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女士的作品
- 格式:docx
- 大小:13.32 KB
- 文档页数:2
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导读:一、人物介绍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二、文学作品《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自费出版)《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萧红散文》 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 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萧红选集》 1981,人文《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萧红短篇小说逊 1982,黑龙江人民《萧红散文选集》 1982,百花《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三、世人评价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萧红7个最知名的经典小说_排行榜7、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
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文本中的“呼兰河”,它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6、小城三月《小城三月》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作品写于1941年7月,发表于同年8月《时代文学》第1卷第2期。
《小城三月》讲述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对自由、幸福的向往与追求,以及最终被传统的宗法制度所吞噬、香消玉殒的故事。
这是一篇在思想和艺术上都纯熟的作品,承袭了作者一贯的散文化笔调,以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将一个极其普通的爱情故事渲染得凄凉哀婉,穿过几十年的时光,带给人们强烈的震撼与反思。
5、生死场《生死场》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中篇小说。
在《生死场》故事中,作者描述了一些女人在男权世界里卑微而无助的生活和死亡。
从文本的实际构成来看,事件的发生与演进则大半是在家庭的“平台”上――全书共分17章节,去掉极短的过渡性的两节,15章节中有11章节描写的是家庭中的故事。
4、马伯乐《马伯乐》是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后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该作品的足本于1981年整理出版。
该故事的主人公马伯乐出生于青岛一个有钱而且信洋教的家庭里,是“五四”以后成长起来的新青年,他没有任何谋生能力,仅凭借父亲的资本过日子,为此不惜忍受家人的白眼和轻视,第一次“出逃”到大学去旁听,不仅没能赚上钱,反而灰溜溜地回家来...3、旷野的呼喊《旷野的呼喊》作者萧红,《旷野的呼喊》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萧红小说的主要作品有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她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她短暂的生命中,她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一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萧红小说的主要作品。
第一部是《湘行散记》。
这是萧红的第一部小说集,于1929年出版。
《湘行散记》主要以她在湘西地区旅行时的所见所闻为主题。
她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视角描绘了湘西地区的土风民情,展现出了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人文情感。
第二部是《干校六记》。
这是萧红在1961年到1972年期间写作的一系列短篇小说集合。
《干校六记》以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队所经历的苦难和痛苦为主题。
通过精准的语言和刻骨铭心的描写,她将自己和其他人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展现出来,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第三部是《呼兰河传》。
这是萧红在1947年至1948年期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呼兰河传》以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表达了她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小说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塑造和自然描写,展现了战争年代农村女性的优秀品质和坚韧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种种矛盾。
第四部是《红玫瑰与白玫瑰》。
这是萧红于1944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
《红玫瑰与白玫瑰》以作者周文璟与哈笑社的爱情为主线,通过对周文璟的情感经历和内心纠葛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的局限和女性自我解放的渴望。
小说以其真实的情感表达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触动,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最后一部是《萧红小说选》。
这是一本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选集,收录了萧红的部分作品。
