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人的异化与人性自觉的哲学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243.95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马克思与席勒关于人的异化的思想摘要:克服人的异化,返回自由的人的本质,是席勒《美育书简》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同关注的问题。
席勒认为通过审美游戏,建立审美王国才能走出人的异化的现实。
而马克思则认为,通过对私有制和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解放。
关键词:异化审美游戏私有制共产主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进行分析,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思想。
马克思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与发展,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他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希望正是寄托在无产阶级身上。
为争取人类的自由与解放,最主要的是争取无产阶级的解放。
“因为劳动者的解放包含着全人类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类的奴役制就包含在劳动者同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性的关系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各种变形和结果罢了。
”①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的事实就表现在劳动者的异化劳动中。
劳动的异化首先表现在劳动者与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上。
正是劳动实践人才把自己看作是类存在物。
通过劳动,人将感性的自然加以改造,使之成为属于自己的作品和现实存在,从而在其创造中能直观到其自身的本质力量。
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的主体即劳动者却成为了商品劳动力,这种劳动力为资本家所占有和使用,而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也最终归资本家所有,在其随后的经济活动中被消费、增强并且重新转化为资本而与劳动者对立。
这样,“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
”②劳动者同自己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而“劳动者耗费在劳动中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便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便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便越少。
”③马克思将这称之为物的异化。
异化不仅表现在生产的结果上,而且也表现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
从人的异化到人的复归———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周淑敏,于泉蛟(大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44)【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前提追问与有效建构研究(L19BZX007)”。
【作者简介】周淑敏(1995-),女,广西贵港人,大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于泉蛟(1980-),男,吉林柳河人,博士,大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摘要】人的本质及其异化理论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
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劳动却表现为被动的、被压迫的状态,劳动反而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控制人,使人丧失自我。
深刻解读《手稿》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异化及其原因,是我们把握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关键要点。
深度解读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活现状以及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途径,对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人的本质;共产主义【中图分类号】B0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20)06-0066-04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指出资本家进行剥削的根源,在私有财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一无所有的工人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从而使自己的劳动成为资本家的用于压迫自身的力量,这就是工人劳动的异化。
工人劳动的异化最终导致了其本质的异化。
显而易见,资本家以手中占有的私有财产为武器剥削工人的劳动,工人不得不依附于资本家最终在为资本家的劳动中丧失自由自觉的劳动,使人陷入似人非人的困境之中。
马克思正是在揭示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人的异化的根源中提出了消除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最终实现人的本质复归的途径。
社会转型期人际交往的异化与重建【摘要】随着社会的转型,人际交往也发生了异化和重建的过程。
本文首先探讨了社会转型背景及其意义,分析了人际关系异化现象,提出了社会转型期人际关系的重建途径,并讨论了新时代下人际交往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文章还探讨了社交媒体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在强调了社会转型期人际交往的异化与重建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并指出只有不断适应变化,才能更好地应对人际关系的挑战。
强调重建健康人际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为社会持续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这一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人际交往、异化、重建、背景、意义、现象分析、重建途径、新时代、挑战、机遇、社交媒体、影响、结论、健康人际关系、社会发展、适应变化。
1. 引言1.1 社会转型期人际交往的异化与重建在社会转型期,人际交往的方式和规则都发生了改变,这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异化现象逐渐浮现。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难以建立真实、深刻的联系,社会化过程中的交流逐渐变得表面化和功利化。
这种异化现象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质量,也对社会整体的和谐与稳定带来挑战。
正因为社会正面临转型期,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更健康、更有意义的交往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成为了任务重大但又迫在眉睫的挑战。
