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工科专业课教学改革
- 格式:pdf
- 大小:190.67 KB
- 文档页数:2
以科研促进教学⼤⼒推进创新型⼈才培养2019-09-04摘要:教学与科研是⾼校教师的两⼤核⼼任务,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为适应⾼校教学改⾰,⼤⼒推进创新型⼈才的培养,我们通过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科研项⽬指导毕业设计、科研平台拓展创新实验、科研思想改⾰教学⽅法等⽅式,以科研促进《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
科研辅助教学,将学科最前沿的科研动态、研究⽅法、科研成果引进课程教学各个环节,使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充分接轨,以开拓学⽣视野,增强科研兴趣,增引⾔教学与科研是⾼校教师的两⼤核⼼任务。
早在1809年,德国教育家、思想家洪堡在指导建⽴柏林⼤学的过程中,就⾸先提出“通过研究进⾏教学”的思想和“教学与研究统⼀”的原则,明确指出⼤学中教学和研究之间是辩证统⼀、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即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与提⾼。
但到底如何才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更好地为⾼校教学服务,从⽽促进学员创新能⼒的提升是⼀个尚需探讨的问题。
本⽂就科研辅助更新教学内容,促进学员创新能⼒提升的⼀些具体⽅法与各位同⾏进⾏探讨。
⼀、科研对培养学员创新能⼒的意义和价值美国教育界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明确提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才的教育⽬标。
英国⼤学的核⼼办学思想也多为“探测、挖掘和开发学⽣的潜在能⼒,激励个⼈的创新精神”。
德国⾼等教育也⾮常注重对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和创造性、独⽴性的培养。
2007年,我国教育部也明确指出“⾼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素质专门⼈才和⼀⼤批拔尖创新⼈才的重要使命”。
创新⼈才培养的必要条件之⼀是师资⽔平的⾼低。
“⼤学之⼤,⾮⼤厦之⼤,⽽是⼤师之⼤。
”⼀所⼤学的教学质量很⼤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术⽔平、创新能⼒、治学态度和师德风范。
由于教师直接⾯对学⽣,是学⽣知识的直接传授者,更是学⽣⾏为的影响者,所以,师资队伍⽔平是教学质量的关键。
古⼈云:“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来”,⽽科研过程本⾝就是创新过程,是教学的“源头活⽔”。
2021·10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王欣摘要: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具备科学品格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创新型工程人才,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是当前高校的紧迫任务。
高校应精准把握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方向,围绕“坚持学生为本、注重工程训练、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育人理念,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如推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定制适应科研创新需求的课程体系;推进软硬件资源共享,构建多元协同的科研创新实践平台;推进学生队伍与教师队伍协同并进,为科研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与氛围营造,保障科研创新活动蓬勃开展等等,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新工科;高校;创新型工程人才作者简介:王欣,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党建与大学生教育管理。
(湖北武汉430023)DOI :10.19865/ki.xxdj.2021.10.027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21)10-0081-03201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认定全国高校612个项目为国家新工科研究项目。
新工科建设旨在推动智能制造等新技术与传统学科的有机融合,将现有的传统工科专业改造为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引领行业发展的新型工科专业。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应精准把握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方向,围绕“坚持学生为本、注重工程训练、强化实践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育人理念,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一、推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定制适应科研创新需求的课程体系1.开设精品科研创新训练课程。
高校应积极开设“科研训练”“工艺设计”等精品科研创新训练课程,让学生接受必要的科研创新理论培育和技能训练。
科研创新训练课程的课堂教学应以科学研究的自然过程为主线,采取开办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和工程项目等多种方式进行,例如在创新设计与产品制作的专题讲座中,结合行业特点,对产品方案的确定、思路的设计、工艺流程以及近几年来各类大赛的获奖作品进行详细介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与工科专业教学改革摘要:工科专业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能力,首先需要整合有效资源进行教学改革。
目前,工科专业教学中存在不科学、不灵活、不合理、不充分的现象,对此本文提出四点建议,即科学设置教学课程、制定弹性培养计划、创新教学方式和增强实践性教学。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工科专业;教学改革进入21世纪,全球化的深入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改变大学教育的某些传统观念。
在当前高校教育形势下,高等工科院校如何培养学的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能力更具战略意义。
一、对工科专业教学现状的思考在全球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如果高校工科教学只停留在传统的做法上,将不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因此,实施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分析目前工科教学现状,找出其中的弊端。
1.课程内容陈旧,缺乏统一体系我国很多工科院校的教材比较陈旧,较少涉及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以及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缺少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新内容和创新点,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
此外,课程体系不完整,工科专业课通常各自为政。
有限的学时被繁复的课程分解,课程多而不精,各个课程之间存在很多壁垒,导致学生在各个课程轨道上的多头投入。
2.教学计划不灵活,分量“过重”工科院校长期存在的老问题之一就是教学计划极度缺乏灵活性。
诸多高校虽然设置了选修课,但是其范围窄、比例低,学生能选择的少之又少。
大部分学校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对课程只能听从安排,无自主选择权。
教学的普适标准,导致了学有余力者无从选修自己所长的课程,而力不从心者终日处于过份紧张状态。
这种“一刀切”加上“严控制”的教学规划方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3.教学以“填鸭式”和“教条式”为主“填鸭式”和“教条式”的教学方法偏重于灌输教学大纲规定的书本上的知识,而较少采用探索式和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从而难以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
此外,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往往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甚至一些教师借用视频、ppt等照本宣科,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更谈不上启发和引导。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一、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新产业、新技术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传统高等工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和引领新经济的发展需求。
为适应人才培养需求,我国在2016年首次提出“新工科”概念,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并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1]。
为此,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融入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助力高水平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服务科技需求和社会对新工科人才的需要。
二、结构力学现状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多数院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门专业课,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紧密的联系,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但是结构力学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计算过程枯燥,方法技巧要求较高,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高,缺乏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联系的能力,传统教学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对结构力学知识的需要。
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这就要求在结构力学的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力学基本知识的学习,更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三、改革措施1.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2]相结合,鼓励质疑与创新,激发学生兴趣。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大纲及学生学习特点,有的放矢、有所侧重的对结构力学内容进行精简提炼,形成一条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结构力学知识主线。
