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2.03 MB
- 文档页数:30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原理1. 什么是凸透镜凸透镜是一种光学器件,由透明材料制成,两面都向内弯曲的透镜。
根据其作用方式,凸透镜可以将光线聚焦或分散。
凸透镜的主要特点包括焦距、光圈、物距和像距等。
2. 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2.1 焦距和物距的关系凸透镜的焦距决定了光线的聚焦效果,焦距越短,聚焦效果越强。
根据成像规律,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焦于一点,形成实像;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光线会分散,无法形成实像。
2.2 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frac{1}{焦距} = \\frac{1}{物距} + \\frac{1}{像距}$$其中,焦距为凸透镜的焦距,物距为物体距离凸透镜的距离,像距为像距离凸透镜的距离。
2.3 成像形式的分类根据凸透镜的成像形式,可以将凸透镜成像分为实像和虚像。
当物体距离凸透镜很远时,光线会在凸透镜前经过折射后聚焦于一点,形成实像;当物体距离凸透镜很近时,光线会在凸透镜前经过折射后没有聚焦于一点,无法形成实像,只能看到虚像。
2.4 成像放大和缩小凸透镜还可以改变成像的大小。
当物体距离凸透镜远时,成像会放大;当物体距离凸透镜近时,成像会缩小。
放大和缩小的原理与焦距、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有关,通过调整这些参数可以控制成像的大小。
3.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应用,以下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3.1 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制作的一种显微镜。
它通过聚焦光线并放大物体的像来观察微细结构。
凸透镜的成像性质使得显微镜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细菌等微小对象。
3.2 投影仪投影仪是一种将图像投射到屏幕或其他平面上的设备,凸透镜被广泛应用于投影仪中。
通过凸透镜的成像原理,投影仪可以将输入的图像放大并投射到屏幕上,使得人们可以看到清晰的图像。
3.3 相机和摄影相机和摄影设备也广泛使用了凸透镜成像原理。
凸透镜成像规律归纳总结凸透镜是一种透镜,中央较薄,边缘较厚,呈现凸出形状。
它能够将经过透镜的光线聚焦或分散,从而形成实像或虚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通过研究透镜的物理特性,得出透镜成像的一系列规律和公式。
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归纳总结:1.凸透镜成像原理:当平行光线入射到凸透镜上时,经过折射形成的光线会聚于凸透镜的焦点F处。
这是凸透镜的一个基本成像原理。
2.焦距和成像距离关系:通过光学公式可以确定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的关系。
光学公式为:1/f=1/v-1/u,其中f表示焦距,v表示像距,u 表示物距。
3.聚焦性质:凸透镜的焦距决定了成像的性质。
当物距大于2倍的焦距时,形成实像;当物距等于2倍的焦距时,形成无限远处的实像;当物距小于2倍的焦距时,形成虚像。
4.放大率:凸透镜的放大率是指像高与物高之比。
根据凸透镜的成像原理,放大率可以表示为v/u,其值为正代表放大,负值代表缩小。
5.倍率公式:倍率公式是凸透镜的一个重要成像关系,表示了物体的放大倍数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
倍率公式为β=v/u,其中β表示倍率,v表示像距,u表示物距。
6.实像和虚像:当物体在焦点前,即物距小于焦距时,形成虚像;当物体在焦点后,即物距大于焦距时,形成实像。
7.成像位置变化:物体距离透镜越远,成像位置越接近焦点;物体距离透镜越近,成像位置越远离焦点。
8.成像大小变化: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越远,成像越小;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越近,成像越大。
9.像位置和物位置关系:对于凸透镜来说,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是一个互逆关系。
即当物体在焦点前,像在焦点后;当物体在焦点后,像在焦点前。
10.平行光束成像:当平行光束垂直入射到凸透镜上时,光线会聚于焦点;而当平行光束倾斜入射到凸透镜上时,光线会聚成一束斜线。
总结起来,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归纳为焦距与成像距离的关系、虚像与实像的形成、放大率与倍率的计算、物体与像的位置关系等。
理解和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对于准确的成像分析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光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和成像的原理。
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我们需要了解凸透镜的特性以及成像的基本原理。
首先,凸透镜是一种光学器件,它的中心是凸起的,两面都是凸面,常用于光学设备中的成像和放大。
凸透镜成像规律遵循光线在透镜中的折射规律。
当光线通过凸透镜时,光线会发生折射,从而形成成像。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以通过几个重要的概念来解释。
首先是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物距是指光线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通常用符号“u”表示;像距是指光线从透镜到成像的距离,通常用符号“v”表示。
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物体距离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像距为正,成像为实像;当物体距离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像距为负,成像为虚像。
其次是焦距的概念。
焦距是凸透镜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决定了透镜的成像性质。
焦距通常用符号“f”表示,焦距的大小取决于透镜的曲率半径和折射率。
凸透镜的焦距可以为正或负,正焦距表示透镜为凸透镜,负焦距表示透镜为凹透镜。
最后是放大率的概念。
放大率是指成像物体与实际物体的大小比值,通常用符号“M”表示。
放大率的计算公式为M=v/u,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放大率为正,表示物体放大;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放大率为负,表示物体缩小。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成像仪器、摄像机、望远镜等光学设备都是基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设计的。
通过深入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和成像的原理,为光学设备的设计和使用提供理论支持。