《萧红小说选》汇集了她的代表性作品,包括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等,丰富展现了她作为作家的多样风貌和独特创作理念。
萧红的小说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多样化,风格独特,思想深刻,以其独特的人物刻画和精准的语言表达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赏。
她的作品不仅是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也对女性地位和人民群众生活状况的真实描绘。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毕业于女师大附中,著有《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代表作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人物生平求学经历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
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
她不顾家庭反对,在表哥陆舜振的帮助下到北平,进入女师附中读书。
因为没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顿中。
颠沛流离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萧红逃离家庭,与中学同学同居怀孕后被弃,困于旅馆。
困窘间萧红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报社的萧军,萧红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1年1月,萧红寒假中离开北平返回呼兰,被软禁在家中。
同年2月底,萧红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到3月中旬,萧红与未婚夫一起离开北平回哈尔滨。
此时,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引发萧红的不满,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
庭审中,汪恩甲顾及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与哥哥无关。
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著作书目
《跋涉》(短篇小说合集,与萧军合著),1933年10月,自费于哈尔滨“五日画报社”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年,上海容光书局;1980年
呼兰河传,黑龙江人民。
《淌薪帧散文集》1936年,文生。
《桥》(小说、散文集)1936年,文生。
《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年,文生。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年,上杂。
《萧红散文》1940年,重庆大时代书局。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年,重庆妇生活社。
《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年,重庆大时代书局。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年,上杂1954年,新文艺;1979年,黑龙江人民。
《手》(小说)1943年,桂林远方书店。
《小城三月》(小说)1948年,香港海洋书
屋。
《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年,人文火烧云也是其
中。
《萧红选集》1981年,人文。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年,黑龙江人民。
《萧红短篇小说》1982年,黑龙江人民。
《萧红散文选集》1982年,百花。
《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年,人文。
《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年,人文。
近代文学家萧红及其作品一、人物介绍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二、文学作品《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自费出版)《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萧红散文》 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 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萧红选集》 1981,人文《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萧红短篇小说逊 1982,黑龙江人民《萧红散文选集》 1982,百花《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三、世人评价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2024年高考语文萧红小说专练萧红作品:《手》《火线外(二章) 》《麦场》《呼兰河传》《林小二》《朦胧的期待》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手萧红在我们的同学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手:蓝的,黑的,又好像紫的;从指甲一直变色到手腕以上。
她初来的几天,我们叫她“怪物”。
下课以后大家在地板上跑着也总是绕着她。
关于她的手,但也没有一个人去问过。
她的父亲第一次来看她的时候,说她胖了:“妈的,吃胖了,这里吃的比自家吃的好,是不是?好好干吧!干下三年来,不成圣人吧,也总算明白明白人情大道理。
”在课堂上,一个星期之内人们都是学着王亚明的父亲。
第二次,她的父亲又来看他,她向她父亲要一双手套。
“就把我这副给你吧!书,好好念书,要一副手套还没有吗?等一等,不用忙……要戴就先戴这副,开春啦!我又不常出什么门,明子,上冬咱们再买,是不是?明子!”在接见室的门口嚷嚷着,四周已经是围满着同学,于是他又喊着明子明子的,又说了一些事情。
她的父亲也是青色的手,比王亚明的手更大更黑。
在阅报室里,王亚明问我:“你说,是吗?到接见室去坐下谈话就要钱的吗?”“哪里要钱!要的什么钱!”“你小点声说,叫她们听见,她们又谈笑话了。