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点进行全面整合,之后对教学任务进行确定,结合工程实践,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教师讲解理论知识,课下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课下作业以工程项目为背景,倡导学生运用多元化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探究项目中的力学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和开拓思维。
高等教育2019 年 3 月148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李 梅 亚力青·阿里玛斯 张文祥(新疆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新疆 830049)摘 要:实践教学作为大学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就如何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实践教学作为大学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1]。
工程训练作为工科专业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方式,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疆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以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努力探索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新思路,积极改革工程训练教学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特别是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所突破,使之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开拓学生个性潜力、激励学生实践创新的重要实践基地。
一、改革工程训练教学课程体系,强化通识教育为加强我国一流大学教育的基础,应当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通识教育的基础地位,在保证通识教育学时和学分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其他各类教育的学时和学分,协调通识教育和其他各类教育的进程[2]。
中心根据新疆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优势特色,努力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通识教育课程。
中心打破了学科和专业界限,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将工程训练基础教育、综合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结合,开设了“工程基础认知”、“实验机器人建模与控制”、“工业系统测量驱动与控制”、“电工基础与实训”等工程通识教育课程。
使之在原有工程基础训连体系上,形成了一体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训练教育课程体系。
该体系注重实践性,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线,并向应用、设计、综合型方向发展。
简析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的两大支柱,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分离。
科研为教学开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环境,在科研中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科研促進教学内容更新,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1 培养模式新探索与实践成效1.1 科研促进教学内容革新高校教育的教学内容既是社会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又是社会实践在理论上的一种深化,作为一种从社会实践中深化出来的理论,又将进一步指导着新的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的高等教育,只有不断吸收学术界的最新科研成果,充实和改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富有时代朝气的优秀人才。
微电子技术是随着集成电路,尤其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技术。
微电子技术包括系统电路设计。
器件物理、材料制备及封装等一系列专门技术。
国家将微电子行业作为国家战略发展重点支持领域,给微电子企业带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金陵科技学院材料工程学院(以下简称金科院材料学院)的青年老师结合自己的博士课题及企业横向项目,把科研方向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科研成果带入课堂,将科研项目的内容引入教学。
通过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剖析、问题解决方案的提出与实施等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应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实践表明:将当前最新科研成果、社会热门研究领域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带入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同时对教师的科研项目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专业理论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既生动又直观,非常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思维能力的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2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金科院材料学院结合自己的优秀博士科研团队,面向材料工程学院学生,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索——以新疆理工学院为例张震张芳(新疆理工学院新疆阿克苏843000)摘要:“新工科”背景下,深化工科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工科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该文以新疆理工学院为例,分析当前工科课程教学存在的四类问题,探讨改进工科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环节、重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这5种改革实践措施,并对改革预期成果进行了展望,期望通过改革与实践,培养出专业知识储备丰富、工程实践能力突出、专业视野及创新思维宽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改革创新型人才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3(a)-0173-04Exploration on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of Engineering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New Engineering"—Taking Xin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ZHANG Zhen ZHANG Fang(Xin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ksu,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843000China)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new engineering",it has become the theme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to deepening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engineering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and cultivating high quality and innovative talents.Taking Xin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ur kind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engineering course teaching.It discusses five reform practical measures,such as improving engineering teaching mode,optimizing teaching links,reconstructing cur‐riculum system,optimizing talent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mode and strengthening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expected results of the reform.It is expected that through reform and practice,senior ap‐plied talents with ric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reserve,outstand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broad professional vision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will be cultivated.Key Words: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Reform;Innovative talents;Practice开展“新工科”建设是教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打好提升质量、推进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攻坚战的重要举措[1]。