总的来说,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光学中的重要知识,准确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和成像的原理,为光学设备的设计和使用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学习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光学知识,拓展光学领域的应用。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是一个经典的物理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可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包括物距、像距和像的大小、正倒之间的关系。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步骤如下:
1.准备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等。
2.组装实验器材: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按照正确的顺序放置,并确保它们在
同一水平线上。
3.调整物距:将蜡烛放在远处,使物距u > 2f。
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
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
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并测量物距和像距。
4.改变物距: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重复以上操作,直到物距u = 2f。
观察实
像的大小和正倒,并测量物距和像距。
5.再改变物距:将蜡烛继续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f < u < 2f。
调整光屏到凸透
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
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并测量物距和像距。
重复实验,记录数据。
6.物距小于焦距:将蜡烛继续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u < f。
此时在光屏上得不
到蜡烛的像。
将光屏从光具座上取下,从凸透镜的另一侧通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的虚像。
观察虚像的大小和正倒。
7.整理实验器材:实验结束后,将实验器材整理好,以便下次使用。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包括物距、像距和像的大小、正倒之间的关系。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一步理解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和应用。
3.3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想】基本思路:凸透镜成像是本章中的重点之一也是一个难点。
本节也是中学物理中适合于学生用科学探究方法掌握知识的一个典型例子。
通过学习本节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研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计划用1课时完成:采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模式,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模式的学习理念。
环节设计:本课计划通过“问题导入”、“实验探究”、“结论归纳”、“规律应用”、“边学边练”和“评价小结”6个教学环节完成:1、问题导入:通过与本节内容相关问题的提出,展开探究情景,导入课题。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设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与假设,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并分析归纳出结论。
初步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结论归纳:通过实验探究,师生互动分析讨论,对实验的结论进行定论和归纳;4、规律应用:通过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学习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与特点;5、边学边练:知识掌握的直接目的就是应用,学习过程同时就是学生的训练过程;6、评价小结:引导学生及时对所掌握内容进行评价、小结。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设计;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
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
加深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凸透镜是一种常用的透镜类型,它广泛应用于光学仪器和设备中。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指当光线通过凸透镜时,光线经过折射后所形成的像的性质和位置。
下面将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总结。
一、凸透镜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可以用光线六个基本规律来解释,即入射光线与主轴的关系、折射定律、等效焦点、主轴上的点的成像规律、像的放大缩小规律和像的正倒关系。
通过这些规律,可以确立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二、凸透镜的主焦点与等效焦距凸透镜有两个焦点,一个是物距在无限大时的物主焦点,也称为前焦点;另一个是像距在无限大时的像主焦点,也称为后焦点。
凸透镜的两个焦点位于透镜两侧,并且在透镜的主轴上。
凸透镜的等效焦距则是指将凸透镜看作是一种可以将物体与像距缩成相等的平凸透镜。
等效焦距与物距、像距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三、物体在凸透镜前成像规律当物体远离凸透镜时,物体与像之间的距离大于两倍的焦距,此时成像为实像;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等于两倍的焦距时,成像位置为无限远处,成像也是实像;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两倍的焦距时,成像为虚像,位置为透镜的同侧。
四、物体在凸透镜后成像规律当物体远离凸透镜时,成像位置在透镜的同侧,成像为实像;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等于两倍的焦距时,成像在无限远处,成像也是实像;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两倍的焦距时,成像为虚像,并且成像的位置在透镜的反侧。
五、物体与像的放大缩小规律物体与像之间存在着放大缩小的关系。
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成像为缩小的实像;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像为放大的虚像。
六、物体与像的正倒关系物体与像之间存在着正倒的关系。
当物体与透镜同侧时,成像为正立的实像;当物体与透镜反侧时,成像为倒立的虚像。
结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总结如上所述。
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光线的折射和成像规律来实现的。
