重大发展,在同亚非欧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一方面我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我国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隋唐文化的辉煌成就也为宋元时期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学情分析1 / 12(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1. 引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由蒙古帝国建立的朝代在经济和中外交往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元朝的经济发展和中外交往的情况。
2. 元朝的经济特点2.1 铁质货币的使用元朝采用了铁质货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特的。
铁质货币的使用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活动的繁荣。
2.2 汇聚资源与发展制造业元朝在统一中国后,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以吸纳各地的资源,并发展制造业。
这包括设置制造业重镇,鼓励手工业和农业生产等,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3 促进贸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元朝通过对外贸易的促进,加强了与西亚、非洲等地的经济联系,同时也建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海上丝绸之路。
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元朝经济的繁荣,为中外交往打下了基础。
3. 元朝与中外交往3.1 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元朝通过与周边国家的贸易,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
与琉球、高丽、日本、越南等国家进行了频繁的贸易往来,推动了东亚地区经济的发展。
3.2 与蒙古帝国的联系元朝本身就是由蒙古人建立的,与蒙古帝国有着紧密的联系。
元朝通过与蒙古帝国的贸易往来,加强了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并促进了两国的发展。
3.3 与非洲和西亚的交流元朝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航线,与非洲、西亚等地建立了贸易关系。
这些交流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丰富了元朝人民的生活和文化。
3.4 文化交流的影响元朝的中外交往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文化交流的影响。
外来文化的融入为元朝带来了新的艺术、建筑、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丰富了元朝的文化内涵。
4. 结论元朝的经济发展和中外交往是该时期重要的历史现象。
通过采用铁质货币、发展制造业、促进贸易以及与周边国家和蒙古帝国的交往,元朝取得了经济的繁荣。
与非洲、西亚等地的贸易也为元朝带来了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推动中外交往的重要力量。
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人士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宋元时期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造纸术发展的基础上,活字印刷术的出现,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出书速度,推进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火器的使用,推动了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转变,改变了作战思维与交战方式,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与此同时,宋元时期的海陆交通使得东西方往来更加频繁,更加便利,不仅将这一时期的科技外传,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加速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同时也将世界的优秀文化带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经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教学目标:1.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发明时间、排版方式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和外传,知道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状况。
2.阅读文字材料和《相关史事》,获取有效历史信息,了解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状况;探究文中《材料研读》、识读《元朝交通路线图》,学习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新发展和重要影响。
3. 学习古人不懈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与发达的中外交通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四大发明;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四大发明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展示相关报道: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对“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的青年最爱的中国生活方式进行了调查。
在国外青年“最想把中国的什么带回国”的采访中,评选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
教师: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现在出现了“新四大发明”。
那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又是什么?这四大发明是通过什么方式传到世界?它们对中国和世界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案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设计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康乾盛世”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历史观,又称为整体史观。
这一史观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
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试以全球史观来论述“康乾盛世”。
(要求:观点明确,用史实阐述;不少于300—400字)【答案】从横向比较的角度指出康乾盛世只是“落日的辉煌”。
【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明确全球史观的概念;然后,依据所学知识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论述“康乾盛世”,要求观点必须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而且不少于300—400字。
“观点”,全球史观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康乾盛世时期西方正在实现社会转型,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所谓康乾盛世只是“落日的辉煌”。
“论述”,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中西对比进行论述即可。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古人看来,和谐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
早在《左传》中,就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曾提出“太和”观念。
“和”就是各种事物间、不同对立面相互配合、统一而达到平衡状态。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经常用“和”的概念阐发各自的思想,提出了许多著名的论断,形成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和谐局面。