”她用手掌指点着我读着的报纸。
校长已说过她几次:“你的手,就洗不净了吗?多加点肥皂!好好洗洗,用热水烫一烫。
早操的时候,在操场上竖起来的几百条手臂都是白的,就是你,特别呀!真特别。
”女校长用她贫血的和化石一般透明的手指去触动王亚明的青色手,看那样子,她好像是害怕,好像微微有点抑止着呼吸,就如同让她去接触黑色的已经死掉的鸟类似的。
“是褪得很多了,手心可以看到皮肤了。
比你来的时候强得多,那时候,那简直是铁手……你的功课赶得上了吗?多用点功,以后,早操你就不用上,学校的墙很低,春天里散步的外国人又多,他们常常停在墙外看的。
等你的手褪掉颜色再上早操吧!”校长告诉她,停止了她的早操。
“我已经向父亲要到了手套,戴起手套来不就看不见了吗?”打开了书箱,取出她父亲的手套来。
萧红主要作品及简介{附商事街介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等。
1911年6月2日(农历五月初六),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
远祖张岱,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
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
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
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
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妹感情一般。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廼莹。
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
这里面的后花园,也就是后来出现在《呼兰河传》里面的大花园,一个拥有她很多记忆的地方。
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
1920年萧红进入呼兰县立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1924年升入县立第一初高两级小学。
她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作文尤其突出,曾多次得奖。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呼兰县也掀起反帝爱国热潮,萧红第一次参加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声援上海工人、学生的爱国斗争。
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汪廷兰之子汪恩甲。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
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
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
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长篇小说,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写于香港。
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小说分为7章,由茅盾作序。
《呼兰河传》以萧红的故乡生活为原型。
结构不同于一般小说,各章故事相对独立,没有主角人物,也没有故事主轴。
中篇小说《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
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使她成为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特别是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都使《生死场》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经典文本。
《马伯乐》是著名作家萧红所著的一本书,也是她全部作品中被评论界评论得最少,甚至被视为萧红创作的“异端”作品。
书中主人公马伯乐是萧红笔下一个时代的旁观者、多余的人,其怯弱、自私、多疑、平庸,整天怨天尤人,逃避现实和困难,沉迷在自己的悲观哲学中。
《小城三月》《小城三月》是萧红的最后一部作品。
这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女作家,在写完这部作品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离开人世了。
才女萧红,以多情的笔衍绎一个时代的爱,作品描述了一个十九岁的美丽的翠姨默默地爱着大哥,憧憬着一份在那个封建世俗的时代不可能的爱情,依旧小城三月,只有大哥对翠姨的怀想。
《牛车上》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散文作品《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是作者萧红所著,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桥》入编教材《我和祖父的园子》(摘自《呼兰河传》,现为五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第19课课文、(教科版)第12课课文)、(人教版)第7课课文(标题为祖父的院子)《小团圆媳妇之死》(选自《呼兰河传》,现为高中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第11课)《祖父》(选自《呼兰河传》,现为七年级下册(长春版)课文)《祖父和我》(选自《呼兰河传》,现为上海六年级(预初)上学期第一课)《跟祖父学诗》(现为语文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课)《火烧云》(现为五年级语文下册(沪教版)第六课课文)《三月的原野》(选自《小城三月》,现为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A版)第三课)《火烧云》(选自《呼兰河传》,现为四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四课)《回忆鲁迅先生》(选自《回忆鲁迅先生》,现为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第八课)。