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光学现象,并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准确地进行光学设计和调整。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3.3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基础训练题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在光具上依次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燃蜡烛后,调整________和________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上.2.当物体放在2倍焦距以外时,凸透镜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这就是________的原理.当物体放在凸透镜的l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这就是________的原理.当物体放在焦点以内时,凸透镜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这就是________的原理.3.当物体刚好放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上时,凸透镜成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面我们学习________也可成等大的像,但该像是________,不能用光屏承接.因此,要想在光屏上得到等大的像要用________.4.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时,在光屏上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时,在光屏上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填“倒立”“正立”“放大”“缩小”“实像”或“虚像”)5.当物体从远处逐渐靠近凸透镜的焦点时,凸透镜成的像越来越________,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越来越________.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点燃蜡烛应在调整之________.7.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凸透镜只能成放大实像.()(2)凸透镜成缩小的像一定是实像.()(3)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正立的,虚像都是倒立的.()(4)实像可用光屏接收,而虚像不能.()(5)凸透镜可以成放大虚像,也可以成放大实像.()(6)凸透镜成的虚像一定是正立的,正立的一定是虚像.()(7)凸透镜成的实像在凸透镜的异侧,成的虚像在凸透镜的同侧.()(8)物体远离凸透镜时,凸透镜成的像越来越大.() 8.做“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应把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一条直线上,点燃蜡烛,并调整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和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适当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观察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倒立、缩小的烛焰像,这时测得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u与凸透镜焦距f的大小关系应是________,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仪器是________.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照相时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应该________焦距.10.放映投影时,应把投影片放在离镜头________位置,这样在银幕上,才能看到________的像.11.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应把被观察的物体放在凸透镜的________的位置,这样才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12.凸透镜成实像或虚像的分界点是________,成放大或缩小像的分界点是________.13.一个焦距是5cm的凸透镜,物体放在离透镜12cm处,则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应是() A.倒立、缩小、实像B.倒立、放大、实像C.正立、放大、虚像D.正立、缩小、实像14.下列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眼睛看到的像就是实像B.眼睛看不到的像是虚像C.实像和虚像都可在光屏上呈现D.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15.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要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应将物体放在() A.小于10cm处B.大于10cm小于20cm处C.大于20cm处D.小于5cm处16.要想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应利用下列光学元件中的() A.平面镜B.凸透镜C.凹透镜D.凸面镜17.下列关于凸透镜成实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能是正立、放大的B.可能是倒立、缩小的C.可能是正立、缩小的D.不可能是倒立、放大的18.小明的爷爷戴一副老花镜,他在看报纸时,眼镜与报纸之间的距离为10cm,则该老花镜的焦距不可能是() A.12cm B.15cmC.20cm D.10cm19.(2007·南京)一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40cm处,则烛焰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倒立、等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20.有甲、乙、丙、丁四个凸透镜,其焦距分别为5cm、10cm、15cm、20cm,若使距凸透镜15cm处的光屏上得到缩小的像,应选用() A.甲B.乙C.丙D.丁21.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2cm,要使物体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则物体和光屏分别距凸透镜的距离为() A.15cm、24cm B.24cm、24cmC.25cm、12cm D.12cm、24cm参考答案1.蜡烛,凸透镜,光屏,凸透镜,光屏,同一高度2.倒立,缩小,实,照相机,倒立,放大,实,投影仪,正立,放大,虚,放大镜3.倒立,等大,实像,平面镜,虚像,凸透镜4.倒立,缩小,实,倒立,放大,实5.大,远6.前7.(1)×(2)√(3)×(4)√(5)√(6)√(7)√(8)×8.使像成在光屏中央,u>2f,照相机9.凸透镜,大于2倍10.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放大11.焦点以内,正立,放大,虚12.