面对这种变革,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人际关系的本质,以及社会转型对其带来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挑战。
对于社会转型期人际交往的异化与重建,我们需要诚实地观察和批判现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期建立更加健康、真实的人际关系。
只有通过重建人际交往的模式和规则,我们才能确保社会在转型过程中稳步向前,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2. 正文2.1 社会转型的背景与意义社会转型的背景与意义是指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整个社会结构、制度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导致人际关系也随之产生了异化和重建的现象。
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人性探索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人性在这一进程中也经历着各种探索和挑战。
这个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观念的改变,对于中国人的人性特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人性探索体现在对于个人价值和自由意志的重新思考。
在过去的不少年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相对单一,个人主义和独立思考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然而随着中国走向市场经济和开放政策,人们开始重视个人的发展和追求自由意志的实现。
这一新的探索促使人们反思传统观念下的束缚,开始追求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追求,个人追求更多的是对于人生意义和内心满足感的探索。
其次,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人性探索还体现在对于公民责任和社会义务的重新定义。
在传统的社会认知中,公民责任相对被政府和集体来承担,而个体的责任相对较小。
然而,随着社会转型的进程,人们开始关注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这种转变体现在对于环境保护、慈善事业和公益行动的重视上。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积极行动、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才能推动社会转型的良性发展。
此外,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人性探索还表现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上。
在过去封建社会中,人们的人际交往主要是建立在身份和地位上的。
然而,随着社会转型,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的独立性和多元性,开始追求真实的人际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开始更注重个体的情感需求和人格尊严,不仅在生活中寻求平等和公平,也在工作和社交场合中寻求尊重和信任。
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人性探索还体现在对于教育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上。
在过去的社会体制中,教育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功利的追求。
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意识到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个体的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人们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
这种教育的转变也引领了人性的探索,促使人们对于人生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思考。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人性探索体现在对于个人价值、公民责任、人际关系和教育理念等多个层面的变革。
这个转型过程中的探索和挑战,不仅反映了中国人对于自由和自我实现的追求,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社会公平和和谐的期望。
变形记现代社会的异化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多元化且快节奏的时代,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变形记》这部作品向人们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异化现象。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异化的概念、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有效应对异化的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异化的概念。
异化指的是人与自己、他人和社会之间的断裂感或分离感。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强大的竞争压力、追求物质享受和技术的日益发达,人们与自然、与他人和与自己的联系逐渐变得脆弱。
例如,在工作场所,人们常常感到自己仅仅是一个工作机器,失去了人性和尊严。
此外,数字化的社交媒体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种虚幻和超越现实的感觉,使得人们与真实的情感交流逐渐疏远。
然后,我们要探讨异化对个体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在个体层面上,异化导致人们感到孤立和无力。
他们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产生了无意义感和精神上的困惑。
这些负面情绪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加剧,例如焦虑和抑郁。
在社会层面上,异化导致社会资本的流失。
人们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减少,社会凝聚力下降,社会问题和冲突增多。
这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性构成了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异化,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
首先,教育是关键。
教育应该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应培养个体的情感智力、社交技能和价值观念。
通过培养人们的综合素养,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和理解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从而减少异化的感受。
同时,政府和组织也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入。
其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区参与也可以有效减少异化。
人们应该主动参与社交活动,培养真实和深入的人际关系。
社区活动和志愿者工作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相互之间的支持和合作。