——高占祥《文化力》根据材料并运用中国古代文化史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就“文化与和谐”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论题:儒家思想体现出和谐精神。
阐述:①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及“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都体现出和谐精神;②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认为只要内部和谐,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无往而不胜;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描绘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和谐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初中历史元朝的教案学科:历史年级:初中课题:元朝课时:1教学目标:1. 了解元朝的建立过程和历史背景;2. 掌握元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特点;3. 理解元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1. 元朝的建立和历史背景;2. 元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特点;3. 元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元朝的建立历程;2. 元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特点。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元朝政治制度的理解;2. 学生对元朝社会特点的了解。
教学准备:1. 讲义;2. 多媒体设备;3. 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观看元朝建立的历史视频,引发学生对元朝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25分钟)1. 介绍元朝的建立过程和历史背景;2. 分析元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特点;3. 讨论元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练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就元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特点展开讨论;2. 学生根据讲义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四、总结(5分钟)1. 总结元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特点;2. 引导学生思考元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课堂练习;2. 进一步了解元朝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人物。
评价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元朝的建立过程和政治制度,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科目] 历史
[年级] 初一
[考试类型] 同步试题
[章节] 第17课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
[文件] clx17.doc
[标题] 第17课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
[内容]
前提测评
(一)填空
1.北宋时,棉花在____和____普遍种植起来,到南宋后期扩展到____流域。
(二)多项选择
2.宋朝重要的外贸港口有( )
A.泉州
B.扬州
C.广州
D.明州
(三)列举
3.列举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及南北端点。
课堂效果检测
(一)填空
1.蒙古贵族进入____流域时,把良田改作____,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大臣____劝说蒙古统治者让____从事农业,向他们征收____,以稳定统治。
2.松江地区的农家妇女____,推广了____族人民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对棉纺织业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3.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____时来华。
记述他在东方见闻的《____》,描述了____、杭州等城市的繁荣。
(二)单项选择
4.元世祖时开凿的,由通州到大都一段的运河名称是( )
A.通惠河
B.会通河
C.永济渠
D.通济渠
(三)多项选择
5.元世祖考核地方官政绩的主要标准是( )
A.水利兴修的多少
B.户口增加的多少
C.田地开恳的多少
D.赋税征收的多少
6.元朝的出口货物主要有( )
A.棉织品
B.丝织品
C.纸张
D.瓷器。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三、加强
对西藏的管
辖, 西藏成为元朝的
正式行政
区, 四、加强对琉球
的管辖。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课件在做一简单说明:
教师: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 中书省所控制的地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北京附近, 山东也属于其控制范围, 当时最大的一个行省是岭北行省, 做小的是
江浙行省。
管理西藏的成为宣政院, 管理琉球及现在台湾的是澎湖巡检
司。
管理新疆的是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
设问: 通过学习, 元朝的行省和现在的省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行省制度的设立对今天有什么影响?
学生:我国行政区的设立, 始于隋朝。
过渡: 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对全国实现了有效的统治
过渡: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对全国实现了有效的统治后对比得出来结论, 从而引出铁木真, 体现铁木真对蒙古族的贡献之大。
【导语】历史是⼈书写的,既然是⼈书写的,就会夹杂着⼈的情感,⼈的喜怒知哀乐,所以说,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字,是夹杂着⼈的情感的历史。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初⼀下册历史教学设计:第10课经济重⼼的南移 【教学⽬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了解⾃唐朝中晚期⾄五代、宋朝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产的发展、⼿⼯业⽔平的提⾼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教学重点】南⽅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 三国以前,中国的经济中⼼⼤都在北⽅,从东汉末年开始到西晋后期,⼤量的北⽅⼈迁到江南,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了,修建了许多⽔利⼯程,开垦了⼤⽚荒地,到五代和以后,江南地区有了哪些重要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10课,经济重⼼的南移。
⼆、授课 解释何为经济重⼼:经济重⼼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较强影响的地区。
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中⼼。
古代的经济,主要是三⼤⽅⾯,即农业、⼿⼯业和商业。
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三个⽅⾯共同研究探讨从五代⾄两宋时期南⽅经济的发展情况。
(⼀)南⽅农业的发展 1、南⽅农业发展的原因 2、农业发展的表现 (⼆)南⽅⼿⼯业的兴旺 1、丝织业: 2、棉织业: 3、制瓷业: 4、造船业: (三)南⽅商业的繁荣 1.商业都市: 2.海外贸易: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1)外贸港⼝:⼴州、泉州 (2)贸易范围:中国商船近⾄朝鲜、⽇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洲东海岸。
(3)管理机构:政府⿎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设⽴市舶司,加以管理。
3.纸币 (1)产⽣: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发展:南宋时,纸币发展形成与铜钱并⾏的货币。
(3)影响:纸币的产⽣,有利于商业发展。