焦点,2倍焦距处13.A解析:物距u=12cm,焦距f=5cm,u>2f.14.D15.B解析:在光屏上得到的像一定是实像,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是,f<u<2,已知,f=10cm,所以10<u<20cm.16.B解析:凸透镜、平面镜都可成等大的像,但凸透镜成等大的实像,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17.B解析:凸透镜成实像有两种情况:一是u>2f,此时成倒立、缩小、实像,二是f<u<2f,此时成倒立、放大、实像.18.D解析:老花镜是凸透镜,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条件是u<f,u=10cm.所以f>10cm.19.A20.B解析: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条件是u>2f,此时像距v满足条件f<v<2f,已知v=15cm,所以f<15<2f,即f=10cm.21.B解析:凸透镜成等大实像的条件是u=2f=24cm,像的位置v=2f=24cm.。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基础)【学习目标】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2.知道凸透镜成像倒立、缩小(或放大)实像的条件及应用;3.知道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条件;4.掌握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过程。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要点梳理】知识点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 实验目的:观察凸透镜成各种像的条件2、 实验器材:凸透镜、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3、实验步骤:(1)共轴调节,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
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2u f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
测量像距和物距。
(3)把蜡烛移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2f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
测量像距和物距。
(4)把蜡烛再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f u f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观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倒正和大小。
测量像距和物距。
(5)把蜡烛继续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上,移动光屏,看是否能够成像 (6)把蜡烛移动到凸透镜的焦点以内,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还能看到烛焰的像吗?要点诠释: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利用平行光源或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的焦距。
(实验室提供的凸透镜的焦距有5cm、10cm和30cm,我们所选的透镜最好在10cm—20cm之间,太大或太小都不方便)。
2、操作过程中,应固定好蜡烛、凸透镜,然后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为止,读出物距与像距的大小。
3、当物距小于像距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也找不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应去掉光屏,让眼睛在光屏另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火焰的像的情况。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复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3、能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讨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知识的整理,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应用的能力。
2、领会验证凸透镜成像的方法,感受验证过程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尝试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1、理解凸透镜成各种像的条件及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2、理解实像与虚像的概念与区别。
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引起思考1、凸透镜对光的作用:2、三条特殊光线的画法:二、整理概念,唤起记忆在对凸透镜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学生复习、整理相关概念(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物距、像距等),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快乐自学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通过实验获得,也可以通过作光路图得出。
分成学习小组,分别完成u>2f 、u=2f 、f<u<2f 、u=f 、u<f 五种情况。
四、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特点。
①、五种成像情况中,实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有没有正立的实像?②、五种成像情况中,虚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有没有倒立的虚像?③、所成的像中,有虚像也有实像,能否找出成虚像与实像的分界点?④、所成的像中,有放大的,也有缩小的。
能否找出成放大的像与缩小的像的分界点?⑤、成实像时,物体逐渐靠近凸透镜,像是逐渐靠近凸透镜还是逐渐远离凸透镜?在靠近或远离的过程中像的大小怎样变化?3、妙记“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
实像异侧倒,虚像同侧正。
(在1f以外)物近像远像变大;(在1f以内) 物近像近像变小。
物体越靠近焦点,像越大。
注意: 当 u>2f f< V <2ff<u<2f V>2f六、达标检测1、小宇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其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材依据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三、教学方法 分析引导、实验探究 四、教学用具光具座,凸透镜、蜡烛、火柴、多媒体 五、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后,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以物距跟像距的关系为主线,组织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想想议议”栏目让学生思考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的实像,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六、教法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