通过互相支持和理解,人们可以缓解孤立感和无力感,减少异化的程度。
最后,个体也需要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的追求物质和功利往往会导致个体与自我和他人的失去联系。
关于人的异化的演讲稿人的异化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话题,它涉及到人类社会、心理、文化等多个方面。
我们常常听到关于人的异化的讨论,但很少有人真正深入去思考这个问题。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人的异化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人的异化是什么。
人的异化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个体与社会、自然和自己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严重的紊乱和失调,导致了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扭曲和失真。
人的异化不仅仅是个体在社会中的状态,更是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
在现代社会,人的异化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给个体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挑战,也使得人的异化问题更加突出和复杂化。
其次,我们需要思考人的异化的原因。
人的异化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和物质追求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和疏远,这导致了人的情感世界的贫乏和空虚。
其次,社会的制度和规范对个体的束缚和规范,使得人们在追求自由和个性的过程中产生了矛盾和困惑。
再者,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但也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碎片化和浮躁。
最后,文化的多样性和碎片化也使得人们的认同和归属感变得模糊和混乱。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人的异化呢?首先,我们需要关注和重视人的内心世界,培养和弘扬人文精神和情感关怀。
其次,我们需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减少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疏离。
再者,我们需要加强对个体的关爱和关怀,提高个体的自我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最后,我们需要建立健康的文化环境和社会制度,促进个体的自由和多样性发展。
总之,人的异化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它涉及到社会、心理、文化等多个方面。
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关注这个问题,努力寻求解决之道。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和探讨,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人的异化,让人类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谢谢大家!。
局外人中的社会异化与个人反叛《局外人》是由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于1942年创作的小说。
它以主人公梅尔索为视角,揭示了一个典型的现代社会问题:社会异化和个人反叛。
本文将深入探讨《局外人》中展现的社会异化和个人反叛的相关内容。
1. 社会异化在《局外人》中,社会异化是指梅尔索作为一个无法与社会沟通和融入的人而处于边缘地位。
以下几个方面展示了梅尔索经历的社会异化:•孤立无援:梅尔索在文中常常表现出对周围世界的漠然和疏远感,他感到自己与别人有着距离感,无法构建亲密关系。
•非理性:梅尔索对正常社交行为和情感反应缺乏理解和兴趣。
他对母亲去世时的漠然和卡雷儿报复事件时的冷漠表现都彰显了他不同于大众认同心理状态。
•被监视:梅尔索经常被其他角色视为怪异和异常。
无论是办公室中的同事还是法庭上的陪审团,他们都对梅尔索产生了隔离感。
•存在主义思想:梅尔索对于存在主义的思考使他认识到自己与世间万物的脱节。
在没有普遍意义下,他不被社会所接纳或理解。
2. 个人反叛梅尔索对于社会异化的回应是通过个人反叛来发泄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愤怒。
以下几个方面展示了梅尔索的个人反叛行为:•背离社会规范:梅尔索违背了当时传统的道德规范。
例如,他杀死了阿拉伯人而没有表现出内疚或后悔,这一行为彰显了他对社会价值观的蔑视。
•拒绝参与:即便在面临法庭审判时,梅尔索也保持着漠然和冷静的态度,并且并不愿意辩护自己。
这种态度既是对于司法制度和正常社交期待的拒绝,也映射了他对社会的反叛。
•无目的行动:梅尔索也通过一系列无目的和自毁行为来抗拒社会和传统。
例如,他欺骗了女友玛丽耶特,参加葬礼时冷漠无情地面对阿拉伯人家属等。
结论《局外人》以主人公梅尔索的经历讲述了一个社会异化与个人反叛的故事。
通过对梅尔索孤立、非理性、被监视以及存在主义思想四个方面的描绘,展现出他在现代社会中度过的孤独与社会疏离感。
同时,通过对背离社会规范、拒绝参与和无目的行动三个方面个人反叛行为的描述,体现出梅尔索对于不合理系统及传统观念抱有质疑和反抗态度。
社会异化与个体自由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异化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社会异化指的是社会中存在的一种分化现象,即社会成员在交往和互动过程中彼此疏离、分离和隔离。
而个体自由,则是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的一种价值和目标。
那么,社会异化如何影响个体自由?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首先,社会异化对个体自由的影响可以体现在人际关系方面。
在异化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
人们的联系主要是通过虚拟社交媒体或者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的,而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却逐渐减少。
这种疏离感和交流的减少,使得人们的认识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变得薄弱。
个体在社会中的自由度也随之受到限制,因为在一个缺乏交流和理解的社会中,人们对于自己应该如何行动和选择往往感到迷茫和困惑。
其次,社会异化还会对个体自由产生经济上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
这种分工的细化带来了高效和效益,但也随之带来了个体劳动的异化。
劳动者只负责完成某一环节的工作,而对于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缺乏了解和参与。
这种异化的劳动方式,使得人们越来越难以寻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个体自由在经济层面上受到了约束,因为他们的行动和选择往往被经济利益所左右。
此外,社会异化还会对个体自由产生文化上的影响。
在一个异化的社会中,人们往往更加关注个人的权益和利益。
他们在追求个人自由的过程中,往往不顾他人和社会的需要。
这种个人主义的倾向,导致了社会的冷漠和分裂。
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集体意识逐渐减弱,因此个体的自由面临着道德和伦理的挑战。
个体自由的实现需要强调社会责任和对他人的尊重,而社会异化却使得这一目标变得困难。
要解决社会异化对个体自由的限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努力。
