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的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 格式:ppt
- 大小:218.00 KB
- 文档页数:3
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教师寄语:得民心者得天下授课班级:七年级__班授课人:白媛〖学习目标〗1.知识识记①熟记楚汉战争、刘邦建国等知识点。
②记住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的内容。
2.能力培养①讨论楚汉战争中项羽失败与刘邦取胜的原因。
②分析汉初刘邦实行休养生息的原因。
〖学习要点〗1.重点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文景之治”。
2.难点通过比较秦汉两朝的政策,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过程自主预习(试一试,你一定能行!)阅读课本独立完成下列题目1、秦王之后,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他们为了,进行了长达4年战争,史称“”。
2、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设都城于,史称“西汉”。
3、汉初,一批有识之士研究,经常对汉高祖提出忠告,其中的主张成为汉初施政的重要依据。
4、汉初休养生息的措施:、、、。
5、文帝、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具体措施、。
6、西汉时期,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的皇帝的是。
7、最早提出废除“连坐法”和“肉刑”的是。
合作探究(大胆交流,让自己的思维在碰撞中闪现智慧的火花)1.刘邦为什么能够取胜?2. 汉高祖刘邦继位之后,采取了什么政策来发展生产,恢复经济?3.文帝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了什么政策,成绩如何?课堂检测1.选择题:汉朝时废除“连坐法”和“‘肉刑”的是()A.文帝B.景帝C.汉高祖D.汉武帝2.下象棋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活动。
象棋棋盘上两军之间有楚河汉界,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一历史事实有关( )A.秦统一六国B.楚汉战争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3.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论依据源自《新语》一书,此书的作者是( )A.李斯B.陆贾C.韩信D.叔孙通4.关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吸收秦亡教训B.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C.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D.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文景之治”【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究竟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楚汉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一.西汉建立刘邦胜利后,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
西汉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汉朝是如何实现巩固统一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讲授新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要,了解本课的内容和汉朝兴衰的历史框架。
二.文景之治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势呢?布置学生阅读课本76页小字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地方和中央两个层面回答。
(地方: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粮价飞涨,百姓卖儿卖女或者自卖为奴;中央:国库亏空,皇帝要配齐四匹一样的马拉车都办不到,丞相和将军只好坐牛车。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呢?(除战争因素外,还要引导学生回忆秦的暴政及其表现内容,从而引出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
)师生共同探讨课本的“议一议”:面对这样的局面,为了安定和巩固政权,统治者的党务之急是什么?投影课本“读一读”:教师解释其大意:因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丞相萧何顺应民情,全部废除,重新开始。
庙子一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疑探展练评》立体学案班级:姓名: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编制:牛可老师时间:2011-9-14 审核:【自学提纲】1、刘邦建国:(1)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4年的战争,史称“”。
最后战胜了。
(2)公元年,建立汉朝,设都城于,史称西汉。
(3)汉高祖刘邦,善于,包括、等社会下层人士。
刘邦称帝后对其下属论功定封,形成之局。
文帝、景帝的时候,西汉出现了繁荣安定的局面,史称。
2、问答:汉初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答:原因:①经过长期战乱,西汉初期呈现一派残破的景象,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粮食奇缺;②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3、“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是什么?措施:(1)汉高祖①解甲归田(凡退役归农的军吏卒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或免除若干年徭役);②劝民还乡(因战乱逃亡山泽的民众,归还故里领取原有的田宅);③释奴为民(因饥饿而卖身为奴婢的释放为平民);④十五税一(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
(2)汉文帝、汉景帝: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4、问答:“休养生息”政策起了怎样的作用?答:作用:①巩固西汉统治;②推动经济发展;③奠定强盛基础。
(经过文帝、景帝将近40余年的整治,西汉统治者“躬修俭节,思安百姓”,西汉形成了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环境。
)5、问答:陆贾对刘邦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陆贾的思想给汉初的政治和社会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答:意思:夺取政权、建立国家可以采用战争的手段,而治理国家、维持统治难道能用战争的方法吗?陆贾认为打江山与坐江山不能采用同样的方法,因此主张行仁义、重教化,休养生息,力求给百姓一个安静稳定的环境,使社会经济尽快恢复和发展。
影响:陆贾的主张成为汉初施政的重要依据,对西汉的逐渐强盛起了很大作用。
【课堂测试】1、文景之治是指()A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B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安定局面C文帝景帝时期的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局面D西汉初年的政治清明的统治局面2、汉初统治者轻徭薄赋,注意发展农业生产的原因是()①汉初经济非常萧条②吸取秦亡教训③为了巩固统治,保证剥削来源④统治者同情关心农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制定是由于刘邦()A汲取秦亡教训B实行“马上治天下”C采取高度集权措施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5、秦汉时期,活跃在我国北方,并对我国古代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少数民族主要是()A匈奴族B党项族C鲜卑族D羌族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农业是天下的根本。
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
在秦朝被灭,汉高祖建立了西汉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纹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
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
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西汉文帝、景帝两代四十年左右的时间,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呈现“盛世”之象。
史称“文景之治”。
汉文帝在位期间,继续执行汉初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
他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又“弛山泽之禁”,鼓励农民发展生产。
同时又减轻税率,曾两次将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及后更全部免去田租。
此后,三十税一成为汉代定制。
文帝十二年,废除了过关用传的制度,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
律令方面也有重大改革,文帝下诏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因而狱事简省,减轻人民所受的压迫。
文帝自身又躬自俭约,不允许贵族官僚滥事搜刮,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由是西汉王朝统治渐趋稳定,社会富庶繁荣。
文帝死后,其子景帝即位。
他继续推行文帝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即位后节俭爱民,与民休息,田赋三十税一,人民负担减轻。
他还大力兴办水利事业,以促进农业生产。
又省刑减罚,减轻了笞刑,官吏断狱,但责大指,不求细苛。
任内又平定七国之乱,并将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打击割据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文景二帝统治时期,百姓安居,人民乐足。