萧红写的现代诗百科全书
萧红的诗歌充满了思想的激情和创造力,它们常常表达着她对时代、
文化和历史的深刻理解。
她一生中最有名的著作是《现代诗百科全书》(1930年出版),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冈》、《花》、《夜雨》、《回忆》和《雪》等五首诗。
《山冈》描写了一个被洪水吞噬的地方,但是这个地方仍然有一丝生
机:“无尽山冈,风物彻入满目秋。
/ 苔藓纷纷,青草萋萋微润愁。
” 在《花》中,萧红表达了她对花之美的赞美,歌颂着花朵“庭前落英
芳菲,春满馨扑芳荃。
/ 红叶满枝桃李绽,密密千树芳馥宿。
”
《夜雨》很好地表达了萧红的忧郁情绪:“沉浸无语中夜雨,偶尔用
风声细腻。
/多少清欢落尽时,一夜滴漏芬芳已。
”《回忆》则是一首
关于回忆的诗,在这首诗中,萧红表达了她对远去的生活之美的思念,“隐隐回忆那淡淡情,重温从前曲突绽。
/ 映成泪花盈眶,百般痴思
心胸沉。
”
最后,萧红的长诗《雪》(Snow)则展示了萧红对大自然、历史和社
会的高度敏感度,她写道:“千山万水洁净雪,一芳百花皆苍茫。
/
饱经世事缠绵曲,积淀湖水深厚滋。
”
总而言之,萧红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令人深思,催人奋进。
萧红代表作
萧红代表作有《呼兰河传》,《生死场》,《孤独的生活》,《小城三月》,《马伯乐》等。
具体介绍如下:
《呼兰河传》。
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
《生死场》。
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
这部作品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使她成为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孤独的生活》。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小城三月》。
是萧红的最后一部作品。
这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女作家,在写完这部作品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离开人世了。
《马伯乐》。
萧红的《马伯乐》是她全部作品中被评论界评论得最少,甚至被视为萧红创作的“异端”作品。
萧红文学创作
1933年4月,以悄吟为笔名发表小说《弃儿》。
1933年10月,萧红、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自费在哈尔滨出版。
萧红署名悄吟,萧军署名三郎。
1934年,萧红完成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
1935年12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署名“萧红”。
1936年6月15日,萧红作为最初发起人之一,与鲁迅、茅盾、巴金、以群等67位作家联合签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反对内战,号召爱国文艺工作者,发挥进步作用,创作优秀作品,积极行动起来,为祖国解放,民族独立而斗争。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
萧红发表《海外的悲悼》等诸多作品用以怀念。
[1]
1937年3月,写下《拜墓诗——为鲁迅先生》,发表在4月23日的《文艺》上。
4月,参与了萧军编辑的《鲁迅先生纪念集》的资料收集工作。
1938年萧红创作了多篇以抗日为主题的作品,《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等散文的发表,对宣传推动人民抗战起到积极作用。
1938年末应邀写下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主要有《记我们的导师》《记忆中的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生活散记》《鲁迅先生生活忆略》等。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冬,萧红和端木蕻良搬到黄桷树镇上名秉庄,住在靳以楼下。
[2]
1940年9月1日至12月27日,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呼兰河传》。
萧红作品目录小说1.《弃儿》署名悄吟,载1933年5月6日至17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2.《王阿嫂的死》署名悄吟,1933年5月21日作,发表报刊、日期不详。
3.《看风筝》署名悄吟,载1933年6月30日《哈尔滨公报》副刊《公田》。
4.《腿上的绷带》署名悄吟,载1933年7月18至21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5.《太太与西瓜》署名悄吟,载1933年8月4日长春《大同报》副刊《大同俱乐部》。
6.《两个青蛙》署名悄吟,载1933年8月6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一期。
7.《哑老人》署名悄吟,载1933年8月27日、9月3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三、四两期。
8.《夜风》署名悄吟,载1933年9月24日、10月1日、10月8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六、七、八三期。
9.《叶子》署名悄吟,载1933年10月15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九期。
10.《清晨的马路》署名悄吟,载1933年11月5日、12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十二、十三两期。
11.《渺茫中》署名悄吟,载1933年11月26日长春《大同报》周刊《夜哨》第十四期。
12.《跋涉》(小说、散文集)署名三郎、悄吟,1933年10月哈尔滨五日印刷社。
内收萧红作品:春曲(之一),王嫂的死、广告副手、小黑狗、看风筝、夜风。
13.《患难中》署名田梯,载1934年3月1日至5月3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周刊《文艺》。