首先,在人际关系方面,我们应该重视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
通过加强社区活动和组织,鼓励人们亲密地交流和合作,可以增强人们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其次,在经济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劳动教育和培训,使劳动者能够全面了解和参与到整个生产过程中。
从人的异化到人的全面发展共3篇从人的异化到人的全面发展1从人的异化到人的全面发展人作为生命的载体,在现代社会中难免会遭受到各种形式的异化。
人的异化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制度、文化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压迫下,人的本性和个性被剥离,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立性,成为了受控制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被压抑,心理和精神上出现了各种问题。
如何从人的异化中走出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了我们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人的异化,本质上是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的异化。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在亲人、故乡、信仰等方面具有多种情感和认同。
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被商品、权力、虚荣等所占据,个人认同感不可避免地被摧毁。
个体成为了消费和生产的工具,人成了自己的陌生人。
异化的存在不仅有利于生产力的升级和发展,也带来了各种问题。
首先,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的经验和技能者越来越狭隘,形成了经济上的分化和职业上的分工。
其次,异化体现在文化的异化上。
大众文化、商业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影响了个体对自己的定位。
最后,异化也给人带来了相应的心理波动。
从孤独、无助,到焦虑、压抑,都会产生严重的身体和心理问题。
这样就会导致人的全面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那么,如何从人的异化中走出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呢?首先,要提高人的自救能力。
帮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其次,提高社会的社会救助能力。
社会应更好地关注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最后,重视人的人格发展。
社会应该为每个人提供宽广的发展空间,鼓励人们进行全面的学习、了解和实践,以满足它们的所有需求。
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在全面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应该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内在需求。
在秉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和基础上,社会和个人应该积极行动,改变异化的现状,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关注和尊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总之,人的异化不仅会对个体造成身心上的困扰,也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社会转型时期的个体道德价值的浅议论文关键词:社会转型个体独立化道德价值道德激励论文摘要:社会生活发生转变与个体的独立化相伴互动,构成了中国今天向现代社会的文化转型的两个侧面。
由于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道德品性是市场经济社会所迫切要求的,而且有道德价值目标引导的生活才是合乎人性本质的生活,我们就必须关注这一转型时期的个体道德价值面貌,并研究、解决个体发展道德价值的激励问题。
一、社会转型时期的个体独立化现象1949年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人们曾相信计划经济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最有效的手段。
但经过三十年的社会生活的验证,它至少不是最有效的手段,甚至不是“比较有效”的手段。
而且从普遍的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它还造成了过强的社会控制,过于集中的社会权力,压抑个体的活动动机的结果。
最近二十多年的生活已经表明: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有效、更倾向于鼓励个体的活动动机、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正在加快中国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这构成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最重要的特征。
社会生活发生转变的同时,出现了个体的独立化,两者相伴互动,构成了中国今天向现代社会的文化转型的两个侧面。
比如,农民向城市与工业的流动,实质上是农民的“自由”化与独立化。
农民中的一部分,正在作为独立的个体,转人城市与工业,成为工业中新的人力资源或者城市中服务行业的从业者。
所谓“自由”化,即摆脱对土地与地缘关系的依附成为“自由”打工者或“个体户”;所谓“独立化”,是指摆脱对血缘关系的依附。
与此同时,在城市中也在发生一种相似的变化:个人与所属“单位”的关系的松散化。
经济体制的转轨造成了人们实际生活前景上的种种偶然性与不确定性,这一方面使那些有条件利用这些偶然性的人们立即得到了经济上的好处,另一方面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面对选择的可能性;同时,在公司化、成为独立法人的过程中开始了在人力资源上的真正竞争,这种竞争也为个体赚得了一定的自由,个体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活安排了。
于是,在城市中出现了一个年轻人的社会:他们或者与“单位”保持一种松散的关系,在外面寻求生活和发展的机会;或者与之完全脱离了关系,到收人高的公司里去工作。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异化思想【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探讨了人的异化问题。
他对异化的定义包括劳动的异化、产品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等不同层面。
人的生产力受限于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人的劳动成为异化劳动。
资本主义制度下,人被剥夺了自身劳动的结果,导致了人的精神和情感都被异化。
要实现人的解放和消除异化,需要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消除私有制。
人的异化问题深刻影响当代社会,如人的心灵空虚和社会不平等等现象。
思考人的异化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展望人类社会的未来需要不断探讨人的异化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人类社会的未来,需要消除异化现象,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人的生产力、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消除、社会问题、思考、未来、人类社会。