【篇⼆】初⼀下册历史教学设计:第11课万千⽓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1、知识与能⼒ 了解宋代社会⽣活的⼤概风貌,包括当时流⾏的服饰、饮⾷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具,⽂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
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历史)教学设计
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XX历史科地位分析元朝统一后,疆域辽阔,交通发达,社会秩序趋于安定,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统治者比较重视经济的发展,元朝的社会经济和海外贸易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入主中原后,蒙古贵族由破坏农业到逐渐接受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元世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北方残破的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元朝的手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最突出的是棉纺织业的发展,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对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大都为代表的商业都市的繁荣,充分反映了元朝社会经济繁盛的局面。
元代漕运的发展使南北交通更加通畅,规模空前的海运更是我国交通运输史上的壮举。
元朝海外贸易发达,对外交往频繁,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丝织品和瓷器远销世界各地。
元朝是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重要时期。
教学思路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古代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方面,既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元朝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又要认识经济与政治科技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主。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生动的教学语言,使知识回归现实回归生活,
通过录像图片文字等教学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采用图示引导讨论的方法是教学内容有难变易化繁为简,帮助学生从重点知识入手,全面了解和认识元朝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
重点分析元大都的繁荣是教学中的另一重点。
元大都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是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大都城市建设规模宏大布局规整,是古都北京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元大都的繁荣是元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
元代的漕运和海运是教学的又一重点。
会通河和通惠河的开凿使年久失修多处淤塞的大运河重新成为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他不仅缓解了大都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而且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是大都商业繁荣的重要保证。
规模空前的海运是元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表现,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是我国交通运输史上的壮举。
元代的棉纺织业是教学中的重点。
棉纺织业是元朝受工业方面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
棉花在全国的广泛种植为棉纺织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对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松江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棉布成为江南人们的主要衣料,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是我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难点分析对元朝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认识是教学中的难点。
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准确全面的认识元朝经济发展的原因,既要理解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还要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这对初一的学生来说会比较困难。
重点突破方案闻名世界的元大都(屏幕显示元大都平面图)指导学生看书,了解大都的布局交通以及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对元大都作一番描述。
并请学生思考回答元大都繁荣兴盛的原因是什么?元代的漕运和海运。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隋朝大运河的有关知识。
然后屏幕显示元朝漕运图,引导学生看书找出相关知识点,通过师生交流,在屏幕上逐一显示。
元朝的海运情况,可以指导学生看书预习后,请学生根据海运航线图向大家介绍。
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元代漕运海运发展的作用。
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两宋时期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的情况,指出元朝的棉纺织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元朝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情况,在对比中引导学生认识元朝的棉纺织业的发展。
同时,屏幕显示相关知识点和图片,着重落实棉布成为江南人们的
主要衣料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黄道婆对棉纺织业发展所作的贡献。
难点突破方案对元朝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认识。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英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学,使难点分散,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重视人民辛勤劳动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关系。
这样,在最后总结归纳时,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最后教师应指出推动经济发展的这些因素同样适应于其它朝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学生在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原因方面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课堂导入导入一:引导学生回忆元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然后指出,元朝时,有一位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在中国居住了十几年,游历了很多地方,回国后,有人根据他的回忆写了《马可波罗行纪》一书,书中对大都杭州等城市的繁荣富庶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以至于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到东方寻找财富的热潮。
大家想知道马可波罗描述的元大都是什么样子吗?元朝社会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导入新课。
导入二:(屏幕显示黄道婆像)引导学生认识黄道婆,引出元朝棉纺织业的发展,再延伸到元朝经济发展的其它方面,从而导入新课。
XX历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