14.《离云》署名悄吟,载1933年3月10、11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15.《出嫁》署名悄吟,载1934年3月20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16.《麦场》(即《生死场》的前两章:《麦场》、《荣圃》)署名悄吟,载1934年4月20日至5月17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
17.《进城》署名悄吟,载《青岛晨报》副刊。
18.《生死场》(中篇小说)署名萧红,1935年12月上海容光书局初版,“奴隶丛书”之三。
. 萧红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萧红的第一部作品是中篇小说《生死场》,描写的是东北农村死气沉沉的日复一日没有变化的生活,她也有此一举成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枝奇葩。
萧红的第二部著名作品是唱片小说《呼兰河传》,小说也作者自己的家乡作背景,描述了呼兰人民的生活,北方的风土人情,沦陷区人民的生活等等。
小说的艺术成就很高,比如说散文化的写作手法,在创作领域都是第一次采用的。
后期萧红在香港创作的《小城三月》依然以北方小镇做背景,也是她比较知名的一部作品,但是表达的就完全是另一种情绪了。
主要作品有:
《跋涉》,悄吟(萧红)、三郎(萧军)合著,集中收萧红小诗《春曲》及短篇小说五篇。
《生死场》(长篇小说)
《商市街》(散文集)
《桥》(散文、短篇小说集),署名消吟
《牛车上》(散文、短篇小说集)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
《萧红散文》
《回忆鲁迅先生》
《马伯乐》(长篇小说)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
《小城三月》(中篇小说)
.。
创作时间作品名称作品体裁1932年春《可纪念的枫叶》诗歌1932年春《静》1932年春《偶然想起》1932年春《栽花》1932年春《春曲》(六首)1932年7月30日《幻觉》不祥(1933年8月13日首刊)《八月天》1937年6月20日《一粒土泥》1933年4月18日《弃儿》散文1936年8月9日《孤独的生活》不详(1936年9月18日首刊)《长白山的血迹》不详(1936年10月29日首刊)《女子装饰的心理》不祥(1933年10月29日首刊)《中秋节》不祥(1934年6月14日首刊)《镀金的学说》不祥(1936年11月29日首刊)《感情的碎片》1936年12月12日《永远的憧憬和追求》1937年8月14日《天空的点缀》1937年8月22日《失眠之夜》1937年8月17日《窗边》1937年10月17日《逝者已矣!》1937年10月22日《小生命和战士》1937年10月22日《火线外(二章)》1937年12月13日《一九二九年底愚昧》1938年2月20日《记鹿地夫妇》1938年5月15日《无题》不详(1938年9月18日首刊)《寄东北流亡者》不详(1938年12月29日首刊)《我之读世界语》1939年8月28日《茶食店》1939年9月22日《鲁迅先生生活散记——为鲁迅先生三周年祭而作》不详(1939年10月18日首刊)《记忆中的鲁迅先生》不详(1939年10月20日首刊)《记我们的导师——鲁迅先生生活的片段》1940年6月28日《〈大地的女儿〉——史沫特烈作》1940年7月《回忆鲁迅先生》不详(1941年5月5日首刊)《骨架与灵魂》不详(1941年9月20日首刊)《“九一八”致弟弟书》不详(1941年9月1日首刊)《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1933年10月《跋涉》散文集1935年3月至5月间《商市街》1936年《桥》1940年6月初版《萧红散文》1933年8月6日《两个青蛙》短篇小说1933年8月27日《哑老人》1933年9月20日《叶子》1933年11月15日《渺茫中》不详(1933年7月18日首刊)《腿上的绷带》不详(1933年8月4日首刊)《太太与西瓜》1934年3月8日《患难中》1934年3月8日《出嫁》不详(1934年夏首刊)《进城》不详(1934年首刊)《去年今日》1936年5月6日《马房之夜》1936年9月4日《家族以外的人》1936年9月初《红的果园》1936年(1936年9月20日首刊)《王四的故事》不详(1936年10月1日首刊)《牛车上》不详(1936年11月16日首刊)《亚丽》不详(1937年5月10日首刊)《两朋友》1938年8月6日《黄河》1938年8月20日《汾河的圆月》1938年10月《孩子的演讲》1938年10月31日《朦胧的期待》不详(1939年1月21日首刊)《逃难》1939年1月30日《旷野的呼喊》1939年5月16日《莲花池》1939年7月20日《山下》1939年7月24日《梧桐》不详(1939年8月5日首刊)《花狗》1934年9月9日《生死场》中篇小说1940年12月20日《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年《马伯乐(第一部)》1941年《马伯乐(第二部)》1938年3月初《突击》剧本1940年7月《民族魂鲁迅》1936年10月24日《海外的悲悼》(致萧军)书信1939年3月14日《离乱中的作家书简》(致许广平)。
萧红女士的作品
《跋涉》(短篇小说合集,与萧军合著),1933年10月,自费于哈尔滨“五日画报社”出版。
《生死场》(中篇小说)1935年,上海容光书局;1980
江人民。
《淌薪帧散文集》1936年,文生。
《桥》(小说、散文集)1936年,文生。
《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年,文生。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年,上杂。
《萧红散文》1940年,重庆大时代书局。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年,重庆妇生活社。
《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年,重庆大时代书局。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年,上杂1954年,新文艺;1979年,黑龙江人民。
《手》(小说)1943年,桂林远方书店。
《小城三月》(小说)1948年,香港海洋书屋。
《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年,人文火烧云也是其中。
《萧红选集》1981年,人文。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年,黑龙江人民。
《萧红短篇小说》1982年,黑龙江人民。
《萧红散文选集》1982年,百花。
《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年,人文。
《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年,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