1. 引言1.1 简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深刻思考人的异化问题的一部分。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揭示了人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种种异化现象,并探讨了其根源和解决之道。
人的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其他人和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被扭曲和破坏,使得人失去自我和人性的本真。
本文将从马克思对异化的定义、人的生产力与异化、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的异化、人的解放与消除异化以及人的异化与当代社会问题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人的异化问题的重视,并为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马克思对异化的定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的定义,实际上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己劳动产品、与自己的劳动关系、与同类、更广泛地说,与整个人类及其社会关系的关系的感情冷漠和异化。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对自己劳动的产品和劳动的过程失去了控制,这导致了人与自己的劳动产物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化,劳动成为了一种压迫和剥削的手段,而不再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异化、人、社会【摘要】异化是一个长期存在于人与社会之间的现象。
在社会中,人们往往会感觉自己与周围环境的疏离,导致心灵上的孤独感和困惑。
通过对异化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各种角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往往会受到异化的影响。
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通过积极的交流和互帮互助,才能建立起健康的关系。
要想减少异化的发生,就需要加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重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异化、人、社会、角色、影响、互动、减少、联系、发展方向1. 引言1.1 异化的概念异化是一个广泛存在于当代社会中的现象,也是一个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问题。
异化一词最初由马克思提出,用来描述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关系的改变而失去自我实现和自我认同的状态。
简而言之,异化即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被社会规范和压迫所束缚,无法自由地表达和实现自我。
在当今社会中,异化的现象随处可见。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追逐物质利益,忽视了内心的需求和情感。
个体在乏味的工作中变成了机器般的存在,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社会的竞争和压力使人们变得孤立和冷漠,缺乏彼此之间的真诚交流和理解。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断裂和疏离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和不稳定。
了解和认识异化的现象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和人的关系至关重要。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异化是如此普遍且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时,我们才能够深刻思考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和消除这种异化现象,重建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1.2 人的角度看社会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一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从最初的原始部落社会到现代复杂的社会体系,人类对社会的认知不断深化。
从个体的角度看社会,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置于社会中心,以自身感受和经验来理解社会的运作和规律。
人类对社会的认知与理解,往往受到个体的价值观、文化传统、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社会转型期我国人际关系的异化现象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在这期间,社会人际关系也经历着较大的变化。
以往以人情为主的人际关系模式逐渐淡化,取而代之是陌生人之间的冷漠和不信任。
本文从近几年两个引起关注的事件入手,结合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分析人际关系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社会交换责任扩散人际关系是一个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社会事实,社会结构的特点对人际关系的形成和稳定具有决定意义,社会的类型决定着社会人际关系的类型。
在社会转型以前,我国基本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费老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传统农村是一种熟人社会,邻里之间信任度高,而且邻里之间生产和生活方式相似、关系较纯朴,因而邻里关系主题是和睦的、充满了人情味。
在转型期之前的城市社会也与此相类似,人际关系是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新的全面的社会转型期。
社会转型是全面的变革人的生存发展状况和社会结构关系的社会实践过程,目前我国社会经历着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从伦理型社会向法制型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是全方面的,多层次的整个社会的巨大变化,这无疑会导致人际关系同时也产生重大的变化。
社会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人口流动加速,从较落后的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低收入的职业向高收入职业流动,第一产业劳动者向第二、三产业流动等。
这种社会流动改变了传统的人际关系格局。
同时,社会多元化也逐渐形成,社会成员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在市场经济的导向下显著分化。
在转型的社会里,人际关系越来越表现出短暂性和瞬时性的特点,即所谓的人情味逐渐消失。
以往所被重视的血缘、邻里关系逐渐弱化。
同时一种多元化、多层次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社会单一的血缘人情关系。
当代中国人际关系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出现了变化,主要体现在功利性对人情的冲击以及潜在的个人主义因子在现代社会的膨胀等方面。
最引人注意的是社会失范现象的出现,例如地沟油的出现,香港奶粉限购令的颁布,“小悦悦”事件的发生等,都反映了这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已经开始发生新的变化,让人担心是否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方针下,社会风气倒退,甚至人心不古。