加上文、景二帝少启边衅,对少数民族注意怀柔,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
由是社会繁荣,政局稳定,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文景之治”。
文帝名刘恒(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在位二十三年(公元前179——前157年);景帝名刘启(公元前188年——前141年),是文帝的儿子,在位十六年(公元前156——前141年)。
第11课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文景之治”。
本课是《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第三课,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汉朝对秦朝的继承是一种发展性的继承,吸取了秦亡的教训,继承了其优势和长处,使汉朝各方面发展更加完善。
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随后又经历了四年的楚汉之争。
长期的战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土地荒芜,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
西汉建立后,面临这种严重局面,汉高祖和他的继承者们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起来,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进一步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农为本,慎于用法,政治上宽厚,生活上克己节俭,使得经济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进一步巩固了汉朝统治,史称“文景之治”,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治世,为汉朝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建立的基本情况,掌握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2.通过研读与课本相关的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3.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认识“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教师:这个刻着“汉并天下”的瓦当反映了刘邦建汉,统一天下的情形。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
汉朝建立之初究竟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设计意图)通过“汉并天下”这个图形来引入汉朝的建立,使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建立之后应该如何统治。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设计说明本课主要讲述的是西汉初期的历史。
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
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逐步强盛和后来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教师应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汉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1.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2.分析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3.体会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的作风。
重点难点重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汉书》(书目)。
2.影视资源:《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在反秦浪潮中,由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在斗争中逐渐壮大。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刘邦趁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秦朝灭亡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争战。
最终,谁取得了胜利?新王朝的统治者又是如何治理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的?二、预习检查1.说说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从“汉服”“汉字”“汉语”“汉学”引出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王朝——汉朝,介绍汉朝的建立,并以记者采访的方式,引导学生模拟记者采访汉朝建立者刘邦的情境。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任务二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63页的内容,梳理楚汉之争的相关知识。
学生回答:(1)背景: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分封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1.促成“布衣将相”的西汉皇帝()
A刘邦 B 刘彻 C 刘秀D刘备
2.刘邦与项羽进行“楚汉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A争夺地位B争夺人口 C 争夺土地 D 收拢人心
3.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采取的相同措施不包括( ) A减轻田租B慎用民力C减轻刑罚D释奴为民
4.阅读下列材料:
汉初,一批有识之士经常对汉高祖提出忠告,有人曾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刘邦认为他言之有理,便让他写出书来。
请完成
①材料中“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这句话是谁说的?
②请概括出此人主张的基本观点。
此人的主张产生了什么作用?
答案:
1.刘邦由于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善于网络各方面的人才,在他称帝后,对其下属
论功行赏,形成“布衣将相”的局面,刘彻即汉武帝在位时,西汉达到全盛时期,形成了大一统局面。
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而刘备是三国时代蜀国的建立者。
选A
2.刘邦与项羽进行“楚汉战争”,二人已由农民起义的领袖演变为封建帝王的争
夺者,其根本目的是争夺帝王。
选A
3.A/B C三项都是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采取的相同措施,而释奴为
民是刘邦采取的措施,因此,选D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汉时期实行“休养生息”的原因,从汉初“休养生息”
与陆贾的主张关系的角度分析其产生的作用。
答案:陆贾
观点:行仁义、重教化,力求给老百姓一个安静稳定的环境。
作用:成为汉初施政的主要依据。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一、教材分析1.本课立意本课讲述楚汉之争后建立了西汉王朝,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并取得成效,出现了治世局面,引导学生了解汉初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采取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的政策,对西汉初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意义。
2.子目间逻辑关系本课共三目,分别是“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第一目讲述秦朝被推翻后,为争夺对全国的统治权,项羽与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西汉王朝。
第二目介绍了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措施及作用。
第三目讲述了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三目之间是递进关系,楚汉之争的结果是西汉的建立,西汉建立之初的残破局面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稳定了新建立的王朝,而“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是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二、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三、学习目标1.知道楚汉之争的史事,理解西汉的建立对结束战乱、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2.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汉初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归纳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从秦末、汉初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作用。
3.了解“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结合汉文帝、汉景帝的施政措施探讨该局面形成的原因,提升综合分析能力,理解统治政策顺应时代需要并能得到有效贯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文景之治”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史料研读法、教师讲解法、情景演绎法六、教学过程导入提问:第一组图片告诉我们哪些信息,第二组图片人物不同的表情反映了什么?学生回答:第一组反映了西汉统一全国以及长治久安的寓意。
第二组左图庄严肃穆,体现了秦朝的赫赫军威;右图恬淡的笑容是西汉百姓幸福生活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