2022年6月第23期Jun. 2022No.23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以“光学测量”课程为例胡 源,付跃刚,马晨昊,牟 达,刘智颖(长春理工大学 光电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摘 要]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教育部近年来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而专业课程思政是新工科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长春理工大学“光学测量”课程开展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教学改革探索,从顶层设计入手,梳理课程目标,优化思想政治内容供给,提出“思想政治+复杂工程案例+微信公众号”的教学设计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复杂工程活动所涉及的社会问题,主动思考专业领域的价值观问题,最终实现思政元素和专业课教育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 课程思政;新工科;光学测量;复杂工程问题[基金项目] 2020年度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光电专业面向企业需求多元主体合作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E-DZYQ20201412);2020年度光电教指委项目“光电类地方高校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研究”(2020XGK5);2019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解析与达成度评价方法研究”(GH19079)[作者简介] 胡 源(1981—),女,吉林长春人,工学博士,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光学测量和光学设计研究;付跃刚(1972—),男(满族),黑龙江鹤岗人,工学博士,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光学测量和光电仪器研究;马晨昊(1988—),女,吉林长春人,工学博士,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光学测量和光学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3-0129-04 [收稿日期] 2021-09-17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创新型的卓越工程人才[1]。
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新工科专业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适应这一趋势,我国高校开始探索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旨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综合素养的高素质新工科人才。
本文将以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为核心,探讨其意义、目标以及相关的实施策略和建议。
一、改革的意义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新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传统工科专业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和技术挑战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更加强调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
其次,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出了要求。
新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最后,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其改革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发展。
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能够带动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全面推进,提高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目标的确立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广泛的工程实践经验的人才。
新工科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以应对各种复杂的实际问题。
其次,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综合素养的人才。
新工科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跨学科综合素质,能够在多学科交叉的环境中进行工作和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
最后,培养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新工科专业在实践中需要进行团队合作,因此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和组织能力。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工程实践中能够考虑到社会、环境和伦理等方面的影响。
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当今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从新工科的理念和特点出发,探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建议。
1. 跨学科的融合培养新工科强调跨学科的融合培养,即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培养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的综合分析和解决能力。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在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开设更多的跨学科课程和项目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交叉学习和研究。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将实践能力的培养置于重要位置,通过实验课、实习实训、实践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际产业需求相结合,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3. 创新思维的培养新工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需要突出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在课程设置上,要引入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业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倡导问题驱动、项目驱动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科研和实践环节上,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在新工科的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那么,应该怎样进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路径和建议:1. 优化课程体系高校应当优化课程设置,开设更多的跨学科课程和项目实践课程,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可以通过优化选修课程和实习实训环节,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特长进行深度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新工科专业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人才培养需求,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课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挑战与策略,以期为高校在新工科专业教育领域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对新工科专业的内涵和特点进行界定,然后分析当前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接着提出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原则,最后探讨具体的改革路径和实施策略。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推动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完善,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二、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需求分析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深刻变革,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新工科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体系改革的需求日益凸显。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求新工科专业毕业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产业的快速升级,要求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不断更新和优化,以适应新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变革。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因此,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二是加强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界整合能力;三是注重国际化发展,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四是推动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和优化,以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需求。
针对这些需求,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途径,以国际化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探索新工科背景下“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发布时间:2021-09-08T07:38:54.63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5月13期作者:蒋迪张小雨[导读]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蒋迪张小雨吉林建筑大学 130118摘要: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在新经济、新起点背景下提出“新工科”概念。
新工科的提出,为我国工程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传统工科注入了新的内涵。
为了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高校必须要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加快推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足于传统工科专业建设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校企合作、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一、研究背景国外对工科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非常丰富。
常见的教育模式有:能力导向教育模式(CBE)、成果导向教育模式(OBE)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教育模式(CDIO)。