社会转型期人际交往的异化与重建王艳飞[摘要]社会转型时期,人与人的交往面临着功能化、表面化、货币化和疏离化的异化问题,不仅日益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巨大障碍,而且也将成为中国传统人情世界进行现代重建的牢固桎梏。
本文正是以此为基点,进一步探讨人情交往的异化现象及其成因以及如何摆脱人情交往的异化状态,使人们可以在交往生活中享受健康的交往方式所带来的人生乐趣,使人生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
[关键词]异化交往异化人际交往马克思认为,交往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人是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类为了生存必然要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获得丰富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就必然依赖于人的全部交往关系的发展。
然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逐渐发生物化,从开始追求情感交流的精神世界转变为把交往对象作为自己谋利的手段、工具,出现了日益严重的人际交往异化现象,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阻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进程。
一、人际交往的异化表现自古以来,中国就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
但是过分甚至不当地利用这种人际交往,就会使人情交往关系成为一种束缚人、制约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使人情变得越发势利、冷漠、虚伪和世故,从而也丧失了人情所应有的价值,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人际交往的功能化“个人被仅仅当作是一种被实现了的功能,它在无限空洞的形式中丧失了自己的本真性。
人们开始害怕用自己的语言说话,害怕自己的愿望和情感。
”当人与人相交往时,人们首先考虑的是对方是否能给自己带来利益以及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利益或者在不远的将来能否给自己的下一代带来利益,即人们考虑的是对方对自己存在的工具性价值。
久而久之,这种建立在利益、功能关系上的人情关系就变成了没有感情的例行公事。
(二)人际交往的表面化人与人之间不是将心比心、坦诚相见,而是带着面具,用言不由衷的语言、机械的微笑、伪善的动作与他人交往。
从卡夫卡的《变形记》看当代中国社会的人性异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物质世界繁荣,同时也发生了太多令人痛心疾首的事,如小月月事件,复旦大学寝室投毒事件,厦门公交车爆炸事件等等,人性一词无数次被推上风头浪尖,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思考这些事件背后隐藏的力量,是什么驱使这些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
下面,透过卡夫卡的《变形记》深入分析。
一、概念阐释一一“异化”异化 (alie nation ),属于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
它反映的实质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1] 异化概念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
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遭到异己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畸形发展。
如今,人性的异化越来越明显。
在强烈的竞争观念支配下,物欲的膨胀使人们想尽办法超过他人,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和成功奋斗,因而“人不再是自身的目的,人成了他人的工具”,[2] “人们的相互关系失去了道德义务感和情感特征,从而变得靠单一的经济利益来维持。
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基于物质利益”。
[3]二、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人性异化《变形记》展示了一幅异化的人性百态图,下面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谈人性的异化,在20 世纪的社会背景下,无论亲情还是其它的社会关系,维系人们关系的主要粘合剂是利益。
一旦利益链条出现松动,亲情、友情、爱情都是浮云。
(一)甲虫格里高尔格里高尔是家庭经济支柱,他存在的价值就是不断为家人的生存提供物质满足,他也毫不抱怨地承担了这份责任。
在他变形之前家庭温情脉脉,然而当他变成甲虫之后,格里高尔不能再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撑,因此也就无法再继续沐浴温暖的家庭气氛。
这所谓的亲情,也就显露出了虚假的一面:当看到他的“虫” 一样的儿子,格里高尔的母亲惊得昏厥倒地;父亲则对他暴跳如雷,甚至用苹果砸他。
关于我国社会转型期文化与人格关系的思考摘要:人格既是一定社会塑造与文化浸化的产物,又是个体适应环境、主动选择与积极创造的结果,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类生活的主要部分。
随着我国社会变迁的加速和深入,在新的社会文化中出现了一系列以前文化中所没有的人格特征。
本文旨在利用人格心理学的知识探讨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新文化与新出现的一些人格特征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关键词:社会文化新型人格转型期我国目前社会转轨、文化转型正以未曾有过的广度深度迅速进行着。
面对着急剧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人格特征愈来愈与社会文化的特点紧密相关。
论文论文参考网如果说个体的社会适应状况取决于自我调控能力、正确对待外界影响的能力、保持内心平衡和满足状态的能力,那么,文化转型对每个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挑战。
1 主要理论文化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总体。
文化具有下述的基本特征:文化是普遍的、共享的,是学而知之,后天习得的,文化是以象征符号为基础的,具有整体性。
人格概念上,L.A.珀文的定义具有代表性,他认为:人格是为个人的生活提供方向和模式(一致性)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
像身体一样,人格包含机构和过程两个方面,并且体现着个人的天性(基因)和教养(经验)。
此外,人格还包含过去的影响(包括对过去的记忆)及对现在和未来的建构。
关于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不同学科不同研究者有很多不同的理解。
最早对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的社会学家是M.韦伯,他指出,当一个动作的意义与他人有关时,这个动作就具备了社会意义。
社会学家G.H.Mead创立了符号互动理论,他认为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由文化意义规定的,文化意义是特定社会群体的共享成果,而许多文化意义是象征性的。
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就是以有意义的象征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
个体在各种情境下相对稳定的行为反应模式正是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借助于特定的符号系统去理解他人行为和事物的意义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