第3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规律※※模块一:学列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模块二:梳理基础知识明晰识记要点————————■知识点一:如何测量凸透镜焦距1.方法:让平行光源发出一束平行光(精确度要求不高时也可用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清晰亮点,用刻度尺量出透镜中心(光心)到光屏的距离即为该凸透镜的焦距。
2.操作要点:(1)凸透镜必须正对太阳光;(2)光屏上的亮点必须最小、最亮并且清晰。
■知识点二:完成实验报告单1.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条件和规律。
2.实验器材:光具座、蜡烛、透镜、光屏。
3.实验原理:光的折射。
4.实验步骤:(1)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蜡烛、透镜、光屏。
(2)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光屏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3)让烛焰通过凸透镜成放大实像,记下此时的物距、像距。
(4)分别让烛焰通过凸透镜成等大实像、缩小实像、放大虚像,重复上述实验操作。
5.实验表格:物距u 变化像的性质像距v变化应用倒正大小实虚u>2fu=2f2f>u>fu=fu<f6.实验结论:(1)总结5条静态规律;(2)总结2条动态规律;。
■知识点三: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1.凸透镜成像5条静态规律物距u 变化像的性质像距v变化应用倒正大小实虚u>2f 逐渐减小倒立缩小实像2f>v>f 逐渐增大照相机u=2f 倒立等大实像v=2f 测焦距2f>u>f 倒立放大实像v>2f 投影仪u=f 不成像平行光u<f 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2.凸透镜成像2条动态规律A.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B.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物远像远像变大。
实验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点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凸透镜成像规律:如图是常见凸透镜成像规律光路图,详见下表(1)。
表(1)凸透镜成像规律表成像条件物距(u)成像的性质像距(v)应用u﹥2f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照相机(图a)u=2f倒立、等大的实像v=2f图df﹤u﹤2f倒立、放大的实像v﹥2f投影仪(图b)u=f不成像射出的是平行光线0﹤u﹤f正立、放大的虚像v﹥f放大镜(图c)a.u﹥2fb. f﹤u﹤2fc.0﹤u﹤fd.u=2f凸透镜成像光路图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口诀规律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
应用:照相机、摄像机。
规律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
应用:测焦距。
规律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异侧。
应用:投影仪、幻灯机、电影放映机。
规律4: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
规律5: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
应用:放大镜。
知识点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目的】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
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物距变化成像规律变化、像的虚实。
【实验器材】凸透镜、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等。
【实验步骤】1、按图组装器材。
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同一水平线上。
2、将蜡烛放在远处(此时u>2f),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立还是倒立,并测量物距和像距;数据记录实验表格。
3、将蜡烛往凸透镜方向移动,使2f>u>f,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立还是倒立,并测量物距和像距;数据记录实验表格。
4、将蜡烛继续往凸透镜方向移动,使u=f,移动光屏,看能否成像。
八年级物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不同位置时,成像的性质也会有所不同。
具体来说,有以下规律:
1.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焦点以内时,成像是放大的、倒立的实像。
2.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焦点上时,不成像。
3.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焦点以外、两倍焦距以内时,成像是放大的、倒立的实像。
4.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倍焦距上时,成像是等大的、倒立的实像。
5. 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外时,成像是缩小的、倒立的实像。
这些规律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例如将蜡烛放在凸透镜前,观察蜡烛的成像情况。
通过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距离,可以观察到不同的成像性质。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规律只适用于薄透镜,即透镜的厚度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
对于厚透镜,成像规律会有所不同。
此外,成像的性质还会受到透镜的曲率、材料等因素的影响。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步骤如下:
1. 按图组装器材。
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同一水平线上。
2. 将蜡烛放在远处(此时u>2f),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立还是倒立,并测量物距和像距;数据记录实验表格。
3. 将蜡烛往凸透镜方向移动,使2f>u>f,移动光屏直至在屏上成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立还是倒立,并测量物距和像距;数据记录实验表格。
4. 将蜡烛继续往凸透镜方向移动,使u=f,移动光屏,看能否成像。
5. 将蜡烛继续往凸透镜方向移动,使u<f,移动光屏直至在屏上成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立还是倒立,并测量物距和像距;数据记录实验表格。
6. 整理器材。
需要注意的是:
1. u>f时凸透镜要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
2. 烛焰在焦点上;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观察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