2017年8月,麻省理工学院(MIT)启动了新一轮的工程教育改革,旨在重构MIT的工程教育教学,从根本上对工程教育进行一次系统性反思和变革,变革的重点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习内容,目标是培养能够引领未来产业界和社会发展的领导型工程人才。
在工程人才的能力重构上,强调未来产业界将会更加注重工程人才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等方面的表现。
近几年,我国开展“新工科”建设,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聚焦行业应用,从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思考教育的基本内容。
探索新工科教育及人才培养范式,致力于建设新工科专业及改造传统工科专业。
未来新兴产业和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
“新工科”理念的出现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收稿时间]2023-05-20[基金项目]北京体育大学教改项目(BSUJG2022KCJSA09);北京市教改重点项目。
[作者简介]苏新华(1988—),女,山西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稀疏表示与优化、电信号与体育数据分析。
[摘要]新工科人才培养是“科技强国”和“体育强国”建设发展的关键,基础研究创新则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
其中,大学数学学科建设已经成为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传统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存在“轻宏观理解、轻学科交叉和轻工程应用”的问题。
教学团队通过开展优化教学内容、探索基于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和形成基于“三维”课堂思政的数学思维的教学改革,让学生清楚“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探索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为实现科技报国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型人才;大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20-0053-03October ,2023University Education在如今大数据时代下,创新型智能体育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智慧体育场馆、智能体育健身和“互联网+健身”等科技创新的关键。
教育部高度重视新工科智能体育人才的培养,全国多所院校增设了智能体育工程专业,该专业面向国家需求,旨在培养掌握交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体育科技创新人才。
大学数学是工科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为“科技强国”中数据数字化和智能化处理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因此,如何培养创新型智能体育人才成为学校人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加强大学数学基础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探索能力,是培养新工科复合型人才的关键。
目前,一些大学数学课程仍然存在“重细节逻辑,轻宏观理解”“重自身学科,轻学科交叉”和“重理论学习,轻工程应用”的问题[1-7]。
因此,教学团队探索教学创新改革方法,让学生真正掌握课堂内容并学以致用,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DOI:10.16661/ki.1672-3791.2105-5042-3896新时代背景下工科研究生专业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李广强(大连海事大学船舶电气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6)摘要: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技能创新创造人才的主战场。
专业课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学生专业素质乃至其整体水平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为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基于当前研究生专业课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以大连海事大学《现代优化技术及应用》课程为背景,提出以下相关教学改革思路及途径:首先是推进课堂教学转变为具有“师生双主体”特色的混合课堂,注重学生研究型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次,基于承担的科研课题,结合学校的学科特色,开展科研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最后,给出多元化课程考核与闭环课程质量控制体系。
经过近年的教学实践与检验,可知教改后该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令人满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激发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精神的培养。
有关措施适于新时代背景下的研究生专业课教学,对其他相关课程教学也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课工科新时代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1(a)-0201-05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for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in the New EraLI Guangqiang(College of Marine Electrical Engineering,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Province,116026China) Abstract: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main battlefield for cultivating highly-skilled innovative and creative tal‐ents.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is a key compon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and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ism and even overall level of postgraduate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based on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of postgraduate professional courses,and taking the course Modern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as the background,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relevant teaching reform ideas and ways:Firstly,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to a mixed classroo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dual-subjec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research-based learning ability;secondly,based 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undertaken and combined with the disciplin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versity,carry out scien‐基金项目:大连海事大学一流学科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专项项目(项目编号:YJG2020603)。
基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摘要:构建整体优化、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工科课程体系要采用贯通式课程设计思想,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加强基础课程建设,强化学生素质;开设特色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国际化能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改革课程体系结构、优化课程总体设计来带动=和推进教学改革,从而实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工程;创新人才;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构建整体优化、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性工程人才的重要前提。
华南理工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理工类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积极面向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需求,积极推进工科课程体系改革,为学校研究型工程师和科技型企业家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采用贯通式课程设计思想,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结构理工类研究型大学承担着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的重任。
工程创新人才是指那些能紧密联系社会环境,能对多学科的知识进行集成和创新,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系统性工程问题的人才。
这种人才是通识型人才质量与多样化工程专业人才质量的有机结合,除了需要具有自然科学、数学和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和能力外,还需要具备更加广泛的统一技能,包括:(1)工程科学(分析)、系统集成(综合)、工程设计、产品实现的能力;(2)跨学科知识整合、处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3)运用智能技术的能力;(4)全球视角、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5)团队合作的能力;(6)创新和决策的能力;(7)继续学习的能力。
也就是说需要具备解决“大工程”、“大系统”、“全过程”问题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能力。
上述这些能力和素质的获得需要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我国传统的课程体系一直沿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论”式的课程设计思想和方法。
这种模式下的公共基础课着重为学生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学科基础课着重建立宽厚学科知识基础,专业课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